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 113 章
陈毅军事文选 作者:《陈毅传》编写组
第 113 章
久和上官云相、陶广[23]三个集团军约六万人,均位置在金华、上饶、南昌
之线,担负对敌任务,皖变后与我无接触。
以上华中汤、李、顾三大系统,总计正规军三十五万人,地方武力计十
五万人,约在五十万人左右。
4.一九四○年黄桥战斗后,接着皖变爆发,顽方决定以李仙洲[24]集团
援鲁,王仲廉[25]集团援苏,以“忠救”军挺进苏南,企图北渡长江援韩。
此为三路与我争夺敌后的计划,而以汤恩伯总其成,以李品仙进入皖东作策
应。此计划经过一九四三年春韩德勤之最后失败,李仙洲入鲁受挫,于学忠
[26]撤回豫东、皖北,顽方与我争夺敌后之计划最后失败。故于一九四三年
夏季之后,蒋、何已主动放弃派大军进入敌后的计划,乃改变对策,严令桂
系保持淮南路东的敌后据点(在全椒、合肥、江浦一带)与我二师对峙;令
韩德勤保持津浦路东灵璧、唯宁一带据点,与我四师相峙;令李明扬留苏中,
掌握李长江等伪部待机反正,并策动敌寇扫我;令“忠救”挺进苏州、无锡、
江阴,保持北渡的道路。这三种步骤是在保留敌后战略支点,顶为将来大军
反攻反共的准备。同时这些支点还有积极掌握伪军、组织特工对我破坏、保
其政治旗帜的积极作用。因此顽方两大部署:正规军全部观战,不抗不击,
保存实力;而地方游击队挺进敌后,以政治破坏为主,军事骚扰为辅,达到
继续在敌后进行反共工作为目的。
二、华中工作发展过程
(一)抗战初我们的力量
一九三八年第一、二、三支队在岩寺集中时计六千人,枪二千余支,轻
机枪只三挺。在江北高敬亭四支队计千三百余人。全军计八千人。其中长征
后留下的红军游击队成分,江南闽、赣、湘各地共约二千人,以后和平实现
后,陆续收容、招募计四千人;江北四支队老基础约六百人,抗战初期招募
七百余人。当时各路游击队分散各方,政策转变的时间先后不同,特别当时
项英同志对新形势认识不够,他本身表现由国共对立转入国共溶化的情绪,
未积极放手吸收青年(怕特务)、吸收新兵(怕破坏国民党兵役法),又因
经费困难,不敢搞大队伍等。地方党仅在徐州、上海开始了一些恢复组织的
工作,而在农村中则有一大批出狱归田失联络分子,或系自新分子,在农村
自动开始抗日工作。
1.华中工作的三个时期:
一九三八年一月东南分局及军部在南昌成立[27],开始华中工作的新时
期。以后工作发展,六年来可划分为二个时期。
甲、第一时期:从一九三八年初到一九三九年冬。此一时期是最好发展
时期。南京、徐州、武汉三大城市相继沦陷,我党我军声誉突起,国民党限
制不大,应大胆迅速东进向敌后发展,但当时则采取沿途停留,不愿脱离国
民党区域,等待敌寇前进。应放手到敌后去解决人、枪、物和根据地问题,
而当时则采取整训部队提出建军的精兵方针,把大批新旧干部留在皖南作训
练教育工作,使敌后前线工作人手不够,而限制了自身发展。新四军是由各
路“诸侯”、大小“股东”集合成军,自然在当时形成各种严重现象。项英
不了解只有在政治上领导东进求得大发展,才能团结内部,说服同志,克服
各种倾向,反而死死箍在皖南,必然是治丝益纷。对恩来同志三九年春传达
中央指示后确定的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方针,亦不具体执行。特别到一九
三九年冬八路军大发展,第一次反共高潮在华北爆发,顽方在华中对我进攻
日亟,项英同志反而信赖顽方说华北过左,对中央所提出的反投降任务及应
付突然事件的方针,项不但不执行并且不着重传达,更无部署,这里就深深
种下了尔后皖南惨败的根苗。这一时期应该以向敌后大发展为中心,项的领
导是闭关自守,丧失时机。但在此时期,前方各部仍有一些发展。苏南第一、
第二支队已完成直达淞沪,足跨长江两岸的发展,造成了大军可随时北渡的
优越条件。第四、第五支队在江北亦有些发展。彭雪枫、李先念于一九三九
第 113 章
恋耽美
第 113 章
久和上官云相、陶广[23]三个集团军约六万人,均位置在金华、上饶、南昌
之线,担负对敌任务,皖变后与我无接触。
以上华中汤、李、顾三大系统,总计正规军三十五万人,地方武力计十
五万人,约在五十万人左右。
4.一九四○年黄桥战斗后,接着皖变爆发,顽方决定以李仙洲[24]集团
援鲁,王仲廉[25]集团援苏,以“忠救”军挺进苏南,企图北渡长江援韩。
此为三路与我争夺敌后的计划,而以汤恩伯总其成,以李品仙进入皖东作策
应。此计划经过一九四三年春韩德勤之最后失败,李仙洲入鲁受挫,于学忠
[26]撤回豫东、皖北,顽方与我争夺敌后之计划最后失败。故于一九四三年
夏季之后,蒋、何已主动放弃派大军进入敌后的计划,乃改变对策,严令桂
系保持淮南路东的敌后据点(在全椒、合肥、江浦一带)与我二师对峙;令
韩德勤保持津浦路东灵璧、唯宁一带据点,与我四师相峙;令李明扬留苏中,
掌握李长江等伪部待机反正,并策动敌寇扫我;令“忠救”挺进苏州、无锡、
江阴,保持北渡的道路。这三种步骤是在保留敌后战略支点,顶为将来大军
反攻反共的准备。同时这些支点还有积极掌握伪军、组织特工对我破坏、保
其政治旗帜的积极作用。因此顽方两大部署:正规军全部观战,不抗不击,
保存实力;而地方游击队挺进敌后,以政治破坏为主,军事骚扰为辅,达到
继续在敌后进行反共工作为目的。
二、华中工作发展过程
(一)抗战初我们的力量
一九三八年第一、二、三支队在岩寺集中时计六千人,枪二千余支,轻
机枪只三挺。在江北高敬亭四支队计千三百余人。全军计八千人。其中长征
后留下的红军游击队成分,江南闽、赣、湘各地共约二千人,以后和平实现
后,陆续收容、招募计四千人;江北四支队老基础约六百人,抗战初期招募
七百余人。当时各路游击队分散各方,政策转变的时间先后不同,特别当时
项英同志对新形势认识不够,他本身表现由国共对立转入国共溶化的情绪,
未积极放手吸收青年(怕特务)、吸收新兵(怕破坏国民党兵役法),又因
经费困难,不敢搞大队伍等。地方党仅在徐州、上海开始了一些恢复组织的
工作,而在农村中则有一大批出狱归田失联络分子,或系自新分子,在农村
自动开始抗日工作。
1.华中工作的三个时期:
一九三八年一月东南分局及军部在南昌成立[27],开始华中工作的新时
期。以后工作发展,六年来可划分为二个时期。
甲、第一时期:从一九三八年初到一九三九年冬。此一时期是最好发展
时期。南京、徐州、武汉三大城市相继沦陷,我党我军声誉突起,国民党限
制不大,应大胆迅速东进向敌后发展,但当时则采取沿途停留,不愿脱离国
民党区域,等待敌寇前进。应放手到敌后去解决人、枪、物和根据地问题,
而当时则采取整训部队提出建军的精兵方针,把大批新旧干部留在皖南作训
练教育工作,使敌后前线工作人手不够,而限制了自身发展。新四军是由各
路“诸侯”、大小“股东”集合成军,自然在当时形成各种严重现象。项英
不了解只有在政治上领导东进求得大发展,才能团结内部,说服同志,克服
各种倾向,反而死死箍在皖南,必然是治丝益纷。对恩来同志三九年春传达
中央指示后确定的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方针,亦不具体执行。特别到一九
三九年冬八路军大发展,第一次反共高潮在华北爆发,顽方在华中对我进攻
日亟,项英同志反而信赖顽方说华北过左,对中央所提出的反投降任务及应
付突然事件的方针,项不但不执行并且不着重传达,更无部署,这里就深深
种下了尔后皖南惨败的根苗。这一时期应该以向敌后大发展为中心,项的领
导是闭关自守,丧失时机。但在此时期,前方各部仍有一些发展。苏南第一、
第二支队已完成直达淞沪,足跨长江两岸的发展,造成了大军可随时北渡的
优越条件。第四、第五支队在江北亦有些发展。彭雪枫、李先念于一九三九
第 113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