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零二章训诫
将血 作者:河边草
第一千五百零二章训诫
很快,任红缨见到了大秦另外一位传奇女子,大秦唯一的一位女性大将军,羽林中郎将李金花。
不过,以前她是见过李金花的。
当年她离开长安的时候,李金花掌羽林卫兵权多年,不过那会儿,京师动荡,风雨欲来,李金花晋羽林中郎将的同时,也失去了对羽林卫的掌控。
这样的巾帼女杰,离任红缨,乃至于任家这样的门户,都很遥远,不论从前,还是现在,差距从来没有变小过。
而在很多人心里,李金花无疑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传奇。
她的传奇之处,和当年的香侯陆闻香其实很相似,陆闻香名传至今,人们喜欢谈论的,其实不是她的功绩,而在于她和太祖皇帝陛下之间的恩怨纠葛。
虽说因为避讳的原因,不能过多的宣之于口,但在民间,许多故事,还是在围绕着这个在流传。
而李金花,其实也差不多。
她和大将军赵石之间的故事,才是市井百姓喜闻乐道的重点。
当然,和香侯陆闻香的区别之处在于,陆闻香孤身终老,现在的李金花嘛,却已是功成圆满。
当然,这种比较没什么意义,也不用再做赘述。
两位晋国公府夫人,遇于长安城西郊。
实际上,是李金花带着人拦住了种七娘。
李金花满身尘土,看着有些狼狈,但无论是在官职上,还是气势上,都能稳稳的压住晋国公府三夫人。
护卫们很自觉的散开,阻挡行人靠近,留两位夫人在原地单独说话。
任红缨也被隔开老远,种七娘身边的护卫们也没人跟她搭话,虽然这位姑娘的身手……很不错,但毕竟是新人,还是个女人。没人愿意这会儿上来套近乎。
任红缨也不知自己该干什么,只能孤零零的一个呆在那里,望着说话的那两位发呆。
当然,这种孤独感她早已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也并不太在意,一边想着回去之后应是能让义兄高兴一下,一边有点好奇的想,这两位应该是在争吵吧?
看上去种氏夫人有点不高兴,在不停的说着什么。李氏夫人则偶尔摇着头。
这在任红缨眼中,到也不算什么,她自小在任家见的就多了,家中的夫人姨娘什么的,若是每天不吵上几句,好像日子就没法过了,晋国公府那样的门户,应该也少不了才对。
不过,让任红缨有点奇怪的是,半晌过后。李氏夫人笑呵呵的搂住了种氏夫人的肩膀,种氏夫人则不情不愿的扭动着娇小的身躯。
看到这一幕,任红缨险些乐出来,怎么看都像是一位大度而又威严的长姐在安慰不听教训的妹子。
这一刻,夫人将军那高深莫测的形象在她心里一下崩塌了下来……
过不多时,只见那边李氏夫人揉了揉种氏夫人的肩膀,说了几句什么,然后翻身上马,摆手之间,带着人便与任红缨等侧身而过。往长安城方向去了。
气哼哼的种七娘跺了跺脚,也翻身上马。
不过,之后带着人却拐上了岔路,不久。任红缨也就知道,夫人将军被抓了丁,来到这里当监工了。
因为羽林卫已经被抽调出来,正在挖掘沟渠。
这当然是绝无仅有的事情,但长安城扩建以及城中内外沟渠修补以及改造的工程已经陆续开始,人手不足之下。闲着的羽林卫也就倒了霉。
当然,倒霉的不光是羽林卫,京军各部也不能免。
而这样的工程一旦大规模的开始,耗费的时日也就不会是一年半载,除非大规模的动用民力,才会让工期缩短。
但在此事上,朝野上下,无论文武,其实都在压着。
尤其是中书这边儿,更是顶着皇帝陛下的迁陵之议,开始了长安城的改造工程,更不会去节外生枝,给皇帝陛下以借口。
于是,京军的苦日子到了,多数兵卒,都成了工役,京军从建立至今,就从来没这么苦过。
不过,也没什么可抱怨的,实际上,长安城的建造,历代都和身为天子羽翼的天子亲军脱不开干系。
区别只在于,上位者恤民与否罢了。
李金花将出城透气的种七娘扔在城外当工头,自己则带着亲兵卫士回府休息。
而这个时候,身为晋国公府主人的赵石正在给儿子上课。
当然,如今能安安静静听赵石教诲的儿女,也只有他的长子赵君玉了。
此时的赵君玉,已经一步踏上了仕途。
吏部文书已下,赵君玉将要出任银夏路宁胡县知县,启程在即。
西北各路,银夏地区,乃塞上粮仓无疑,宁胡县银州和夏州之间,靠近延州,是正经的产粮之地。
选择此处为官,也没少费了晋国公府幕僚们的心思。
当然,宁胡县再好,也比不得秦川南北两路以及蜀中各路,这些地方,大秦治理多年,治下平和而又繁盛,非是其他各地可以相比。
但对于有志向而又有选择余地的人来说,多数不会选择这些地方,显不出自己的本事嘛。
河洛其实不错,空缺也不少。
但作为大将军赵石的儿子,到河洛任职,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大同那里也还成,不过,那是晋国公府封地,更不合适。
这么挑选下来,银夏路的优势也就出来了,虽说银夏一路的宣抚使是折沐,但他与折家其他人不同,乃赵石旧部,他的任职经历,处处都有着赵石的影子,断不会无缘无故为难赵石的儿子。
而宁胡县,又是银夏路通往延州的必经之路上。
这个地方,和西北其他地方比起来,人口一样不怎么多,也残留着些战争的痕迹,这也为任职之后的政绩,有了一些铺垫。
这里不但可以施展拳脚,最重要的是,没那么多的危险。
可以在政事上有所建树,武事上,也可以剿除匪患,立下功勋,由此可见,选择此处,着实没少花费了心思。
相比其他人,晋国公的长子,可谓是占尽了优势。
乍一看,大将军赵石的长子,本该如此,但只要细想一下,大将军赵石的儿子,出任地方知县,怎么听都有些别扭……
父子两个,这会儿谁也没想那么多,这么多年过去,赵石对这个儿子的前程,已经不抱太多的希望。
这个儿子在他眼中,既没有多大的野心,也没有多大的魄力,在仕途上,一步步往上挪其实挺适合这小子的。
而在赵君玉这里,也满心的无奈,这和他想象中,走上仕途的那一刻,差距也太大了。
大考没参加也就算了,选个地方为官,他插嘴的余地都不多,怎么着都有一种身不由己的感觉。
实际上,父子两人的心底深处,都有着那么几分不满意。
这几分不满意此时其实已经稍稍显露了出来,书房中很安静,赵君玉肃手而立,微微垂着头,赵石则看着一封信笺。
父子两人都没说话,气氛稍稍有些异样,或无心或有意,谁说的清楚呢。
信笺是剑南路布政使宁向岳亲手所书,比朝廷文书早到了一些时候。
蛮王博萨病故了,南蛮诸部有了些骚动,不过,早有准备之下,南蛮的命运其实早已注定。
在大秦成武八年初夏,蜀中南蛮开始割裂开来。
此时朝廷旨意没下,甚至于,朝廷还不知道蛮王博萨病故的消息。
但布政使宁向岳为了此事,却已经准备多时了。
此次蛮人入京报丧的队伍,会由蛮王幼子亲自率领,实际上,也预示着蛮王之位的归属大致已经定下。
由博萨幼子继承蛮王之位。
而其长子,会被封为土王,成为蛮族平地各土司之主。
所以,之后山蛮和平地蛮的界限,也就清晰了起来。
蛮王博萨的儿子们,一定不会很满意,但有着蛮王博萨的遗言,以及大秦的支持,这事也不会闹出什么风波。
最重要的一点其实是蛮族各洞洞主以及土司领主们,安享太平很久了,很多人不愿意蛮族之间再有纷争。
秦人很强盛,大将军赵石也还活着,各部日子也越来越好过,所以蛮族诸部就乱不起来……
赵石终于放下信笺,这事对他而言,不算什么大事,枢密院之后要做的,其实就是略略向成都方向增兵,给南蛮诸部施加一下压力罢了。
有了之前的诸般准备,蛮族突然大乱的可能性,几近于无。
看着老老实实站在那里的赵君玉,赵石缓缓开了口,“是不是觉着有些委屈?”
即便有了些准备,赵君玉身子还是僵直了一下,稍稍抬头,在父亲的注视下,他立马垂下了脑袋,“儿子……不敢……”
第一千五百零二章训诫
第一千五百零二章训诫
很快,任红缨见到了大秦另外一位传奇女子,大秦唯一的一位女性大将军,羽林中郎将李金花。
不过,以前她是见过李金花的。
当年她离开长安的时候,李金花掌羽林卫兵权多年,不过那会儿,京师动荡,风雨欲来,李金花晋羽林中郎将的同时,也失去了对羽林卫的掌控。
这样的巾帼女杰,离任红缨,乃至于任家这样的门户,都很遥远,不论从前,还是现在,差距从来没有变小过。
而在很多人心里,李金花无疑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传奇。
她的传奇之处,和当年的香侯陆闻香其实很相似,陆闻香名传至今,人们喜欢谈论的,其实不是她的功绩,而在于她和太祖皇帝陛下之间的恩怨纠葛。
虽说因为避讳的原因,不能过多的宣之于口,但在民间,许多故事,还是在围绕着这个在流传。
而李金花,其实也差不多。
她和大将军赵石之间的故事,才是市井百姓喜闻乐道的重点。
当然,和香侯陆闻香的区别之处在于,陆闻香孤身终老,现在的李金花嘛,却已是功成圆满。
当然,这种比较没什么意义,也不用再做赘述。
两位晋国公府夫人,遇于长安城西郊。
实际上,是李金花带着人拦住了种七娘。
李金花满身尘土,看着有些狼狈,但无论是在官职上,还是气势上,都能稳稳的压住晋国公府三夫人。
护卫们很自觉的散开,阻挡行人靠近,留两位夫人在原地单独说话。
任红缨也被隔开老远,种七娘身边的护卫们也没人跟她搭话,虽然这位姑娘的身手……很不错,但毕竟是新人,还是个女人。没人愿意这会儿上来套近乎。
任红缨也不知自己该干什么,只能孤零零的一个呆在那里,望着说话的那两位发呆。
当然,这种孤独感她早已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也并不太在意,一边想着回去之后应是能让义兄高兴一下,一边有点好奇的想,这两位应该是在争吵吧?
看上去种氏夫人有点不高兴,在不停的说着什么。李氏夫人则偶尔摇着头。
这在任红缨眼中,到也不算什么,她自小在任家见的就多了,家中的夫人姨娘什么的,若是每天不吵上几句,好像日子就没法过了,晋国公府那样的门户,应该也少不了才对。
不过,让任红缨有点奇怪的是,半晌过后。李氏夫人笑呵呵的搂住了种氏夫人的肩膀,种氏夫人则不情不愿的扭动着娇小的身躯。
看到这一幕,任红缨险些乐出来,怎么看都像是一位大度而又威严的长姐在安慰不听教训的妹子。
这一刻,夫人将军那高深莫测的形象在她心里一下崩塌了下来……
过不多时,只见那边李氏夫人揉了揉种氏夫人的肩膀,说了几句什么,然后翻身上马,摆手之间,带着人便与任红缨等侧身而过。往长安城方向去了。
气哼哼的种七娘跺了跺脚,也翻身上马。
不过,之后带着人却拐上了岔路,不久。任红缨也就知道,夫人将军被抓了丁,来到这里当监工了。
因为羽林卫已经被抽调出来,正在挖掘沟渠。
这当然是绝无仅有的事情,但长安城扩建以及城中内外沟渠修补以及改造的工程已经陆续开始,人手不足之下。闲着的羽林卫也就倒了霉。
当然,倒霉的不光是羽林卫,京军各部也不能免。
而这样的工程一旦大规模的开始,耗费的时日也就不会是一年半载,除非大规模的动用民力,才会让工期缩短。
但在此事上,朝野上下,无论文武,其实都在压着。
尤其是中书这边儿,更是顶着皇帝陛下的迁陵之议,开始了长安城的改造工程,更不会去节外生枝,给皇帝陛下以借口。
于是,京军的苦日子到了,多数兵卒,都成了工役,京军从建立至今,就从来没这么苦过。
不过,也没什么可抱怨的,实际上,长安城的建造,历代都和身为天子羽翼的天子亲军脱不开干系。
区别只在于,上位者恤民与否罢了。
李金花将出城透气的种七娘扔在城外当工头,自己则带着亲兵卫士回府休息。
而这个时候,身为晋国公府主人的赵石正在给儿子上课。
当然,如今能安安静静听赵石教诲的儿女,也只有他的长子赵君玉了。
此时的赵君玉,已经一步踏上了仕途。
吏部文书已下,赵君玉将要出任银夏路宁胡县知县,启程在即。
西北各路,银夏地区,乃塞上粮仓无疑,宁胡县银州和夏州之间,靠近延州,是正经的产粮之地。
选择此处为官,也没少费了晋国公府幕僚们的心思。
当然,宁胡县再好,也比不得秦川南北两路以及蜀中各路,这些地方,大秦治理多年,治下平和而又繁盛,非是其他各地可以相比。
但对于有志向而又有选择余地的人来说,多数不会选择这些地方,显不出自己的本事嘛。
河洛其实不错,空缺也不少。
但作为大将军赵石的儿子,到河洛任职,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大同那里也还成,不过,那是晋国公府封地,更不合适。
这么挑选下来,银夏路的优势也就出来了,虽说银夏一路的宣抚使是折沐,但他与折家其他人不同,乃赵石旧部,他的任职经历,处处都有着赵石的影子,断不会无缘无故为难赵石的儿子。
而宁胡县,又是银夏路通往延州的必经之路上。
这个地方,和西北其他地方比起来,人口一样不怎么多,也残留着些战争的痕迹,这也为任职之后的政绩,有了一些铺垫。
这里不但可以施展拳脚,最重要的是,没那么多的危险。
可以在政事上有所建树,武事上,也可以剿除匪患,立下功勋,由此可见,选择此处,着实没少花费了心思。
相比其他人,晋国公的长子,可谓是占尽了优势。
乍一看,大将军赵石的长子,本该如此,但只要细想一下,大将军赵石的儿子,出任地方知县,怎么听都有些别扭……
父子两个,这会儿谁也没想那么多,这么多年过去,赵石对这个儿子的前程,已经不抱太多的希望。
这个儿子在他眼中,既没有多大的野心,也没有多大的魄力,在仕途上,一步步往上挪其实挺适合这小子的。
而在赵君玉这里,也满心的无奈,这和他想象中,走上仕途的那一刻,差距也太大了。
大考没参加也就算了,选个地方为官,他插嘴的余地都不多,怎么着都有一种身不由己的感觉。
实际上,父子两人的心底深处,都有着那么几分不满意。
这几分不满意此时其实已经稍稍显露了出来,书房中很安静,赵君玉肃手而立,微微垂着头,赵石则看着一封信笺。
父子两人都没说话,气氛稍稍有些异样,或无心或有意,谁说的清楚呢。
信笺是剑南路布政使宁向岳亲手所书,比朝廷文书早到了一些时候。
蛮王博萨病故了,南蛮诸部有了些骚动,不过,早有准备之下,南蛮的命运其实早已注定。
在大秦成武八年初夏,蜀中南蛮开始割裂开来。
此时朝廷旨意没下,甚至于,朝廷还不知道蛮王博萨病故的消息。
但布政使宁向岳为了此事,却已经准备多时了。
此次蛮人入京报丧的队伍,会由蛮王幼子亲自率领,实际上,也预示着蛮王之位的归属大致已经定下。
由博萨幼子继承蛮王之位。
而其长子,会被封为土王,成为蛮族平地各土司之主。
所以,之后山蛮和平地蛮的界限,也就清晰了起来。
蛮王博萨的儿子们,一定不会很满意,但有着蛮王博萨的遗言,以及大秦的支持,这事也不会闹出什么风波。
最重要的一点其实是蛮族各洞洞主以及土司领主们,安享太平很久了,很多人不愿意蛮族之间再有纷争。
秦人很强盛,大将军赵石也还活着,各部日子也越来越好过,所以蛮族诸部就乱不起来……
赵石终于放下信笺,这事对他而言,不算什么大事,枢密院之后要做的,其实就是略略向成都方向增兵,给南蛮诸部施加一下压力罢了。
有了之前的诸般准备,蛮族突然大乱的可能性,几近于无。
看着老老实实站在那里的赵君玉,赵石缓缓开了口,“是不是觉着有些委屈?”
即便有了些准备,赵君玉身子还是僵直了一下,稍稍抬头,在父亲的注视下,他立马垂下了脑袋,“儿子……不敢……”
第一千五百零二章训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