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3
天降之任 作者:俺也试试
打死推土的人砌在土里时,就知道到了最后的阶段了。果然,土垒完成后,与常州的城墙一样高,就有兵丁把回回炮和火炮架在了上面。
李越看着摇头,宋代是中国古炮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距此时四十年前,就出现了以巨竹为筒的管形喷射器dd火枪。竹制管形射击火器dd突火枪,也有二十年的使用了。可惜,这些武器没有被宋军好好运用,反而被蒙古全面掌握。当蒙军攻打金都汴梁,就曾使用火炮数百具,昼夜连续向城内发射,所射石弹几乎将里城填平。而刚刚发生的焦山之战,元军用炮的场面煞是壮观,“炮声震百里”,宋军惨败。北宋仁宗时期编纂而成的《武经总要》可以说是古代第一部“古炮大全”,遍收历代上好的攻城兵器,其中辑录了十多种古代样炮,并附有火炮图形。而这时的欧洲,才刚刚学会了长弓的使用。等南宋灭亡后,蒙元精英出身游牧,没文化,过去是抄袭敌人的武器,自然根本就无法进一步研究发展火药的运用。中国武器的研发从此一蹶不振,而欧洲虽然起步晚了四百年,可架不住人家后来居上,用火枪和火炮打进了中国,把挥舞着大刀的火药的发明者揍了个够。
他曾经想建议赵宇直接使用火药,他们有配方,可赵宇那么个大博士,怎么能想不到这些?他总觉得赵宇没有尽全力。赵宇在纠结着什么。此时他看着元军开始用火炮轰击常州,再仔细看,攻城的人众里也有着繁多的汉人军士,他猜测赵宇并不想介绍什么更强大的武器,也许是因为一弄不好,就会被对方利用,反过来打自己。连短弩赵宇都要求不能落在对方手里。尤其现在满地降军,若是大面积杀伤,死的肯定有很多汉人,那他们干的事不跟蒙古人一样了?真是让人郁闷。
李越记下了有关细节,在清晨把飞船着陆在山区外围,走向营地。冬天的晨风冷得逼人,这个时代比他来的时代寒冷许多,太湖都会结冰。他到了宋兵营地,发现许多人有新的棉衣。慧成告诉李越说宜兴民众捐赠了许多衣物。由于元军的进犯,大批百姓无心耕作,逃避战难,四处饥荒,就是产粮之地,粮食也越来越少了。
看见李越回来了,正午时分,几个领导人物聚集在了一起。
众人面色庄重地看着李越,李越吸气,说道:“我们该行动了。”
☆、第 41 章
十一月十六日,伯颜亲临常州指挥攻城,元军日夜攻城不休。
就在这天的入夜之后,元军后方,多处出现蒙军攻城时闲置不用的马匹走失的现象。可是因为各个马厩走失的马匹并不太多,少则十几匹,多则四五十匹,在每个马厩几百匹马到上千匹马的管理中并不起眼。各个马厩也没有相互通气,只惩罚了管理马匹的人。加上现在攻城正紧,没有人觉得这是个太大的威胁,因为,蒙军的马匹实在太多了!蒙军一个军士平均有三到四匹马,进攻南宋,蒙元有四十万到五十万匹马。这是什么概念?在唐朝鼎盛时,唐军总共也不过十到十五万匹马。宋军的马匹不及蒙元的十分之一。这其实也是蒙元为何要侵略四方的原因:马匹过剩,草原实在无法支持。蒙古马用不着吃太好的,耐劳耐寒,很好养活。蒙古贵族把汉人赶出土地,就是把田地变成草场来养马。
那些挣脱了被人割断了的缰绳的马匹,从各个方向追寻着空气里一丝无法抵御的气息,狂奔了一个时辰,进入了山林地带,马上就被在林间等待着的人用绳子套住,拴在树上。过了一段时间,等马匹都到了,那股气息消失了,马匹焦躁不安,林中到处是嘶鸣和马蹄踏地的声音。
把大批的马引入林间后,一个高大的和尚领着几个青年和尚离开了树林,飞步追赶一小队早已开拔往常州北面行进的义军。和尚们的身影在黑夜里快如鬼魅,后半夜时赶上了提前出发的众人。由那个高大的和尚领路,这支队伍绕过了常州外的元军主力,插向常州北部元军负责辎重给养的后军。这里有众多民众,被蒙人驱动搬运物资。伯颜知道因为战乱和旱情,江东粮食锐减,就为攻城大军运载了充裕的粮食。伯颜攻常州的元军号称百万,其中真正的军队不过二十万,其他是几十万民夫。众多的百姓挑夫,绵延百里的粮车随军南下,到达了常州北部。休息时,百姓就睡卧路边,马被卸下车辕,集中喂养歇息,行动时再套上车辕。
十七日的白天到来时,这百来人的小队已经找到了他们要进入的区域,在附近隐蔽了起来,饮食休息,等待夜晚的降临。
往刚刚抓到的马匹背上压上粮袋和大包箭弩后,躲避在山林里的义军也出发了。马匹虽然狂躁,但负担实在沉重,无法快跑,只能缓步地走着。义兵队伍走出了山林地带,取乡间路径,向东北常州方向步行而去。队伍周围分散上百名兵士,身背弩箭,防范元军的探马。
这支队伍走了三个时辰,行军的方式甚为奇特。每个人的步伐大小和速度都差不多,总是走到了最前方的小组就会停下来等后面的小组超过自己,直到自己的小组成为了最后一组,才会起步向前。这样的步行,让每个人都在行行走走之间,总有时间休息,可是整个队伍却是一直在行进中。这种后队变前队的持续循环,让队伍像一只折叠着向前移动的环形锁链。当然没有人知道这种行军方式是由俄国伟大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亚历山大瓦苏沃洛夫(17301124―1800518)设计的,他领导的军队曾创下在极为恶劣的天气状况下的行军奇迹,神兵天降般到了敌人面前。
天亮了,这支队伍在树林里休息,用大量的树枝竹叶伪装周围,马匹轮番喂食后都用绳索绑住嘴部,以免发出嘶鸣。
李越从来没有觉得冬日的白昼会如此漫长,他看着空中苍白的太阳心烦意乱。众多义军战士都在休息,可他被各种恐惧困扰着:如果事件的发展出现变化怎么办?援军虽然隐蔽了,可如果伯颜不放心,提前攻城怎么办?如果有人发现了他们,元军前来阻截怎么办?叶铭脸色异常阴沉,他看得出来叶铭也一样心情沉重。几个领兵的人再次低声把行动方案对了一遍,就不再相互讨论,专心巡视兵士,检查细微末节。
午后李越终于睡了一会儿,再醒来天已经黑了,队伍准备出发。他深感轻松:他宁愿面对敌军,也不愿在遥远的地方干等着了。
部队出发,三个时辰后,他们能听见远远的隐隐炮声。叶铭让队伍停下,命兵士给马蹄裹上了厚厚的麻布。再次行进,队伍不再改变次序,只小心地向前。十八日的凌晨时分,他们到达了常州的元军外围,可以看见远处朦胧的常州轮廓和浓烟。队伍外部的散兵用弩箭杀掉了发现了他们的元兵,义军寻找到离常州最近树林丘地,匍匐隐蔽,等待着信号。
同一个黑夜,那个高大和尚带领的众人潜入了背粮的百姓队伍中,他们都是平民装束,连和尚都用布包了头,有的人头布下边露出一线金色的边缘。每个人双臂都绑了红色的布带,可夜里看不分明。他们没有在众多的民众间停留,而是到了那些粮车附近。周围巡逻的蒙古兵丁一个接着一个无声地倒下。午夜后,一匹匹正在休息的马被拉了出来,重新套上了车辕。四匹马分前后两组双驾拉着的马车准备好了以后,有人给拉车的马轮流嗅了嗅一个小瓶子。此时正是黎明前,黑夜浓重。
也就在这时,赵宇召集了他的老幼妇孺队,在护国寺集合了。
史书记载常州破城就是十一月十八日,伯颜让精兵猛攻北城,同时让宋军降兵打头阵攻南城,遣自己的亲兵夹杂其中,在众军士的簇拥下,把赤旗插上了城墙。
赵宇推测如果赤旗上城,各路兵士见了如潮而来,那么应该是太阳升起来之后的事才行,黑夜谁也看不清。另外,有关陈莸募锹迹说他拒绝了别人劝他走后,“日中兵至,死焉。”就是到了中午,元兵来了。所以,怎么看破城都该是在太阳升起后的早晨。但是为了保险,他还是提早准备。
面对着黑压压的一院子人,赵宇平静地说道:“我们练兵多日,今天就是上战场的日子了。”
站在前面的少年们激动得发抖。这些日子,元军攻城激烈,常州伤亡惨重,沿城墙的民居都被烧光,这位赵官人要求大家天天躲在这远离城边缘的中心庙宇,免遭战火,而他自己也十几天不再登城。开始少年们心中多少有些猜疑,可赵宇的严厉不是在呐喊之中,如果有人不听指挥,他能让那个人练习一个动作几百遍。有人想偷弓弩上城,不知怎么就被他击倒在地,醒来被罚两天不给粥,外加残酷的训练。渐渐大家明白赵宇不上城肯定不是因为胆小,他们练得这么狠,一定是等着一个重要的时刻来用他们。这一天终于来了,青春期毫无畏惧的少年人怎能不激动。
那些妇女一个个布巾缠头,裙子都截短到小腿,袖子绑得结实,有的人身边还有小童。她们大多是二十岁到四十岁,许多已经没有了丈夫,有的年纪大的还失去了成年的儿子。日夜不停的炮击警醒着她们,城破后她们的命运她们自己了然,无论长相如何,几乎人人都带了刀剪之类的自杀凶器。死亡不再可怕,许多人根本就不想再这样担惊受怕地活下去。这个时刻终于来了,年纪大些的面容郑重,年轻些的有的眼中含泪,可没有一个人哭出来。她们就要上城了,怎么能哭哭啼啼的,让人看不起。
老人们围在周围,也都装束利落。有的手中拿着小旗,有的拿着木棍,有的还拿着绳索。
“引路翁队。”赵宇说道。
“到了。”一个老汉举了下手中的小旗。
赵宇点头:“准备好了?”
老汉说道:“好了,从东门到南门各个路口都有人指路,另外,我儿现在东门,信号后,我会告诉他详情。如果我死了,还有别人顶替我职。”这里的老人十分忌讳谈论死亡,他现在这样明确地说出来,表示他已经无所顾忌。
史书中记载,元军破城后,有人劝陈荽佣门离开,因为那里已经没元军了。赵宇与李越就约定了粮车从东门入常州。
赵宇说道:“出发吧,应该是天亮之后。”
老汉应了一声,挥了下旗子,五六十个老年人随着他离开了护国寺。
赵宇看着剩下的人说:“组队。”
一下子,人群分开,妇女们以床弩为单位,组成了三到五人的小组。而少年们则组成了背着双弩的两人和背着竹筐的两个儿童的四人小组。余下的儿童们站到了一起。
赵宇提高了些声音,“协助队到了吗?”
“来了!”两大队和尚从大殿中走了出来,一个身穿袈裟的长老也迈出大堂,他后面的一个和尚带出一面大旗,到院子里展开,上有“降魔”两个大字。
那个长老走到赵宇身边说道:
恋耽美
打死推土的人砌在土里时,就知道到了最后的阶段了。果然,土垒完成后,与常州的城墙一样高,就有兵丁把回回炮和火炮架在了上面。
李越看着摇头,宋代是中国古炮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距此时四十年前,就出现了以巨竹为筒的管形喷射器dd火枪。竹制管形射击火器dd突火枪,也有二十年的使用了。可惜,这些武器没有被宋军好好运用,反而被蒙古全面掌握。当蒙军攻打金都汴梁,就曾使用火炮数百具,昼夜连续向城内发射,所射石弹几乎将里城填平。而刚刚发生的焦山之战,元军用炮的场面煞是壮观,“炮声震百里”,宋军惨败。北宋仁宗时期编纂而成的《武经总要》可以说是古代第一部“古炮大全”,遍收历代上好的攻城兵器,其中辑录了十多种古代样炮,并附有火炮图形。而这时的欧洲,才刚刚学会了长弓的使用。等南宋灭亡后,蒙元精英出身游牧,没文化,过去是抄袭敌人的武器,自然根本就无法进一步研究发展火药的运用。中国武器的研发从此一蹶不振,而欧洲虽然起步晚了四百年,可架不住人家后来居上,用火枪和火炮打进了中国,把挥舞着大刀的火药的发明者揍了个够。
他曾经想建议赵宇直接使用火药,他们有配方,可赵宇那么个大博士,怎么能想不到这些?他总觉得赵宇没有尽全力。赵宇在纠结着什么。此时他看着元军开始用火炮轰击常州,再仔细看,攻城的人众里也有着繁多的汉人军士,他猜测赵宇并不想介绍什么更强大的武器,也许是因为一弄不好,就会被对方利用,反过来打自己。连短弩赵宇都要求不能落在对方手里。尤其现在满地降军,若是大面积杀伤,死的肯定有很多汉人,那他们干的事不跟蒙古人一样了?真是让人郁闷。
李越记下了有关细节,在清晨把飞船着陆在山区外围,走向营地。冬天的晨风冷得逼人,这个时代比他来的时代寒冷许多,太湖都会结冰。他到了宋兵营地,发现许多人有新的棉衣。慧成告诉李越说宜兴民众捐赠了许多衣物。由于元军的进犯,大批百姓无心耕作,逃避战难,四处饥荒,就是产粮之地,粮食也越来越少了。
看见李越回来了,正午时分,几个领导人物聚集在了一起。
众人面色庄重地看着李越,李越吸气,说道:“我们该行动了。”
☆、第 41 章
十一月十六日,伯颜亲临常州指挥攻城,元军日夜攻城不休。
就在这天的入夜之后,元军后方,多处出现蒙军攻城时闲置不用的马匹走失的现象。可是因为各个马厩走失的马匹并不太多,少则十几匹,多则四五十匹,在每个马厩几百匹马到上千匹马的管理中并不起眼。各个马厩也没有相互通气,只惩罚了管理马匹的人。加上现在攻城正紧,没有人觉得这是个太大的威胁,因为,蒙军的马匹实在太多了!蒙军一个军士平均有三到四匹马,进攻南宋,蒙元有四十万到五十万匹马。这是什么概念?在唐朝鼎盛时,唐军总共也不过十到十五万匹马。宋军的马匹不及蒙元的十分之一。这其实也是蒙元为何要侵略四方的原因:马匹过剩,草原实在无法支持。蒙古马用不着吃太好的,耐劳耐寒,很好养活。蒙古贵族把汉人赶出土地,就是把田地变成草场来养马。
那些挣脱了被人割断了的缰绳的马匹,从各个方向追寻着空气里一丝无法抵御的气息,狂奔了一个时辰,进入了山林地带,马上就被在林间等待着的人用绳子套住,拴在树上。过了一段时间,等马匹都到了,那股气息消失了,马匹焦躁不安,林中到处是嘶鸣和马蹄踏地的声音。
把大批的马引入林间后,一个高大的和尚领着几个青年和尚离开了树林,飞步追赶一小队早已开拔往常州北面行进的义军。和尚们的身影在黑夜里快如鬼魅,后半夜时赶上了提前出发的众人。由那个高大的和尚领路,这支队伍绕过了常州外的元军主力,插向常州北部元军负责辎重给养的后军。这里有众多民众,被蒙人驱动搬运物资。伯颜知道因为战乱和旱情,江东粮食锐减,就为攻城大军运载了充裕的粮食。伯颜攻常州的元军号称百万,其中真正的军队不过二十万,其他是几十万民夫。众多的百姓挑夫,绵延百里的粮车随军南下,到达了常州北部。休息时,百姓就睡卧路边,马被卸下车辕,集中喂养歇息,行动时再套上车辕。
十七日的白天到来时,这百来人的小队已经找到了他们要进入的区域,在附近隐蔽了起来,饮食休息,等待夜晚的降临。
往刚刚抓到的马匹背上压上粮袋和大包箭弩后,躲避在山林里的义军也出发了。马匹虽然狂躁,但负担实在沉重,无法快跑,只能缓步地走着。义兵队伍走出了山林地带,取乡间路径,向东北常州方向步行而去。队伍周围分散上百名兵士,身背弩箭,防范元军的探马。
这支队伍走了三个时辰,行军的方式甚为奇特。每个人的步伐大小和速度都差不多,总是走到了最前方的小组就会停下来等后面的小组超过自己,直到自己的小组成为了最后一组,才会起步向前。这样的步行,让每个人都在行行走走之间,总有时间休息,可是整个队伍却是一直在行进中。这种后队变前队的持续循环,让队伍像一只折叠着向前移动的环形锁链。当然没有人知道这种行军方式是由俄国伟大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亚历山大瓦苏沃洛夫(17301124―1800518)设计的,他领导的军队曾创下在极为恶劣的天气状况下的行军奇迹,神兵天降般到了敌人面前。
天亮了,这支队伍在树林里休息,用大量的树枝竹叶伪装周围,马匹轮番喂食后都用绳索绑住嘴部,以免发出嘶鸣。
李越从来没有觉得冬日的白昼会如此漫长,他看着空中苍白的太阳心烦意乱。众多义军战士都在休息,可他被各种恐惧困扰着:如果事件的发展出现变化怎么办?援军虽然隐蔽了,可如果伯颜不放心,提前攻城怎么办?如果有人发现了他们,元军前来阻截怎么办?叶铭脸色异常阴沉,他看得出来叶铭也一样心情沉重。几个领兵的人再次低声把行动方案对了一遍,就不再相互讨论,专心巡视兵士,检查细微末节。
午后李越终于睡了一会儿,再醒来天已经黑了,队伍准备出发。他深感轻松:他宁愿面对敌军,也不愿在遥远的地方干等着了。
部队出发,三个时辰后,他们能听见远远的隐隐炮声。叶铭让队伍停下,命兵士给马蹄裹上了厚厚的麻布。再次行进,队伍不再改变次序,只小心地向前。十八日的凌晨时分,他们到达了常州的元军外围,可以看见远处朦胧的常州轮廓和浓烟。队伍外部的散兵用弩箭杀掉了发现了他们的元兵,义军寻找到离常州最近树林丘地,匍匐隐蔽,等待着信号。
同一个黑夜,那个高大和尚带领的众人潜入了背粮的百姓队伍中,他们都是平民装束,连和尚都用布包了头,有的人头布下边露出一线金色的边缘。每个人双臂都绑了红色的布带,可夜里看不分明。他们没有在众多的民众间停留,而是到了那些粮车附近。周围巡逻的蒙古兵丁一个接着一个无声地倒下。午夜后,一匹匹正在休息的马被拉了出来,重新套上了车辕。四匹马分前后两组双驾拉着的马车准备好了以后,有人给拉车的马轮流嗅了嗅一个小瓶子。此时正是黎明前,黑夜浓重。
也就在这时,赵宇召集了他的老幼妇孺队,在护国寺集合了。
史书记载常州破城就是十一月十八日,伯颜让精兵猛攻北城,同时让宋军降兵打头阵攻南城,遣自己的亲兵夹杂其中,在众军士的簇拥下,把赤旗插上了城墙。
赵宇推测如果赤旗上城,各路兵士见了如潮而来,那么应该是太阳升起来之后的事才行,黑夜谁也看不清。另外,有关陈莸募锹迹说他拒绝了别人劝他走后,“日中兵至,死焉。”就是到了中午,元兵来了。所以,怎么看破城都该是在太阳升起后的早晨。但是为了保险,他还是提早准备。
面对着黑压压的一院子人,赵宇平静地说道:“我们练兵多日,今天就是上战场的日子了。”
站在前面的少年们激动得发抖。这些日子,元军攻城激烈,常州伤亡惨重,沿城墙的民居都被烧光,这位赵官人要求大家天天躲在这远离城边缘的中心庙宇,免遭战火,而他自己也十几天不再登城。开始少年们心中多少有些猜疑,可赵宇的严厉不是在呐喊之中,如果有人不听指挥,他能让那个人练习一个动作几百遍。有人想偷弓弩上城,不知怎么就被他击倒在地,醒来被罚两天不给粥,外加残酷的训练。渐渐大家明白赵宇不上城肯定不是因为胆小,他们练得这么狠,一定是等着一个重要的时刻来用他们。这一天终于来了,青春期毫无畏惧的少年人怎能不激动。
那些妇女一个个布巾缠头,裙子都截短到小腿,袖子绑得结实,有的人身边还有小童。她们大多是二十岁到四十岁,许多已经没有了丈夫,有的年纪大的还失去了成年的儿子。日夜不停的炮击警醒着她们,城破后她们的命运她们自己了然,无论长相如何,几乎人人都带了刀剪之类的自杀凶器。死亡不再可怕,许多人根本就不想再这样担惊受怕地活下去。这个时刻终于来了,年纪大些的面容郑重,年轻些的有的眼中含泪,可没有一个人哭出来。她们就要上城了,怎么能哭哭啼啼的,让人看不起。
老人们围在周围,也都装束利落。有的手中拿着小旗,有的拿着木棍,有的还拿着绳索。
“引路翁队。”赵宇说道。
“到了。”一个老汉举了下手中的小旗。
赵宇点头:“准备好了?”
老汉说道:“好了,从东门到南门各个路口都有人指路,另外,我儿现在东门,信号后,我会告诉他详情。如果我死了,还有别人顶替我职。”这里的老人十分忌讳谈论死亡,他现在这样明确地说出来,表示他已经无所顾忌。
史书中记载,元军破城后,有人劝陈荽佣门离开,因为那里已经没元军了。赵宇与李越就约定了粮车从东门入常州。
赵宇说道:“出发吧,应该是天亮之后。”
老汉应了一声,挥了下旗子,五六十个老年人随着他离开了护国寺。
赵宇看着剩下的人说:“组队。”
一下子,人群分开,妇女们以床弩为单位,组成了三到五人的小组。而少年们则组成了背着双弩的两人和背着竹筐的两个儿童的四人小组。余下的儿童们站到了一起。
赵宇提高了些声音,“协助队到了吗?”
“来了!”两大队和尚从大殿中走了出来,一个身穿袈裟的长老也迈出大堂,他后面的一个和尚带出一面大旗,到院子里展开,上有“降魔”两个大字。
那个长老走到赵宇身边说道: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