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节
逸羽风流 作者:澹台扶风
第57节
原是泪花隐隐的女子下一刻便化作了欢愉的暗夜精灵,说不得君大少爷呆若木鸡。该死!刚刚在大堂还见过她的“变脸”本事,怎么就不长点教训!
“小姐,今天怎么就回来了?小姐,今天有客人来吗?肖··啊!”透着稚气的清脆女声伴着青石板上“哒哒”的跑步声到得近前,却是暮然化作了一声惊叫,接踵而来的便是满满喜气的欢呼,“小姐,是恩公!小姐把恩公请来了吗?哈哈,小姐说得没错,恩公没生气我们的气,小姐把恩公找来了,实在是太好了!”
小蕊的出现粉碎了君逸羽刚刚下定的无视娇娘欲哭“表演”的告辞决心。状元楼日,小蕊的年幼无知,言行无忌实是给了他深刻印象。这般小女孩见得自己后条件反射般蹦出来的话,实是不会有半分掺假的。她们,竟是一直念着我的吗?
“恩公,小姐那天真不是故意打你的···恩公,小姐一直想向恩公道歉的,恩公不生气实在是太好了···恩公前些日子病了吗···小姐想去看恩公的,可惜···”
“好了,小蕊,我要刘妈妈派人送酒菜来的,你出去迎一迎好不好?”
“好,小蕊这就去!”
见得小蕊一蹦三跳的走了,君逸羽忍不住轻笑摇头,娇娘见了,只道:“小蕊年幼,话有些多了,还请恩公见谅。”
君逸羽点头,“没事的,孩子嘛,便该这样天真活泼的好。”
君逸羽的回答显然大出娇娘所料,她很明显的一愣神,这小家伙,消息说他是承天十年重阳节出生的,十五都没满,比小蕊大不了两岁呢,怎么说话这么老气横秋的?
见得娇娘的怪异神色,君逸羽也觉了自己顺嘴说了不符现有年龄的话,当下清咳一声道:“话说回来,娇娘小姐对丫鬟很好呢。”
娇娘笑,眼中浮现出了一丝长姐般的温柔神色,“小蕊在我身边好几年了,这么些年她一直陪着我,我心中实是把她当做妹妹看的。”
君逸羽点头,这个女人太过多变,他不知能不能信任她的表情,但身处这个时代,无论真假,能说出这番话的便算难得。
“恩公医术高明,是自小学医吗?”
“医术高明过奖了,自小学医?”君逸羽沉吟着,想着自己虽是五岁入了灵谷便随着师叔学了医术,但十年间投入更多的实是武学,便只道:“算是吧。”
娇娘掩嘴轻笑,“恩公太过谦了,若非恩公医术高明,奴家这条性命只怕早已经交代在碧波湖边了呢。不知是哪家名医能教出恩公这样的高徒?”
“娇娘小姐能对我换个称呼吗?恩公恩公的我实在是听不习惯。”君逸羽此话不假,但娇娘叫了他一晚上的“恩公”,他偏偏在此刻转口提出了这一点,无疑是在借此跳过娇娘对他师门的打探了。
灵谷虽是江湖门派,但一向不涉及武林纷争,更别说朝局纷扰了。君逸羽的王子皇孙的身份,若非因缘际会,机缘巧合,是万万不可能拜入灵谷门墙的。饶是如此,当初无恨子收君逸羽入门时便和君康逸约好,翼王长孙拜师灵谷的事情不可对外声张。君逸羽入得灵谷后,在外行走时,也一向只用赵羽的名号。因此,这么些年下来,知道君逸羽师承的人实是不多,尤其玉安,只皇宫和翼王府有数的几个人知道。
君逸羽摆明了转移话题,娇娘自是明了的,当下也不追问,只顺着他的话接道:“那恩公想要奴家如何称呼你呢?”
“有名有姓,取来便是让人叫的,直呼就好。”
“直呼名姓,那多失礼啊。”娇娘偏头露出一脸狡黠的笑容,“再说了,恩公对奴家也是一口一个小姐的,奴家是青楼女子,说高点也只是个舞者,奴家也不惯被恩公称作小姐咧。”
“额··娇娘···姑娘。”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言笑间被娇娘反将一军的君大少爷艰难尝试着,终究是做不到对眼前灵动着眼珠的美女直呼其名。实是“娇娘”称来太过亲昵,而眼前的多变美女他招架起来又略感无力,还是在称呼上保有距离的好。
见得君逸羽的微窘模样,娇娘眯眼笑得漂亮,再要开口,却是门外传来了小蕊的声音,“小姐,酒菜来了。”
“辛苦小蕊了,快进来吧。”说话间娇娘对君逸羽施了一礼便迎了出去,“恩公稍坐。”
见得娇娘体态风流的走了,君逸羽长吐一口气。啊,这个女人,明明大家都是叫她娇娘小姐的,她竟能大言不惭的说什么听不习惯。
侧耳听得外间五六人推门而入的细碎脚步声和布菜时的轻微响动,君逸羽估摸着她们得花费些功夫,这才有暇关注一下自身所在。
绯红帐幔营造出暧昧的气息,提点着这是一处闺阁,也契合着她主人的魅惑气息。君逸羽摇头,这种风格他绝难喜欢。便在这头部轻微的左右摇摆运动中,君逸羽的余光触到了一抹翠绿。他偏头凝目,旋即细细环视一圈,这才发现,这不大的茶室里竟然有不下双手之数的植物,只是它们的位置都不打眼,之前他只漫不经心的扫入了满眼的绯红,竟没发现它们。
眼神闪烁间,也不知君逸羽想到了什么,最后只化作轻轻一叹。
“恩公在看什么?”
“没什么。”犹豫一瞬,君逸羽终于问出了今晚出得起鸾楼偏门时便浮上心头的问题,“按说娇娘姑娘的身份应该是住在起鸾楼主楼的顶层的,姑娘为什么住了这么偏远的跨院呢?”
“刘妈妈想要奴家住那的,奴家不喜欢,练舞不方便。”
娇娘如是轻描淡写的回答,君逸羽心下道了句“果然”,面上却只轻轻点头。
“恩公,酒宴布好了,请入席吧。”
第148章
【这是防盗章,这是防盗章】
【逸羽风流,澹台扶风在且只在jj独家发表】
御花园的倚翠亭中,君元熙双眼放空,思绪纷乱。
这几年,祥熙公主在承天帝的安排下一直在精读史书,闲暇之时承天帝还会亲自传授她帝王之学。祥熙公主隐隐已经猜出了承天帝的打算。
华朝从太祖建国至今已近百年了。君朝皇族人丁众多,但多只是太祖兄弟的子孙,太祖直系传承的血脉一直很稀薄。君朝自太祖以下,瑾隆、隆安、安承三代帝王单传,好容易出了个子嗣众多的安承帝,皇子们却都成了后宫争斗的牺牲品,只剩下异国为质的君承天作为安承帝唯一的存活的皇子和太祖留存的唯一正统血脉得以保存,并因此回国继承了皇位。这一遭,也不知该说他幸是不幸。
华朝正统太祖血脉的窘迫现状,祥熙公主很清楚。承天帝继续坚持不娶的话,君氏皇位将不再有可以即位的男丁。而她祥熙公主作为当今陛下的唯一骨血,只要承天帝够坚持,够手腕,虽然是女儿身,却也不是不可能被捧上龙庭。平常人家的独生女儿继承家业的也不是没有,谁能阻止一个父亲想将祖业交给自己亲身孩儿的决心?便是公主又如何,太祖的正统血脉便是压倒一切的资格。在太祖所有的男性血脉都已成空的前提下,再因循守旧固执于男女之见的顽固大臣,也提不出更好的皇位继承人了,空洞的反对总不能让龙椅空着吧?他敢让皇帝把大宝留给别人家?莫提皇族宗亲,太祖让他那些一无是处的兄弟以及他们的子孙与帝脉分享君华皇族的荣光已是仁至义尽了,谁敢对皇位有非分之想?便是有人敢想,又有哪位大臣敢提敢支持!
今天,君元熙的猜想得到了承天帝的证实。想到今天下午与父皇的一番对话,祥熙公主长长一叹。
“熙儿,你很聪明,这些年教你读史论政,你想必早就猜到了父皇的打算了。这个月十七是你十四岁的庆典,到时候父皇会宣旨为你改名天熙,立你为皇储。然后宣布你和卫国公府的婚事,让唐劭的第四子唐昭入赘于你。今天的上元晚宴朕特意召来了百官家眷不过是个幌子,目的就是让你提前看看这个唐昭。”
“父皇,没有其他的人选吗?儿臣才十四岁,那个叫唐昭的儿臣甚至不认识。儿臣不想做皇帝,不需要和卫国公府联姻。”祥熙公主用她一向冷清的声音淡淡拒绝,双拳却不经意的紧握,为了父皇,她可以听他的安排去坐那个位置,可为了那个她无可无不可的位置出让婚姻,她着实不愿。
看着面前亭亭玉立的美丽少女一眼就识破了自己的联姻意图,承天帝的眼中闪过激赏的光芒,寻常女儿家就是再大大咧咧,说到婚事也难免羞涩,十分聪明也会削弱三分,哪能有熙儿这般敏锐。秀儿,你看我们的熙儿多么聪慧。若她是男儿…不,想到这承天帝一阵纠心,“我们的熙儿只能是女儿,不然当初他们也不会给她活下来的机会。秀儿,是我没用,让你陪我受了那么多苦,你为我而死,我却不能亲手为你报仇。早知道他们会害死你,我怎么能为了回来签下那该死的条款!只要你能活着,我宁愿不要回国,不要这该死的皇位。就让我和你,和哥哥一家永远生活在一起,便是永远在那该死的草原又如何!”
“如今你离开了我,说什么都晚了。秀儿,还好我还有你留给我的熙儿,为你报仇的事我不能去做,就让我们的熙儿去完成。秀儿,别怪我刻意纵容了熙儿这么冷清的性子,她要给我们报仇就必须坐上皇位。要以女子身份做这开天辟地的第一个女皇,手上必然会沾满血腥,冷硬些心肠才好。”
“秀儿,别怪我,怪他们算计得太狠!为了避免高宗皇帝夺回血脉的孤注一掷的火热刀锋,他们非得放我回来不可。用你和哥哥一家的性命威胁我,软硬兼施的逼我签下了在位之年永不发兵草原的条约还不满足,还要绝我的后!给大华送回来一个不会有子嗣的皇帝!我生之时不能攻胡,我死之后后患无穷!好狠毒的谋划啊!”
“秀儿,我不甘心,不甘心让他们得逞!不甘心有生之年不能看到你大仇得报啊!好!条约!该死的条约说的是我在位之年两国和亲通好,永不攻打宏国。它不是说我的在位之年吗,那我就退位!让位给我们的熙儿!他们不是阴谋着想要我大华分崩离析,想要他该死的宏国长治久安吗,我不能动手,就做好准备,存粮练兵,留一个富强的大华给熙儿,让我们的熙儿派兵打进他该死的塔拉浩特!打破他的鬼大宏!也算是我们父女亲手给你报仇!让他们后悔!”
眼看着承天帝静默良久,渐渐露出了狰狞愤狠的表情,君元熙关切的试图唤醒他,“父皇?父皇?”
知道自己一时失态,承天帝摆手示意无事,“嗯,熙儿。”
看到承天帝回神,君元熙放下心来忍不住关切的问:“父皇,你这是怎么了?”父皇独处出神时偶尔也会露出这种表情,尤其是每一次宏国派遣使臣来时。
胡人这些年一直不断侵扰北方边境,父皇这些年一直隐忍着满腔愤恨厉兵秣马,如今朝局稳固,军政大权一手乾坤,正是当一举伐宏,收复北疆蓟简门户的时候。这个时候提出立我为皇储,那父皇后半生的政治力角势必得倾注在为我稳定朝局奠基铺路上。毕竟女子为皇前所未有。立储之事一旦开始,父皇势必此生都无法分心北伐了,这又是为何?
“父皇,恕儿臣直言,中原承平四十多年,休养生息,尤其父皇登基以来广施仁政,天下大治之余不忘武备。如今我大华兵强马壮,承天九年皇伯挂帅援兵西武凯旋而归就是最好的例子。宏国据我蓟简,自先皇高宗实行和亲之策以来前后娶我华朝七位公主,仍不知满足,狼子野心,不断侵袭我北方疆域,罔顾我朝为两国百姓的宁国修好之意,实是欺人太甚!父皇春秋鼎盛,朝野上下归心,人心思战,都渴望一雪安承国耻,为了天下百姓,是父皇给胡人一些教训的时候了。”
看着君元熙淡淡然指点江山、睥睨天下的模样,承天帝愣神之余不由得心怀大快。朕的熙儿才将满十四啊,这一番话紧扣国家大义,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若是掷地有声的放在大华朝堂上,还有谁敢说她女儿之躯不足以掌控国器?朕还是小看了熙儿呀,不说假以时日,便是今日熙儿也足以傲视群雄,羞杀天下须眉了。说句不敬的话,便是稳定了大华基业,辅助了世宗、仁宗两朝的先妣文德皇后,豆蔻之年也不过是个被西武国主宠坏了的公主,哪有熙儿这般学识!
承天帝笑道:“熙儿,好一番冠冕堂皇的话,若不知道,父皇还以为是在听朝中主战大臣的陈词呢。你是想说父皇现在该收拾宏国,不是为立储分心的时候吧。鬼机灵,小小年纪把你那些大学士师傅的口才学了个十足。”
祥熙公主面色一红,许是史书和帝王之术学得多了,这种话张口就来,被父皇取笑了。不过父皇没了之前不容商议的语气,是不是就先不用联姻了?
为了这次谈话,承天帝早已远远遣开了御书房侍候的宫人,他拿起君天熙的手将她拉入怀中放在了自己的腿上,“熙儿,今天这没有外人,你也别父皇、儿臣的和我说那些堂皇官腔了,你跟爹爹说真心话,你真不想做皇帝?”
祥熙公主知道承天帝看自己的眼神一向慈爱,可这般平常人家的父女亲昵着实少有。再说她都这么大了,坐在父皇身上像什么样子!她忸怩的往外让了让,却被承天帝轻拍着止了,听着父皇诚挚的问话,祥熙公主叹息道:“也没什么想不想的。”
身为帝王独女她身在这宫廷,早已习惯了他人或奴颜卑膝,或谄媚讨好的嘴脸,再高贵的大员在她面前也得恭敬的长揖见礼,便是翼王府的皇伯皇兄来了这宫中也不例外,都得把规矩做足。她又哪会缺一个帝王的光环?有或没有,都一样的!
看到女儿眼中的冷淡,那九五之尊的宝座于她只是可有可无的一个位置,承天帝一阵心疼,是他用这冰冷的宫廷冷了熙儿的心肠啊!承天帝不动声色,“那熙儿就是不想联姻啰?”
祥熙公主脸上显出一丝复杂,“事情太突然了,熙儿还没准备好。”她不会天真的以为能逃过联姻的宿命,书中才子佳人的故事于她而言只是故事,有高不可攀的公主身份,她甚至不会去奢求一个能与自己比肩的人,遑论能做她的天的丈夫了。早晚不过一场利益交换,身边多个名作驸马的奴才罢了。只是现在还太早,她着实还不想。
不说不想不愿,只说“没准备好”,承天帝知道他这个女儿是把皇家的无奈看得透透的了。
高宗安承帝一生贵为大华天子,富有四海,尽享荣华又如何。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却没有一个爱他的人。刀光剑影的后宫,那些女人为了权势为了家族聚在他的身边,明争暗斗,一个个皇儿夭折,几乎让他绝后。将死之时他唯一仅存的儿子甚至没有叫他一声“父皇”!何其可悲!
早年在宏国落魄为质,我才遇见了真爱我的秀儿,不嫌弃我的质子身份嫁给我。可当我这对大华和宏国都可有可无质子身份转换成了大华仅剩的皇子,当我的命运与大华的未来联系起来时,我终究因为大华唯一皇位继承人的身份痛失所爱。秀儿死于宏国的阴谋,又何尝不是因为我,因为我这皇子的身份!
熙儿便是不做皇帝,只做公主,这身份也注定了她和丈夫的隔绝。驸马驸马,不过是给公主配了匹马。谁知道驸马真心娶的是公主,还是取的公主背后的圣眷权势!历朝历代,有几个公主驸马出双入对、恩爱到老!
我的熙儿冷眼看透也好,不抱希望,便不会失望。
作者有话要说:看到此章、此内容的看官,不要疑虑,不是jj抽风,也不是你打开的方式有问题,只是误入了扶风的防盗章。关于扶风启用防盗章的原因,第135章的小绿字有过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唯请jj的读者朋友们放心,澹台扶风放上防盗章时,必然已对此章的更新有了十足的把握,24h内保证放上真正的更新内容,而且字数只多不少。
劳请诸位jj的看官朋友们24h后再行移驾,或者发现内容提要不再有【防盗】字眼后进入。劳烦之处,澹台扶风再次抱歉,望海涵。
第149章
“皇叔心中的确只有慕容家的江山,否则也不会有先朝的宫廷之变了!”
不会的,他不会知道的!庆王心脏猛跳,强自镇定,“陛下?”
和兴帝径自打断了庆王的话,“重供养,轻权柄,穆宗后裔贵而无权,若无‘贵人’暗中相助,哪里能出其不意的宫变,还害了我父皇?皇祖代宗即位以来,历经宁、宣二世,时逾甲子,我代宗后裔早已顶替穆宗一系成了西武臣民心目中理所当然的皇裔,以穆宗后代的尴尬身份,任是北胡蠢笨,又如何会妄图勾连他们来谋取西武?皇叔打得好算盘啊,勾结宏国以制华朝,又暗助穆宗后裔宫变,若计划顺遂,父皇与朕都会折损于叛贼之手,而皇叔只需伺机而动,高举义旗,平定叛贼,待得风波平定,以您先皇亲弟的身份和平定叛乱的大功,坐拥西武自然不在话下。”
和兴帝的话,便如亲眼见证了自己当年的书房秘议,庆王脸色苍白间也知道和兴帝既然能对亲叔父把话说成这样,必已有了十足的把握,嘴硬无用,反只会成为笑话,当下呐呐道:“陛下真的知道。”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朕也不敢相信啊,父皇的好皇弟,朕的好皇叔,竟然是害死父皇的幕后凶手!”
“陛下什么时候知道的?既然知道,这么些年,如何能···”
“如何能对皇叔恩耀备至,信任有加吗?历经国变,朕登基之初,朝局不稳,胡、华环饲,皇叔见机不对,进退有度,终是我西武力量,既能为朕所用,朕如何能自毁西武?世人眼中,庆王是率先举兵平判的大功臣,又是朕的亲叔父,若无证据,朕自然不能轻举妄动做臣民眼中的凉薄之君,引人心不安。至于后来,朕膝下无依,恐于后嗣之道上再无福分,我西武大好江山总得有人来继承,朕虽有恨,但身为一国之君,为西武计,却也不得不承认皇叔是最合适的人选。穆宗后裔总是隐患,罪无可恕的谋反之罪给他们做个终结,也好。”
“既然如此,你怎么又···”半语质疑,庆王恍然明悟,“我知道了,是灵毓。”
“是啊,朕的灵毓。”提到女儿,和兴帝再度笑得和乐,“朕的灵毓回来了,若是今年之前,不过一个公主,聊慰朕膝下孤寂,可灵毓不早不晚,偏偏在大华的女皇储刚刚顺利称帝的年头回来了,这岂非冥冥上天给朕的暗示?”
“女帝登极,你以为只是简单的可一便可二吗?若是如此作想,未免太天真了吧。大华出了这一位,可是她父皇早有谋划,自幼教她读史观政,又多方联姻,先做了十二年的皇储的!她的治国之才有目共睹,饶是如此,她登极之时,也是借着神龟负石的吉兆才勉强排开了朝臣异议的!还有,旁的不说,灵毓长在民间,不说为君之才,处理朝务的能力也非能一蹴而就,让她坐我西武江山,如何使得?爱女心切,可这般不为慕容氏的帝业着想,你也太儿戏了吧!”既然已经撕破了脸皮,庆王不称“陛下”,言语中也没了客气,颇有些训诫子侄的味道。
“普天之下先出了大华这么个前无古人的女皇帝,后来者本就会容易很多,何况灵毓归来,用超凡的医术助我朝渡过了时疫厄难,便已广得民心,加之经年未得的天马子随她出现,皇叔可知道现今我西武民间如何说灵毓?说她与天马子同来,是天马神赐给西武的人间守护者!至于治国之才?哈哈,皇叔可知灵毓打小的文史先生是谁?是妙山先生袁恭道!大华安城朝的三连太傅!长在寻常人家的女儿,能够识字都算难得,朕的灵毓在民间孤苦无依竟能得到这种机缘,这还不是天意吗?!”
听到袁恭道的名字,庆王明显一愣,一个半生都在教习储君的人,他的弟子,如何能不通政务?难道真有天意?这般想着 ,庆王却是哂笑道:“天马神赐的守护者?哈哈,这说法,与宏朝那位娜雅公主的何其相似。本王原以为是黔首无知乱语,一个民间返宫的公主再怎么也做不出太大的文章,如今看来,怕也是你推波助澜的好手笔吧!陛下好手段啊,这么些年仁爱之名传世广得朝野人心,如今顺势而为,翻手便将灵毓与天马神绑在了一起,送上了西武景仰的高度!以我西武子民对天马神的笃信,灵毓有此声名,加之大华女帝在前,再出个西武女主也并非难事吧!”
“皇叔步步为营、行事小心,又何须如此妄自菲薄。今日那呼延灼,莫道朕不知道,静成有侍妾呼延氏,这呼延灼也算是静成皇弟的小舅子。皇叔一向不支持亲近大华,派呼延灼在马球赛中痛下狠手意在让大华对西武生出芥蒂,到得朕欲赠荣乐天马子时,他又站了出来,何尝不是皇叔示意,在防着灵毓?”和兴帝口中的“静成”“皇弟”,指的是庆王之子静成郡王。
庆王眼神闪烁难定,终是意兴阑珊的感怀道:“陛下不愧是陛下!我是你先皇祖父宁宗的幼子,从小最受父皇宠爱,便连皇位,他也曾想留给我,我总想着,若非父皇驾崩之时我太年幼,他但凡多活个三年五载,这西武便已是我囊中之物,而我所做的一切,只是要拿回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罢了。陛下韬光养晦,为了西武,连杀父之仇、妻子离散之恨都可忍受,而我却与北胡···皇兄有你这样的儿子,西武归他使得,若能早日知道,本王也不会行那弑兄叛国之事了。成王败寇,本王认了。只是如今大华龙庭上这对父女,不同我等自幼长在皇家,难以推知他们的心思,但总觉所谋甚大。西武只能是我慕容血脉的江山,灵毓若真有治国之能,即位使得,可女生外向,今夜我观灵毓于那荣乐处情丝牵绕甚深,翼王府与大华天家那对父女一个鼻孔出气,陛下招荣乐郡王为婿,当心西武成了大华的嫁衣裳。”
“皇叔果然是好眼光,实话说与皇叔,若不是想门当户对配上荣乐,灵毓未见得会接受公主身份。”
庆王一时哑然,再要说话,却是和兴帝摆手道:“朕自为帝王,知帝王心思,历来皇室之中,兄弟阋墙、骨肉相疑之事不少,父皇生前待皇叔甚厚,皇叔是他的亲弟弟,不也害他性命、谋他江山吗?何况这翼王府的君姓非有他君氏的皇家血统。便是他们果真一直同心同德又如何,朕将偌大一个西武江山搁在他们中间,尤不得他们不离心。”和兴帝眼底全然自信的精光,“灵毓喜欢,荣乐便是他的。我西武江山,也只会是灵毓和她的孩子的,是朕的子孙的,是慕容血脉的!此事朕自有计较,便不劳皇叔费心了。”
庆王无声苦笑,知道要和兴帝转变主意再无可能,认命道:“那好,那陛下要如何惩处本王呢?”
“皇叔为西武劳苦功高,又是朕的亲叔父,谈何惩处?只是皇叔已年近花甲之年了吧?唉!皇叔执意要随朕来访大华,也怪朕不能体谅皇叔的身体,没有阻止皇叔,竟让皇叔旅途奔波染了风疾,又在大华水土不服,恶疾更甚,说不得朕还朝之时皇叔须得留在大华修养了。好在大华多山清水秀之地,皇叔喜欢,长眠于此既是皇叔的选择,也未尝不是个好归宿。朕心虽憾,却也不得不成全皇叔啊。”
“你···”
“皇叔莫急,静成皇弟他们都是孝顺之人,皇叔病重,不能还朝,想要皇弟他们都来大华侍疾吗?”
“不必!”庆王以手抚胸如遭重击,缓缓跪地,一字一顿道:“臣,谢陛□谅。”在不想声张的前提下,让皇族至亲的亲王身死之后埋尸他国,不能附随宗庙,的确是对叛逆兄国的不道之徒最好的“体谅”!
和兴帝满意抬手,一声“墨染”,两个面貌普通的中年男子,俱是侍从打扮,悄然进入,无言跪地。和兴帝指了庆王对他们吩咐道:“皇叔病重,送他回去,好生照顾。”
“是”
庆王并无疑异,起身道:“陛下放心,一应书册遗信,臣会自己准备好。”
“嗯”
“臣的子孙顽劣不堪,不能担当国事,陛下既非薄情寡义之君,若顾念亲缘,全他们性命也就是了。”
“皇叔放心,穆宗失国,后嗣尚可保几代平安,若无谋逆之事,想来如今还可富贵,何况皇叔的子孙俱是朕的从弟从子?几番国变,慕容血脉经不起太多折腾了,朕不想我西武慕容也如大华君氏般零星,只要皇弟们安分守己,朕自会给他们平安富贵。”
庆王眼神复杂,面对自己的皇帝侄儿,再不知如何言语。但他想和兴帝既然不打算张扬自己的罪责,便无由牵连自己的子孙,又有这般承诺,自己,该安心了。“那就好”的呢喃声中,庆王任那被和兴帝唤作“墨染”的两人搀走了自己。
作者有话要说:注:袁恭道,【第93章】
最近,好像有点码字厌倦症,码字,没效率。。。
第150章
【这是防盗章,这是防盗章,这是防盗章】
【逸羽风流,澹台扶风在且只在jj独家发表】
我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间因革损益,情况复杂。在这个题目下,我们不能全面叙述历代官制的发展,只能大致谈谈几个重要的问题: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品阶勋爵等。
一中央官制战国时代,各国国君之下分设相将,分掌文武二柄。赵惠文王以蔺相如为相,以廉颇为将,是人所熟知的例子。《荀子·王霸》说相是\\\≈quot;百官之长\\\≈quot;,所以《战国策·齐策》说:\\\≈quot;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quot;楚国最高的长官称为令尹,次于令尹的是武官上柱国,官号和其他各国不同。
秦代皇帝之下设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寺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禀承皇帝意旨佐理国政;太尉掌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是皇帝的秘书长兼管监察。丞相官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汉初沿袭秦制,汉武帝以后,丞相地位虽尊,权力却逐渐缩小。例如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辅理国政,其权势就远在丞相之上。西汉末丞相改称大司徒,太尉改称大司马,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1],号称三公(又称三司),都是宰相。但到东汉光武帝时,\\\≈quot;虽置三公,事归台阁\\\≈quot;[2],三公只处理例行公事,台阁反而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府了。
自秦以至于清,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一直未曾停止,大体而言,是向着皇权兴而相权弱的方向发展,台阁、中书门下、内阁、军机处……都是皇帝为了限制相权、削弱相权而采取的相应措施。总的做法是先让一些地位低下的小官吏充当皇帝的秘书,然后逐渐令其权力加大,直至把原来宰相架空,成为实际上的宰相,这时便又会对皇权形成威胁,皇帝便再设一机构,让另一些地位低下的小官吏充当其秘书……一来一往的循环之中,相权便日渐微弱,而皇权日渐加强了。
所谓台阁,是指尚书机构尚书台说的,后世逐渐称为尚书省[3],首长是尚书令,副职是尚书仆射。魏文帝鉴于东汉尚书台的权势太大,把它改为外围的执行机构,另外设置以中书监、令为首长的中书省,参掌中枢机密。南北朝时皇帝鉴于中书省权势日大,又设置以侍中为首长的门下省,对中书省加以限制。这样,就形成了皇朝中央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职的制度:中书省取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4],三省首长同为宰相,共议国政。
唐代因为唐太宗曾任尚书令,以后此官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为宰相。唐高宗以后左右仆射不再参决大政。唐太宗又认为中书令和侍中的官位太高,不轻易授人,常用他官加上\\\≈quot;参议朝政\\\≈quot;、\\\≈quot;参议得失\\\≈quot;、\\\≈quot;参知政事\\\≈quot;之类的名义掌宰相之职,高宗以后执行宰相职务的称为\\\≈quot;同中书门下三品\\\≈quot;、\\\≈quot;同中书门下平章事\\\≈quot;,宋代简称为\\\≈quot;同平章事\\\≈quot;,以\\\≈quot;参知政事\\\≈quot;为副相。
宋代中央是中书和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号称二府。枢密院类似秦代的太尉府,正副首长是枢密使、副使。
宰相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5],但是正式定为官号是在辽代。辽代中枢机构是北、南宰相府,各设左、右宰相。明代废中书省,皇帝亲理国政,以翰林院官员加殿阁大学土衔草拟诏谕。后来大学士逐渐参与大政,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号称辅臣,首席辅臣有元辅、首辅之称。清沿明制,到雍正时成立军机处,大学士就没有什么职权了。
现在一般认为皇帝辅臣并非宰相,理由有三:一、首辅、辅臣有议政之权,而无监督百官之权,更不能指挥六部等行政机构工作。
二、辅臣们草拟的诏谕(即所谓\\\≈quot;票拟\\\≈quot;)能否生效,完全取决于皇帝\\\≈quot;批红\\\≈quot;签字。
三、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皇帝让司礼太监代行\\\≈quot;批红\\\≈quot;之权,辅臣不光要揣度皇帝之意而行事,更要处处受太监的制约。
这都是承担秘书、顾问工作的辅臣们与百官之首的\\\≈quot;宰相\\\≈quot;的巨大区别。所以说,明初朱元璋废除宰相是中国古代官制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改革。
秦汉时中央的行政长官有:(一)奉常,汉初沿用此称,后来改称太常,掌宗庙礼仪。
(二)郎中令,汉初沿用此称,后来改称光禄勋,管宫廷侍卫。
(三)卫尉,汉景帝初一度改称中大夫令,管宫门近卫军。
(四)太仆,管皇帝车马。
(五)廷尉,汉代有时又称为大理,是最高的法官。
(六)典客,汉初沿用此称,后来又称大行令、大鸿胪,管理少数民族来朝事宜。
(七)宗正,管理皇族事务。
(八)治粟内史,汉初沿用此称,后来又称大农令、大司农,管租税赋役。
(九)少府,管宫廷总务。以上诸官,后来称为九卿。九卿之中,廷尉、典客和治粟内史管的是政务,其余六卿管的是皇帝私人事务。
九卿所司也是随时间而变化的。越早期的时候,皇帝家的内侍官与朝廷的职事官的区分越不清楚,越到后期,区分也越为明晰,魏晋以后,基本上不再有内外廷官吏区别不开的事情了。
九卿之外,还有掌管京师治安的中尉(后来称为执金吾),以及掌管营建宫室的将作少府(后来称为将作大匠),等等。
诸卿各有属官,这里不都列举,只就郎中令(光禄勋)的属官大夫和郎稍加说明如下:汉代有太中大夫、中大夫(汉武帝改称光禄大夫)等。大夫\\\≈quot;掌论议\\\≈quot;,\\\≈quot;无常事,唯诏命所使\\\≈quot;,是后世散官的性质(后详)。
郎是皇帝侍卫官的通称,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议郎掌顾问应对,比较特殊。其他诸郎皆\\\≈quot;掌守门户,出充车骑\\\≈quot;。
此外汉武帝又置期门、羽林作为光禄勋的属官,期门是汉武帝微行时的侍从[6],羽林是宿卫之官[7],都是郎的一类,所以有期门郎、羽林郎之称。
附带说一说汉代的加官,这是本官之外另加的官职。
汉代的加官有侍中、给事中、诸吏等。加侍中就能出入宫禁,成为皇帝的亲信。加给事中就能掌顾问应对。加诸吏就能对宫廷官员进行监察和弹劾。后世侍中成为门下省的首长(见前),给事中成为门下省的属官。
汉代的加官还有中常侍和散骑等。中常侍在禁中侍奉皇帝(东汉改用宦者),散骑是皇帝的骑从,掌\\\≈quot;献可替否\\\≈quot;。曹魏时合称散骑常侍,备皇帝顾问并掌规谏。南北朝散骑常侍是集书省(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的首长,后世并入门下省。
下面说到六部。
尚书是九卿中少府的属官,发展为尚书台后,事务增多,于是分曹治事,每曹设尚书一人,这是后世中央各部的前身。从东汉到南北朝,部曹尚无定制,隋代始定为吏、民、礼、兵、刑、工六部,属于尚书省。唐避太宗讳,改民部为户部。此后历代相承,作为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制基本未变。
六部的职掌大致是:(一)吏部,掌官吏的任免、铨叙、考绩、升降等。(二)户部,掌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三)礼部,掌典礼、科举、学校等。(四)兵部,掌全国军政。(五)刑部,掌刑法、狱讼等。(六)工部,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的首长称为尚书,副首长称为侍郎。部下设司[8],司的首长称为郎中,副首长称为员外郎。属官有都事、主事等。
六部仿《周礼》六官,列表对照如下:后世以《周礼》六官作为六部尚书的代称,如户部尚书称为大司徒;礼部尚书称为大宗伯等[11]。
六部成立,诸卿的职权变小,有的卿由于职务并入有关的部司,后来就裁撤了。
现在说到中央的监察官和谏官。监察官对百官进行纠弹,谏官对皇帝进行规谏。下面分别叙述。
我国古代中央的监察官,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御史。御史是记事之官兼纠察之职,秦汉称为侍御史,秦以御史大夫为侍御史之长。西汉御史大夫是副丞相,由其助手御史中丞领导监察弹劾工作。后来成立监察机构御史台,以御史中丞为首长。御史台又称宪台,后世或称肃政台等,所以习惯上把监察官称为台官。历代监察官的首长或为御史大夫,或为御史中丞等。明清中央监察机构称为都察院,首长称为左、右都御史。历代管监察的属官除侍御史外,还有治书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等[12]。
前人把台官和谏官合称为台谏。西汉有谏大夫,东汉称为谏议大夫,是属于光禄勋的专职谏官。唐代除谏议大夫外,又增设补阙、拾遗,三者各分左右,分属门下、中书二省。宋代左右补阙改为左右司谏,左右拾遗改为左右正言,后来并入谏院,以左右谏议大夫为首长。隋唐以来,和谏官同居门下省的有给事中,负责审阅各部奏章和封驳中书省所拟的诏旨(有不合者封还驳回),明代给事中负责稽查六部,并兼任前代谏议、补阙、拾遗之职,所以后来俗称给事中为给谏。清雍正时给事中和御史同属都察院,这样,御史也就称为台谏了。
台谏之分,一查百官,一谏皇帝。但是宋代以后,台谏合流,都是枪口对准百官,对皇帝的制约几乎不存在了。
宋朝是我国古代第一个皇权高度集中的王朝。此前总是强势皇帝手中权力便很强,弱势皇帝手中权力便相对较弱。自宋以后,几乎不再有弱势皇帝的存在。皇帝权力达到了绝对的高度。
封建皇帝有文学侍从。汉代选文章经术之士待诏金马门[13]。或供奉辞赋,或讲论六艺群书,没有特定的官号。唐初设翰林院,这是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并不是中央机关。唐玄宗以翰林待诏(后称翰林供奉)草拟诏令、应和文章。翰林待诏也是文学侍从的性质。后来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为翰林学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被认为是\\\≈quot;清要显美\\\≈quot;之官。宋代学士院改称翰林学士院。明清称为翰林院,但职掌和唐宋有所不同。
侍奉皇帝讲读称为侍读、侍讲。唐代有集贤院侍读学士等;宋代有翰林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等。宋元以来,皇帝和侍读、侍讲学士以及其他高级官员定期在内廷讲论经史,称为经筵。清代主讲经筵者称为经筵讲官。
第151章
【这是防盗章,这是防盗章】
【逸羽风流,澹台扶风在且只在jj独家发表】
古有史官。旧说周代太史掌文史星历兼管国家图书。秦汉时太史和太卜、太祝等官归奉常领导。魏晋南北朝设专职史官,一般称为著作郎。唐代设史馆,以他官兼任史馆修撰,由宰相监修国史。宋代史馆称为国史实录院,有修撰、编修、检讨等官。明代史官并入翰林院,仍沿用过去的官号。
我国从古就很重视图书的收藏和校订。汉代御史中丞除作为监察官外,还在兰台掌图籍秘书,其下有兰台令史掌校书定字。东汉的秘书监以及后来增设的秘书郎、校书郎都是专管图书的官员。管理图书的机构一般称为秘书省。唐代秘书省一度称为兰台,这是因为兰台是汉宫的藏书之处。唐代内廷有收藏经史子集的宏文馆和修写\≈quot;御本\≈quot;的集贤殿书院[14],设学士、直学士、修撰、校理等官,并有校书郎、正字等,从事图书的管理、修撰和校订。宋代把收藏图书和编修国史的单位合称为馆阁:馆指昭文馆、史馆和集贤院,阁指秘阁和龙图、天章等阁[15]。明代馆阁之职并入翰林院,所以翰林院也就称为馆阁了。
宋代龙图、天章诸阁各置学士、直学士和待制,其职掌是备皇帝顾问、参与论议或校订图书。后来这类阁学士成了朝臣外补(外调)时的\≈quot;加恩兼职\≈quot;,并不担任上述职务。宋代又有殿学士,这是授予旧相、辅臣的\≈quot;职名\≈quot;,有观文殿大学士、学士,资政殿大学士、学士,端明殿学士。这类殿学士和阁学士都是表示优宠的虚衔。
古代有博士、助教等官。秦汉时博士掌通古今、备顾问。汉文帝时,《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立博士,汉武帝设五经博士并置博士弟子学习经术。汉代博士是太常的属官,所以有太常博士之称,以聪明威重者一人为博士祭酒[16]。魏晋以后历代所设的太常博士只是礼官的性质,和作为教官的国子博士、太学博士等职掌不同。晋代以博士为国子学和太学的教官[17],并设助教作为博士的副职,后代沿置,直到明清中央教育机构国子监还有博士和助教。北魏以后地方教官一度也称为博士、助教。
第57节
恋耽美
第57节
原是泪花隐隐的女子下一刻便化作了欢愉的暗夜精灵,说不得君大少爷呆若木鸡。该死!刚刚在大堂还见过她的“变脸”本事,怎么就不长点教训!
“小姐,今天怎么就回来了?小姐,今天有客人来吗?肖··啊!”透着稚气的清脆女声伴着青石板上“哒哒”的跑步声到得近前,却是暮然化作了一声惊叫,接踵而来的便是满满喜气的欢呼,“小姐,是恩公!小姐把恩公请来了吗?哈哈,小姐说得没错,恩公没生气我们的气,小姐把恩公找来了,实在是太好了!”
小蕊的出现粉碎了君逸羽刚刚下定的无视娇娘欲哭“表演”的告辞决心。状元楼日,小蕊的年幼无知,言行无忌实是给了他深刻印象。这般小女孩见得自己后条件反射般蹦出来的话,实是不会有半分掺假的。她们,竟是一直念着我的吗?
“恩公,小姐那天真不是故意打你的···恩公,小姐一直想向恩公道歉的,恩公不生气实在是太好了···恩公前些日子病了吗···小姐想去看恩公的,可惜···”
“好了,小蕊,我要刘妈妈派人送酒菜来的,你出去迎一迎好不好?”
“好,小蕊这就去!”
见得小蕊一蹦三跳的走了,君逸羽忍不住轻笑摇头,娇娘见了,只道:“小蕊年幼,话有些多了,还请恩公见谅。”
君逸羽点头,“没事的,孩子嘛,便该这样天真活泼的好。”
君逸羽的回答显然大出娇娘所料,她很明显的一愣神,这小家伙,消息说他是承天十年重阳节出生的,十五都没满,比小蕊大不了两岁呢,怎么说话这么老气横秋的?
见得娇娘的怪异神色,君逸羽也觉了自己顺嘴说了不符现有年龄的话,当下清咳一声道:“话说回来,娇娘小姐对丫鬟很好呢。”
娇娘笑,眼中浮现出了一丝长姐般的温柔神色,“小蕊在我身边好几年了,这么些年她一直陪着我,我心中实是把她当做妹妹看的。”
君逸羽点头,这个女人太过多变,他不知能不能信任她的表情,但身处这个时代,无论真假,能说出这番话的便算难得。
“恩公医术高明,是自小学医吗?”
“医术高明过奖了,自小学医?”君逸羽沉吟着,想着自己虽是五岁入了灵谷便随着师叔学了医术,但十年间投入更多的实是武学,便只道:“算是吧。”
娇娘掩嘴轻笑,“恩公太过谦了,若非恩公医术高明,奴家这条性命只怕早已经交代在碧波湖边了呢。不知是哪家名医能教出恩公这样的高徒?”
“娇娘小姐能对我换个称呼吗?恩公恩公的我实在是听不习惯。”君逸羽此话不假,但娇娘叫了他一晚上的“恩公”,他偏偏在此刻转口提出了这一点,无疑是在借此跳过娇娘对他师门的打探了。
灵谷虽是江湖门派,但一向不涉及武林纷争,更别说朝局纷扰了。君逸羽的王子皇孙的身份,若非因缘际会,机缘巧合,是万万不可能拜入灵谷门墙的。饶是如此,当初无恨子收君逸羽入门时便和君康逸约好,翼王长孙拜师灵谷的事情不可对外声张。君逸羽入得灵谷后,在外行走时,也一向只用赵羽的名号。因此,这么些年下来,知道君逸羽师承的人实是不多,尤其玉安,只皇宫和翼王府有数的几个人知道。
君逸羽摆明了转移话题,娇娘自是明了的,当下也不追问,只顺着他的话接道:“那恩公想要奴家如何称呼你呢?”
“有名有姓,取来便是让人叫的,直呼就好。”
“直呼名姓,那多失礼啊。”娇娘偏头露出一脸狡黠的笑容,“再说了,恩公对奴家也是一口一个小姐的,奴家是青楼女子,说高点也只是个舞者,奴家也不惯被恩公称作小姐咧。”
“额··娇娘···姑娘。”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言笑间被娇娘反将一军的君大少爷艰难尝试着,终究是做不到对眼前灵动着眼珠的美女直呼其名。实是“娇娘”称来太过亲昵,而眼前的多变美女他招架起来又略感无力,还是在称呼上保有距离的好。
见得君逸羽的微窘模样,娇娘眯眼笑得漂亮,再要开口,却是门外传来了小蕊的声音,“小姐,酒菜来了。”
“辛苦小蕊了,快进来吧。”说话间娇娘对君逸羽施了一礼便迎了出去,“恩公稍坐。”
见得娇娘体态风流的走了,君逸羽长吐一口气。啊,这个女人,明明大家都是叫她娇娘小姐的,她竟能大言不惭的说什么听不习惯。
侧耳听得外间五六人推门而入的细碎脚步声和布菜时的轻微响动,君逸羽估摸着她们得花费些功夫,这才有暇关注一下自身所在。
绯红帐幔营造出暧昧的气息,提点着这是一处闺阁,也契合着她主人的魅惑气息。君逸羽摇头,这种风格他绝难喜欢。便在这头部轻微的左右摇摆运动中,君逸羽的余光触到了一抹翠绿。他偏头凝目,旋即细细环视一圈,这才发现,这不大的茶室里竟然有不下双手之数的植物,只是它们的位置都不打眼,之前他只漫不经心的扫入了满眼的绯红,竟没发现它们。
眼神闪烁间,也不知君逸羽想到了什么,最后只化作轻轻一叹。
“恩公在看什么?”
“没什么。”犹豫一瞬,君逸羽终于问出了今晚出得起鸾楼偏门时便浮上心头的问题,“按说娇娘姑娘的身份应该是住在起鸾楼主楼的顶层的,姑娘为什么住了这么偏远的跨院呢?”
“刘妈妈想要奴家住那的,奴家不喜欢,练舞不方便。”
娇娘如是轻描淡写的回答,君逸羽心下道了句“果然”,面上却只轻轻点头。
“恩公,酒宴布好了,请入席吧。”
第148章
【这是防盗章,这是防盗章】
【逸羽风流,澹台扶风在且只在jj独家发表】
御花园的倚翠亭中,君元熙双眼放空,思绪纷乱。
这几年,祥熙公主在承天帝的安排下一直在精读史书,闲暇之时承天帝还会亲自传授她帝王之学。祥熙公主隐隐已经猜出了承天帝的打算。
华朝从太祖建国至今已近百年了。君朝皇族人丁众多,但多只是太祖兄弟的子孙,太祖直系传承的血脉一直很稀薄。君朝自太祖以下,瑾隆、隆安、安承三代帝王单传,好容易出了个子嗣众多的安承帝,皇子们却都成了后宫争斗的牺牲品,只剩下异国为质的君承天作为安承帝唯一的存活的皇子和太祖留存的唯一正统血脉得以保存,并因此回国继承了皇位。这一遭,也不知该说他幸是不幸。
华朝正统太祖血脉的窘迫现状,祥熙公主很清楚。承天帝继续坚持不娶的话,君氏皇位将不再有可以即位的男丁。而她祥熙公主作为当今陛下的唯一骨血,只要承天帝够坚持,够手腕,虽然是女儿身,却也不是不可能被捧上龙庭。平常人家的独生女儿继承家业的也不是没有,谁能阻止一个父亲想将祖业交给自己亲身孩儿的决心?便是公主又如何,太祖的正统血脉便是压倒一切的资格。在太祖所有的男性血脉都已成空的前提下,再因循守旧固执于男女之见的顽固大臣,也提不出更好的皇位继承人了,空洞的反对总不能让龙椅空着吧?他敢让皇帝把大宝留给别人家?莫提皇族宗亲,太祖让他那些一无是处的兄弟以及他们的子孙与帝脉分享君华皇族的荣光已是仁至义尽了,谁敢对皇位有非分之想?便是有人敢想,又有哪位大臣敢提敢支持!
今天,君元熙的猜想得到了承天帝的证实。想到今天下午与父皇的一番对话,祥熙公主长长一叹。
“熙儿,你很聪明,这些年教你读史论政,你想必早就猜到了父皇的打算了。这个月十七是你十四岁的庆典,到时候父皇会宣旨为你改名天熙,立你为皇储。然后宣布你和卫国公府的婚事,让唐劭的第四子唐昭入赘于你。今天的上元晚宴朕特意召来了百官家眷不过是个幌子,目的就是让你提前看看这个唐昭。”
“父皇,没有其他的人选吗?儿臣才十四岁,那个叫唐昭的儿臣甚至不认识。儿臣不想做皇帝,不需要和卫国公府联姻。”祥熙公主用她一向冷清的声音淡淡拒绝,双拳却不经意的紧握,为了父皇,她可以听他的安排去坐那个位置,可为了那个她无可无不可的位置出让婚姻,她着实不愿。
看着面前亭亭玉立的美丽少女一眼就识破了自己的联姻意图,承天帝的眼中闪过激赏的光芒,寻常女儿家就是再大大咧咧,说到婚事也难免羞涩,十分聪明也会削弱三分,哪能有熙儿这般敏锐。秀儿,你看我们的熙儿多么聪慧。若她是男儿…不,想到这承天帝一阵纠心,“我们的熙儿只能是女儿,不然当初他们也不会给她活下来的机会。秀儿,是我没用,让你陪我受了那么多苦,你为我而死,我却不能亲手为你报仇。早知道他们会害死你,我怎么能为了回来签下那该死的条款!只要你能活着,我宁愿不要回国,不要这该死的皇位。就让我和你,和哥哥一家永远生活在一起,便是永远在那该死的草原又如何!”
“如今你离开了我,说什么都晚了。秀儿,还好我还有你留给我的熙儿,为你报仇的事我不能去做,就让我们的熙儿去完成。秀儿,别怪我刻意纵容了熙儿这么冷清的性子,她要给我们报仇就必须坐上皇位。要以女子身份做这开天辟地的第一个女皇,手上必然会沾满血腥,冷硬些心肠才好。”
“秀儿,别怪我,怪他们算计得太狠!为了避免高宗皇帝夺回血脉的孤注一掷的火热刀锋,他们非得放我回来不可。用你和哥哥一家的性命威胁我,软硬兼施的逼我签下了在位之年永不发兵草原的条约还不满足,还要绝我的后!给大华送回来一个不会有子嗣的皇帝!我生之时不能攻胡,我死之后后患无穷!好狠毒的谋划啊!”
“秀儿,我不甘心,不甘心让他们得逞!不甘心有生之年不能看到你大仇得报啊!好!条约!该死的条约说的是我在位之年两国和亲通好,永不攻打宏国。它不是说我的在位之年吗,那我就退位!让位给我们的熙儿!他们不是阴谋着想要我大华分崩离析,想要他该死的宏国长治久安吗,我不能动手,就做好准备,存粮练兵,留一个富强的大华给熙儿,让我们的熙儿派兵打进他该死的塔拉浩特!打破他的鬼大宏!也算是我们父女亲手给你报仇!让他们后悔!”
眼看着承天帝静默良久,渐渐露出了狰狞愤狠的表情,君元熙关切的试图唤醒他,“父皇?父皇?”
知道自己一时失态,承天帝摆手示意无事,“嗯,熙儿。”
看到承天帝回神,君元熙放下心来忍不住关切的问:“父皇,你这是怎么了?”父皇独处出神时偶尔也会露出这种表情,尤其是每一次宏国派遣使臣来时。
胡人这些年一直不断侵扰北方边境,父皇这些年一直隐忍着满腔愤恨厉兵秣马,如今朝局稳固,军政大权一手乾坤,正是当一举伐宏,收复北疆蓟简门户的时候。这个时候提出立我为皇储,那父皇后半生的政治力角势必得倾注在为我稳定朝局奠基铺路上。毕竟女子为皇前所未有。立储之事一旦开始,父皇势必此生都无法分心北伐了,这又是为何?
“父皇,恕儿臣直言,中原承平四十多年,休养生息,尤其父皇登基以来广施仁政,天下大治之余不忘武备。如今我大华兵强马壮,承天九年皇伯挂帅援兵西武凯旋而归就是最好的例子。宏国据我蓟简,自先皇高宗实行和亲之策以来前后娶我华朝七位公主,仍不知满足,狼子野心,不断侵袭我北方疆域,罔顾我朝为两国百姓的宁国修好之意,实是欺人太甚!父皇春秋鼎盛,朝野上下归心,人心思战,都渴望一雪安承国耻,为了天下百姓,是父皇给胡人一些教训的时候了。”
看着君元熙淡淡然指点江山、睥睨天下的模样,承天帝愣神之余不由得心怀大快。朕的熙儿才将满十四啊,这一番话紧扣国家大义,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若是掷地有声的放在大华朝堂上,还有谁敢说她女儿之躯不足以掌控国器?朕还是小看了熙儿呀,不说假以时日,便是今日熙儿也足以傲视群雄,羞杀天下须眉了。说句不敬的话,便是稳定了大华基业,辅助了世宗、仁宗两朝的先妣文德皇后,豆蔻之年也不过是个被西武国主宠坏了的公主,哪有熙儿这般学识!
承天帝笑道:“熙儿,好一番冠冕堂皇的话,若不知道,父皇还以为是在听朝中主战大臣的陈词呢。你是想说父皇现在该收拾宏国,不是为立储分心的时候吧。鬼机灵,小小年纪把你那些大学士师傅的口才学了个十足。”
祥熙公主面色一红,许是史书和帝王之术学得多了,这种话张口就来,被父皇取笑了。不过父皇没了之前不容商议的语气,是不是就先不用联姻了?
为了这次谈话,承天帝早已远远遣开了御书房侍候的宫人,他拿起君天熙的手将她拉入怀中放在了自己的腿上,“熙儿,今天这没有外人,你也别父皇、儿臣的和我说那些堂皇官腔了,你跟爹爹说真心话,你真不想做皇帝?”
祥熙公主知道承天帝看自己的眼神一向慈爱,可这般平常人家的父女亲昵着实少有。再说她都这么大了,坐在父皇身上像什么样子!她忸怩的往外让了让,却被承天帝轻拍着止了,听着父皇诚挚的问话,祥熙公主叹息道:“也没什么想不想的。”
身为帝王独女她身在这宫廷,早已习惯了他人或奴颜卑膝,或谄媚讨好的嘴脸,再高贵的大员在她面前也得恭敬的长揖见礼,便是翼王府的皇伯皇兄来了这宫中也不例外,都得把规矩做足。她又哪会缺一个帝王的光环?有或没有,都一样的!
看到女儿眼中的冷淡,那九五之尊的宝座于她只是可有可无的一个位置,承天帝一阵心疼,是他用这冰冷的宫廷冷了熙儿的心肠啊!承天帝不动声色,“那熙儿就是不想联姻啰?”
祥熙公主脸上显出一丝复杂,“事情太突然了,熙儿还没准备好。”她不会天真的以为能逃过联姻的宿命,书中才子佳人的故事于她而言只是故事,有高不可攀的公主身份,她甚至不会去奢求一个能与自己比肩的人,遑论能做她的天的丈夫了。早晚不过一场利益交换,身边多个名作驸马的奴才罢了。只是现在还太早,她着实还不想。
不说不想不愿,只说“没准备好”,承天帝知道他这个女儿是把皇家的无奈看得透透的了。
高宗安承帝一生贵为大华天子,富有四海,尽享荣华又如何。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却没有一个爱他的人。刀光剑影的后宫,那些女人为了权势为了家族聚在他的身边,明争暗斗,一个个皇儿夭折,几乎让他绝后。将死之时他唯一仅存的儿子甚至没有叫他一声“父皇”!何其可悲!
早年在宏国落魄为质,我才遇见了真爱我的秀儿,不嫌弃我的质子身份嫁给我。可当我这对大华和宏国都可有可无质子身份转换成了大华仅剩的皇子,当我的命运与大华的未来联系起来时,我终究因为大华唯一皇位继承人的身份痛失所爱。秀儿死于宏国的阴谋,又何尝不是因为我,因为我这皇子的身份!
熙儿便是不做皇帝,只做公主,这身份也注定了她和丈夫的隔绝。驸马驸马,不过是给公主配了匹马。谁知道驸马真心娶的是公主,还是取的公主背后的圣眷权势!历朝历代,有几个公主驸马出双入对、恩爱到老!
我的熙儿冷眼看透也好,不抱希望,便不会失望。
作者有话要说:看到此章、此内容的看官,不要疑虑,不是jj抽风,也不是你打开的方式有问题,只是误入了扶风的防盗章。关于扶风启用防盗章的原因,第135章的小绿字有过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唯请jj的读者朋友们放心,澹台扶风放上防盗章时,必然已对此章的更新有了十足的把握,24h内保证放上真正的更新内容,而且字数只多不少。
劳请诸位jj的看官朋友们24h后再行移驾,或者发现内容提要不再有【防盗】字眼后进入。劳烦之处,澹台扶风再次抱歉,望海涵。
第149章
“皇叔心中的确只有慕容家的江山,否则也不会有先朝的宫廷之变了!”
不会的,他不会知道的!庆王心脏猛跳,强自镇定,“陛下?”
和兴帝径自打断了庆王的话,“重供养,轻权柄,穆宗后裔贵而无权,若无‘贵人’暗中相助,哪里能出其不意的宫变,还害了我父皇?皇祖代宗即位以来,历经宁、宣二世,时逾甲子,我代宗后裔早已顶替穆宗一系成了西武臣民心目中理所当然的皇裔,以穆宗后代的尴尬身份,任是北胡蠢笨,又如何会妄图勾连他们来谋取西武?皇叔打得好算盘啊,勾结宏国以制华朝,又暗助穆宗后裔宫变,若计划顺遂,父皇与朕都会折损于叛贼之手,而皇叔只需伺机而动,高举义旗,平定叛贼,待得风波平定,以您先皇亲弟的身份和平定叛乱的大功,坐拥西武自然不在话下。”
和兴帝的话,便如亲眼见证了自己当年的书房秘议,庆王脸色苍白间也知道和兴帝既然能对亲叔父把话说成这样,必已有了十足的把握,嘴硬无用,反只会成为笑话,当下呐呐道:“陛下真的知道。”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朕也不敢相信啊,父皇的好皇弟,朕的好皇叔,竟然是害死父皇的幕后凶手!”
“陛下什么时候知道的?既然知道,这么些年,如何能···”
“如何能对皇叔恩耀备至,信任有加吗?历经国变,朕登基之初,朝局不稳,胡、华环饲,皇叔见机不对,进退有度,终是我西武力量,既能为朕所用,朕如何能自毁西武?世人眼中,庆王是率先举兵平判的大功臣,又是朕的亲叔父,若无证据,朕自然不能轻举妄动做臣民眼中的凉薄之君,引人心不安。至于后来,朕膝下无依,恐于后嗣之道上再无福分,我西武大好江山总得有人来继承,朕虽有恨,但身为一国之君,为西武计,却也不得不承认皇叔是最合适的人选。穆宗后裔总是隐患,罪无可恕的谋反之罪给他们做个终结,也好。”
“既然如此,你怎么又···”半语质疑,庆王恍然明悟,“我知道了,是灵毓。”
“是啊,朕的灵毓。”提到女儿,和兴帝再度笑得和乐,“朕的灵毓回来了,若是今年之前,不过一个公主,聊慰朕膝下孤寂,可灵毓不早不晚,偏偏在大华的女皇储刚刚顺利称帝的年头回来了,这岂非冥冥上天给朕的暗示?”
“女帝登极,你以为只是简单的可一便可二吗?若是如此作想,未免太天真了吧。大华出了这一位,可是她父皇早有谋划,自幼教她读史观政,又多方联姻,先做了十二年的皇储的!她的治国之才有目共睹,饶是如此,她登极之时,也是借着神龟负石的吉兆才勉强排开了朝臣异议的!还有,旁的不说,灵毓长在民间,不说为君之才,处理朝务的能力也非能一蹴而就,让她坐我西武江山,如何使得?爱女心切,可这般不为慕容氏的帝业着想,你也太儿戏了吧!”既然已经撕破了脸皮,庆王不称“陛下”,言语中也没了客气,颇有些训诫子侄的味道。
“普天之下先出了大华这么个前无古人的女皇帝,后来者本就会容易很多,何况灵毓归来,用超凡的医术助我朝渡过了时疫厄难,便已广得民心,加之经年未得的天马子随她出现,皇叔可知道现今我西武民间如何说灵毓?说她与天马子同来,是天马神赐给西武的人间守护者!至于治国之才?哈哈,皇叔可知灵毓打小的文史先生是谁?是妙山先生袁恭道!大华安城朝的三连太傅!长在寻常人家的女儿,能够识字都算难得,朕的灵毓在民间孤苦无依竟能得到这种机缘,这还不是天意吗?!”
听到袁恭道的名字,庆王明显一愣,一个半生都在教习储君的人,他的弟子,如何能不通政务?难道真有天意?这般想着 ,庆王却是哂笑道:“天马神赐的守护者?哈哈,这说法,与宏朝那位娜雅公主的何其相似。本王原以为是黔首无知乱语,一个民间返宫的公主再怎么也做不出太大的文章,如今看来,怕也是你推波助澜的好手笔吧!陛下好手段啊,这么些年仁爱之名传世广得朝野人心,如今顺势而为,翻手便将灵毓与天马神绑在了一起,送上了西武景仰的高度!以我西武子民对天马神的笃信,灵毓有此声名,加之大华女帝在前,再出个西武女主也并非难事吧!”
“皇叔步步为营、行事小心,又何须如此妄自菲薄。今日那呼延灼,莫道朕不知道,静成有侍妾呼延氏,这呼延灼也算是静成皇弟的小舅子。皇叔一向不支持亲近大华,派呼延灼在马球赛中痛下狠手意在让大华对西武生出芥蒂,到得朕欲赠荣乐天马子时,他又站了出来,何尝不是皇叔示意,在防着灵毓?”和兴帝口中的“静成”“皇弟”,指的是庆王之子静成郡王。
庆王眼神闪烁难定,终是意兴阑珊的感怀道:“陛下不愧是陛下!我是你先皇祖父宁宗的幼子,从小最受父皇宠爱,便连皇位,他也曾想留给我,我总想着,若非父皇驾崩之时我太年幼,他但凡多活个三年五载,这西武便已是我囊中之物,而我所做的一切,只是要拿回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罢了。陛下韬光养晦,为了西武,连杀父之仇、妻子离散之恨都可忍受,而我却与北胡···皇兄有你这样的儿子,西武归他使得,若能早日知道,本王也不会行那弑兄叛国之事了。成王败寇,本王认了。只是如今大华龙庭上这对父女,不同我等自幼长在皇家,难以推知他们的心思,但总觉所谋甚大。西武只能是我慕容血脉的江山,灵毓若真有治国之能,即位使得,可女生外向,今夜我观灵毓于那荣乐处情丝牵绕甚深,翼王府与大华天家那对父女一个鼻孔出气,陛下招荣乐郡王为婿,当心西武成了大华的嫁衣裳。”
“皇叔果然是好眼光,实话说与皇叔,若不是想门当户对配上荣乐,灵毓未见得会接受公主身份。”
庆王一时哑然,再要说话,却是和兴帝摆手道:“朕自为帝王,知帝王心思,历来皇室之中,兄弟阋墙、骨肉相疑之事不少,父皇生前待皇叔甚厚,皇叔是他的亲弟弟,不也害他性命、谋他江山吗?何况这翼王府的君姓非有他君氏的皇家血统。便是他们果真一直同心同德又如何,朕将偌大一个西武江山搁在他们中间,尤不得他们不离心。”和兴帝眼底全然自信的精光,“灵毓喜欢,荣乐便是他的。我西武江山,也只会是灵毓和她的孩子的,是朕的子孙的,是慕容血脉的!此事朕自有计较,便不劳皇叔费心了。”
庆王无声苦笑,知道要和兴帝转变主意再无可能,认命道:“那好,那陛下要如何惩处本王呢?”
“皇叔为西武劳苦功高,又是朕的亲叔父,谈何惩处?只是皇叔已年近花甲之年了吧?唉!皇叔执意要随朕来访大华,也怪朕不能体谅皇叔的身体,没有阻止皇叔,竟让皇叔旅途奔波染了风疾,又在大华水土不服,恶疾更甚,说不得朕还朝之时皇叔须得留在大华修养了。好在大华多山清水秀之地,皇叔喜欢,长眠于此既是皇叔的选择,也未尝不是个好归宿。朕心虽憾,却也不得不成全皇叔啊。”
“你···”
“皇叔莫急,静成皇弟他们都是孝顺之人,皇叔病重,不能还朝,想要皇弟他们都来大华侍疾吗?”
“不必!”庆王以手抚胸如遭重击,缓缓跪地,一字一顿道:“臣,谢陛□谅。”在不想声张的前提下,让皇族至亲的亲王身死之后埋尸他国,不能附随宗庙,的确是对叛逆兄国的不道之徒最好的“体谅”!
和兴帝满意抬手,一声“墨染”,两个面貌普通的中年男子,俱是侍从打扮,悄然进入,无言跪地。和兴帝指了庆王对他们吩咐道:“皇叔病重,送他回去,好生照顾。”
“是”
庆王并无疑异,起身道:“陛下放心,一应书册遗信,臣会自己准备好。”
“嗯”
“臣的子孙顽劣不堪,不能担当国事,陛下既非薄情寡义之君,若顾念亲缘,全他们性命也就是了。”
“皇叔放心,穆宗失国,后嗣尚可保几代平安,若无谋逆之事,想来如今还可富贵,何况皇叔的子孙俱是朕的从弟从子?几番国变,慕容血脉经不起太多折腾了,朕不想我西武慕容也如大华君氏般零星,只要皇弟们安分守己,朕自会给他们平安富贵。”
庆王眼神复杂,面对自己的皇帝侄儿,再不知如何言语。但他想和兴帝既然不打算张扬自己的罪责,便无由牵连自己的子孙,又有这般承诺,自己,该安心了。“那就好”的呢喃声中,庆王任那被和兴帝唤作“墨染”的两人搀走了自己。
作者有话要说:注:袁恭道,【第93章】
最近,好像有点码字厌倦症,码字,没效率。。。
第150章
【这是防盗章,这是防盗章,这是防盗章】
【逸羽风流,澹台扶风在且只在jj独家发表】
我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间因革损益,情况复杂。在这个题目下,我们不能全面叙述历代官制的发展,只能大致谈谈几个重要的问题: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品阶勋爵等。
一中央官制战国时代,各国国君之下分设相将,分掌文武二柄。赵惠文王以蔺相如为相,以廉颇为将,是人所熟知的例子。《荀子·王霸》说相是\\\≈quot;百官之长\\\≈quot;,所以《战国策·齐策》说:\\\≈quot;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quot;楚国最高的长官称为令尹,次于令尹的是武官上柱国,官号和其他各国不同。
秦代皇帝之下设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寺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禀承皇帝意旨佐理国政;太尉掌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是皇帝的秘书长兼管监察。丞相官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汉初沿袭秦制,汉武帝以后,丞相地位虽尊,权力却逐渐缩小。例如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辅理国政,其权势就远在丞相之上。西汉末丞相改称大司徒,太尉改称大司马,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1],号称三公(又称三司),都是宰相。但到东汉光武帝时,\\\≈quot;虽置三公,事归台阁\\\≈quot;[2],三公只处理例行公事,台阁反而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府了。
自秦以至于清,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一直未曾停止,大体而言,是向着皇权兴而相权弱的方向发展,台阁、中书门下、内阁、军机处……都是皇帝为了限制相权、削弱相权而采取的相应措施。总的做法是先让一些地位低下的小官吏充当皇帝的秘书,然后逐渐令其权力加大,直至把原来宰相架空,成为实际上的宰相,这时便又会对皇权形成威胁,皇帝便再设一机构,让另一些地位低下的小官吏充当其秘书……一来一往的循环之中,相权便日渐微弱,而皇权日渐加强了。
所谓台阁,是指尚书机构尚书台说的,后世逐渐称为尚书省[3],首长是尚书令,副职是尚书仆射。魏文帝鉴于东汉尚书台的权势太大,把它改为外围的执行机构,另外设置以中书监、令为首长的中书省,参掌中枢机密。南北朝时皇帝鉴于中书省权势日大,又设置以侍中为首长的门下省,对中书省加以限制。这样,就形成了皇朝中央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职的制度:中书省取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4],三省首长同为宰相,共议国政。
唐代因为唐太宗曾任尚书令,以后此官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为宰相。唐高宗以后左右仆射不再参决大政。唐太宗又认为中书令和侍中的官位太高,不轻易授人,常用他官加上\\\≈quot;参议朝政\\\≈quot;、\\\≈quot;参议得失\\\≈quot;、\\\≈quot;参知政事\\\≈quot;之类的名义掌宰相之职,高宗以后执行宰相职务的称为\\\≈quot;同中书门下三品\\\≈quot;、\\\≈quot;同中书门下平章事\\\≈quot;,宋代简称为\\\≈quot;同平章事\\\≈quot;,以\\\≈quot;参知政事\\\≈quot;为副相。
宋代中央是中书和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号称二府。枢密院类似秦代的太尉府,正副首长是枢密使、副使。
宰相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5],但是正式定为官号是在辽代。辽代中枢机构是北、南宰相府,各设左、右宰相。明代废中书省,皇帝亲理国政,以翰林院官员加殿阁大学土衔草拟诏谕。后来大学士逐渐参与大政,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号称辅臣,首席辅臣有元辅、首辅之称。清沿明制,到雍正时成立军机处,大学士就没有什么职权了。
现在一般认为皇帝辅臣并非宰相,理由有三:一、首辅、辅臣有议政之权,而无监督百官之权,更不能指挥六部等行政机构工作。
二、辅臣们草拟的诏谕(即所谓\\\≈quot;票拟\\\≈quot;)能否生效,完全取决于皇帝\\\≈quot;批红\\\≈quot;签字。
三、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皇帝让司礼太监代行\\\≈quot;批红\\\≈quot;之权,辅臣不光要揣度皇帝之意而行事,更要处处受太监的制约。
这都是承担秘书、顾问工作的辅臣们与百官之首的\\\≈quot;宰相\\\≈quot;的巨大区别。所以说,明初朱元璋废除宰相是中国古代官制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改革。
秦汉时中央的行政长官有:(一)奉常,汉初沿用此称,后来改称太常,掌宗庙礼仪。
(二)郎中令,汉初沿用此称,后来改称光禄勋,管宫廷侍卫。
(三)卫尉,汉景帝初一度改称中大夫令,管宫门近卫军。
(四)太仆,管皇帝车马。
(五)廷尉,汉代有时又称为大理,是最高的法官。
(六)典客,汉初沿用此称,后来又称大行令、大鸿胪,管理少数民族来朝事宜。
(七)宗正,管理皇族事务。
(八)治粟内史,汉初沿用此称,后来又称大农令、大司农,管租税赋役。
(九)少府,管宫廷总务。以上诸官,后来称为九卿。九卿之中,廷尉、典客和治粟内史管的是政务,其余六卿管的是皇帝私人事务。
九卿所司也是随时间而变化的。越早期的时候,皇帝家的内侍官与朝廷的职事官的区分越不清楚,越到后期,区分也越为明晰,魏晋以后,基本上不再有内外廷官吏区别不开的事情了。
九卿之外,还有掌管京师治安的中尉(后来称为执金吾),以及掌管营建宫室的将作少府(后来称为将作大匠),等等。
诸卿各有属官,这里不都列举,只就郎中令(光禄勋)的属官大夫和郎稍加说明如下:汉代有太中大夫、中大夫(汉武帝改称光禄大夫)等。大夫\\\≈quot;掌论议\\\≈quot;,\\\≈quot;无常事,唯诏命所使\\\≈quot;,是后世散官的性质(后详)。
郎是皇帝侍卫官的通称,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议郎掌顾问应对,比较特殊。其他诸郎皆\\\≈quot;掌守门户,出充车骑\\\≈quot;。
此外汉武帝又置期门、羽林作为光禄勋的属官,期门是汉武帝微行时的侍从[6],羽林是宿卫之官[7],都是郎的一类,所以有期门郎、羽林郎之称。
附带说一说汉代的加官,这是本官之外另加的官职。
汉代的加官有侍中、给事中、诸吏等。加侍中就能出入宫禁,成为皇帝的亲信。加给事中就能掌顾问应对。加诸吏就能对宫廷官员进行监察和弹劾。后世侍中成为门下省的首长(见前),给事中成为门下省的属官。
汉代的加官还有中常侍和散骑等。中常侍在禁中侍奉皇帝(东汉改用宦者),散骑是皇帝的骑从,掌\\\≈quot;献可替否\\\≈quot;。曹魏时合称散骑常侍,备皇帝顾问并掌规谏。南北朝散骑常侍是集书省(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的首长,后世并入门下省。
下面说到六部。
尚书是九卿中少府的属官,发展为尚书台后,事务增多,于是分曹治事,每曹设尚书一人,这是后世中央各部的前身。从东汉到南北朝,部曹尚无定制,隋代始定为吏、民、礼、兵、刑、工六部,属于尚书省。唐避太宗讳,改民部为户部。此后历代相承,作为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制基本未变。
六部的职掌大致是:(一)吏部,掌官吏的任免、铨叙、考绩、升降等。(二)户部,掌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三)礼部,掌典礼、科举、学校等。(四)兵部,掌全国军政。(五)刑部,掌刑法、狱讼等。(六)工部,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的首长称为尚书,副首长称为侍郎。部下设司[8],司的首长称为郎中,副首长称为员外郎。属官有都事、主事等。
六部仿《周礼》六官,列表对照如下:后世以《周礼》六官作为六部尚书的代称,如户部尚书称为大司徒;礼部尚书称为大宗伯等[11]。
六部成立,诸卿的职权变小,有的卿由于职务并入有关的部司,后来就裁撤了。
现在说到中央的监察官和谏官。监察官对百官进行纠弹,谏官对皇帝进行规谏。下面分别叙述。
我国古代中央的监察官,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御史。御史是记事之官兼纠察之职,秦汉称为侍御史,秦以御史大夫为侍御史之长。西汉御史大夫是副丞相,由其助手御史中丞领导监察弹劾工作。后来成立监察机构御史台,以御史中丞为首长。御史台又称宪台,后世或称肃政台等,所以习惯上把监察官称为台官。历代监察官的首长或为御史大夫,或为御史中丞等。明清中央监察机构称为都察院,首长称为左、右都御史。历代管监察的属官除侍御史外,还有治书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等[12]。
前人把台官和谏官合称为台谏。西汉有谏大夫,东汉称为谏议大夫,是属于光禄勋的专职谏官。唐代除谏议大夫外,又增设补阙、拾遗,三者各分左右,分属门下、中书二省。宋代左右补阙改为左右司谏,左右拾遗改为左右正言,后来并入谏院,以左右谏议大夫为首长。隋唐以来,和谏官同居门下省的有给事中,负责审阅各部奏章和封驳中书省所拟的诏旨(有不合者封还驳回),明代给事中负责稽查六部,并兼任前代谏议、补阙、拾遗之职,所以后来俗称给事中为给谏。清雍正时给事中和御史同属都察院,这样,御史也就称为台谏了。
台谏之分,一查百官,一谏皇帝。但是宋代以后,台谏合流,都是枪口对准百官,对皇帝的制约几乎不存在了。
宋朝是我国古代第一个皇权高度集中的王朝。此前总是强势皇帝手中权力便很强,弱势皇帝手中权力便相对较弱。自宋以后,几乎不再有弱势皇帝的存在。皇帝权力达到了绝对的高度。
封建皇帝有文学侍从。汉代选文章经术之士待诏金马门[13]。或供奉辞赋,或讲论六艺群书,没有特定的官号。唐初设翰林院,这是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并不是中央机关。唐玄宗以翰林待诏(后称翰林供奉)草拟诏令、应和文章。翰林待诏也是文学侍从的性质。后来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为翰林学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被认为是\\\≈quot;清要显美\\\≈quot;之官。宋代学士院改称翰林学士院。明清称为翰林院,但职掌和唐宋有所不同。
侍奉皇帝讲读称为侍读、侍讲。唐代有集贤院侍读学士等;宋代有翰林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等。宋元以来,皇帝和侍读、侍讲学士以及其他高级官员定期在内廷讲论经史,称为经筵。清代主讲经筵者称为经筵讲官。
第151章
【这是防盗章,这是防盗章】
【逸羽风流,澹台扶风在且只在jj独家发表】
古有史官。旧说周代太史掌文史星历兼管国家图书。秦汉时太史和太卜、太祝等官归奉常领导。魏晋南北朝设专职史官,一般称为著作郎。唐代设史馆,以他官兼任史馆修撰,由宰相监修国史。宋代史馆称为国史实录院,有修撰、编修、检讨等官。明代史官并入翰林院,仍沿用过去的官号。
我国从古就很重视图书的收藏和校订。汉代御史中丞除作为监察官外,还在兰台掌图籍秘书,其下有兰台令史掌校书定字。东汉的秘书监以及后来增设的秘书郎、校书郎都是专管图书的官员。管理图书的机构一般称为秘书省。唐代秘书省一度称为兰台,这是因为兰台是汉宫的藏书之处。唐代内廷有收藏经史子集的宏文馆和修写\≈quot;御本\≈quot;的集贤殿书院[14],设学士、直学士、修撰、校理等官,并有校书郎、正字等,从事图书的管理、修撰和校订。宋代把收藏图书和编修国史的单位合称为馆阁:馆指昭文馆、史馆和集贤院,阁指秘阁和龙图、天章等阁[15]。明代馆阁之职并入翰林院,所以翰林院也就称为馆阁了。
宋代龙图、天章诸阁各置学士、直学士和待制,其职掌是备皇帝顾问、参与论议或校订图书。后来这类阁学士成了朝臣外补(外调)时的\≈quot;加恩兼职\≈quot;,并不担任上述职务。宋代又有殿学士,这是授予旧相、辅臣的\≈quot;职名\≈quot;,有观文殿大学士、学士,资政殿大学士、学士,端明殿学士。这类殿学士和阁学士都是表示优宠的虚衔。
古代有博士、助教等官。秦汉时博士掌通古今、备顾问。汉文帝时,《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立博士,汉武帝设五经博士并置博士弟子学习经术。汉代博士是太常的属官,所以有太常博士之称,以聪明威重者一人为博士祭酒[16]。魏晋以后历代所设的太常博士只是礼官的性质,和作为教官的国子博士、太学博士等职掌不同。晋代以博士为国子学和太学的教官[17],并设助教作为博士的副职,后代沿置,直到明清中央教育机构国子监还有博士和助教。北魏以后地方教官一度也称为博士、助教。
第57节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