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节
太平春 作者:山石先生
第24节
细微的调整,使得粮食下降的速度很快,但江宁县的知情人并无有多大的担忧。因为头一天的数据摆在了众人的面前。
梁行道:“大人好像过于紧张了,还以为老百姓经过这么长时间的高粮价必定会抓紧时间屯粮的,谁知道头天只出了四千多石都不到。”
徐秀不置可否,谁也不敢打包票老百姓可以坚持多久,先前各项民情早已经说明问题,这个东西没有大数据支撑说不准的,而自己的人手也不足以去统计的那么完美,谁也没把握可以准确。
暂且不去想其他,徐秀道:“五月初五,请他们喝一喝雄黄酒怎么样?”
张璁道:“明天?”
“对。”
“会不会太急了一点,万一没有达到他们心理预期,会如何?”
徐秀摇了摇头道:“不知道徐公子可以拖多久,我们需要乘邹望未回江宁将事情全部搞定。”
还有一个原因徐秀没有说明,从上个月开始一直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天没有下雨,太阳又十分的火辣。先前多嘴问了一句魏校松江府的情况,得知也是许久没有下雨。如此看来,必须要做好东南大范围旱情的思想准备,今秋绝收的最坏情况,也要考虑进去。
……
翌日。
几乎整个江宁县数得上号的商贾都接到了来自江宁知县徐秀的请柬。
这些人自然先前都紧跟着邹望的步伐,眼看江宁县就要落入他们的手掌里的时候,一大波砸市场的行为紧跟而至。
息息相关的米面行首当其冲,米贵的情况已经得到制止,那么什么情况都已经好说。各项再加工行业,一见米面布匹降价,也跟着慢慢恢复,混乱将近半个月的江宁县,终于趋于平静,但这一切,并没有真正的稳定下来。
江宁县有更重要的事情,他需要建设好江宁,往上走,而不是在这些人身上去浪费时间。
而大商户们也吃不准江宁县是个什么意思,那么现场探探口风也就成了不二的选择。
这一顿饭吃的江宁商家们心不在焉,邹望的迟迟不归,众人都有点拿捏不住主意,米面行的马东家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一些底部的串联一直没有达成有用的统一。徐秀从他们各自的脸上看出了问题所在,稍作放心。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在普遍慢节奏的古代,徐秀的这一番动作可谓又快又狠,打的他们措手不及。
谁也没注意到那个李东家却不在此列,或许他们早就注意到了,却根本对此无动于衷。邹望在江宁县无有什么根基,他的一切都是通过李东家牵线搭桥,才慢慢形成,他是徐秀第一个需要剔除的对象,不全为王琑。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主位上的徐秀谈笑风生,根本不提江宁目前的市场情况,只说江宁事多,到了如今才同诸位相识,实在不应该。
众人也无有别的好说,客气话自然回敬。
两方就在这看似和睦的气氛中酝酿着心事。
都在等,徐秀可以不急,但他们却无法沉住气。
米面行马东家头一个表态,见他举起手中的酒杯恭敬道:“小民不知大人有何吩咐,不妨直说。”
有了起头的,自然也有跟进。
“是啊是啊,大人有什么吩咐只管说。”
徐秀扫视着众人,心说天幸如今还没有什么大财阀,都是靠种地发家的,财富积累的速度十分的缓慢,如果再等个百多年,自己这七品官恐怕就奈何不了他们了。
客气已经客气完了,该到了表态的时候了。
徐秀正色道:“本县要求诸位恪守商贾本分,切莫失了良心。”
这话十分严重,现在的社会风气还没有完全塌陷,富商也并不是没有廉耻之心。
不少人都面色不好看,更有甚者愤愤不平。
徐秀见他们如此反应,冷笑道:“马东家。作为米面行的翘楚,您是否能够给本县个说法?”
转眼酒席变公堂,门外唰唰拥进了十好几名衙役,将大门团团围住。
马东家的背后一凉,今天这酒难不成是鸿门宴不成。
他发现这一切似乎都有了不同,江宁县如今的声望已经达到一个顶点,可以说在本县已经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或许扬州邹家可以无视他,但自己等江宁本土人士,岂不是自寻死路?
还未等他有动作,先前一起商量时少言的唐东家跪倒在地上,甚至五体投地道:“唐家米面行已经开业,平价。请大老爷原谅小民先前的无知。”
很多人对他来到此地之前就已经开业的行为很是吃惊。
徐秀笑道:“识时务者为俊杰。”同王琑道:“如今李东家已经入了江宁大牢,他的仓库已经查封,一个囤积居奇的大罪,恐怕他逃不掉了。”
重重的拍打桌面,徐秀怒斥道:“一群丧尽天良的东西,邹望与你们的目标是赶走我这个不识时务的知县,却不惜扰乱江宁秩序,险些激起民变,百姓无有吃食之乱。何等肮脏的心思。”
没有人还能坐的住,江宁县一怒,满脸正气的样子让他们难以直视与他,都跪倒在地上一动不动,也不敢随口就认罪。
米面行纪东家道:“请大人原谅,我等都是受了邹望的蒙蔽。”
好一个祸水东引,有本事你去找邹望。
其实在坐的大商人绝大多数都是米面行的,他们也知道了江宁县是冲着米面行而来,其他行业的商贾毕竟涉事不深,也没有多大的担忧,但他们可不一样。这几天连篇累牍的江宁杂文早已经将他们打造成了十恶不赦,喝人血,吃人肉的恶魔,这样发展下去,就算将来胜利,牌子砸了,恐怕也无能为力了。
徐秀站起身来居高临下道:“你们犯了死罪。”脑海在不断的思考,如今这个情况,最后发展成怎样一个情况是对自己,对江宁县最好的结果,而他需要及时的拿定主意。
心思敲定,声音不带有一丝感情,徐秀冷冰冰道:“你们这些人的仓库本县已经派人查验去了。”
这话自然是诈的,江宁县没有这么多人手去。
而他们却不知道,顿时慌了神,纸是包不住火的,满满当当的仓库一旦暴露,再加上先前众人故意抬价,最后甚至不开店的行为,足以让自己吃不了兜着走。若是之前,有邹望顶着事情恐怕还不大,如今邹望不在,江宁县又搞到了粮食,一时声望鼎盛,要拿下自己等人,还真不是事。
其实也有不少看出来了,江宁县这边先是请吃饭谈笑风生,又是以力弹压,恐怕还是力有不逮的。毕竟若没有了他们,江宁县的商业损失也是惨重。
马东家咬牙道:“大人需要我等怎么做,请明示。”
他这一开口,就宣告着江宁县最大的米面行东家的反水。
徐秀一屁股坐回了椅子上,悄悄松了一口气,他也怕这些人真的硬抗到底。
如此看来,邹望对于他们的控制很一般。
徐秀道:“诸位请坐吧。本县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衙役们鱼贯而出,众人重新恢复了神情,却又心下吐槽,真是一个好玩笑。
徐秀安慰道:“也请别怪罪本县,任谁经过这十多天的打击,都难以忍受的。若不是本县有些脸面可以求得帮助,恐怕就真的被你们赶跑了。”
“不敢不敢。”
欺心之语,谁敢应承。
徐秀平静道:“邹望此人,心机深沉,心胸却不宽广。你们与他合作,就算事成,依本县来看也不太可能真的获利。”
是,如今形势比人强,你说什么就是什么。众人心下也颇有点不以为意。
徐秀也知道这么说缺少说服力,又道:“人邹望是经营南京为主要任务,来到江宁不过是看到江宁水运繁忙,又是进南京城的陆路门户的地位而已。以他们家的实力,你们这些人又算的了什么?到时候没了本县,他说什么你们就得听什么。”
兴致缺缺的样子,徐秀也没有闲心继续劝说了,直接道:“你们所有的粮食入常平仓。此罪一笔勾销。”
图穷匕见,徐秀的目的终于露了出来,打的就是他们的粮食的注意。
因为关系再好,这粮食也是要还的,不光他没钱,江宁商会也拿不出那么多钱买粮食。
所以就必须有个着落。
米面行的东家们,必须为他们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所有的拳头都紧紧的握住,马东家面色难看的道:“大人,您还不如杀了我们吧。”
徐秀笑眯眯道:“本县为什么要杀了你们?你们的罪杀了你们都是轻的。”
凡事讲究一个名分,如果先前民心所向,也不必绕那么一大圈。只能说在明代,官员的名望才是关键呐。君不见几十年之后的海瑞,以他的脾气,基本没有一个上司同僚会喜欢他的,就是因为其人太为刚硬,而老百姓喜欢他,闹的同僚们只好凑钱给他行贿,争取早日把他调走。
有了名气与大义,什么都好说。
没有名气,还没有关系,那就等死吧。
纪东家怒视道:“大人,没有了粮食,我们就全完了,要杀要剐悉听尊便,粮食,绝不能交出来。”
徐秀呵呵一笑道:“难道你们以为做了错事,就可以毫无代价的吗?”
马东家到底看问题比较明白,他拱手道:“还请大人明示。”
其他比较冷静的商人也如此附和,只求江宁县别玩了,有什么话直接说吧。
既如此,徐秀道:“所有粮食入常平仓,一半归本县,一半还是属于你们的,但,每个月只准许尔等提取一部分,半年过后,才可以将那一半属于你们的粮食全部提走。”
半年过后,秋收,包括收税,各种指标的审核也完了,利用一个时间差,那时候的仓储数量便会好看许多,虽然是纸面上的,但谁也无法指责自己的不对,对自己,对老百姓,对参与其中的有关人员都是一个赢的局面,唯一输的,恐怕只能是他们,谁让他们做错事情了。
事已至此,众人也没多少话好再说,虽然损失同样惨重,可毕竟不是全军覆没,还有一些粮食可以销售,还有一部分资金可以回笼。
总好过身首异处的强。
徐秀拍拍手道:“拿合同给他们。”
明显不打算就这么放他们走,他需要所有的事情全部办完。
这次进来的,不是衙役,而是南门仓颉会的讼师。
这些讼师因为江宁县有了徐秀当家,业务数量极具下降,而此次,徐秀将南门未来的发展告知了他们,顺势让他们进行产业转型,不在专注于包揽讼词惹人恨的讼师,而是转变为了提供专业法律服务。
这样,才是他们真正的好生意,不然过得苦哈哈的,只好挖空心思去挑拨别人诉讼赚钱,名声自然不好听。
若能够提供法律咨询的服务,还是很受欢迎的,这年头除了当官的,就是他们对大明律最熟悉。毕竟不是所有的商贾都能够明白大明律到底怎么规定的,这个市场很巨大,前提是南门,真的能够聚拢起上规模的商贾。
这些仓颉会的讼师转手帮助徐秀制定了依据大明律的多项商业准则,他们将来,也将会服务于南门商户的契约制定,江宁县衙推荐组织。
在契约签名画押,这些人的心头在滴血,也并不会就此善罢甘休,这一局,大商户们虽然败了,却也没有伤经动骨,东山再起,只是个时间问题。
而僵持过后,一直到太阳落下,整件事情才得以圆满完成。
回家的粮食们,只能看着一袋袋的粮食被运往了常平仓,而常平仓的平粜,也仅仅维持了一天,第二天,江宁县内所有的粮行都开门营业,粮价回归了以往,唯一不变的,是在消除了各项开支,江宁县的粮食储备达到了惊人的百万石级别,总算是一举扭转颓势。
徐秀听人说,当邹望回到江宁,他也只停留了一个时辰,后脚就回了扬州府。
笼罩在江宁商贾,包括徐秀头上的一头过江龙,终于离开了,谁也不知道他还会不会回来,但徐秀觉得,回来的可能性很大,毕竟落了偌大的面子,不讨回来,显然不是这个小心眼男人的性格。
不由一阵唏嘘,也不知道自己这三年任期还会遇到怎样的事情。
在此次江宁县市场不稳的情况下,起与布匹的急剧上升,终于粮价的全面平复。
短短半个月,老百姓们就经历了过山车般的物价起伏,好在时间短暂,也没有引起外县人的注视,只觉是一个偶然事件。
可在徐秀看来,不管是不是人为因素,这都是不正常,小农经济的情况下,经济是长期平稳,难以出现波动,一旦出现波动,十有就是大规模农民起义,虽然此次没有出现情况,可必然,会带来很大的后遗症。
但徐秀却不会去草率行动,现在,放养就好。因为这是自动愈合的过程,只要在过程中不再出现更严重的刺激情况,好比天灾,课税重税,就不用过分担心。显然现在江宁还不至于道那个地步。
……
三世冤过后的水灾,之前的市场紊乱,一年多的时间忙忙碌碌,终于,徐秀回到了稍微平静的节奏,偶尔也可以出去踏个青,参加参加城中的文会,与学生们聊聊过去,谈谈现在,展望一下未来。
不管在哪个时代,学生总是那样的性情,容易被人利用。可容易被人利用,不就代表学生心思简单,容易信任他人吗?这对徐秀是个好事情,毕竟舆论是掌握在文人手里。
纵使江宁杂文在经济改善过后不再是小传单形式,而是一份薄薄的小册子的样子,也依然撼动不了文人的舆论掌控力。
所以,他需要为了自己的名声去经营,经营下来的结果,也让他感到满意。
江宁的市面越发繁荣,南门的建设也在有条不紊,江宁商会的成员也多了起来,米面行的唐东家,布匹行的齐东家,都加了进来,掌柜的交椅也就随之增加。
市井一派欣欣向荣之景。
然而好心情,总是那样的短暂。
又一波持续二十多天的不降雨,急坏了蒋山卿,引渠,水车,深井,忙的他脚不沾地,可依然使得他忧心忡忡,绝收的危险,笼罩在了江宁数十万亩的农田上空。加上先前的十天,整整一个多月不降雨,徐秀的眉头越皱越紧,可以预见的旱情将会袭来。
若仅此而已,显然动摇不了徐秀的心性,可当梁行履行徐秀的安排,带人走遍了江宁全县,所整理出来的数据,更是让徐秀的脑袋都为之一疼。
只见他写道:江宁县较去年少户万有奇,农田四万四千亩有奇。
徐秀久久才揉着脑门道:“似乎,这才是最大的麻烦?”
众人默然不语,答案显然如他所言。
☆、第91章 大旱灾东南旱
后世修武宗实录的时候,如下记载:
正德三年七月,东南六府旱灾。上知之。
……
时间慢慢来到七月,海龙王还是没有下雨的意思,干旱还在持续。
照这个样子继续下去,农田里的粮食旱不旱死,谁也不能说出个绝对来,可歉收的可能性,却绝对会是个事实。
旱灾果然于徐秀所担心的那样席卷而来,从邸报上得来的消息,不光应天府,就连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包括浙江的杭州府,都遭到了规模庞大,持续时间久的大旱灾。
一场席卷东南的大旱灾,已经可以预见。
而江宁,连着两年遭灾,先是水灾,后有旱灾。
农民的日子早就难以为继。
虽然在蒋山卿累的人都快瘦了一圈的努力下,极力的扩大水利河渠的建设,却还是难以挽回所有的损失,此时他与徐秀站在农田旁边,不发一言。
徐秀蹲下身子,看着眼前的场景,很是心疼。
庄稼轻轻一撮,就会碎成渣滓。
蒋山卿低着头道:“大人,江宁县可能最好的结果,就是往年收成的三成。”
“只有三成吗?”徐秀继续盯着已经开裂的农田,听了这话,头一次有了一种浓重的挫败感,老天爷的力量,谁能够对抗的了呢?
回头见蒋山卿一脸纠结,徐秀安慰道:“三成很好了,我还以为要绝收了。这段时间辛苦你了。”
这三成,全部是离水源地更近的地方。
虽说江南地区地处长江附近,出现大范围旱灾的可能性很小很小,可还是出现了。
既然不可逆,那就只好做好承受可怕后果的准备。
徐秀道:“不必自责,子云你做的很好了。”
“谢大人。”
连续两年的灾害,老百姓绝对无法承受,为了不出现逃难的情况,江宁县便果断保证,甚至请县学生带着江宁杂文下乡宣传,如果到时出现绝收的现象,江宁县绝对不会不管,一定会尽最大努力,保证大家能够度过难关。
可又不敢说的太死,每家粮行收一半的粮食,瞬间就让常平仓一举突破百万石的大关,义仓更是被先前其他不是米面行,但又紧跟着邹望行动的商贾堆得满满的,当时谁都知道江宁县要粮食,能用粮食换个平安,那就再好不过,徐秀也是刻意这么引导。
但当两者相加,不过百二十万,这很可能就是坚持到来年的数量了,徐秀心中的底气,却又不足了,话到出口,才由不得他不谨慎。
每一次送邸报来的时候,徐秀都会第一时间翻看,他需要知道朝廷的安排,因为收税的日子快到了,如果不能落个减免,最起码也得给一个延后交税的说法,不然这日子就更难熬。
巡按御史已经将东南的情况上奏了朝廷,可只有上知之三个字,也就是皇帝知道了。
徐秀遗憾的道:“看来一切就等着秋收的情况,朝廷才会给说法了。”
转过头对老秀才道:“先生,恐怕华亭也难熬啊。”
老秀才点头道:“来信了。”
虽说父母已经先去,可小贞村还有他诸多的亲戚,特别是伯父,虽然不苟言笑,却十足给了自己足够的方便。读书的钱,可都是徐辉父亲的支持啊。
摇头,他无法再等待朝廷的消息,现在就算及时下雨,也没有多大的可能挽回农田的损失。
田里一撮就碎的庄稼看的他心疼。
古代科技远远不如后世,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更是聊甚于无。
全靠着平时各村各里的里仓存储应对,可江宁连续两年招灾,谁都知道,那里空空如也。
徐秀写起了文书,南京城有的是粮食,他需要南京的支援,作为辖县,他有这个资格去提这个要求。
然而恳请南京粮储支援江宁,目前只能是徒劳,波及东南的大旱,目前没有看到停止趋势,任何一个有关负责的长官,都不敢轻易的就打开粮储的大门。
不光徐秀看的明白,任何有点观察能力的官员也看的明白,甚至各大商贾,各王公贵族,各地主土豪,也都明白,歉收一定,绝收不定,那么现在,谁还敢轻易的放粮呢?
不偷偷的购买粮食等着大发一笔,都不好意思说话。
江宁县的情况,也只能是自理。
徐秀收到回文,到是温和,言说东南大旱,朝廷赈灾,最大的可能就是从南京城粮储调拨,到时候支援整个东南,自然会有江宁县的一份,稍安勿躁即可。
如此,江宁县也不好多说些什么。
似乎是想起了什么,徐秀道:“梁县丞。严格关注城内农田交易的情况。”
自从先前发现江宁县少了一万多户,也就是数万人的人口,农田也少了几万亩,他就知道,这一定是土地兼并。
多发生在灾害及百姓困苦的年月。
他却是不知道,从弘治十七年弘治皇帝身子大不如前,松弛对朝政的控制,一直到正德元年这不足两年的时间里,整个大明少田四百万顷,少户三百万户的可怕数字。
四百万顷,是个什么概念?大明洪武朝有田八百五十万顷多,弘治十七年,也在八百多万左右,而两年的时间,整个帝国的农田,少了一半,自然不是这些田不见,只是在数字上,不见了。
细思恐极。
如果徐秀知道这些,他一定会浑身发冷。他一定会知道,自己要替大明打打方向盘,是个多么艰难的事情。
梁行也明白此间道理,他道:“田不会平白无故消失,人口也不会平白无故没有,大人有何思考?”
人肯定还在江宁,没有那么容易走脱的,可现在要找黑户,难度却又十分大,徐秀无奈道:“眼下旱灾事急,我们只有先控制住既有良田不要被侵占,农户不要再逃离,至于那少掉的几万人,几万亩地,只好事后再说了,但事情,不能一样一样干,县丞辛苦一些,多关注关注,多搜集搜集情报,多加加担子。”
梁行他用的很顺手,这么久接触,也知道是个可以信任的人,自然愿意给他多加担子。
梁行认真的道:“是,绝不辜负大人。”
增加担子,就意味着增加了权力,梁行自然知道其中的好处,故而也不会埋怨多干活之类的。
旱情一天比一天严重,或者说在这么多日子不下雨过后,每过一天,造成的各种反应都是原先的倍数,难以做加法。成片成片的农田开裂,一个个池塘渐渐露了底,往日流水潺潺的小何,也变得无精打采,逐渐断流。
徐秀这些日子很少在县衙待着,他在田垄地头,他在河渠旁边,他在打井旁指挥,可以说整个江宁,无处不存在他的身影,忙忙碌碌虽是一方面,可他的内心却十分惶恐,两个月,就是去京城都能有三个来回了,可他的一枝梅还是没有回来。
因为,许进公的书信……已经到了,平安返乡。
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害怕,只好沉醉在工作之中。
一派公事公办的态度,基本没了往日的从容,有的只是严谨。
老百姓似乎都感受到了徐秀的悲天悯人的有心,甚至有了江宁县寝食难安,忧心百姓的好评价。
全身心投入工作,徐秀的脑子转的非常快,如今农活继续干下去,也没了多大意思,劳役,也用不了那么多。
放任农村闲散劳动力继续就这么闲着,是个无法接受的事情。
无奈的徐秀只好要求江宁商会的建设增加进度,增加南门建设的速度,多招收人,农村闲散劳力,虽然他很愿意去用善良的心思去看待,但一旦农村里青壮年劳力闲下来,精力充沛的他们肯定闲不住,而他们基本不识字,也不懂什么大道理,治安也就会跟着下降。
老秀才很不满意他的这个论点,徐秀也知道农民最善良,可后世看到的经验告诉他,农村有大量的闲散文盲劳动力,必然会引起社会治安的下降。
如今农村早就是一个情绪敏感的地方,辛苦劳作一年,眼看全部化为泡影,是个人都会心痛,是个人都会情绪不稳,如果在稍有差池,火药桶瞬间就会爆炸,若是引发严重后果,就得不偿失。
江宁县也只能不得不以自己的恶心思以己度人了,暗道一声罪孽。
要求江宁商会让他们上工,要求他们去扩建南门水道,离着城更近一点,反正现在枯水期,容易的多。要求他们去修路,银子的花费反而是个不怎么严重的事情了,江宁商会目前有掌柜十五家,旗下四十多号商铺,生意好做了不少。
当量上去,钱也就到手了。
更有江宁杂文各种宣传,虽然商会的银根一直很紧,但还是能负担的起的。
如此安排之下,乡村的火药桶算是降下了温度,城中因为有了更多的劳动力,消费水平也就更多,徐秀看的明白,只有消费出去,财富流动起来,这个市场才会繁荣。
眼下,老百姓的情绪安抚的很好,社会安定,就是有些小偷小摸,在徐秀的毫不留情之下,强势弹压,也恢复了往日的平和。
能够做到这个地步,惊呆了许多人的眼睛。
谁都不能不承认,那就是江宁县的确是个有能力的官员,在其他各县都为旱灾扰乱的焦头烂额的时候,江宁县,却一枝独秀那样的平和,不去农田里看,根本就不会认为这是个遭旱灾的县城。
张璁佩服道:“东家将来能上地方志的循吏传。”
循吏者,通俗讲就是能干活,不挑事,地方志,那只能是江宁县一县的地方历史。
徐秀显然不这么认为,他有更远大的目标,道:“能干活的官员其实很多,不挑事的官员也有很多,但为什么显得不多?那是因为各种掣肘太多,上有长官压着,底下有油吏地方大户挤着,理不清这些,又怎么做事?能干活,不挑事,又能搞斗争,三者合一,才能做事,孤儿循吏才显得少。可是,秉用你觉得我会是不挑事的人吗?”
显而易见,那封《十取其三疏》早已经搅得朝廷到处在吐口水,对喷,若说不挑事,显然不是。
☆、第92章 大旱灾珍珠米
正德三年八月,东南荒歉,军用不能足数。《
正德三年十月壬辰,苏松常、镇应杭,东南六府地方以旱灾甚,巡按御史请奏减免常税。户部言:征一分五厘,以备漕运。上从之。
…………
落在朝廷有心人的眼中,江宁县徐秀的那封《十取其三疏》可谓是来的恰到好处。
许多原先心中早就有的想法,顺势连贯在了一起,也提醒了他们,这是一个十分自然,却又合情合理合法的一个好政策,顶多争吵些日子,可争吵,又是他们最不会惧怕和嫌麻烦的事情。
事实上,本身由一个七品小官提出的说法,实难激起风浪,可当广东右布政使吴廷举上本后,一切就都不同了。
一名三品高官,封疆大吏上本,谁都不可以无视,就连徐秀那个藏在公文堆里的奏本也被一同起了出来。
随后都御史陈金等人,连本提交了一份详尽的调查报告,一石激起千层浪。
可一项十分重大的国策终归需要慎之又慎,想要那么快出台,也并不是个容易的事情。
有赞同的,自然也有反对,反对的理由很假大空,天朝上国在乎蝇头小利,岂不被人笑话。
笑话归笑话,能够拿到口袋里的银子最为重要,自然也成了另一派的观点。
国朝官员的脾气,如果放在整个历史上,那也可以算是又臭又硬了,两派对吐口水,打口水仗,一时间弄的内阁也不好轻易表态,只好等事态稳定一些,再从中调和六部。
可心中,倒也记住了这个风波的源头,江宁县知县,徐秀字峻嶒。有人谓之不知深浅,有人谓之不识时务,也有人谓之实为良方。
对他本人是福是祸,却也不好多说。
姑且不表朝廷对于市舶司收税的事情纷纷议论。
且说东南的旱灾已经宣告歉收。
待到八月秋收,原本喜气洋洋的农户们均是愁云惨雾一片。
任谁看着往日里韧性极佳,金色农田的水稻,现在根本不用去用力,稍微碰触就会化为碎屑,心头都难以接受。
佳木枯萎,农田衰败。
笼罩在江宁县上空,甚至东南上空,都是一个压抑的气压。
“乡亲们。”
徐秀站在一尺见方的土台上,周围,都是附近村子里的乡民。
听到他的呼叫,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
看着一张张沮丧的脸,徐秀都有点受到影响,满面黄土使得他身上也是风尘满面。
可如今不是陪着他们愁眉苦脸的时候,而是动力和希望。
气沉丹田,用气发声,才好将声音打的足够远。这是学戏的基本功,早先年戏台子上可没有麦克风,但全场都能听见台上唱的什么,就是这个道理。
“乡亲们。本县是江宁县徐秀,特来看望大家。近日里旱情严重,许多老百姓都歉了收,佃户交不出租子,自有的,也没的着落……在这里,本县跟大家保证,天灾是难免的,只要我们能够把目光向前看,没有什么是能阻挡我们的,本县已经连休数本上表朝廷,必然有说法的,请大家耐心……”
一番话又白又俗,可是徐秀只能这么说,这才是农民们最需要的说法,而不是假借慈悲,假大空。
可谁也不是白痴,小农经济的乡村看重眼前利益比较多,若无有,难以服人。
是以徐秀安排人张贴告示,言道目前先不进行田赋收取,一切等朝廷安排,延后处理。
至于地主人家,徐秀早已经连哄带吓,强硬的要求他们减免一部分。
付出的代价注定很大,可没有比眼下的稳定来的更重要,至于地主人家会怎么想,徐秀暂时也考虑不了那么多了,他只知道,基数越大的群体,越不能闹事,而他们是少数人。
徐秀却不知道,这番操作,实难让他们接受,也为此,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见他们兴趣缺缺,徐秀也知道在说些什么也没什么用。
回转县衙,朝廷的说法还是没有来,可是军方的人却是来讨要说法了,屁股还没坐热就又要起身,可他却又一屁股坐了回去。
常平仓目前被江宁县牢牢把持在手上,没有他的同意,谁都不能拿走一粒粮食。
徐秀端坐在椅子上,也不起身,只是微微拱手,语气很冷淡。
“沈总旗,今日前来有何事情?”
也不怪如此,只是旱情弥漫开来后,这些兵卒们便时不时的上门,要求江宁县供给。
可徐秀是什么人,号称机变,脑筋一转就晓得这里面有文章,所以拒绝了很多次。
兵卒也有那个精力,有一就有二,一而再,再而三的上门。
人家也说了,粮食本来就是他们的,早点拿晚点拿有什么区别?
徐秀也自知闹起来,自己可能也讨不得好,可是非常时期有非常行为,决不能在运用以前的办事方法,不然口子一开,打常平仓主意的人也就会越来越多,得寸而进尺。寅吃卯粮的事情又不是没有,一句大旱在即,军用不能有误,提前要求徐秀把一年份,甚至几年的粮食都给他们准备好了,这怎么可能会让他成为现实?
扬子曾说,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也。
是为了防止进一步的非分要求。
徐秀如今也得这么做,表现出来,就是不通人情,不知变通。
不然今日是兵马司驻地,来日便会是河道衙门,下一次就是学道衙门,各个单位都会上门要求,开了口子,在想要停止,可就没那般容易。
那位沈总旗一看,也是同徐秀打过许多次交道,听这种冷冰冰的话,也不在意。
咧嘴就是一股酒气,徐秀挥挥手。
听他道:“徐大人,我们这些兄弟可都是等着吃饭呢,您今天可得给我们个说法啊。”
徐秀拿着发簪刺着自己的头皮,平静道:“每月结算,一粒粮食都不会少你们的。”
“话不能这么说,现在眼看庄稼都歉收了,粮食收不上来,到时候谁知道常平仓还有没有足够的粮食?军情事急,自当特事特办,我们也不要求大人给我们太多,只要在保证正常每月供给的时候,多给一年的粮食以备不需即可。”
徐秀像是听了什么笑话一般,哈哈大笑道:“这些话,本县听的很多遍了,那么,你也应该听过本县很多遍的回答,既然总旗这么健忘,那本县再告诉你一下,正常的供应,江宁县一粒粮食都不会少了你的,除此之外的任何粮食,都是非分之想。”
“徐大人,您可要想想清楚,这不光是我们兵马司的事情,江宁县也有不少其他的衙门也都是这个想法,得罪人太多,可不是为官之道。”
徐秀面色一冷,道:“本县如何为官,自然是本县的事情,由不得沈总旗来说三道四。送客。”
临到门口,沈总旗回身道:“既然职下说话大人不予考虑,那么下次,就让我们的百户大人同徐知县说吧。”
徐秀也不言语,就这么看着他走出去。
如果换做平时,这些无关紧要的人情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罢了,顺水推舟,也危害不到他自身,可是现在这种情况,每一粒多余支出的粮食,都可能最终演变为他无法控制的事情。
张璁道:“这下得罪的人可就多了。”
“得罪的人还少了吗?”
“就怕这些人捣乱啊。”
徐秀正色道:“捣乱的,就别怪本县不留情面。到时候闹起来,我也不怕没说法。”
徐扬进来道:“老爷,朝廷有说法了。”
拿起最新的文书,徐秀看了皱眉道:“不容乐观啊。”
张璁瞥了一眼道:“看来朝廷没当成会儿事。”
文书的内容很明确,减税是可以的,但还得继续征,漕运得保住,军用不足,也要想办法补足。
徐秀找来梁行道:“统计一下,本县需要交多少田赋?”
见他领命前去,徐秀继续同张璁道:“眼下别无他法了,只好开仓,每户一天最多只能领五合,能熬多久熬多久吧。”
张璁道:“如果来年春耕前能够结束旱情,那一切都还好说。”
……
九月,秋收刚刚落下帷幕,江宁县开始了接济百姓的行为,每个村门前,都有德高望重的里正主持取粮,有他作保才可以。
有这些拿道手里的粮食,心头的恐慌也就慢慢的消散。可也有不长心的浑人敢乱搞贪污,被徐秀放出去监督的人抓了一个现行,当机立断的投入了大牢,非常时期,任何有可能扰乱秩序的行为都将是徐秀的敌人,对待敌人,他可不想心慈手软。
徐秀闷气的坐在大堂上,他这几天跑了数次南京城,要求南京常平仓支援粮食,可都被打发了回来,说什么南京自身也难以为继,更别说支援了。
这些话肯定是搪塞,可他毫无办法。
十月,天气慢慢转凉,可晌午的太阳依旧毒辣,烤的大地进一步的开裂。
流民终于出现了,来自于应天府周边好多县城的老百姓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时候,树皮,草根。
徐秀听说那边一把草,已经卖到了七个铜钱。
他们不知道从哪里听说江宁县有粮食吃,有免费的热粥喝,一窝蜂的拥进了江宁县。
徐秀无奈在西门外开设粥棚,行接济之事,可终归力有不逮。
江宁县的老百姓,也与他人发生了矛盾,本身我们自己就不太够吃,眼下又多了上万人抢粮食吃。
各种矛盾突发,逼得徐秀脚不沾地的安抚,他寻求城内的富户帮助,劝捐的话语说了一遍又一遍,口干舌燥,可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显著的效果。
荒年成,地主家也没有余粮。
没有余粮的不止地主家,随着流民涌入,各种消息都交汇了起来。
大户人家,卖起了牛马。
二户人家,卖起了庄田。
三户人家没有什么卖,只能够卖儿卖女。
来自临县的人说,闺女能卖一斗米,而小男孩,只能有一升米的价格。
徐秀不能言语,他的心不太好过。这些姑娘,看来一等荒年成过去,就会成了各自人家的儿媳妇了吧,而小男孩吃的多,现在也干不了活,真是不值钱。
到了这时候,他才体会到后世那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天灾无情人有情,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不外乎小农经济遇到自然灾害的抵抗力几乎没有的缘故,能够保存自身,才是正常的。
后人不能看不起古人,古人也不必非议后人,只是时代发展的不同,所造成的不同局面。
旱情没有改善的迹象,流民的死亡率陡然而升。
这已经是徐秀所能做到的极限,可眼看着流民越来越多,粥也慢慢的变清,他不能不着急。
连带着发往南京的文书也跟着言辞直接了起来。
百姓无辜,民众惨死,彼辈也能酒肉其中。
汝等皆刽子手尔。
可惜除了替他自己拉仇恨外,惹得南京上风讨厌外,一点用处都没有。
城中的粮食,又一次走高,米如珍珠,不开玩笑。
若说上一次人为,造成粮食虽高,但还能购买的到的话。
眼下天灾所造成的粮食上涨,却已经到了哄抢的地步。
粮行每日只开业不久,就会关门谢客,等第二天在开门,粮食又上涨了几分。
如此种种,听进徐秀的耳朵里,格外的讽刺。
随后,城中的几家粮行被他找了个由头定罪,粮食,就成了他们折罪的最好的东西。
而造成这一切的徐秀,自然越来越不受他们的待见。
甚至出现了种种留言。
万幸江宁杂文如今全程描写徐秀每一天的所作所为,令这种谣言全然没了市场。
可并不会说明,他们就会这么咽下这口气,串联在进行,倒徐,也必然在进行。
江宁还有粮食,可这么下去,粮食总会有枯竭的一日。
商会的所有人早在苗头刚起的时候,就都被动员去外省采购粮食,顺势推销南门的聚集地。
第24节
恋耽美
第24节
细微的调整,使得粮食下降的速度很快,但江宁县的知情人并无有多大的担忧。因为头一天的数据摆在了众人的面前。
梁行道:“大人好像过于紧张了,还以为老百姓经过这么长时间的高粮价必定会抓紧时间屯粮的,谁知道头天只出了四千多石都不到。”
徐秀不置可否,谁也不敢打包票老百姓可以坚持多久,先前各项民情早已经说明问题,这个东西没有大数据支撑说不准的,而自己的人手也不足以去统计的那么完美,谁也没把握可以准确。
暂且不去想其他,徐秀道:“五月初五,请他们喝一喝雄黄酒怎么样?”
张璁道:“明天?”
“对。”
“会不会太急了一点,万一没有达到他们心理预期,会如何?”
徐秀摇了摇头道:“不知道徐公子可以拖多久,我们需要乘邹望未回江宁将事情全部搞定。”
还有一个原因徐秀没有说明,从上个月开始一直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天没有下雨,太阳又十分的火辣。先前多嘴问了一句魏校松江府的情况,得知也是许久没有下雨。如此看来,必须要做好东南大范围旱情的思想准备,今秋绝收的最坏情况,也要考虑进去。
……
翌日。
几乎整个江宁县数得上号的商贾都接到了来自江宁知县徐秀的请柬。
这些人自然先前都紧跟着邹望的步伐,眼看江宁县就要落入他们的手掌里的时候,一大波砸市场的行为紧跟而至。
息息相关的米面行首当其冲,米贵的情况已经得到制止,那么什么情况都已经好说。各项再加工行业,一见米面布匹降价,也跟着慢慢恢复,混乱将近半个月的江宁县,终于趋于平静,但这一切,并没有真正的稳定下来。
江宁县有更重要的事情,他需要建设好江宁,往上走,而不是在这些人身上去浪费时间。
而大商户们也吃不准江宁县是个什么意思,那么现场探探口风也就成了不二的选择。
这一顿饭吃的江宁商家们心不在焉,邹望的迟迟不归,众人都有点拿捏不住主意,米面行的马东家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一些底部的串联一直没有达成有用的统一。徐秀从他们各自的脸上看出了问题所在,稍作放心。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在普遍慢节奏的古代,徐秀的这一番动作可谓又快又狠,打的他们措手不及。
谁也没注意到那个李东家却不在此列,或许他们早就注意到了,却根本对此无动于衷。邹望在江宁县无有什么根基,他的一切都是通过李东家牵线搭桥,才慢慢形成,他是徐秀第一个需要剔除的对象,不全为王琑。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主位上的徐秀谈笑风生,根本不提江宁目前的市场情况,只说江宁事多,到了如今才同诸位相识,实在不应该。
众人也无有别的好说,客气话自然回敬。
两方就在这看似和睦的气氛中酝酿着心事。
都在等,徐秀可以不急,但他们却无法沉住气。
米面行马东家头一个表态,见他举起手中的酒杯恭敬道:“小民不知大人有何吩咐,不妨直说。”
有了起头的,自然也有跟进。
“是啊是啊,大人有什么吩咐只管说。”
徐秀扫视着众人,心说天幸如今还没有什么大财阀,都是靠种地发家的,财富积累的速度十分的缓慢,如果再等个百多年,自己这七品官恐怕就奈何不了他们了。
客气已经客气完了,该到了表态的时候了。
徐秀正色道:“本县要求诸位恪守商贾本分,切莫失了良心。”
这话十分严重,现在的社会风气还没有完全塌陷,富商也并不是没有廉耻之心。
不少人都面色不好看,更有甚者愤愤不平。
徐秀见他们如此反应,冷笑道:“马东家。作为米面行的翘楚,您是否能够给本县个说法?”
转眼酒席变公堂,门外唰唰拥进了十好几名衙役,将大门团团围住。
马东家的背后一凉,今天这酒难不成是鸿门宴不成。
他发现这一切似乎都有了不同,江宁县如今的声望已经达到一个顶点,可以说在本县已经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或许扬州邹家可以无视他,但自己等江宁本土人士,岂不是自寻死路?
还未等他有动作,先前一起商量时少言的唐东家跪倒在地上,甚至五体投地道:“唐家米面行已经开业,平价。请大老爷原谅小民先前的无知。”
很多人对他来到此地之前就已经开业的行为很是吃惊。
徐秀笑道:“识时务者为俊杰。”同王琑道:“如今李东家已经入了江宁大牢,他的仓库已经查封,一个囤积居奇的大罪,恐怕他逃不掉了。”
重重的拍打桌面,徐秀怒斥道:“一群丧尽天良的东西,邹望与你们的目标是赶走我这个不识时务的知县,却不惜扰乱江宁秩序,险些激起民变,百姓无有吃食之乱。何等肮脏的心思。”
没有人还能坐的住,江宁县一怒,满脸正气的样子让他们难以直视与他,都跪倒在地上一动不动,也不敢随口就认罪。
米面行纪东家道:“请大人原谅,我等都是受了邹望的蒙蔽。”
好一个祸水东引,有本事你去找邹望。
其实在坐的大商人绝大多数都是米面行的,他们也知道了江宁县是冲着米面行而来,其他行业的商贾毕竟涉事不深,也没有多大的担忧,但他们可不一样。这几天连篇累牍的江宁杂文早已经将他们打造成了十恶不赦,喝人血,吃人肉的恶魔,这样发展下去,就算将来胜利,牌子砸了,恐怕也无能为力了。
徐秀站起身来居高临下道:“你们犯了死罪。”脑海在不断的思考,如今这个情况,最后发展成怎样一个情况是对自己,对江宁县最好的结果,而他需要及时的拿定主意。
心思敲定,声音不带有一丝感情,徐秀冷冰冰道:“你们这些人的仓库本县已经派人查验去了。”
这话自然是诈的,江宁县没有这么多人手去。
而他们却不知道,顿时慌了神,纸是包不住火的,满满当当的仓库一旦暴露,再加上先前众人故意抬价,最后甚至不开店的行为,足以让自己吃不了兜着走。若是之前,有邹望顶着事情恐怕还不大,如今邹望不在,江宁县又搞到了粮食,一时声望鼎盛,要拿下自己等人,还真不是事。
其实也有不少看出来了,江宁县这边先是请吃饭谈笑风生,又是以力弹压,恐怕还是力有不逮的。毕竟若没有了他们,江宁县的商业损失也是惨重。
马东家咬牙道:“大人需要我等怎么做,请明示。”
他这一开口,就宣告着江宁县最大的米面行东家的反水。
徐秀一屁股坐回了椅子上,悄悄松了一口气,他也怕这些人真的硬抗到底。
如此看来,邹望对于他们的控制很一般。
徐秀道:“诸位请坐吧。本县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衙役们鱼贯而出,众人重新恢复了神情,却又心下吐槽,真是一个好玩笑。
徐秀安慰道:“也请别怪罪本县,任谁经过这十多天的打击,都难以忍受的。若不是本县有些脸面可以求得帮助,恐怕就真的被你们赶跑了。”
“不敢不敢。”
欺心之语,谁敢应承。
徐秀平静道:“邹望此人,心机深沉,心胸却不宽广。你们与他合作,就算事成,依本县来看也不太可能真的获利。”
是,如今形势比人强,你说什么就是什么。众人心下也颇有点不以为意。
徐秀也知道这么说缺少说服力,又道:“人邹望是经营南京为主要任务,来到江宁不过是看到江宁水运繁忙,又是进南京城的陆路门户的地位而已。以他们家的实力,你们这些人又算的了什么?到时候没了本县,他说什么你们就得听什么。”
兴致缺缺的样子,徐秀也没有闲心继续劝说了,直接道:“你们所有的粮食入常平仓。此罪一笔勾销。”
图穷匕见,徐秀的目的终于露了出来,打的就是他们的粮食的注意。
因为关系再好,这粮食也是要还的,不光他没钱,江宁商会也拿不出那么多钱买粮食。
所以就必须有个着落。
米面行的东家们,必须为他们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所有的拳头都紧紧的握住,马东家面色难看的道:“大人,您还不如杀了我们吧。”
徐秀笑眯眯道:“本县为什么要杀了你们?你们的罪杀了你们都是轻的。”
凡事讲究一个名分,如果先前民心所向,也不必绕那么一大圈。只能说在明代,官员的名望才是关键呐。君不见几十年之后的海瑞,以他的脾气,基本没有一个上司同僚会喜欢他的,就是因为其人太为刚硬,而老百姓喜欢他,闹的同僚们只好凑钱给他行贿,争取早日把他调走。
有了名气与大义,什么都好说。
没有名气,还没有关系,那就等死吧。
纪东家怒视道:“大人,没有了粮食,我们就全完了,要杀要剐悉听尊便,粮食,绝不能交出来。”
徐秀呵呵一笑道:“难道你们以为做了错事,就可以毫无代价的吗?”
马东家到底看问题比较明白,他拱手道:“还请大人明示。”
其他比较冷静的商人也如此附和,只求江宁县别玩了,有什么话直接说吧。
既如此,徐秀道:“所有粮食入常平仓,一半归本县,一半还是属于你们的,但,每个月只准许尔等提取一部分,半年过后,才可以将那一半属于你们的粮食全部提走。”
半年过后,秋收,包括收税,各种指标的审核也完了,利用一个时间差,那时候的仓储数量便会好看许多,虽然是纸面上的,但谁也无法指责自己的不对,对自己,对老百姓,对参与其中的有关人员都是一个赢的局面,唯一输的,恐怕只能是他们,谁让他们做错事情了。
事已至此,众人也没多少话好再说,虽然损失同样惨重,可毕竟不是全军覆没,还有一些粮食可以销售,还有一部分资金可以回笼。
总好过身首异处的强。
徐秀拍拍手道:“拿合同给他们。”
明显不打算就这么放他们走,他需要所有的事情全部办完。
这次进来的,不是衙役,而是南门仓颉会的讼师。
这些讼师因为江宁县有了徐秀当家,业务数量极具下降,而此次,徐秀将南门未来的发展告知了他们,顺势让他们进行产业转型,不在专注于包揽讼词惹人恨的讼师,而是转变为了提供专业法律服务。
这样,才是他们真正的好生意,不然过得苦哈哈的,只好挖空心思去挑拨别人诉讼赚钱,名声自然不好听。
若能够提供法律咨询的服务,还是很受欢迎的,这年头除了当官的,就是他们对大明律最熟悉。毕竟不是所有的商贾都能够明白大明律到底怎么规定的,这个市场很巨大,前提是南门,真的能够聚拢起上规模的商贾。
这些仓颉会的讼师转手帮助徐秀制定了依据大明律的多项商业准则,他们将来,也将会服务于南门商户的契约制定,江宁县衙推荐组织。
在契约签名画押,这些人的心头在滴血,也并不会就此善罢甘休,这一局,大商户们虽然败了,却也没有伤经动骨,东山再起,只是个时间问题。
而僵持过后,一直到太阳落下,整件事情才得以圆满完成。
回家的粮食们,只能看着一袋袋的粮食被运往了常平仓,而常平仓的平粜,也仅仅维持了一天,第二天,江宁县内所有的粮行都开门营业,粮价回归了以往,唯一不变的,是在消除了各项开支,江宁县的粮食储备达到了惊人的百万石级别,总算是一举扭转颓势。
徐秀听人说,当邹望回到江宁,他也只停留了一个时辰,后脚就回了扬州府。
笼罩在江宁商贾,包括徐秀头上的一头过江龙,终于离开了,谁也不知道他还会不会回来,但徐秀觉得,回来的可能性很大,毕竟落了偌大的面子,不讨回来,显然不是这个小心眼男人的性格。
不由一阵唏嘘,也不知道自己这三年任期还会遇到怎样的事情。
在此次江宁县市场不稳的情况下,起与布匹的急剧上升,终于粮价的全面平复。
短短半个月,老百姓们就经历了过山车般的物价起伏,好在时间短暂,也没有引起外县人的注视,只觉是一个偶然事件。
可在徐秀看来,不管是不是人为因素,这都是不正常,小农经济的情况下,经济是长期平稳,难以出现波动,一旦出现波动,十有就是大规模农民起义,虽然此次没有出现情况,可必然,会带来很大的后遗症。
但徐秀却不会去草率行动,现在,放养就好。因为这是自动愈合的过程,只要在过程中不再出现更严重的刺激情况,好比天灾,课税重税,就不用过分担心。显然现在江宁还不至于道那个地步。
……
三世冤过后的水灾,之前的市场紊乱,一年多的时间忙忙碌碌,终于,徐秀回到了稍微平静的节奏,偶尔也可以出去踏个青,参加参加城中的文会,与学生们聊聊过去,谈谈现在,展望一下未来。
不管在哪个时代,学生总是那样的性情,容易被人利用。可容易被人利用,不就代表学生心思简单,容易信任他人吗?这对徐秀是个好事情,毕竟舆论是掌握在文人手里。
纵使江宁杂文在经济改善过后不再是小传单形式,而是一份薄薄的小册子的样子,也依然撼动不了文人的舆论掌控力。
所以,他需要为了自己的名声去经营,经营下来的结果,也让他感到满意。
江宁的市面越发繁荣,南门的建设也在有条不紊,江宁商会的成员也多了起来,米面行的唐东家,布匹行的齐东家,都加了进来,掌柜的交椅也就随之增加。
市井一派欣欣向荣之景。
然而好心情,总是那样的短暂。
又一波持续二十多天的不降雨,急坏了蒋山卿,引渠,水车,深井,忙的他脚不沾地,可依然使得他忧心忡忡,绝收的危险,笼罩在了江宁数十万亩的农田上空。加上先前的十天,整整一个多月不降雨,徐秀的眉头越皱越紧,可以预见的旱情将会袭来。
若仅此而已,显然动摇不了徐秀的心性,可当梁行履行徐秀的安排,带人走遍了江宁全县,所整理出来的数据,更是让徐秀的脑袋都为之一疼。
只见他写道:江宁县较去年少户万有奇,农田四万四千亩有奇。
徐秀久久才揉着脑门道:“似乎,这才是最大的麻烦?”
众人默然不语,答案显然如他所言。
☆、第91章 大旱灾东南旱
后世修武宗实录的时候,如下记载:
正德三年七月,东南六府旱灾。上知之。
……
时间慢慢来到七月,海龙王还是没有下雨的意思,干旱还在持续。
照这个样子继续下去,农田里的粮食旱不旱死,谁也不能说出个绝对来,可歉收的可能性,却绝对会是个事实。
旱灾果然于徐秀所担心的那样席卷而来,从邸报上得来的消息,不光应天府,就连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包括浙江的杭州府,都遭到了规模庞大,持续时间久的大旱灾。
一场席卷东南的大旱灾,已经可以预见。
而江宁,连着两年遭灾,先是水灾,后有旱灾。
农民的日子早就难以为继。
虽然在蒋山卿累的人都快瘦了一圈的努力下,极力的扩大水利河渠的建设,却还是难以挽回所有的损失,此时他与徐秀站在农田旁边,不发一言。
徐秀蹲下身子,看着眼前的场景,很是心疼。
庄稼轻轻一撮,就会碎成渣滓。
蒋山卿低着头道:“大人,江宁县可能最好的结果,就是往年收成的三成。”
“只有三成吗?”徐秀继续盯着已经开裂的农田,听了这话,头一次有了一种浓重的挫败感,老天爷的力量,谁能够对抗的了呢?
回头见蒋山卿一脸纠结,徐秀安慰道:“三成很好了,我还以为要绝收了。这段时间辛苦你了。”
这三成,全部是离水源地更近的地方。
虽说江南地区地处长江附近,出现大范围旱灾的可能性很小很小,可还是出现了。
既然不可逆,那就只好做好承受可怕后果的准备。
徐秀道:“不必自责,子云你做的很好了。”
“谢大人。”
连续两年的灾害,老百姓绝对无法承受,为了不出现逃难的情况,江宁县便果断保证,甚至请县学生带着江宁杂文下乡宣传,如果到时出现绝收的现象,江宁县绝对不会不管,一定会尽最大努力,保证大家能够度过难关。
可又不敢说的太死,每家粮行收一半的粮食,瞬间就让常平仓一举突破百万石的大关,义仓更是被先前其他不是米面行,但又紧跟着邹望行动的商贾堆得满满的,当时谁都知道江宁县要粮食,能用粮食换个平安,那就再好不过,徐秀也是刻意这么引导。
但当两者相加,不过百二十万,这很可能就是坚持到来年的数量了,徐秀心中的底气,却又不足了,话到出口,才由不得他不谨慎。
每一次送邸报来的时候,徐秀都会第一时间翻看,他需要知道朝廷的安排,因为收税的日子快到了,如果不能落个减免,最起码也得给一个延后交税的说法,不然这日子就更难熬。
巡按御史已经将东南的情况上奏了朝廷,可只有上知之三个字,也就是皇帝知道了。
徐秀遗憾的道:“看来一切就等着秋收的情况,朝廷才会给说法了。”
转过头对老秀才道:“先生,恐怕华亭也难熬啊。”
老秀才点头道:“来信了。”
虽说父母已经先去,可小贞村还有他诸多的亲戚,特别是伯父,虽然不苟言笑,却十足给了自己足够的方便。读书的钱,可都是徐辉父亲的支持啊。
摇头,他无法再等待朝廷的消息,现在就算及时下雨,也没有多大的可能挽回农田的损失。
田里一撮就碎的庄稼看的他心疼。
古代科技远远不如后世,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更是聊甚于无。
全靠着平时各村各里的里仓存储应对,可江宁连续两年招灾,谁都知道,那里空空如也。
徐秀写起了文书,南京城有的是粮食,他需要南京的支援,作为辖县,他有这个资格去提这个要求。
然而恳请南京粮储支援江宁,目前只能是徒劳,波及东南的大旱,目前没有看到停止趋势,任何一个有关负责的长官,都不敢轻易的就打开粮储的大门。
不光徐秀看的明白,任何有点观察能力的官员也看的明白,甚至各大商贾,各王公贵族,各地主土豪,也都明白,歉收一定,绝收不定,那么现在,谁还敢轻易的放粮呢?
不偷偷的购买粮食等着大发一笔,都不好意思说话。
江宁县的情况,也只能是自理。
徐秀收到回文,到是温和,言说东南大旱,朝廷赈灾,最大的可能就是从南京城粮储调拨,到时候支援整个东南,自然会有江宁县的一份,稍安勿躁即可。
如此,江宁县也不好多说些什么。
似乎是想起了什么,徐秀道:“梁县丞。严格关注城内农田交易的情况。”
自从先前发现江宁县少了一万多户,也就是数万人的人口,农田也少了几万亩,他就知道,这一定是土地兼并。
多发生在灾害及百姓困苦的年月。
他却是不知道,从弘治十七年弘治皇帝身子大不如前,松弛对朝政的控制,一直到正德元年这不足两年的时间里,整个大明少田四百万顷,少户三百万户的可怕数字。
四百万顷,是个什么概念?大明洪武朝有田八百五十万顷多,弘治十七年,也在八百多万左右,而两年的时间,整个帝国的农田,少了一半,自然不是这些田不见,只是在数字上,不见了。
细思恐极。
如果徐秀知道这些,他一定会浑身发冷。他一定会知道,自己要替大明打打方向盘,是个多么艰难的事情。
梁行也明白此间道理,他道:“田不会平白无故消失,人口也不会平白无故没有,大人有何思考?”
人肯定还在江宁,没有那么容易走脱的,可现在要找黑户,难度却又十分大,徐秀无奈道:“眼下旱灾事急,我们只有先控制住既有良田不要被侵占,农户不要再逃离,至于那少掉的几万人,几万亩地,只好事后再说了,但事情,不能一样一样干,县丞辛苦一些,多关注关注,多搜集搜集情报,多加加担子。”
梁行他用的很顺手,这么久接触,也知道是个可以信任的人,自然愿意给他多加担子。
梁行认真的道:“是,绝不辜负大人。”
增加担子,就意味着增加了权力,梁行自然知道其中的好处,故而也不会埋怨多干活之类的。
旱情一天比一天严重,或者说在这么多日子不下雨过后,每过一天,造成的各种反应都是原先的倍数,难以做加法。成片成片的农田开裂,一个个池塘渐渐露了底,往日流水潺潺的小何,也变得无精打采,逐渐断流。
徐秀这些日子很少在县衙待着,他在田垄地头,他在河渠旁边,他在打井旁指挥,可以说整个江宁,无处不存在他的身影,忙忙碌碌虽是一方面,可他的内心却十分惶恐,两个月,就是去京城都能有三个来回了,可他的一枝梅还是没有回来。
因为,许进公的书信……已经到了,平安返乡。
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害怕,只好沉醉在工作之中。
一派公事公办的态度,基本没了往日的从容,有的只是严谨。
老百姓似乎都感受到了徐秀的悲天悯人的有心,甚至有了江宁县寝食难安,忧心百姓的好评价。
全身心投入工作,徐秀的脑子转的非常快,如今农活继续干下去,也没了多大意思,劳役,也用不了那么多。
放任农村闲散劳动力继续就这么闲着,是个无法接受的事情。
无奈的徐秀只好要求江宁商会的建设增加进度,增加南门建设的速度,多招收人,农村闲散劳力,虽然他很愿意去用善良的心思去看待,但一旦农村里青壮年劳力闲下来,精力充沛的他们肯定闲不住,而他们基本不识字,也不懂什么大道理,治安也就会跟着下降。
老秀才很不满意他的这个论点,徐秀也知道农民最善良,可后世看到的经验告诉他,农村有大量的闲散文盲劳动力,必然会引起社会治安的下降。
如今农村早就是一个情绪敏感的地方,辛苦劳作一年,眼看全部化为泡影,是个人都会心痛,是个人都会情绪不稳,如果在稍有差池,火药桶瞬间就会爆炸,若是引发严重后果,就得不偿失。
江宁县也只能不得不以自己的恶心思以己度人了,暗道一声罪孽。
要求江宁商会让他们上工,要求他们去扩建南门水道,离着城更近一点,反正现在枯水期,容易的多。要求他们去修路,银子的花费反而是个不怎么严重的事情了,江宁商会目前有掌柜十五家,旗下四十多号商铺,生意好做了不少。
当量上去,钱也就到手了。
更有江宁杂文各种宣传,虽然商会的银根一直很紧,但还是能负担的起的。
如此安排之下,乡村的火药桶算是降下了温度,城中因为有了更多的劳动力,消费水平也就更多,徐秀看的明白,只有消费出去,财富流动起来,这个市场才会繁荣。
眼下,老百姓的情绪安抚的很好,社会安定,就是有些小偷小摸,在徐秀的毫不留情之下,强势弹压,也恢复了往日的平和。
能够做到这个地步,惊呆了许多人的眼睛。
谁都不能不承认,那就是江宁县的确是个有能力的官员,在其他各县都为旱灾扰乱的焦头烂额的时候,江宁县,却一枝独秀那样的平和,不去农田里看,根本就不会认为这是个遭旱灾的县城。
张璁佩服道:“东家将来能上地方志的循吏传。”
循吏者,通俗讲就是能干活,不挑事,地方志,那只能是江宁县一县的地方历史。
徐秀显然不这么认为,他有更远大的目标,道:“能干活的官员其实很多,不挑事的官员也有很多,但为什么显得不多?那是因为各种掣肘太多,上有长官压着,底下有油吏地方大户挤着,理不清这些,又怎么做事?能干活,不挑事,又能搞斗争,三者合一,才能做事,孤儿循吏才显得少。可是,秉用你觉得我会是不挑事的人吗?”
显而易见,那封《十取其三疏》早已经搅得朝廷到处在吐口水,对喷,若说不挑事,显然不是。
☆、第92章 大旱灾珍珠米
正德三年八月,东南荒歉,军用不能足数。《
正德三年十月壬辰,苏松常、镇应杭,东南六府地方以旱灾甚,巡按御史请奏减免常税。户部言:征一分五厘,以备漕运。上从之。
…………
落在朝廷有心人的眼中,江宁县徐秀的那封《十取其三疏》可谓是来的恰到好处。
许多原先心中早就有的想法,顺势连贯在了一起,也提醒了他们,这是一个十分自然,却又合情合理合法的一个好政策,顶多争吵些日子,可争吵,又是他们最不会惧怕和嫌麻烦的事情。
事实上,本身由一个七品小官提出的说法,实难激起风浪,可当广东右布政使吴廷举上本后,一切就都不同了。
一名三品高官,封疆大吏上本,谁都不可以无视,就连徐秀那个藏在公文堆里的奏本也被一同起了出来。
随后都御史陈金等人,连本提交了一份详尽的调查报告,一石激起千层浪。
可一项十分重大的国策终归需要慎之又慎,想要那么快出台,也并不是个容易的事情。
有赞同的,自然也有反对,反对的理由很假大空,天朝上国在乎蝇头小利,岂不被人笑话。
笑话归笑话,能够拿到口袋里的银子最为重要,自然也成了另一派的观点。
国朝官员的脾气,如果放在整个历史上,那也可以算是又臭又硬了,两派对吐口水,打口水仗,一时间弄的内阁也不好轻易表态,只好等事态稳定一些,再从中调和六部。
可心中,倒也记住了这个风波的源头,江宁县知县,徐秀字峻嶒。有人谓之不知深浅,有人谓之不识时务,也有人谓之实为良方。
对他本人是福是祸,却也不好多说。
姑且不表朝廷对于市舶司收税的事情纷纷议论。
且说东南的旱灾已经宣告歉收。
待到八月秋收,原本喜气洋洋的农户们均是愁云惨雾一片。
任谁看着往日里韧性极佳,金色农田的水稻,现在根本不用去用力,稍微碰触就会化为碎屑,心头都难以接受。
佳木枯萎,农田衰败。
笼罩在江宁县上空,甚至东南上空,都是一个压抑的气压。
“乡亲们。”
徐秀站在一尺见方的土台上,周围,都是附近村子里的乡民。
听到他的呼叫,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
看着一张张沮丧的脸,徐秀都有点受到影响,满面黄土使得他身上也是风尘满面。
可如今不是陪着他们愁眉苦脸的时候,而是动力和希望。
气沉丹田,用气发声,才好将声音打的足够远。这是学戏的基本功,早先年戏台子上可没有麦克风,但全场都能听见台上唱的什么,就是这个道理。
“乡亲们。本县是江宁县徐秀,特来看望大家。近日里旱情严重,许多老百姓都歉了收,佃户交不出租子,自有的,也没的着落……在这里,本县跟大家保证,天灾是难免的,只要我们能够把目光向前看,没有什么是能阻挡我们的,本县已经连休数本上表朝廷,必然有说法的,请大家耐心……”
一番话又白又俗,可是徐秀只能这么说,这才是农民们最需要的说法,而不是假借慈悲,假大空。
可谁也不是白痴,小农经济的乡村看重眼前利益比较多,若无有,难以服人。
是以徐秀安排人张贴告示,言道目前先不进行田赋收取,一切等朝廷安排,延后处理。
至于地主人家,徐秀早已经连哄带吓,强硬的要求他们减免一部分。
付出的代价注定很大,可没有比眼下的稳定来的更重要,至于地主人家会怎么想,徐秀暂时也考虑不了那么多了,他只知道,基数越大的群体,越不能闹事,而他们是少数人。
徐秀却不知道,这番操作,实难让他们接受,也为此,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见他们兴趣缺缺,徐秀也知道在说些什么也没什么用。
回转县衙,朝廷的说法还是没有来,可是军方的人却是来讨要说法了,屁股还没坐热就又要起身,可他却又一屁股坐了回去。
常平仓目前被江宁县牢牢把持在手上,没有他的同意,谁都不能拿走一粒粮食。
徐秀端坐在椅子上,也不起身,只是微微拱手,语气很冷淡。
“沈总旗,今日前来有何事情?”
也不怪如此,只是旱情弥漫开来后,这些兵卒们便时不时的上门,要求江宁县供给。
可徐秀是什么人,号称机变,脑筋一转就晓得这里面有文章,所以拒绝了很多次。
兵卒也有那个精力,有一就有二,一而再,再而三的上门。
人家也说了,粮食本来就是他们的,早点拿晚点拿有什么区别?
徐秀也自知闹起来,自己可能也讨不得好,可是非常时期有非常行为,决不能在运用以前的办事方法,不然口子一开,打常平仓主意的人也就会越来越多,得寸而进尺。寅吃卯粮的事情又不是没有,一句大旱在即,军用不能有误,提前要求徐秀把一年份,甚至几年的粮食都给他们准备好了,这怎么可能会让他成为现实?
扬子曾说,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也。
是为了防止进一步的非分要求。
徐秀如今也得这么做,表现出来,就是不通人情,不知变通。
不然今日是兵马司驻地,来日便会是河道衙门,下一次就是学道衙门,各个单位都会上门要求,开了口子,在想要停止,可就没那般容易。
那位沈总旗一看,也是同徐秀打过许多次交道,听这种冷冰冰的话,也不在意。
咧嘴就是一股酒气,徐秀挥挥手。
听他道:“徐大人,我们这些兄弟可都是等着吃饭呢,您今天可得给我们个说法啊。”
徐秀拿着发簪刺着自己的头皮,平静道:“每月结算,一粒粮食都不会少你们的。”
“话不能这么说,现在眼看庄稼都歉收了,粮食收不上来,到时候谁知道常平仓还有没有足够的粮食?军情事急,自当特事特办,我们也不要求大人给我们太多,只要在保证正常每月供给的时候,多给一年的粮食以备不需即可。”
徐秀像是听了什么笑话一般,哈哈大笑道:“这些话,本县听的很多遍了,那么,你也应该听过本县很多遍的回答,既然总旗这么健忘,那本县再告诉你一下,正常的供应,江宁县一粒粮食都不会少了你的,除此之外的任何粮食,都是非分之想。”
“徐大人,您可要想想清楚,这不光是我们兵马司的事情,江宁县也有不少其他的衙门也都是这个想法,得罪人太多,可不是为官之道。”
徐秀面色一冷,道:“本县如何为官,自然是本县的事情,由不得沈总旗来说三道四。送客。”
临到门口,沈总旗回身道:“既然职下说话大人不予考虑,那么下次,就让我们的百户大人同徐知县说吧。”
徐秀也不言语,就这么看着他走出去。
如果换做平时,这些无关紧要的人情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罢了,顺水推舟,也危害不到他自身,可是现在这种情况,每一粒多余支出的粮食,都可能最终演变为他无法控制的事情。
张璁道:“这下得罪的人可就多了。”
“得罪的人还少了吗?”
“就怕这些人捣乱啊。”
徐秀正色道:“捣乱的,就别怪本县不留情面。到时候闹起来,我也不怕没说法。”
徐扬进来道:“老爷,朝廷有说法了。”
拿起最新的文书,徐秀看了皱眉道:“不容乐观啊。”
张璁瞥了一眼道:“看来朝廷没当成会儿事。”
文书的内容很明确,减税是可以的,但还得继续征,漕运得保住,军用不足,也要想办法补足。
徐秀找来梁行道:“统计一下,本县需要交多少田赋?”
见他领命前去,徐秀继续同张璁道:“眼下别无他法了,只好开仓,每户一天最多只能领五合,能熬多久熬多久吧。”
张璁道:“如果来年春耕前能够结束旱情,那一切都还好说。”
……
九月,秋收刚刚落下帷幕,江宁县开始了接济百姓的行为,每个村门前,都有德高望重的里正主持取粮,有他作保才可以。
有这些拿道手里的粮食,心头的恐慌也就慢慢的消散。可也有不长心的浑人敢乱搞贪污,被徐秀放出去监督的人抓了一个现行,当机立断的投入了大牢,非常时期,任何有可能扰乱秩序的行为都将是徐秀的敌人,对待敌人,他可不想心慈手软。
徐秀闷气的坐在大堂上,他这几天跑了数次南京城,要求南京常平仓支援粮食,可都被打发了回来,说什么南京自身也难以为继,更别说支援了。
这些话肯定是搪塞,可他毫无办法。
十月,天气慢慢转凉,可晌午的太阳依旧毒辣,烤的大地进一步的开裂。
流民终于出现了,来自于应天府周边好多县城的老百姓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时候,树皮,草根。
徐秀听说那边一把草,已经卖到了七个铜钱。
他们不知道从哪里听说江宁县有粮食吃,有免费的热粥喝,一窝蜂的拥进了江宁县。
徐秀无奈在西门外开设粥棚,行接济之事,可终归力有不逮。
江宁县的老百姓,也与他人发生了矛盾,本身我们自己就不太够吃,眼下又多了上万人抢粮食吃。
各种矛盾突发,逼得徐秀脚不沾地的安抚,他寻求城内的富户帮助,劝捐的话语说了一遍又一遍,口干舌燥,可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显著的效果。
荒年成,地主家也没有余粮。
没有余粮的不止地主家,随着流民涌入,各种消息都交汇了起来。
大户人家,卖起了牛马。
二户人家,卖起了庄田。
三户人家没有什么卖,只能够卖儿卖女。
来自临县的人说,闺女能卖一斗米,而小男孩,只能有一升米的价格。
徐秀不能言语,他的心不太好过。这些姑娘,看来一等荒年成过去,就会成了各自人家的儿媳妇了吧,而小男孩吃的多,现在也干不了活,真是不值钱。
到了这时候,他才体会到后世那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天灾无情人有情,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不外乎小农经济遇到自然灾害的抵抗力几乎没有的缘故,能够保存自身,才是正常的。
后人不能看不起古人,古人也不必非议后人,只是时代发展的不同,所造成的不同局面。
旱情没有改善的迹象,流民的死亡率陡然而升。
这已经是徐秀所能做到的极限,可眼看着流民越来越多,粥也慢慢的变清,他不能不着急。
连带着发往南京的文书也跟着言辞直接了起来。
百姓无辜,民众惨死,彼辈也能酒肉其中。
汝等皆刽子手尔。
可惜除了替他自己拉仇恨外,惹得南京上风讨厌外,一点用处都没有。
城中的粮食,又一次走高,米如珍珠,不开玩笑。
若说上一次人为,造成粮食虽高,但还能购买的到的话。
眼下天灾所造成的粮食上涨,却已经到了哄抢的地步。
粮行每日只开业不久,就会关门谢客,等第二天在开门,粮食又上涨了几分。
如此种种,听进徐秀的耳朵里,格外的讽刺。
随后,城中的几家粮行被他找了个由头定罪,粮食,就成了他们折罪的最好的东西。
而造成这一切的徐秀,自然越来越不受他们的待见。
甚至出现了种种留言。
万幸江宁杂文如今全程描写徐秀每一天的所作所为,令这种谣言全然没了市场。
可并不会说明,他们就会这么咽下这口气,串联在进行,倒徐,也必然在进行。
江宁还有粮食,可这么下去,粮食总会有枯竭的一日。
商会的所有人早在苗头刚起的时候,就都被动员去外省采购粮食,顺势推销南门的聚集地。
第24节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