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结 重生于康熙末年(雁九)第379部分阅读
完结 重生于康熙末年(雁九) 作者:肉书屋
完结 重生于康熙末年(雁九)第379部分阅读
,消息传递不如后世便利。随即他也就释然,清苑毕竟是督抚衙门所在,就同全国官场盯着京城一般,直隶官场大小官员也都盯着清苑……总督府,虫宅。
今日是“认亲”之日,却不是像谢天来之妻与朱之琏那样同姓同乡,结为干亲,而是高太君见朱之琏一家。
谁也没想到,高太君之母,不是旁人,正是代王郡主。
前朝末年战乱,代王郡主与家人离散在战火中,被高太君之父所救。两人情投意合,结为夫妻,高太君正是两人长女。因郡主身份敏感,所以夫妻两人当成机密之事隐了下来。后来代王旁支子弟也被掠,入了镶白旗包衣,可高太君父母并没有出面认亲。
康熙初年,朝廷对朱明后裔查的不那么严了,这支子弟从大同取了余下族人,代王郡主依旧没有认亲,只是对女儿提及自己身世。
高太君前些日子在京城时,还不知代王后裔封侯承祭前朝皇陵之事;是到了直隶,朱侯夫人上门来请安时,她才知晓此事。
待听说朱之琏这支就是顺治初年从大同迁到京城的代王亲族,老人家就多问了两句。却是正巧,朱之琏的曾祖父,正走过代王庶长子,高太君亲舅舅。因成年分府封爵,远离王府,反而在战乱中得以保全。
论起亲戚来,已经出了五服,可高氏还是很高兴。
在京城时,也曾有高氏族人听说她在曹府荣养,过去请安,可也都是隔房亲戚。又因往来的少,高太君与之都不算亲近。
高太君怕给曹颙添麻烦,并没有直接认朱家为亲,而是先问了曹颙与李氏的意见。
李氏晓得高太君同高氏族人并不亲近,要不然也不会将全部慈爱都给李家晚辈,心里愿意老人家多两门亲戚走动,好排解老人家晚年寂寞。可对方要是寻常人还好,这是前朝皇族后裔,又是儿子的属官,李氏还是遵从儿子意见。
曹颙并无反对之意,就算对方身份敏感些,可亲戚关系这么远,就算认了,也不过是挂个名多个走动的人家,实不算什么。好几代人以上,毕竟是的八、九十年前的事,说不定在外人看来,这种出了服的亲戚,就如谢天来之妻认的干亲似的,不过是多个亲戚名分罢了。
来直隶三月,曹颙对朱之琏的印象还算不错,并不反感多这一门亲戚。于是,这才有了今日总督府认亲之举。并没有大张旗鼓,只是以家宴的形式,请朱之琏一家过府做客。听高太君讲起两家测源,朱之琏虽是吃惊,却也老实地论起辈分,执了孙礼。换做旁人说起此事,他还要寻思寻思,是不是对方攀附。
可总督的外祖母说起此事,朱之琏就不好随意株测。另外也因上次朱夫人回府后,同丈夫提及高太君追问他这一支谱系之事,使得朱之琏心里多少有了些准备,所以倒是并不十分吃惊。
“姑祖母,既是太姑祖母当年也在京城,为何不出面祖父相认?祖父过世时,我年纪还小,却是记得清楚,祖父到京中后,曾出面寻过王府诸人。”朱之琏想起陈年旧事,问道。
高太君提及往事,亦是唏嘘不已,道:“我当年,也曾问过母亲。母亲经过改朝换代的战乱,如惊弓之鸟,怕自己皇族后裔的身份泄露牵连到我父亲;也因包衣身份,愧对祖先,所以才没有出面认亲。”
提及“包衣”二字,朱之琏一阵苦笑,轻声道:“想来姑祖母也听说了,皇上恩典,除了赏了爵位,还将孙儿这一 支抬出包衣,入了汉军。
高太君眼睛有些湿润,点了点头,道:“好,好,总算让子孙能做人了。”
朱之琏也跟着红了眼囹,道:“是啊,总算不用让子孙再执贱役。孙儿姐姐就是小选进宫,病死在宫里,没有出来。”
“宫女……”高太君听了,很走动容,半晌方叹了口气,道:“都是命,谁也挣不过……”李氏陪坐在旁,听的却是惴惴。
她养在李家,嫁入曹家,早年家中走动的故交好友,也多是内务府人家,并没有觉得包衣身份如何低贱。毕竟满清讲究的“八旗共主”只有是旗人,就是皇上的奴才。内务府三旗,多了层天子家奴的身份,当的差事,也多是打理皇家私产,可听着高太君与朱之琏所说,她才晓得在两人眼中,包衣身份是耻辱。
只有曹颙,作为历史的旁观者,多少能明白些朱家人与代王郡主的心情。从万人之上的王族,到苟且偷生的奴仆,这其中的距离不是一星半点。
见高太君情绪不媚,李氏忙道:“朱侯夫人带着孩子们还在前院等着,哥儿公子俊朗,姐儿也俏丽,母亲定会喜欢。”高太君听了,没有做声,而是望向朱之琏。朱之琏忙道:“正该让她们母子几个过来给姑祖母磕头。”
随后,李氏便使人传话约在前院陪客的初瑜,由初瑜带了刘氏母子三人过高太君房里来请安。
听说高太君是丈夫的表姑祖母,刘氏心里松了口气。她想过两家许是有亲,可心里也是忐忑。毕竟从年纪看,高太君更像是父亲一辈的亲戚,那样认下亲戚的话,她们夫妻就比总督高一辈。
那样的话,往后就算走动,也添了尴尬。谁家也不愿平白添了两个长辈亲戚,又是同府而居。如此一来,与总督是平辈,倒是省了许多麻烦。
见高太君慈爱,丈夫口中也换了称呼,刘氏很是柔顺地带了一双儿女,给高太君磕了头。
朱家次子朱霆,刘夫人所出,今年十六岁,早年中了秀才,现下在府学读书;朱家小姐←朱霭儿,庶出,养在嫡母名下,十三岁,待字闺中。
因朝廷有令,旗汉不婚,清苑城在旗的人家,又是数的出来的,所以这兄妹二人,还没有议亲。
高太君拉拉这个,看看那个,连赞了好几声好,又使人送了见面礼,朱霆的是一只蝙蝠玉佩,朱霜儿是蜜蜡手串,刘氏是一对绞丝金手镯,朱之琏则是一方籽玉印科。既是认亲,除了高太君,少不得还有曹家众人。
朱之琏带着妻儿,要给李氏磕头,却被李氏拦住。刘氏还好,四十出头,比李氏小一轮,朱之琏也是年过半 百 的人,比李氏小不了几岁。
最后,他们夫妇站着行礼,孩子们给李氏磕了头。
而后,他们夫妻又同曹颙与初瑜重新见过。
这会儿功夫,天佑他们也都被召到高太君处,与朱家众人见礼。
在介绍到左住、左成兄弟时,刘氏颇为留心,尤其是左成,还多看了好几眼。
左住、左成虽是双生子,小的时候长得差不多,长大后还是能看出区别。左住长的肖父,浓眉大眼,却没有宁春的圆滑,多了几分敦厚;左成容貌肖母,眉眼更细致些,又比田氏多了份灵动。如此一来,左成看上去,就比左住要俊秀几分。就在朱侯夫人打量与孩子们时,天佑与左住几个,都在打量朱霆。
他们三个,十二岁考过童生试,平素里听了不少褒奖。可椐他们所知,眼前这位侯府公子,十岁就过了童子试。只是不知为何,这些年一直没有参加乡试。
眼下看这朱霆,倒是并没有书呆气,彬彬有礼,观之可亲。天佑他们几个,这“表兄”叫的很是心甘情愿。
妞妞与天慧渐大了,就算是认亲,有少年男子在,也不好多待,与众人见过后,便拉着朱霜儿去旁的房间说话去了。天佑他们几个有样学样,请了朱霆出去说话。
曹家人没有权贵架子,朱家人也不是清高孤拐之流,这相处起来,倒是自然而然就亲近起来。
高太君心情甚好,打发朱之琏与曹颙自去,留着刘氏在她这边闲话家常。
只有长生,没有能说得上话的,跟初瑜低声抱怨两句,哄着天宝出去耍了。
听说朱霆四月里也会去莲花书院,天佑很是意外:“府学的生员,也可以到外头读书?教谕那边能允么?”
像左住、左成这样的不算,因为他们随着长辈移居,府学备案即可。朱霆这边,可是从官学到义学。
朱霆道:“我籍贯在顺天府,现下在清苑,也不过是附学,只要同教谕打声 招呼就好。”
天佑迟疑了一下,问道:“表哥中了生员至今,中间有三次乡试的机会,表哥怎么没有下场,是等着厚积薄发?”朱霆笑笑。道=“我不参加乡试。等大了些会走恩荫之路……”
第十三卷 雍之始 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莲花书院(下)
京城,庄亲王府。
王府内外张灯结彩,今日是王府二阿哥弘普娶亲前一日。京城百姓,见识了什么是十里红妆。
大清早由十三阿哥府的几位阿哥,带着几个庄王府旁系子弟,前往国舅府催妆。
国舅府嫁女,气派非同寻常,丝毫不亚于宗室女出嫁。送嫁的队伍,足有数百人,陪送的庄子就有两处,城里的宅子铺面,更有十来处。陪嫁侍女、下人有数十人。
因送妆的队伍太过惹眼,引得不少百姓驻足观看。
除了那些全套家具不算,剩下的摆设与日用,不是银晃晃,就是金灿灿。看得众人,直流口水。
只有那些官宦人士,破有几分见识的,知道这是国舅府送妆,都觉得有些怪异。
按理来说,像国舅府那样有身份的人家,就算给女儿丰厚的陪嫁,也多在古董珍玩、珠宝首饰这些既值钱,又体面的东西上使劲;只有不管不顾的地主老财,才给女儿置办金银之物。除了耀富,也为了以后便宜女儿在婆家不够开销,好直接化了金银耒使唤。
不过,想到国舅府那位“鼎鼎大名”的夫人,就又觉得置办这样的嫁妆,才“附和”那位的出身。
国舅府这边,来凑兴的,权贵人家少,多是京里攀附佟家的小官,虽看着繁花锦簇,却已呈衰败之相。
从正日某三天开始,国舅府便摆开了流水席。即便没有帖子,只要看着干净体面,也能来混一顿吃喝。这使得国舅府添了不好热闹,放在外人看来,真是泼天富贵。
佟家女眷,不管素日关系与李四儿如何,倒是来的齐全,不过是看在庄王府面上。
十六福晋虽已经有身孕,但是能不能生阿哥,生阿哥能不能站住,都是两说。这嫁入王府的玉敏,说不定就是未来的亲王嫡妃。即便是瞧不上她生母,谁也不肯在这个时候得罪人。
况且玉敏早年由嫡母教导,规矩言行都是好的。大家就算是挑剔她生母,也不会昧着良心,空口白牙说她不好。
有两位经年的长辈,看了玉敏这样的品格,都带了几分遗憾。要是玉敏是从先头那位肚子里出来的,别说是王府阿哥,就是宫里的阿哥也匹配得上。却是被生母身份拖累,到底有些不足。
前院,偏厅。
隆科多揉着额头,这几日老陪客人,宿醉难耐,只觉得心里犯呕,脑袋沉沉的。再加上看到长子岳兴阿眉目清冷地站在跟前,他只觉得头更疼了。
有心想要说两句软话,可严父的架子端惯了,实在放不下。
他清咳了一声,道:“这几日辛苦你了。”
岳兴阿嘴角露出几分讥讽,道:“不过是当今摆设,不敢称辛苦。倒是父亲,酒量却是见长。人都说借酒消愁愁更愁,就算日子不好过,父亲也当多保重才是。”明明是家中操办喜事,却说起这个。
隆科多神色一凝,已经蜂起心火,瞪眼道:“怕是不能如你的愿,一时三刻我还死不了 !”
岳兴阿皱着眉,侧过脸去不看隆科多,冷冷地说道:“父亲高寿才好,也成全了儿子,儿子去迎客了 !”
说话的功夫,不待隆科多应答,他已经转身出去。隆科多看着长子的背影,脸上青一阵、红一阵,最后化为一声长叹。
要是搁在十年前,长子敢这样忤逆,他 早就使人请家法,动手管教;现下他却充满了疲惫,晓得自己已经老了。
过了好一会儿,他方恨恨道:“混账东西,怕是不能如你的 愿。就算你撅蹄子,还得给我披麻戴孝……”
想着儿子一身重孝,倔强站在灵堂的表情,他竟然忍不住笑了好几声,直接出了眼泪……
紫禁城,养心殿中。
雍正面前,摆放着一个打开的小匣子。他打开里面折子,仔仅看了起来,脸色变的难看起来。
看着看着,他冷哼一声,撂下折子,从左手边,拿起另外一本折子,越发着怪,轻声道:“娶妻不贤,到底是郭罗络家的人……
他沉吟了一会儿,抬起头来,自言自语道:“曹颙这个家伙,是不是开始在直隶敛银子了……”
他想的是曹颙年前递上来的那个“直隶发展大计”内务府已经派了几个司官,派驻清苑城。
两年的时间,并不算长,曹颙也没工夫耽搁。他却是想错了,曹颙年后着手的第一件事,并不是民政,而是军政。清苑城,总督衙门,官邸。直隶境内的几位提督、总兵、副将,受曹颙所召,齐聚总督衙门。堂上高坐的曹颙,没有众人初次来拜见时的温煦,神情中带了几分肃穆。
“诸位也当知晓,皇上使本督出京,除了督抚一地,还有为练兵计。关于此事,如何行事,本督已经有了定夺,还请诸位多多操劳。”曹颙说着,使书吏抱了一叠文书过来,分发到众人手中。只有薄薄的几页,却是看得众人都变了脸色。
这是三条练兵之策,一是简兵,回去测试绿营兵力,不外乎拉弓、举石这些,达到一等标准的提拔为什长,二等做普通兵丁,三等标准的留作后勤,三
等标准都达不到的,退籍为民。
这些退籍为民的弱兵老兵,发回地方,直隶籍贯的可以优先租种官田;其他省人士的,则给予一定的银钱。
给予简兵的时间,是一个月,在三月初会由总督府使人去验看。若是发现有弊情,按违逆军令罪论处。
二是募兵。因太平时节,百姓不爱送子弟入伍,由地方贴补一定补助的形式,从地方征集闲散青壮,年底前满员。
若是募不满,或者还有吃空饷之人,不管是何原因,都是“办事不利”、“平庸无能”将由总 督府上报朝廷,予以惩处;反之,差事完成好的,则将由总督府上书御前请赏。相关官员的损失,则有地方养廉银贴补。
三是强兵,严肃纪律,按照一 定行事练兵。今年六月验看老兵,明年六月验看新兵。双优者给予嘉奖,两次验看都不合格者,按照不合格比例,给予惩处。
这以后,就写着各种营兵考核内容,从单兵武力,到整营的武力不等,写得非常详细。
眼前这几位就是直隶绿营的头头儿,自是对绿营弊端了解得比曹颙更透彻。
按照曹颙所制定的这个标准,现有的绿营兵,最少要精简下去四成。原本缺口就大,这样一来,每营缺额就得过一半。
众人只觉得头皮发麻,拿着这文书,既带了几分忐忑,又带了几分雀跃。他们已是瞧出来,总督大人要大刀阔斧。可杜绝吃空饷,这又断了他们的财路。别说还有皇命,即便没有皇命,新官上任三把火,他们也没有引火上身之意。
曹颙见他们面带挣扎,知道他们舍不得吃空饷那些银子。可若是不能杜绝吃空饷,想要强兵,那就是扯淡。
“俗话做的好,千里做官之为财,尤其诸位在武职上,本就比文官日子过得要艰难。外头孝敬少,各项官场往来还得撒银子。可现下不是本督盯着直隶,是皇上在看着直隶。皇上目下无尘,最不待见的就是什么,不用本督哆嗦。诸位大人心中也有数。既是皇上恩典,使得地方上设了养廉银子,诸位大人也当安心承受皇恩才是。”曹颙有条不紊地说道。
几位武官,互相看了看,最后还是由一个提督牵头,起身道:“既是督师帅令,卑职自是领命!”其他人跟着站起,也都是恭恭敬敬地应了。熬到这个地步,即便是武官,也都是人精子,并不是看上去那么敦厚。
这边应下,那边就述起苦来。”简兵”、“强兵”还好说“募兵”这一条却是艰难。
即便家中真有闲散的青壮劳力,也没有几乎人家真愿意送子当兵。出去扛活,或者在城里打零工,一年也能赚几两银钱。这般诉苦,不过是为了多向总督府这边要些银子罢了。
曹颙心中有数,吃了一口茶,道:“慕的新兵,年纪不能过三十五,必须得到二等兵标准,每慕一人,将补贴兵属五或十两银子,这一条,将会在今秋的总督令上,向全省百姓公示。”听着前面,众人还带了欢喜,听到后头,神情都古怪起来。
不仅断了财路,还要做白工,全部指望都放真的所谓的“奖赏”上,大家心里都有些腻歪。
练兵是皇上给总督的旨意,又不是给他们的旨意,差事办的再好,功劳的大头也是总督,能不能吃到汤汤水水,还要看总督大人厚道不厚道。
就听曹颙接着说道:“这募兵之事,毕竟辛苦熬神,每招募一名合格新兵,总督府会给予一两银子的‘车马费 〃。这笔银子具体如何分配,就由诸位做主,本督并不干涉。”众人听了,原本躲躲闪闪的眼神一下子又亮了起来。
直隶绿营满额将近三万人,除去缺员与“简兵”退民的,最少还要慕一万多人才能满额。这“车马费”固然不是多么庞大的数日,也能够以慰众人心怀。除了暗暗窃喜,众人心 里多少还生出几分古怪。
曹颙哪里去管他们心里如何想,他毕竟分身无术,不可能驻扎在绿营,也没工夫每日里盯着这些,只能将差事都派下去。见众人再无异议,曹颙便使人送了笔墨上来,请诸位大人签字。
众人不禁骇然,都晓得这落笔无悔,这文书就成了不是军令状的军令状。
可总督大人之前耐着心一条条给他们解说,他们都点头了,也没有再质疑的借口。何况,只有总督府这边支持到位,这文书上的三条并不难完成。于是,众人就都签了名字。
直到出了 总督府,才有一个副将低声抱怨:“有钱能使鬼推磨,这是将我们当小鬼使啊!”
另一人道:“看出督帅大人是从户部下耒的,这开口闭口不离银子,只盼着他老人家不要出尔反尔,能真心体恤大家伙儿……”
第十三卷 雍之始 第一千一百三十章 春色
阳春三月。水面上,时有华丽的花船绂纹地划过,船里传来悠扬的琴声,为无限的春光增添了一棒绮丽。
在花船中,有一艘大船格外显眼。
那船比寻常的船要大的多,有三层,每一层都精巧的花灯,花灯下挂着彩绸。虽说现下是白天,看不到花灯绚丽,可轻柔彩绸在风中飘送,随船乐姬若隐若现,浅吟低唱,别有一番味道。
常在秦淮河上讨生活的这些人,多是炼就了火眼金睛。就算是偶有秦淮的游客,也为这骆的气派咋舌。看到这艘船
时,便有不少人留意。
“这是谁家船,新开张的买卖?”不远处,一花船船头,一个肥胖的中年男子,怀里搂着个穿着容貌俏丽的女子,瞪着小眼睛,使劲地看着大舴,道。
那女子顺着他的眼神望去,却是一愣,随即笑道:“好气派的大船,奴家倒是头一回看到,还得问妈妈……”
那胖子心里媚奇,便回头喊了一声,便见船舱里出来一个三十来岁的妇人,头发梳得一丝不乱,只插了一支牡丹金钗,未语先笑,看着令人心生亲近。
这样的装扮,看着旧像是良家妇人,可在秦淮河上讨生活,又有几个离了风月的,只听她笑着说道:“秦爷……”
听这秦爷,问那大船,这妈妈定睛看了一眼,就认清来历:“那是扬州卢家的船……”
“扬州卢家?”那胖子日光闪烁:“就是盐商卢家?怪不得人人都说盐商豪富,到底是不一般。”
这妈妈按话道:“大爷说的正是,卢家虽比不得程家年代久远,却也富了好几辈子。近几年来,竟是隐隐有超过程家的意思。外头都说,卢家在京里有靠山。他们家三老爷,现下在巡抚衙门做官,官职虽不高,可在江宁城里也无人敢小瞧……估摸是在宴请官客,卢家每年三、四月都要来江宁打点,想来今年也不例外……”
那胖子嘟囔 一声,道:“官客有什么了不起,我大哥也做了官,管一省之地。等老爷投奔到大哥那边,也跟着气派气派。”
那妈妈见他言行粗鄙,身上穿戴带了村气,只当他随口吹牛,倒是没有放在心上,只有依偎在胖子身边的年轻女子眼神闪了闪……不远处的花船上,已经摆上了酒席。
正位上坐着两人,却不是卢家家主卢老太爷,而是两个高壮汉子,一个四十来岁,一个三十来岁。
年长的那个,满脸铜钱大的麻子坑,带了几分彪悍之气;年少的那个,眉眼俊朗,留着短须,腰身笔挺。
下首陪客的,一个六十来岁的老者,一个三十来岁的中年人,两人眉眼有些相似,他们就是方才那妈妈提及的卢家老太爷与巡抚衙门做官的那位卢家三老爷。有老太爷在,这卢家三老爷,只是执壶把盏的份。
“曹镇台、李抚台能赏脸,老朽不胜荣幸。说起来,曹家与我们卢家也是几辈子的交情,抚台大人又是一地父母,老朽早当来给二位请安,只是年老体衰,冬日难熬,这开春了,身体才好些。还请两位大人不要怪罪,要不老朽就要惶惶不安了。”卢老太爷开口说道。
他的话很谦卑,可口气却不弱。他虽没有出仕,却花钱买的道台顶戴,常在官场应酬。别说是巡抚,就是总督也曾为他的座上宾。那被称为曹镇台的,就是现下任江宁总兵的曹颂;李抚台便是李卫。今天这桌酒,请的是李卫,曹颂是陪客。
卢家三老爷叫卢安河,年纪与曹颂差不多。曹家在江宁时,卢安河曾随父亲到过织造府,与曹颂认识。两人算是故交,年纪相仿,又在一地为官,自然就熟些。当卢家宴请“贵客”李卫时,想的有分量的陪客,就是曹颂。
曹颂虽是陪客,可是他官职却比李卫还高一级,两人互相让着,最后都坐了上位。
卢老太爷这番话,曹颂只是笑着听着,两家祖上是否有交情还不一定,当年曹家的身份,江南有头面的人家,谁没来织造府请过安?
再说,就算是两家有关系,他也不想让对方端起“世叔”、“世伯”的架子。
他与李卫一起来的江南,自是知道李卫关注江南盐商。
这卢家是盐商中的大户,谁知道后头干净不干净,与卢安河平素吃吃喝喝还罢,通家之好还是算 了。
李卫看了曹颂一眼,见他没有说话的意思,便笑着说道:“卢老太爷客气,要不是本抚初到江南,公务繁忙,说不定本抚早就去江南拜访老太爷。”
卢老太爷“哈哈”笑了两声,嘴里说着不敢当,面上却带了几分得色……
推杯换盏,这顿饭从下午吃到黄昏时分。
当船靠在岸边时,李卫满脸醉意,走路都有些不稳,有两个美貌女子扶着,才下了岸。李卫是爽快的性子。卢老太爷又是会奉承人的,这顿饭吃的宾主尽欢。当卢老太爷说送两个婢子给李卫时,李卫也就半推半就地收下。
待送走李卫,卢老太爷与卢安河又郑重谢过曹颂。毕竟,以曹颂的身份,甘做陪客,实在是太给他们面子了,这是好大的人情。曹颂却是摆摆手,只说与卢安河有交情,不算什么。
卢老太爷却是生怕怠慢了曹颂似的,又唤出一对美貌少女来,丝毫不比送给李卫的那时姊妹花逊色,说是听说曹颂夫人不在身边,添两个丫鬟侍候。曹颂来赴宴前,曾使人给李卫送过信。
李卫的回复时,要是卢 家送礼就收下。加上这两个少女,就是席间在曹颂身边把盏的,温顺俏丽,曹颂也很喜欢。于是,曹颂回总兵府时,后头就跟了两辆小轿子。
看着这两个娇嫩嫩地小美人下车,轻挪金莲的模样,曹颂心中一荡。来江南两月,在酒席应酬时,男人们说起荤话,常提起三寸金莲的妙处,曹颂听的稀里糊涂,也不好直言相问。
因曹家是旗人,除了当年二房纳的汉家妾室是小脚外,其他女子都是天足。酒之色媒人,加上酒席上两个小美人暗波轻送,使得曹颂也有些心痒痒。
不过,他已经不是毛头小子,不会被美色迷昏了头,没有叫这两个女子侍寝,而是去了紫兰房里,狠是折腾了一番,才昏昏沉沉睡去。
直到几天后,他寻了个机会去巡抚衙门见了李卫,探听这两个丫头底细。
“谁家丫鬟裹小脚?瞧着她们穿着打扮,跟大家小姐似的,也不像能侍候人的,莫不是青楼的清倌?”曹颂问道:“我大伯生前定的家规“妓子不能进曹家,就算名义是婢子,也不好放在内宅,与名声有碍。”
李卫闻言,不禁失笑,道:“你就放心收用吧,权当解闷儿。卢家是常在官场走动的,知道什么该忌讳。他们家虽不涉足风月场,却有自己的瘦马行。这些婢子,都是他们家养的,不能太当回事儿是真的。若是喜欢,就留着,要是瞧不上,送人也好,养在一边也好,不必太费心。”
曹颂虽也有妻有妾,可曹家家风,并不像外头这样重男轻女,所以李卫这几句话,他心里很是不赞同,却也没有哆嗦。他正值壮年,正是火力壮的时候,当天晚上,便收用了两女中的一个。
床笫之间,他倒是成了个毛头小子,欲火焚身下,急得满脑门子是汗。不为旁的,只为这女子是处子,委实不好入巷。不过,当云收雨散,曹颂才终于明白为何那么多男人爱小脚。
倒不是大家都有那怪癖,爱摆弄女子玉足,而是这小脚女子,固不利于行的缘故,走路姿态娇弱摇曳不说,还容易形成“内媚”之身。各中滋味儿,真是飘飘欲仙。若不是怜惜这美婢破身之痛,曹颂也不会才来了两次……
同李卫与曹颂的惬意相比,曹颙这边就有些忙碌。
三月初,曹颙去了绿营。
当各营出列,一眼望上去,倒是没有站着晃悠悠地白发老兵了。
曹颙并没有多说废话,只按照“简兵”上所列的几条,抽查了一些兵丁。
虽说拉弓与举石时,看着不是拖拉,就是费劲,可毕竟体力还行。只要达到这一点,曹颙心里很满意,毕竟才一个月的功夫,没有练兵的时间。
他先是赞了几位绿营头头儿一句,随即严厉起来,对这些人弓箭水平质疑了一下,而后提及六月再来时,持会请皇上派个人过来「希望大家未来几个月,好好操练,云云。几位提督、总兵,听了又惊又喜,倒是一下子生出不少劲头。
这边绿营才看完,那边冯任带了几位老翰林过来,请曹颙题匾。
人多力量大,在清苑城官员与乡 绅的齐心努力下,才花了一个半月的功夫,莲花书院就建得差不多。等到月底,就能竣工。
曹颙不爱出风头,这种留名之事并不爱参合,可这清苑城中,最适合给莲花书院提匾的,也就只有他了。
曹颙不好拒绝,便提笔,就先在一张纸上写了书院名,又取了另外一张纸写了“春华秋实”四字。
冯任是见过曹颙字的,笑眯眯地摸着胡子,没有说什么;倒是几位跟来的老翰林,却是看了又看,忍不住交口称赞,望向曹颙的目光,也多了几分敬重……
第十三卷 雍之始 第一千一百三十一章 幕争
若遇到看不到章节图片的情况,请按f5刷新一次即可
到了四月,总督府马路对面的荷花池旁,已经立起一圈围墙,莲花书院已经竣工,天佑他们几个,也都入院。当一切公务都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曹颙反而清闲下来。练兵的差事,交给几位提督、总兵,民政则由布政使司布政使负责。直隶本无布政使与按察使,只设守道及巡道。
还是在曹颙外放直隶后,雍正才提出效其他行省,在直隶设布政使司与按察使司,负责民政与刑事。
新来的按察使司按察使,是从南边平调过来,科班出身,听说办案干净利索,在南边官场官声颇佳;新来的布政使,却是个熟人,那就是曹颙昔日太仆寺同僚唐执玉。
唐执玉这些年来,迁来迁去的,鸿胪寺、大理寺都去过了,就在正四品的位上打转转,前几年还因得罪人,被罢了官职,起复后被外放出京,做了几年奉天府府丞。直到雍正二年,一岁三迁到礼部侍郎,唐执玉才算是崭露头角。
以他的侍郎身份,即便外放,也当是一省巡抚才是,可是这回却是放了直隶布政使,从正二品降为从二品官。却是没有人觉得他是低就,因为直隶督抚是一人,这布政使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要缺,同其他省份的巡抚也弱不了多少。加上曹颙是他昔日上司,拥在外人眼中,反而觉得唐执玉备受器重。
不管曹颙背景如何,毕竟不是科班出身,又年轻,负担一省军政还是太吃力了些。皇上派下唐执玉,即是保全了曹颙,又成全了唐执玉。显然,曹颙也这么认为。
出仕十数年,在昔日同僚中,曹颙与之合作最愉快的,就是唐执玉。不管是从品行,还是从能力上,唐执玉都值得敬重。他便将那份《直隶发展大计》交给了唐执玉,由唐执玉带人去执行。
就如同早年在太仆寺衙门时那样,唐执玉被曹颙的奇思妙想锁住。不过,同曹颙这个理论家相比,唐执玉显然是实干家。
所以关于曹颙提及的那些物产、农耕方面的条例,他便格外慎重。他不赞同马上推行,而是要亲自下去转一圈,实地考察,再下决断。换做其他上司,下属这样质疑,早就要愠了;换做曹颙,只有欣备。
他正担心弄出的这一套,跟王安石变法似的,上头想的是好的,下边执行的变了味儿,最后倒霉的还是地方百姓。
由唐执玉这个性子严谨、办事仔细的人盯着,这套富民的政策执行起来,曹颙才能更放心。如此这般,曹颙将手上的差事都派了下去,日子就不再像早前那样繁杂。他巴不得清闲,可是总督府这些幕僚文书,就闲置不少。
不是每个人都喜欢悠闲的,这些幕者,没有选择出仕,而是选择隐在幕后,有的是为了求财,有的则是为了求权。
在他们看来,要是手上不接差事,不好表现自己的能力,也就少了外头的“孝敬”沦为成了刀笔吏之流。
宋任见幕院气氛不对,便对曹颙提议,将这些人举荐到布政使司与按察使司衙门,既平了众人躁动,还掌握这两司动态,也正符合“御下之道”。
第十三卷 雍之始 第一千一百三十二章 年倒
直隶太平,京城却是风起云涌。
正月,雍正驳了陕西巡抚胡期恒参奏陕西驿道金南瑛的折子,直接在折子上批复,言及此人为年羹尧任用私人、乱结朋党,不予准奏。
朝野哗然。
接着,因被年羹尧弹劾罢官的原四川巡抚蔡挺起复,并且升任左都御史。任是谁都瞧出来,风头变了。
那些早先谄媚年家,意有所图之人,都如惊弓之鸟一般,对年家避而远之。宫里的年贵妃,又病了。雍正勤政,十日之中,翻牌子召见嫔妃也不过一、两遭。
世人都道年贵妃“独宠”却不知自雍正即位后,先是守孝,而后忙于政务,召年贵妃伴驾的日子屈指可数。只是因雍正待其他后妃也是如此,所以才并不惹眼。
这回,年贵妃担心兄长,寝食难安,日益憔悴,想着借病乞怜,为兄长谋一条生路。
不想,听说她病了,雍正只是吩咐太医过来请脉;皇后那边,则是趁机撤了她的绿头牌。
见皇上并无关注之意,反而遵从皇后的安排,接连临幸了几个贵人、常在。年贵妃惊怒交加,吐了一口心头血,假病变真病,卧床不起。曹颙虽不在京城,并不缺京中消息。他已是察觉到,年羹尧倒霉的日子不远。
等到了三月,生“日月合璧,五星连珠”的“祥瑞”天下督抚上本恭贺,年羹尧将“朝乾夕惕”写成了“夕惕朝乾”引得雍正震怒,直斥责年羹尧有“不敬之心”。从这个时候开始,雍正开始向天下督抚表露他对年羹尧的不满。
在给曹颙折子的批复上,他就无缘无故地加了这一句:“年羹尧擅作威福,逞j纳贿。”
没几日,又在另外一个折子的批复上,写着:“近来舅舅隆科多、年羹尧大露作威作福揽权之景,尔等当远之。”曹颙不是傻瓜,自是明白雍正此举的用意。
雍正已经容不下年羹尧与隆种多二人,可又怕落下“诛杀功臣”的名声,便在天下督抚前施压,等着旁人出头。曹颙与年羹尧虽有私怨,却不愿在此事上出头。宋厚与蒋坚在其他事上多有意见不合之处,在此事上却都保持一致,以曹颙的身份,实没必要用攻计,年羹尧同隆科多的形式却巩固地位。
年羹尧即便已呈败落之相,可宫里还有贵妃与流着年氏血脉的皇子阿哥;隆科多身后,有着庞大的佟氏一族。
皇上要收拾二人,没有人会为他们不平,可出面打头阵的臣子,说不定就要承受年家与佟家的怨恨。
年熙是曹颙的连襟,隆科多是十六阿哥的亲家,曹颙这个时候规避此话题,也合世情仁义。
即便皇上有所不快,也会明白曹颙顾忌,不会怪罪。
这天下督抚与皇帝之间的折子内容,不是旁人能随意知晓的,在消息没传来前,曹颙也想不出哪位督抚会出头弹劾年羹荛。
没等听封有人弹劾年羹尧,雍正就罢了陕西巡抚胡期恒,调回了署理四川提督纳泰。
这两人,前者是年羹尧的好友,嫡系中的嫡系;后则出身勋爵,曾出征西北,为年羹充保举为提督。“年羹尧已败,如此也好,亦能看出今上手段,使得大人得以省身。”宋任说道。宦海沉浮,本就常见,区别只在于能否能东山再起。
年羹尧与隆种多都已经位极人臣,掉下来哪里还有升回去的余地,剩下的就看是否能留下性命。
康熙朝时,皇帝以“仁孝”治国,官员即便有罪罢职,过两年起复的大有人在;可这种“仁慈”也有区别。
同样是因“党争”失宠,因参合夺嫡而落罪,明珠离开中枢后,活了二十年,也算善始善终;索额图却是直接被赐死,连儿孙亦不能幸免。
今上即位,行雷霆手段,圈了十四阿哥,又以追缴户部亏空名义,处置了那些左右摇摆的臣子,坐稳了江山,又丰盈了国库。私下里,被人称为“抄家皇帝”o
可实际上,至到现下,今上对臣子的处置,最严厉的也不过是抄家流放,且很少有殃及性命与家人的时候。这虽不能说是“仁德”却也算不上“苛严”。
“若是年羹尧与隆科多二人不得善终,大人不可为近臣。”这是只有曹颙与的宋任二人在时,宋任对曹颙的告诫。
另有一个时间,蒋坚对曹颙说的话,亦是大同小异:“亲则生狎,近则不逊,还是中庸之道最长久。”
等到四月初,弹劾年羹尧的折子,一下井喷而出。大大小小的罪名
完结 重生于康熙末年(雁九)第379部分阅读
欲望文
完结 重生于康熙末年(雁九)第379部分阅读
,消息传递不如后世便利。随即他也就释然,清苑毕竟是督抚衙门所在,就同全国官场盯着京城一般,直隶官场大小官员也都盯着清苑……总督府,虫宅。
今日是“认亲”之日,却不是像谢天来之妻与朱之琏那样同姓同乡,结为干亲,而是高太君见朱之琏一家。
谁也没想到,高太君之母,不是旁人,正是代王郡主。
前朝末年战乱,代王郡主与家人离散在战火中,被高太君之父所救。两人情投意合,结为夫妻,高太君正是两人长女。因郡主身份敏感,所以夫妻两人当成机密之事隐了下来。后来代王旁支子弟也被掠,入了镶白旗包衣,可高太君父母并没有出面认亲。
康熙初年,朝廷对朱明后裔查的不那么严了,这支子弟从大同取了余下族人,代王郡主依旧没有认亲,只是对女儿提及自己身世。
高太君前些日子在京城时,还不知代王后裔封侯承祭前朝皇陵之事;是到了直隶,朱侯夫人上门来请安时,她才知晓此事。
待听说朱之琏这支就是顺治初年从大同迁到京城的代王亲族,老人家就多问了两句。却是正巧,朱之琏的曾祖父,正走过代王庶长子,高太君亲舅舅。因成年分府封爵,远离王府,反而在战乱中得以保全。
论起亲戚来,已经出了五服,可高氏还是很高兴。
在京城时,也曾有高氏族人听说她在曹府荣养,过去请安,可也都是隔房亲戚。又因往来的少,高太君与之都不算亲近。
高太君怕给曹颙添麻烦,并没有直接认朱家为亲,而是先问了曹颙与李氏的意见。
李氏晓得高太君同高氏族人并不亲近,要不然也不会将全部慈爱都给李家晚辈,心里愿意老人家多两门亲戚走动,好排解老人家晚年寂寞。可对方要是寻常人还好,这是前朝皇族后裔,又是儿子的属官,李氏还是遵从儿子意见。
曹颙并无反对之意,就算对方身份敏感些,可亲戚关系这么远,就算认了,也不过是挂个名多个走动的人家,实不算什么。好几代人以上,毕竟是的八、九十年前的事,说不定在外人看来,这种出了服的亲戚,就如谢天来之妻认的干亲似的,不过是多个亲戚名分罢了。
来直隶三月,曹颙对朱之琏的印象还算不错,并不反感多这一门亲戚。于是,这才有了今日总督府认亲之举。并没有大张旗鼓,只是以家宴的形式,请朱之琏一家过府做客。听高太君讲起两家测源,朱之琏虽是吃惊,却也老实地论起辈分,执了孙礼。换做旁人说起此事,他还要寻思寻思,是不是对方攀附。
可总督的外祖母说起此事,朱之琏就不好随意株测。另外也因上次朱夫人回府后,同丈夫提及高太君追问他这一支谱系之事,使得朱之琏心里多少有了些准备,所以倒是并不十分吃惊。
“姑祖母,既是太姑祖母当年也在京城,为何不出面祖父相认?祖父过世时,我年纪还小,却是记得清楚,祖父到京中后,曾出面寻过王府诸人。”朱之琏想起陈年旧事,问道。
高太君提及往事,亦是唏嘘不已,道:“我当年,也曾问过母亲。母亲经过改朝换代的战乱,如惊弓之鸟,怕自己皇族后裔的身份泄露牵连到我父亲;也因包衣身份,愧对祖先,所以才没有出面认亲。”
提及“包衣”二字,朱之琏一阵苦笑,轻声道:“想来姑祖母也听说了,皇上恩典,除了赏了爵位,还将孙儿这一 支抬出包衣,入了汉军。
高太君眼睛有些湿润,点了点头,道:“好,好,总算让子孙能做人了。”
朱之琏也跟着红了眼囹,道:“是啊,总算不用让子孙再执贱役。孙儿姐姐就是小选进宫,病死在宫里,没有出来。”
“宫女……”高太君听了,很走动容,半晌方叹了口气,道:“都是命,谁也挣不过……”李氏陪坐在旁,听的却是惴惴。
她养在李家,嫁入曹家,早年家中走动的故交好友,也多是内务府人家,并没有觉得包衣身份如何低贱。毕竟满清讲究的“八旗共主”只有是旗人,就是皇上的奴才。内务府三旗,多了层天子家奴的身份,当的差事,也多是打理皇家私产,可听着高太君与朱之琏所说,她才晓得在两人眼中,包衣身份是耻辱。
只有曹颙,作为历史的旁观者,多少能明白些朱家人与代王郡主的心情。从万人之上的王族,到苟且偷生的奴仆,这其中的距离不是一星半点。
见高太君情绪不媚,李氏忙道:“朱侯夫人带着孩子们还在前院等着,哥儿公子俊朗,姐儿也俏丽,母亲定会喜欢。”高太君听了,没有做声,而是望向朱之琏。朱之琏忙道:“正该让她们母子几个过来给姑祖母磕头。”
随后,李氏便使人传话约在前院陪客的初瑜,由初瑜带了刘氏母子三人过高太君房里来请安。
听说高太君是丈夫的表姑祖母,刘氏心里松了口气。她想过两家许是有亲,可心里也是忐忑。毕竟从年纪看,高太君更像是父亲一辈的亲戚,那样认下亲戚的话,她们夫妻就比总督高一辈。
那样的话,往后就算走动,也添了尴尬。谁家也不愿平白添了两个长辈亲戚,又是同府而居。如此一来,与总督是平辈,倒是省了许多麻烦。
见高太君慈爱,丈夫口中也换了称呼,刘氏很是柔顺地带了一双儿女,给高太君磕了头。
朱家次子朱霆,刘夫人所出,今年十六岁,早年中了秀才,现下在府学读书;朱家小姐←朱霭儿,庶出,养在嫡母名下,十三岁,待字闺中。
因朝廷有令,旗汉不婚,清苑城在旗的人家,又是数的出来的,所以这兄妹二人,还没有议亲。
高太君拉拉这个,看看那个,连赞了好几声好,又使人送了见面礼,朱霆的是一只蝙蝠玉佩,朱霜儿是蜜蜡手串,刘氏是一对绞丝金手镯,朱之琏则是一方籽玉印科。既是认亲,除了高太君,少不得还有曹家众人。
朱之琏带着妻儿,要给李氏磕头,却被李氏拦住。刘氏还好,四十出头,比李氏小一轮,朱之琏也是年过半 百 的人,比李氏小不了几岁。
最后,他们夫妇站着行礼,孩子们给李氏磕了头。
而后,他们夫妻又同曹颙与初瑜重新见过。
这会儿功夫,天佑他们也都被召到高太君处,与朱家众人见礼。
在介绍到左住、左成兄弟时,刘氏颇为留心,尤其是左成,还多看了好几眼。
左住、左成虽是双生子,小的时候长得差不多,长大后还是能看出区别。左住长的肖父,浓眉大眼,却没有宁春的圆滑,多了几分敦厚;左成容貌肖母,眉眼更细致些,又比田氏多了份灵动。如此一来,左成看上去,就比左住要俊秀几分。就在朱侯夫人打量与孩子们时,天佑与左住几个,都在打量朱霆。
他们三个,十二岁考过童生试,平素里听了不少褒奖。可椐他们所知,眼前这位侯府公子,十岁就过了童子试。只是不知为何,这些年一直没有参加乡试。
眼下看这朱霆,倒是并没有书呆气,彬彬有礼,观之可亲。天佑他们几个,这“表兄”叫的很是心甘情愿。
妞妞与天慧渐大了,就算是认亲,有少年男子在,也不好多待,与众人见过后,便拉着朱霜儿去旁的房间说话去了。天佑他们几个有样学样,请了朱霆出去说话。
曹家人没有权贵架子,朱家人也不是清高孤拐之流,这相处起来,倒是自然而然就亲近起来。
高太君心情甚好,打发朱之琏与曹颙自去,留着刘氏在她这边闲话家常。
只有长生,没有能说得上话的,跟初瑜低声抱怨两句,哄着天宝出去耍了。
听说朱霆四月里也会去莲花书院,天佑很是意外:“府学的生员,也可以到外头读书?教谕那边能允么?”
像左住、左成这样的不算,因为他们随着长辈移居,府学备案即可。朱霆这边,可是从官学到义学。
朱霆道:“我籍贯在顺天府,现下在清苑,也不过是附学,只要同教谕打声 招呼就好。”
天佑迟疑了一下,问道:“表哥中了生员至今,中间有三次乡试的机会,表哥怎么没有下场,是等着厚积薄发?”朱霆笑笑。道=“我不参加乡试。等大了些会走恩荫之路……”
第十三卷 雍之始 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莲花书院(下)
京城,庄亲王府。
王府内外张灯结彩,今日是王府二阿哥弘普娶亲前一日。京城百姓,见识了什么是十里红妆。
大清早由十三阿哥府的几位阿哥,带着几个庄王府旁系子弟,前往国舅府催妆。
国舅府嫁女,气派非同寻常,丝毫不亚于宗室女出嫁。送嫁的队伍,足有数百人,陪送的庄子就有两处,城里的宅子铺面,更有十来处。陪嫁侍女、下人有数十人。
因送妆的队伍太过惹眼,引得不少百姓驻足观看。
除了那些全套家具不算,剩下的摆设与日用,不是银晃晃,就是金灿灿。看得众人,直流口水。
只有那些官宦人士,破有几分见识的,知道这是国舅府送妆,都觉得有些怪异。
按理来说,像国舅府那样有身份的人家,就算给女儿丰厚的陪嫁,也多在古董珍玩、珠宝首饰这些既值钱,又体面的东西上使劲;只有不管不顾的地主老财,才给女儿置办金银之物。除了耀富,也为了以后便宜女儿在婆家不够开销,好直接化了金银耒使唤。
不过,想到国舅府那位“鼎鼎大名”的夫人,就又觉得置办这样的嫁妆,才“附和”那位的出身。
国舅府这边,来凑兴的,权贵人家少,多是京里攀附佟家的小官,虽看着繁花锦簇,却已呈衰败之相。
从正日某三天开始,国舅府便摆开了流水席。即便没有帖子,只要看着干净体面,也能来混一顿吃喝。这使得国舅府添了不好热闹,放在外人看来,真是泼天富贵。
佟家女眷,不管素日关系与李四儿如何,倒是来的齐全,不过是看在庄王府面上。
十六福晋虽已经有身孕,但是能不能生阿哥,生阿哥能不能站住,都是两说。这嫁入王府的玉敏,说不定就是未来的亲王嫡妃。即便是瞧不上她生母,谁也不肯在这个时候得罪人。
况且玉敏早年由嫡母教导,规矩言行都是好的。大家就算是挑剔她生母,也不会昧着良心,空口白牙说她不好。
有两位经年的长辈,看了玉敏这样的品格,都带了几分遗憾。要是玉敏是从先头那位肚子里出来的,别说是王府阿哥,就是宫里的阿哥也匹配得上。却是被生母身份拖累,到底有些不足。
前院,偏厅。
隆科多揉着额头,这几日老陪客人,宿醉难耐,只觉得心里犯呕,脑袋沉沉的。再加上看到长子岳兴阿眉目清冷地站在跟前,他只觉得头更疼了。
有心想要说两句软话,可严父的架子端惯了,实在放不下。
他清咳了一声,道:“这几日辛苦你了。”
岳兴阿嘴角露出几分讥讽,道:“不过是当今摆设,不敢称辛苦。倒是父亲,酒量却是见长。人都说借酒消愁愁更愁,就算日子不好过,父亲也当多保重才是。”明明是家中操办喜事,却说起这个。
隆科多神色一凝,已经蜂起心火,瞪眼道:“怕是不能如你的愿,一时三刻我还死不了 !”
岳兴阿皱着眉,侧过脸去不看隆科多,冷冷地说道:“父亲高寿才好,也成全了儿子,儿子去迎客了 !”
说话的功夫,不待隆科多应答,他已经转身出去。隆科多看着长子的背影,脸上青一阵、红一阵,最后化为一声长叹。
要是搁在十年前,长子敢这样忤逆,他 早就使人请家法,动手管教;现下他却充满了疲惫,晓得自己已经老了。
过了好一会儿,他方恨恨道:“混账东西,怕是不能如你的 愿。就算你撅蹄子,还得给我披麻戴孝……”
想着儿子一身重孝,倔强站在灵堂的表情,他竟然忍不住笑了好几声,直接出了眼泪……
紫禁城,养心殿中。
雍正面前,摆放着一个打开的小匣子。他打开里面折子,仔仅看了起来,脸色变的难看起来。
看着看着,他冷哼一声,撂下折子,从左手边,拿起另外一本折子,越发着怪,轻声道:“娶妻不贤,到底是郭罗络家的人……
他沉吟了一会儿,抬起头来,自言自语道:“曹颙这个家伙,是不是开始在直隶敛银子了……”
他想的是曹颙年前递上来的那个“直隶发展大计”内务府已经派了几个司官,派驻清苑城。
两年的时间,并不算长,曹颙也没工夫耽搁。他却是想错了,曹颙年后着手的第一件事,并不是民政,而是军政。清苑城,总督衙门,官邸。直隶境内的几位提督、总兵、副将,受曹颙所召,齐聚总督衙门。堂上高坐的曹颙,没有众人初次来拜见时的温煦,神情中带了几分肃穆。
“诸位也当知晓,皇上使本督出京,除了督抚一地,还有为练兵计。关于此事,如何行事,本督已经有了定夺,还请诸位多多操劳。”曹颙说着,使书吏抱了一叠文书过来,分发到众人手中。只有薄薄的几页,却是看得众人都变了脸色。
这是三条练兵之策,一是简兵,回去测试绿营兵力,不外乎拉弓、举石这些,达到一等标准的提拔为什长,二等做普通兵丁,三等标准的留作后勤,三
等标准都达不到的,退籍为民。
这些退籍为民的弱兵老兵,发回地方,直隶籍贯的可以优先租种官田;其他省人士的,则给予一定的银钱。
给予简兵的时间,是一个月,在三月初会由总督府使人去验看。若是发现有弊情,按违逆军令罪论处。
二是募兵。因太平时节,百姓不爱送子弟入伍,由地方贴补一定补助的形式,从地方征集闲散青壮,年底前满员。
若是募不满,或者还有吃空饷之人,不管是何原因,都是“办事不利”、“平庸无能”将由总 督府上报朝廷,予以惩处;反之,差事完成好的,则将由总督府上书御前请赏。相关官员的损失,则有地方养廉银贴补。
三是强兵,严肃纪律,按照一 定行事练兵。今年六月验看老兵,明年六月验看新兵。双优者给予嘉奖,两次验看都不合格者,按照不合格比例,给予惩处。
这以后,就写着各种营兵考核内容,从单兵武力,到整营的武力不等,写得非常详细。
眼前这几位就是直隶绿营的头头儿,自是对绿营弊端了解得比曹颙更透彻。
按照曹颙所制定的这个标准,现有的绿营兵,最少要精简下去四成。原本缺口就大,这样一来,每营缺额就得过一半。
众人只觉得头皮发麻,拿着这文书,既带了几分忐忑,又带了几分雀跃。他们已是瞧出来,总督大人要大刀阔斧。可杜绝吃空饷,这又断了他们的财路。别说还有皇命,即便没有皇命,新官上任三把火,他们也没有引火上身之意。
曹颙见他们面带挣扎,知道他们舍不得吃空饷那些银子。可若是不能杜绝吃空饷,想要强兵,那就是扯淡。
“俗话做的好,千里做官之为财,尤其诸位在武职上,本就比文官日子过得要艰难。外头孝敬少,各项官场往来还得撒银子。可现下不是本督盯着直隶,是皇上在看着直隶。皇上目下无尘,最不待见的就是什么,不用本督哆嗦。诸位大人心中也有数。既是皇上恩典,使得地方上设了养廉银子,诸位大人也当安心承受皇恩才是。”曹颙有条不紊地说道。
几位武官,互相看了看,最后还是由一个提督牵头,起身道:“既是督师帅令,卑职自是领命!”其他人跟着站起,也都是恭恭敬敬地应了。熬到这个地步,即便是武官,也都是人精子,并不是看上去那么敦厚。
这边应下,那边就述起苦来。”简兵”、“强兵”还好说“募兵”这一条却是艰难。
即便家中真有闲散的青壮劳力,也没有几乎人家真愿意送子当兵。出去扛活,或者在城里打零工,一年也能赚几两银钱。这般诉苦,不过是为了多向总督府这边要些银子罢了。
曹颙心中有数,吃了一口茶,道:“慕的新兵,年纪不能过三十五,必须得到二等兵标准,每慕一人,将补贴兵属五或十两银子,这一条,将会在今秋的总督令上,向全省百姓公示。”听着前面,众人还带了欢喜,听到后头,神情都古怪起来。
不仅断了财路,还要做白工,全部指望都放真的所谓的“奖赏”上,大家心里都有些腻歪。
练兵是皇上给总督的旨意,又不是给他们的旨意,差事办的再好,功劳的大头也是总督,能不能吃到汤汤水水,还要看总督大人厚道不厚道。
就听曹颙接着说道:“这募兵之事,毕竟辛苦熬神,每招募一名合格新兵,总督府会给予一两银子的‘车马费 〃。这笔银子具体如何分配,就由诸位做主,本督并不干涉。”众人听了,原本躲躲闪闪的眼神一下子又亮了起来。
直隶绿营满额将近三万人,除去缺员与“简兵”退民的,最少还要慕一万多人才能满额。这“车马费”固然不是多么庞大的数日,也能够以慰众人心怀。除了暗暗窃喜,众人心 里多少还生出几分古怪。
曹颙哪里去管他们心里如何想,他毕竟分身无术,不可能驻扎在绿营,也没工夫每日里盯着这些,只能将差事都派下去。见众人再无异议,曹颙便使人送了笔墨上来,请诸位大人签字。
众人不禁骇然,都晓得这落笔无悔,这文书就成了不是军令状的军令状。
可总督大人之前耐着心一条条给他们解说,他们都点头了,也没有再质疑的借口。何况,只有总督府这边支持到位,这文书上的三条并不难完成。于是,众人就都签了名字。
直到出了 总督府,才有一个副将低声抱怨:“有钱能使鬼推磨,这是将我们当小鬼使啊!”
另一人道:“看出督帅大人是从户部下耒的,这开口闭口不离银子,只盼着他老人家不要出尔反尔,能真心体恤大家伙儿……”
第十三卷 雍之始 第一千一百三十章 春色
阳春三月。水面上,时有华丽的花船绂纹地划过,船里传来悠扬的琴声,为无限的春光增添了一棒绮丽。
在花船中,有一艘大船格外显眼。
那船比寻常的船要大的多,有三层,每一层都精巧的花灯,花灯下挂着彩绸。虽说现下是白天,看不到花灯绚丽,可轻柔彩绸在风中飘送,随船乐姬若隐若现,浅吟低唱,别有一番味道。
常在秦淮河上讨生活的这些人,多是炼就了火眼金睛。就算是偶有秦淮的游客,也为这骆的气派咋舌。看到这艘船
时,便有不少人留意。
“这是谁家船,新开张的买卖?”不远处,一花船船头,一个肥胖的中年男子,怀里搂着个穿着容貌俏丽的女子,瞪着小眼睛,使劲地看着大舴,道。
那女子顺着他的眼神望去,却是一愣,随即笑道:“好气派的大船,奴家倒是头一回看到,还得问妈妈……”
那胖子心里媚奇,便回头喊了一声,便见船舱里出来一个三十来岁的妇人,头发梳得一丝不乱,只插了一支牡丹金钗,未语先笑,看着令人心生亲近。
这样的装扮,看着旧像是良家妇人,可在秦淮河上讨生活,又有几个离了风月的,只听她笑着说道:“秦爷……”
听这秦爷,问那大船,这妈妈定睛看了一眼,就认清来历:“那是扬州卢家的船……”
“扬州卢家?”那胖子日光闪烁:“就是盐商卢家?怪不得人人都说盐商豪富,到底是不一般。”
这妈妈按话道:“大爷说的正是,卢家虽比不得程家年代久远,却也富了好几辈子。近几年来,竟是隐隐有超过程家的意思。外头都说,卢家在京里有靠山。他们家三老爷,现下在巡抚衙门做官,官职虽不高,可在江宁城里也无人敢小瞧……估摸是在宴请官客,卢家每年三、四月都要来江宁打点,想来今年也不例外……”
那胖子嘟囔 一声,道:“官客有什么了不起,我大哥也做了官,管一省之地。等老爷投奔到大哥那边,也跟着气派气派。”
那妈妈见他言行粗鄙,身上穿戴带了村气,只当他随口吹牛,倒是没有放在心上,只有依偎在胖子身边的年轻女子眼神闪了闪……不远处的花船上,已经摆上了酒席。
正位上坐着两人,却不是卢家家主卢老太爷,而是两个高壮汉子,一个四十来岁,一个三十来岁。
年长的那个,满脸铜钱大的麻子坑,带了几分彪悍之气;年少的那个,眉眼俊朗,留着短须,腰身笔挺。
下首陪客的,一个六十来岁的老者,一个三十来岁的中年人,两人眉眼有些相似,他们就是方才那妈妈提及的卢家老太爷与巡抚衙门做官的那位卢家三老爷。有老太爷在,这卢家三老爷,只是执壶把盏的份。
“曹镇台、李抚台能赏脸,老朽不胜荣幸。说起来,曹家与我们卢家也是几辈子的交情,抚台大人又是一地父母,老朽早当来给二位请安,只是年老体衰,冬日难熬,这开春了,身体才好些。还请两位大人不要怪罪,要不老朽就要惶惶不安了。”卢老太爷开口说道。
他的话很谦卑,可口气却不弱。他虽没有出仕,却花钱买的道台顶戴,常在官场应酬。别说是巡抚,就是总督也曾为他的座上宾。那被称为曹镇台的,就是现下任江宁总兵的曹颂;李抚台便是李卫。今天这桌酒,请的是李卫,曹颂是陪客。
卢家三老爷叫卢安河,年纪与曹颂差不多。曹家在江宁时,卢安河曾随父亲到过织造府,与曹颂认识。两人算是故交,年纪相仿,又在一地为官,自然就熟些。当卢家宴请“贵客”李卫时,想的有分量的陪客,就是曹颂。
曹颂虽是陪客,可是他官职却比李卫还高一级,两人互相让着,最后都坐了上位。
卢老太爷这番话,曹颂只是笑着听着,两家祖上是否有交情还不一定,当年曹家的身份,江南有头面的人家,谁没来织造府请过安?
再说,就算是两家有关系,他也不想让对方端起“世叔”、“世伯”的架子。
他与李卫一起来的江南,自是知道李卫关注江南盐商。
这卢家是盐商中的大户,谁知道后头干净不干净,与卢安河平素吃吃喝喝还罢,通家之好还是算 了。
李卫看了曹颂一眼,见他没有说话的意思,便笑着说道:“卢老太爷客气,要不是本抚初到江南,公务繁忙,说不定本抚早就去江南拜访老太爷。”
卢老太爷“哈哈”笑了两声,嘴里说着不敢当,面上却带了几分得色……
推杯换盏,这顿饭从下午吃到黄昏时分。
当船靠在岸边时,李卫满脸醉意,走路都有些不稳,有两个美貌女子扶着,才下了岸。李卫是爽快的性子。卢老太爷又是会奉承人的,这顿饭吃的宾主尽欢。当卢老太爷说送两个婢子给李卫时,李卫也就半推半就地收下。
待送走李卫,卢老太爷与卢安河又郑重谢过曹颂。毕竟,以曹颂的身份,甘做陪客,实在是太给他们面子了,这是好大的人情。曹颂却是摆摆手,只说与卢安河有交情,不算什么。
卢老太爷却是生怕怠慢了曹颂似的,又唤出一对美貌少女来,丝毫不比送给李卫的那时姊妹花逊色,说是听说曹颂夫人不在身边,添两个丫鬟侍候。曹颂来赴宴前,曾使人给李卫送过信。
李卫的回复时,要是卢 家送礼就收下。加上这两个少女,就是席间在曹颂身边把盏的,温顺俏丽,曹颂也很喜欢。于是,曹颂回总兵府时,后头就跟了两辆小轿子。
看着这两个娇嫩嫩地小美人下车,轻挪金莲的模样,曹颂心中一荡。来江南两月,在酒席应酬时,男人们说起荤话,常提起三寸金莲的妙处,曹颂听的稀里糊涂,也不好直言相问。
因曹家是旗人,除了当年二房纳的汉家妾室是小脚外,其他女子都是天足。酒之色媒人,加上酒席上两个小美人暗波轻送,使得曹颂也有些心痒痒。
不过,他已经不是毛头小子,不会被美色迷昏了头,没有叫这两个女子侍寝,而是去了紫兰房里,狠是折腾了一番,才昏昏沉沉睡去。
直到几天后,他寻了个机会去巡抚衙门见了李卫,探听这两个丫头底细。
“谁家丫鬟裹小脚?瞧着她们穿着打扮,跟大家小姐似的,也不像能侍候人的,莫不是青楼的清倌?”曹颂问道:“我大伯生前定的家规“妓子不能进曹家,就算名义是婢子,也不好放在内宅,与名声有碍。”
李卫闻言,不禁失笑,道:“你就放心收用吧,权当解闷儿。卢家是常在官场走动的,知道什么该忌讳。他们家虽不涉足风月场,却有自己的瘦马行。这些婢子,都是他们家养的,不能太当回事儿是真的。若是喜欢,就留着,要是瞧不上,送人也好,养在一边也好,不必太费心。”
曹颂虽也有妻有妾,可曹家家风,并不像外头这样重男轻女,所以李卫这几句话,他心里很是不赞同,却也没有哆嗦。他正值壮年,正是火力壮的时候,当天晚上,便收用了两女中的一个。
床笫之间,他倒是成了个毛头小子,欲火焚身下,急得满脑门子是汗。不为旁的,只为这女子是处子,委实不好入巷。不过,当云收雨散,曹颂才终于明白为何那么多男人爱小脚。
倒不是大家都有那怪癖,爱摆弄女子玉足,而是这小脚女子,固不利于行的缘故,走路姿态娇弱摇曳不说,还容易形成“内媚”之身。各中滋味儿,真是飘飘欲仙。若不是怜惜这美婢破身之痛,曹颂也不会才来了两次……
同李卫与曹颂的惬意相比,曹颙这边就有些忙碌。
三月初,曹颙去了绿营。
当各营出列,一眼望上去,倒是没有站着晃悠悠地白发老兵了。
曹颙并没有多说废话,只按照“简兵”上所列的几条,抽查了一些兵丁。
虽说拉弓与举石时,看着不是拖拉,就是费劲,可毕竟体力还行。只要达到这一点,曹颙心里很满意,毕竟才一个月的功夫,没有练兵的时间。
他先是赞了几位绿营头头儿一句,随即严厉起来,对这些人弓箭水平质疑了一下,而后提及六月再来时,持会请皇上派个人过来「希望大家未来几个月,好好操练,云云。几位提督、总兵,听了又惊又喜,倒是一下子生出不少劲头。
这边绿营才看完,那边冯任带了几位老翰林过来,请曹颙题匾。
人多力量大,在清苑城官员与乡 绅的齐心努力下,才花了一个半月的功夫,莲花书院就建得差不多。等到月底,就能竣工。
曹颙不爱出风头,这种留名之事并不爱参合,可这清苑城中,最适合给莲花书院提匾的,也就只有他了。
曹颙不好拒绝,便提笔,就先在一张纸上写了书院名,又取了另外一张纸写了“春华秋实”四字。
冯任是见过曹颙字的,笑眯眯地摸着胡子,没有说什么;倒是几位跟来的老翰林,却是看了又看,忍不住交口称赞,望向曹颙的目光,也多了几分敬重……
第十三卷 雍之始 第一千一百三十一章 幕争
若遇到看不到章节图片的情况,请按f5刷新一次即可
到了四月,总督府马路对面的荷花池旁,已经立起一圈围墙,莲花书院已经竣工,天佑他们几个,也都入院。当一切公务都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曹颙反而清闲下来。练兵的差事,交给几位提督、总兵,民政则由布政使司布政使负责。直隶本无布政使与按察使,只设守道及巡道。
还是在曹颙外放直隶后,雍正才提出效其他行省,在直隶设布政使司与按察使司,负责民政与刑事。
新来的按察使司按察使,是从南边平调过来,科班出身,听说办案干净利索,在南边官场官声颇佳;新来的布政使,却是个熟人,那就是曹颙昔日太仆寺同僚唐执玉。
唐执玉这些年来,迁来迁去的,鸿胪寺、大理寺都去过了,就在正四品的位上打转转,前几年还因得罪人,被罢了官职,起复后被外放出京,做了几年奉天府府丞。直到雍正二年,一岁三迁到礼部侍郎,唐执玉才算是崭露头角。
以他的侍郎身份,即便外放,也当是一省巡抚才是,可是这回却是放了直隶布政使,从正二品降为从二品官。却是没有人觉得他是低就,因为直隶督抚是一人,这布政使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要缺,同其他省份的巡抚也弱不了多少。加上曹颙是他昔日上司,拥在外人眼中,反而觉得唐执玉备受器重。
不管曹颙背景如何,毕竟不是科班出身,又年轻,负担一省军政还是太吃力了些。皇上派下唐执玉,即是保全了曹颙,又成全了唐执玉。显然,曹颙也这么认为。
出仕十数年,在昔日同僚中,曹颙与之合作最愉快的,就是唐执玉。不管是从品行,还是从能力上,唐执玉都值得敬重。他便将那份《直隶发展大计》交给了唐执玉,由唐执玉带人去执行。
就如同早年在太仆寺衙门时那样,唐执玉被曹颙的奇思妙想锁住。不过,同曹颙这个理论家相比,唐执玉显然是实干家。
所以关于曹颙提及的那些物产、农耕方面的条例,他便格外慎重。他不赞同马上推行,而是要亲自下去转一圈,实地考察,再下决断。换做其他上司,下属这样质疑,早就要愠了;换做曹颙,只有欣备。
他正担心弄出的这一套,跟王安石变法似的,上头想的是好的,下边执行的变了味儿,最后倒霉的还是地方百姓。
由唐执玉这个性子严谨、办事仔细的人盯着,这套富民的政策执行起来,曹颙才能更放心。如此这般,曹颙将手上的差事都派了下去,日子就不再像早前那样繁杂。他巴不得清闲,可是总督府这些幕僚文书,就闲置不少。
不是每个人都喜欢悠闲的,这些幕者,没有选择出仕,而是选择隐在幕后,有的是为了求财,有的则是为了求权。
在他们看来,要是手上不接差事,不好表现自己的能力,也就少了外头的“孝敬”沦为成了刀笔吏之流。
宋任见幕院气氛不对,便对曹颙提议,将这些人举荐到布政使司与按察使司衙门,既平了众人躁动,还掌握这两司动态,也正符合“御下之道”。
第十三卷 雍之始 第一千一百三十二章 年倒
直隶太平,京城却是风起云涌。
正月,雍正驳了陕西巡抚胡期恒参奏陕西驿道金南瑛的折子,直接在折子上批复,言及此人为年羹尧任用私人、乱结朋党,不予准奏。
朝野哗然。
接着,因被年羹尧弹劾罢官的原四川巡抚蔡挺起复,并且升任左都御史。任是谁都瞧出来,风头变了。
那些早先谄媚年家,意有所图之人,都如惊弓之鸟一般,对年家避而远之。宫里的年贵妃,又病了。雍正勤政,十日之中,翻牌子召见嫔妃也不过一、两遭。
世人都道年贵妃“独宠”却不知自雍正即位后,先是守孝,而后忙于政务,召年贵妃伴驾的日子屈指可数。只是因雍正待其他后妃也是如此,所以才并不惹眼。
这回,年贵妃担心兄长,寝食难安,日益憔悴,想着借病乞怜,为兄长谋一条生路。
不想,听说她病了,雍正只是吩咐太医过来请脉;皇后那边,则是趁机撤了她的绿头牌。
见皇上并无关注之意,反而遵从皇后的安排,接连临幸了几个贵人、常在。年贵妃惊怒交加,吐了一口心头血,假病变真病,卧床不起。曹颙虽不在京城,并不缺京中消息。他已是察觉到,年羹尧倒霉的日子不远。
等到了三月,生“日月合璧,五星连珠”的“祥瑞”天下督抚上本恭贺,年羹尧将“朝乾夕惕”写成了“夕惕朝乾”引得雍正震怒,直斥责年羹尧有“不敬之心”。从这个时候开始,雍正开始向天下督抚表露他对年羹尧的不满。
在给曹颙折子的批复上,他就无缘无故地加了这一句:“年羹尧擅作威福,逞j纳贿。”
没几日,又在另外一个折子的批复上,写着:“近来舅舅隆科多、年羹尧大露作威作福揽权之景,尔等当远之。”曹颙不是傻瓜,自是明白雍正此举的用意。
雍正已经容不下年羹尧与隆种多二人,可又怕落下“诛杀功臣”的名声,便在天下督抚前施压,等着旁人出头。曹颙与年羹尧虽有私怨,却不愿在此事上出头。宋厚与蒋坚在其他事上多有意见不合之处,在此事上却都保持一致,以曹颙的身份,实没必要用攻计,年羹尧同隆科多的形式却巩固地位。
年羹尧即便已呈败落之相,可宫里还有贵妃与流着年氏血脉的皇子阿哥;隆科多身后,有着庞大的佟氏一族。
皇上要收拾二人,没有人会为他们不平,可出面打头阵的臣子,说不定就要承受年家与佟家的怨恨。
年熙是曹颙的连襟,隆科多是十六阿哥的亲家,曹颙这个时候规避此话题,也合世情仁义。
即便皇上有所不快,也会明白曹颙顾忌,不会怪罪。
这天下督抚与皇帝之间的折子内容,不是旁人能随意知晓的,在消息没传来前,曹颙也想不出哪位督抚会出头弹劾年羹荛。
没等听封有人弹劾年羹尧,雍正就罢了陕西巡抚胡期恒,调回了署理四川提督纳泰。
这两人,前者是年羹尧的好友,嫡系中的嫡系;后则出身勋爵,曾出征西北,为年羹充保举为提督。“年羹尧已败,如此也好,亦能看出今上手段,使得大人得以省身。”宋任说道。宦海沉浮,本就常见,区别只在于能否能东山再起。
年羹尧与隆种多都已经位极人臣,掉下来哪里还有升回去的余地,剩下的就看是否能留下性命。
康熙朝时,皇帝以“仁孝”治国,官员即便有罪罢职,过两年起复的大有人在;可这种“仁慈”也有区别。
同样是因“党争”失宠,因参合夺嫡而落罪,明珠离开中枢后,活了二十年,也算善始善终;索额图却是直接被赐死,连儿孙亦不能幸免。
今上即位,行雷霆手段,圈了十四阿哥,又以追缴户部亏空名义,处置了那些左右摇摆的臣子,坐稳了江山,又丰盈了国库。私下里,被人称为“抄家皇帝”o
可实际上,至到现下,今上对臣子的处置,最严厉的也不过是抄家流放,且很少有殃及性命与家人的时候。这虽不能说是“仁德”却也算不上“苛严”。
“若是年羹尧与隆科多二人不得善终,大人不可为近臣。”这是只有曹颙与的宋任二人在时,宋任对曹颙的告诫。
另有一个时间,蒋坚对曹颙说的话,亦是大同小异:“亲则生狎,近则不逊,还是中庸之道最长久。”
等到四月初,弹劾年羹尧的折子,一下井喷而出。大大小小的罪名
完结 重生于康熙末年(雁九)第379部分阅读
欲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