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节
亡国之君 作者:谁诺
第5节
他一句一句直指重点,霍方脸色惨白,沉声道:“天理昭昭,霍方绝不能坐视反贼坐大,窃位篡国。”
这老头人还不错,但也实在是迂腐。薛寅在心里叹气,道:“霍老,我向你打听一件事。”
“陛下请讲。”
薛寅浅啜一口茶碗里的茶,“霍老也是三朝元老了。曾和柳从之共事过。那么柳从之此人,性情究竟如何?”
霍方一怔,不料他有次一问,思忖片刻后,低声答到:“柳从之此人,天资聪颖,能文能武,工于心计,故而在朝中如鱼得水。不料此人狼子野心,竟意图谋国……”他说到这儿,骤然一顿,喘了一口气,而后冷声道:“柳从之昔年金榜题名,还是我做的主考。我二人有师徒之分,现在想来,可恨至极!”
做了文状元还能做武状元,做了丞相还能做将军,堂堂明王名不虚传啊,正经是个了不得的人物。薛寅低低叹气,“我问你,柳家军反水,从边境打到这里,一共用了多久?”
“两年。”霍方脸色及其难看,“华平胡乱指派军队,将领指挥不力,以致朝中大军溃散,连连战败,无一人能嘤其锋芒。“
薛寅点头,又道:“柳家军一路走来,可有做屠城、杀害百姓、等种种不义之举?”
霍方道:“这个并无……此人还有一分良心。”
薛寅笑了,“故而他虽反叛,但名声挺好,地盘也占得稳,手下兵士忠心不二。他赶上了华平在朝中肆虐,民怨沸腾的当口起兵,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有了发兵的借口。他刚起兵时又适逢江南鱼米之乡大旱,赤地千里,死伤无数,朝廷无动于衷,他救济灾民,所以几乎毫不费力地收复江南腹地,根基稳固,兵强马壮,占了人和。其时天现异照,江南水乡竟然大旱不说,泰山竟也地动,人人道定是华平倒行逆施,引来天怒,柳从之在这当口横空出世,却是占了天时,其后江南旱情竟奇迹般好转,故而人人传他乃是真命天子。他收复江南,稳扎稳打一路北上,如今打下半壁江山,已是占了地利。”
薛寅说完这长长一串话,也觉得累了,对面如死灰的霍方道,“如今天时地利人和他都占了,我们这边却是天公不作美,赏了我们一场大雪。霍老,这仗没法打啊。”
霍方面无血色,低声道:“这是天要亡我大薛?”
薛寅站起身,走到霍方身前,轻轻拍了拍他的肩,一本正经道:“正是天要亡我大薛啊。气数已尽。”
霍方被他一拍,忽地闭起了眼,整个人软倒下去,薛寅不慌不忙扶起他的身子,唤来外间守候的小太监路平,“霍老身体不好,乏得很了,你带他下去休息。”
路平领命离开。薛寅看着两人背影消失,喃喃道:“霍大人可别怪罪我,你做得够多了,如今……不需要了。”
事已至此,已成死局,与其拼个鱼死网破血流成河,让这宣京城数百年的繁华毁于一旦,倒不如……
只是霍老头这人实在太过迂腐,天天听忠君爱国那一套听得人都傻了,不如让他睡一觉,这样一切都好。
薛寅沉思片刻,忽然自怀中取出装着月色明的小瓶端详。若是天公作美,这么个小玩意确实能扭转战局,从死局里走出一条生路来——虽然这手段确实,损阴德。
他看了看那小瓶,又听着窗外风声呼啸,终是无奈地叹了一口气。
所谓气数已尽,就是说即使他手里拿了这逆天的几能改变战局的东西,但这好端端的天就是刮起了大风,几乎没有停止的势头,而且风向简直是妙极了,专往北边吹,绝不犯南边分毫。
若要让天狼那神棍来分析,只怕他会信誓旦旦地说姓柳的一定撅了老薛家祖坟,绝了这一朝气脉。
——不过现在薛寅确实觉得柳从之只怕没准真的撅了薛家祖坟,不然这气运也实在太邪乎了。一到他要起事,江南就大旱了泰山就地动了,现今连风也向着他,实在是……天要亡我大薛啊。
薛寅抓了一把瓜子啃,一边啃,一边摇头晃脑觉得非常忧愁。就这么闲晃到天色将暗了,一波又一波来找霍方没找到的人向他这儿奔来,薛寅也只得弃了瓜子,整了整衣服,分外严肃地站起来,好整以暇道:“传朕旨意,朕将亲自上城楼守城,与将士们同生死共患难。”
几个臣子都被他这一招吓了一大跳,阻拦未果后,只能看着新皇一身黄袍,施施然上了城楼。
城楼上都是守城的士兵,没曾想能亲眼见着皇帝,都吓了一跳。薛寅竟也真的待在城楼上,不顾寒风凌冽,负手远眺,极目望向远处。
天色昏暗,看不清远处究竟有什么,唯有狂风劲吹,带起战意森寒。
天色完全暗了下去,没有敌人的踪影。所有人都松了口气,守兵一个个都被风吹得满面生疼,遍体生寒,有兵士在这风中扯开嗓子,唱起一首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歌声嘹亮昂扬,传到很远,倒是出乎意料鼓舞气了士气。薛寅遥遥听着,却忽地想起了他以前听过的一首北化童谣,他是听一个年纪和方亭差不多的小叫花唱的,叫做《大风起》。唱的是北化孩童因养不活,被家人卖到别处,不料身在边境,遇到月国进犯,卷入战乱。
天寒地冻苦无粮,
爹娘卖我去别家。
别家挨打又挨骂,
战乱起时各自逃。
大风起兮月狼来,
月色明兮万里红。
我寻爹娘寻不见,
大风起兮天地哭!
章节目录 第13章 千古一跪
夜半三更,天边弦月高挂,天色漆黑如墨。
一片寂静中,驻扎在离宣京不远处的柳军迅速并且井然有序地拔营,整装,安静地准备最后一场战斗。
一旦胜利,改朝换代,青史留名。
而一路走到现在,胜利几乎已是十拿九稳的了。
主帐之中,柳从之安静独坐,细细端详手中一封书信,良久,嘴角微微勾起。
帐中烛火通明,火光摇曳,映在他脸上。柳从之样貌可谓是顶顶俊俏,皮肤极为白皙,两道长眉斜飞入鬓,一双狭长凤眼微微上挑,黑眸亮如寒星,五官俊美不假,但眉眼可谓浓墨重彩,顾盼间带出一份凌厉,生生地将相貌中那份隐约的阴柔秀气给压了下去。气质端然,凝沉如玉。
顾均醒来时,看见的便是这幅情景。
他周身伤重,刚一动作,便觉脏腑剧痛,如遭猛锤敲击,不由痛呼一声,唇边溢出血色。
柳从之看完手中书信,回头看他一眼,笑道:“小顾公子,你伤得不轻,得好好修养才是。”
顾均粗声喘着气,满头冷汗,片刻功夫,昏迷前种种又浮上心头。他所率领的军队与柳军遭遇,而后就是……一场噩梦。顾均看着眼前谈笑自若,面上无一丝凶戾之气的人,心头竟倏忽浮上恐惧之意。
他败了,一败涂地,再无转圜余地。
“我没死?”顾均一瞬间心如死灰,垂头道:“何不赐我一死?”
柳从之见状摇了摇头,似乎颇为惋惜,“小顾公子,令尊顾先生乃是我的启蒙恩师,先生才华人品,柳某都极其钦佩。他若泉下有知,必不忍见你就此殒命。柳某挂念先师,怎能行此恶事?”
顾均念及先父,心头不知是何种滋味,颤声道:“我不成器,愧对父亲。可你……”他顿了顿,寒声道:“你又有何颜面谈我父亲?父亲若知你作为,只怕九泉之下,亦不得安宁。”
柳从之眉头一挑,竟是笑了,点头道:“说得不错。天地君亲师,忠君报国方是正道。柳某却判上作乱,罪大恶极,也合盖遭先师薄鄙,万人咒骂。好在先生生前,尚不知我狼子野心,我师徒不至决裂,也是幸事。”他面色也不变,把自己骂了个狗血淋头,而后话锋一转,笑道:“顾小公子品性端正,想也是先生教养所致。我犹记先生给我启蒙之时,教了我一句话,刻骨铭心,至今不敢忘。”
“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顾小公子应该也听过这句话?”
“听过。”顾均皱眉,当然听过,君依于国,国依于民,民生本就是重中之重。
柳从之的笑容深了些许,“这话说得及其在理。所以我便寻思着,既然做皇帝的成天荒唐想着弃世登仙,弃百姓疾苦于不顾,掌管大权的成日贪污享乐,以至民生凋敝,那我把这群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人赶走,还天下百姓一个太平,岂不快哉?”
顾均眉头大皱,咬牙质问:“你挑起战乱,害人无数,不过是为一己私利,何必扣上为国为民的帽子?”
柳从之叹了口气,“既如此,你可愿亲自还天下百姓一个太平江山?”
顾均一怔。
柳从之将手中书信置于烛火上点燃了,一面道:“顾小公子才华横溢,忧心民生,若能得一机会一展宏图,必定不会辜负令尊期望。柳某起兵造反,确实也是为一己私利,然而举目只见万里江山一片疮痍,百姓困苦民不聊生,也是不忍。”他说着一顿,而后微笑:“柳某半生奔波劳碌,唯愿有朝一日,世上再无干戈征伐,异国铁骑不敢犯我国疆土一步。百姓安居乐业,衣食富足。海晏河清,天下太平。”
他说到“海晏河清,天下太平”,声音忽然放得很沉,而后长眉轻挑,一双深邃黑瞳审视顾均,目光沉沉:“不知顾小公子,是否愿意得见这一日?”
柳从之的话实在太有蛊惑意味,顾均张了张嘴,蓦地发现自己心如鼓槌,一腔热血沸腾,几乎就要应上一句“愿意”。他是文人脾性,有文人傲骨,更有文人抱负,何尝不恨江山颓败民生碉堡?又何尝不愿见海晏河清,天下太平?
可是……他眼前这个人,是叛军首领,是乱臣贼子,他又怎能投这等人?
顾均所有话梗在了喉头,竟是什么都没说出来。
素闻柳从之乃是劝降高手,实在名不虚传。
柳从之见他犹豫,也不在意,站起身笑道:“顾小公子大可慢慢考量,另外,我们就快出发了。”
顾均一惊:“去哪儿?”
柳从之轻轻一挑眉,眼里闪过一丝兴奋,“自然是去宣京。我生在宣京,长在宣京,阔别数年,此番归乡,实在心绪难平,感慨万千啊。”
顾均看着他的眼神,心中警兆顿生,一瞬间浑身发凉,竟是惊出了一身的冷汗。
柳军训练有素,行军极快,井然有序,至十月二十三清晨,已入宣京近郊。
宣京古城已在目之所及之处。
清晨起了一场薄雾,柳从之坐在马上,遥遥望去,宣京古城罩在雾中,看不太真切,在重重霜雪掩映下,显得安宁平和,恍惚一看,与数年前离开时,毫无差别。
柳从之稍显怔忪,他胯下战马微一嘶鸣,似想疾奔向前,柳从之一勒缰绳,一手轻拍马的脖颈,低笑:“别这么急。”
在他身后,大军整齐列队,肃穆无声。柳从之深吸一口气,神情极冷静,朗声开口:“诸位,此为最后一役,成败在此一举。”
所有战术均已事前部署完毕,这支部队南征北伐,随他一路走来,是为精锐彪悍之师,进退有度,能够披靡。柳从之神色端然,目光极亮,在一片肃静中露出个笑容:“准备好了么?”
万军肃立,凝然屏息,片刻后,骤然齐声大喝,声震四野,响彻云霄!
马蹄声响,烟尘滚滚,战旗飘扬,大军如同一把长矛,锐利无匹,刺破笼罩古城的宁静。
与此同时的宣京,却也和宁静沾不上边。
薛寅身上的龙袍早已皱巴巴,他却也无心顾及,柳军已行进到了能够看到宣京城的地方,宣京一方自然也不是全无所知,事实上,霍方沉睡不醒,大敌当前,没个主心骨,宣京一方上上下下都快急疯了。
整座城被笼罩在不安的氛围里,反而显得非常安静,街道清空,百姓闭户不出,前几日还能勉力维持的繁华雍容没了踪影,白雪未化,雾气弥漫,朦胧冷寂之中,透出几分萧条与沧桑。
最后关头,仍然在外的,除了朝臣,就是士兵。朝臣甚至也跑了不少,霍方一倒,人人六神无主,许多人甚至已经准备着投降了。最后关头,在宣京城门前列队的,是合计八万名士兵。晃眼一看,似乎也是支浩大的队伍,然而只要细看,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这批守军,有两万人是原有守军,其余几万都是这几日全城搜罗男丁而来,说是乌合之众都是难听的。宣京城内所有物资都紧缺,这批赶鸭子上阵的所谓士兵大都连身军服都没有,就在头上绑根带子,武器也不够,队伍末尾的许多人手里拿着甚至是菜刀锄头,而且这批硬拉来的百姓本身也是参差不齐。宣京正在这风雨飘摇的当口,百姓都不想卷入此等征伐战乱,即使是强制招兵,行进起来也困难重重,流言纷纷,民怨沸腾,故而进展十分艰难,有时只能往那些吃不起饭的穷人身上打主意。
这时队伍一列,好么,骨瘦如柴者有之,面有菜色者有之,衣衫褴褛者有之,甚至还有五六十岁的老大爷、十来岁的小孩搁里面充门面,薛寅的目光在那一张张脸上扫过去,不禁苦笑,这样的队伍去打仗,不是笑话么?
这群赶鸭子上架的,这座城的最后战力也显得十分不安,乱嗡嗡的私语声不断,一双双饱含恐惧与不安的眼睛紧盯着薛寅,薛寅毫不怀疑只要稍微遇到什么变动,这群杂牌军就会丢盔弃甲,四散而逃——更别说大部分人甚至没有盔甲,逃起来应是轻快。
薛寅苦笑着按了按太阳穴,深深地叹了口气。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天要亡我啊。
思绪才转到这里,他忽然一怔,片刻后伸出了手。
起风了,风向……朝南。
这场战役,在后来的史书里,没有留下名字。
关于它的记叙是有的,但是它实在是算不上什么战役。
柳军精力充沛,兵强马壮,携威而来,薛朝无援少兵,军中一群乌合之众,上下离心,闻柳军威名而丧胆。
柳从之带着必胜的把握,携先锋军行至宣京城门附近的时候,只见整个古城静悄悄的,城楼上空无一人,没有城防,无人守城,宣京古城笼罩在一片死寂之中。
柳从之勒马,见这阵势,稍一皱眉,“这倒是不寻常。”
袁承海在他左近,见状皱眉道:“以霍方的脾气,绝不会做出此等空门大开之事。是有诈?”
另一军中将领策马上前,也建言道:“这事看上去蹊跷,殿下,不如我命人先上前一探。”
柳从之不语,打量宣平城,忽地目光一凝。
四野隐有风声,此外一片寂静,只听前方传来吱呀一声,声音拖得慢而长,仿佛一个腐朽老人的最终一声叹息。
柳从之目光如电,紧锁眼前古城,面现讶色。
十月二十三,柳从之陈兵宣京,宣京浑不设防,城门洞开。
宣京城门,正被人从里面缓缓打开。
此为宣京正门,可称雄伟,开得也极慢,远远透过一条缝隙,完全无法窥探城内景象。众人斗志满满而来,见这情景,却都一愣,今日所见,实在是和事前所有预料都不相符,也未曾考量对策,一时举棋不定,柳从之沉思片刻,笑道:“城防全无,城门大开,倒是诚意十足,诸位随我入内一探究竟,如何?”
袁承海谨慎道:“恐是请君入瓮之计。”
“不错。”柳从之点头,大方肯定,而后气定神闲地微笑,“迟早都是要去的,既然人家请了,岂不正好?”
袁承海微感诧异,柳从之行军虽不乏巧计险谋,但多数时是以谨慎为重的,行事稳重,然而今日……他触及柳从之亮极的目光,微微一怔……今日,这个一贯以城府深沉、从容应变著称的人,也是难掩兴奋了啊。
袁承海忽然想起柳从之传往宣京的书信,里面有一句话是:游子归乡。
柳从之是游子归乡,他又何尝不是?袁承海生在宣京,长在宣京,袁氏一门书香门第,两代大儒,声望极高,然而逆子反叛,以至全族流离失所,清誉毁于一旦。
种种恩怨,至如今,终是个了局。成王败寇,自古如此。
柳从之主意已定,其余人无有不从之理,大军鱼贯向前,直逼宣京城门。柳从之身披盔甲,腰负长剑,胯下坐骑神骏,身为主帅,却是一马当先,浑然不惧。
他身上儒雅气息向来极重,模样俊美,平素谈笑风生,像个文士多些——他本就是文士、名相,此时做武将打扮,嘴角仍然含笑,周身不见丝毫凶戾,只显得英气勃勃,气度从容。
在他缓缓逼近宣京的同时,宣京城门同样缓缓打开,先是缝隙,而后缝隙缓缓扩大,先是一人宽,再是两人宽,再是一丈,两丈,终于彻底洞开。
一人身着龙袍,静立于城门前,正是薛寅。
薛寅立在风中,身上裹着龙袍,被吹得嘴唇发青,第一眼就看见了策马而来的,名满天下的柳从之。
初次见到这位传说中的,以一人之力改写时局的人物,薛寅心中的第一个念头是:早知道姓柳的胆子那么大一一个人跑那么前,他直接在城门后安排弓箭手不就行了么?千金难买早知道啊!柳从之不是据说是个行军非常谨慎的人么?
这个念头一闪而过,已经看清城门后情势的柳军再不迟疑,加速向前。
薛寅静立,听得万马奔腾,蹄声沉沉,微微摇头——算了,他自己不也豁出去了玩命来了么?
蹄声越来越近,终至城门面前,柳从之在薛寅面前勒马,大军于是止步,柳从之高踞马上,审视薛寅片刻,笑道:“大薛皇帝陛下。”
薛寅仰头看着柳从之,深吸一口气,身着龙袍,在万千兵马前,在柳从之坐骑前,缓缓下跪,叩拜,沉声道:“薛寅无德无能,愧居帝位,愿率薛氏一族上下,归顺阁下。江山更替,百姓无辜,望阁下心系民生,无伤百姓一人。”
宣京满城寂静。
城门前千军万马鸦雀无声,城内,薛寅身后数百米之处,士兵、朝臣安静地望着这一幕,狂风劲吹,除风声外,一切不闻。
如何以一人之力,丢尽举国脸面?
当以此为最!
章节目录 第14章 倾国之耻
平心而论,薛寅自从北化出来的那天至今,想过许多解决柳从之的法子。
这些法子都看似可行——诸如刺杀、求援、避退、离间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其中最为阴毒的,就是使用月国使者提供的绝毒月色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要是华平的使者不携着那一份诏书至北化,薛寅没准此刻仍在北化睡大觉,完全不必卷入此等乱局,听到柳从之陈兵宣京,只怕还要拍手叫一声好,庆幸这场仗终于要打完了。
然而世间风云变幻,人有旦夕祸福,如今薛寅头上套了个皇帝的头衔,面对此等境地,只能苦笑。
这场纷纷乱乱,在数年前就埋下了祸根,终于在两年前爆发的战乱,终于还是要由他来亲手终结。
——是的,薛寅最终决定,终结这场战乱,以这等耻辱的方式。
薛寅跪下扣首,看见满地尘土的时候,听见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叹息。
列祖列宗在上,若你们地下有灵,还是别惦记不肖子孙薛寅了,免得被气出什么毛病来。这江山老薛家坐了两百年,想想也够本了,时岁有变迁,朝代有更替,也是人之常情嘛。你看我也没享一天的福,还要面临这等境地,实在也是不得已。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实话说,这是薛寅平生最厌恶的一件事。
可惜他仍然决定如此。可惜啊。
薛寅内心叹了又叹,好容易等周围被震得找不到北的人都回过神来了,他仍然跪着,抬起头,可见前方众人愣了之后,面上无可抑制透出喜色,像是被天降的馅饼砸懵了,又难免惊疑,浩浩荡荡的队伍里渐渐响起嗡嗡声。
薛寅背后也有嘈杂的细语声,然而这部分声音就复杂得多了,没有人在笑,本应最后守卫这座城市的人……士兵、百姓、臣子目睹堂堂天子威严扫地,即使是内心早已有数,或者本就想着投降的人,内心也是震撼。人人都被告知,天地君亲师,君威无上,是为至尊,那么,当一国天子自甘轻贱,被人踩在脚下时呢?极度的惊讶和震撼后,有人的脸色变了,震惊化作了愤怒,甚至于轻蔑与鄙夷,四面八方投射来的目光如刀,几乎要硬生生把薛寅戳穿。薛寅只作不见,眼里映上了深深的疲倦。
一片嘈杂中,只柳从之自始至终不动声色,凝视跪地的薛寅半晌,他倏然微笑了一下,问道:“你是大薛皇帝陛下?”
柳从之声音不大,然而他一说话,漫天的嘈杂声倏然一收,周遭竟是出乎意料地安静了下来,柳从之低头审视薛寅,目光清明而锐利。
薛寅不答。
柳从之翻身下马,站在薛寅面前,低头俯视薛寅,唇角轻勾,一字一句道:“现在跪在我面前的,是大薛皇帝陛下么?”
周遭一片寂静,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薛寅身上。薛寅只觉后背上投射的目光几乎能把他整个人烧穿。
薛寅深吸了一口气,闭目:“是。”
一个字出,柳从之嘴角露出微笑,薛寅身后安静片刻,蓦地爆出一阵谩骂,有人怒吼道:“大薛没有你这样的皇帝!你不配做这个皇帝!”
一声怒喝之后,接连有人谩骂,即使是本来就心无斗志的人,此刻看着那个遍身尘土的明黄背影,神情里也带了深深的失望。好笑的是,反应激烈的多是平头百姓,又或少数年轻官员。许多官员在最初的惊骇过后,看着这场闹剧,反而松了一口气,气定神闲。
柳从之轻轻拍了拍手,转头向站在他身后的袁承海做了个手势,后者点头离开,柳从之而后饶有兴趣地打量着薛寅。
薛寅一脸疲倦,眼帘低垂,不看柳从之,也不对周遭谩骂做反应,安静地跪着,不发一言。
他安安静静老老实实的时候,看上去是个很秀气的年轻人,皮肤白皙,容貌清秀,身材也瘦弱,单单薄薄,好似下一刻就会被肆虐的北风吹倒,然而他跪得很稳,哪怕脸被风吹得发红。薛寅向来是个吊儿郎当没正形的软骨头,似乎一年到头都睡不够觉,这时腰杆却挺得笔直。
瘦而不弱,冷静清醒。这是柳从之对薛寅的第一个评价。
实话说,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小皇帝,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
第5节
恋耽美
第5节
他一句一句直指重点,霍方脸色惨白,沉声道:“天理昭昭,霍方绝不能坐视反贼坐大,窃位篡国。”
这老头人还不错,但也实在是迂腐。薛寅在心里叹气,道:“霍老,我向你打听一件事。”
“陛下请讲。”
薛寅浅啜一口茶碗里的茶,“霍老也是三朝元老了。曾和柳从之共事过。那么柳从之此人,性情究竟如何?”
霍方一怔,不料他有次一问,思忖片刻后,低声答到:“柳从之此人,天资聪颖,能文能武,工于心计,故而在朝中如鱼得水。不料此人狼子野心,竟意图谋国……”他说到这儿,骤然一顿,喘了一口气,而后冷声道:“柳从之昔年金榜题名,还是我做的主考。我二人有师徒之分,现在想来,可恨至极!”
做了文状元还能做武状元,做了丞相还能做将军,堂堂明王名不虚传啊,正经是个了不得的人物。薛寅低低叹气,“我问你,柳家军反水,从边境打到这里,一共用了多久?”
“两年。”霍方脸色及其难看,“华平胡乱指派军队,将领指挥不力,以致朝中大军溃散,连连战败,无一人能嘤其锋芒。“
薛寅点头,又道:“柳家军一路走来,可有做屠城、杀害百姓、等种种不义之举?”
霍方道:“这个并无……此人还有一分良心。”
薛寅笑了,“故而他虽反叛,但名声挺好,地盘也占得稳,手下兵士忠心不二。他赶上了华平在朝中肆虐,民怨沸腾的当口起兵,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有了发兵的借口。他刚起兵时又适逢江南鱼米之乡大旱,赤地千里,死伤无数,朝廷无动于衷,他救济灾民,所以几乎毫不费力地收复江南腹地,根基稳固,兵强马壮,占了人和。其时天现异照,江南水乡竟然大旱不说,泰山竟也地动,人人道定是华平倒行逆施,引来天怒,柳从之在这当口横空出世,却是占了天时,其后江南旱情竟奇迹般好转,故而人人传他乃是真命天子。他收复江南,稳扎稳打一路北上,如今打下半壁江山,已是占了地利。”
薛寅说完这长长一串话,也觉得累了,对面如死灰的霍方道,“如今天时地利人和他都占了,我们这边却是天公不作美,赏了我们一场大雪。霍老,这仗没法打啊。”
霍方面无血色,低声道:“这是天要亡我大薛?”
薛寅站起身,走到霍方身前,轻轻拍了拍他的肩,一本正经道:“正是天要亡我大薛啊。气数已尽。”
霍方被他一拍,忽地闭起了眼,整个人软倒下去,薛寅不慌不忙扶起他的身子,唤来外间守候的小太监路平,“霍老身体不好,乏得很了,你带他下去休息。”
路平领命离开。薛寅看着两人背影消失,喃喃道:“霍大人可别怪罪我,你做得够多了,如今……不需要了。”
事已至此,已成死局,与其拼个鱼死网破血流成河,让这宣京城数百年的繁华毁于一旦,倒不如……
只是霍老头这人实在太过迂腐,天天听忠君爱国那一套听得人都傻了,不如让他睡一觉,这样一切都好。
薛寅沉思片刻,忽然自怀中取出装着月色明的小瓶端详。若是天公作美,这么个小玩意确实能扭转战局,从死局里走出一条生路来——虽然这手段确实,损阴德。
他看了看那小瓶,又听着窗外风声呼啸,终是无奈地叹了一口气。
所谓气数已尽,就是说即使他手里拿了这逆天的几能改变战局的东西,但这好端端的天就是刮起了大风,几乎没有停止的势头,而且风向简直是妙极了,专往北边吹,绝不犯南边分毫。
若要让天狼那神棍来分析,只怕他会信誓旦旦地说姓柳的一定撅了老薛家祖坟,绝了这一朝气脉。
——不过现在薛寅确实觉得柳从之只怕没准真的撅了薛家祖坟,不然这气运也实在太邪乎了。一到他要起事,江南就大旱了泰山就地动了,现今连风也向着他,实在是……天要亡我大薛啊。
薛寅抓了一把瓜子啃,一边啃,一边摇头晃脑觉得非常忧愁。就这么闲晃到天色将暗了,一波又一波来找霍方没找到的人向他这儿奔来,薛寅也只得弃了瓜子,整了整衣服,分外严肃地站起来,好整以暇道:“传朕旨意,朕将亲自上城楼守城,与将士们同生死共患难。”
几个臣子都被他这一招吓了一大跳,阻拦未果后,只能看着新皇一身黄袍,施施然上了城楼。
城楼上都是守城的士兵,没曾想能亲眼见着皇帝,都吓了一跳。薛寅竟也真的待在城楼上,不顾寒风凌冽,负手远眺,极目望向远处。
天色昏暗,看不清远处究竟有什么,唯有狂风劲吹,带起战意森寒。
天色完全暗了下去,没有敌人的踪影。所有人都松了口气,守兵一个个都被风吹得满面生疼,遍体生寒,有兵士在这风中扯开嗓子,唱起一首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歌声嘹亮昂扬,传到很远,倒是出乎意料鼓舞气了士气。薛寅遥遥听着,却忽地想起了他以前听过的一首北化童谣,他是听一个年纪和方亭差不多的小叫花唱的,叫做《大风起》。唱的是北化孩童因养不活,被家人卖到别处,不料身在边境,遇到月国进犯,卷入战乱。
天寒地冻苦无粮,
爹娘卖我去别家。
别家挨打又挨骂,
战乱起时各自逃。
大风起兮月狼来,
月色明兮万里红。
我寻爹娘寻不见,
大风起兮天地哭!
章节目录 第13章 千古一跪
夜半三更,天边弦月高挂,天色漆黑如墨。
一片寂静中,驻扎在离宣京不远处的柳军迅速并且井然有序地拔营,整装,安静地准备最后一场战斗。
一旦胜利,改朝换代,青史留名。
而一路走到现在,胜利几乎已是十拿九稳的了。
主帐之中,柳从之安静独坐,细细端详手中一封书信,良久,嘴角微微勾起。
帐中烛火通明,火光摇曳,映在他脸上。柳从之样貌可谓是顶顶俊俏,皮肤极为白皙,两道长眉斜飞入鬓,一双狭长凤眼微微上挑,黑眸亮如寒星,五官俊美不假,但眉眼可谓浓墨重彩,顾盼间带出一份凌厉,生生地将相貌中那份隐约的阴柔秀气给压了下去。气质端然,凝沉如玉。
顾均醒来时,看见的便是这幅情景。
他周身伤重,刚一动作,便觉脏腑剧痛,如遭猛锤敲击,不由痛呼一声,唇边溢出血色。
柳从之看完手中书信,回头看他一眼,笑道:“小顾公子,你伤得不轻,得好好修养才是。”
顾均粗声喘着气,满头冷汗,片刻功夫,昏迷前种种又浮上心头。他所率领的军队与柳军遭遇,而后就是……一场噩梦。顾均看着眼前谈笑自若,面上无一丝凶戾之气的人,心头竟倏忽浮上恐惧之意。
他败了,一败涂地,再无转圜余地。
“我没死?”顾均一瞬间心如死灰,垂头道:“何不赐我一死?”
柳从之见状摇了摇头,似乎颇为惋惜,“小顾公子,令尊顾先生乃是我的启蒙恩师,先生才华人品,柳某都极其钦佩。他若泉下有知,必不忍见你就此殒命。柳某挂念先师,怎能行此恶事?”
顾均念及先父,心头不知是何种滋味,颤声道:“我不成器,愧对父亲。可你……”他顿了顿,寒声道:“你又有何颜面谈我父亲?父亲若知你作为,只怕九泉之下,亦不得安宁。”
柳从之眉头一挑,竟是笑了,点头道:“说得不错。天地君亲师,忠君报国方是正道。柳某却判上作乱,罪大恶极,也合盖遭先师薄鄙,万人咒骂。好在先生生前,尚不知我狼子野心,我师徒不至决裂,也是幸事。”他面色也不变,把自己骂了个狗血淋头,而后话锋一转,笑道:“顾小公子品性端正,想也是先生教养所致。我犹记先生给我启蒙之时,教了我一句话,刻骨铭心,至今不敢忘。”
“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顾小公子应该也听过这句话?”
“听过。”顾均皱眉,当然听过,君依于国,国依于民,民生本就是重中之重。
柳从之的笑容深了些许,“这话说得及其在理。所以我便寻思着,既然做皇帝的成天荒唐想着弃世登仙,弃百姓疾苦于不顾,掌管大权的成日贪污享乐,以至民生凋敝,那我把这群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人赶走,还天下百姓一个太平,岂不快哉?”
顾均眉头大皱,咬牙质问:“你挑起战乱,害人无数,不过是为一己私利,何必扣上为国为民的帽子?”
柳从之叹了口气,“既如此,你可愿亲自还天下百姓一个太平江山?”
顾均一怔。
柳从之将手中书信置于烛火上点燃了,一面道:“顾小公子才华横溢,忧心民生,若能得一机会一展宏图,必定不会辜负令尊期望。柳某起兵造反,确实也是为一己私利,然而举目只见万里江山一片疮痍,百姓困苦民不聊生,也是不忍。”他说着一顿,而后微笑:“柳某半生奔波劳碌,唯愿有朝一日,世上再无干戈征伐,异国铁骑不敢犯我国疆土一步。百姓安居乐业,衣食富足。海晏河清,天下太平。”
他说到“海晏河清,天下太平”,声音忽然放得很沉,而后长眉轻挑,一双深邃黑瞳审视顾均,目光沉沉:“不知顾小公子,是否愿意得见这一日?”
柳从之的话实在太有蛊惑意味,顾均张了张嘴,蓦地发现自己心如鼓槌,一腔热血沸腾,几乎就要应上一句“愿意”。他是文人脾性,有文人傲骨,更有文人抱负,何尝不恨江山颓败民生碉堡?又何尝不愿见海晏河清,天下太平?
可是……他眼前这个人,是叛军首领,是乱臣贼子,他又怎能投这等人?
顾均所有话梗在了喉头,竟是什么都没说出来。
素闻柳从之乃是劝降高手,实在名不虚传。
柳从之见他犹豫,也不在意,站起身笑道:“顾小公子大可慢慢考量,另外,我们就快出发了。”
顾均一惊:“去哪儿?”
柳从之轻轻一挑眉,眼里闪过一丝兴奋,“自然是去宣京。我生在宣京,长在宣京,阔别数年,此番归乡,实在心绪难平,感慨万千啊。”
顾均看着他的眼神,心中警兆顿生,一瞬间浑身发凉,竟是惊出了一身的冷汗。
柳军训练有素,行军极快,井然有序,至十月二十三清晨,已入宣京近郊。
宣京古城已在目之所及之处。
清晨起了一场薄雾,柳从之坐在马上,遥遥望去,宣京古城罩在雾中,看不太真切,在重重霜雪掩映下,显得安宁平和,恍惚一看,与数年前离开时,毫无差别。
柳从之稍显怔忪,他胯下战马微一嘶鸣,似想疾奔向前,柳从之一勒缰绳,一手轻拍马的脖颈,低笑:“别这么急。”
在他身后,大军整齐列队,肃穆无声。柳从之深吸一口气,神情极冷静,朗声开口:“诸位,此为最后一役,成败在此一举。”
所有战术均已事前部署完毕,这支部队南征北伐,随他一路走来,是为精锐彪悍之师,进退有度,能够披靡。柳从之神色端然,目光极亮,在一片肃静中露出个笑容:“准备好了么?”
万军肃立,凝然屏息,片刻后,骤然齐声大喝,声震四野,响彻云霄!
马蹄声响,烟尘滚滚,战旗飘扬,大军如同一把长矛,锐利无匹,刺破笼罩古城的宁静。
与此同时的宣京,却也和宁静沾不上边。
薛寅身上的龙袍早已皱巴巴,他却也无心顾及,柳军已行进到了能够看到宣京城的地方,宣京一方自然也不是全无所知,事实上,霍方沉睡不醒,大敌当前,没个主心骨,宣京一方上上下下都快急疯了。
整座城被笼罩在不安的氛围里,反而显得非常安静,街道清空,百姓闭户不出,前几日还能勉力维持的繁华雍容没了踪影,白雪未化,雾气弥漫,朦胧冷寂之中,透出几分萧条与沧桑。
最后关头,仍然在外的,除了朝臣,就是士兵。朝臣甚至也跑了不少,霍方一倒,人人六神无主,许多人甚至已经准备着投降了。最后关头,在宣京城门前列队的,是合计八万名士兵。晃眼一看,似乎也是支浩大的队伍,然而只要细看,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这批守军,有两万人是原有守军,其余几万都是这几日全城搜罗男丁而来,说是乌合之众都是难听的。宣京城内所有物资都紧缺,这批赶鸭子上阵的所谓士兵大都连身军服都没有,就在头上绑根带子,武器也不够,队伍末尾的许多人手里拿着甚至是菜刀锄头,而且这批硬拉来的百姓本身也是参差不齐。宣京正在这风雨飘摇的当口,百姓都不想卷入此等征伐战乱,即使是强制招兵,行进起来也困难重重,流言纷纷,民怨沸腾,故而进展十分艰难,有时只能往那些吃不起饭的穷人身上打主意。
这时队伍一列,好么,骨瘦如柴者有之,面有菜色者有之,衣衫褴褛者有之,甚至还有五六十岁的老大爷、十来岁的小孩搁里面充门面,薛寅的目光在那一张张脸上扫过去,不禁苦笑,这样的队伍去打仗,不是笑话么?
这群赶鸭子上架的,这座城的最后战力也显得十分不安,乱嗡嗡的私语声不断,一双双饱含恐惧与不安的眼睛紧盯着薛寅,薛寅毫不怀疑只要稍微遇到什么变动,这群杂牌军就会丢盔弃甲,四散而逃——更别说大部分人甚至没有盔甲,逃起来应是轻快。
薛寅苦笑着按了按太阳穴,深深地叹了口气。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天要亡我啊。
思绪才转到这里,他忽然一怔,片刻后伸出了手。
起风了,风向……朝南。
这场战役,在后来的史书里,没有留下名字。
关于它的记叙是有的,但是它实在是算不上什么战役。
柳军精力充沛,兵强马壮,携威而来,薛朝无援少兵,军中一群乌合之众,上下离心,闻柳军威名而丧胆。
柳从之带着必胜的把握,携先锋军行至宣京城门附近的时候,只见整个古城静悄悄的,城楼上空无一人,没有城防,无人守城,宣京古城笼罩在一片死寂之中。
柳从之勒马,见这阵势,稍一皱眉,“这倒是不寻常。”
袁承海在他左近,见状皱眉道:“以霍方的脾气,绝不会做出此等空门大开之事。是有诈?”
另一军中将领策马上前,也建言道:“这事看上去蹊跷,殿下,不如我命人先上前一探。”
柳从之不语,打量宣平城,忽地目光一凝。
四野隐有风声,此外一片寂静,只听前方传来吱呀一声,声音拖得慢而长,仿佛一个腐朽老人的最终一声叹息。
柳从之目光如电,紧锁眼前古城,面现讶色。
十月二十三,柳从之陈兵宣京,宣京浑不设防,城门洞开。
宣京城门,正被人从里面缓缓打开。
此为宣京正门,可称雄伟,开得也极慢,远远透过一条缝隙,完全无法窥探城内景象。众人斗志满满而来,见这情景,却都一愣,今日所见,实在是和事前所有预料都不相符,也未曾考量对策,一时举棋不定,柳从之沉思片刻,笑道:“城防全无,城门大开,倒是诚意十足,诸位随我入内一探究竟,如何?”
袁承海谨慎道:“恐是请君入瓮之计。”
“不错。”柳从之点头,大方肯定,而后气定神闲地微笑,“迟早都是要去的,既然人家请了,岂不正好?”
袁承海微感诧异,柳从之行军虽不乏巧计险谋,但多数时是以谨慎为重的,行事稳重,然而今日……他触及柳从之亮极的目光,微微一怔……今日,这个一贯以城府深沉、从容应变著称的人,也是难掩兴奋了啊。
袁承海忽然想起柳从之传往宣京的书信,里面有一句话是:游子归乡。
柳从之是游子归乡,他又何尝不是?袁承海生在宣京,长在宣京,袁氏一门书香门第,两代大儒,声望极高,然而逆子反叛,以至全族流离失所,清誉毁于一旦。
种种恩怨,至如今,终是个了局。成王败寇,自古如此。
柳从之主意已定,其余人无有不从之理,大军鱼贯向前,直逼宣京城门。柳从之身披盔甲,腰负长剑,胯下坐骑神骏,身为主帅,却是一马当先,浑然不惧。
他身上儒雅气息向来极重,模样俊美,平素谈笑风生,像个文士多些——他本就是文士、名相,此时做武将打扮,嘴角仍然含笑,周身不见丝毫凶戾,只显得英气勃勃,气度从容。
在他缓缓逼近宣京的同时,宣京城门同样缓缓打开,先是缝隙,而后缝隙缓缓扩大,先是一人宽,再是两人宽,再是一丈,两丈,终于彻底洞开。
一人身着龙袍,静立于城门前,正是薛寅。
薛寅立在风中,身上裹着龙袍,被吹得嘴唇发青,第一眼就看见了策马而来的,名满天下的柳从之。
初次见到这位传说中的,以一人之力改写时局的人物,薛寅心中的第一个念头是:早知道姓柳的胆子那么大一一个人跑那么前,他直接在城门后安排弓箭手不就行了么?千金难买早知道啊!柳从之不是据说是个行军非常谨慎的人么?
这个念头一闪而过,已经看清城门后情势的柳军再不迟疑,加速向前。
薛寅静立,听得万马奔腾,蹄声沉沉,微微摇头——算了,他自己不也豁出去了玩命来了么?
蹄声越来越近,终至城门面前,柳从之在薛寅面前勒马,大军于是止步,柳从之高踞马上,审视薛寅片刻,笑道:“大薛皇帝陛下。”
薛寅仰头看着柳从之,深吸一口气,身着龙袍,在万千兵马前,在柳从之坐骑前,缓缓下跪,叩拜,沉声道:“薛寅无德无能,愧居帝位,愿率薛氏一族上下,归顺阁下。江山更替,百姓无辜,望阁下心系民生,无伤百姓一人。”
宣京满城寂静。
城门前千军万马鸦雀无声,城内,薛寅身后数百米之处,士兵、朝臣安静地望着这一幕,狂风劲吹,除风声外,一切不闻。
如何以一人之力,丢尽举国脸面?
当以此为最!
章节目录 第14章 倾国之耻
平心而论,薛寅自从北化出来的那天至今,想过许多解决柳从之的法子。
这些法子都看似可行——诸如刺杀、求援、避退、离间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其中最为阴毒的,就是使用月国使者提供的绝毒月色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要是华平的使者不携着那一份诏书至北化,薛寅没准此刻仍在北化睡大觉,完全不必卷入此等乱局,听到柳从之陈兵宣京,只怕还要拍手叫一声好,庆幸这场仗终于要打完了。
然而世间风云变幻,人有旦夕祸福,如今薛寅头上套了个皇帝的头衔,面对此等境地,只能苦笑。
这场纷纷乱乱,在数年前就埋下了祸根,终于在两年前爆发的战乱,终于还是要由他来亲手终结。
——是的,薛寅最终决定,终结这场战乱,以这等耻辱的方式。
薛寅跪下扣首,看见满地尘土的时候,听见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叹息。
列祖列宗在上,若你们地下有灵,还是别惦记不肖子孙薛寅了,免得被气出什么毛病来。这江山老薛家坐了两百年,想想也够本了,时岁有变迁,朝代有更替,也是人之常情嘛。你看我也没享一天的福,还要面临这等境地,实在也是不得已。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实话说,这是薛寅平生最厌恶的一件事。
可惜他仍然决定如此。可惜啊。
薛寅内心叹了又叹,好容易等周围被震得找不到北的人都回过神来了,他仍然跪着,抬起头,可见前方众人愣了之后,面上无可抑制透出喜色,像是被天降的馅饼砸懵了,又难免惊疑,浩浩荡荡的队伍里渐渐响起嗡嗡声。
薛寅背后也有嘈杂的细语声,然而这部分声音就复杂得多了,没有人在笑,本应最后守卫这座城市的人……士兵、百姓、臣子目睹堂堂天子威严扫地,即使是内心早已有数,或者本就想着投降的人,内心也是震撼。人人都被告知,天地君亲师,君威无上,是为至尊,那么,当一国天子自甘轻贱,被人踩在脚下时呢?极度的惊讶和震撼后,有人的脸色变了,震惊化作了愤怒,甚至于轻蔑与鄙夷,四面八方投射来的目光如刀,几乎要硬生生把薛寅戳穿。薛寅只作不见,眼里映上了深深的疲倦。
一片嘈杂中,只柳从之自始至终不动声色,凝视跪地的薛寅半晌,他倏然微笑了一下,问道:“你是大薛皇帝陛下?”
柳从之声音不大,然而他一说话,漫天的嘈杂声倏然一收,周遭竟是出乎意料地安静了下来,柳从之低头审视薛寅,目光清明而锐利。
薛寅不答。
柳从之翻身下马,站在薛寅面前,低头俯视薛寅,唇角轻勾,一字一句道:“现在跪在我面前的,是大薛皇帝陛下么?”
周遭一片寂静,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薛寅身上。薛寅只觉后背上投射的目光几乎能把他整个人烧穿。
薛寅深吸了一口气,闭目:“是。”
一个字出,柳从之嘴角露出微笑,薛寅身后安静片刻,蓦地爆出一阵谩骂,有人怒吼道:“大薛没有你这样的皇帝!你不配做这个皇帝!”
一声怒喝之后,接连有人谩骂,即使是本来就心无斗志的人,此刻看着那个遍身尘土的明黄背影,神情里也带了深深的失望。好笑的是,反应激烈的多是平头百姓,又或少数年轻官员。许多官员在最初的惊骇过后,看着这场闹剧,反而松了一口气,气定神闲。
柳从之轻轻拍了拍手,转头向站在他身后的袁承海做了个手势,后者点头离开,柳从之而后饶有兴趣地打量着薛寅。
薛寅一脸疲倦,眼帘低垂,不看柳从之,也不对周遭谩骂做反应,安静地跪着,不发一言。
他安安静静老老实实的时候,看上去是个很秀气的年轻人,皮肤白皙,容貌清秀,身材也瘦弱,单单薄薄,好似下一刻就会被肆虐的北风吹倒,然而他跪得很稳,哪怕脸被风吹得发红。薛寅向来是个吊儿郎当没正形的软骨头,似乎一年到头都睡不够觉,这时腰杆却挺得笔直。
瘦而不弱,冷静清醒。这是柳从之对薛寅的第一个评价。
实话说,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小皇帝,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
第5节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