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节
[综]穿越都是系统的错 作者:长恨歌行
第24节
秦元王二年、赵敬王二年,三月,赵国出兵攻卫。
五月,卫君不敌,求于魏。
六月,魏国大军入卫,与赵国短兵相接。
作者有话要说: 总觉得我好像发现了什么历史真相……
论为什么秦国国君要被称为嬴某某
事实上,我们都应该知道,同样都是嬴姓赵氏,秦国王室应该和赵国王室一样,国君都叫赵某某。但是为什么我们都叫他们嬴某某呢?除了多年来各种书籍的误导之外,还有一个原因:
【划掉】嬴荡、嬴改什么的真是太搞笑了有木有【划掉】
【划掉】嬴政什么的,听起来就比赵政什么的高大上啊有木有【划掉】
都叫赵某某的话很容易重名的【正解get】
文里出现的赵烈侯,也就是被叔祖让回了位置的炒鸡幸运的赵献子的儿子,他的名字叫赵籍。
本来,这是个一点槽点都没有的名字。
如果许多年前的秦哀公赵籍不是叫这个名字的话。
不觉得秦王和赵王重名了很喜感吗?
秦哀公赵籍:我先生的,我才是正版!
赵烈侯赵籍:谁都知道我们家是赵氏,被叫做嬴籍的你能正版到哪里去?
秦哀公:呜呜呜……说的好有道理,不能反驳呜呜呜……
后人:秦哀公【嬴籍】,赵烈侯【赵籍】,谁谁谁baba……
秦哀公:名字……不对了qaq!我是正版qaq!
☆、元王:自是方成霸业相(七)
魏国的国力作为如今诸国最强,自然不是新君继位、又经历了一次都城被包围的赵国所能抗衡的。
原本只是为了通过进攻卫国而获得一些利益,顺便挽回一下赵国面子的赵君瞬间就火了。
要知道,作为魏国附属国的卫国,其实和赵国之间,还隔着魏国的疆土。
赵国难道要越过魏国,把卫国灭了充作自己的国土吗?
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
若是赵国先把魏赵卫连接的那一部分魏国疆土纳入手中,说不定还有机会得到卫国国土。
在赵国人看来,他们没有计较魏国之前对赵国的出手,反而选择了魏国的附属国,已经很给魏国面子了。
想不到,魏国还真是好大脸,这是要直接撕破脸皮吗?
要知道,之前魏国进攻赵国,是干预内政,但是好歹还是打着帮助公子朝的名号来的,严格来说,从晋国分出来的三晋,在诸国之中,还保持着三晋联盟。
但是魏国出兵再一次抗击赵国的举动,已经是明晃晃地撕破脸皮了。
那边赵魏撕逼暂且不提,却将目光转到其他国家来。
秦国国内,观源说要变法,自然不是虚的。
历史上的秦献公和秦孝公父子实际上都在实行变法,只不过秦孝公因为有了商鞅的帮助,变法实行的更加彻底,成效也比较大而已。
不过换成了观源,连公孙鞅先生都已经被准备好了,这不是明晃晃地说明要把变法弄得一步到位吗?
别看信奉阴阳家的公孙鞅先生有点儿不着调,但是实际上,他之前还真研究了比较出名的几家的学说。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里的公孙鞅,前期应该算是个各家学说都有涉猎的杂家之人。
只不过后期被带歪了,没有走上法家这条路而已。
但是这并不是说他不如历史上的商鞅。
观源和他谈论了一番之后,负责帮助他实行变法的公孙鞅先生竟然还很有一番制度规划。
再加上观源对变法的补充、改良,活脱脱的就是商鞅变法嘛!
虽然秦王换了一个人,商鞅也早出现了几十年。
而且为了防止历史上那个,在秦孝公去世之后,商鞅被秦孝公太子、秦惠文王嬴驷给车裂的结局,观源直接就让公孙鞅成为了王太子嬴横的太傅。
嘛,他都为了恶趣味,把小横儿的名字改成了嬴渠梁了,而且目前他只有一个公子,历史上的公子虔啊什么的根本就被浮云掉了,想必未来的商鞅应该不会那么悲惨了。
如果他注意一点,不要在教授太子王霸之术的时候,掺杂阴阳家的东西在里面就好了。
至于那些可能有异心的贵族公卿?
观源表示:呵呵,他们都很识相的。
系统:能不识相吗?你这个阴险的家伙直接控制了掌握军权的一些人,然后把权力收入囊中,剩下的蹦跶的比较厉害的都被你干掉了有木有?!有几家明着来的也就算了,“罗网”什么的是什么鬼啊?!作为秦王的你培养估计是最早的暗卫兼职刺客组织的罗网暗杀自己的大臣是什么鬼啊?!
反正不管怎么样,和外国相比,秦国国内的形势真的是各种和谐、各种喜人不解释。
韩国本来应该暗桀桀地看着魏赵两国撕逼,然后默默地趁着他们两败俱伤的时候干点别的,或者坐收一下渔翁之利。
要知道,三家分晋,魏国和赵国的疆土都比韩国的要大多了。
话说回来,虽然赵国国内有个中山国,搞得赵国人打仗的时候不止要防范四面边疆之地,连国内的一些地方也算作边疆,简直不能更苦逼,但是,赵国国力比中山国好上许多,等到灭了中山国,赵国疆域是瞬间被扩充的节奏啊!
也就是说,三晋的国土隐隐有赵国多于魏国,魏国多于韩国的分别。
指不定这也是魏韩两国有好事都排挤赵国的原因。
毕竟那货国土大啊!
历史上,韩国本来,在这个时候应该是磨刀霍霍向郑国的。
管魏韩撕逼撕得天崩地裂,韩国岿然不动。
这也使得韩国在魏韩撕逼的时候,壮大了自身,然后未来还会和赵国一起,趁得魏王薨逝,却没有制定继承人,然后两个王子争夺王位的时候,插手魏国国政,赚得个盆钵满贯。
要知道,韩国四周是四个大诸侯国,国土最小,还没有发展空间。
趁着魏赵撕逼然后吞并郑国扩展国土,估计是韩国少有的能扩大国土的机会了。
要知道,如今的郑国虽然辉煌不再,国土也小,但是也有国土极小的韩国的一半左右大了。
观源也没有怎么韩国,只不过,在赵国那边动了手脚。
不论哪个国家,总有那么些被称为奸佞的臣子。
而某些奸佞,还很会说话,很得君王的信任。
观源派人贿赂了一下某位赵国大臣,只需要他向赵王表示一下,赵国快要顶不住了,可以向韩国求助一下。
也不求韩国出兵帮他们,只要作势要攻打魏国,威吓一下就好了。
多么渺小的愿望啊,赵国之后自会报答韩国,而且韩国又不是掉块肉。
当年三家一起分的晋国,说好的友谊天长地久啊!
赵王一听,觉得非常有道理,主要是魏王觉得之前输给了赵国丢了面子,正借这个卫国的事情发疯呢!
而且赵王也不是让韩国做白工啊,还是有报酬的。
土地是给不了了,金银财宝送了不知道多少箱。
韩国国君欣然笑纳了财宝,然后出兵……攻郑去了。
赵王:……特么的!
赵国使臣表示严重抗议,然后韩王表示,他确实出兵了啊,魏国估计也被吓到了吧。
赵国使臣:特么的是要你一直停兵在韩魏边境啊,你那个路过休息几天,之后直接就跑去郑国的样子像什么话啊!
韩王:寡人确实是停兵边境了嘛,至于时间,当然是韩国自己来定啦!走走走,不要没事找事!
赵国使臣:吾王,臣下有负重托啊呜呜呜……
赵王:气死我了!
没错啦,韩国就是不愿意得罪魏国,但是在不能明着拒绝的情况下,就想出了这个主意,既满足了赵国的条件,也没有伤害到韩国本身。
至于这个损人的主意嘛……
出主意的大臣:秦国国君出手真是大方……
看好戏的观源:笑而不语。
他就是想让赵韩起嫌隙而已,他什么都没有做。
唉,他果然是一个心软的好人……
做完了这些事,他也不放太大的精力在那边了,既然秦孝公的活他做了,那曾孙子的活他也帮忙干了吧。
战国初期,除了出名的战国七雄之外,还留存有鲁、杞、莒【ju】、宋、郑、中山、巴、蜀等国。
当初被晋国拦在外面,现在又被韩赵魏三国挡路的秦国,并不是完全没有了扩张的余地。
与未来的东扩相比,如今的秦国还有更方便的扩张之路。
巴蜀二国。
这两个国家分开来,每个都有大半个秦国那么大的国土,更何况加起来的面积。
秦国吞并了这两个国家之后,国土的面积就能超过历史上是如今面积最广的楚国、这里面积最大的越国。
国土可是和人数还有粮食之类的东西息息相关的。
终于弄出了军功爵制这个东西,没有土地封赏,怎么行?
一直在冒坏水的某人,不仅挑唆着原本就相互不和的巴蜀二国争锋,还将主意打到了秦国与这两国相互隔绝的崇山峻岭之上。
李白的《蜀道难》一诗中,“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虽然有些夸张,但是多数还是事实。
天然的屏障隔绝了秦国对这两个国家的扩张之路。
观源这货,向蜀王表示,可以送给他美女以通婚姻,不过,中间起码要有一条路可以走吧?
他以为,蜀王应该会派出士兵们做打通山路的工作,可是没想到,他真是太天真了。
诗仙大大,以后如果能到唐朝,我一定会去膜拜你的。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原本以为只是李白的诗句的夸张,但是想不到是真的。
蜀国虽然没有派出五位壮士来接五位美女,但是也只派出了一队士兵而已。
然后,就像神话传说中的五丁开山一样,那些士兵看到了一条大蛇进入山穴中,在奋力将蛇拽出来的时候,山塌了。
路,开了!
后来,观源发觉,或许,开山的原因,与那条蛇的关系更大一点。
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左传》
蛟,龙属,无角曰蛟。——《韵会》
或许,那条蛇,是达到了某个关键时期的、将化龙的龙属也说不定。
但是不管怎么样,检验变法成果的时候,到来了。
——————————————————————————————————————
元王,名师隰,灵王太子,年五岁,灵王薨。以年幼之故,为叔祖悼子夺位。悼子者,简王也。
及长,恐为人所害,奔魏。
出子二年,自魏归,登王位,黔首【百姓】庆之。
立独子横为太子,以公孙鞅为太子傅,又封左庶长。
尔后,令公孙鞅实行变法,后人称“商鞅变法”也。
元王十年,出兵灭巴蜀二国。
令群臣善农、治【治水】者,修堤铸堰。
有堰名都江堰,有渠名商君渠,自是,吾国之土多沃野、无凶年矣。
元王十五年,楚肃王崩,其弟继位,是为楚闵王。
至闵王,楚为越所灭,自是无楚矣。
元王初年,赵曾为魏所围,出兵于卫,魏君怒而退赵。
卫得魏助,又以齐君亦助其之故,多掠赵土。
时楚悼王崩,楚君为其臣所制,楚国多乱。
故赵王求于秦。
元王助赵退卫,魏武王不悦,斥曰:“汝曾言魏不击秦,秦永不击魏。汝忘否?”
元王曰:“卫国者,魏之属国也,非魏也。赵国,秦之同宗也。秦助赵,人之常情也。”
魏武王叹之。
元王十五年,魏武王骤崩,未立储。
魏王子缓、王子瑩【yg】争位,魏国乱。
赵韩出兵相争。
时赵欲立王子缓,杀王子瑩,使魏割地于二国;韩不允,欲分立二王,仿三家例,分二魏。
魏王子瑩求于元王,愿以河西郡相易。
河西郡,秦穆公时秦域也,为吴起所掠,方为魏疆。
元王允之。
秦退赵韩二国。
王子瑩登位,是为魏惠王。
元王讨河西郡,惠王不允,曰:“先王土也,子孙予人,不孝也。”
元王怒而斥之,使人至赵韩曰:“魏王无信,莫如分立二王也!或立王子缓,亦可!”
赵王、韩王允之。
魏王既立,朝纲已定。
惠王使魏军败韩于马陵,败赵于怀。
以秦使二国发兵之故,出兵于秦。
元王使庶长公孙鞅与太子横统兵,退魏兵。
自是秦魏二国互出兵攻伐矣。
元王十九年,败魏于洛阴。
元王二十年,败魏于石门,斩首六万,诸国贺之。
是年,迁都咸阳。
元王二十三年,俘魏相公叔痤,以其曾优容元王于魏之故,宴之,放还于魏。
元王二十五年,退位于太子横,自号太上王。
太子横,孝王渠梁也,继位之日,有龙鸣,嘹逾钟鼓之声。
返旧都雍城,使公卿送子弟至王宫,使人教之,号为“太学”。
孝王十五年,元王崩御。
是日,雍城王宫有龙鸣,若孝王登位日也。
——————《秦史·本纪二十五·元王》
作者有话要说: 啊咧啊咧,下一穿就是扶苏了哈哈哈~
☆、二世:千秋霸业一朝定(一)
扶苏端正着面容看着眼前的先生。
他今年,才三岁,父王让大儒来启蒙,是不是……太早了?
扶苏有些别扭。
好吧,他承认,以往都是父王手把手教他认字的,他以为……帮他启蒙的会是父王。
好像……好像父王真的为他做过启蒙一样?
他应该明白,父王没有这么多空闲的时间的。
不过扶苏只是沮丧了一会儿便好了。
今日父王允了他,待到今日的课业结束了之后,他们还要一块儿用膳呢!
因着是启蒙,扶苏学的东西不算太复杂,因此下课也早。
扶苏是秦王政的长子,秦王至今也没有立王后,他这受宠的长公子,在别人眼里,继位的可能性极大。
扶苏因着母妃郑姬的教导,待人接物端的是儒家所言的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可是他到底极受他父王的看重,怎么也不像面上表现出来的这样。
秦国自元王归政变法以来,最重视的,便是法家了。
帝王心术,扶苏也是知晓的。
不仅知晓,他在待人接物之中,还不知不觉地用了。
哼,那些公卿大臣,以为他这个长公子还小,准备在不知不觉中对他洗脑,让他受到儒家某些想法的熏陶,然后维护他们的利益?
当他是真正的小孩子吗?!
想到这里,扶苏又突然疑惑了。
他本来就是小孩子啊。
对了,他之前……是怎么发觉,有人灌输的儒家理论不适合他的?
不太对……扶苏觉得有些违和,但是思及父王私下的教导,想来是自己听进去了的原因吧。
扶苏走在王宫的路上,他的侍从安元恭谨地跟在他的身后。
公子荣禄的母妃楚姬迎面走来。
作为公子,扶苏并不需要向这些嫔妃行礼——除了他自己的母妃。
秦宫之中,最尊贵的,当然是王室的血脉,即便是秦王的妃子,也不能生受公子们的礼。
更何况,在没有王后的如今,作为长公子的扶苏,是变相的王太子。
更重要的一条,楚姬的出身并不高。
她是曾经的楚国王室公主不错,但是自从楚国亡国之后,这些曾经的王室?
谁看得上呢!
要不是楚姬的姿色不错,作为齐姬的陪嫁中的一员被父王看上,又好运地生了一个公子,恐怕如今,她也只是在王宫中蹉跎一生的命罢了!
扶苏淡定地从她的面前走过。
秦王政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公子王姬一个一个地出生,除了长公子扶苏得到他的另眼相看,几乎日日得见秦王之外,好像还没有王姬或公子得宠呢!
而秦王后宫的嫔妃,除了羡慕嫉妒恨,郑姬好运地生了长公子,扶苏运道好,作为长公子出生之外,什么也不能做。
笑话,敢对王上的心肝儿长公子出手?活腻了吗?
扶苏感觉到楚姬似乎非常生气,但是……又有一点幸灾乐祸?
怎么回事?
对了……自己怎么知道的,楚姬的情绪?
明明就没有在看啊,不是吗?
作为长公子,扶苏还拥有一项特权。
并不需要通报,他来到了秦王的寝殿。
一堆竹简放在案几上,中车府令赵高服侍在一旁。
赵高是王室的分支宗室,血缘关系已经比较远了。
扶苏模模糊糊地想到,似乎有人说赵高是赵国的远支宗室来着?
谁说的?
这说法还真是好笑呢。
秦王身边如此重要的职位,怎么可能让和赵国王室有关系的人担任?
秦国这是在那些诸侯国施多了反间计,然后准备让别人给秦国也依样画葫芦地来一刀吗?
这说法和赵高是宦官一样,都特么无稽之谈。
对了……谁说的赵高是宦官?
好像,没人这么说啊。
扶苏感到了难以言喻的违和感。
好像,他忘记了什么很重要的事一样。
“哦,扶苏来了。到寡人这儿来。”下一秒,秦王威严却和煦的声音响起。
扶苏马上就丢掉了什么违和感,兴奋地快步走到父王的身边。
他本来想跑的,但是宫廷礼仪要求他必须行止有度。
秦王很喜欢扶苏这个儿子。
这不仅仅是看在他作为长子出生,被秦王寄予了厚望上。
如果扶苏不争气的话,这也是白搭。
但是扶苏不仅天资聪颖,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并不像其他的公子王姬一样,畏惧秦王,而是将他当作父亲来看待。
很多时候,嬴政一直觉得儿子真是萌萌哒!
当然了,儿子什么的,虽然他有很多公子,但是这个自然指的是扶苏宝贝儿啦!
嬴政小时候并没有体验到什么是父爱。
这个要从几十年前的事情说起了。
秦元王嬴师隰从魏国归来登位之后,秦国便开始了快速发展。
虽然外面都在说商鞅,也就是被封为商君的公孙鞅如何天纵奇才,但是作为秦王,他自然知道自己的祖先在其中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虽然看起来只是保证了变法的进行,但是,知道某些□□的嬴政表示,有一些很得罪人的制度,就是元王想出来的。
自然,王室在里面获利是最多的了。
至于背了黑锅的商君嘛……啊哈哈哈,那一块肥沃的封邑还有侯爵之位绝对对得起他啦!
而且……商君最喜欢的是阴阳家啊妈蛋!
传出他是精通法家的人特么到底什么心态啊!
早就作古的秦元王观·嬴师隰·源:历史不可违背啊……阿嚏!
元王死后,孝王继位,作为商君的学生,孝王不仅一直重用着商君,之后还重用着商君同样出色的子嗣。
作为元王的独子,孝王似乎也传到了元王的不近女色。
孝王同样也只有一个儿子——惠文太子嬴驷。
可惜的是,天资纵横,倾注了孝王极大心血的惠文太子早逝。
心灰意冷的孝王决定,从太子的子嗣中,选一个出众的孩子。
太子长子名为荡,力大无比,扬言可举当初被楚国抢走的周之九鼎。
孝王一度看好这位小公孙,可是最后,孝王将目光转到了嬴政的祖父嬴稷身上。
后来登位的嬴稷,就是秦昭惠王。
昭惠王有两个儿子,都是王后所出。
各个诸侯国历来有传统,就算是太子也有可能到他国为质子。
许多的国君都有在别国当质子的经历。
昭惠王的两个儿子分别到了魏国和赵国成为了质子。
可惜的是,昭惠王二十年,昭惠王的长子在魏都大梁去世了。
将儿子追封为悼太子的昭惠王还没有来得及感叹,自己天资纵横的长子离世,而且没有留下子嗣,他能选择的居然只有平庸好色的次子的时候,又一个噩耗传回了秦国。
昭惠王的次子安国君嬴柱,在赵都邯郸去世。
整个秦国一片哗然。
就算因为安国君的平庸而不太喜欢他的昭惠王,在听到两个儿子接连的死讯的时候,也崩溃了。
悼太子也就算了,身子并不是很好。
但是,一向身强体壮的安国君嬴柱,怎么可能这么早死去?而且还是在他哥哥的死讯传出后不久?!
也许唯一的好消息,是安国君因为他的风流而留下了许多的子嗣,秦国还不至于乱套。
这个好消息并不足以抵消昭惠王向赵国的复仇之心。
秦赵两国的关系陡然剑拔弩张起来。
因为事关秦国的王位更替,而且感觉赵国确实不太厚道的各国都选择了观望。
秦国的势力经过元王、孝王多年的发展,昭惠王也是一位雄主,这么多年下来,已经隐隐有了诸国之冠的感觉。
就算苏秦在各国奔走相告要合纵抗秦,没有下定决心的各国君主仍然处在观望状态。
这个时候,又有了这么名正言顺的理由,各国干嘛要白白插手,让赵国占了便宜?
主要是,时任赵王乃是赵惠文王赵何。
赵惠文王的父亲是赵国最雄才大略的王之一赵武灵王。
同当初的秦元王一样,赵武灵王让位给了自己的太子,自己成为了“主父”【即太上王】。
但是问题是,赵惠文王并不是他原本的太子。
赵武灵王的原本的太子是嫡出的太子章,但是,太子章的母亲死后,另娶新妻的赵武灵王喜爱上了新妻吴娃所生的公子何。
后来,吴娃红颜早逝,对美人的喜爱与怀念,以及对公子何的聪颖的喜爱,使得赵武灵王废掉了太子章,立公子何为太子,后来,直接禅位给了赵王何。
原本,这个决定是为了防止赵武灵王在征战过程中猝死,赵国内乱。
但是,后来完成征战,灭亡了中山国的赵武灵王,想到了收回权力。
而且,对无辜被废、毫无怨言的太子章的愧疚,以及对权力的渴望,让赵武灵王准备将被灭的中山国所成的赵国代郡,封给太子章,让太子章成为代王。
赵王何自然不会同意。
最后,以沙丘行宫为根据地,赵武灵王准备支持太子章的政变。
当然,这被镇压了。
赵武灵王最后被围在沙丘行宫之内,被活活饿死,下场凄凉。
而在此过程中毫无反应的赵王何一直到尘埃落定、赵武灵王已死之后,才痛哭一场,命令厚葬。
因为有这个前科在,秦昭惠王明晃晃地怀疑安国君是被赵国害死的,其他诸侯国的人也没有吭声。
毕竟……谁知道呢。
安国君有一个并不受宠的儿子异人,生母是估计只是和他春风一度的夏姬。
但是不受宠,在这时候却显出了好处来。
安国君在赵国当质子,作为秦王唯二的儿子之一,也不是没有赵国人拉拢他。
中间自然送了许多美人。
而能被他们充满信心地送来的美人,自然是有几分手段和姿色的。
换而言之,这些美人都很受宠。
但是认定赵国和安国君之死脱不了干系的昭惠王,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先把这些美人们所出的子嗣都排除了。
赵国之心,何其可诛!
这时候,异人就入了昭惠王的眼。
而且,公子异人还有一个优势。
他有一个聪颖的儿子,公孙政。
虽然因为异人不受宠,使得嬴政的母亲并不是什么身份高贵的女子,但是赵姬作为一个没落的将军家的女儿,也挺讨异人的喜欢的。
带着嬴政,异人被接回了秦国。
不太妙的消息是,异人,包括他的大部分兄弟,身体都不是很好。
昭惠王索性在教导孙儿的时候,让曾孙嬴政也在一旁观摩。
因为嬴政的受看重,也为了保养身体,异人并没有给嬴政添个弟弟妹妹之类的。
而且,强行让赵国交出安国君的尸首的秦王,真的发现了不妥之处。
安国君的死,真的不是意外。
并不是下毒,而是……咒。
同样被发现咒的,还有安国君的多数子嗣。
感谢异人的不受宠,他虽然也中了咒,但是程度是里面最轻的。
而且,这个咒并没有在嬴政身上发现。
秦王想到了他身体不太好的悼太子。
果然,即使身体再怎么不好,悼太子的死相,也不会和安国君那么的相似。
这是……只针对秦国王室的阴谋,还是……别的?
查探的东西放在一边,因为如此,昭惠王极为看重异人……的儿子嬴政。
他实在是聪明极了,而且,有一股能熬的狠劲儿。
异人虽然自傲于儿子的受看重,但是也感觉到了无比的别扭。
仿佛……祖父昭惠王越过了他,直接将嬴政当作了王储。
第24节
恋耽美
第24节
秦元王二年、赵敬王二年,三月,赵国出兵攻卫。
五月,卫君不敌,求于魏。
六月,魏国大军入卫,与赵国短兵相接。
作者有话要说: 总觉得我好像发现了什么历史真相……
论为什么秦国国君要被称为嬴某某
事实上,我们都应该知道,同样都是嬴姓赵氏,秦国王室应该和赵国王室一样,国君都叫赵某某。但是为什么我们都叫他们嬴某某呢?除了多年来各种书籍的误导之外,还有一个原因:
【划掉】嬴荡、嬴改什么的真是太搞笑了有木有【划掉】
【划掉】嬴政什么的,听起来就比赵政什么的高大上啊有木有【划掉】
都叫赵某某的话很容易重名的【正解get】
文里出现的赵烈侯,也就是被叔祖让回了位置的炒鸡幸运的赵献子的儿子,他的名字叫赵籍。
本来,这是个一点槽点都没有的名字。
如果许多年前的秦哀公赵籍不是叫这个名字的话。
不觉得秦王和赵王重名了很喜感吗?
秦哀公赵籍:我先生的,我才是正版!
赵烈侯赵籍:谁都知道我们家是赵氏,被叫做嬴籍的你能正版到哪里去?
秦哀公:呜呜呜……说的好有道理,不能反驳呜呜呜……
后人:秦哀公【嬴籍】,赵烈侯【赵籍】,谁谁谁baba……
秦哀公:名字……不对了qaq!我是正版qaq!
☆、元王:自是方成霸业相(七)
魏国的国力作为如今诸国最强,自然不是新君继位、又经历了一次都城被包围的赵国所能抗衡的。
原本只是为了通过进攻卫国而获得一些利益,顺便挽回一下赵国面子的赵君瞬间就火了。
要知道,作为魏国附属国的卫国,其实和赵国之间,还隔着魏国的疆土。
赵国难道要越过魏国,把卫国灭了充作自己的国土吗?
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
若是赵国先把魏赵卫连接的那一部分魏国疆土纳入手中,说不定还有机会得到卫国国土。
在赵国人看来,他们没有计较魏国之前对赵国的出手,反而选择了魏国的附属国,已经很给魏国面子了。
想不到,魏国还真是好大脸,这是要直接撕破脸皮吗?
要知道,之前魏国进攻赵国,是干预内政,但是好歹还是打着帮助公子朝的名号来的,严格来说,从晋国分出来的三晋,在诸国之中,还保持着三晋联盟。
但是魏国出兵再一次抗击赵国的举动,已经是明晃晃地撕破脸皮了。
那边赵魏撕逼暂且不提,却将目光转到其他国家来。
秦国国内,观源说要变法,自然不是虚的。
历史上的秦献公和秦孝公父子实际上都在实行变法,只不过秦孝公因为有了商鞅的帮助,变法实行的更加彻底,成效也比较大而已。
不过换成了观源,连公孙鞅先生都已经被准备好了,这不是明晃晃地说明要把变法弄得一步到位吗?
别看信奉阴阳家的公孙鞅先生有点儿不着调,但是实际上,他之前还真研究了比较出名的几家的学说。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里的公孙鞅,前期应该算是个各家学说都有涉猎的杂家之人。
只不过后期被带歪了,没有走上法家这条路而已。
但是这并不是说他不如历史上的商鞅。
观源和他谈论了一番之后,负责帮助他实行变法的公孙鞅先生竟然还很有一番制度规划。
再加上观源对变法的补充、改良,活脱脱的就是商鞅变法嘛!
虽然秦王换了一个人,商鞅也早出现了几十年。
而且为了防止历史上那个,在秦孝公去世之后,商鞅被秦孝公太子、秦惠文王嬴驷给车裂的结局,观源直接就让公孙鞅成为了王太子嬴横的太傅。
嘛,他都为了恶趣味,把小横儿的名字改成了嬴渠梁了,而且目前他只有一个公子,历史上的公子虔啊什么的根本就被浮云掉了,想必未来的商鞅应该不会那么悲惨了。
如果他注意一点,不要在教授太子王霸之术的时候,掺杂阴阳家的东西在里面就好了。
至于那些可能有异心的贵族公卿?
观源表示:呵呵,他们都很识相的。
系统:能不识相吗?你这个阴险的家伙直接控制了掌握军权的一些人,然后把权力收入囊中,剩下的蹦跶的比较厉害的都被你干掉了有木有?!有几家明着来的也就算了,“罗网”什么的是什么鬼啊?!作为秦王的你培养估计是最早的暗卫兼职刺客组织的罗网暗杀自己的大臣是什么鬼啊?!
反正不管怎么样,和外国相比,秦国国内的形势真的是各种和谐、各种喜人不解释。
韩国本来应该暗桀桀地看着魏赵两国撕逼,然后默默地趁着他们两败俱伤的时候干点别的,或者坐收一下渔翁之利。
要知道,三家分晋,魏国和赵国的疆土都比韩国的要大多了。
话说回来,虽然赵国国内有个中山国,搞得赵国人打仗的时候不止要防范四面边疆之地,连国内的一些地方也算作边疆,简直不能更苦逼,但是,赵国国力比中山国好上许多,等到灭了中山国,赵国疆域是瞬间被扩充的节奏啊!
也就是说,三晋的国土隐隐有赵国多于魏国,魏国多于韩国的分别。
指不定这也是魏韩两国有好事都排挤赵国的原因。
毕竟那货国土大啊!
历史上,韩国本来,在这个时候应该是磨刀霍霍向郑国的。
管魏韩撕逼撕得天崩地裂,韩国岿然不动。
这也使得韩国在魏韩撕逼的时候,壮大了自身,然后未来还会和赵国一起,趁得魏王薨逝,却没有制定继承人,然后两个王子争夺王位的时候,插手魏国国政,赚得个盆钵满贯。
要知道,韩国四周是四个大诸侯国,国土最小,还没有发展空间。
趁着魏赵撕逼然后吞并郑国扩展国土,估计是韩国少有的能扩大国土的机会了。
要知道,如今的郑国虽然辉煌不再,国土也小,但是也有国土极小的韩国的一半左右大了。
观源也没有怎么韩国,只不过,在赵国那边动了手脚。
不论哪个国家,总有那么些被称为奸佞的臣子。
而某些奸佞,还很会说话,很得君王的信任。
观源派人贿赂了一下某位赵国大臣,只需要他向赵王表示一下,赵国快要顶不住了,可以向韩国求助一下。
也不求韩国出兵帮他们,只要作势要攻打魏国,威吓一下就好了。
多么渺小的愿望啊,赵国之后自会报答韩国,而且韩国又不是掉块肉。
当年三家一起分的晋国,说好的友谊天长地久啊!
赵王一听,觉得非常有道理,主要是魏王觉得之前输给了赵国丢了面子,正借这个卫国的事情发疯呢!
而且赵王也不是让韩国做白工啊,还是有报酬的。
土地是给不了了,金银财宝送了不知道多少箱。
韩国国君欣然笑纳了财宝,然后出兵……攻郑去了。
赵王:……特么的!
赵国使臣表示严重抗议,然后韩王表示,他确实出兵了啊,魏国估计也被吓到了吧。
赵国使臣:特么的是要你一直停兵在韩魏边境啊,你那个路过休息几天,之后直接就跑去郑国的样子像什么话啊!
韩王:寡人确实是停兵边境了嘛,至于时间,当然是韩国自己来定啦!走走走,不要没事找事!
赵国使臣:吾王,臣下有负重托啊呜呜呜……
赵王:气死我了!
没错啦,韩国就是不愿意得罪魏国,但是在不能明着拒绝的情况下,就想出了这个主意,既满足了赵国的条件,也没有伤害到韩国本身。
至于这个损人的主意嘛……
出主意的大臣:秦国国君出手真是大方……
看好戏的观源:笑而不语。
他就是想让赵韩起嫌隙而已,他什么都没有做。
唉,他果然是一个心软的好人……
做完了这些事,他也不放太大的精力在那边了,既然秦孝公的活他做了,那曾孙子的活他也帮忙干了吧。
战国初期,除了出名的战国七雄之外,还留存有鲁、杞、莒【ju】、宋、郑、中山、巴、蜀等国。
当初被晋国拦在外面,现在又被韩赵魏三国挡路的秦国,并不是完全没有了扩张的余地。
与未来的东扩相比,如今的秦国还有更方便的扩张之路。
巴蜀二国。
这两个国家分开来,每个都有大半个秦国那么大的国土,更何况加起来的面积。
秦国吞并了这两个国家之后,国土的面积就能超过历史上是如今面积最广的楚国、这里面积最大的越国。
国土可是和人数还有粮食之类的东西息息相关的。
终于弄出了军功爵制这个东西,没有土地封赏,怎么行?
一直在冒坏水的某人,不仅挑唆着原本就相互不和的巴蜀二国争锋,还将主意打到了秦国与这两国相互隔绝的崇山峻岭之上。
李白的《蜀道难》一诗中,“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虽然有些夸张,但是多数还是事实。
天然的屏障隔绝了秦国对这两个国家的扩张之路。
观源这货,向蜀王表示,可以送给他美女以通婚姻,不过,中间起码要有一条路可以走吧?
他以为,蜀王应该会派出士兵们做打通山路的工作,可是没想到,他真是太天真了。
诗仙大大,以后如果能到唐朝,我一定会去膜拜你的。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原本以为只是李白的诗句的夸张,但是想不到是真的。
蜀国虽然没有派出五位壮士来接五位美女,但是也只派出了一队士兵而已。
然后,就像神话传说中的五丁开山一样,那些士兵看到了一条大蛇进入山穴中,在奋力将蛇拽出来的时候,山塌了。
路,开了!
后来,观源发觉,或许,开山的原因,与那条蛇的关系更大一点。
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左传》
蛟,龙属,无角曰蛟。——《韵会》
或许,那条蛇,是达到了某个关键时期的、将化龙的龙属也说不定。
但是不管怎么样,检验变法成果的时候,到来了。
——————————————————————————————————————
元王,名师隰,灵王太子,年五岁,灵王薨。以年幼之故,为叔祖悼子夺位。悼子者,简王也。
及长,恐为人所害,奔魏。
出子二年,自魏归,登王位,黔首【百姓】庆之。
立独子横为太子,以公孙鞅为太子傅,又封左庶长。
尔后,令公孙鞅实行变法,后人称“商鞅变法”也。
元王十年,出兵灭巴蜀二国。
令群臣善农、治【治水】者,修堤铸堰。
有堰名都江堰,有渠名商君渠,自是,吾国之土多沃野、无凶年矣。
元王十五年,楚肃王崩,其弟继位,是为楚闵王。
至闵王,楚为越所灭,自是无楚矣。
元王初年,赵曾为魏所围,出兵于卫,魏君怒而退赵。
卫得魏助,又以齐君亦助其之故,多掠赵土。
时楚悼王崩,楚君为其臣所制,楚国多乱。
故赵王求于秦。
元王助赵退卫,魏武王不悦,斥曰:“汝曾言魏不击秦,秦永不击魏。汝忘否?”
元王曰:“卫国者,魏之属国也,非魏也。赵国,秦之同宗也。秦助赵,人之常情也。”
魏武王叹之。
元王十五年,魏武王骤崩,未立储。
魏王子缓、王子瑩【yg】争位,魏国乱。
赵韩出兵相争。
时赵欲立王子缓,杀王子瑩,使魏割地于二国;韩不允,欲分立二王,仿三家例,分二魏。
魏王子瑩求于元王,愿以河西郡相易。
河西郡,秦穆公时秦域也,为吴起所掠,方为魏疆。
元王允之。
秦退赵韩二国。
王子瑩登位,是为魏惠王。
元王讨河西郡,惠王不允,曰:“先王土也,子孙予人,不孝也。”
元王怒而斥之,使人至赵韩曰:“魏王无信,莫如分立二王也!或立王子缓,亦可!”
赵王、韩王允之。
魏王既立,朝纲已定。
惠王使魏军败韩于马陵,败赵于怀。
以秦使二国发兵之故,出兵于秦。
元王使庶长公孙鞅与太子横统兵,退魏兵。
自是秦魏二国互出兵攻伐矣。
元王十九年,败魏于洛阴。
元王二十年,败魏于石门,斩首六万,诸国贺之。
是年,迁都咸阳。
元王二十三年,俘魏相公叔痤,以其曾优容元王于魏之故,宴之,放还于魏。
元王二十五年,退位于太子横,自号太上王。
太子横,孝王渠梁也,继位之日,有龙鸣,嘹逾钟鼓之声。
返旧都雍城,使公卿送子弟至王宫,使人教之,号为“太学”。
孝王十五年,元王崩御。
是日,雍城王宫有龙鸣,若孝王登位日也。
——————《秦史·本纪二十五·元王》
作者有话要说: 啊咧啊咧,下一穿就是扶苏了哈哈哈~
☆、二世:千秋霸业一朝定(一)
扶苏端正着面容看着眼前的先生。
他今年,才三岁,父王让大儒来启蒙,是不是……太早了?
扶苏有些别扭。
好吧,他承认,以往都是父王手把手教他认字的,他以为……帮他启蒙的会是父王。
好像……好像父王真的为他做过启蒙一样?
他应该明白,父王没有这么多空闲的时间的。
不过扶苏只是沮丧了一会儿便好了。
今日父王允了他,待到今日的课业结束了之后,他们还要一块儿用膳呢!
因着是启蒙,扶苏学的东西不算太复杂,因此下课也早。
扶苏是秦王政的长子,秦王至今也没有立王后,他这受宠的长公子,在别人眼里,继位的可能性极大。
扶苏因着母妃郑姬的教导,待人接物端的是儒家所言的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可是他到底极受他父王的看重,怎么也不像面上表现出来的这样。
秦国自元王归政变法以来,最重视的,便是法家了。
帝王心术,扶苏也是知晓的。
不仅知晓,他在待人接物之中,还不知不觉地用了。
哼,那些公卿大臣,以为他这个长公子还小,准备在不知不觉中对他洗脑,让他受到儒家某些想法的熏陶,然后维护他们的利益?
当他是真正的小孩子吗?!
想到这里,扶苏又突然疑惑了。
他本来就是小孩子啊。
对了,他之前……是怎么发觉,有人灌输的儒家理论不适合他的?
不太对……扶苏觉得有些违和,但是思及父王私下的教导,想来是自己听进去了的原因吧。
扶苏走在王宫的路上,他的侍从安元恭谨地跟在他的身后。
公子荣禄的母妃楚姬迎面走来。
作为公子,扶苏并不需要向这些嫔妃行礼——除了他自己的母妃。
秦宫之中,最尊贵的,当然是王室的血脉,即便是秦王的妃子,也不能生受公子们的礼。
更何况,在没有王后的如今,作为长公子的扶苏,是变相的王太子。
更重要的一条,楚姬的出身并不高。
她是曾经的楚国王室公主不错,但是自从楚国亡国之后,这些曾经的王室?
谁看得上呢!
要不是楚姬的姿色不错,作为齐姬的陪嫁中的一员被父王看上,又好运地生了一个公子,恐怕如今,她也只是在王宫中蹉跎一生的命罢了!
扶苏淡定地从她的面前走过。
秦王政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公子王姬一个一个地出生,除了长公子扶苏得到他的另眼相看,几乎日日得见秦王之外,好像还没有王姬或公子得宠呢!
而秦王后宫的嫔妃,除了羡慕嫉妒恨,郑姬好运地生了长公子,扶苏运道好,作为长公子出生之外,什么也不能做。
笑话,敢对王上的心肝儿长公子出手?活腻了吗?
扶苏感觉到楚姬似乎非常生气,但是……又有一点幸灾乐祸?
怎么回事?
对了……自己怎么知道的,楚姬的情绪?
明明就没有在看啊,不是吗?
作为长公子,扶苏还拥有一项特权。
并不需要通报,他来到了秦王的寝殿。
一堆竹简放在案几上,中车府令赵高服侍在一旁。
赵高是王室的分支宗室,血缘关系已经比较远了。
扶苏模模糊糊地想到,似乎有人说赵高是赵国的远支宗室来着?
谁说的?
这说法还真是好笑呢。
秦王身边如此重要的职位,怎么可能让和赵国王室有关系的人担任?
秦国这是在那些诸侯国施多了反间计,然后准备让别人给秦国也依样画葫芦地来一刀吗?
这说法和赵高是宦官一样,都特么无稽之谈。
对了……谁说的赵高是宦官?
好像,没人这么说啊。
扶苏感到了难以言喻的违和感。
好像,他忘记了什么很重要的事一样。
“哦,扶苏来了。到寡人这儿来。”下一秒,秦王威严却和煦的声音响起。
扶苏马上就丢掉了什么违和感,兴奋地快步走到父王的身边。
他本来想跑的,但是宫廷礼仪要求他必须行止有度。
秦王很喜欢扶苏这个儿子。
这不仅仅是看在他作为长子出生,被秦王寄予了厚望上。
如果扶苏不争气的话,这也是白搭。
但是扶苏不仅天资聪颖,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并不像其他的公子王姬一样,畏惧秦王,而是将他当作父亲来看待。
很多时候,嬴政一直觉得儿子真是萌萌哒!
当然了,儿子什么的,虽然他有很多公子,但是这个自然指的是扶苏宝贝儿啦!
嬴政小时候并没有体验到什么是父爱。
这个要从几十年前的事情说起了。
秦元王嬴师隰从魏国归来登位之后,秦国便开始了快速发展。
虽然外面都在说商鞅,也就是被封为商君的公孙鞅如何天纵奇才,但是作为秦王,他自然知道自己的祖先在其中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虽然看起来只是保证了变法的进行,但是,知道某些□□的嬴政表示,有一些很得罪人的制度,就是元王想出来的。
自然,王室在里面获利是最多的了。
至于背了黑锅的商君嘛……啊哈哈哈,那一块肥沃的封邑还有侯爵之位绝对对得起他啦!
而且……商君最喜欢的是阴阳家啊妈蛋!
传出他是精通法家的人特么到底什么心态啊!
早就作古的秦元王观·嬴师隰·源:历史不可违背啊……阿嚏!
元王死后,孝王继位,作为商君的学生,孝王不仅一直重用着商君,之后还重用着商君同样出色的子嗣。
作为元王的独子,孝王似乎也传到了元王的不近女色。
孝王同样也只有一个儿子——惠文太子嬴驷。
可惜的是,天资纵横,倾注了孝王极大心血的惠文太子早逝。
心灰意冷的孝王决定,从太子的子嗣中,选一个出众的孩子。
太子长子名为荡,力大无比,扬言可举当初被楚国抢走的周之九鼎。
孝王一度看好这位小公孙,可是最后,孝王将目光转到了嬴政的祖父嬴稷身上。
后来登位的嬴稷,就是秦昭惠王。
昭惠王有两个儿子,都是王后所出。
各个诸侯国历来有传统,就算是太子也有可能到他国为质子。
许多的国君都有在别国当质子的经历。
昭惠王的两个儿子分别到了魏国和赵国成为了质子。
可惜的是,昭惠王二十年,昭惠王的长子在魏都大梁去世了。
将儿子追封为悼太子的昭惠王还没有来得及感叹,自己天资纵横的长子离世,而且没有留下子嗣,他能选择的居然只有平庸好色的次子的时候,又一个噩耗传回了秦国。
昭惠王的次子安国君嬴柱,在赵都邯郸去世。
整个秦国一片哗然。
就算因为安国君的平庸而不太喜欢他的昭惠王,在听到两个儿子接连的死讯的时候,也崩溃了。
悼太子也就算了,身子并不是很好。
但是,一向身强体壮的安国君嬴柱,怎么可能这么早死去?而且还是在他哥哥的死讯传出后不久?!
也许唯一的好消息,是安国君因为他的风流而留下了许多的子嗣,秦国还不至于乱套。
这个好消息并不足以抵消昭惠王向赵国的复仇之心。
秦赵两国的关系陡然剑拔弩张起来。
因为事关秦国的王位更替,而且感觉赵国确实不太厚道的各国都选择了观望。
秦国的势力经过元王、孝王多年的发展,昭惠王也是一位雄主,这么多年下来,已经隐隐有了诸国之冠的感觉。
就算苏秦在各国奔走相告要合纵抗秦,没有下定决心的各国君主仍然处在观望状态。
这个时候,又有了这么名正言顺的理由,各国干嘛要白白插手,让赵国占了便宜?
主要是,时任赵王乃是赵惠文王赵何。
赵惠文王的父亲是赵国最雄才大略的王之一赵武灵王。
同当初的秦元王一样,赵武灵王让位给了自己的太子,自己成为了“主父”【即太上王】。
但是问题是,赵惠文王并不是他原本的太子。
赵武灵王的原本的太子是嫡出的太子章,但是,太子章的母亲死后,另娶新妻的赵武灵王喜爱上了新妻吴娃所生的公子何。
后来,吴娃红颜早逝,对美人的喜爱与怀念,以及对公子何的聪颖的喜爱,使得赵武灵王废掉了太子章,立公子何为太子,后来,直接禅位给了赵王何。
原本,这个决定是为了防止赵武灵王在征战过程中猝死,赵国内乱。
但是,后来完成征战,灭亡了中山国的赵武灵王,想到了收回权力。
而且,对无辜被废、毫无怨言的太子章的愧疚,以及对权力的渴望,让赵武灵王准备将被灭的中山国所成的赵国代郡,封给太子章,让太子章成为代王。
赵王何自然不会同意。
最后,以沙丘行宫为根据地,赵武灵王准备支持太子章的政变。
当然,这被镇压了。
赵武灵王最后被围在沙丘行宫之内,被活活饿死,下场凄凉。
而在此过程中毫无反应的赵王何一直到尘埃落定、赵武灵王已死之后,才痛哭一场,命令厚葬。
因为有这个前科在,秦昭惠王明晃晃地怀疑安国君是被赵国害死的,其他诸侯国的人也没有吭声。
毕竟……谁知道呢。
安国君有一个并不受宠的儿子异人,生母是估计只是和他春风一度的夏姬。
但是不受宠,在这时候却显出了好处来。
安国君在赵国当质子,作为秦王唯二的儿子之一,也不是没有赵国人拉拢他。
中间自然送了许多美人。
而能被他们充满信心地送来的美人,自然是有几分手段和姿色的。
换而言之,这些美人都很受宠。
但是认定赵国和安国君之死脱不了干系的昭惠王,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先把这些美人们所出的子嗣都排除了。
赵国之心,何其可诛!
这时候,异人就入了昭惠王的眼。
而且,公子异人还有一个优势。
他有一个聪颖的儿子,公孙政。
虽然因为异人不受宠,使得嬴政的母亲并不是什么身份高贵的女子,但是赵姬作为一个没落的将军家的女儿,也挺讨异人的喜欢的。
带着嬴政,异人被接回了秦国。
不太妙的消息是,异人,包括他的大部分兄弟,身体都不是很好。
昭惠王索性在教导孙儿的时候,让曾孙嬴政也在一旁观摩。
因为嬴政的受看重,也为了保养身体,异人并没有给嬴政添个弟弟妹妹之类的。
而且,强行让赵国交出安国君的尸首的秦王,真的发现了不妥之处。
安国君的死,真的不是意外。
并不是下毒,而是……咒。
同样被发现咒的,还有安国君的多数子嗣。
感谢异人的不受宠,他虽然也中了咒,但是程度是里面最轻的。
而且,这个咒并没有在嬴政身上发现。
秦王想到了他身体不太好的悼太子。
果然,即使身体再怎么不好,悼太子的死相,也不会和安国君那么的相似。
这是……只针对秦国王室的阴谋,还是……别的?
查探的东西放在一边,因为如此,昭惠王极为看重异人……的儿子嬴政。
他实在是聪明极了,而且,有一股能熬的狠劲儿。
异人虽然自傲于儿子的受看重,但是也感觉到了无比的别扭。
仿佛……祖父昭惠王越过了他,直接将嬴政当作了王储。
第24节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