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 大明1937

正文 第 1647 章

    大明1937 作者:我是猫

    第 1647 章

    [  ]

    第210集 收复哈密

    哈密城内的十几辆苏军坦克,转眼之间都在俯冲轰炸机的炸弹下化为废铁。没有了坦克的威慑,隐蔽在房屋内和房顶上的人又都冲出来,重新占领了那些重要街道。明军飞机不断在头顶掠过,发现哪里有苏军聚集,就俯冲下去扫射。而潜伏在城里的间谍,这时候也都置生死于度外了,把平时藏着的电台公然背上,爬上房顶呼叫,为外面的明军火炮报告射击坐标。

    城里的电话线早就没有一段完好的了,现在即使在同一座城里,苏军各单位之间联络也只能靠传令兵。无线电,那只是比较高级别的单位才配备,而且也很容易就被明军侦听。在天上飞机乱窜、地面上到处冷枪暗刀的环境中,城内各处的苏军都有种被隔绝的感觉。他们都被恐惧和紧张包围着,几乎是见到远处有人跑就开枪。有的苏军卡车后面装着马克沁重机枪,在街道上飞速开着,苏军机枪手就像疯了一样,也不管是否受到攻击,只是一路往两边的房子扫射,见到人就追着打。街道两旁的民居墙上遍布弹孔,几乎没有一闪完好的窗子。到处都是中弹倒地的平民尸体,墙上东一片西一片飞溅的鲜血。

    现在苏军已经不是“**”了,已经升级为无差别屠杀了。而城内的百姓现在也已经不再是**,而是为活着而战。不论原先支持不支持**的人,现在都参加进来了。

    ……

    苏军五个师,按说兵力不算少,但防守的是一个狭长区域,面积很小,但是周长很大。一百多公里长,但是有十几公里宽,基本就是沿着哈密周边的绿洲和居民区防守的。这样等于是把兵力分散的非常开,而且还没有多少纵深。明军开始都不太明白苏军指挥官这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完全按照绿洲的形状来设防线,绿洲多长防线就拉多长。那要是绿洲有一千公里长,是不是还要把这五个师平摊到一千公里的防线上去。要是明军指挥官来设防,早就把兵力收缩起来了,整个防守区域长宽比要大致相当,面积增大、周长减少,这样兵力既集中,而且纵深还大。这才是防御之道。

    但是随着明军陆续攻下哈密周边的一些村子之后,渐渐明白了。这些村子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饿死。很多家里还有尸体,看着就像骨头架子一样。之前苏军还派人来抢尸体,运到远处的大漠深处集中埋了。但是这几天明军进攻的紧,苏军只顾得布置防御了,也顾不上抢尸体了,这才让一些新饿死的尸体留了下来。

    从哈密开始,就进入已经大规模饿死人的地区了。苏军沿着绿洲防守,等于就是沿着居民聚集区防守,就是为了掩盖他们制造大饥荒的证据。斯大林强令哈密守军一步不得后退、不惜让十五万军队陷入重围,并不是军事考虑,而是政治考虑。

    他没想到明军这次进攻的这么顺,竟然能逼近到哈密地区。更重要的是,哈密地区只是个开始,再往西进入两疆,饥荒的情况更加严重。明军一旦占领哈密,那么下一个目标肯定是吐鲁番和迪化。而那里,已经是人间地狱了。斯大林知道明军攻入苏联控制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曝光,意味着掩盖多年的、各种惨绝人寰的真相,将毫无遮挡的暴露在全世界的闪光灯下。去年秋天明军攻入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后,就是这么做的。斯大林当时深受刺激,苏联苦心自我打造多年的正义形象以更快的速度垮掉,布尔什维克在世界各地的组织,甚至出现了退*党潮。越是媒体自由、信息开放的地方,退*党潮规模越大。

    因此,这次他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捂住这个盖子。上次还并没有这种饥荒,就已经如此了。这次如果再被明军给揭开,后果不堪想象。

    但是他没想到,这次**的作用竟然那么大。主要是时机选得特别好,刚好和明军猛攻的时间卡在一起,让苏军内外无法兼顾。而且苏军防区基本没有纵深,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一个村子**起来,几乎就能把整条防区截断一半。而且电话线都被人为毁掉了,苏军指挥部根本不知道各处是什么情况。这都是斯大林呆在克里姆林宫所料想不到的。

    ……

    从23日上午九点左右进攻哈密远郊的战斗打响,到下午三点左右,苏军一百多公里的狭长阵地,已经被明军分割成了六段。而且好几段之间的间隔都是十几公里,因为中间的区域已经被明军占领了。下午四点,攻打哈密县城的战斗开始。哈密城的城墙并不高,也并不厚,虽是地处西域,但由于被明清两朝经营多年,城墙也是按照内地传统的样式修筑的。也就是外面城砖、中间夯土、上面城垛的样式。

    明军调来八门150毫米重型榴弹炮、十六门105毫米重型加农炮,在几十辆坦克和突击炮的掩护下,开始拆城墙。24门重炮压低炮口,对着城墙直接轰击。城头上,苏军架着机枪、迫击炮、反坦克枪拼命还击,但是很快,城头就淹没在一片中小口径炮弹和机枪子弹的海洋中。而被那些24门重炮直接轰击到的位置,则根本谈不上什么还击不还击,连人带墙,直接就被山崩地裂般的大爆炸吞没了。

    仅仅用了十分钟,哈密县城的四面城墙几乎崩塌殆尽,成了一片砖和土混合的丘陵。随着“停火”的命令,所有轻重火炮停止射击,天地间似乎静止了下来。几分钟后,浓密的烟尘变得稀薄一些,这时候尖利的哨子声在明军阵地上此起彼伏地响起,几十辆坦克和装甲车同时轰鸣起来,喷着青烟冲过去,爬上城墙的废墟堆,直接开了下去。

    在后面,更多的明军士兵从装甲车上跳下来,手握自动步枪,呐喊着冲进哈密县城。

    顿时,城中各处枪炮声、喊杀声大作,“冲啊”和“乌啦”的喊声彼此交织着。渐渐的,后者的声音越来越少、越来越没力气了。

    下午五点半,城中的主要战斗结束了,只剩下几处零星的清剿还在进行。清真寺上方的镰刀锤子旗打着卷落了下来,一面明黄的蟠龙旗升了上去。

    5月23日,疆东重镇哈密,被明军收复。

    [:]

    [  ]

    第211集 长驱直入吐鲁番

    明军攻下了哈密地区,取得了一年来都没取得的战果,终于在两疆的天山东大门外取得了一大块绿洲区,算是有了一个进疆的前进基地。  接下来,明军集中兵力进攻吐鲁番地区。和哈密地区相比,吐鲁番地区是一个真正的战略要地,无论进攻南疆还是北疆,都绕不过吐鲁番。吐鲁番的北边是雄伟的天山,南边是一望无际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都是军队无法逾越的。如果占领了吐鲁番,向北可以进攻迪化,打通天山山口,取得进入北疆的大门钥匙;如果不过天山,直接向西可以一路长驱直入南疆,也就是进攻天山以南、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北的那一连串绿洲地带:巴音郭楞地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以及沙漠西南面的和田地区。

    明军并没有哈密稍作停顿,仅仅是把参加哈密战役的大部分部队留下来休整,而把大批刚下车的生力军换为进攻部队。养精蓄锐的坦克、养精蓄锐的兵,马不停蹄,闪电般地继续向西推进,连一点喘息的时间都没给苏军留。  这也要仰赖明军充足的运力。在保障哈密战役后勤供应的同时,还能运来那么多后方部队。这在去年的拉锯战中,是根本不能想象的。要是在去年,别说根本打不下哈密,就算打下来,那也已经是强弩之末了,苏军只要一个反扑,明军就被顺着大漠一路赶回去了。

    但是现在,明军不但在哈密稳稳的扎下来了,而且依然后劲十足,继续向前猛冲。

    ……

    哈密县城到吐鲁番县城,公路距离大约400公里,中间大部分地区依然是一马平川的戈壁滩。这一段不但比从酒泉到哈密短得多,而且也肯定好打得多。因为从酒泉到哈密这一段,正是苏军和明军反复争夺、长期拉锯战的地区,双方都修筑有相对完善的固定设防区:绵延的战壕防线、地雷区,等等。但是明军从没有越过哈密过,苏军从没在哈密以西修筑任何防线,也没有埋设任何雷区。这里是被视作后方的。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正因为哈密到酒泉之间是“习惯战区”,双方已经在这里你攻我夺很习惯了,无论明苏哪一方,都把在这一区域内的胜败得失看得不那么严重,指挥的都很淡定,心态都比较放松。但是一旦打过了哈密,对苏军来说,那感觉就好象打进自己家门了一样,心态一下子全慌了,都有一种“完了”的感觉。就好象当年清军打过长江防线、对明军的精神冲击一样。

    明军四个装甲师长驱直入,以比哈密之前快一倍的速度追击苏军。沿途苏军没能组织得起一次有力的抵抗。几场坦克战,苏军坦克也都像没头苍蝇一样,完全没了哈密之前的那种殊死搏斗的劲头。400公里的纵深,明军只用了5天时间就追到了吐鲁番县城下。沿途苏军5个装甲师、5个步兵师,被明军4个装甲师追得一路大溃败,路上到处都是被打散了建制的残兵。远东战役的大规模投降,现在又重现了。

    而且这里的苏军投降浪潮比远东更甚。  苏军在中亚、尤其在哈密以西的驻军,中亚士兵占了至少一半。这些士兵都是在几个中亚加盟共和国土生土长的,很多都是和占领区当地百姓是同一个民族的,说同一种语言。苏联在中亚几个加盟国的统治本来就不稳,当地人和俄罗斯人的民族矛盾相当激烈。那些黑头发、黑眼睛、红脸膛的中亚士兵,本来就很不爽那些从远方派来的黄头发蓝眼睛、苍白皮肤、鹰钩鼻子的俄罗斯干部骑在他们头上。现在又亲眼看到在那些从莫斯科来的、说俄语的“同志们”指挥下,大批说自己语言的同胞被活活饿死,军心早就起了不小的变化。现在,这半数的中亚官兵,成了苏军投降的主力。

    ……

    向小强一行现在刚刚进入哈密地区。他和记者们都是激动不已,正在疯狂拍摄那些被饿死和屠杀的尸体呢,突然接到兰州方东成来的电报,说请亲王殿下带着记者在哈密抓紧调查,前边吐鲁番很快又要拿下了,那里的情况更严重,“看点”更多。

    向小强更是兴奋不已,恨不得马上就飞到吐鲁番去。他带着车队、带着记者,先是花了两天时间调查哈密城内的情况,主要是搜集苏军大屠杀的证据。然后接下来的几天,他从清晨到深夜,全天一刻也不闲着,马不停蹄,把哈密县城东西两边一百多公里的绿洲区全跑遍了。城外的任务,主要就是搜集饥荒的证据。他们从最开始的一天看一个村子,到了一天看两个村子、到最后就是走马观花,一天看五九个村子。现在各村尸体都被明军宪兵部队看守着,没让埋,就等着记者和调查团来拍。但是五月份白天天气已经很热了,向小强他们得赶在各村尸体**或者风干之前,尽量拍的更多。

    这时候,越来越多的记者从内地赶了来。还有更多的国际组织,比如国际红十字会、各种协会的代表,也都纷纷赶来。哈密地区的记者和国际人士越聚越多,他们组成了一个上百人的调查团,也不再像向小强他们头几天那样奔命了。调查团兵分几路,分别前往不同的区域。这样前后下来半个月不到,就把整个哈密地区所有的居民点,全都调查了一个遍。一些知情的当地人,还有被俘的苏军军官,指出了几处秘密掩埋点。这些埋人的大坑也被明军挖开了。倒是没有“万人坑”这种规模,但是几百人、上千人的大坑还是有不少。大坑里的尸体多,现在还在**,发出阵阵恶臭。很多小坑里的尸体少,水分已经被吸得差不多了,估计再过一段时间,就成了标准的干尸了。

    在这些惨绝人寰的场景面前,记者们和调查团的人全都震惊了。明军像以前那样,专门给记者们提供了两部电台,由两个情报官为他们发稿件。当然,战地稿件照例要审查,凡是有可能暴露军事秘密的地方都要修改。那两个情报官也担任审查官的角色。

    ……

    哈密战役进行的异常顺利。从5月24日到6月7日,整个吐鲁番地区,也就是天山山口以南、巴音郭楞以东的地区,北全部拿下。现在,明军距离北边的迪化只有130公里了。

    只要输入

    [:]

    [  ]

    第212集 再遇图哈切夫斯基

    明军从吐鲁番开始,再次兵分两路,北路向北展开了攻打迪化山口的行动,南路向西深入南疆,沿着天山南麓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北边,长驱直入巴音郭楞地区。  南路的前方是一马平川的绿洲带。从这里开始向西一千公里,基本上都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非常适合机械化大兵团快速推进。而且战场的宽度也很大,从北边的天山直到南边的大沙漠,中间约有120150公里宽的地方,都是水草丰美的绿洲区,也就是南疆最主要的居民区。这一百多公里宽的地方,都是适合军队推进的。在向小强看来,现在的南疆的战场环境很像二战中的北非战场,都是在沿着广袤大沙漠的边缘作战。而且南疆战场对于进攻方的好处比北非战场还多——在北非战场,撒哈拉大沙漠北缘适合打仗的地方只有几十公里宽,而这里的沙漠北缘有一百多公里宽,易攻难守。

    事实证明,北疆比南疆难打得多。首先北疆就很难打进去。因为想从吐鲁番进入北疆,先要突破位于迪化的天山山口。迪化在历史上能成为两疆首府,其扼守南北两疆交通要道的战略位置,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苏军占领两疆后,自然就对这里的防御建设十分上心。他们在天山山口修筑了一条防御带,浇筑了大大小小的混凝土工事,作为永备的战略军事工程。明军北路攻势直接就被卡在了这里,一时半会儿根本打不进去。

    当然,明军统帅部在制定春季总攻势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个情况。当时制定了一套备用方案,就是分两路进攻北疆。

    进北疆并不是只有走迪化这一条路,还有东边一条道。东边的通道,就是从哈密的北面进入北疆。哈密北面紧挨着一条不大的山脉:巴里坤山。这条山脉是天山山系最东端的一个延伸。巴里坤山的北边一直向北,有大约130公里的平原地带,再往北就是阿尔泰山。北疆和外蒙古的行政分界线也就在这里穿过。两条山系中间这130公里宽的平原地带,就是进入北疆的另一条通道,可以一直进入北疆、深入准格尔盆地,再无险阻。

    但是这条通道没有公路。进北疆的唯一一条公路,就是穿过天山山口、走迪化的这条公路。  明军对着天山山口猛攻了三天,发现真的不是段时间内能打过去的,于是也没有过多耽搁,立刻启动了备用方案,抽调五个师从哈密北边绕进北疆。

    至此,收复两疆的攻势就变成了三路:南路、中路和北路。南路进攻南疆,中路和北路进攻北疆。

    ……

    苏联明显更重视北疆一些。北疆不但更富饶,而且也距离北边的俄罗斯和西伯利亚大铁路更近,更便于控制。因此,驻疆苏军的主力在北疆。明军北路攻势的五个师里,有三个是人民卫队装甲师。这三个装甲师刚一绕到巴里坤山北边,就遭到了苏军四个装甲师的伏击。苏军采用了明军惯用的战术,从左右两翼钳形攻势,几乎把担任前锋的那个师给合围了。这一战明军损失惨重,损失了差不多三百辆坦克,一直败退回了哈密。

    明军北路攻势这次也是推进的比较急,再加上从进攻开始就没怎么打过败仗,一路凯歌的推进到了吐鲁番,尤其是过了哈密简直是势如破竹,全军上下几乎都成了骄兵悍将,连师长也不太把苏军放在眼里了。  这次五个师长驱直入,竟然没有好好掩护两翼,犯了大忌,被苏军指挥官抓住了机会痛击一顿。

    第 1647 章

    恋耽美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