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34
御前总管升职手札 作者:衣青箬
分卷阅读234
御前总管升职手札 作者:衣青箬
分卷阅读234
礼监随堂太监。
随堂太监看上去只是个跑腿的,但实际上却能够经常在御前露面,可谓位卑职贵。这不,几年时间,他就当上了秉笔太监,距离司礼监掌印,也不过一步之遥。不过目前张东远的位置是十分稳当的,一时半会儿间田太监是没办法往上走了。
这种情况下,有几种选择。一是换到其他衙门里,做掌印太监。虽说不在御前,但能够独揽大权,也算是功成名就。这一条路,适用于那些已经没有继续往上爬的打算,准备找个地方颐养天年的太监们。没有野心,自然就不必去争了。
另一条路就是去外地做监军。这样不在御前,宠信可能会渐渐降低,但却有实权。而且就如同朝中官员必须要外放之后才能继续任用,这些曾经在外历练过的太监,往后回了京城,自然就比别人多了几分优势。
不说别的,若是去战场上当过监军,那就算是“知兵事”了,当皇帝想要了解一些事情,但是又不方便询问朝臣的时候,这样的人自然就是最好的选择了。一旦对答让皇帝满意,地位自然水涨船高。将来张东远退了,自己更进一步的可能自然更大。
最后一种就是不愿意出外,留在司礼监苦熬资历。若是能够抓住机遇,也有可能得到皇帝的信任——即便是在秉笔太监之中,也是有高下之分的。
这位田太监选择的,显然就是最后一种。不过他是个灵活的人,似这种出来传旨的机会,也不会放过。毕竟也只是出来几个月的时间,既能够看看沿途的风土人情,增加自己的阅历,又能够交好有功劳的大臣,为自己的将来铺路,何乐而不为?
当然,对于田太监来说,跟平安拉拉关系,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他在司礼监,很清楚张东远乃至陛下对平安的看重,这一次前来宣旨之前,皇帝还特意召见了他,言谈中还提到了平安的功劳,田太监如此机灵,怎么会不知道该怎么办事?
所以他并不急着去信州,反而先来了秦州,跟平安见了一面。
他给平安带来的,基本上都是好消息。第一个消息便是皇帝给平安发明的简易炸弹取了名字,就叫做“雷震子”,还因此赏赐了他真金白银。不过这些东西暂时还没有发下来,因为第二条旨意,便是让平安将弓箭厂的事情交接出去,回京面圣。
至于弓箭厂其他人的封赏,也自不必说。
田太监宣了旨,笑眯眯的道,“恭喜平安了。我还要前往信州一行,你可准备一番,回来的时候,跟我一起进京,也好作伴。”
从他的态度来看,显然对于平安抛下弓箭厂跑到前线去这件事,宫中并没有要责罚他的意思。跟平安自己设想的差不多。皇帝或许会责罚几句,不过那就要等平安回京之后了。
最后,也就是重中之重的问题,平安最为关心的俘虏。皇帝对于平安的处置方法没有说好不好,毕竟几万人的俘虏,到底要怎么安置,他老人家也十分头疼。
只是据田太监说,朝中的大臣们已经为这件事吵翻天了。
绝大部分人都不能接受平安的这种做法。他们引经据典,证明从古到今从没有这样对待俘虏的先例。毕竟泱泱天朝上国,气度自然与别人不一样,以前抓住的人,也是要么杀了,要么放了,要么辟出地方来安置。
还有人提出,若是他们这样虐待俘虏,消息传到西戎去,西戎人遣使前来抗议,该怎么交代?
不过这人立刻被嘲了回去,毕竟大楚刚刚跟西戎打过仗,可没有什么友好的关系,西戎人掳走了不少西北的百姓,虽说平安他们追回来了绝大部分,但是总有些漏网之鱼被带走了。
西戎跟大楚的关系,是边陲百姓们一代代用鲜血和性命堆积起来的仇恨,根本无法化解。朝中一部分大臣一拍脑子就想“睦邻友好”,也不看看如今朝中还是主战派的天下!
这样一来,少部分比较支持平安做法的大臣反倒占据了上风。就算个账,西戎从大楚掳走了那么多的百姓,那些徭役自然就没有人去做了。既然如此,让西戎人来做,不是正好合适?
反对平安做法的人被猪队友连累,反而不好再申明自己的立场了。毕竟你若是反对,是不是也跟那些人一样觉得大楚怕了西戎?
这时候皇帝拍板:谁反对,谁提出安置的办法来。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不按照平安的做法来也可以。
结果可想而知,自然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唯一靠谱的,也依旧是划地安置,但是朝臣中也有在边境做过官的,最明白这种事情难办,到时候管理起来简直处处都是问题。这分明是给当地官府增加不必要的麻烦,于是便被否认了。
所以直到田太监出京时,这件事情朝中还是没有吵出个结果来。不过从大势上来看,最后免不了还是要同意平安的这种处理办法。
平安对此其实没什么所谓。毕竟没有朝廷同意,他也用了那么长时间了。
就这件事情,田太监透露,皇帝的意思是,不管俘虏怎么处置,但不能由平安来接手,要他把人交还给地方官府。
其实平安自己要回京城去,显然也不可能把俘虏都带走。不过交给当地官府,那就不一样了。
首先现在有接近一半的人已经在矿上做工了。这些人是算矿上的,还是算秦州府衙的?现在的知州跟平安关系好也就罢了,万一将来换了主事的人,一拍脑袋要调动这些人,怎么办?
不过对于这件事,平安自己其实也是有了打算的。只不过之前没有细想,而田太监带回来的消息,让他不得不立刻将这个念头细化出来,找到解决办法而已。
除此之外,田太监隐约透露出来的意思,自己回京之后,恐怕就能够回到司礼监去,正式的进入大楚政治集团的核心之中了。——哪怕他的身份是个太监。
这一切都在平安的预料之中,不过在这之前,他还是要将自己的事情做好。
所以等到田太监从信州回来,平安并没有跟他一起走,而是托他转达皇帝,自己在这里还有些事情没有做完,等做完了自然就会回京。
田太监对于平安的大胆早有耳闻,不过也没有料到,收到了圣旨平安居然也还能这么不紧不慢。不过他早看出来平安是个有大志向的,眼看年纪轻轻就能走到这个位置,显然是个有成算的。
所以他并没有劝说平安,只是好奇的问,“我听说弓箭厂的事你都交给别人管理了,那留在这里还有什么事?”
若是其他人,接到皇帝召见的圣旨,怕不立刻就收拾东西回去
分卷阅读234
分卷阅读234
分卷阅读234
御前总管升职手札 作者:衣青箬
分卷阅读234
礼监随堂太监。
随堂太监看上去只是个跑腿的,但实际上却能够经常在御前露面,可谓位卑职贵。这不,几年时间,他就当上了秉笔太监,距离司礼监掌印,也不过一步之遥。不过目前张东远的位置是十分稳当的,一时半会儿间田太监是没办法往上走了。
这种情况下,有几种选择。一是换到其他衙门里,做掌印太监。虽说不在御前,但能够独揽大权,也算是功成名就。这一条路,适用于那些已经没有继续往上爬的打算,准备找个地方颐养天年的太监们。没有野心,自然就不必去争了。
另一条路就是去外地做监军。这样不在御前,宠信可能会渐渐降低,但却有实权。而且就如同朝中官员必须要外放之后才能继续任用,这些曾经在外历练过的太监,往后回了京城,自然就比别人多了几分优势。
不说别的,若是去战场上当过监军,那就算是“知兵事”了,当皇帝想要了解一些事情,但是又不方便询问朝臣的时候,这样的人自然就是最好的选择了。一旦对答让皇帝满意,地位自然水涨船高。将来张东远退了,自己更进一步的可能自然更大。
最后一种就是不愿意出外,留在司礼监苦熬资历。若是能够抓住机遇,也有可能得到皇帝的信任——即便是在秉笔太监之中,也是有高下之分的。
这位田太监选择的,显然就是最后一种。不过他是个灵活的人,似这种出来传旨的机会,也不会放过。毕竟也只是出来几个月的时间,既能够看看沿途的风土人情,增加自己的阅历,又能够交好有功劳的大臣,为自己的将来铺路,何乐而不为?
当然,对于田太监来说,跟平安拉拉关系,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他在司礼监,很清楚张东远乃至陛下对平安的看重,这一次前来宣旨之前,皇帝还特意召见了他,言谈中还提到了平安的功劳,田太监如此机灵,怎么会不知道该怎么办事?
所以他并不急着去信州,反而先来了秦州,跟平安见了一面。
他给平安带来的,基本上都是好消息。第一个消息便是皇帝给平安发明的简易炸弹取了名字,就叫做“雷震子”,还因此赏赐了他真金白银。不过这些东西暂时还没有发下来,因为第二条旨意,便是让平安将弓箭厂的事情交接出去,回京面圣。
至于弓箭厂其他人的封赏,也自不必说。
田太监宣了旨,笑眯眯的道,“恭喜平安了。我还要前往信州一行,你可准备一番,回来的时候,跟我一起进京,也好作伴。”
从他的态度来看,显然对于平安抛下弓箭厂跑到前线去这件事,宫中并没有要责罚他的意思。跟平安自己设想的差不多。皇帝或许会责罚几句,不过那就要等平安回京之后了。
最后,也就是重中之重的问题,平安最为关心的俘虏。皇帝对于平安的处置方法没有说好不好,毕竟几万人的俘虏,到底要怎么安置,他老人家也十分头疼。
只是据田太监说,朝中的大臣们已经为这件事吵翻天了。
绝大部分人都不能接受平安的这种做法。他们引经据典,证明从古到今从没有这样对待俘虏的先例。毕竟泱泱天朝上国,气度自然与别人不一样,以前抓住的人,也是要么杀了,要么放了,要么辟出地方来安置。
还有人提出,若是他们这样虐待俘虏,消息传到西戎去,西戎人遣使前来抗议,该怎么交代?
不过这人立刻被嘲了回去,毕竟大楚刚刚跟西戎打过仗,可没有什么友好的关系,西戎人掳走了不少西北的百姓,虽说平安他们追回来了绝大部分,但是总有些漏网之鱼被带走了。
西戎跟大楚的关系,是边陲百姓们一代代用鲜血和性命堆积起来的仇恨,根本无法化解。朝中一部分大臣一拍脑子就想“睦邻友好”,也不看看如今朝中还是主战派的天下!
这样一来,少部分比较支持平安做法的大臣反倒占据了上风。就算个账,西戎从大楚掳走了那么多的百姓,那些徭役自然就没有人去做了。既然如此,让西戎人来做,不是正好合适?
反对平安做法的人被猪队友连累,反而不好再申明自己的立场了。毕竟你若是反对,是不是也跟那些人一样觉得大楚怕了西戎?
这时候皇帝拍板:谁反对,谁提出安置的办法来。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不按照平安的做法来也可以。
结果可想而知,自然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唯一靠谱的,也依旧是划地安置,但是朝臣中也有在边境做过官的,最明白这种事情难办,到时候管理起来简直处处都是问题。这分明是给当地官府增加不必要的麻烦,于是便被否认了。
所以直到田太监出京时,这件事情朝中还是没有吵出个结果来。不过从大势上来看,最后免不了还是要同意平安的这种处理办法。
平安对此其实没什么所谓。毕竟没有朝廷同意,他也用了那么长时间了。
就这件事情,田太监透露,皇帝的意思是,不管俘虏怎么处置,但不能由平安来接手,要他把人交还给地方官府。
其实平安自己要回京城去,显然也不可能把俘虏都带走。不过交给当地官府,那就不一样了。
首先现在有接近一半的人已经在矿上做工了。这些人是算矿上的,还是算秦州府衙的?现在的知州跟平安关系好也就罢了,万一将来换了主事的人,一拍脑袋要调动这些人,怎么办?
不过对于这件事,平安自己其实也是有了打算的。只不过之前没有细想,而田太监带回来的消息,让他不得不立刻将这个念头细化出来,找到解决办法而已。
除此之外,田太监隐约透露出来的意思,自己回京之后,恐怕就能够回到司礼监去,正式的进入大楚政治集团的核心之中了。——哪怕他的身份是个太监。
这一切都在平安的预料之中,不过在这之前,他还是要将自己的事情做好。
所以等到田太监从信州回来,平安并没有跟他一起走,而是托他转达皇帝,自己在这里还有些事情没有做完,等做完了自然就会回京。
田太监对于平安的大胆早有耳闻,不过也没有料到,收到了圣旨平安居然也还能这么不紧不慢。不过他早看出来平安是个有大志向的,眼看年纪轻轻就能走到这个位置,显然是个有成算的。
所以他并没有劝说平安,只是好奇的问,“我听说弓箭厂的事你都交给别人管理了,那留在这里还有什么事?”
若是其他人,接到皇帝召见的圣旨,怕不立刻就收拾东西回去
分卷阅读234
分卷阅读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