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96
御前总管升职手札 作者:衣青箬
分卷阅读296
御前总管升职手札 作者:衣青箬
分卷阅读296
书馆。
考虑到一方面要注意藏书的安全,尤其是严防火灾,另一方面则要方便士子们来往。所以图书馆建在京城北面。这里地方比较宽敞,就算别处遭了祝融之灾也不至于会连累到这边。
然后图书馆的建造工作就开始了。
然后从这一天开始,图书馆就成了京城百姓口中热议的对象。
一来是朝廷已经张榜,大家都知道这里要建的是什么东西。对于这种便利广大读书人的举措,许多人都十分赞赏。二来是因为图书馆的建造非同一般。
平安让人烧制的不是传统的红砖,而是后世的那种空心水泥砖。这样能够大大节省原料。
自然,这图书馆的承建工作,就交给了田太监的道路公司。平安顺便建议他将道路公司改组成建筑公司,将来就什么活儿都能干了。
21世纪的人都知道,后世的建筑公司发展到极致,已经不能用公司来形容了,必须是集团,然后子公司开满全国。其规模之大,能够攫取的利益之多,令人心惊。
把这个公司放在内库里,以后就是赵璨自己的东西啦!
对于已经熟悉了水泥路面的京城百姓来说,他们没有想到,水泥居然还可以用来建房子。所以从开工之后,几乎每天都会有许多百姓过来围观。平安只好跟后世建筑工地一样,拉了警戒线,让大家不要随意越过,免得产生事故。
虽然是第一次建房子,但是建筑速度还是很快的。入夏之后,房屋主体就建造完成了。
这是一栋五层高的大楼!
第136章 图书馆建造成功
在木质和石质房屋普遍只能达到三层楼高的大楚,这栋房子可谓是鹤立鸡群。要不是因为秦州那边炼钢工作有所进展,还建不起这样的房子来。
这一点让平安很满意,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就是要让图书馆成为京城的地标性建筑,大家只要站在高处往这个方向一看,就能够看到它。
这样,它的存在才足够深入人心。
果然,房屋建成之后,几乎每天都有慕名而来的百姓站在不远处参观,还有人主动询问施工中的工作人员,“这图书馆什么时候能够建好?真的什么人都能进去借书?”
平安偶然过来视察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索性在这里设立了一个临时咨询点,专门解答大家的问题。
当然不是“什么人都能进去借书”,短期内只允许在图书馆内看书,并不允许外借。将来开通这项服务,也必须要在图书馆登记户籍证明,有街坊邻居帮忙佐证,确定是本地常住人口,办理借书证的人才能借书。而且限定期限归还,否则的话就会罚款。罚款金额是逾期未归还的书价格的十倍。
诸如此类杂七杂八的问题还有很多,平安要让百姓们接受这个新事物,就要除去他们心中的疑虑。果然临时咨询点开设之后,前来咨询的人络绎不绝。
不过令人发愁的是,绝大多数人问的都是重复的问题。极大的浪费了人力物力。
最后平安索性决定,雇那些咨询过的百姓来帮忙解答这种简单的基础问题。因为只要回答别人的问题,所以就算一天只有几个铜板,这些人也十分乐意。反正他们既然已经知道了,要是有人问起,本来也会积极回答。现在有钱拿,就更加认真了。
这样一来,知道消息的人越来越多,几乎席卷整个京城,而且还在往外蔓延。
图书馆还没有开放,就已经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就连朝臣之中,也有不少觉得十分感兴趣。他们自己家里的藏书再多,又怎么能比得上皇家?而皇室的藏书有司礼监的人负责管理和保存,大臣们除非向皇帝请求,否则也是不能随意翻看的。
而现在有了图书馆,皇帝已经答应平安,让经厂那边将皇室珍藏的孤本,善本全部都印刷出来,供人阅览。虽说看不见原本,但只要不是爱好收藏古物,只是想要看书的话,这就已经足够了。
毕竟有些寒门出身的官员,最初的时候拥有的藏书,都是自己去富贵人家之中借书,然后自己抄写下来的。那种辛苦他们再清楚不过,所以现在能有这么好的渠道,大家自然十分高兴。
而真正让朝堂上下对这件事关注起来的,是江南温甯之老爷子上的一道奏折。
在这道折子里,温甯之表示自己可以将温家的藏书翻印出来,捐献给图书馆,让广大读书人得以阅览。
皇室的藏书虽多,但大楚毕竟立国未久,多数藏书都是战乱之中劫掠来的。虽然种类丰富,有不少孤本珍本,但实际上论到藏书的丰富和完整性,却还是远不如江南的世家大族。
毕竟江南少受战乱,这些大家族即便在朝代更迭的时候也能够屹立不倒,历代积累下来的藏书和财富,都是令人眼红的东西。
而现在,温家却主动将这些藏书捐出一份来,这该有多么大的价值!
而且温家向来为江南文士之首,他们都表态了,其他的家族还会远吗?如此一来,图书馆的藏书之多之全,恐怕会远超大家的预料。如此,自然也就值得这些朝臣们重视起来了。
因为古代印刷术的落后,再加上历史悠久,古代书写的时候又没有标点符号,所以就算是同一本书,各个版本不同的话,内容或是注释也会有所不同。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东西,研究的时候可以相互印证。
只不过这时候大家的习惯都是敝帚自珍,就算分享,也只跟寥寥数人。如果不是建立图书馆,恐怕根本不可能见到这等盛况。
古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之所以如此,其实是因为古代读书十分困难。所以许多文化大家,终身也只钻研四书五经之中的一本,固然是因为这样比较容易有所成就,但更是因为他们往往没有别的选择。
不过,温甯之在奏折里也提了要求,他希望江南也能建立一间图书馆,规模跟京城差不多,而且现在就要建。
这是平安跟温老爷子交换的结果。他要请傅彦出山,让温老爷子帮忙,却也不能让人白帮,所以就给出了这个好处。若非如此,温老爷子也不会在信中连傅彦过去的那些事都告诉他。
反正江南文风鼎盛,自古就是文化交流的中心,成立一座图书馆也是势在必行的事,否则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
而且这样看上去有点儿分庭抗礼的意思,但未尝不是对图书馆这个新事物的鼎力支持?既然江南的文人都接受了,这个风潮自然很快就会传遍整个大楚,到时候推行
分卷阅读296
分卷阅读296
分卷阅读296
御前总管升职手札 作者:衣青箬
分卷阅读296
书馆。
考虑到一方面要注意藏书的安全,尤其是严防火灾,另一方面则要方便士子们来往。所以图书馆建在京城北面。这里地方比较宽敞,就算别处遭了祝融之灾也不至于会连累到这边。
然后图书馆的建造工作就开始了。
然后从这一天开始,图书馆就成了京城百姓口中热议的对象。
一来是朝廷已经张榜,大家都知道这里要建的是什么东西。对于这种便利广大读书人的举措,许多人都十分赞赏。二来是因为图书馆的建造非同一般。
平安让人烧制的不是传统的红砖,而是后世的那种空心水泥砖。这样能够大大节省原料。
自然,这图书馆的承建工作,就交给了田太监的道路公司。平安顺便建议他将道路公司改组成建筑公司,将来就什么活儿都能干了。
21世纪的人都知道,后世的建筑公司发展到极致,已经不能用公司来形容了,必须是集团,然后子公司开满全国。其规模之大,能够攫取的利益之多,令人心惊。
把这个公司放在内库里,以后就是赵璨自己的东西啦!
对于已经熟悉了水泥路面的京城百姓来说,他们没有想到,水泥居然还可以用来建房子。所以从开工之后,几乎每天都会有许多百姓过来围观。平安只好跟后世建筑工地一样,拉了警戒线,让大家不要随意越过,免得产生事故。
虽然是第一次建房子,但是建筑速度还是很快的。入夏之后,房屋主体就建造完成了。
这是一栋五层高的大楼!
第136章 图书馆建造成功
在木质和石质房屋普遍只能达到三层楼高的大楚,这栋房子可谓是鹤立鸡群。要不是因为秦州那边炼钢工作有所进展,还建不起这样的房子来。
这一点让平安很满意,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就是要让图书馆成为京城的地标性建筑,大家只要站在高处往这个方向一看,就能够看到它。
这样,它的存在才足够深入人心。
果然,房屋建成之后,几乎每天都有慕名而来的百姓站在不远处参观,还有人主动询问施工中的工作人员,“这图书馆什么时候能够建好?真的什么人都能进去借书?”
平安偶然过来视察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索性在这里设立了一个临时咨询点,专门解答大家的问题。
当然不是“什么人都能进去借书”,短期内只允许在图书馆内看书,并不允许外借。将来开通这项服务,也必须要在图书馆登记户籍证明,有街坊邻居帮忙佐证,确定是本地常住人口,办理借书证的人才能借书。而且限定期限归还,否则的话就会罚款。罚款金额是逾期未归还的书价格的十倍。
诸如此类杂七杂八的问题还有很多,平安要让百姓们接受这个新事物,就要除去他们心中的疑虑。果然临时咨询点开设之后,前来咨询的人络绎不绝。
不过令人发愁的是,绝大多数人问的都是重复的问题。极大的浪费了人力物力。
最后平安索性决定,雇那些咨询过的百姓来帮忙解答这种简单的基础问题。因为只要回答别人的问题,所以就算一天只有几个铜板,这些人也十分乐意。反正他们既然已经知道了,要是有人问起,本来也会积极回答。现在有钱拿,就更加认真了。
这样一来,知道消息的人越来越多,几乎席卷整个京城,而且还在往外蔓延。
图书馆还没有开放,就已经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就连朝臣之中,也有不少觉得十分感兴趣。他们自己家里的藏书再多,又怎么能比得上皇家?而皇室的藏书有司礼监的人负责管理和保存,大臣们除非向皇帝请求,否则也是不能随意翻看的。
而现在有了图书馆,皇帝已经答应平安,让经厂那边将皇室珍藏的孤本,善本全部都印刷出来,供人阅览。虽说看不见原本,但只要不是爱好收藏古物,只是想要看书的话,这就已经足够了。
毕竟有些寒门出身的官员,最初的时候拥有的藏书,都是自己去富贵人家之中借书,然后自己抄写下来的。那种辛苦他们再清楚不过,所以现在能有这么好的渠道,大家自然十分高兴。
而真正让朝堂上下对这件事关注起来的,是江南温甯之老爷子上的一道奏折。
在这道折子里,温甯之表示自己可以将温家的藏书翻印出来,捐献给图书馆,让广大读书人得以阅览。
皇室的藏书虽多,但大楚毕竟立国未久,多数藏书都是战乱之中劫掠来的。虽然种类丰富,有不少孤本珍本,但实际上论到藏书的丰富和完整性,却还是远不如江南的世家大族。
毕竟江南少受战乱,这些大家族即便在朝代更迭的时候也能够屹立不倒,历代积累下来的藏书和财富,都是令人眼红的东西。
而现在,温家却主动将这些藏书捐出一份来,这该有多么大的价值!
而且温家向来为江南文士之首,他们都表态了,其他的家族还会远吗?如此一来,图书馆的藏书之多之全,恐怕会远超大家的预料。如此,自然也就值得这些朝臣们重视起来了。
因为古代印刷术的落后,再加上历史悠久,古代书写的时候又没有标点符号,所以就算是同一本书,各个版本不同的话,内容或是注释也会有所不同。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东西,研究的时候可以相互印证。
只不过这时候大家的习惯都是敝帚自珍,就算分享,也只跟寥寥数人。如果不是建立图书馆,恐怕根本不可能见到这等盛况。
古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之所以如此,其实是因为古代读书十分困难。所以许多文化大家,终身也只钻研四书五经之中的一本,固然是因为这样比较容易有所成就,但更是因为他们往往没有别的选择。
不过,温甯之在奏折里也提了要求,他希望江南也能建立一间图书馆,规模跟京城差不多,而且现在就要建。
这是平安跟温老爷子交换的结果。他要请傅彦出山,让温老爷子帮忙,却也不能让人白帮,所以就给出了这个好处。若非如此,温老爷子也不会在信中连傅彦过去的那些事都告诉他。
反正江南文风鼎盛,自古就是文化交流的中心,成立一座图书馆也是势在必行的事,否则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
而且这样看上去有点儿分庭抗礼的意思,但未尝不是对图书馆这个新事物的鼎力支持?既然江南的文人都接受了,这个风潮自然很快就会传遍整个大楚,到时候推行
分卷阅读296
分卷阅读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