分卷阅读395
御前总管升职手札 作者:衣青箬
分卷阅读395
御前总管升职手札 作者:衣青箬
分卷阅读395
性质非常严重,皇帝不可能只让一个部门来审查,免得出现什么问题。
在赵璨的高压之下,这件事情的审讯进行得非常快速,不过几天时间,就将脉络彻底理清楚了。这些官员本都在同一个地方任职,彼此之间自然也是有不少联系的。而给他们提供保护和遮掩的人,正是江南按察使李嘉。
但是,其实人人都知道,真正的保护伞并不是李嘉,而是宰相许悠。
不过就算这是所有人的共识,也没有什么用。因为没有证据的话,是不可能就这样拿下以为国之重臣的。尤其他还是皇帝给赵璨留下的老臣,尤其是皇帝才刚刚过世不到一年,赵璨连年号都还没来得及改,这个时候如果贸然处置许悠,很有可能会让人觉得他不孝。
毕竟“父死,三年不改其道”才是这个时代普遍承认的孝道。
然而坏就坏在其中一个官员也不知道是太紧张了还是太嚣张了,口没遮拦的喊出了许悠的名字来。这样一来,就算没有证据,有士林和物议在,许悠也不可能逍遥其外了。
这种时候,为了避嫌,许悠自然暂时不能再处理政事,所以只能上折子告病在家,以避嫌疑。直到这个案子了结,确定跟他完全没有联系之后,他才能够重新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来。
当然了,如果真的是那样的话,到时候为了表示是皇帝错怪了他,要让许悠同意回来,肯定要三番五次下旨,他才会“勉强”答应。
然而事情却没有朝着许悠所希望的方向走。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不少人都开口承认背后支持他们的人是他。否则的话,单是一个按察使,只不过是江南巡抚的属官,又怎么可能做到一手遮天呢?
要知道,在总览一路军政的巡抚之下,还有负责政事的布政使和负责监察的按察使,以及负责军队的驻军将领,这三方各自独立,彼此牵制,又都受到巡抚衙门的辖制,这样才能保证一个地方的政治清明。
而李嘉不过是个按察使,在他包庇这些贪官污吏的时候,巡抚衙门的其他人在做什么?他们为什么没有发现这件事?还是说发现了却没有动静?为什么不动,是谁给了他们压力,还是其中另有隐情?
这么一推测,结论自然只有一个。那就是有更厉害的人压在他们上面,让他们不好伸手去管这件事。而这个人呢,显然不可能是李嘉。
而到这个时候,李嘉身为弟子,跟许悠的通信也终于被搜了出来。虽然信中没有提过这件事请,但是信中提及,期间李嘉也的确是以种种明目,往许悠家里送了许多贵重的礼物。
寿礼,四时八节的贺礼,还有许悠家人的生辰……什么白玉观音,南海珍珠、珊瑚,紫檀木所制的太师椅,还有许多名贵的香料,药材等等……品种繁多,琳琅满目,这些东西所花费的数目,绝对不小。
在这种情况下,说许悠跟这件事一点关系都没有,完全不知情,谁信?
不过即便如此,以许悠的地位,这件事最多也就是对他的名誉有些损失罢了,并不能真的把他怎样。如果他现在上折子要求辞官的话,赵璨还得给他许多加封和赏赐,才不算是寒了这些老人们的脸面。如果他不愿意走,赵璨也没什么办法,最多是远着些不用罢了。
这也是之前他们一直按捺着没有直接动手的主要原因,这种事情只有一次机会,让他警觉起来之后,肯定会将所有的漏洞都填补上,不会再有这种被他们抓到把柄的时候。所以要对付他,就只能一次彻底的将他击溃,绝不能留下任何余地。
所以在案子差不多尘埃落定,眼看翻不出什么新花样来的时候,江南却忽然爆发了大规模的游行活动。一大批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百姓,大概有数千人,跑到江南巡抚衙门的大门口去静坐。
一大早上巡抚衙门的人打开门就看到门外乌压压的一片人,还以为发生了什么事,连滚带爬的去请巡抚大人出来主持。结果这些人像是有组织似的,虽然人数众多,但并不激动,也不慌乱,派出了几位代表跟巡抚谈判。
他们这一次过来静坐,为的是要抗议江南如今的蚕桑政策。
自从江南地区推行了所谓的桑基鱼塘之后,养的蚕是更多了,织出来的丝绸价钱却有所下降——量增多了,收购的价钱自然也会随之下降,这也是理所当然。而且,平时好年成也就罢了,一应的粮食都能够买到,也并不觉得不方便。但是现在遭了灾之后,大家才发现,不光是自家没有粮食,就连官府那里也没有!
为什么?因为江南路这几年来推行桑基鱼塘卓有成效,以至于不少人家都将良田给挖成了鱼塘。土地减少,粮食减产,收到的税粮自然会变少很多。
百姓们不会去反思是自己看到别人家挣钱眼红,所以也跟风这样做,才导致了现在的这个结果。反正你官府不是肩负着教化民众的职责吗?当初这个东西也是官府说好,大力扶持,我们才会都去弄的。现在找不出粮食来了,自然要由官府来负责。
而现在,江南的粮店里已经买不到粮食了。
没有饭可以吃的百姓们才会到这里来静坐,希望官府解决这个问题。
灾民也就算了,多少能够从朝廷那里领到一些粮食,暂时糊口是足够了。为难的是那些并没有遭灾,但手里握着银子,偏买不到粮食吃的百姓们。遇上这种事,他们能去找谁?
江南巡抚不是蠢人,听完这个消息之后,便立刻意识到,许悠要完蛋了。
要知道当初这个桑基鱼塘,便是在他的主持之下推行的。在最初的几年之内,也的确是给朝廷交上了更多的赋税,所以一直为人所称道。
但是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朝廷之前再三强调要保持耕地,不许将耕地挪做他用,就是为了保持粮食产量。何况江南还是天下粮仓,粮食减产,造成的影响比别处更大更可怕!
于是江南巡抚也不敢耽搁,立刻将此事写成奏折,上报给朝廷。同时将巡抚衙门的粮仓打开,暂时先将这部分粮食售卖给百姓们,才让这些人逐渐散去。
消息传到京城里,自然又引起了许多议论。
不少人都听说过“桑基鱼塘”的大名,京城百姓还羡慕过江南,那边水网稠密,桑树也长得最好,这种经营模式才能成功,放在别处是不可行的。
但是现在他们才知道,原来这种做法的隐患那么大。
至于朝堂上,这件事反而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应。——并不是说官员们对此漠不关心,他们只是不敢表现出自己的态度来。到了这
分卷阅读395
分卷阅读395
分卷阅读395
御前总管升职手札 作者:衣青箬
分卷阅读395
性质非常严重,皇帝不可能只让一个部门来审查,免得出现什么问题。
在赵璨的高压之下,这件事情的审讯进行得非常快速,不过几天时间,就将脉络彻底理清楚了。这些官员本都在同一个地方任职,彼此之间自然也是有不少联系的。而给他们提供保护和遮掩的人,正是江南按察使李嘉。
但是,其实人人都知道,真正的保护伞并不是李嘉,而是宰相许悠。
不过就算这是所有人的共识,也没有什么用。因为没有证据的话,是不可能就这样拿下以为国之重臣的。尤其他还是皇帝给赵璨留下的老臣,尤其是皇帝才刚刚过世不到一年,赵璨连年号都还没来得及改,这个时候如果贸然处置许悠,很有可能会让人觉得他不孝。
毕竟“父死,三年不改其道”才是这个时代普遍承认的孝道。
然而坏就坏在其中一个官员也不知道是太紧张了还是太嚣张了,口没遮拦的喊出了许悠的名字来。这样一来,就算没有证据,有士林和物议在,许悠也不可能逍遥其外了。
这种时候,为了避嫌,许悠自然暂时不能再处理政事,所以只能上折子告病在家,以避嫌疑。直到这个案子了结,确定跟他完全没有联系之后,他才能够重新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来。
当然了,如果真的是那样的话,到时候为了表示是皇帝错怪了他,要让许悠同意回来,肯定要三番五次下旨,他才会“勉强”答应。
然而事情却没有朝着许悠所希望的方向走。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不少人都开口承认背后支持他们的人是他。否则的话,单是一个按察使,只不过是江南巡抚的属官,又怎么可能做到一手遮天呢?
要知道,在总览一路军政的巡抚之下,还有负责政事的布政使和负责监察的按察使,以及负责军队的驻军将领,这三方各自独立,彼此牵制,又都受到巡抚衙门的辖制,这样才能保证一个地方的政治清明。
而李嘉不过是个按察使,在他包庇这些贪官污吏的时候,巡抚衙门的其他人在做什么?他们为什么没有发现这件事?还是说发现了却没有动静?为什么不动,是谁给了他们压力,还是其中另有隐情?
这么一推测,结论自然只有一个。那就是有更厉害的人压在他们上面,让他们不好伸手去管这件事。而这个人呢,显然不可能是李嘉。
而到这个时候,李嘉身为弟子,跟许悠的通信也终于被搜了出来。虽然信中没有提过这件事请,但是信中提及,期间李嘉也的确是以种种明目,往许悠家里送了许多贵重的礼物。
寿礼,四时八节的贺礼,还有许悠家人的生辰……什么白玉观音,南海珍珠、珊瑚,紫檀木所制的太师椅,还有许多名贵的香料,药材等等……品种繁多,琳琅满目,这些东西所花费的数目,绝对不小。
在这种情况下,说许悠跟这件事一点关系都没有,完全不知情,谁信?
不过即便如此,以许悠的地位,这件事最多也就是对他的名誉有些损失罢了,并不能真的把他怎样。如果他现在上折子要求辞官的话,赵璨还得给他许多加封和赏赐,才不算是寒了这些老人们的脸面。如果他不愿意走,赵璨也没什么办法,最多是远着些不用罢了。
这也是之前他们一直按捺着没有直接动手的主要原因,这种事情只有一次机会,让他警觉起来之后,肯定会将所有的漏洞都填补上,不会再有这种被他们抓到把柄的时候。所以要对付他,就只能一次彻底的将他击溃,绝不能留下任何余地。
所以在案子差不多尘埃落定,眼看翻不出什么新花样来的时候,江南却忽然爆发了大规模的游行活动。一大批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百姓,大概有数千人,跑到江南巡抚衙门的大门口去静坐。
一大早上巡抚衙门的人打开门就看到门外乌压压的一片人,还以为发生了什么事,连滚带爬的去请巡抚大人出来主持。结果这些人像是有组织似的,虽然人数众多,但并不激动,也不慌乱,派出了几位代表跟巡抚谈判。
他们这一次过来静坐,为的是要抗议江南如今的蚕桑政策。
自从江南地区推行了所谓的桑基鱼塘之后,养的蚕是更多了,织出来的丝绸价钱却有所下降——量增多了,收购的价钱自然也会随之下降,这也是理所当然。而且,平时好年成也就罢了,一应的粮食都能够买到,也并不觉得不方便。但是现在遭了灾之后,大家才发现,不光是自家没有粮食,就连官府那里也没有!
为什么?因为江南路这几年来推行桑基鱼塘卓有成效,以至于不少人家都将良田给挖成了鱼塘。土地减少,粮食减产,收到的税粮自然会变少很多。
百姓们不会去反思是自己看到别人家挣钱眼红,所以也跟风这样做,才导致了现在的这个结果。反正你官府不是肩负着教化民众的职责吗?当初这个东西也是官府说好,大力扶持,我们才会都去弄的。现在找不出粮食来了,自然要由官府来负责。
而现在,江南的粮店里已经买不到粮食了。
没有饭可以吃的百姓们才会到这里来静坐,希望官府解决这个问题。
灾民也就算了,多少能够从朝廷那里领到一些粮食,暂时糊口是足够了。为难的是那些并没有遭灾,但手里握着银子,偏买不到粮食吃的百姓们。遇上这种事,他们能去找谁?
江南巡抚不是蠢人,听完这个消息之后,便立刻意识到,许悠要完蛋了。
要知道当初这个桑基鱼塘,便是在他的主持之下推行的。在最初的几年之内,也的确是给朝廷交上了更多的赋税,所以一直为人所称道。
但是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朝廷之前再三强调要保持耕地,不许将耕地挪做他用,就是为了保持粮食产量。何况江南还是天下粮仓,粮食减产,造成的影响比别处更大更可怕!
于是江南巡抚也不敢耽搁,立刻将此事写成奏折,上报给朝廷。同时将巡抚衙门的粮仓打开,暂时先将这部分粮食售卖给百姓们,才让这些人逐渐散去。
消息传到京城里,自然又引起了许多议论。
不少人都听说过“桑基鱼塘”的大名,京城百姓还羡慕过江南,那边水网稠密,桑树也长得最好,这种经营模式才能成功,放在别处是不可行的。
但是现在他们才知道,原来这种做法的隐患那么大。
至于朝堂上,这件事反而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应。——并不是说官员们对此漠不关心,他们只是不敢表现出自己的态度来。到了这
分卷阅读395
分卷阅读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