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 1643 章
大明1937 作者:我是猫
第 1643 章
……
坦克战初战告捷,士气高涨,明军坦克部队沿着公路向玉门地区开进。此时正值五月,经常刮起干热的东南风,掀起的浓密沙尘。这种风来得正是时候,因为它可以掩护明军的行动,让明军政治坦克部队隐藏在黄沙幔帐里。更可贵的是,风是东南风,而明军是从西向东进攻,基本顺风。
黄昏时分,风沙停歇。
天黑以后,明军的装甲部队在明亮的月光下,浩浩荡荡的继续向前开进。这支拥有几千辆车的先头部队的行动,在进攻前就经过了非常周密的计划。行动的方向、车间的距离和行驶速度都进行了精确的计算。用汽油罐制成的暗光灯指示着行军路线。各团经过仔细维护的车辆向几十公里外的玉门关快速前进。
月光下,荒漠就像雪地一样惨白。官兵们都高度兴奋,同时也高度紧张。的确,经过了一个白天的艰苦的、来之不易的胜利,现在到了夜里,将士们都期待着夜间奔袭能起到预期的效果,给苏联人来一个措手不及。
事实上,明军此举也完全出乎苏军意外。因为夜间行军甚至是夜间战斗,本来就被认为是军事行动中的一个“高难度动作”。所有从军事院校毕业的军官将领都知道,这种事情没有绝对的必要,最好不要干。尤其是装甲部队夜间行军,更是对部队的训练、素质、各单位之间娴熟的协调、各级指挥员的指挥艺术,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以往明军装甲部队的进攻战例中,基本都是白天快速推进,夜晚就地扎营。连夜推进的事情极少极少。苏军万没有想到,明军这次居然刚经历过白天的血战,就敢趁着月光连夜推进,甚至连部队也不休息,就这么昼夜强行军。
明军的这种艰苦而大胆的举动,立刻收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首先,偌大一直装甲部队,白天只能借着风沙,多少隐藏一下自己的规模,现在则借着黑夜,完全隐蔽在苏军的视野中了。在夜晚,双方谁也不能派飞机去侦查对方。那就应了一句军事名言:黑夜永远是勇敢者的盟友。
其次,更大的好处,还在于打了苏军一个措手不及。
在月光下,明军装甲部队经过五个小时的缓慢行进,于夜里十二点左右抵达了玉门镇。直到听到隆隆的发动机声从镇外不远处传来的时候,驻守在镇上的一个苏军坦克团才醒过味儿来,赶紧打电话请示上级。而这时候,明军的大批坦克已经快冲到停放坦克的空地上了.
[:]
[ ]
第204集 收复玉门关
驻扎在玉门镇的一个苏军坦克团被明军打了个措手不及,大部分士兵都还在被窝里睡觉呢,就被四面八方的发动机轰鸣包围了。
苏军政委被士兵叫起来,知道大祸临头,但他毕竟是政委,知道这时候召集各车组进入坦克迎战已经来不及了,他直接命令人拎着油桶冲到停放坦克的场地上去,能烧几辆是几辆。然后他转头就叫各营连指挥官组织突围。
下面的士兵听到这个命令也吓慌了,都蒙了。政委拔出手枪朝天“啪”地就是一下,几个士兵大喊一声“是,上校同志”,然后飞也似地跑了。
但是这时候已经晚了。那几个苏军大兵拎着油桶跑到坦克场上时,上空已经飘动着照明弹了,几辆明军坦克和装甲车停在场地中间,雪亮的车灯照着几个方向,装甲车上的探照灯四处移动着。大群的明军士兵提着自动步枪在快速跑动,显然正在接收这些坦克。
其中一个苏军士兵挺勇敢,抱着油桶就朝一辆坦克冲去。顿时,一条光柱朝他照了过来,紧接着一声大喊,一串机枪响,这个苏联士兵倒地身亡了。
这时候,镇里也开始传来连续的枪声、爆炸声,闪光不断的照亮夜空。显然明军已经攻进镇子里,而且战斗进展可想而知。
但是明军的主力并没有停,仅仅是留下两个团左右的步兵清剿。大约一个小时后,镇子的大部分地方枪声都停止了,只有局部还有零星的交火。越来越多的苏军俘虏被押到停放坦克的场地中来,官兵分开,双手抱头,接受搜身。搜完身的,都被编成队,向东边的后方押送。
夜里两点左右,整个阵子的抵抗都肃清了。玉门关镇被收复。而明军南路的装甲主力,也在玉门关以西30公里处再次遇到了苏军的猛烈抵抗,推进受阻,停了下来。
军司令部命令先头部队暂时沿公路坚守,后续部队休整,以待天明得到空中支援。
……
南路攻势,可以说是这次从酒泉到哈密之间的进攻主线。这一线是依托公路进攻的。从甘肃到北疆中间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就这么一条公路。虽然在这种由戈壁和草原组成的战场上,对公路的依赖性不是特别强,但是公路却是沿着古丝绸之路、也就是一系列绿洲和居民区修建的。北边是一望无际、一直到外蒙古的大戈壁和荒漠,南边紧挨着祁连山脉,紧接着就是青藏高原。只有在这一线沿途有可能得到当地补给,容易找到水源,也适合军队长期驻扎。所以南路攻势,肯定是战斗最激烈的一路,也是苏军主力所在的一路。
相比较南路,北边的攻势就轻松多了,攻破了苏军的阵地防线和雷区后,就没遇到较大的坦克战。北路攻势没有夜间连续推进,而是正常驻扎过夜。但就是如此,仅仅一个白天推进的距离,也超过南路一天一夜的距离了。
北路更大的问题是水。连续480公里的荒漠戈壁,可不像南边的公路绿洲那样,沿途都是绵延不绝的居民区,随便哪个村子都能找到水井,偶尔还有河流、湖泊。北路得全靠随军水罐车带水。十个师将近二十万人的饮水,还有消耗更多的车辆和坦克用水……这都要占据大量的运输力量。
运输力量,这也是之前一直制约明苏两军长驱直入的力量。面对中间绵延几百公里的荒漠戈壁,谁也没有力量让自己的大军打过去。而且这几百公里荒漠的两端,并不是蓄势待发的两支军队,而是强弩之末的两支军队。
但是现在明军打断挑战这一屏障了。
……
在兰州的司令部里,向小强这时候已经完全脱掉了“度蜜月”的画皮,重新穿上中将军装,呆在指挥厅里观察这场战役了。他注意到,这些长期呆在兰州指挥部、长期在西线和苏军较量的军官们,他们的脑中想的和南京那些军官想的,有太多的不一样了。在这里,苏军根本不是一个容易对付的概念。它不是像南京统帅部的大地图上那样,只是一些红色小人标记,而是活生生的东西。
“我军在统一战争时期采用的坦克战方法已经不适用了,”吃夜宵的时候,新上任的司令对向小强说道,“因为苏军也已开始学会大量集中使用坦克。这时单独地使用一门或数门反坦克炮,很快就会被对方发现,然后被击毁。后来我们采用了一种群炮打坦克的新方法,叫做‘反坦克阵’。办法是编成一些火炮组,每组约10门反坦克火炮,统一由一人指挥。他负责把火力集中到一个目标上。若干反坦克火炮组编成一个火炮群,各火炮组作纵深配置,分布整个防御地域,力求以侧射火力消灭进攻的坦克。……射击纪律至关紧要,如果过早地开火,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后来,苏军模仿了这种战术。他们不太会创造,但很会模仿。从长时间和他们交战的过程来看,他们早就成了使用这种战术的能手。苏军还用地雷场和反坦克壕沟来加强这种‘反坦克阵’,而且在雷带之间还布有散雷。我们去年的拉锯战中实施进攻时,虽然突入纵深只有十几公里,但却经常处在地雷场的包围之中,到处都得对付‘反坦克阵’……还有,苏军的伪装是搞得很巧妙的。如果没有某辆坦克被炸坏、或者不是苏军的反坦克炮开了火,我们都发现不了他们的埋伏。”
他注意到向小强一边吃,一边缓缓点头,似乎很是忧虑,又笑着宽慰道:
“不过,大人,属下说这些的意思,也并不是苏军有多厉害。只是说我们真得知己知彼,起码不能轻视对方。当然,仗打到现在,苏军长进了不少,我们更是进步得多。很多统一战争时期我们还意识不到的,现在已经总结为基本战术要求了。比如,要利用一切可能进行空中侦察;进攻的坦克部队应尽量多编一些‘雷鸣’式重型坦克,使用在主要突击方向上;火力的集中要迅速而有效,坦克除进行射击外,一般不得停顿;支援进攻的所有重武器的观察员都要坦克跟进,坦克指挥官和空军之间要保持无线电联络;乘坐装甲输送车的工程兵必须尾随坦克跟进;闪电2式轻型坦克要随时准备扩展战果;在整个战斗过程中,应利用专门的装甲车辆为坦克补给油料和弹药;坦克应配有烟幕罐,以迷盲敌人反坦克武器的射手,分队和部队指挥官还要有彩色发烟信号弹,以便于指示目标;夜间进攻时,坦克要配有测向器材……”
[:]
[ ]
第205集 大饥荒
从5月18日到5月20日,明军南路攻势向西收复了敦煌,向北一直推进了150公里,沿途就在公路两侧的荒漠中,建立了一系列密集的补给点。大河一般的车辆日夜穿梭在公路上,简直就像繁忙的大都市。几千辆的坦克、半履带装甲车、火炮,都被安放在平板汽车上,跟着大队车流,以几十公里的时速向西北川流。进攻的明军不但弹药燃料充足、食品和水充足,甚至能做到每人每天两个水果。
巨大的运输能力不但满足了明军自身的需要,而且还运来了大批的多余粮食。明军沿途每解放一个居民区,都会给面黄肌瘦处于饥饿中的当地百姓分发粮食。
随着明军向西推进,发现这种饥饿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且越来越普遍。过了瓜州,沿途的一些村子简直就是处在饥荒之中。一问,都是苏军派人来收粮食,而且全部收走,一粒也不留。不但收走了粮食,还派兵封锁住通往明军控制区的所有道路,不许人们自行逃命。
苏军还会派一些小组,骑着马下到村里,挨户搜查村民私藏的食物。一旦搜到了,立刻拉出来枪毙。看到村子里谁家的烟囱冒烟了,或者谁家有做饭的味道,立刻前去抓人。现在明军到达这些地方,村民们都已经饿的奄奄一息了。他们说,苏联人是怕他们反抗,存心要把他们都饿死。
明军越向西推进,看到的问题越严重,越感到自己来得及时。因为恐怕再过几天,他们看到的就不是村民,而是整村的尸体了。
同时,明军官兵们也越来越有着坏的预感——前方的情况,可能就像自己想象的一样。可能……已经出现大批人被饿死的情况了。
这些关于饥饿的报告,越来越多的聚集在兰州明军司令部的桌子上。明军高层最开始认为这只是战乱期间百姓难免的生活困难,后来渐渐意识到事情不对,特别是听说了苏军的一些人为手段后,很快清醒了:这又是一次类似于32年33年发生在乌克兰的人为大饥荒。
那次大饥荒,国际上一般都认为是斯大林针对乌克兰的种族灭绝行动——以饥饿为武器。当时的背景,也和现在的苏联中亚新占领区一样,乌克兰局势严重不稳,反抗此起彼伏,莫斯科担心就要失去乌克兰了,因此斯大林批准了一项以饥饿为武器的、计划周密的种族灭绝行动——先把乌克兰全境封锁起来,不许任何乌克兰人离开乌克兰,任何企图逃过边境的人都被作为“阶级敌人”而处决。然后把几乎所有乌克兰农民宣布为富农,没收他们的所有生产工具和粮食,有计划地把他们饿死。
后来,为了防止乌克兰人吃尸体充饥,苏军专门组织了“抢尸队”,每天到村庄里挨家挨户的抢尸体。而且,基本每天都能抢到很多新尸体。甚至很多还垂死的人,也被当作尸体抢走。
在32年到33年里,保守估计,乌克兰约有几百万人被饿死。——而在这同时,大量的从乌克兰饥民手中抢来的粮食,被斯大林出口到了西方,换取外汇。一为了建设军队和重工业,二也为了向国际社会表明:苏联并没有发生所谓的饥荒,否则怎么还有那么多粮食可供出口呢?
……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之后,方东成悄悄把向小强请过来,一脸严肃地跟他说了,把自己的心中的忧虑告诉了他。
向小强听着听着,渐渐的也毛了。一股冷汗从后脊梁骨渐渐冒上来。
“那什么……”他喉咙干涩地问道,“乌克兰大饥荒……真的不是粮食歉收……或者自然灾害?”
第 1643 章
恋耽美
第 1643 章
……
坦克战初战告捷,士气高涨,明军坦克部队沿着公路向玉门地区开进。此时正值五月,经常刮起干热的东南风,掀起的浓密沙尘。这种风来得正是时候,因为它可以掩护明军的行动,让明军政治坦克部队隐藏在黄沙幔帐里。更可贵的是,风是东南风,而明军是从西向东进攻,基本顺风。
黄昏时分,风沙停歇。
天黑以后,明军的装甲部队在明亮的月光下,浩浩荡荡的继续向前开进。这支拥有几千辆车的先头部队的行动,在进攻前就经过了非常周密的计划。行动的方向、车间的距离和行驶速度都进行了精确的计算。用汽油罐制成的暗光灯指示着行军路线。各团经过仔细维护的车辆向几十公里外的玉门关快速前进。
月光下,荒漠就像雪地一样惨白。官兵们都高度兴奋,同时也高度紧张。的确,经过了一个白天的艰苦的、来之不易的胜利,现在到了夜里,将士们都期待着夜间奔袭能起到预期的效果,给苏联人来一个措手不及。
事实上,明军此举也完全出乎苏军意外。因为夜间行军甚至是夜间战斗,本来就被认为是军事行动中的一个“高难度动作”。所有从军事院校毕业的军官将领都知道,这种事情没有绝对的必要,最好不要干。尤其是装甲部队夜间行军,更是对部队的训练、素质、各单位之间娴熟的协调、各级指挥员的指挥艺术,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以往明军装甲部队的进攻战例中,基本都是白天快速推进,夜晚就地扎营。连夜推进的事情极少极少。苏军万没有想到,明军这次居然刚经历过白天的血战,就敢趁着月光连夜推进,甚至连部队也不休息,就这么昼夜强行军。
明军的这种艰苦而大胆的举动,立刻收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首先,偌大一直装甲部队,白天只能借着风沙,多少隐藏一下自己的规模,现在则借着黑夜,完全隐蔽在苏军的视野中了。在夜晚,双方谁也不能派飞机去侦查对方。那就应了一句军事名言:黑夜永远是勇敢者的盟友。
其次,更大的好处,还在于打了苏军一个措手不及。
在月光下,明军装甲部队经过五个小时的缓慢行进,于夜里十二点左右抵达了玉门镇。直到听到隆隆的发动机声从镇外不远处传来的时候,驻守在镇上的一个苏军坦克团才醒过味儿来,赶紧打电话请示上级。而这时候,明军的大批坦克已经快冲到停放坦克的空地上了.
[:]
[ ]
第204集 收复玉门关
驻扎在玉门镇的一个苏军坦克团被明军打了个措手不及,大部分士兵都还在被窝里睡觉呢,就被四面八方的发动机轰鸣包围了。
苏军政委被士兵叫起来,知道大祸临头,但他毕竟是政委,知道这时候召集各车组进入坦克迎战已经来不及了,他直接命令人拎着油桶冲到停放坦克的场地上去,能烧几辆是几辆。然后他转头就叫各营连指挥官组织突围。
下面的士兵听到这个命令也吓慌了,都蒙了。政委拔出手枪朝天“啪”地就是一下,几个士兵大喊一声“是,上校同志”,然后飞也似地跑了。
但是这时候已经晚了。那几个苏军大兵拎着油桶跑到坦克场上时,上空已经飘动着照明弹了,几辆明军坦克和装甲车停在场地中间,雪亮的车灯照着几个方向,装甲车上的探照灯四处移动着。大群的明军士兵提着自动步枪在快速跑动,显然正在接收这些坦克。
其中一个苏军士兵挺勇敢,抱着油桶就朝一辆坦克冲去。顿时,一条光柱朝他照了过来,紧接着一声大喊,一串机枪响,这个苏联士兵倒地身亡了。
这时候,镇里也开始传来连续的枪声、爆炸声,闪光不断的照亮夜空。显然明军已经攻进镇子里,而且战斗进展可想而知。
但是明军的主力并没有停,仅仅是留下两个团左右的步兵清剿。大约一个小时后,镇子的大部分地方枪声都停止了,只有局部还有零星的交火。越来越多的苏军俘虏被押到停放坦克的场地中来,官兵分开,双手抱头,接受搜身。搜完身的,都被编成队,向东边的后方押送。
夜里两点左右,整个阵子的抵抗都肃清了。玉门关镇被收复。而明军南路的装甲主力,也在玉门关以西30公里处再次遇到了苏军的猛烈抵抗,推进受阻,停了下来。
军司令部命令先头部队暂时沿公路坚守,后续部队休整,以待天明得到空中支援。
……
南路攻势,可以说是这次从酒泉到哈密之间的进攻主线。这一线是依托公路进攻的。从甘肃到北疆中间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就这么一条公路。虽然在这种由戈壁和草原组成的战场上,对公路的依赖性不是特别强,但是公路却是沿着古丝绸之路、也就是一系列绿洲和居民区修建的。北边是一望无际、一直到外蒙古的大戈壁和荒漠,南边紧挨着祁连山脉,紧接着就是青藏高原。只有在这一线沿途有可能得到当地补给,容易找到水源,也适合军队长期驻扎。所以南路攻势,肯定是战斗最激烈的一路,也是苏军主力所在的一路。
相比较南路,北边的攻势就轻松多了,攻破了苏军的阵地防线和雷区后,就没遇到较大的坦克战。北路攻势没有夜间连续推进,而是正常驻扎过夜。但就是如此,仅仅一个白天推进的距离,也超过南路一天一夜的距离了。
北路更大的问题是水。连续480公里的荒漠戈壁,可不像南边的公路绿洲那样,沿途都是绵延不绝的居民区,随便哪个村子都能找到水井,偶尔还有河流、湖泊。北路得全靠随军水罐车带水。十个师将近二十万人的饮水,还有消耗更多的车辆和坦克用水……这都要占据大量的运输力量。
运输力量,这也是之前一直制约明苏两军长驱直入的力量。面对中间绵延几百公里的荒漠戈壁,谁也没有力量让自己的大军打过去。而且这几百公里荒漠的两端,并不是蓄势待发的两支军队,而是强弩之末的两支军队。
但是现在明军打断挑战这一屏障了。
……
在兰州的司令部里,向小强这时候已经完全脱掉了“度蜜月”的画皮,重新穿上中将军装,呆在指挥厅里观察这场战役了。他注意到,这些长期呆在兰州指挥部、长期在西线和苏军较量的军官们,他们的脑中想的和南京那些军官想的,有太多的不一样了。在这里,苏军根本不是一个容易对付的概念。它不是像南京统帅部的大地图上那样,只是一些红色小人标记,而是活生生的东西。
“我军在统一战争时期采用的坦克战方法已经不适用了,”吃夜宵的时候,新上任的司令对向小强说道,“因为苏军也已开始学会大量集中使用坦克。这时单独地使用一门或数门反坦克炮,很快就会被对方发现,然后被击毁。后来我们采用了一种群炮打坦克的新方法,叫做‘反坦克阵’。办法是编成一些火炮组,每组约10门反坦克火炮,统一由一人指挥。他负责把火力集中到一个目标上。若干反坦克火炮组编成一个火炮群,各火炮组作纵深配置,分布整个防御地域,力求以侧射火力消灭进攻的坦克。……射击纪律至关紧要,如果过早地开火,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后来,苏军模仿了这种战术。他们不太会创造,但很会模仿。从长时间和他们交战的过程来看,他们早就成了使用这种战术的能手。苏军还用地雷场和反坦克壕沟来加强这种‘反坦克阵’,而且在雷带之间还布有散雷。我们去年的拉锯战中实施进攻时,虽然突入纵深只有十几公里,但却经常处在地雷场的包围之中,到处都得对付‘反坦克阵’……还有,苏军的伪装是搞得很巧妙的。如果没有某辆坦克被炸坏、或者不是苏军的反坦克炮开了火,我们都发现不了他们的埋伏。”
他注意到向小强一边吃,一边缓缓点头,似乎很是忧虑,又笑着宽慰道:
“不过,大人,属下说这些的意思,也并不是苏军有多厉害。只是说我们真得知己知彼,起码不能轻视对方。当然,仗打到现在,苏军长进了不少,我们更是进步得多。很多统一战争时期我们还意识不到的,现在已经总结为基本战术要求了。比如,要利用一切可能进行空中侦察;进攻的坦克部队应尽量多编一些‘雷鸣’式重型坦克,使用在主要突击方向上;火力的集中要迅速而有效,坦克除进行射击外,一般不得停顿;支援进攻的所有重武器的观察员都要坦克跟进,坦克指挥官和空军之间要保持无线电联络;乘坐装甲输送车的工程兵必须尾随坦克跟进;闪电2式轻型坦克要随时准备扩展战果;在整个战斗过程中,应利用专门的装甲车辆为坦克补给油料和弹药;坦克应配有烟幕罐,以迷盲敌人反坦克武器的射手,分队和部队指挥官还要有彩色发烟信号弹,以便于指示目标;夜间进攻时,坦克要配有测向器材……”
[:]
[ ]
第205集 大饥荒
从5月18日到5月20日,明军南路攻势向西收复了敦煌,向北一直推进了150公里,沿途就在公路两侧的荒漠中,建立了一系列密集的补给点。大河一般的车辆日夜穿梭在公路上,简直就像繁忙的大都市。几千辆的坦克、半履带装甲车、火炮,都被安放在平板汽车上,跟着大队车流,以几十公里的时速向西北川流。进攻的明军不但弹药燃料充足、食品和水充足,甚至能做到每人每天两个水果。
巨大的运输能力不但满足了明军自身的需要,而且还运来了大批的多余粮食。明军沿途每解放一个居民区,都会给面黄肌瘦处于饥饿中的当地百姓分发粮食。
随着明军向西推进,发现这种饥饿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且越来越普遍。过了瓜州,沿途的一些村子简直就是处在饥荒之中。一问,都是苏军派人来收粮食,而且全部收走,一粒也不留。不但收走了粮食,还派兵封锁住通往明军控制区的所有道路,不许人们自行逃命。
苏军还会派一些小组,骑着马下到村里,挨户搜查村民私藏的食物。一旦搜到了,立刻拉出来枪毙。看到村子里谁家的烟囱冒烟了,或者谁家有做饭的味道,立刻前去抓人。现在明军到达这些地方,村民们都已经饿的奄奄一息了。他们说,苏联人是怕他们反抗,存心要把他们都饿死。
明军越向西推进,看到的问题越严重,越感到自己来得及时。因为恐怕再过几天,他们看到的就不是村民,而是整村的尸体了。
同时,明军官兵们也越来越有着坏的预感——前方的情况,可能就像自己想象的一样。可能……已经出现大批人被饿死的情况了。
这些关于饥饿的报告,越来越多的聚集在兰州明军司令部的桌子上。明军高层最开始认为这只是战乱期间百姓难免的生活困难,后来渐渐意识到事情不对,特别是听说了苏军的一些人为手段后,很快清醒了:这又是一次类似于32年33年发生在乌克兰的人为大饥荒。
那次大饥荒,国际上一般都认为是斯大林针对乌克兰的种族灭绝行动——以饥饿为武器。当时的背景,也和现在的苏联中亚新占领区一样,乌克兰局势严重不稳,反抗此起彼伏,莫斯科担心就要失去乌克兰了,因此斯大林批准了一项以饥饿为武器的、计划周密的种族灭绝行动——先把乌克兰全境封锁起来,不许任何乌克兰人离开乌克兰,任何企图逃过边境的人都被作为“阶级敌人”而处决。然后把几乎所有乌克兰农民宣布为富农,没收他们的所有生产工具和粮食,有计划地把他们饿死。
后来,为了防止乌克兰人吃尸体充饥,苏军专门组织了“抢尸队”,每天到村庄里挨家挨户的抢尸体。而且,基本每天都能抢到很多新尸体。甚至很多还垂死的人,也被当作尸体抢走。
在32年到33年里,保守估计,乌克兰约有几百万人被饿死。——而在这同时,大量的从乌克兰饥民手中抢来的粮食,被斯大林出口到了西方,换取外汇。一为了建设军队和重工业,二也为了向国际社会表明:苏联并没有发生所谓的饥荒,否则怎么还有那么多粮食可供出口呢?
……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之后,方东成悄悄把向小强请过来,一脸严肃地跟他说了,把自己的心中的忧虑告诉了他。
向小强听着听着,渐渐的也毛了。一股冷汗从后脊梁骨渐渐冒上来。
“那什么……”他喉咙干涩地问道,“乌克兰大饥荒……真的不是粮食歉收……或者自然灾害?”
第 1643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