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节
与君缘 作者:若花辞树
第3节
她刚一落座,裴谌也到了。二人都没有用饭的心思,便随意叫了几道菜品,又令上了一壶毛尖。
暮笙先开了口,没什么停顿的就将对皇帝说过的那番话又说了一遍。裴谌神色冷凝,眼中有着了悟,却并无意外。
怎么一个两个的都那么奇怪。难道哥哥早就知道了?她不禁发问:“裴小姐遇难,那时裴公子远在千里之外,可曾遇见什么危险?”这件事也是她一直想知道的,父亲既然那般言语,必然是有了万全之策,哥哥是如何逃过毒手的?
她能讲出这些,便是无所隐瞒了,裴谌也不瞒她,坦然说道:“我奉母命,接外祖一家回京,途径旌阳,便入埋伏,被一群死士追杀。”
暮笙抿唇,不安地问道:“那是如何脱险的呢?”父亲派去的死士,非泛泛之辈,哪怕哥哥身怀武艺,舅舅们亦是习武之人,也双拳难敌四手,必是有人相助。
裴谌看了她一眼,叹了口气,还是透露给她了:“是陛下派人救了我们。”
暮笙顿时目瞪口呆,但隐隐当中又觉得理所当然,似乎她心中早有了这样一个猜测,只是一直未曾重视。
她不禁追问:“那是什么时候的事?”
裴谌仔细回想了一下,推算了一下日子,道:“四月十七,还有七日,我们就能入京,陛下的人是两日后出现的,那时我们已是负隅顽抗,支撑不住了。”
四月十七,她死之日是四月十四,那时父亲说,还有十日哥哥便能抵京,他杀她的时候,已经将刺客派出去了。但陛下的人竟到的这样快,算一算时间,几乎是一接到她的死讯,便当机立断、毫无拖延的派人去支援哥哥。
她不是很难过么?怎么能这么果断便做出决断?暮笙不得不承认,先前听闻的那些事让她对孟脩祎满是动容,而现在,除了动容她更是无比的感激,亏得她,哥哥与外祖一家才能安然无恙。
她为她做的实在是太多了……那些事,她本可以不管,却都引为己任。她知道,陛下并不在乎裴家如何,狄家如何,她坐拥天下,通帝王之术,哪里能顾得上某一人呢?她之所为,不过是爱屋及乌。哪怕她甚少给她好脸色,哪怕她从不曾回应她相同的情意,哪怕她已经死了,陛下都为她护着她在乎的人。
暮笙心神俱震,心内是一声长长的叹息,这样下去,就算陛下再对她不客气,再在她身上弄几处淤青,她都不好意思责怪她了。
回过神,就见裴谌在探究地凝视着她,暮笙歉然一笑:“抱歉裴公子,我只是想起了一些事。”
裴谌宽容一笑,道:“无妨,今日薄医正能来告知这些事,我感激不尽。”
暮笙抿唇笑了笑,道:“本该早些来告诉公子,只是……”她面露难色,而后又精神一振,道:“你可知那些来杀你的刺客是谁派来的?”
裴谌从知无不言变成了守口如瓶:“此事干系重大,恕不能相告了。倒是薄医正,”裴谌看着她,“还知道些什么,都一并说来吧。”
暮笙觉得自己死了两年,这世界简直变成她不认识的样子了,明明是谦然淡泊若君子的一个人,现在却变得追根究底,对她这个来告密的恩人不止不感谢,反而以言语威胁她,要她把知道的都吐干净。
“我知您是医正,可见天颜,但您现在也知道了,陛下洞若烛照,并不会为宵小所惑。快将知道的都说出来,我可保你无事。”
原来告诉她是陛下救了他,不是知无不言,而是拿来示威的。亏得她完全没感觉到,全部用来感动陛下的用心了。真是……警觉大减……
暮笙没好气道:“原以为公子是君子,不想竟是这等仗势欺人之辈,我所知都告诉你了,听不听在你,信不信也在你,不劳相送,这就告辞了。”
☆、第十三章
一言不合就要转头走人。不得不说,脾气不好是会传染人的。暮笙觉得她被陛下传染了,愤而起身,随时准备离去。
裴谌一声轻笑,一同站起身来,道:“唔,多有得罪,还望薄医正饶恕。”他无可奈何地叹息了一声,道:“时局不好,你我萍水相逢,我如何相信你所言皆是实情?适才言语冲撞,望薄医正莫往心里去。”
暮笙只好无语,怎么一个两个都戒心这般强了。她抬眼望着已认不出她的兄长:“现在你信了?”
裴谌颔首:“信了。”若是别有用心的细作,至少得有点耐心才是,哪有这样一言不合即要走人的,也太不敬业了。
“那就好。”暮笙毫不客气道,“不然,我就白来了。”
裴谌笑着摇了摇头,低头饮了口茶,神色凝重起来:“昭儿是不是为人灭口还待商榷,只是,都不重要了,很快,就会有一个了结,害了她的人终会以死谢罪。”
他言辞如此郑重,带着满腔愤恨,暮笙整颗心都揪起来,什么意思?什么叫做不重要了?她故意引导他们往为人灭口上想,是因,能加害母亲,还能顺利灭她口的人,只要稍稍排查,便会发现唯有安国公能轻巧的做到。可……什么叫做很快就会有个了结?哥哥竟然都知道么?
女子温婉清秀的面容满是惊讶,裴谌笑了笑,道:“早在两年前,陛下便下手去查了。为妨打草惊蛇,陛下与我都隐在暗处,查了足足一年有余,才将整个事情都弄明白,至于,是否是昭儿洞悉了那人暗害母亲才惨遭杀害,并不重要,因为纵使她什么都不知,那人也不会放过她。”
竟然,已经查清了?照哥哥的语气言词,分明早已知晓了那人是谁,并对他恨之入骨……竟已都查清了。暮笙在心内叹息,转念一想,又觉其实没什么好惊讶的,陛下为她做了那么多,又怎么让她枉死,让杀她的凶手逍遥在世。暮笙感觉到她胸口剧烈跳动的那处正在以可感知的速度融化。
“不过那人太过厉害,根基遍布朝野,擅动只会引来反扑,必得有万全之策。”裴谌望向窗外,那里,正对着皇城,高耸的城墙,光滑潋滟的琉璃屋顶。
望京楼之所以称作望京楼,是因它造得极高,站在顶楼的门口,可见整个京城的轮廓。皇城之中,隐约可见的飞檐卷翘是建章宫的顶尖,那是整座宫宇最高的地方,是整个燕京城的最高之处。
裴谌收回目光,转向暮笙,目含怀念,笑意温润:“说来也怪,适才一入门,看到你站在窗边极目远望的样子,那姿势,那神态,我几乎以为是妹妹回来了。可有人与你说过,你与昭儿极像?”
暮笙抿唇,岂止是说过,简直差点要了她的命。
裴谌见她不语,瞬时恍然,说一女子像另一人实在有些不恰当,他歉然道:“冒犯了,我并没有别的意思,只是……”
暮笙打住他:“无妨,我明白的。”每个人在面对现在的她的时候,都在怀念从前的她,作为第一个能在死后还亲耳听到故人对她的眷恋不舍,暮笙表示这感觉着实新鲜。
二人交谈已久,该说的话都已说清了,裴谌道:“我今住宣德坊裴家别苑中,若有什么帮得上的,只管去那里寻我,不要客气。”
他已迁到别苑住了?暮笙吃惊,而后才想到,哥哥到现在,都没有敕封世子。他是嫡长子,立为世子是理所当然之事,却一直拖着。
她再惊讶,再想问,都不能开口,毕竟这是人家家事,外人没有插手的道理。暮笙只得起身答应,与裴谌一起出门。走到酒楼的过道,与前方数人相遇。
来者皆锦衣华袍,一个个面容上都有着高人一等的自矜,应当皆是官宦子弟。为首者却是一名女子,那女子神色柔和,一双杏眸却炯然有神,让人见之不忘,她腰间围了一根金玉腰带,发上所饰亦是赤金。
她是皇族中人。
让暮笙惊诧的并非这名女子,而是她的身后,跟着裴铭。果然如阿芸所言,眼前的裴铭,今非昔比,那一股春风得意与跃然人上的得意布满了他整张脸。
裴谌自然也看到那些人了,他神色平淡,无一丝波澜,稍稍加快了步伐,朝着那女子作揖见礼:“见过淮安君。”
这个人就是淮安君?暮笙是知道她的。本朝皇女不封公主,皆封君,位比亲王,权同亲王,这位淮安君曾是陛下的伴读,陛下不止一回地说起过她。
暮笙也跟着行了个礼,动作利落而不失敬意,举手投足,连动着衣袖翩然,说不出的优美洒然。
淮安君笑着说了一句:“无需多礼。”态度十分亲和,与陛下口中那个甚为温柔的女子一模一样。
暮笙与裴谌直起身,二人如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不卑不亢。
淮安君饶有兴趣地看着暮笙,问道:“足下是何人?何处任职?”
暮笙略略垂眸,回道:“下官薄暮笙,先为太医署医正。”
“啊,”淮安君惊讶道,“你就是那个小医正?”仔细看了她一眼,摇摇头,“不像啊。”
别人不知她在说什么,暮笙是知道的,她满目悲哀,到底还有没有自我了。
那边淮安君已转向了身后的裴铭,道:“你兄长在前,来见个礼吧。”
裴铭应声而出,他面上有着柔和的笑容,让人如沐春风,若不是他眼中的挑衅太过明显,便是一个恭谦的好弟弟了。裴铭弯身一揖:“大哥。”
裴谌淡淡地扫了他一眼,语气也是淡淡的:“起来吧。”
暮笙明显地看到裴铭额上的青筋凸起。待他直起身,裴谌看也没看他,道:“出来行走,就当注意言行举止。”说得好像裴铭的言行举止有多丢人似的。
他这般居高临下的训诫语气,让裴铭额上的青筋更明显了,暮笙兴致勃勃地看着他“忍辱负重”地恭声称是,感觉真是美妙极力。
淮安君看着这看似和睦的兄弟两,再看看这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女子,眼中飞快地闪过一缕兴味,她终于开口打破了那边的僵局:“本君也不是什么不好相处的人,大家自在一点就好。”
此话一出,身后的俊才们纷纷出言应和,裴铭得意地瞄了裴谌一眼,裴谌稳立如山,丝毫不为他的挑衅所动,仿佛他做什么都入不了他的眼,他在他心中永远不过是一个跳梁小丑。裴铭的得意渐渐消去,看着裴谌的目光变得深刻而复杂。
淮安君孟幼舒出现在望京楼是因与诸才捷之士商议撰写《礼训》一事。每个君王都想做一个有道明君,都希望在文治武功上有所建树,当今圣上亦不例外。她下诏令国子监诸人编撰《礼训》,书成之后,她会亲自题名作训,此事不可谓不郑重。陛下为慎重与万全,用了国子监,总裁却点了向来谨慎又颇通周礼的淮安君。
此事自然不能一谈而成,望京楼中说了两个时辰,才俊们个个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要求同存异也难得很。孟幼舒便道:“诸位皆有识之士,本君是外道,说不出什么,只会看。既然议不出一个大家都满意的纲要,不如诸位都回去写来吧,到时取精华,去糟粕,再请陛下御览。”
这是最好的主意了。自没有反对。又坐一会儿,饮了盏茶,俊才们纷纷告辞,回家苦思冥想去了。文人爱名,这等能流芳百世之事,人人都想竭尽全力。
知道不会有人偷懒,孟幼舒便轻松地打道回府了。
淮安君府是新建的,并不是她从小长大的平林郡王府,陛下赐她爵位时,便将这座府邸一道赐下,让她得以搬离那座于她而言没有丝毫愉快回忆的郡王府。
孟幼舒大步走入府中,不意外地便看到那身量小小的少女等在堂前。
那是孟幼琳,是她的妹妹。
孟幼舒加快了步子,走到她的面前,孟幼琳早已听见了她步伐的声音。迈得大大的,带着一丝急促的步伐声沉稳地踏在她的心上,一步一步,朝她靠近。
孟幼琳抬头,稚气的面容上带着浅浅的笑,那无神的眼眸清澈见底:“阿舒,你回来了。”
孟幼舒点点她的小鼻尖,嗔怪道:“说了外面风大,让你在房里,怎么又不听话?”
孟幼琳心虚地偏了偏头,白净温软的面颊便蹭到了孟幼舒的手上,她红着小脸,吐了吐粉嫩的小舌头,道:“阿舒,我们进去吧。”
“又是阿舒,说了要叫姐姐。”不知说了多少回了,孟幼舒其实也没觉得她说了阿琳就会改,顺势牵起她的手,欲引着她往里走。孟幼琳却不动,踮起脚来:“要阿舒抱。”
孟幼舒纵容地笑道:“你都十二了,我哪里还抱得动。”说是这样说,下一刻,她便弯身,将孟幼琳打横抱起。孟幼琳下意识地便伸手环住了她的脖颈。
“唔,今日已晚,明日散朝后,我要去见一见陛下。”孟幼舒一面走,一面随意地说道,《礼训》的进度,要随时呈禀。
孟幼琳侧耳听着,她的眼前是一片永恒的黑暗,唯一能让她感觉到光明,感觉到温暖的便是这紧紧抱着她的人。听到孟幼舒又要去见陛下,她嘟嘟小嘴,伐开心:“又要见她,你总去见她。见她比见我还多。”
孟幼舒不禁好笑:“这有什么好比的。”
孟幼琳伸出手指,戳了戳她光滑精致的锁骨,道:“放我下来。”
“干嘛?”
“我要自己走。”
孟幼舒无奈,怎么老是想一出是一出,她找了个平坦的地方,四周无门栏台阶,事实上,整个淮安君府都甚少有门栏台阶这样起伏的东西。一旁的婢女十分有眼见的递上一根打磨的分外光滑的玉竹竿,淮安君接过,放到孟幼琳的手中,柔声提醒她:“你仔细一点。”
孟幼琳接过竹竿,点了点前方,偏过头来,没好气道:“不是还有你么?我怕什么?”
这气鼓鼓的小模样,孟幼舒闷声一笑,好脾气地牵起她的另一只手,乖乖地道:“是啊是啊,有我在,你什么都不用怕。”
☆、第十四章
见过裴谌之后,暮笙心情就很复杂。这复杂来源两处,一是自复生以后便扎根在她心中的复仇,二是陛下。
前者直接因后者而变得与她毫不相干,后者因前者而让她满心触动。
上一世因急迫地想要避开与陛下相关的所有事情,便甚少细想一些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含深意的细节。
譬如,那一年,陛下为人刺杀,恰巧被她所救。陛下醒来之时,她迷蒙未消的眼眸中充斥着沉厚的警惕与戒备,然而,当她表明自己的身份,陛下立即就变得轻松,袒露身份不说,乃至还能忍着伤口的痛意与她调笑。
当时,她不曾细想,现在回忆起来,分明是她的身份让陛下放心。看似与哪个皇子都无关联,中正不偏的安国公实则早已投入五殿下的阵营。
四位皇子争得头破血流之时,陛下坚默地隐在人后,拉拢了一个宰首,拉拢了一个平林郡王世女,通过宰首,她手中便握了王朝一半的权力,通过平林郡王世女,她又拉拢了数名宗亲。
待她终于得登大宝,君临天下,自然便要向当初支持她的拥簇回以谢意。她另立平林郡王世女为淮安君,位同亲王。让安国公继续为宰首,施以信任与权柄。
安国公拜相多年,门人无数,根基深固,又兼那时陛下初登基,必然是不如安国公积威已久,这信任与权柄,也由不得她不给。就是这样艰难的时局,她得知裴昭被害,必然暴怒,几方调查之下,发掘出隐在背后的凶手,如何肯善罢甘休。
暮笙合上眼,几乎能重现那时陛下如烈火般焚烧的愤怒与无能为力的悲哀。她只能忍,就像当年,她忍了那四个庶出的兄长十几年,等待时机,最后一击毙命。
现在,陛下登基已有三年,新君即位最易动荡的三年平稳的度过,她怎么还会继续忍下去。从裴谌所言,也可看出,他们正有条不紊地布局收网。
陛下把她要做的事都做了,让她接下去做什么!
暮笙无奈扶额。她从没有将向安国公报复作为生存下去的支柱。失而复得的生命来之不易。她自然是要好好珍惜的,但复仇,的确是她复生之后第一件要做的事。
第一件要做的事,才开始做,就被陛下接手了,暮笙觉得很空落落,又很迷茫,更多的是,她发觉自己已没办法直视陛下了。
没办法直视也不能推脱面圣。
又是请平安脉的时候。
暮笙侯在含风殿外。
她来得有些早了,陛下还在紫宸殿上朝。
建章宫千门万户,周回二十余里,宏大无上。中有凤阙、紫宸、含风、麒麟、承明、武台、钩戈、宣室等殿,又有楼阁无数,亭榭遍布。皇帝在紫宸殿上早朝,于含风殿处理政务,日常居所却在稍远处的宣室。建章宫以香木为栋,杏木作梁,门扉雕繁复花纹,饰以金箔,门面嵌玉,窗为青色,殿阶为红,分为三道,中间铺汉白之玉,雕龙凤,为御道。
暮笙站在檐下,殿宇轩敞,宫廊宽阔,清晨的阳光暖融融的,在她脚下洒下淡淡的碎金。她有些忐忑,不时地望向御道的尽头。
等了约莫半个时辰,陛下的玉辇终于出现在眼帘之中。暮笙发觉自己竟有些紧张,她吸了吸气,平复了一下波动的心绪,等着陛下向她靠近。
玉辇走近,暮笙弯下身:“拜见陛下。”
玉辇稳稳地停下。孟脩祎迈下来,在暮笙的面前稍稍停顿,随口道:“免礼。”她说罢,自往前去,并不再多看暮笙一眼。
有宦官来引暮笙入殿。殿中并没有陛下。等了一会儿,孟脩祎才从偏殿进来,她已换了一身月白常服,脱下那厚重的袞冕,让她整个人都柔和起来,就如这初晨的阳光,淡淡的,却不失暖意。
暮笙低着头,恭恭敬敬地站着,嘴角却忍不住扬起。
“你过来。”孟脩祎坐到临窗的榻上,朝着暮笙唤了一声。
暮笙背着医箱,趋步过去。孟脩祎已配合地伸出一只手来。阳光从轩窗照入,比适才强烈了一些,她手腕的肌肤,在这金色的光线当中,显出一种近乎通透的白皙。暮笙的目光从那截秀美的手腕挪开,她稍稍抬头,看了孟脩祎一眼,只见她闭着眼,不知在想什么,更不曾注意她在做什么。
暮笙弯唇一笑,取出脉诊,垫在她的手腕下,而后潜下心,搭上她跳动的脉搏。
陛下身体很好,只需注意平日保养便可。这让暮笙很放心,她正欲开口,便闻得有宦官快步入内通传:“陛下,淮安君在门外候召。”
孟脩祎睁开眼道:“宣她进来。”
小宦官得命而去。
暮笙抬头望向孟脩祎,孟脩祎不明所以,见她已诊好了,便将手腕收了回来,捋了捋衣袖,微微侧身,将手肘恣意地搭在案上,这般姿态自在,不像个君王,倒像隐于山林的名士——只要她不开口,总会给人一种这是一个温柔明快的人的错觉。
暮笙含笑,以一种叙述的平缓语气说道:“陛下身体康健,无可忧之处,只要平日多加保养就是。快要入秋了,秋日气燥易乏,更该注重养生。”
“嗯。”孟脩祎转过头来看她,淡淡道:“朕知道了。”
她唇上有些干涩,大约是下了朝还未用茶的缘故,暮笙便道:“陛下当多饮茶,茶能润肺,又可生津。”
陛下身边的宦官闻言,忙朝门旁的一名小宫娥使了个眼色,示意快奉茶来。孟脩祎眼中飞快的闪过一丝笑意,却没说什么。那么不刻薄的陛下,暮笙有点不习惯,她不是该刺她几句的么?
正巧,孟幼舒走进来了。
孟幼舒一身朱袍,弯身朝孟脩祎行了个礼,便望向一旁恭敬站立的暮笙,笑道:“是你啊。”
暮笙微微侧身与她见礼:“见过淮安君。”
孟幼舒点点头,与孟脩祎道:“早知小医正在,臣便该晚一些再来。”
暮笙心道,话好多。下一瞬,便听孟脩祎冷冷道:“你话好多。”
如此默契,暮笙不由忍俊。
孟幼舒此时觐见是有要事要奏。暮笙从含风殿退出来,走出那道门槛,她依稀听见里面传来淮安君满含笑意的声音:“这位小医正眉如翠羽,肌如白雪……”
她语气平和,带着由心而来的称赞,后面的话就听不到了。
不得不说薄暮笙留给她的这张脸极美,与她原来如盛放的夏花般热烈张扬之美全然不同,薄暮笙清雅婉约,如同新开的梨花,清扬婉兮,温柔沉默。
不知淮安君为何说起她的容貌,不知陛下是何反应。走出含风殿,顺着殿阶一步一步缓缓地往下,暮笙觉得自己这两日对陛下想得太多了,这不是个好现象。
走出建章宫,往北,可见太液池。
暮笙徒步过去,过了许久,眼前终于出现漫漫池水。太液池水面宽广,中有数假山垒就的岛屿,象征仙山。池边积木成楼,名作凉风楼,池中有台,为池水所渐,故名渐台。暮笙绕池而行,池边遍植佳木,此时皆墨绿,映着碧蓝的湖水,让人心旷神怡。
暮笙笑意嫣然,踩着松软的泥地,往凉风台走去。凉风台此时无人,暮笙沿阶而上,凭栏而立,熏风自南来,可解凡人忧。
不见边际的太液池让暮笙胸怀开阔,思虑多日的问题顿时有了头绪。她这几日一直在想何去何从。
上一世,她学的是孔孟之道,治国之策,只为出仕,为朝廷,为这天下,略尽绵力。本朝与历代皆不相同。
女子可出仕是一样,还有一样,是辅臣制,除三公九卿,皇城之中还有一批以鸾台上卿为首的辅臣,君王顾问。此二者,使朝野面目一新。这都是开国之初,时局不稳之时,谢相向承平帝进言,而后二人与诸臣拉锯多年,因彼时,二人军权在握,不惧有人谋反,软硬兼施,终推行成功。
暮笙曾研读过《谢恒列传》,又将承平朝诸大事做过细致的研究,谢相之见应当不止这两条。历代帝王皆会将这两条强化,确保不会为人复辟。很有稳打稳扎的样子,之后两代君王也没闲着。继元帝拨巨资在各地扩建书院,令天下学子有书可读,又命男女同学,有承平之时女子可出仕一条做前提,男女同学虽遇阻碍,终也实行了。
景宸帝时,限制买卖酒、盐、铁、茶,此四者皆由朝廷专营,若查出有人私营,立斩不赦。可惜,到景宸帝登基,天下休养生息多年,改朝换代时受到重创的豪族大家都休养过来,景宸帝君权受制,不得不放下这些,改而去平衡朝臣。酒盐铁茶之限便做得不那么严格,常见有人暗中违背。
她常思到了第四代,到陛下之时,她又要做什么?她也曾想从低阶官员做起,稳打稳扎,一步步往前,直至宣麻拜相,她要辅佐她的主君,成一代明君贤相。可惜,后面遇到了五殿下,五殿下变成了太女,太女又登基为帝,她们两个还有那种纠缠,她的想法就暂且搁置了。
那么现在,难道就是一个转机?她不是裴昭,她与陛下清清白白,她自可以将上一世来不及实施的抱负一一实现。虽然没有了显赫的家世,无人为她铺路,但不要紧,她本就愿意从低处做起,唯有亲眼见过民生疾苦,才知什么才是最贴近黎庶的。她可以先为县令,再升郡守,而后刺史,再入中枢。这一步不下来,少说也得二十年,但无妨,二十年后,她才四十,陛下也不过四十一,正是大展宏图的时候!
暮笙这么一想,顿觉豪情万丈!
然而,很快,暮笙便皱起了眉,她现在不是裴昭,没了那些制约不假,但她现在是薄暮笙,她是一名医者,出身医药世家。薄暮笙的父亲生前便希望她做一个悬壶济世的太医。她占了人家的身子重活一世,总不能丢弃人家好不容易得来的成就不要,跑到一个旮旯地头去做个县令。繁叔估计会哭死在先父的牌位前的。
暮笙叹息一声,若是这样,接下去便只剩一条路了。
☆、第十五章
那条路便是入政事堂。
政事堂位处建章宫之南,是一处甚为宽大的殿宇改建而成。是辅臣办公所在。辅臣制度十分完善,与外朝相对应分为六部,每部设一学士,领五名参政,学士加侍中衔,可随时面见圣上,六学士往上便是上卿。如今上卿之位空置,不少豪门世族皆在培养自家女儿,盼能入陛下之眼,跃居上卿。
暮笙自知若入政事堂,以她的资历,必然是从最底下的参政做起。那也甚好,人活一世,总要留下一点什么,证明自几曾来过。暮笙不怕无高位,只惧无机遇。
政事堂是整个朝廷当中最为严密的所在,不可外泄机密自是无需多言,人员也是定额,不多一人不少一人。
就这种情况,她要如何挤入?
还有这医正之职,若为参政,是否便要卸下原职?参政只为陛下出谋划策,医正只为陛下看病,这两者似乎有相同之处,皆是为陛下一人,若是如此,能否保留她的医正之职?
暮笙觉得自己要的有点多了。既不愿让薄暮笙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亦不愿抛弃自己的道路。世上何来两全其美之法?必然是要有所失才能有所得。
暮笙正沉思,身旁忽然响起女孩清脆的嗓音:“你是何人?缘何在此?”
暮笙回过头去,只见有一灵秀可爱的小姑娘站在她身后。小姑娘抿着小嘴,身子是侧立的,将耳朵半对着暮笙。她手中执一竿玉竹,玉竹一端触着地面。这站姿,还有触地的竹竿,暮笙微一蹙眉,将目光上移,对上她那对澄澈明净却无神采的双眸,方确认这小姑娘是一瞽者,她的眼睛看不见。
真是可惜。
暮笙稍稍走上前两步,温和地道:“我是太医署的医正。在此观赏太液。不知姑娘是何人?”
孟幼琳顿时睁大了眼睛,她好奇道:“你便是那姓薄的小医正?你怎在这里?陛下让你出来么?”
暮笙顿时想被固物噎住了喉咙一般,说不出半个字。即便这小姑娘没回她的话,她也知道了,这位必是淮安君的亲妹。她早前曾听陛下提过,淮安君有一爱逾性命的同母亲妹,五岁之时为奸人所害,盲了双眼。
想到这小姑娘不幸的遭遇,再对比她此时看不出丝毫阴影的恬静面容,也不忍心计较她的问题多令人尴尬,软下语气,耐心地说道:“我只是陛下的医正,请过平安脉,自然就出来了。”
孟幼琳十分赞同地点头道:“嗯,你是陛下的医正。”
暮笙:“……”话虽不错,但从她口中说出,怎么哪里怪怪的。不能让她自行发挥下去了,暮笙看了看她的身后,问道:“你的婢女呢?”凉风台高逾十丈,要上来必然要经一道百余阶的青砖漫坡,她是如何上来的?
“她们在下面。”孟幼琳十分敏慧,一听就知道暮笙的言外之意,她颇为得意道:“我摸着墙,自己上来的。”
真是一个任性固执的小姑娘,暮笙微微一笑,与她道:“我要回去了。你孤身在此终究不当,我下去之时,替你唤婢女上来可好?”
孟幼琳摇了摇头,那双令人无比惋惜的双眸平静的对着暮笙,颇为得体礼貌地拒绝道:“不必了,我不乱走,就在这儿吹吹风,过一会儿阿舒就会来接我回家。”
她说到阿舒时,唇角便微微扬起,显出一个尤为耀眼的笑意,就如一个孩子提起自己最珍视之物。阿舒说的大约便是淮安君,她此时正在含风殿奏禀不便在早朝之时当着群臣的面说的秘事。
这两姐妹感情一定很好吧?回想起十几年前平林郡王府那一堆乌七八糟的事,暮笙在心间叹息,相依为命活下的两个人怎会不好?
仔细叮嘱了一番不可太过靠近边缘后,暮笙终是不放心,便陪着她一起等了。
过了约莫三盏茶的功夫,淮安君匆忙的跑来,未及她登台,孟幼琳便欣灵敏地听见了她的步履之声,欣喜道:“阿舒来了。”
果然,不过片刻,孟幼舒便小喘着气出现在了她们面前。
孟幼琳笑眯眯的伸手:“阿舒。”
暮笙便眼睁睁地看着孟幼舒咽下本要出口的训斥之语,无奈地一笑,握住她的小手,顺势便搭到自己的腰上,而后温柔的抚摸她的脸颊道:“又是独自上来,你可真不听话。”
孟幼琳靠在她的腰腹之间,轻轻蹭了蹭,仰头道:“小薄也在。”
孟幼舒侧首望来,仿佛此时才看见她一般,秀气的唇角微扬,道:“多谢小医正照拂舍妹。”
她的眼中带着一抹奇怪的惋惜,不过片刻,又转为释然。暮笙让她看的奇怪,尊卑有别,却也不好多问,只淡淡一笑,回礼道:“君上客气。”
孟幼舒看着她如出水清莲一般清雅婉约的笑容,不由更是可惜。这样身份纯粹、身后无错综复杂的势力的人,其实很适合,比裴昭都适合。可惜了,陛下并未动心,即便,她与裴昭那般相像,陛下都不曾对她有丝毫另眼相待。
孟幼舒转念一想,兴许,正是因为这一份相像,才让陛下更不愿靠近。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阴阳相隔之痛,谁能轻易释怀?
孟幼舒并不是多管闲事的人,不过是遇上了,恰巧她知陛下与裴昭那一段风流韵事,又恰巧陛下将查探暮笙之事交给了她,两下撞到一处,她便多了个心眼。
原本,她只以为,裴昭死时,陛下那般痛不欲生显见用情至深,而今得一个与她相似至极的人,这位富有四海唯缺一个裴昭的君王应当留她在身边聊解相思才是。
不过显然,是她想多了,当陛下弄明白了薄暮笙不过是一个与裴昭相像之人,除此之外,再无可疑,她便不再注意薄暮笙了。
也罢,谁知帝王心呢?从陛下登基之后,她便小心地保持着自己的本分,唯恐有所僭越,而陛下,也渐渐变得心术深沉,谁都不知她究竟在想什么。这种捉摸不透,喜怒难辨,在裴昭死后更是加剧。孟幼舒几乎不能分辨,小时一起读书的那位五殿下与今日身在九重宫阙的圣上是否是同一人。而她也不再是少年时掏心掏肺的她了。她而今只当陛下是个皇帝来侍奉。
不再多想。孟幼舒弯身抱起孟幼琳,孟幼琳缩在那温暖的怀抱里,笑与暮笙道:“小薄与我们同行吧。”
暮笙眨了眨眼,欣然答应,那如蝶翼一般灵动的睫毛轻轻扑扇,带着灵动与俏皮,惹得孟幼舒又是一阵叹惋。
作别之后,暮笙便回了太医署。
四个医正,只为侍奉那万乘之躯,且那人的身子还很不错。医正的日子委实是清闲。整个太医署都无比恭敬地供着四人,只因他们那一身医术是他人难以企及的。
暮笙坐着无聊,恰巧,沈医正、赵医正、刘医正这三位须发皆白的老头来寻她辨药。好得很,也算是一件消遣了。
四人皆是医道高深之人,切磋起来也深有滋味。
房门紧闭,四人席地而坐,中间有一袅袅生烟的香炉,端的是谈经论道之时的从容适意。
暮笙披了一件琉璃白的宽袍,秀发高挽,姿容秀丽,说到兴起处,款款而谈,仿佛有说不尽的药理,三位医正,问起,她也无丝毫保留,完全不惧绝技为人偷师,极为大方诚恳。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当初,老朽也曾与家君切磋,却远不及此时与小友的畅快。”刘太医拈着白须,称暮笙为小友。
暮笙自然谦辞:“一身所学,皆家君所授,不敢与他老人家相较。”
赵医正摇了摇头,仿佛她很不可救药:“医术是好的,就是人呆板了些。”
暮笙:“……”
说起来,薄暮笙于医道极有天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大晋纵横十道三百六十州,谁知哪座山上就隐居着一个世外高人呢?但在这太医署中,暮笙的医术已是之最,无人可及。故而那三位老医正才会满口称赞。他们一一把年纪了,也已达到医者在这世上最高的荣耀,暮笙比他们厉害,他们也不嫉妒,不过笑笑而已,江山代有才人出,唯有一代比一代强,才是兴盛之道。
人一旦上了年纪,心胸多会宽广起来,尤其是一些从前放不下的执念,自然而然便不再挂念。
三位医正尽兴而归。暮笙也甚为高兴。
因为,她找到了一个办法,一个能不负薄暮笙平生所学,不负先父期望,又不负自己对将来的殷殷展望的办法。
☆、第十六章
人必先自助,而后天助之。
将她一身医术延续,让薄氏医道扬名,乃至流芳百世,定能让先父让原来的薄暮笙满意。暮笙曾仔细分析过这二人的性格,薄暮笙便不必说了,她这般沉迷在医药之中,为人有一些不通世故,却是一个十分坚韧执着之人,这样的人,往往很纯粹。她所在乎的,是医道本身,而非其所附带之物。
而薄父,他本是济世救人的太医,却卷入先帝后宫的争端之中。往日繁叔也常言,她为医正,薄父也可含笑九泉了。医正是只为皇帝存在的,实则与医家救死扶伤、兼济众人的仁心违背。繁叔是薄家世仆,服侍了薄老太医一辈子,定是最了解他的人,他说薄老太医会含笑九泉,便说明,这是薄老太医所期盼的。直白一些讲,薄老太医,是一个爱名之人。
兼顾二者,著书是能行得通的。
世间多有门户之见,许多手艺,父传子,子传孙,不能发扬光大。医者之中,虽少一些,却仍旧存在,越是高深的医者,越不肯轻易收徒授道。若她能将薄暮笙毕生所学,汇编成一部医家巨著,将一身本事发扬光大,传递下去,岂不是恰好?
拿人手短,吃人嘴短。暮笙平白得了这安身立命的本事,自然就要想好如何妥善安置。不然,虽说,除了繁叔,不会有人怪她,却难免于心不安。
现想到了一个能两全其美的办法,暮笙松了口气的同时,不免甚为欣喜。
接下去,要解决的,便是如何进入政事堂了。这是一件更为棘手之事。暮笙唯有等待一途。
天下能人何其多,她要认真准备,不能那来之不易的时机到了,她却被阻之门外。
政事堂荣辱皆决于帝,若要得入,便要摸清陛下需要怎样的人。
暮笙站在太医署外,上一回碰到陛下的那条小径上。入秋了,那时清脆嫩绿的草坪都染上了萧瑟的枯黄。小径上飘满了潇潇飒飒的落叶。
悲落叶,联篇下重叠,重叠落且飞,从横去不归。
今次是没有陛下的玉辇碰巧经过了。暮笙意外地发觉自己竟有些……失望?
轻轻吁了口气,平复自己失望的心情。暮笙忽然发觉,若有朝一日,她当真入了政事堂,便能常与陛下相见了。念及此,暮笙的心狠狠地跳动了一下。先前决定要经政事堂这一条捷径之时,她并未想太多,只是庆幸与幸好有这样一条途径给她选,现在猛然将能与陛下时常见面,乃至说话,乃至为她出谋划策,暮笙便觉得自己的心跳不大正常。
作为一个医术高明的医者,她知道,时不时心跳异常是病,得治。
给自己配了一副有益平心静气的凉茶来喝,暮笙继续规划她眼前望不到边际的漫漫前途。
参政是天子幕僚。
陛下想要一个怎样的幕僚,便取决于她欲何为。
那么,陛下想做什么呢?
暮笙合上眼,就看到那一夜,在私邸当中,初次加冕的陛下,在平复了失去父亲的悲伤后,她过于灼热的漆黑眼眸明亮得如同正午之日,丝毫不掩饰那蓄谋已久的野心:“朕为帝,承先帝统绪,启后世盛况,愿保邦于未危,致治于未乱,夙夜孜孜,寤寐不遑,为久远之国计,创万世之伟业!”她说罢,转过头来,笑意朗朗地望着她:“昭儿,你留在朕身边,给朕做个见证。”
这番话,应当对着天下臣民说,而不是在这暖意融融的内舍,对着一个女子,宣告自己的勃勃野心。她知道,陛下是在以此为誓,愿成全她为一代名臣的心愿。
这个初登大位的少年君王,她给出的承诺太过诱惑,精准地抓住了她心中最渴望的那一寸软处,让她不舍拒绝。
在谋算人心这一条,暮笙还真是比不上孟脩祎。过去无数次惨遭落败的经验表明,在安国公府被裴夫人呵护着长大的她,真是比不上从一出生就失去母亲的庇护,在黑暗的禁宫当中独自挣扎过来的孟脩祎。
就是这样斗智斗勇的相处了三年。
枯叶随风而落,寂然无声。
暮笙轻轻一笑,有谁会比她更明白陛下的雄心壮志?有谁会比她更看清陛下看似随性的面容之下暗藏的坚毅果敢?她要做什么,再明白不过了!
暮笙回到太医署,提笔做了一篇策论。这样的策论,她经深思熟虑,才敢下笔,写一篇,需查阅经典,参考律法,还要拨清朝中错综复杂的利益关联,花费心血无数。
幸而,她上一世不是只知娇生惯养的世家小姐,母亲总希望她能多学一点,也好有立世之本。母亲总说,难得赶上了一个好时局,无需如前朝女子那般拘束在家,大门不迈二门不出,自要多学点本事,方能不负这似水流年。
也幸得,父亲根本没将她这小女子放在心上,家中邸报,任她翻阅,她将朝局理得清楚明白。现已勾去近三载,格局已发生变化,从这变化当中,更能看清多方势力此消彼长。
就在暮笙斗志昂扬,捏紧小拳头为前途做准备。
大好时机,从天而降。
延平四年伊始,政事堂便掀起了一阵轩然大波,这阵波越来越大,蔓延到了外朝,变成了一股令人心惊胆寒的狂风暴雨,席卷了整个朝堂。
起初是政事堂吏部一参政为人阴告收受贿赂,为人谋私利。此事立即便被陛下看重,命政事堂五学士严查,吏部学士因避嫌,不得参与。接下去的事便令人瞠目结舌了。五学士手段惊人,不过三日便揪出向那参政行贿之人,行贿之人乃是尚书省下吏部一郎中,然而此事并非查到那区区一郎中便止了,圣上龙颜盛怒,命大理寺与中书省联合查办,坚信幕后必有指使之人。
情况并未在迷雾中掩盖太久,不过数日,大理寺便查出那郎中身后的吏部侍郎、吏部尚书等数名重臣。速度之快,堪称雷厉风行!
怎么看都是编好了剧目,让大理寺诸人照着走下去的。吏部侍郎姓黄,景宸十三年的探花郎,生得一表人才,谈吐风雅,举止从容,暮笙记得他,他曾一度是安国公府上的常客,面对父亲之时,谦卑有礼,自称“晚生”。
陛下动手了。
暮笙将她知晓的安国公的爪牙都列出,将笔尖在墨池中蘸上墨,利落地把其中五个名字划去,她看得明白,光是如此,是扳不倒老奸巨猾的安国公的,最多不过削其爪牙而已。
显然,陛下与她是相同的心思,大臣们胆战心惊地过了一个月,这场风波便渐趋平静。然而,陛下适时收手了,安国公的政敌们是否也会突生慈心什么都不做,暮笙便不知了。
她心情大好,将书案上一篇写了数月才满意的策论卷巴卷巴,塞进袖袋里,而后提起医箱,往建章宫去。
政事堂中那参政自是罢官下狱,连同那位吏部学士都被牵连了一个御下不严之罪,削去侍中之位,降为刺史,出京就任去了。
一时间缺了一位学士与一位参政。学士,暮笙是不敢想的,那参政之位,她势在必得。春闱在即,暮笙猜测,陛下会从及第进士之间选一无势力纠葛的寒门子弟来补上。
她身上无功名,不能入贡院,便从一开始丧失了参选的资格。既如此,不如主动出击,暮笙决定利用自己身份之便,向陛下当面投卷。
☆、第十七章
今晨之时,建章宫的宦官便来传话,陛下近日忙得很,日间恐抽不出空来,令医正迟暮之后再去。
此时夜幕已降,暮笙前方走着一个提着灯笼引路的小内宦,他一面走,一面笑着与暮笙道:“天寒,大人走得快些,便暖了。”
天是真冷。他说着话,呼出的气息便凝成了白雾。春寒料峭,暮笙紧了紧镶了滚边的狐裘,加快了步子,身子果真多了一些暖意。她笑道:“果然如此。”
又随意说了几句,二人便因这寒冷的天气沉默了下来,一味往前赶路。
这一座建于前朝的皇城宽阔得仿佛无边无际。寒冷黑夜之中的赶路便越发将时间拉长,令人不由心焦难耐。走了许久,过了阳正门,越过那堵宽厚的萧墙,终于到内廷。
二人自是择近路而行。
两旁夹道的银杏都落光了叶,光秃秃的,错综交横的枝桠从四处杂乱的伸出,清冷的月光从空隙中洒下,倒颇有意境。
前方忽从横道中拐过数人,打头的两个手中提着宫人。暮笙凝神望去,那宫灯之后金色的丝线在灯光的映照之下,闪出刺眼的光来。
分辨出那是龙袍上刺绣的金丝,暮笙正了正容色,稍缓下步子,沉着地往前走去。
连着忙了数日,到今日总算偷得一点闲暇,孟脩祎便提早出了含风殿,欲回宣室好好睡上一觉。
坐得久了,身子都僵了,她罢了玉辇,只带了四五宫人,信步出来。
林间小道在这寒冷萧索的夜中其实是有一些凄凉的。枯枝斜刺出来,交错凌乱,漆黑的夜空之中挂了一轮冷月,四周零星几颗孤星,很是令人感伤。
她却偏偏选了这条路来走。
前方有一点火光渐渐靠近,大约是哪个宫里的宫人,孟脩祎并未理会,径自走去。那点星火近了些许,看到那一点耀眼的白,她发觉自己似乎猜错了。
那白色是一件狐裘,远远望去,拢在灯笼昏黄微弱的光芒之中,竟为这萧瑟的夜增添了一点暖意。待她们从小径两端渐渐靠近,孟脩祎看清了那人的容颜,清新淡雅、韵致动人,如一支空谷幽兰,绽放在清冷的月下。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暮笙走近,便听见陛下口中低喃诗句,她不由面颊泛红,低下头去,见礼:“臣拜见陛下。”
孟脩祎微含笑意:“免礼。”
暮笙直起身,目光上滑,才发现陛下今日穿了一身鹤氅,风仪出尘如天上的仙君,简直翩然欲去。
倒真有几分她口中的高士的洒然适意。
孟脩祎也在看她,骤然想起今日十五,她大约是来请平安脉的,竟是忘了这事。大冷天的,总不能叫她白来一趟。孟脩祎便道:“朕正要往宣室,你与朕一同过去。”
暮笙自然没得选择,乖乖地跟在她的身后,随着她的步子同行。
月下同游,若非这天气不好,真是别有一番意趣了。暮笙神思漫游,不过,她们也的确曾有过数度信步月下的经历。
穿过这条小径,便是一条宽阔的宫道,沿着宫道朝东行约莫一盏茶的功夫便到了一座幽静的殿宇。
宣室早已点起了暖暖的炉火,将整个内殿靠得暖意融融。有数名宫娥上前,侍奉着孟脩祎除去氅衣,露出内里一件朱红的宽袍来。她没管暮笙,自顾自地迈开步子,往里间走了去。
也有宫娥来为暮笙脱去那身雪白的狐裘。从厚重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暮笙轻轻换了口气,耐心地候着陛下的传唤。
这回,皇帝没有让她等得太久,不过两盏茶的功夫,便有宫娥来召她入内。
暮笙跟在宫娥的身后趋步而行。走到里面,却不是皇帝寝居之室,而是一间清雅整洁的小书房。皇帝就安然地坐在窗外的软榻上,单手撑着脸侧,执一卷书在看。
那引她进来的宫娥不知何时已退下了,房中只剩了她们二人,实在静得有些让人不安。暮笙抿了抿有些干涩的双唇,慢慢走了过去,正欲下拜,孟脩祎便放下书卷,道:“行了,快过来。”
暮笙忙放下医箱,按部就班地从中拿出脉枕,而后搭上她的手腕。
过了一会儿,暮笙收手,一面将脉枕整理进医箱里,一面十分自然地说道:“陛下近日过于操劳了,国事耽误不得,陛下也当爱惜自己的身子才是。是药三分毒,多吃无益,臣为陛下斟酌一纸药膳,明日便送去司膳司。”
孟脩祎没什么兴味,随口应了一声:“你看着来就是。”
这是一个结束的征兆。按照先前数回的经验来看,暮笙此时便应当行礼告退了,但今日她还有一事。陛下已重新执卷,垂首看着,不再搭理她。
暮笙的呼吸因忐忑变得悠长缓慢。
踟蹰了片刻,孟脩祎终于发觉她似有不对,重新抬起头来,疑惑道:“你有何事?”
暮笙咬了咬唇,从袖袋中取出那篇策论,双手呈上:“此臣之拙作,恳请陛下御览。”
“哦?”孟脩祎挑了下眉,而后一脸戏谑,“怎么?你有什么心得了?该不会是要朕替你看药方吧。”
她这般说着,倒没嫌弃,伸出一只手,接了过来,漫不经心地展开。只看了一眼,孟脩祎便立即正了容光,眼中更是添了许多认真。
暮笙暗暗舒了口气,能吸引到陛下便好。也幸而,过去,陛下不曾见过她写的字,不然,她怕是不敢就这么大大喇喇地拿出这篇她亲笔所写的策论来的。
陛下没看过她写的字,她们倒是曾一起作过画,是一幅再寻常不过的雨过天晴图,就挂在她此时身处的这间小书房的墙上。
暮笙思绪发散,几个念头转过,便看到皇帝将手中的那张轻薄的纸张随意地丢在几案上。暮笙凝起心神,等待皇帝的问话。
孟脩祎并没有急着发问,她静静地打量着暮笙,直到暮笙的身后因紧张而浸出冷汗,她方慢吞吞地问道:“这是你写的?”
暮笙低着头,沉着地颔首:“是。”
“你想要什么?”
“臣欲为参政,为陛下排忧解难。”暮笙直接说出她的野心。
她提着心,紧张地等着陛下的答复。过了许久,陛下却未发一言。暮笙抬起头来,却见皇帝正若有所思地看着她,见她抬头,孟脩祎带着一丝清浅的笑意,道:“怎么?太医署的俸禄不够你度日,要身兼二职来养家糊口?”
暮笙:“……”这是被陛下嘲笑了么?但原本紧张的气氛却因皇帝缓慢而轻松玩笑的话语放松下来。
“这篇策论做的不错,堪称字字珠玑了。”皇帝语带赞赏,她此时十分随和,就如闲谈一般。暮笙摸不透陛下是何用意,便斟酌着回道:“陛下过誉。”
孟脩祎轻笑一声,而后随意地问道:“卿医术高明,技压群雄,已是难得,不想针砭时政也是这般老道。不知爱卿师从何人?”
“臣幼时跟着学塾的先生年过几年经学。”暮笙将来前便琢磨好的说辞道了出来。
孟脩祎随和地笑道:“这位先生水准不错。”
暮笙只得干笑一声,她也知道这说法有些牵强,她能写出这样的策论,是经数位当世大儒一同教导数年的结果,岂是一位小小的学塾先生便能教的出来的。然而,陛下早将薄暮笙的来龙去脉查的清清楚楚,与其编一个会被一眼戳穿的奇遇,不如直接将薄暮笙的经历截出一段来说,倒显得真实。
第3节
恋耽美
第3节
她刚一落座,裴谌也到了。二人都没有用饭的心思,便随意叫了几道菜品,又令上了一壶毛尖。
暮笙先开了口,没什么停顿的就将对皇帝说过的那番话又说了一遍。裴谌神色冷凝,眼中有着了悟,却并无意外。
怎么一个两个的都那么奇怪。难道哥哥早就知道了?她不禁发问:“裴小姐遇难,那时裴公子远在千里之外,可曾遇见什么危险?”这件事也是她一直想知道的,父亲既然那般言语,必然是有了万全之策,哥哥是如何逃过毒手的?
她能讲出这些,便是无所隐瞒了,裴谌也不瞒她,坦然说道:“我奉母命,接外祖一家回京,途径旌阳,便入埋伏,被一群死士追杀。”
暮笙抿唇,不安地问道:“那是如何脱险的呢?”父亲派去的死士,非泛泛之辈,哪怕哥哥身怀武艺,舅舅们亦是习武之人,也双拳难敌四手,必是有人相助。
裴谌看了她一眼,叹了口气,还是透露给她了:“是陛下派人救了我们。”
暮笙顿时目瞪口呆,但隐隐当中又觉得理所当然,似乎她心中早有了这样一个猜测,只是一直未曾重视。
她不禁追问:“那是什么时候的事?”
裴谌仔细回想了一下,推算了一下日子,道:“四月十七,还有七日,我们就能入京,陛下的人是两日后出现的,那时我们已是负隅顽抗,支撑不住了。”
四月十七,她死之日是四月十四,那时父亲说,还有十日哥哥便能抵京,他杀她的时候,已经将刺客派出去了。但陛下的人竟到的这样快,算一算时间,几乎是一接到她的死讯,便当机立断、毫无拖延的派人去支援哥哥。
她不是很难过么?怎么能这么果断便做出决断?暮笙不得不承认,先前听闻的那些事让她对孟脩祎满是动容,而现在,除了动容她更是无比的感激,亏得她,哥哥与外祖一家才能安然无恙。
她为她做的实在是太多了……那些事,她本可以不管,却都引为己任。她知道,陛下并不在乎裴家如何,狄家如何,她坐拥天下,通帝王之术,哪里能顾得上某一人呢?她之所为,不过是爱屋及乌。哪怕她甚少给她好脸色,哪怕她从不曾回应她相同的情意,哪怕她已经死了,陛下都为她护着她在乎的人。
暮笙心神俱震,心内是一声长长的叹息,这样下去,就算陛下再对她不客气,再在她身上弄几处淤青,她都不好意思责怪她了。
回过神,就见裴谌在探究地凝视着她,暮笙歉然一笑:“抱歉裴公子,我只是想起了一些事。”
裴谌宽容一笑,道:“无妨,今日薄医正能来告知这些事,我感激不尽。”
暮笙抿唇笑了笑,道:“本该早些来告诉公子,只是……”她面露难色,而后又精神一振,道:“你可知那些来杀你的刺客是谁派来的?”
裴谌从知无不言变成了守口如瓶:“此事干系重大,恕不能相告了。倒是薄医正,”裴谌看着她,“还知道些什么,都一并说来吧。”
暮笙觉得自己死了两年,这世界简直变成她不认识的样子了,明明是谦然淡泊若君子的一个人,现在却变得追根究底,对她这个来告密的恩人不止不感谢,反而以言语威胁她,要她把知道的都吐干净。
“我知您是医正,可见天颜,但您现在也知道了,陛下洞若烛照,并不会为宵小所惑。快将知道的都说出来,我可保你无事。”
原来告诉她是陛下救了他,不是知无不言,而是拿来示威的。亏得她完全没感觉到,全部用来感动陛下的用心了。真是……警觉大减……
暮笙没好气道:“原以为公子是君子,不想竟是这等仗势欺人之辈,我所知都告诉你了,听不听在你,信不信也在你,不劳相送,这就告辞了。”
☆、第十三章
一言不合就要转头走人。不得不说,脾气不好是会传染人的。暮笙觉得她被陛下传染了,愤而起身,随时准备离去。
裴谌一声轻笑,一同站起身来,道:“唔,多有得罪,还望薄医正饶恕。”他无可奈何地叹息了一声,道:“时局不好,你我萍水相逢,我如何相信你所言皆是实情?适才言语冲撞,望薄医正莫往心里去。”
暮笙只好无语,怎么一个两个都戒心这般强了。她抬眼望着已认不出她的兄长:“现在你信了?”
裴谌颔首:“信了。”若是别有用心的细作,至少得有点耐心才是,哪有这样一言不合即要走人的,也太不敬业了。
“那就好。”暮笙毫不客气道,“不然,我就白来了。”
裴谌笑着摇了摇头,低头饮了口茶,神色凝重起来:“昭儿是不是为人灭口还待商榷,只是,都不重要了,很快,就会有一个了结,害了她的人终会以死谢罪。”
他言辞如此郑重,带着满腔愤恨,暮笙整颗心都揪起来,什么意思?什么叫做不重要了?她故意引导他们往为人灭口上想,是因,能加害母亲,还能顺利灭她口的人,只要稍稍排查,便会发现唯有安国公能轻巧的做到。可……什么叫做很快就会有个了结?哥哥竟然都知道么?
女子温婉清秀的面容满是惊讶,裴谌笑了笑,道:“早在两年前,陛下便下手去查了。为妨打草惊蛇,陛下与我都隐在暗处,查了足足一年有余,才将整个事情都弄明白,至于,是否是昭儿洞悉了那人暗害母亲才惨遭杀害,并不重要,因为纵使她什么都不知,那人也不会放过她。”
竟然,已经查清了?照哥哥的语气言词,分明早已知晓了那人是谁,并对他恨之入骨……竟已都查清了。暮笙在心内叹息,转念一想,又觉其实没什么好惊讶的,陛下为她做了那么多,又怎么让她枉死,让杀她的凶手逍遥在世。暮笙感觉到她胸口剧烈跳动的那处正在以可感知的速度融化。
“不过那人太过厉害,根基遍布朝野,擅动只会引来反扑,必得有万全之策。”裴谌望向窗外,那里,正对着皇城,高耸的城墙,光滑潋滟的琉璃屋顶。
望京楼之所以称作望京楼,是因它造得极高,站在顶楼的门口,可见整个京城的轮廓。皇城之中,隐约可见的飞檐卷翘是建章宫的顶尖,那是整座宫宇最高的地方,是整个燕京城的最高之处。
裴谌收回目光,转向暮笙,目含怀念,笑意温润:“说来也怪,适才一入门,看到你站在窗边极目远望的样子,那姿势,那神态,我几乎以为是妹妹回来了。可有人与你说过,你与昭儿极像?”
暮笙抿唇,岂止是说过,简直差点要了她的命。
裴谌见她不语,瞬时恍然,说一女子像另一人实在有些不恰当,他歉然道:“冒犯了,我并没有别的意思,只是……”
暮笙打住他:“无妨,我明白的。”每个人在面对现在的她的时候,都在怀念从前的她,作为第一个能在死后还亲耳听到故人对她的眷恋不舍,暮笙表示这感觉着实新鲜。
二人交谈已久,该说的话都已说清了,裴谌道:“我今住宣德坊裴家别苑中,若有什么帮得上的,只管去那里寻我,不要客气。”
他已迁到别苑住了?暮笙吃惊,而后才想到,哥哥到现在,都没有敕封世子。他是嫡长子,立为世子是理所当然之事,却一直拖着。
她再惊讶,再想问,都不能开口,毕竟这是人家家事,外人没有插手的道理。暮笙只得起身答应,与裴谌一起出门。走到酒楼的过道,与前方数人相遇。
来者皆锦衣华袍,一个个面容上都有着高人一等的自矜,应当皆是官宦子弟。为首者却是一名女子,那女子神色柔和,一双杏眸却炯然有神,让人见之不忘,她腰间围了一根金玉腰带,发上所饰亦是赤金。
她是皇族中人。
让暮笙惊诧的并非这名女子,而是她的身后,跟着裴铭。果然如阿芸所言,眼前的裴铭,今非昔比,那一股春风得意与跃然人上的得意布满了他整张脸。
裴谌自然也看到那些人了,他神色平淡,无一丝波澜,稍稍加快了步伐,朝着那女子作揖见礼:“见过淮安君。”
这个人就是淮安君?暮笙是知道她的。本朝皇女不封公主,皆封君,位比亲王,权同亲王,这位淮安君曾是陛下的伴读,陛下不止一回地说起过她。
暮笙也跟着行了个礼,动作利落而不失敬意,举手投足,连动着衣袖翩然,说不出的优美洒然。
淮安君笑着说了一句:“无需多礼。”态度十分亲和,与陛下口中那个甚为温柔的女子一模一样。
暮笙与裴谌直起身,二人如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不卑不亢。
淮安君饶有兴趣地看着暮笙,问道:“足下是何人?何处任职?”
暮笙略略垂眸,回道:“下官薄暮笙,先为太医署医正。”
“啊,”淮安君惊讶道,“你就是那个小医正?”仔细看了她一眼,摇摇头,“不像啊。”
别人不知她在说什么,暮笙是知道的,她满目悲哀,到底还有没有自我了。
那边淮安君已转向了身后的裴铭,道:“你兄长在前,来见个礼吧。”
裴铭应声而出,他面上有着柔和的笑容,让人如沐春风,若不是他眼中的挑衅太过明显,便是一个恭谦的好弟弟了。裴铭弯身一揖:“大哥。”
裴谌淡淡地扫了他一眼,语气也是淡淡的:“起来吧。”
暮笙明显地看到裴铭额上的青筋凸起。待他直起身,裴谌看也没看他,道:“出来行走,就当注意言行举止。”说得好像裴铭的言行举止有多丢人似的。
他这般居高临下的训诫语气,让裴铭额上的青筋更明显了,暮笙兴致勃勃地看着他“忍辱负重”地恭声称是,感觉真是美妙极力。
淮安君看着这看似和睦的兄弟两,再看看这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女子,眼中飞快地闪过一缕兴味,她终于开口打破了那边的僵局:“本君也不是什么不好相处的人,大家自在一点就好。”
此话一出,身后的俊才们纷纷出言应和,裴铭得意地瞄了裴谌一眼,裴谌稳立如山,丝毫不为他的挑衅所动,仿佛他做什么都入不了他的眼,他在他心中永远不过是一个跳梁小丑。裴铭的得意渐渐消去,看着裴谌的目光变得深刻而复杂。
淮安君孟幼舒出现在望京楼是因与诸才捷之士商议撰写《礼训》一事。每个君王都想做一个有道明君,都希望在文治武功上有所建树,当今圣上亦不例外。她下诏令国子监诸人编撰《礼训》,书成之后,她会亲自题名作训,此事不可谓不郑重。陛下为慎重与万全,用了国子监,总裁却点了向来谨慎又颇通周礼的淮安君。
此事自然不能一谈而成,望京楼中说了两个时辰,才俊们个个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要求同存异也难得很。孟幼舒便道:“诸位皆有识之士,本君是外道,说不出什么,只会看。既然议不出一个大家都满意的纲要,不如诸位都回去写来吧,到时取精华,去糟粕,再请陛下御览。”
这是最好的主意了。自没有反对。又坐一会儿,饮了盏茶,俊才们纷纷告辞,回家苦思冥想去了。文人爱名,这等能流芳百世之事,人人都想竭尽全力。
知道不会有人偷懒,孟幼舒便轻松地打道回府了。
淮安君府是新建的,并不是她从小长大的平林郡王府,陛下赐她爵位时,便将这座府邸一道赐下,让她得以搬离那座于她而言没有丝毫愉快回忆的郡王府。
孟幼舒大步走入府中,不意外地便看到那身量小小的少女等在堂前。
那是孟幼琳,是她的妹妹。
孟幼舒加快了步子,走到她的面前,孟幼琳早已听见了她步伐的声音。迈得大大的,带着一丝急促的步伐声沉稳地踏在她的心上,一步一步,朝她靠近。
孟幼琳抬头,稚气的面容上带着浅浅的笑,那无神的眼眸清澈见底:“阿舒,你回来了。”
孟幼舒点点她的小鼻尖,嗔怪道:“说了外面风大,让你在房里,怎么又不听话?”
孟幼琳心虚地偏了偏头,白净温软的面颊便蹭到了孟幼舒的手上,她红着小脸,吐了吐粉嫩的小舌头,道:“阿舒,我们进去吧。”
“又是阿舒,说了要叫姐姐。”不知说了多少回了,孟幼舒其实也没觉得她说了阿琳就会改,顺势牵起她的手,欲引着她往里走。孟幼琳却不动,踮起脚来:“要阿舒抱。”
孟幼舒纵容地笑道:“你都十二了,我哪里还抱得动。”说是这样说,下一刻,她便弯身,将孟幼琳打横抱起。孟幼琳下意识地便伸手环住了她的脖颈。
“唔,今日已晚,明日散朝后,我要去见一见陛下。”孟幼舒一面走,一面随意地说道,《礼训》的进度,要随时呈禀。
孟幼琳侧耳听着,她的眼前是一片永恒的黑暗,唯一能让她感觉到光明,感觉到温暖的便是这紧紧抱着她的人。听到孟幼舒又要去见陛下,她嘟嘟小嘴,伐开心:“又要见她,你总去见她。见她比见我还多。”
孟幼舒不禁好笑:“这有什么好比的。”
孟幼琳伸出手指,戳了戳她光滑精致的锁骨,道:“放我下来。”
“干嘛?”
“我要自己走。”
孟幼舒无奈,怎么老是想一出是一出,她找了个平坦的地方,四周无门栏台阶,事实上,整个淮安君府都甚少有门栏台阶这样起伏的东西。一旁的婢女十分有眼见的递上一根打磨的分外光滑的玉竹竿,淮安君接过,放到孟幼琳的手中,柔声提醒她:“你仔细一点。”
孟幼琳接过竹竿,点了点前方,偏过头来,没好气道:“不是还有你么?我怕什么?”
这气鼓鼓的小模样,孟幼舒闷声一笑,好脾气地牵起她的另一只手,乖乖地道:“是啊是啊,有我在,你什么都不用怕。”
☆、第十四章
见过裴谌之后,暮笙心情就很复杂。这复杂来源两处,一是自复生以后便扎根在她心中的复仇,二是陛下。
前者直接因后者而变得与她毫不相干,后者因前者而让她满心触动。
上一世因急迫地想要避开与陛下相关的所有事情,便甚少细想一些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含深意的细节。
譬如,那一年,陛下为人刺杀,恰巧被她所救。陛下醒来之时,她迷蒙未消的眼眸中充斥着沉厚的警惕与戒备,然而,当她表明自己的身份,陛下立即就变得轻松,袒露身份不说,乃至还能忍着伤口的痛意与她调笑。
当时,她不曾细想,现在回忆起来,分明是她的身份让陛下放心。看似与哪个皇子都无关联,中正不偏的安国公实则早已投入五殿下的阵营。
四位皇子争得头破血流之时,陛下坚默地隐在人后,拉拢了一个宰首,拉拢了一个平林郡王世女,通过宰首,她手中便握了王朝一半的权力,通过平林郡王世女,她又拉拢了数名宗亲。
待她终于得登大宝,君临天下,自然便要向当初支持她的拥簇回以谢意。她另立平林郡王世女为淮安君,位同亲王。让安国公继续为宰首,施以信任与权柄。
安国公拜相多年,门人无数,根基深固,又兼那时陛下初登基,必然是不如安国公积威已久,这信任与权柄,也由不得她不给。就是这样艰难的时局,她得知裴昭被害,必然暴怒,几方调查之下,发掘出隐在背后的凶手,如何肯善罢甘休。
暮笙合上眼,几乎能重现那时陛下如烈火般焚烧的愤怒与无能为力的悲哀。她只能忍,就像当年,她忍了那四个庶出的兄长十几年,等待时机,最后一击毙命。
现在,陛下登基已有三年,新君即位最易动荡的三年平稳的度过,她怎么还会继续忍下去。从裴谌所言,也可看出,他们正有条不紊地布局收网。
陛下把她要做的事都做了,让她接下去做什么!
暮笙无奈扶额。她从没有将向安国公报复作为生存下去的支柱。失而复得的生命来之不易。她自然是要好好珍惜的,但复仇,的确是她复生之后第一件要做的事。
第一件要做的事,才开始做,就被陛下接手了,暮笙觉得很空落落,又很迷茫,更多的是,她发觉自己已没办法直视陛下了。
没办法直视也不能推脱面圣。
又是请平安脉的时候。
暮笙侯在含风殿外。
她来得有些早了,陛下还在紫宸殿上朝。
建章宫千门万户,周回二十余里,宏大无上。中有凤阙、紫宸、含风、麒麟、承明、武台、钩戈、宣室等殿,又有楼阁无数,亭榭遍布。皇帝在紫宸殿上早朝,于含风殿处理政务,日常居所却在稍远处的宣室。建章宫以香木为栋,杏木作梁,门扉雕繁复花纹,饰以金箔,门面嵌玉,窗为青色,殿阶为红,分为三道,中间铺汉白之玉,雕龙凤,为御道。
暮笙站在檐下,殿宇轩敞,宫廊宽阔,清晨的阳光暖融融的,在她脚下洒下淡淡的碎金。她有些忐忑,不时地望向御道的尽头。
等了约莫半个时辰,陛下的玉辇终于出现在眼帘之中。暮笙发觉自己竟有些紧张,她吸了吸气,平复了一下波动的心绪,等着陛下向她靠近。
玉辇走近,暮笙弯下身:“拜见陛下。”
玉辇稳稳地停下。孟脩祎迈下来,在暮笙的面前稍稍停顿,随口道:“免礼。”她说罢,自往前去,并不再多看暮笙一眼。
有宦官来引暮笙入殿。殿中并没有陛下。等了一会儿,孟脩祎才从偏殿进来,她已换了一身月白常服,脱下那厚重的袞冕,让她整个人都柔和起来,就如这初晨的阳光,淡淡的,却不失暖意。
暮笙低着头,恭恭敬敬地站着,嘴角却忍不住扬起。
“你过来。”孟脩祎坐到临窗的榻上,朝着暮笙唤了一声。
暮笙背着医箱,趋步过去。孟脩祎已配合地伸出一只手来。阳光从轩窗照入,比适才强烈了一些,她手腕的肌肤,在这金色的光线当中,显出一种近乎通透的白皙。暮笙的目光从那截秀美的手腕挪开,她稍稍抬头,看了孟脩祎一眼,只见她闭着眼,不知在想什么,更不曾注意她在做什么。
暮笙弯唇一笑,取出脉诊,垫在她的手腕下,而后潜下心,搭上她跳动的脉搏。
陛下身体很好,只需注意平日保养便可。这让暮笙很放心,她正欲开口,便闻得有宦官快步入内通传:“陛下,淮安君在门外候召。”
孟脩祎睁开眼道:“宣她进来。”
小宦官得命而去。
暮笙抬头望向孟脩祎,孟脩祎不明所以,见她已诊好了,便将手腕收了回来,捋了捋衣袖,微微侧身,将手肘恣意地搭在案上,这般姿态自在,不像个君王,倒像隐于山林的名士——只要她不开口,总会给人一种这是一个温柔明快的人的错觉。
暮笙含笑,以一种叙述的平缓语气说道:“陛下身体康健,无可忧之处,只要平日多加保养就是。快要入秋了,秋日气燥易乏,更该注重养生。”
“嗯。”孟脩祎转过头来看她,淡淡道:“朕知道了。”
她唇上有些干涩,大约是下了朝还未用茶的缘故,暮笙便道:“陛下当多饮茶,茶能润肺,又可生津。”
陛下身边的宦官闻言,忙朝门旁的一名小宫娥使了个眼色,示意快奉茶来。孟脩祎眼中飞快的闪过一丝笑意,却没说什么。那么不刻薄的陛下,暮笙有点不习惯,她不是该刺她几句的么?
正巧,孟幼舒走进来了。
孟幼舒一身朱袍,弯身朝孟脩祎行了个礼,便望向一旁恭敬站立的暮笙,笑道:“是你啊。”
暮笙微微侧身与她见礼:“见过淮安君。”
孟幼舒点点头,与孟脩祎道:“早知小医正在,臣便该晚一些再来。”
暮笙心道,话好多。下一瞬,便听孟脩祎冷冷道:“你话好多。”
如此默契,暮笙不由忍俊。
孟幼舒此时觐见是有要事要奏。暮笙从含风殿退出来,走出那道门槛,她依稀听见里面传来淮安君满含笑意的声音:“这位小医正眉如翠羽,肌如白雪……”
她语气平和,带着由心而来的称赞,后面的话就听不到了。
不得不说薄暮笙留给她的这张脸极美,与她原来如盛放的夏花般热烈张扬之美全然不同,薄暮笙清雅婉约,如同新开的梨花,清扬婉兮,温柔沉默。
不知淮安君为何说起她的容貌,不知陛下是何反应。走出含风殿,顺着殿阶一步一步缓缓地往下,暮笙觉得自己这两日对陛下想得太多了,这不是个好现象。
走出建章宫,往北,可见太液池。
暮笙徒步过去,过了许久,眼前终于出现漫漫池水。太液池水面宽广,中有数假山垒就的岛屿,象征仙山。池边积木成楼,名作凉风楼,池中有台,为池水所渐,故名渐台。暮笙绕池而行,池边遍植佳木,此时皆墨绿,映着碧蓝的湖水,让人心旷神怡。
暮笙笑意嫣然,踩着松软的泥地,往凉风台走去。凉风台此时无人,暮笙沿阶而上,凭栏而立,熏风自南来,可解凡人忧。
不见边际的太液池让暮笙胸怀开阔,思虑多日的问题顿时有了头绪。她这几日一直在想何去何从。
上一世,她学的是孔孟之道,治国之策,只为出仕,为朝廷,为这天下,略尽绵力。本朝与历代皆不相同。
女子可出仕是一样,还有一样,是辅臣制,除三公九卿,皇城之中还有一批以鸾台上卿为首的辅臣,君王顾问。此二者,使朝野面目一新。这都是开国之初,时局不稳之时,谢相向承平帝进言,而后二人与诸臣拉锯多年,因彼时,二人军权在握,不惧有人谋反,软硬兼施,终推行成功。
暮笙曾研读过《谢恒列传》,又将承平朝诸大事做过细致的研究,谢相之见应当不止这两条。历代帝王皆会将这两条强化,确保不会为人复辟。很有稳打稳扎的样子,之后两代君王也没闲着。继元帝拨巨资在各地扩建书院,令天下学子有书可读,又命男女同学,有承平之时女子可出仕一条做前提,男女同学虽遇阻碍,终也实行了。
景宸帝时,限制买卖酒、盐、铁、茶,此四者皆由朝廷专营,若查出有人私营,立斩不赦。可惜,到景宸帝登基,天下休养生息多年,改朝换代时受到重创的豪族大家都休养过来,景宸帝君权受制,不得不放下这些,改而去平衡朝臣。酒盐铁茶之限便做得不那么严格,常见有人暗中违背。
她常思到了第四代,到陛下之时,她又要做什么?她也曾想从低阶官员做起,稳打稳扎,一步步往前,直至宣麻拜相,她要辅佐她的主君,成一代明君贤相。可惜,后面遇到了五殿下,五殿下变成了太女,太女又登基为帝,她们两个还有那种纠缠,她的想法就暂且搁置了。
那么现在,难道就是一个转机?她不是裴昭,她与陛下清清白白,她自可以将上一世来不及实施的抱负一一实现。虽然没有了显赫的家世,无人为她铺路,但不要紧,她本就愿意从低处做起,唯有亲眼见过民生疾苦,才知什么才是最贴近黎庶的。她可以先为县令,再升郡守,而后刺史,再入中枢。这一步不下来,少说也得二十年,但无妨,二十年后,她才四十,陛下也不过四十一,正是大展宏图的时候!
暮笙这么一想,顿觉豪情万丈!
然而,很快,暮笙便皱起了眉,她现在不是裴昭,没了那些制约不假,但她现在是薄暮笙,她是一名医者,出身医药世家。薄暮笙的父亲生前便希望她做一个悬壶济世的太医。她占了人家的身子重活一世,总不能丢弃人家好不容易得来的成就不要,跑到一个旮旯地头去做个县令。繁叔估计会哭死在先父的牌位前的。
暮笙叹息一声,若是这样,接下去便只剩一条路了。
☆、第十五章
那条路便是入政事堂。
政事堂位处建章宫之南,是一处甚为宽大的殿宇改建而成。是辅臣办公所在。辅臣制度十分完善,与外朝相对应分为六部,每部设一学士,领五名参政,学士加侍中衔,可随时面见圣上,六学士往上便是上卿。如今上卿之位空置,不少豪门世族皆在培养自家女儿,盼能入陛下之眼,跃居上卿。
暮笙自知若入政事堂,以她的资历,必然是从最底下的参政做起。那也甚好,人活一世,总要留下一点什么,证明自几曾来过。暮笙不怕无高位,只惧无机遇。
政事堂是整个朝廷当中最为严密的所在,不可外泄机密自是无需多言,人员也是定额,不多一人不少一人。
就这种情况,她要如何挤入?
还有这医正之职,若为参政,是否便要卸下原职?参政只为陛下出谋划策,医正只为陛下看病,这两者似乎有相同之处,皆是为陛下一人,若是如此,能否保留她的医正之职?
暮笙觉得自己要的有点多了。既不愿让薄暮笙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亦不愿抛弃自己的道路。世上何来两全其美之法?必然是要有所失才能有所得。
暮笙正沉思,身旁忽然响起女孩清脆的嗓音:“你是何人?缘何在此?”
暮笙回过头去,只见有一灵秀可爱的小姑娘站在她身后。小姑娘抿着小嘴,身子是侧立的,将耳朵半对着暮笙。她手中执一竿玉竹,玉竹一端触着地面。这站姿,还有触地的竹竿,暮笙微一蹙眉,将目光上移,对上她那对澄澈明净却无神采的双眸,方确认这小姑娘是一瞽者,她的眼睛看不见。
真是可惜。
暮笙稍稍走上前两步,温和地道:“我是太医署的医正。在此观赏太液。不知姑娘是何人?”
孟幼琳顿时睁大了眼睛,她好奇道:“你便是那姓薄的小医正?你怎在这里?陛下让你出来么?”
暮笙顿时想被固物噎住了喉咙一般,说不出半个字。即便这小姑娘没回她的话,她也知道了,这位必是淮安君的亲妹。她早前曾听陛下提过,淮安君有一爱逾性命的同母亲妹,五岁之时为奸人所害,盲了双眼。
想到这小姑娘不幸的遭遇,再对比她此时看不出丝毫阴影的恬静面容,也不忍心计较她的问题多令人尴尬,软下语气,耐心地说道:“我只是陛下的医正,请过平安脉,自然就出来了。”
孟幼琳十分赞同地点头道:“嗯,你是陛下的医正。”
暮笙:“……”话虽不错,但从她口中说出,怎么哪里怪怪的。不能让她自行发挥下去了,暮笙看了看她的身后,问道:“你的婢女呢?”凉风台高逾十丈,要上来必然要经一道百余阶的青砖漫坡,她是如何上来的?
“她们在下面。”孟幼琳十分敏慧,一听就知道暮笙的言外之意,她颇为得意道:“我摸着墙,自己上来的。”
真是一个任性固执的小姑娘,暮笙微微一笑,与她道:“我要回去了。你孤身在此终究不当,我下去之时,替你唤婢女上来可好?”
孟幼琳摇了摇头,那双令人无比惋惜的双眸平静的对着暮笙,颇为得体礼貌地拒绝道:“不必了,我不乱走,就在这儿吹吹风,过一会儿阿舒就会来接我回家。”
她说到阿舒时,唇角便微微扬起,显出一个尤为耀眼的笑意,就如一个孩子提起自己最珍视之物。阿舒说的大约便是淮安君,她此时正在含风殿奏禀不便在早朝之时当着群臣的面说的秘事。
这两姐妹感情一定很好吧?回想起十几年前平林郡王府那一堆乌七八糟的事,暮笙在心间叹息,相依为命活下的两个人怎会不好?
仔细叮嘱了一番不可太过靠近边缘后,暮笙终是不放心,便陪着她一起等了。
过了约莫三盏茶的功夫,淮安君匆忙的跑来,未及她登台,孟幼琳便欣灵敏地听见了她的步履之声,欣喜道:“阿舒来了。”
果然,不过片刻,孟幼舒便小喘着气出现在了她们面前。
孟幼琳笑眯眯的伸手:“阿舒。”
暮笙便眼睁睁地看着孟幼舒咽下本要出口的训斥之语,无奈地一笑,握住她的小手,顺势便搭到自己的腰上,而后温柔的抚摸她的脸颊道:“又是独自上来,你可真不听话。”
孟幼琳靠在她的腰腹之间,轻轻蹭了蹭,仰头道:“小薄也在。”
孟幼舒侧首望来,仿佛此时才看见她一般,秀气的唇角微扬,道:“多谢小医正照拂舍妹。”
她的眼中带着一抹奇怪的惋惜,不过片刻,又转为释然。暮笙让她看的奇怪,尊卑有别,却也不好多问,只淡淡一笑,回礼道:“君上客气。”
孟幼舒看着她如出水清莲一般清雅婉约的笑容,不由更是可惜。这样身份纯粹、身后无错综复杂的势力的人,其实很适合,比裴昭都适合。可惜了,陛下并未动心,即便,她与裴昭那般相像,陛下都不曾对她有丝毫另眼相待。
孟幼舒转念一想,兴许,正是因为这一份相像,才让陛下更不愿靠近。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阴阳相隔之痛,谁能轻易释怀?
孟幼舒并不是多管闲事的人,不过是遇上了,恰巧她知陛下与裴昭那一段风流韵事,又恰巧陛下将查探暮笙之事交给了她,两下撞到一处,她便多了个心眼。
原本,她只以为,裴昭死时,陛下那般痛不欲生显见用情至深,而今得一个与她相似至极的人,这位富有四海唯缺一个裴昭的君王应当留她在身边聊解相思才是。
不过显然,是她想多了,当陛下弄明白了薄暮笙不过是一个与裴昭相像之人,除此之外,再无可疑,她便不再注意薄暮笙了。
也罢,谁知帝王心呢?从陛下登基之后,她便小心地保持着自己的本分,唯恐有所僭越,而陛下,也渐渐变得心术深沉,谁都不知她究竟在想什么。这种捉摸不透,喜怒难辨,在裴昭死后更是加剧。孟幼舒几乎不能分辨,小时一起读书的那位五殿下与今日身在九重宫阙的圣上是否是同一人。而她也不再是少年时掏心掏肺的她了。她而今只当陛下是个皇帝来侍奉。
不再多想。孟幼舒弯身抱起孟幼琳,孟幼琳缩在那温暖的怀抱里,笑与暮笙道:“小薄与我们同行吧。”
暮笙眨了眨眼,欣然答应,那如蝶翼一般灵动的睫毛轻轻扑扇,带着灵动与俏皮,惹得孟幼舒又是一阵叹惋。
作别之后,暮笙便回了太医署。
四个医正,只为侍奉那万乘之躯,且那人的身子还很不错。医正的日子委实是清闲。整个太医署都无比恭敬地供着四人,只因他们那一身医术是他人难以企及的。
暮笙坐着无聊,恰巧,沈医正、赵医正、刘医正这三位须发皆白的老头来寻她辨药。好得很,也算是一件消遣了。
四人皆是医道高深之人,切磋起来也深有滋味。
房门紧闭,四人席地而坐,中间有一袅袅生烟的香炉,端的是谈经论道之时的从容适意。
暮笙披了一件琉璃白的宽袍,秀发高挽,姿容秀丽,说到兴起处,款款而谈,仿佛有说不尽的药理,三位医正,问起,她也无丝毫保留,完全不惧绝技为人偷师,极为大方诚恳。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当初,老朽也曾与家君切磋,却远不及此时与小友的畅快。”刘太医拈着白须,称暮笙为小友。
暮笙自然谦辞:“一身所学,皆家君所授,不敢与他老人家相较。”
赵医正摇了摇头,仿佛她很不可救药:“医术是好的,就是人呆板了些。”
暮笙:“……”
说起来,薄暮笙于医道极有天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大晋纵横十道三百六十州,谁知哪座山上就隐居着一个世外高人呢?但在这太医署中,暮笙的医术已是之最,无人可及。故而那三位老医正才会满口称赞。他们一一把年纪了,也已达到医者在这世上最高的荣耀,暮笙比他们厉害,他们也不嫉妒,不过笑笑而已,江山代有才人出,唯有一代比一代强,才是兴盛之道。
人一旦上了年纪,心胸多会宽广起来,尤其是一些从前放不下的执念,自然而然便不再挂念。
三位医正尽兴而归。暮笙也甚为高兴。
因为,她找到了一个办法,一个能不负薄暮笙平生所学,不负先父期望,又不负自己对将来的殷殷展望的办法。
☆、第十六章
人必先自助,而后天助之。
将她一身医术延续,让薄氏医道扬名,乃至流芳百世,定能让先父让原来的薄暮笙满意。暮笙曾仔细分析过这二人的性格,薄暮笙便不必说了,她这般沉迷在医药之中,为人有一些不通世故,却是一个十分坚韧执着之人,这样的人,往往很纯粹。她所在乎的,是医道本身,而非其所附带之物。
而薄父,他本是济世救人的太医,却卷入先帝后宫的争端之中。往日繁叔也常言,她为医正,薄父也可含笑九泉了。医正是只为皇帝存在的,实则与医家救死扶伤、兼济众人的仁心违背。繁叔是薄家世仆,服侍了薄老太医一辈子,定是最了解他的人,他说薄老太医会含笑九泉,便说明,这是薄老太医所期盼的。直白一些讲,薄老太医,是一个爱名之人。
兼顾二者,著书是能行得通的。
世间多有门户之见,许多手艺,父传子,子传孙,不能发扬光大。医者之中,虽少一些,却仍旧存在,越是高深的医者,越不肯轻易收徒授道。若她能将薄暮笙毕生所学,汇编成一部医家巨著,将一身本事发扬光大,传递下去,岂不是恰好?
拿人手短,吃人嘴短。暮笙平白得了这安身立命的本事,自然就要想好如何妥善安置。不然,虽说,除了繁叔,不会有人怪她,却难免于心不安。
现想到了一个能两全其美的办法,暮笙松了口气的同时,不免甚为欣喜。
接下去,要解决的,便是如何进入政事堂了。这是一件更为棘手之事。暮笙唯有等待一途。
天下能人何其多,她要认真准备,不能那来之不易的时机到了,她却被阻之门外。
政事堂荣辱皆决于帝,若要得入,便要摸清陛下需要怎样的人。
暮笙站在太医署外,上一回碰到陛下的那条小径上。入秋了,那时清脆嫩绿的草坪都染上了萧瑟的枯黄。小径上飘满了潇潇飒飒的落叶。
悲落叶,联篇下重叠,重叠落且飞,从横去不归。
今次是没有陛下的玉辇碰巧经过了。暮笙意外地发觉自己竟有些……失望?
轻轻吁了口气,平复自己失望的心情。暮笙忽然发觉,若有朝一日,她当真入了政事堂,便能常与陛下相见了。念及此,暮笙的心狠狠地跳动了一下。先前决定要经政事堂这一条捷径之时,她并未想太多,只是庆幸与幸好有这样一条途径给她选,现在猛然将能与陛下时常见面,乃至说话,乃至为她出谋划策,暮笙便觉得自己的心跳不大正常。
作为一个医术高明的医者,她知道,时不时心跳异常是病,得治。
给自己配了一副有益平心静气的凉茶来喝,暮笙继续规划她眼前望不到边际的漫漫前途。
参政是天子幕僚。
陛下想要一个怎样的幕僚,便取决于她欲何为。
那么,陛下想做什么呢?
暮笙合上眼,就看到那一夜,在私邸当中,初次加冕的陛下,在平复了失去父亲的悲伤后,她过于灼热的漆黑眼眸明亮得如同正午之日,丝毫不掩饰那蓄谋已久的野心:“朕为帝,承先帝统绪,启后世盛况,愿保邦于未危,致治于未乱,夙夜孜孜,寤寐不遑,为久远之国计,创万世之伟业!”她说罢,转过头来,笑意朗朗地望着她:“昭儿,你留在朕身边,给朕做个见证。”
这番话,应当对着天下臣民说,而不是在这暖意融融的内舍,对着一个女子,宣告自己的勃勃野心。她知道,陛下是在以此为誓,愿成全她为一代名臣的心愿。
这个初登大位的少年君王,她给出的承诺太过诱惑,精准地抓住了她心中最渴望的那一寸软处,让她不舍拒绝。
在谋算人心这一条,暮笙还真是比不上孟脩祎。过去无数次惨遭落败的经验表明,在安国公府被裴夫人呵护着长大的她,真是比不上从一出生就失去母亲的庇护,在黑暗的禁宫当中独自挣扎过来的孟脩祎。
就是这样斗智斗勇的相处了三年。
枯叶随风而落,寂然无声。
暮笙轻轻一笑,有谁会比她更明白陛下的雄心壮志?有谁会比她更看清陛下看似随性的面容之下暗藏的坚毅果敢?她要做什么,再明白不过了!
暮笙回到太医署,提笔做了一篇策论。这样的策论,她经深思熟虑,才敢下笔,写一篇,需查阅经典,参考律法,还要拨清朝中错综复杂的利益关联,花费心血无数。
幸而,她上一世不是只知娇生惯养的世家小姐,母亲总希望她能多学一点,也好有立世之本。母亲总说,难得赶上了一个好时局,无需如前朝女子那般拘束在家,大门不迈二门不出,自要多学点本事,方能不负这似水流年。
也幸得,父亲根本没将她这小女子放在心上,家中邸报,任她翻阅,她将朝局理得清楚明白。现已勾去近三载,格局已发生变化,从这变化当中,更能看清多方势力此消彼长。
就在暮笙斗志昂扬,捏紧小拳头为前途做准备。
大好时机,从天而降。
延平四年伊始,政事堂便掀起了一阵轩然大波,这阵波越来越大,蔓延到了外朝,变成了一股令人心惊胆寒的狂风暴雨,席卷了整个朝堂。
起初是政事堂吏部一参政为人阴告收受贿赂,为人谋私利。此事立即便被陛下看重,命政事堂五学士严查,吏部学士因避嫌,不得参与。接下去的事便令人瞠目结舌了。五学士手段惊人,不过三日便揪出向那参政行贿之人,行贿之人乃是尚书省下吏部一郎中,然而此事并非查到那区区一郎中便止了,圣上龙颜盛怒,命大理寺与中书省联合查办,坚信幕后必有指使之人。
情况并未在迷雾中掩盖太久,不过数日,大理寺便查出那郎中身后的吏部侍郎、吏部尚书等数名重臣。速度之快,堪称雷厉风行!
怎么看都是编好了剧目,让大理寺诸人照着走下去的。吏部侍郎姓黄,景宸十三年的探花郎,生得一表人才,谈吐风雅,举止从容,暮笙记得他,他曾一度是安国公府上的常客,面对父亲之时,谦卑有礼,自称“晚生”。
陛下动手了。
暮笙将她知晓的安国公的爪牙都列出,将笔尖在墨池中蘸上墨,利落地把其中五个名字划去,她看得明白,光是如此,是扳不倒老奸巨猾的安国公的,最多不过削其爪牙而已。
显然,陛下与她是相同的心思,大臣们胆战心惊地过了一个月,这场风波便渐趋平静。然而,陛下适时收手了,安国公的政敌们是否也会突生慈心什么都不做,暮笙便不知了。
她心情大好,将书案上一篇写了数月才满意的策论卷巴卷巴,塞进袖袋里,而后提起医箱,往建章宫去。
政事堂中那参政自是罢官下狱,连同那位吏部学士都被牵连了一个御下不严之罪,削去侍中之位,降为刺史,出京就任去了。
一时间缺了一位学士与一位参政。学士,暮笙是不敢想的,那参政之位,她势在必得。春闱在即,暮笙猜测,陛下会从及第进士之间选一无势力纠葛的寒门子弟来补上。
她身上无功名,不能入贡院,便从一开始丧失了参选的资格。既如此,不如主动出击,暮笙决定利用自己身份之便,向陛下当面投卷。
☆、第十七章
今晨之时,建章宫的宦官便来传话,陛下近日忙得很,日间恐抽不出空来,令医正迟暮之后再去。
此时夜幕已降,暮笙前方走着一个提着灯笼引路的小内宦,他一面走,一面笑着与暮笙道:“天寒,大人走得快些,便暖了。”
天是真冷。他说着话,呼出的气息便凝成了白雾。春寒料峭,暮笙紧了紧镶了滚边的狐裘,加快了步子,身子果真多了一些暖意。她笑道:“果然如此。”
又随意说了几句,二人便因这寒冷的天气沉默了下来,一味往前赶路。
这一座建于前朝的皇城宽阔得仿佛无边无际。寒冷黑夜之中的赶路便越发将时间拉长,令人不由心焦难耐。走了许久,过了阳正门,越过那堵宽厚的萧墙,终于到内廷。
二人自是择近路而行。
两旁夹道的银杏都落光了叶,光秃秃的,错综交横的枝桠从四处杂乱的伸出,清冷的月光从空隙中洒下,倒颇有意境。
前方忽从横道中拐过数人,打头的两个手中提着宫人。暮笙凝神望去,那宫灯之后金色的丝线在灯光的映照之下,闪出刺眼的光来。
分辨出那是龙袍上刺绣的金丝,暮笙正了正容色,稍缓下步子,沉着地往前走去。
连着忙了数日,到今日总算偷得一点闲暇,孟脩祎便提早出了含风殿,欲回宣室好好睡上一觉。
坐得久了,身子都僵了,她罢了玉辇,只带了四五宫人,信步出来。
林间小道在这寒冷萧索的夜中其实是有一些凄凉的。枯枝斜刺出来,交错凌乱,漆黑的夜空之中挂了一轮冷月,四周零星几颗孤星,很是令人感伤。
她却偏偏选了这条路来走。
前方有一点火光渐渐靠近,大约是哪个宫里的宫人,孟脩祎并未理会,径自走去。那点星火近了些许,看到那一点耀眼的白,她发觉自己似乎猜错了。
那白色是一件狐裘,远远望去,拢在灯笼昏黄微弱的光芒之中,竟为这萧瑟的夜增添了一点暖意。待她们从小径两端渐渐靠近,孟脩祎看清了那人的容颜,清新淡雅、韵致动人,如一支空谷幽兰,绽放在清冷的月下。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暮笙走近,便听见陛下口中低喃诗句,她不由面颊泛红,低下头去,见礼:“臣拜见陛下。”
孟脩祎微含笑意:“免礼。”
暮笙直起身,目光上滑,才发现陛下今日穿了一身鹤氅,风仪出尘如天上的仙君,简直翩然欲去。
倒真有几分她口中的高士的洒然适意。
孟脩祎也在看她,骤然想起今日十五,她大约是来请平安脉的,竟是忘了这事。大冷天的,总不能叫她白来一趟。孟脩祎便道:“朕正要往宣室,你与朕一同过去。”
暮笙自然没得选择,乖乖地跟在她的身后,随着她的步子同行。
月下同游,若非这天气不好,真是别有一番意趣了。暮笙神思漫游,不过,她们也的确曾有过数度信步月下的经历。
穿过这条小径,便是一条宽阔的宫道,沿着宫道朝东行约莫一盏茶的功夫便到了一座幽静的殿宇。
宣室早已点起了暖暖的炉火,将整个内殿靠得暖意融融。有数名宫娥上前,侍奉着孟脩祎除去氅衣,露出内里一件朱红的宽袍来。她没管暮笙,自顾自地迈开步子,往里间走了去。
也有宫娥来为暮笙脱去那身雪白的狐裘。从厚重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暮笙轻轻换了口气,耐心地候着陛下的传唤。
这回,皇帝没有让她等得太久,不过两盏茶的功夫,便有宫娥来召她入内。
暮笙跟在宫娥的身后趋步而行。走到里面,却不是皇帝寝居之室,而是一间清雅整洁的小书房。皇帝就安然地坐在窗外的软榻上,单手撑着脸侧,执一卷书在看。
那引她进来的宫娥不知何时已退下了,房中只剩了她们二人,实在静得有些让人不安。暮笙抿了抿有些干涩的双唇,慢慢走了过去,正欲下拜,孟脩祎便放下书卷,道:“行了,快过来。”
暮笙忙放下医箱,按部就班地从中拿出脉枕,而后搭上她的手腕。
过了一会儿,暮笙收手,一面将脉枕整理进医箱里,一面十分自然地说道:“陛下近日过于操劳了,国事耽误不得,陛下也当爱惜自己的身子才是。是药三分毒,多吃无益,臣为陛下斟酌一纸药膳,明日便送去司膳司。”
孟脩祎没什么兴味,随口应了一声:“你看着来就是。”
这是一个结束的征兆。按照先前数回的经验来看,暮笙此时便应当行礼告退了,但今日她还有一事。陛下已重新执卷,垂首看着,不再搭理她。
暮笙的呼吸因忐忑变得悠长缓慢。
踟蹰了片刻,孟脩祎终于发觉她似有不对,重新抬起头来,疑惑道:“你有何事?”
暮笙咬了咬唇,从袖袋中取出那篇策论,双手呈上:“此臣之拙作,恳请陛下御览。”
“哦?”孟脩祎挑了下眉,而后一脸戏谑,“怎么?你有什么心得了?该不会是要朕替你看药方吧。”
她这般说着,倒没嫌弃,伸出一只手,接了过来,漫不经心地展开。只看了一眼,孟脩祎便立即正了容光,眼中更是添了许多认真。
暮笙暗暗舒了口气,能吸引到陛下便好。也幸而,过去,陛下不曾见过她写的字,不然,她怕是不敢就这么大大喇喇地拿出这篇她亲笔所写的策论来的。
陛下没看过她写的字,她们倒是曾一起作过画,是一幅再寻常不过的雨过天晴图,就挂在她此时身处的这间小书房的墙上。
暮笙思绪发散,几个念头转过,便看到皇帝将手中的那张轻薄的纸张随意地丢在几案上。暮笙凝起心神,等待皇帝的问话。
孟脩祎并没有急着发问,她静静地打量着暮笙,直到暮笙的身后因紧张而浸出冷汗,她方慢吞吞地问道:“这是你写的?”
暮笙低着头,沉着地颔首:“是。”
“你想要什么?”
“臣欲为参政,为陛下排忧解难。”暮笙直接说出她的野心。
她提着心,紧张地等着陛下的答复。过了许久,陛下却未发一言。暮笙抬起头来,却见皇帝正若有所思地看着她,见她抬头,孟脩祎带着一丝清浅的笑意,道:“怎么?太医署的俸禄不够你度日,要身兼二职来养家糊口?”
暮笙:“……”这是被陛下嘲笑了么?但原本紧张的气氛却因皇帝缓慢而轻松玩笑的话语放松下来。
“这篇策论做的不错,堪称字字珠玑了。”皇帝语带赞赏,她此时十分随和,就如闲谈一般。暮笙摸不透陛下是何用意,便斟酌着回道:“陛下过誉。”
孟脩祎轻笑一声,而后随意地问道:“卿医术高明,技压群雄,已是难得,不想针砭时政也是这般老道。不知爱卿师从何人?”
“臣幼时跟着学塾的先生年过几年经学。”暮笙将来前便琢磨好的说辞道了出来。
孟脩祎随和地笑道:“这位先生水准不错。”
暮笙只得干笑一声,她也知道这说法有些牵强,她能写出这样的策论,是经数位当世大儒一同教导数年的结果,岂是一位小小的学塾先生便能教的出来的。然而,陛下早将薄暮笙的来龙去脉查的清清楚楚,与其编一个会被一眼戳穿的奇遇,不如直接将薄暮笙的经历截出一段来说,倒显得真实。
第3节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