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耽美 > 青伶

正文 第 16 章

    青伶 作者:琴挑

    第 16 章

    “众卿家,对旱灾之事有何良策?”大殿之上,皇帝正襟危坐,忧心忡忡。从他深锁的眉头和暗黄的气色来看,为了旱灾一事,这位不再年轻的皇帝连日来已是身心俱惫,衰老了好几岁。随着灾情的连连告急,朝廷上上下下人心惶惶,气氛也越来越凝重。

    窒息的沉默。

    文武百官都摒弃凝神,没人敢第一个站出来。

    皇帝一声长叹后,吏部尚书荀仲纪终于打破了沉默,出列奏道:

    “臣以为,眼下当务之急,就是开仓放粮。”

    这实在是个难以出口的不情之请,荀仲纪清楚地知道,国库本来就存粮不足,因为大旱数月,连紫禁城也支撑不了多长时间了。开仓放粮,只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治标不治本。

    一旁的李侍郎也应和道:“臣也赞同尚书大人所言,开仓放粮。”

    文武百官均点头示好,交口称赞:“尚书大人所言即是,所言即是啊。”

    百官正交头接耳间,只听一洪亮之音响起:

    “皇上,臣却以为不可。”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说话之人虎目龙眉,气宇轩昂,正是康顺王爷。

    康顺王挺胸昂首,径直出列,上前奏道:

    “皇上,臣以为,开仓放粮固然可解一时之急,却不是良久之策。天下大旱已近三月,灾民千万,税米无收,粮仓又不盈,即使全部用来救灾,也只能支撑一月,一月后,天下黎民还是要被饿死。”

    说话之间目不斜视,字字铿锵,当即就有人附和:

    “王爷说得很是,开仓放粮只能解一时之需,并不是长久之计。”

    “是啊,是啊。”

    荀仲纪忙又奏道:

    “禀皇上,如果不开仓放粮,一月不到,再不见我大清子民有一生还!”

    众人又说道:

    “尚书大人说得也有道理,还是要解燃眉之急。”

    康顺王皱眉道:

    “皇上,如果现在开仓放粮,第一,各地存粮均不足,如果京城粮草运往全国各地,少则几天,多则数月,即使日夜不休,恐怕送到时也是杯水车薪。第二,灾民如蝗,已涌入各城镇,如果放粮时发生哄抢,还会引发流血冲突,从内部自杀自阀起来。第三,边疆异族祸乱之际,也难保外敌不会趁虚而入,挑拨民众造反,趁机颠覆我大清。”

    荀仲纪老眉一挑,正色问道:“那么,依王爷之见,该如何救灾?”

    康顺王看了他一眼,向皇帝拱手禀道:

    “皇上,依臣之见,只有六个字。”

    皇上忙问:“哪六个字?”

    “强者生,弱者亡。”

    “爱卿,此话怎讲?”

    “臣的意思是,既然存粮不足以救天下人,就只能先保年轻力壮,身强体健者活命,这样,我大清才不至血脉无存。”

    此话一出,朝野上下均一篇哗然,文武百官大惊失色,皇帝绷紧面孔不语。

    荀仲纪愤然反驳道:

    “王爷!王爷百战沙场,少年得志,固然是不把人命放在眼里。虎毒尚不食子,何况人乎?百事孝为先,子怎可抛父?即使毫无血缘关系,又怎能眼睁睁地看那老弱病残者活活饿死?人心都是肉长的,王爷口出此言,心又是什么做的?”

    康顺王厉声道:

    “荀大人问我的心是什么做的,我的心,是剑做的。自古成大事者,不能有妇人之仁,历朝历代,哪家的天下,不都是白骨堆成的吗?为了保我大清龙脉,牺牲几个平民又算得了什么?”

    荀纪仲捶胸顿足,面带泣色,悲戚地说道:

    “几个平民?王爷此举一出,不知道要有多少妻离子散,父死子别?难道百姓的命在王爷的眼中还不如草芥吗?试问王爷,如果懿德老王爷在世,也要先子后父吗?”

    “荀大人!”……

    两人争执不下,针锋相对,眼看着就要吵起来了。

    皇帝微微皱眉,面带不悦,低吼道:

    “行了!两位爱卿说得均有道理,不过,朕已经决定,就按照康顺王的意思,开仓放粮,先保年少力壮者活命,如果粮食有节余,在给老弱病残者。此事就交与康顺王和荀大人共同主持。退朝!”

    “退——朝——”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文武百官跪安后,三三两两地退去。

    荀仲纪感到胸中压一千斤大石般,呆立在原地,两腿如灌铅般,沉重得无法移动一步。康顺王经过他身边时,淡然说道:“荀大人为黎民苍生着想,真乃百姓之福。不过,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说完,拍拍他的肩膀,拂袖而去。

    只剩下荀仲纪一人,望着大殿中央的题句,怔怔地发愣。

    表正万邦慎厥深修思永

    弘敷五典无轻民事惟难

    自己真的……老了吗?

    苍天啊,天下百姓正经历着水火的煎熬,苍天啊,你为何不睁眼?

    相逢何必曾相识

    第 16 章

    恋耽美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