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三从四德 第1部分阅读
穿越之三从四德 作者:肉书屋
穿越之三从四德 第1部分阅读
《穿越三从四德》
再世为人
张涤清即使在梦里也没想过这样的际遇……
她静静的打量着置身的这间屋子,只见地上铺的是磨砖对缝的青砖,家具是成套的黄花梨木摆设,视野所及的两个小姑娘都穿着电视剧里才能见到的衣裙,再看抱着自己一脸忧心的妇人也是一样的穿戴,只是盘了头,乌黑的发髻上插着几根银簪。
张涤清被她用娴熟的姿势抱在怀里,耳听着这妇人喃喃的低语:“小囡囡怎么不吃呀,病的只剩下一把骨头,不吃奶怎么好呀!”边说边把胸脯凑到她嘴边。
但张涤清现在的首要任务不是吃,她得弄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悄悄伸手在腿上狠掐了自个儿一下,疼,场景没有变化,于是再掐……
张涤清是考古所古瓷方面的助理研究员,正随研究所的考古船到“南海一号”古沉船附近对船只的整体打捞进行最后一次海底勘察,为此,她受了三个月的潜水训练,下水后实测发现这艘沉船以瓷器为主,从种类上看,有江西景德镇窑系的青白瓷,有福建德化窑系的白瓷,磁灶窑的绿釉瓷器和浙江龙泉窑系的青瓷,大多完好无损。
这个发现另张涤清大为兴奋,竟然忘了注意氧气瓶消耗指数,等她发现呼吸困难时立刻上潜,却在上浮过程中氧气耗尽。
刚刚醒来时,她以为自己得救了,可很快她发现这里并不是一片雪白的医院,随即,映入眼帘的场景让她怀疑仍在梦里。
她清楚的记得自己在海底因为氧气耗尽而窒息,而现在被一个妇人轻松的抱在怀里的处境让张涤清大惑不解,这算是又活了一回吗?在唯物主义教育下茁壮成长了二十多年的张涤清对这些玄妙之谈一向只当故事看,却没想到会有一天实实在在的发生在自己身上。
奶娘吴妈还在纠结于小姐不肯吃奶,万万想不到怀里的小人儿已经换了瓤子。而芳龄29岁半的张涤清没饿到一定程度,是没法鼓起勇气张开这个嘴的。
她现在不饿,只觉得心里酸苦,闭上眼睛,乱七八糟的想着自己出事前的片段,家中日渐衰老的父母,想着他们守着一间小小的点心铺子起早贪黑的供出两个大学生来,而自己还没来得及回报,又想到刚刚买了房要结婚的弟弟,想到这,苦笑了下,幸亏还有涤非。
当初父母要弟弟的时候,她又小又傻,偷偷哭了很多次,总觉得父母不爱她,再也不是她一个人的了,等弟弟生下来后更是没少欺负他,现在才真正庆幸,还有涤非。
弟弟一直很优秀,上学时成绩好,工作以后也很得单位领导器重,更难得的是厚道孝顺,对她这个不称职的姐姐都谦让维护。
想到她上班这几年攒的工资差不多够把涤非的房贷还清,又轻轻叹了口气,以后父母就全指望他了。
吴妈见她闭上眼睛,以为又睡着了,就将她抱回床上,小心的掖好被角,带着两个小姑娘退到外间去。
张涤清耳听着脚步声远去,慢慢睁开眼睛,见一座插屏横在屋当间分割出内室和外间,眼见插屏外面影影绰绰的人影晃动,却静悄悄的一声不闻。她慢慢从被中拖出手臂细看,见这只胳膊瘦小的还没有擀面杖粗,不由猜测这孩子究竟多大了。又转着眼珠看满堂的摆设——这似乎是个富贵人家,她托身的这个小孩既然还在吃奶,大抵不会超过两三岁去。
张涤清不解命运为什么会把她送到这个孩子的身体里,她并没有不满于原来的生活,工作体面,收入稳定,除了年近三十仍没有结婚让父母担心以外,没有任何异于常人之处,之所以没结婚也只因为没有碰到合适的人,并非刻意独身。
哎,这些事情,现在也多思无益了。
大概是久病,这个孩子的身体十分虚弱,地当间的炭盆又熏得屋里暖融融的,张涤清很快就昏昏欲睡起来,也不知睡了多久,耳听见床边有人轻声交谈:“发了汗没有?”
刚醒来时对她喃喃低语的声音就答道:“太太早上喂过药睡下就发了汗,过晌午的时候还醒了一刻钟,瞧着精神些了。”
“那药倒是见效了,没准就要好了。”
“太太放宽心,奴婢瞧着也是要好了,小囡囡托生在太太的肚子里,想是个有福气的,过了这一关,往后必会康康泰泰,顺顺当当的。”
“承你的吉言,必能如此。老爷才刚还差人回来问,我怕他惦记,只说好些了,如今真好了,也不枉老爷疼她。”
张涤清听着两个人说话,知道自称奴婢的是下午抱她的妇人,另一个是这个孩子的生身母亲,出于好奇,慢慢睁开眼睛,只见一个三十岁左右穿着藕荷色夹袄的妇人正斜坐在床边,一脸关切的看着自己,神色十分温柔,耳上垂着一对水头十足通体抛光的翡翠耳坠,衬得脸色细腻白皙。
姚氏看见女儿不错眼珠的看着自己,只当她大病初愈,十分依恋母亲,便俯身把小囡抱起来,用额角试她的温度。半晌笑微微的说:“这回是真退热了。”又回头交待吴妈接着按王太医开的方子煎药。
吴妈笑呵呵的答应着,又说:“小囡囡怕是该饿了,晌午醒来也没吃什么,喂她奶也不肯吃。”
姚氏便吩咐:“去叫厨房炖碗蛋来,炖的嫩嫩的,一点油腥也别放,省得她克化不了。”
又对吴妈说:“这次好了一定得给囡囡断奶了,瓒哥,玉哥都是一岁多断的,我思量着她这样娇弱,跟饭食上不旺也有关系,等好了先进些软烂的,也让她学着自己嚼,什么都吃才长得壮实呢。”
张涤清听到这里如蒙大赦,感激的对姚氏卖力微笑。
吴妈看见凑趣道:“小囡囡笑了,太太疼她她都知道呢。”
姚氏看见女儿展颜也大为高兴,笑道:“她懂得什么,看着倒是比前些日子精神些了。”
正说着,就有姚氏房里的小丫头芍药来报:“老爷回来了,在书房查大少爷功课,叫把舅老爷差人送来的药拿给太太瞧。”说着双手递给姚氏一个瓷瓶。
姚氏打开闻闻又递给奶娘吴妈,吩咐道:“明早王太医来了,给他看合用不合用吧。”
吴妈小心接过,收在靠墙的螺钿柜子里。
不大会儿,厨房送了鸡蛋羹来,姚氏用小勺挖着喂女儿,张涤清闻见香味,也真是饿了,一口接一口的全吃了下去。姚氏看女儿终于开了胃口,可见是要好了,多日忧心终于放下。喂完一碗蛋羹,吩咐吴妈道:“如今有了胃口也别什么都给她吃,今晚上这些就够了,等下喂过药,消了食,再叫她睡下。”又弯腰亲亲女儿的脸蛋,才带着芍药转去正房。
张涤清装了半天□,看姚氏对女儿已经换了人做并没有察觉,想来装幼儿也容易,只要听话,照做,不引人瞩目就是,顿时放心不少。
不多时,看吴妈端了药过来,因为不知道这身子得的是什么病,这样沉重,说没就没了,不敢怠慢,闭着气将药汁喝尽了,只觉得连鼻腔都是苦的。
吴妈见小囡这样乖,十分可人意,就把小囡抱在怀里,一手托着腿弯,一手扶着腰背,在屋当间转来转去,叫她消食。走到玻璃窗边,张涤清伸着头努力向外看,只见屋外是个小院,一条甬道通着正门,道两边的院子里积着雪,一边栽着几杆竹子,一株老梅,另一边长着好大一颗柿子树。吴妈见她长了精神,伸着脖子看的有趣,就唤小丫头搬个坐墩来在窗边坐下。
小院景致有限,也无人走动,不大会张涤清就看的倦了,也兴许是药力上来,就蜷在奶娘怀里瞌睡起来。
再醒来已是第二天早上,吴妈喂张涤清吃了米糊。不多时,就有姚氏房里的婆子带着一个大夫进来。两个小丫头忙回避了,吴妈走到门口去接,行了礼引着王太医到床边。王太医见张家小姐气色已然红润起来,就知道前两日开的方子见效了,又叫张嘴看了舌苔,最后诊了脉,起身出了内室,向带他来的婆子说:“贵府小姐的病不妨事了,再吃两剂药巩固巩固就是。”吴妈念了声佛,又把昨天姚家送的药递给王太医瞧。王太医看了,说道:“这是上用治打摆子的灵药,只是不对症。”说着开出方子来就随了婆子出去。
那婆子将王太医送到二门上,叫门房套车送了回去,就拿了药方去姚氏房里。姚氏看了上面都是温补发散之物,叫婆子取药到茶房煎了。
张涤清又吃了几天药,赶在张府老爷张英休沐的日子,王太医又来诊了一回,说是不碍了。张英留了饭,临走又谢了一套上用的文房四宝和一匣白面扇子,王太医也不推拒,叫小厮收了。
至此痊愈了,吴妈就每天抱着张涤清去正房请安,姚氏放她在身边玩耍,又挑个来京后买的咬字清晰的小丫头莲翘教她学说话。张涤清不知道寄身的小囡囡确切的大小,也不知道像这么大的孩子都会说什么,生怕露馅,只听莲翘在一边饶舌,在心里记她的语音语调,自己一个字也不肯说。没几日听姚氏抱怨说病了一场也不叫人了,要再叫大夫来瞧,张涤清才知道藏拙的过了,就半推半就的在莲翘的教诲下很快学会了叫“爹爹”“娘”“哥哥”“吴妈妈”等称呼。姚氏喜之不尽,张英晚上回来的时候,就抱着小囡认人,张涤清抬着眼睛,在这孩子的生身父亲满眼的期待中叫了声“爹爹”,张英听了就欢喜非常,还抱在怀里亲了亲。姚氏见老爷欢喜便跟他商量,过几日回姚府请老太君给女儿起名字,要沾她老人家的福气为小囡囡祈寿。
张涤清冷眼旁观了这么长时间,对这个家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了。知道这家的男主人张英是进士出身,现做着从四品的官,在南书房入值,扈从随侍在皇帝身边,每天晨出暮归,非常忙碌,家里只姚氏一个正妻,没有其他妾室。
姚氏出身官宦人家,是个标准的贤妻良母,和张英生了两男一女,长子叫廷瓒,十七岁就中了举,如今在家里读书,预备明年会试,每日除了晨昏定省,只在书房用功。二子叫廷玉,今年6岁,才刚送到塾里,聪明勤奋,很得先生夸赞。再加上她寄身的这个小囡,这个家总共就五个主人。
张英性格稳重平和,在家里也沉默少言,两个儿子自小由他亲自教养,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之下性子与乃父如出一辙,廷玉更是小小年纪就少年老成,从不做小儿态,每日兄弟俩早晚到正房问父母安,查过功课后父子三人就都像锯了嘴的葫芦,一言不发了。
姚氏每日送了张英上朝,就在后宅处理家事,她上头没有公婆管束,下面没有妯娌牵扯,万事都做得主,几个用老了的婆子、管事都是从桐城老家带来的,十分得用,家事又轻省,每天有一上午尽够了,剩下的时间就做做针线,教养女儿。
这一日,姚氏见天气暖和些,待送了张英上朝,打发了廷玉上学,就差人吩咐门房备暖轿,收拾几样礼物,带着女儿和众仆妇回姚家探望祖母,请她给小囡取名。
姚府之行
姚氏,闺名叫做姚含章,她爹姚孙森就是姚府的大老爷,现带着家眷在浙江龙泉任上。如今府里管事的是她二哥姚华章,姚家门风就是小姐也从小读书,男子更是以仕途为要,只有她这二哥脾气最是无拘无束,虽一样读书,却不热衷功名,年少时五湖四海的到处跑,偏偏姚老太君却当他心肝一样,现叫他管着家中的田产店铺。
轿落在姚府角门,门房见姑奶奶带着姐儿来了,忙叫人进二门去报,又有两个看门的婆子赶忙出来迎接。姚氏带着张涤清才走进垂花门,就见二嫂方氏领着一群丫头仆妇迎了出来,姑嫂一番寒暄,相携着进到老太君房里。
姚氏进门就跪在祖母座下磕头,老太君含笑受了礼,问了张英的差事,又叫把囡囡抱过来细看。张涤清出门时奶娘给换的桃红灰鼠袄,外面披着大红羽纱的斗篷,映着白生生的小脸十分可爱。老太君见她打扮的齐整,也不似往日病歪歪无精打采,就夸了两句,叫抱到炕上来暖和。
张涤清让奶娘抱了一路,又热又拘束,一到炕上就自己挣扎着站了起来,也不闹人,只扶了炕几转圈。那炕几上垒着几卷佛经,一套茶具,她一打眼觉得像是景德镇的青白瓷,就围着那炕几细看,越看越真,心道这青影十分难得,一般只做清供玩赏,这府里竟信手拿来喝茶,也不怕失手跌碎了,便留心细细打量屋子,看那老太君满头银发上珠环翠绕,举止雍容,形容富态,身边的几个丫头也都穿戴华丽,表情舒展,就知这姚府富贵非常——张英做着从四品的官,家里吃穿用度也没有这么精致的。
不一会,府里的几位哥儿、姐儿都过来请姑妈的安,姚氏把带来的礼物给侄儿、侄女分发了,见少了大房的清芬。问及,知道是伤了风,姚氏就荐了前几日给囡囡诊脉的王太医。
囡囡胎里带出来的血气弱,十天倒有五天病着,如今能抱出来见风,都道那太医高明,便差人去请。
姚氏得了空,便跟老太君说:“正要请祖母给这丫头取个名字,沾您的福气,兴许就压的住她。”老太君就叫拿八字来她看,姚氏写在纸上,老太君又叫翻历书,查实五行里少了一行,想她一直体弱怕就落在这上面,就道:“这孩子命里缺水,自然要给她补上才能太太平平的,不如就叫龙哥,兴云布雨,正管着水,让这名字托着,往后必能生龙活虎的。”姚氏自然高兴,谢了祖母。
张涤清打到了这个地方就一直疑惑这是什么时代,见那历书看完后叫老太君随手搁在了一边,十分心动,挨蹭着过去,装作玩耍自顾自的翻了起来,只见那历书封面上写着大夏大统宪历,翻开以后里面是朱墨二色套印本,日期为墨色,注释为红色,所有日期都是以大夏昌平二十三年开头,之后是几月初几。
“大夏”?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张涤清看看屋子,断定绝不可能。凭这这间屋里的摆设,可知她身处的这个时代物质财富积累是很丰厚的,在那个夏朝就是大禹他老人家也用不上。
想到这不由疑惑起来,她是考古出身的,立时就能把中国古代历史年表背出来,跟夏沾边的还有个少数民族建立的西夏,她细看一屋子女眷的穿戴,除了女子都不缠足,汉族特点十分明显。
那么这个大夏究竟是个什么奇怪的地方呢?她推测无能了。
吃过午饭,姚家二奶奶方氏就陪着姚氏去各房走动,转了一圈,又请姚氏到她房里坐坐,再喝一杯茶。姚氏看天色不早就说:“不喝茶了,再来的吧。”就要回去辞老太君。
方氏便道:“我听说何家阖府要到南京任上去,瓒哥的婚事定了日子没有?只怕现在不定,就要耽搁三四年了。”
原来,张家长子,张廷瓒,早定了雄县令何如谦府上的小姐。何如谦在任上得了绩优的考语,已谋了升迁,过了年一开春便要去南京赴任。何府三姑娘何婉今年15岁,要是跟了父亲去任上,将来送亲多有不便,等任满回来年纪又耽搁了,就想探探张家的口风。
姚氏知道二嫂的娘家跟何如谦家是堂表亲,嫂子既然这样问,必是何家递了话。因这事还要回去跟张英商量,就说:“既如此,倒要遣人去问问,我回去商量我们老爷,若是何家愿意,便赶在他们赴任之前办了。”
方氏听了点点头,叫了丫头回房去取给瓒哥、玉哥两个做的大毛衣裳,说道:“今年铺子里收的几张好皮子,你哥哥特叫留下来做两套衣裳穿。”又说:“给小囡囡的那件风毛出的不好,你们家闺女娇贵,怕扎了脸,我叫拿回去改了,等做好再差人送过去。”姚氏谢了嫂子,一同去见老太君。
姚太君正歪靠在炕上,逗着小囡说话,见姚氏要回去,问道:“什么时候再来?”姚氏含笑答道:“等过了年,初三日就回来看望祖母。”一打眼看见囡囡水红小袄外面挂着个翠玉的蟠龙挂件,知道是祖母所赐,忙谢了赏。
姚太君道:“这挂件原是一对,方家的然哥儿属大龙,给了他一个做百日,那时你祖父还在,这一晃也是五、六年的事了。他们方家不出仕,如今都回了原籍,也不知道见得着见不着了。”说着就要落泪,方氏在一旁听着提起娘家来更是伤感。
姚氏看一个挂件惹得两人伤心,忙笑着打岔道:“这么通透的翡翠如今到哪里找去,老太君也太会藏了,我竟都不知道咱们家有这样的好东西,还有多少不如全给了我吧,孙女替您收着,也省的霉坏了。”
姚老太君就啐了一口道:“你这猴儿,没个餍足的,等你老子娘回来,找他们要去吧。”又道:“天色不早,怕你家老爷要下了值家去了,这就回去吧。”姚氏笑吟吟答应着,看奶娘给囡囡穿戴好才给老太君行了礼出去。
老太君屋里的如意送出来,说是老太君一时想起来库里还有几匹羽纱羽缎,叫给姑奶奶带回去过年做衣裳穿。姚氏就差婆子跟着去取,一行人走到二门,上了轿,径直回家去了。
晚上跟张英说了老太君给囡囡起了名字叫龙哥儿,张英想了半晌,提笔写下廷珑两个字,道:“小名就叫龙哥儿,大名随她兄长排行叫廷珑吧。”
姚氏看了,觉得好,也没辜负老太君的心意,又跟张英商量瓒哥的婚事……
张涤清听着张英夫妇郑重的给自己取了名字,心里却十分烦躁,从来到这她心里就一直惶惑不安,没什么归属感,她不知为何而来,总觉得或许跟她来的时候一样,说不定什么时候一觉睡醒又回去了,所以,除了费心做些避免自己露馅的事以外,一直持消极抵抗政策。给她吃什么她就吃什么,让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对什么也不关心,也不想改变什么。
看到姚氏费心照顾她,也不是不感动,只是仍旧无法和她想要回去的愿望抗衡,且不说那边还有生养自己的爹娘,单说她来的这个地方也够让人头疼的了,此地风俗类似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规矩束缚多的让人寸步难行。社会的标准是以男权为中心制定的,女子附属于男人,出嫁前是某个人的女儿,嫁人后是某个人的妻子和某个人的母亲,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经济自主权。
她很幸运,寄身在一个富贵人家的女儿身上,吃穿不愁,寒暖不忧。可是受了二十多年现代教育的她,除了吃饭穿衣,总还有更高的追求。
她信奉自尊自爱,独立自主,可时代注定了这里的女孩子一生样样事情都由人摆布,任何的不听从,不服从,都会受到舆论的抨击,宗法的制裁;她相信恋爱自由,婚姻神圣,可是这个地方男女有情,是比她那个时代当小三更不要脸的行为,法律也不保护婚姻的纯洁性,如果男人愿意,大可以三妻四妾的弄回家里开茶话会,这个她真受不了,光想就觉得头疼。
凡此种种,她实在不知道,在这样一个古代女孩身上,还能有什么样的追求。她学的是考古,优势是精通古代文献,可是看得懂这些又有什么用呢?她又不能考古代公务员!
想到这里张涤清心烦意乱,如果要是永远回不去,那她怎么办呢?这个社会提供给女性的唯一的正当职业就是相夫教子,除此之外的营生都是贱业,她还不想沦落到下九流的范畴里。理智告诉她,如果回不去了,那么随分从时,顺应这个时代对女性的要求,像姚氏一样做个贤妻良母才是最有前途的,只要不出错,起码她有家族宗法的保护,可以保证自己的地位不可动摇。
那么,做一个贤妻良母,她又具备哪些特长呢?她来自一个机械化大生产,社会分工异常精细的地方,想要深入了解任何一个科目都要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一个人能够掌握一个领域的知识,就很了不起了。她是点心店老板的女儿,家里给她灌输的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超越自身的阶级,光宗耀祖。她不敢让辛苦劳作的父母失望,只得努力上进,除了苦读没有培养过任何课外特长,琴棋书画,她只会欣赏,不会操作。烹饪,她很会吃,也能把东西做熟……得益于给父母打下手,她倒是会做很多种点心,不过,她可从没见过姚氏下厨,看来这个技能对做个贤妻良母也没什么太大价值。
抬眼见姚氏正笑微微的和张英有商有量的说话,想着姚氏倒是个现成的师傅,一言一行堪称典范,而且驭夫有术,看张英结婚这么多年,也没有纳妾娶小就知道了,不过,这跟她那乏味寡淡的爹自身的性情也不无关系……
咳!还是不要诋毁他了,要不是能做他的女儿,托荫于他的庇佑,说不定,她现在正为了一日三餐发愁呢,哪有时间在这里伤春悲秋,为遥远的将来可能会遇人不淑苦恼呀。
知道整天纠结于“我是谁?我为何而来?”是无意义的浪费时间,与其吃饱了撑的在这里浪费脑细胞,不如先做最坏的打算,为回不去做些准备,储备些有用的知识,致力于打造一个有利于我的生存环境。毕竟她不知道怎么才能回去,那么在这个世界里就要学会这个世界的规则。张涤清想通了这点,顿时心境一变,觉得有必要现在就开始着手把时间利用起来。
那么,首先,她得学会走路!
于是,姚氏很快发现女儿自打病愈,像开了窍似地伶俐了起来。从开始要人扶着走,很快就会自己挣扎着走路了。学说话也有进步,已经进入了自主造句的阶段……
张涤清也发现,只要想通了,做这个即将两周岁的大家闺秀还是满惬意的。
哦,她现在叫张廷珑了!
枯木逢春
廷珑自认清了形势,每日里积极武装自己,走路越来越硬实,说话也越来越条理。姚氏见了心中欢喜,不光赏了吴妈,连教说话的莲翘都得了两根银簪,姚氏又看她是个细致耐心的,就把她拨给廷珑使唤,仍叫她领着正房的月例。
莲翘得了彩头,更是兴头,只要廷珑眼睛扫到,必要挨个教给名字,还另行惠赠注解,就是个针线匣子,也要罗唣半天,诸如“这是剪子,裁衣裳用的”,“这是顶针,做针线用的”,又指着各色角料说:“这是水红的”,“这是石青的”。“这上面绣的是小燕子,一只,两只……”廷珑满脸黑线,不得不说莲翘是极有天赋的儿童教育专家,能够举一反三的把数学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
廷瓒的婚事已经议定日子,因何家开春就要上任,正月成婚又恐怕犯了太岁,不利儿孙,只好匆忙赶在年前办了,选定腊月二十做吉日。姚氏一边打点聘礼,置办采买一应所需,赶制吉服,一边收拾东厢给廷瓒做新房。忙忙过了聘礼,何家回了礼,又将龙凤喜饼、茶食点心装盒,给近亲好友分了,发了喜帖就要送妆奁。
姚氏忙的脚不沾地,家里却一丝不乱。廷瓒没事人一样仍旧每日晨昏定省之余只在书房里用功,廷玉照常去学里,廷珑跟着姚氏吃了早饭就由奶娘丫头照看着,倒是一日比一日进步些。
发奁当日锣鼓喧天,廷珑能亲历这些场面十分稀奇,让莲翘抱着在窗边看热闹,只见何家置了二十四抬的嫁妆,浩浩荡荡抬进来,铺陈、摆设、日用品俱全,蔚为壮观。
等安了床,姚氏收了奁单发给众人赏,转回房里,廷珑便趁姚氏忙碌,假作玩耍,翻看嫁妆单子,边看边咋舌,只见陪送的东西琳琅满目,衣物,布匹,田产不算,铜、锡、瓷、牙、竹、木各式器具齐全,只锡器就分汤、酒、茶瓶。瓷器又分茶碗、汤碗、大小盆等器物。廷珑原来专门研究这些东西,自然很感兴趣,想要亲眼去看一看,奈何她是女孩,轮不到她坐床。
张英家里本支都在桐城,京里人口少,没个帮手,办这样的大事,一来时间紧,二来仆从也不够用,就干脆包给专门帮富贵人家办酒席的太白楼。姚氏只管在家里设喜棚,其他万事都不需理会,自有太白楼打点帮办,忙乱一番,终于万事俱备,就等新媳妇进门。
到了接亲那日,奶娘给廷珑梳了两个小鬏,用红珊瑚镶秘银环固定住,又套上一身桃红的袄裤,等廷珑看见奶娘拿出一件翠绿的风兜时,终于忍不下去了。
跑到衣架那扯着平日里穿着的大红羽纱斗篷不撒手。吴妈这些日子瞧小囡渐渐有了主意,见她护衣裳,就蹲着跟她商量;“囡囡乖,今个是你大哥哥成亲的好日子,得穿新衣裳,还穿旧的叫人笑话。”廷珑任她磨破嘴皮子,就是不撒手。吴妈不敢强她,又怕误了时辰,只好给她系上大红这件,抱到姚氏房里。
廷珑进屋就看见大哥哥换了吉服坐在椅子听父亲训导,打眼一看还真是英俊潇洒玉树临风的——高中生一个呀!大喜的日子,那张少年老成的小白脸仍旧一脸平静。张英倒是看着神色比平时蔼可亲了些,嘴里说些什么成家立业,用心进学,封妻荫子的话。大哥哥跟平时一样,恭恭敬敬的听着,廷珑在一旁看着,都有点可怜新郎官了。
终于听的外面仆妇来报:“舅老爷,舅太太,姨太太们来贺喜了。”姚氏刚叫请进来,又报:“老爷同年某某来贺喜。”姚氏就打发瓒哥穿戴了,带几个近支子侄出门接亲。
张英带着廷玉起身去前厅招待各路男客,姚氏就在正房接待女眷。廷珑在里间跟莲翘翻绳打发时间,间或来了新客,把她抱出去见礼。若是第一回见着都要赏些小东西,廷珑一上午得了一挂沉香手串,一挂红麝串,一挂小叶紫檀串,还有几对铸成各种花样的小金银锞子,形态各异,不知是讨的什么意头,正拿在手里把玩,琢磨,不想吴妈看见赶忙收了起来。
不一会儿就有家人来报说;“大少爷接亲回来,已经到了街口。”姚氏就带着众女眷往前边去了,又过了一会儿,就听见前院里鞭炮噼啪作响了好大工夫,廷珑知道是新人到了,拉着莲翘要出去看新娘子。莲翘还是孩子心性,自然愿意,给囡囡穿戴的暖和了就抱出去站在抄手游廊下瞧新鲜。
傧相已经请了新人下轿,新娘子蒙着盖头,左边扶着喜娘,右边扶着一个十四五岁的大丫鬟。廷瓒在前面用一匹大红绸子引着新娘子进了堂屋。
廷珑见什么也看不见了,才拉着莲翘回去。
这边傧相赞礼,新人拜了天地,再给张英和姚氏行过礼,就将新娘子送入洞房,坐床撒帐揭了盖头。瓒哥见新娘子低眉敛目,娇羞可人,按下心中欢喜,自去前院敬酒,一直闹到天黑,亲朋至交陆续散了,瓒哥方得回房。姚氏又打点下人盘查杯碟茶器,桌围椅褡,忙到亥时方收拾完毕。
廷珑第二天去正房请安,瓒哥和新娘子已经到了,正跪在蒲团上给公婆敬茶。张英跟姚氏都端了茶,张英嘉勉了几句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话,姚氏赏了一封红包,又退了一只翡翠镯子笼在新媳妇儿腕上,笑微微的说了些开枝散叶的话。
廷珑进了门就坐在廷玉下首椅子上,见姚氏说到这,新嫂子的耳朵都烧红了,头低的要掉下来,心里感叹,果然是纯情少女呀,看看,什么叫最是那一低头的风情……
廷珑只顾欣赏眼前春色,一脸笑眯眯的,连姚氏叫她“珑儿”都没反应过来。廷玉只得走过去把一脸傻笑的妹妹从椅子上抱下来,牵到母亲跟前。姚氏就叫廷玉跟廷珑给嫂子见礼,瓒哥媳妇儿忙扶住不肯受,从身边丫头手里接过两个刻丝缠枝的荷包,取了蓝底的给廷玉,取了个银红的给廷珑。
廷珑见小嫂子头上插着五凤衔珠的步摇,身上穿着百蝶穿花大红洋缎袄,下着大红撒花洋绉裙,走路娴雅,只露一点鞋尖,但是明显身量尚小,一团稚气,就觉得大哥有摧残未成年人的嫌疑,眼睛不断的在大哥哥和小嫂子身上打转。
等摆了饭上来,小嫂子就自动站在姚氏身后伺候着。姚氏似乎对她如此识相十分满意,一直脸上带着笑,等饭菜上齐,才回头对媳妇儿说:“瓒哥媳妇儿坐下吃饭,咱们家的长辈都在桐山,等回去那边,再立规矩不迟。”小嫂子明显家教成功,无论如何不肯就座,直到连张英都开口道:“知道你是个孝顺孩子,往后好好照顾瓒哥,友悌弟妹就是了,不在这些小事上头。”小嫂子就用眼睛去看瓒哥,见瓒哥微不可察的点了下头,才红了脸到他下首坐下。
廷珑才刚下定决心,要努力学习,以期成为符合社会规范的优秀淑女,家里就来了这么个无一处不典范的嫂子,自是大感兴趣,行动坐卧,都愿意和她亲近。
何氏新进门,正要亲近婆母小姑,如此,更求之不得。
姚氏正冷眼勘查新媳妇品性,见她侍奉长辈恭敬,对待小姑友爱,温柔腼腆,也很喜欢。
至于,最该喜欢的廷瓒喜不喜欢——那个木头人的心理就不好揣测了。虽是新婚,看他跟原来也没什么两样,清晨即起,在书房窝一天,吃过晚饭才回房去。廷珑只能从不管谁提起大哥哥,小嫂子的耳朵就会立刻烧起来这点,稍微有点联想。
三朝回门那天,正是廷珑两周岁生辰,张英写了一幅字,全文的意思就是祝祷他小女儿如何的平安康泰,贤良淑德……廷珑无语。
姚氏给了她一串开了光的老珠手串……不知道值不值钱。
大哥哥送了她一卷给小孩看的全是图画的话本……这个是要启发她的绘画天赋吗?
廷玉则找一个九连环给她……哼,他自己玩剩下的吧。
小嫂子亲自下厨煮了素面又送了她一对打成兔子形状的银锞子……多实惠呀,有的吃,还有的花,真是秀外慧中,善解人意!
全家吃过饭,张英去上朝,廷玉去塾里,姚氏就打发了瓒哥两口子回门。
廷珑仍旧跟着姚氏看她打理家事,等她得空的时候来说说话。比如说:“珑哥干什么呢?”————她明明在学绣花,多么显而易见。
————“莲翘,把针都收好了,看扎着她。”
“珑哥这又是干什么呢?”
————她当然是在学下棋呀,这个还有什么好疑问的。
————“莲翘,快把棋子收盒里,小心珑哥吞了。”
————“莲翘,快把笔放回去,看蹭一手的墨。”
————“莲翘,快把琴挂起来,别叫琴弦割了手。”
廷珑一脸忧伤的坐在窗前,数着落在柿子树上的麻雀。感叹做小孩难!做个有理想、爱学习、聪明伶俐的小孩更难呀!
廷珑掰着手指头开始盘算,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呢?
乔迁之喜
时间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东西——廷珑受唯物主义教育多年,今天终于学会用它来解释问题了!
她审视内心,发现急着长大,无非是想要更随心所欲的支配自己的生活。可是,她长大过,知道随心所欲是人类的终极梦想之一,并不是长大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烦恼这个小魔鬼会和人心一起长大。现在,不管她遇到什么困难,张英和姚氏都能帮她解决,而长大后,面对不可知的未来,她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想到这,她立刻把下午的忧郁抛到脑后去了,还是顺其自然,开开心心的享受她的掌上明珠生活吧。
虽然她这个年龄可以享乐的东西不多,但回忆过往,廷珑的生活从未这样的安逸,宁静,了无心事过,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居移气,养移体。好像是重新发现了自己,很多简单的东西都会让她觉得快乐。一日三餐,美食当前是那么的享受;下过雪,扫出一块地方,做个陷阱,等待馋嘴的鸟儿落网是那么的惊心动魄;春风裁柳,鹅黄的嫩枝迎风招展是那么富有生机;自己院子里开辟的那块草莓地,也终于结了果,她指挥着不太听话的手脚,跑到地里摘下通红饱满的果实,认真清洗干净,装在水晶盘里,给父母和两位哥哥送去。盘子回来的时候,里面装着各种点心糖果;夏日午后,推窗可见荷塘,她用手指着,叫莲翘采一大捧含苞未放的荷花,送到姚氏和大嫂房里插瓶,换回几支新样的头花。
这一年父亲张英因“缜密克勤”升了翰林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兹顾问,秘书,草拟诏书,经常值宿禁中。父亲仍旧谨慎寡言,一副严肃的样子,但廷珑从没见过他发怒。对待儿女,他是个严父,很少对两个儿子假以辞色,看到儿子做了得意的事情,也只是欣然微笑。大哥和二哥大概就是为了这个微笑如此克己努力吧。
大哥中了进士,殿试得了二甲第四名的成绩,选庶吉士,授了编修。就要由此开始他的仕途生涯,他的小妻子怀了孕,很快就会给张家带来新的生命。
二哥这个小老头,寒暑不易的每天去姚家家塾里读书,很得先生的夸赞。小小年纪,脑子里像装了只西洋钟,连装病偷懒都不会,也没准他是真的爱读书。廷珑生日的时候,廷玉送了她一本自己画的顽童百态图,看来小老头还没有完全丧失童心。
有这样的两个哥哥,廷珑作为一个安静,多思,喜欢独处的小姑娘就没什么稀奇的了。
姚氏对于几个孩子性格都像丈夫很无奈,只好把满心的温情送给跟她一样温柔可亲的大儿媳妇。
瓒哥媳妇儿和婆母处的非常好,刚进门时,还身量不足,脸带娇怯。如今不光长了个子,举止愈发从容,整个人都舒展开了,脸色红润,因为有孕,身材也很圆润。
姚氏很期待这个长子长孙,每天各色补品,轮班的送到嫂子房里,廷珑心里很为她产后修身担心。
不过,最该担心的是她自己,张英在她快五周岁的某一天早晨,突然觉得女儿到了该识字的年龄,应该改变一下姚氏教养女儿放羊吃草的政策。全家请过安,就对姚氏说:“珑儿如今也是大姑娘了,该切实认几个字,懂些圣人的教化,咱们这样的人家,女孩子也要明些事理,不读书,倒近乎蛮愚了。”姚氏听见,一一应着。
廷珑在一边揣测父亲的意思,心里七上八下:“认几个字她倒是很愿意,可以不用偷偷摸摸的读书,不过张英要是像要求廷瓒,廷玉那样来要求自己,那可真要了她的命了。”
姚氏一直不着急对女儿开始正规的闺阁教育。一来,女儿本身很有眼色,不是个骄纵的,言传身教,看在眼里,行规矩步,没有大错。二来,她两个儿子自从上学受教,在他们父亲的要求下,不曾一日偷闲,廷珑女孩儿家,又不需蟾宫折桂,顶梁立户,何苦受那个罪。
不过老爷发话,还是要遵从,读些书也好,收敛收敛心性,想到这唤芍药到书房找几本廷玉小时候读的蒙学,芍药便拣了几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拿过来。姚氏挑了本《百家姓》,料理完家事,就在炕几上带女儿认字。
廷珑看第一行就是赵钱孙李,知道与后世无异,放下心来,自打在外祖家里看到一本大夏宪书,发现这里不是她已知的任何朝代,她就开始着意留心家人说话,没事的时候就偷偷的翻些书籍,寻找蛛丝马迹。廷珑综合了已知的信息,发现这里宋朝以前和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完全一致,但宋朝以后随之而来本该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则完全消失了——原因似乎跟一个赵姓的皇族后裔有些关系,那个人本不具备继
穿越之三从四德 第1部分阅读
欲望文
穿越之三从四德 第1部分阅读
《穿越三从四德》
再世为人
张涤清即使在梦里也没想过这样的际遇……
她静静的打量着置身的这间屋子,只见地上铺的是磨砖对缝的青砖,家具是成套的黄花梨木摆设,视野所及的两个小姑娘都穿着电视剧里才能见到的衣裙,再看抱着自己一脸忧心的妇人也是一样的穿戴,只是盘了头,乌黑的发髻上插着几根银簪。
张涤清被她用娴熟的姿势抱在怀里,耳听着这妇人喃喃的低语:“小囡囡怎么不吃呀,病的只剩下一把骨头,不吃奶怎么好呀!”边说边把胸脯凑到她嘴边。
但张涤清现在的首要任务不是吃,她得弄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悄悄伸手在腿上狠掐了自个儿一下,疼,场景没有变化,于是再掐……
张涤清是考古所古瓷方面的助理研究员,正随研究所的考古船到“南海一号”古沉船附近对船只的整体打捞进行最后一次海底勘察,为此,她受了三个月的潜水训练,下水后实测发现这艘沉船以瓷器为主,从种类上看,有江西景德镇窑系的青白瓷,有福建德化窑系的白瓷,磁灶窑的绿釉瓷器和浙江龙泉窑系的青瓷,大多完好无损。
这个发现另张涤清大为兴奋,竟然忘了注意氧气瓶消耗指数,等她发现呼吸困难时立刻上潜,却在上浮过程中氧气耗尽。
刚刚醒来时,她以为自己得救了,可很快她发现这里并不是一片雪白的医院,随即,映入眼帘的场景让她怀疑仍在梦里。
她清楚的记得自己在海底因为氧气耗尽而窒息,而现在被一个妇人轻松的抱在怀里的处境让张涤清大惑不解,这算是又活了一回吗?在唯物主义教育下茁壮成长了二十多年的张涤清对这些玄妙之谈一向只当故事看,却没想到会有一天实实在在的发生在自己身上。
奶娘吴妈还在纠结于小姐不肯吃奶,万万想不到怀里的小人儿已经换了瓤子。而芳龄29岁半的张涤清没饿到一定程度,是没法鼓起勇气张开这个嘴的。
她现在不饿,只觉得心里酸苦,闭上眼睛,乱七八糟的想着自己出事前的片段,家中日渐衰老的父母,想着他们守着一间小小的点心铺子起早贪黑的供出两个大学生来,而自己还没来得及回报,又想到刚刚买了房要结婚的弟弟,想到这,苦笑了下,幸亏还有涤非。
当初父母要弟弟的时候,她又小又傻,偷偷哭了很多次,总觉得父母不爱她,再也不是她一个人的了,等弟弟生下来后更是没少欺负他,现在才真正庆幸,还有涤非。
弟弟一直很优秀,上学时成绩好,工作以后也很得单位领导器重,更难得的是厚道孝顺,对她这个不称职的姐姐都谦让维护。
想到她上班这几年攒的工资差不多够把涤非的房贷还清,又轻轻叹了口气,以后父母就全指望他了。
吴妈见她闭上眼睛,以为又睡着了,就将她抱回床上,小心的掖好被角,带着两个小姑娘退到外间去。
张涤清耳听着脚步声远去,慢慢睁开眼睛,见一座插屏横在屋当间分割出内室和外间,眼见插屏外面影影绰绰的人影晃动,却静悄悄的一声不闻。她慢慢从被中拖出手臂细看,见这只胳膊瘦小的还没有擀面杖粗,不由猜测这孩子究竟多大了。又转着眼珠看满堂的摆设——这似乎是个富贵人家,她托身的这个小孩既然还在吃奶,大抵不会超过两三岁去。
张涤清不解命运为什么会把她送到这个孩子的身体里,她并没有不满于原来的生活,工作体面,收入稳定,除了年近三十仍没有结婚让父母担心以外,没有任何异于常人之处,之所以没结婚也只因为没有碰到合适的人,并非刻意独身。
哎,这些事情,现在也多思无益了。
大概是久病,这个孩子的身体十分虚弱,地当间的炭盆又熏得屋里暖融融的,张涤清很快就昏昏欲睡起来,也不知睡了多久,耳听见床边有人轻声交谈:“发了汗没有?”
刚醒来时对她喃喃低语的声音就答道:“太太早上喂过药睡下就发了汗,过晌午的时候还醒了一刻钟,瞧着精神些了。”
“那药倒是见效了,没准就要好了。”
“太太放宽心,奴婢瞧着也是要好了,小囡囡托生在太太的肚子里,想是个有福气的,过了这一关,往后必会康康泰泰,顺顺当当的。”
“承你的吉言,必能如此。老爷才刚还差人回来问,我怕他惦记,只说好些了,如今真好了,也不枉老爷疼她。”
张涤清听着两个人说话,知道自称奴婢的是下午抱她的妇人,另一个是这个孩子的生身母亲,出于好奇,慢慢睁开眼睛,只见一个三十岁左右穿着藕荷色夹袄的妇人正斜坐在床边,一脸关切的看着自己,神色十分温柔,耳上垂着一对水头十足通体抛光的翡翠耳坠,衬得脸色细腻白皙。
姚氏看见女儿不错眼珠的看着自己,只当她大病初愈,十分依恋母亲,便俯身把小囡抱起来,用额角试她的温度。半晌笑微微的说:“这回是真退热了。”又回头交待吴妈接着按王太医开的方子煎药。
吴妈笑呵呵的答应着,又说:“小囡囡怕是该饿了,晌午醒来也没吃什么,喂她奶也不肯吃。”
姚氏便吩咐:“去叫厨房炖碗蛋来,炖的嫩嫩的,一点油腥也别放,省得她克化不了。”
又对吴妈说:“这次好了一定得给囡囡断奶了,瓒哥,玉哥都是一岁多断的,我思量着她这样娇弱,跟饭食上不旺也有关系,等好了先进些软烂的,也让她学着自己嚼,什么都吃才长得壮实呢。”
张涤清听到这里如蒙大赦,感激的对姚氏卖力微笑。
吴妈看见凑趣道:“小囡囡笑了,太太疼她她都知道呢。”
姚氏看见女儿展颜也大为高兴,笑道:“她懂得什么,看着倒是比前些日子精神些了。”
正说着,就有姚氏房里的小丫头芍药来报:“老爷回来了,在书房查大少爷功课,叫把舅老爷差人送来的药拿给太太瞧。”说着双手递给姚氏一个瓷瓶。
姚氏打开闻闻又递给奶娘吴妈,吩咐道:“明早王太医来了,给他看合用不合用吧。”
吴妈小心接过,收在靠墙的螺钿柜子里。
不大会儿,厨房送了鸡蛋羹来,姚氏用小勺挖着喂女儿,张涤清闻见香味,也真是饿了,一口接一口的全吃了下去。姚氏看女儿终于开了胃口,可见是要好了,多日忧心终于放下。喂完一碗蛋羹,吩咐吴妈道:“如今有了胃口也别什么都给她吃,今晚上这些就够了,等下喂过药,消了食,再叫她睡下。”又弯腰亲亲女儿的脸蛋,才带着芍药转去正房。
张涤清装了半天□,看姚氏对女儿已经换了人做并没有察觉,想来装幼儿也容易,只要听话,照做,不引人瞩目就是,顿时放心不少。
不多时,看吴妈端了药过来,因为不知道这身子得的是什么病,这样沉重,说没就没了,不敢怠慢,闭着气将药汁喝尽了,只觉得连鼻腔都是苦的。
吴妈见小囡这样乖,十分可人意,就把小囡抱在怀里,一手托着腿弯,一手扶着腰背,在屋当间转来转去,叫她消食。走到玻璃窗边,张涤清伸着头努力向外看,只见屋外是个小院,一条甬道通着正门,道两边的院子里积着雪,一边栽着几杆竹子,一株老梅,另一边长着好大一颗柿子树。吴妈见她长了精神,伸着脖子看的有趣,就唤小丫头搬个坐墩来在窗边坐下。
小院景致有限,也无人走动,不大会张涤清就看的倦了,也兴许是药力上来,就蜷在奶娘怀里瞌睡起来。
再醒来已是第二天早上,吴妈喂张涤清吃了米糊。不多时,就有姚氏房里的婆子带着一个大夫进来。两个小丫头忙回避了,吴妈走到门口去接,行了礼引着王太医到床边。王太医见张家小姐气色已然红润起来,就知道前两日开的方子见效了,又叫张嘴看了舌苔,最后诊了脉,起身出了内室,向带他来的婆子说:“贵府小姐的病不妨事了,再吃两剂药巩固巩固就是。”吴妈念了声佛,又把昨天姚家送的药递给王太医瞧。王太医看了,说道:“这是上用治打摆子的灵药,只是不对症。”说着开出方子来就随了婆子出去。
那婆子将王太医送到二门上,叫门房套车送了回去,就拿了药方去姚氏房里。姚氏看了上面都是温补发散之物,叫婆子取药到茶房煎了。
张涤清又吃了几天药,赶在张府老爷张英休沐的日子,王太医又来诊了一回,说是不碍了。张英留了饭,临走又谢了一套上用的文房四宝和一匣白面扇子,王太医也不推拒,叫小厮收了。
至此痊愈了,吴妈就每天抱着张涤清去正房请安,姚氏放她在身边玩耍,又挑个来京后买的咬字清晰的小丫头莲翘教她学说话。张涤清不知道寄身的小囡囡确切的大小,也不知道像这么大的孩子都会说什么,生怕露馅,只听莲翘在一边饶舌,在心里记她的语音语调,自己一个字也不肯说。没几日听姚氏抱怨说病了一场也不叫人了,要再叫大夫来瞧,张涤清才知道藏拙的过了,就半推半就的在莲翘的教诲下很快学会了叫“爹爹”“娘”“哥哥”“吴妈妈”等称呼。姚氏喜之不尽,张英晚上回来的时候,就抱着小囡认人,张涤清抬着眼睛,在这孩子的生身父亲满眼的期待中叫了声“爹爹”,张英听了就欢喜非常,还抱在怀里亲了亲。姚氏见老爷欢喜便跟他商量,过几日回姚府请老太君给女儿起名字,要沾她老人家的福气为小囡囡祈寿。
张涤清冷眼旁观了这么长时间,对这个家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了。知道这家的男主人张英是进士出身,现做着从四品的官,在南书房入值,扈从随侍在皇帝身边,每天晨出暮归,非常忙碌,家里只姚氏一个正妻,没有其他妾室。
姚氏出身官宦人家,是个标准的贤妻良母,和张英生了两男一女,长子叫廷瓒,十七岁就中了举,如今在家里读书,预备明年会试,每日除了晨昏定省,只在书房用功。二子叫廷玉,今年6岁,才刚送到塾里,聪明勤奋,很得先生夸赞。再加上她寄身的这个小囡,这个家总共就五个主人。
张英性格稳重平和,在家里也沉默少言,两个儿子自小由他亲自教养,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之下性子与乃父如出一辙,廷玉更是小小年纪就少年老成,从不做小儿态,每日兄弟俩早晚到正房问父母安,查过功课后父子三人就都像锯了嘴的葫芦,一言不发了。
姚氏每日送了张英上朝,就在后宅处理家事,她上头没有公婆管束,下面没有妯娌牵扯,万事都做得主,几个用老了的婆子、管事都是从桐城老家带来的,十分得用,家事又轻省,每天有一上午尽够了,剩下的时间就做做针线,教养女儿。
这一日,姚氏见天气暖和些,待送了张英上朝,打发了廷玉上学,就差人吩咐门房备暖轿,收拾几样礼物,带着女儿和众仆妇回姚家探望祖母,请她给小囡取名。
姚府之行
姚氏,闺名叫做姚含章,她爹姚孙森就是姚府的大老爷,现带着家眷在浙江龙泉任上。如今府里管事的是她二哥姚华章,姚家门风就是小姐也从小读书,男子更是以仕途为要,只有她这二哥脾气最是无拘无束,虽一样读书,却不热衷功名,年少时五湖四海的到处跑,偏偏姚老太君却当他心肝一样,现叫他管着家中的田产店铺。
轿落在姚府角门,门房见姑奶奶带着姐儿来了,忙叫人进二门去报,又有两个看门的婆子赶忙出来迎接。姚氏带着张涤清才走进垂花门,就见二嫂方氏领着一群丫头仆妇迎了出来,姑嫂一番寒暄,相携着进到老太君房里。
姚氏进门就跪在祖母座下磕头,老太君含笑受了礼,问了张英的差事,又叫把囡囡抱过来细看。张涤清出门时奶娘给换的桃红灰鼠袄,外面披着大红羽纱的斗篷,映着白生生的小脸十分可爱。老太君见她打扮的齐整,也不似往日病歪歪无精打采,就夸了两句,叫抱到炕上来暖和。
张涤清让奶娘抱了一路,又热又拘束,一到炕上就自己挣扎着站了起来,也不闹人,只扶了炕几转圈。那炕几上垒着几卷佛经,一套茶具,她一打眼觉得像是景德镇的青白瓷,就围着那炕几细看,越看越真,心道这青影十分难得,一般只做清供玩赏,这府里竟信手拿来喝茶,也不怕失手跌碎了,便留心细细打量屋子,看那老太君满头银发上珠环翠绕,举止雍容,形容富态,身边的几个丫头也都穿戴华丽,表情舒展,就知这姚府富贵非常——张英做着从四品的官,家里吃穿用度也没有这么精致的。
不一会,府里的几位哥儿、姐儿都过来请姑妈的安,姚氏把带来的礼物给侄儿、侄女分发了,见少了大房的清芬。问及,知道是伤了风,姚氏就荐了前几日给囡囡诊脉的王太医。
囡囡胎里带出来的血气弱,十天倒有五天病着,如今能抱出来见风,都道那太医高明,便差人去请。
姚氏得了空,便跟老太君说:“正要请祖母给这丫头取个名字,沾您的福气,兴许就压的住她。”老太君就叫拿八字来她看,姚氏写在纸上,老太君又叫翻历书,查实五行里少了一行,想她一直体弱怕就落在这上面,就道:“这孩子命里缺水,自然要给她补上才能太太平平的,不如就叫龙哥,兴云布雨,正管着水,让这名字托着,往后必能生龙活虎的。”姚氏自然高兴,谢了祖母。
张涤清打到了这个地方就一直疑惑这是什么时代,见那历书看完后叫老太君随手搁在了一边,十分心动,挨蹭着过去,装作玩耍自顾自的翻了起来,只见那历书封面上写着大夏大统宪历,翻开以后里面是朱墨二色套印本,日期为墨色,注释为红色,所有日期都是以大夏昌平二十三年开头,之后是几月初几。
“大夏”?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张涤清看看屋子,断定绝不可能。凭这这间屋里的摆设,可知她身处的这个时代物质财富积累是很丰厚的,在那个夏朝就是大禹他老人家也用不上。
想到这不由疑惑起来,她是考古出身的,立时就能把中国古代历史年表背出来,跟夏沾边的还有个少数民族建立的西夏,她细看一屋子女眷的穿戴,除了女子都不缠足,汉族特点十分明显。
那么这个大夏究竟是个什么奇怪的地方呢?她推测无能了。
吃过午饭,姚家二奶奶方氏就陪着姚氏去各房走动,转了一圈,又请姚氏到她房里坐坐,再喝一杯茶。姚氏看天色不早就说:“不喝茶了,再来的吧。”就要回去辞老太君。
方氏便道:“我听说何家阖府要到南京任上去,瓒哥的婚事定了日子没有?只怕现在不定,就要耽搁三四年了。”
原来,张家长子,张廷瓒,早定了雄县令何如谦府上的小姐。何如谦在任上得了绩优的考语,已谋了升迁,过了年一开春便要去南京赴任。何府三姑娘何婉今年15岁,要是跟了父亲去任上,将来送亲多有不便,等任满回来年纪又耽搁了,就想探探张家的口风。
姚氏知道二嫂的娘家跟何如谦家是堂表亲,嫂子既然这样问,必是何家递了话。因这事还要回去跟张英商量,就说:“既如此,倒要遣人去问问,我回去商量我们老爷,若是何家愿意,便赶在他们赴任之前办了。”
方氏听了点点头,叫了丫头回房去取给瓒哥、玉哥两个做的大毛衣裳,说道:“今年铺子里收的几张好皮子,你哥哥特叫留下来做两套衣裳穿。”又说:“给小囡囡的那件风毛出的不好,你们家闺女娇贵,怕扎了脸,我叫拿回去改了,等做好再差人送过去。”姚氏谢了嫂子,一同去见老太君。
姚太君正歪靠在炕上,逗着小囡说话,见姚氏要回去,问道:“什么时候再来?”姚氏含笑答道:“等过了年,初三日就回来看望祖母。”一打眼看见囡囡水红小袄外面挂着个翠玉的蟠龙挂件,知道是祖母所赐,忙谢了赏。
姚太君道:“这挂件原是一对,方家的然哥儿属大龙,给了他一个做百日,那时你祖父还在,这一晃也是五、六年的事了。他们方家不出仕,如今都回了原籍,也不知道见得着见不着了。”说着就要落泪,方氏在一旁听着提起娘家来更是伤感。
姚氏看一个挂件惹得两人伤心,忙笑着打岔道:“这么通透的翡翠如今到哪里找去,老太君也太会藏了,我竟都不知道咱们家有这样的好东西,还有多少不如全给了我吧,孙女替您收着,也省的霉坏了。”
姚老太君就啐了一口道:“你这猴儿,没个餍足的,等你老子娘回来,找他们要去吧。”又道:“天色不早,怕你家老爷要下了值家去了,这就回去吧。”姚氏笑吟吟答应着,看奶娘给囡囡穿戴好才给老太君行了礼出去。
老太君屋里的如意送出来,说是老太君一时想起来库里还有几匹羽纱羽缎,叫给姑奶奶带回去过年做衣裳穿。姚氏就差婆子跟着去取,一行人走到二门,上了轿,径直回家去了。
晚上跟张英说了老太君给囡囡起了名字叫龙哥儿,张英想了半晌,提笔写下廷珑两个字,道:“小名就叫龙哥儿,大名随她兄长排行叫廷珑吧。”
姚氏看了,觉得好,也没辜负老太君的心意,又跟张英商量瓒哥的婚事……
张涤清听着张英夫妇郑重的给自己取了名字,心里却十分烦躁,从来到这她心里就一直惶惑不安,没什么归属感,她不知为何而来,总觉得或许跟她来的时候一样,说不定什么时候一觉睡醒又回去了,所以,除了费心做些避免自己露馅的事以外,一直持消极抵抗政策。给她吃什么她就吃什么,让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对什么也不关心,也不想改变什么。
看到姚氏费心照顾她,也不是不感动,只是仍旧无法和她想要回去的愿望抗衡,且不说那边还有生养自己的爹娘,单说她来的这个地方也够让人头疼的了,此地风俗类似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规矩束缚多的让人寸步难行。社会的标准是以男权为中心制定的,女子附属于男人,出嫁前是某个人的女儿,嫁人后是某个人的妻子和某个人的母亲,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经济自主权。
她很幸运,寄身在一个富贵人家的女儿身上,吃穿不愁,寒暖不忧。可是受了二十多年现代教育的她,除了吃饭穿衣,总还有更高的追求。
她信奉自尊自爱,独立自主,可时代注定了这里的女孩子一生样样事情都由人摆布,任何的不听从,不服从,都会受到舆论的抨击,宗法的制裁;她相信恋爱自由,婚姻神圣,可是这个地方男女有情,是比她那个时代当小三更不要脸的行为,法律也不保护婚姻的纯洁性,如果男人愿意,大可以三妻四妾的弄回家里开茶话会,这个她真受不了,光想就觉得头疼。
凡此种种,她实在不知道,在这样一个古代女孩身上,还能有什么样的追求。她学的是考古,优势是精通古代文献,可是看得懂这些又有什么用呢?她又不能考古代公务员!
想到这里张涤清心烦意乱,如果要是永远回不去,那她怎么办呢?这个社会提供给女性的唯一的正当职业就是相夫教子,除此之外的营生都是贱业,她还不想沦落到下九流的范畴里。理智告诉她,如果回不去了,那么随分从时,顺应这个时代对女性的要求,像姚氏一样做个贤妻良母才是最有前途的,只要不出错,起码她有家族宗法的保护,可以保证自己的地位不可动摇。
那么,做一个贤妻良母,她又具备哪些特长呢?她来自一个机械化大生产,社会分工异常精细的地方,想要深入了解任何一个科目都要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一个人能够掌握一个领域的知识,就很了不起了。她是点心店老板的女儿,家里给她灌输的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超越自身的阶级,光宗耀祖。她不敢让辛苦劳作的父母失望,只得努力上进,除了苦读没有培养过任何课外特长,琴棋书画,她只会欣赏,不会操作。烹饪,她很会吃,也能把东西做熟……得益于给父母打下手,她倒是会做很多种点心,不过,她可从没见过姚氏下厨,看来这个技能对做个贤妻良母也没什么太大价值。
抬眼见姚氏正笑微微的和张英有商有量的说话,想着姚氏倒是个现成的师傅,一言一行堪称典范,而且驭夫有术,看张英结婚这么多年,也没有纳妾娶小就知道了,不过,这跟她那乏味寡淡的爹自身的性情也不无关系……
咳!还是不要诋毁他了,要不是能做他的女儿,托荫于他的庇佑,说不定,她现在正为了一日三餐发愁呢,哪有时间在这里伤春悲秋,为遥远的将来可能会遇人不淑苦恼呀。
知道整天纠结于“我是谁?我为何而来?”是无意义的浪费时间,与其吃饱了撑的在这里浪费脑细胞,不如先做最坏的打算,为回不去做些准备,储备些有用的知识,致力于打造一个有利于我的生存环境。毕竟她不知道怎么才能回去,那么在这个世界里就要学会这个世界的规则。张涤清想通了这点,顿时心境一变,觉得有必要现在就开始着手把时间利用起来。
那么,首先,她得学会走路!
于是,姚氏很快发现女儿自打病愈,像开了窍似地伶俐了起来。从开始要人扶着走,很快就会自己挣扎着走路了。学说话也有进步,已经进入了自主造句的阶段……
张涤清也发现,只要想通了,做这个即将两周岁的大家闺秀还是满惬意的。
哦,她现在叫张廷珑了!
枯木逢春
廷珑自认清了形势,每日里积极武装自己,走路越来越硬实,说话也越来越条理。姚氏见了心中欢喜,不光赏了吴妈,连教说话的莲翘都得了两根银簪,姚氏又看她是个细致耐心的,就把她拨给廷珑使唤,仍叫她领着正房的月例。
莲翘得了彩头,更是兴头,只要廷珑眼睛扫到,必要挨个教给名字,还另行惠赠注解,就是个针线匣子,也要罗唣半天,诸如“这是剪子,裁衣裳用的”,“这是顶针,做针线用的”,又指着各色角料说:“这是水红的”,“这是石青的”。“这上面绣的是小燕子,一只,两只……”廷珑满脸黑线,不得不说莲翘是极有天赋的儿童教育专家,能够举一反三的把数学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
廷瓒的婚事已经议定日子,因何家开春就要上任,正月成婚又恐怕犯了太岁,不利儿孙,只好匆忙赶在年前办了,选定腊月二十做吉日。姚氏一边打点聘礼,置办采买一应所需,赶制吉服,一边收拾东厢给廷瓒做新房。忙忙过了聘礼,何家回了礼,又将龙凤喜饼、茶食点心装盒,给近亲好友分了,发了喜帖就要送妆奁。
姚氏忙的脚不沾地,家里却一丝不乱。廷瓒没事人一样仍旧每日晨昏定省之余只在书房里用功,廷玉照常去学里,廷珑跟着姚氏吃了早饭就由奶娘丫头照看着,倒是一日比一日进步些。
发奁当日锣鼓喧天,廷珑能亲历这些场面十分稀奇,让莲翘抱着在窗边看热闹,只见何家置了二十四抬的嫁妆,浩浩荡荡抬进来,铺陈、摆设、日用品俱全,蔚为壮观。
等安了床,姚氏收了奁单发给众人赏,转回房里,廷珑便趁姚氏忙碌,假作玩耍,翻看嫁妆单子,边看边咋舌,只见陪送的东西琳琅满目,衣物,布匹,田产不算,铜、锡、瓷、牙、竹、木各式器具齐全,只锡器就分汤、酒、茶瓶。瓷器又分茶碗、汤碗、大小盆等器物。廷珑原来专门研究这些东西,自然很感兴趣,想要亲眼去看一看,奈何她是女孩,轮不到她坐床。
张英家里本支都在桐城,京里人口少,没个帮手,办这样的大事,一来时间紧,二来仆从也不够用,就干脆包给专门帮富贵人家办酒席的太白楼。姚氏只管在家里设喜棚,其他万事都不需理会,自有太白楼打点帮办,忙乱一番,终于万事俱备,就等新媳妇进门。
到了接亲那日,奶娘给廷珑梳了两个小鬏,用红珊瑚镶秘银环固定住,又套上一身桃红的袄裤,等廷珑看见奶娘拿出一件翠绿的风兜时,终于忍不下去了。
跑到衣架那扯着平日里穿着的大红羽纱斗篷不撒手。吴妈这些日子瞧小囡渐渐有了主意,见她护衣裳,就蹲着跟她商量;“囡囡乖,今个是你大哥哥成亲的好日子,得穿新衣裳,还穿旧的叫人笑话。”廷珑任她磨破嘴皮子,就是不撒手。吴妈不敢强她,又怕误了时辰,只好给她系上大红这件,抱到姚氏房里。
廷珑进屋就看见大哥哥换了吉服坐在椅子听父亲训导,打眼一看还真是英俊潇洒玉树临风的——高中生一个呀!大喜的日子,那张少年老成的小白脸仍旧一脸平静。张英倒是看着神色比平时蔼可亲了些,嘴里说些什么成家立业,用心进学,封妻荫子的话。大哥哥跟平时一样,恭恭敬敬的听着,廷珑在一旁看着,都有点可怜新郎官了。
终于听的外面仆妇来报:“舅老爷,舅太太,姨太太们来贺喜了。”姚氏刚叫请进来,又报:“老爷同年某某来贺喜。”姚氏就打发瓒哥穿戴了,带几个近支子侄出门接亲。
张英带着廷玉起身去前厅招待各路男客,姚氏就在正房接待女眷。廷珑在里间跟莲翘翻绳打发时间,间或来了新客,把她抱出去见礼。若是第一回见着都要赏些小东西,廷珑一上午得了一挂沉香手串,一挂红麝串,一挂小叶紫檀串,还有几对铸成各种花样的小金银锞子,形态各异,不知是讨的什么意头,正拿在手里把玩,琢磨,不想吴妈看见赶忙收了起来。
不一会儿就有家人来报说;“大少爷接亲回来,已经到了街口。”姚氏就带着众女眷往前边去了,又过了一会儿,就听见前院里鞭炮噼啪作响了好大工夫,廷珑知道是新人到了,拉着莲翘要出去看新娘子。莲翘还是孩子心性,自然愿意,给囡囡穿戴的暖和了就抱出去站在抄手游廊下瞧新鲜。
傧相已经请了新人下轿,新娘子蒙着盖头,左边扶着喜娘,右边扶着一个十四五岁的大丫鬟。廷瓒在前面用一匹大红绸子引着新娘子进了堂屋。
廷珑见什么也看不见了,才拉着莲翘回去。
这边傧相赞礼,新人拜了天地,再给张英和姚氏行过礼,就将新娘子送入洞房,坐床撒帐揭了盖头。瓒哥见新娘子低眉敛目,娇羞可人,按下心中欢喜,自去前院敬酒,一直闹到天黑,亲朋至交陆续散了,瓒哥方得回房。姚氏又打点下人盘查杯碟茶器,桌围椅褡,忙到亥时方收拾完毕。
廷珑第二天去正房请安,瓒哥和新娘子已经到了,正跪在蒲团上给公婆敬茶。张英跟姚氏都端了茶,张英嘉勉了几句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话,姚氏赏了一封红包,又退了一只翡翠镯子笼在新媳妇儿腕上,笑微微的说了些开枝散叶的话。
廷珑进了门就坐在廷玉下首椅子上,见姚氏说到这,新嫂子的耳朵都烧红了,头低的要掉下来,心里感叹,果然是纯情少女呀,看看,什么叫最是那一低头的风情……
廷珑只顾欣赏眼前春色,一脸笑眯眯的,连姚氏叫她“珑儿”都没反应过来。廷玉只得走过去把一脸傻笑的妹妹从椅子上抱下来,牵到母亲跟前。姚氏就叫廷玉跟廷珑给嫂子见礼,瓒哥媳妇儿忙扶住不肯受,从身边丫头手里接过两个刻丝缠枝的荷包,取了蓝底的给廷玉,取了个银红的给廷珑。
廷珑见小嫂子头上插着五凤衔珠的步摇,身上穿着百蝶穿花大红洋缎袄,下着大红撒花洋绉裙,走路娴雅,只露一点鞋尖,但是明显身量尚小,一团稚气,就觉得大哥有摧残未成年人的嫌疑,眼睛不断的在大哥哥和小嫂子身上打转。
等摆了饭上来,小嫂子就自动站在姚氏身后伺候着。姚氏似乎对她如此识相十分满意,一直脸上带着笑,等饭菜上齐,才回头对媳妇儿说:“瓒哥媳妇儿坐下吃饭,咱们家的长辈都在桐山,等回去那边,再立规矩不迟。”小嫂子明显家教成功,无论如何不肯就座,直到连张英都开口道:“知道你是个孝顺孩子,往后好好照顾瓒哥,友悌弟妹就是了,不在这些小事上头。”小嫂子就用眼睛去看瓒哥,见瓒哥微不可察的点了下头,才红了脸到他下首坐下。
廷珑才刚下定决心,要努力学习,以期成为符合社会规范的优秀淑女,家里就来了这么个无一处不典范的嫂子,自是大感兴趣,行动坐卧,都愿意和她亲近。
何氏新进门,正要亲近婆母小姑,如此,更求之不得。
姚氏正冷眼勘查新媳妇品性,见她侍奉长辈恭敬,对待小姑友爱,温柔腼腆,也很喜欢。
至于,最该喜欢的廷瓒喜不喜欢——那个木头人的心理就不好揣测了。虽是新婚,看他跟原来也没什么两样,清晨即起,在书房窝一天,吃过晚饭才回房去。廷珑只能从不管谁提起大哥哥,小嫂子的耳朵就会立刻烧起来这点,稍微有点联想。
三朝回门那天,正是廷珑两周岁生辰,张英写了一幅字,全文的意思就是祝祷他小女儿如何的平安康泰,贤良淑德……廷珑无语。
姚氏给了她一串开了光的老珠手串……不知道值不值钱。
大哥哥送了她一卷给小孩看的全是图画的话本……这个是要启发她的绘画天赋吗?
廷玉则找一个九连环给她……哼,他自己玩剩下的吧。
小嫂子亲自下厨煮了素面又送了她一对打成兔子形状的银锞子……多实惠呀,有的吃,还有的花,真是秀外慧中,善解人意!
全家吃过饭,张英去上朝,廷玉去塾里,姚氏就打发了瓒哥两口子回门。
廷珑仍旧跟着姚氏看她打理家事,等她得空的时候来说说话。比如说:“珑哥干什么呢?”————她明明在学绣花,多么显而易见。
————“莲翘,把针都收好了,看扎着她。”
“珑哥这又是干什么呢?”
————她当然是在学下棋呀,这个还有什么好疑问的。
————“莲翘,快把棋子收盒里,小心珑哥吞了。”
————“莲翘,快把笔放回去,看蹭一手的墨。”
————“莲翘,快把琴挂起来,别叫琴弦割了手。”
廷珑一脸忧伤的坐在窗前,数着落在柿子树上的麻雀。感叹做小孩难!做个有理想、爱学习、聪明伶俐的小孩更难呀!
廷珑掰着手指头开始盘算,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呢?
乔迁之喜
时间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东西——廷珑受唯物主义教育多年,今天终于学会用它来解释问题了!
她审视内心,发现急着长大,无非是想要更随心所欲的支配自己的生活。可是,她长大过,知道随心所欲是人类的终极梦想之一,并不是长大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烦恼这个小魔鬼会和人心一起长大。现在,不管她遇到什么困难,张英和姚氏都能帮她解决,而长大后,面对不可知的未来,她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想到这,她立刻把下午的忧郁抛到脑后去了,还是顺其自然,开开心心的享受她的掌上明珠生活吧。
虽然她这个年龄可以享乐的东西不多,但回忆过往,廷珑的生活从未这样的安逸,宁静,了无心事过,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居移气,养移体。好像是重新发现了自己,很多简单的东西都会让她觉得快乐。一日三餐,美食当前是那么的享受;下过雪,扫出一块地方,做个陷阱,等待馋嘴的鸟儿落网是那么的惊心动魄;春风裁柳,鹅黄的嫩枝迎风招展是那么富有生机;自己院子里开辟的那块草莓地,也终于结了果,她指挥着不太听话的手脚,跑到地里摘下通红饱满的果实,认真清洗干净,装在水晶盘里,给父母和两位哥哥送去。盘子回来的时候,里面装着各种点心糖果;夏日午后,推窗可见荷塘,她用手指着,叫莲翘采一大捧含苞未放的荷花,送到姚氏和大嫂房里插瓶,换回几支新样的头花。
这一年父亲张英因“缜密克勤”升了翰林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兹顾问,秘书,草拟诏书,经常值宿禁中。父亲仍旧谨慎寡言,一副严肃的样子,但廷珑从没见过他发怒。对待儿女,他是个严父,很少对两个儿子假以辞色,看到儿子做了得意的事情,也只是欣然微笑。大哥和二哥大概就是为了这个微笑如此克己努力吧。
大哥中了进士,殿试得了二甲第四名的成绩,选庶吉士,授了编修。就要由此开始他的仕途生涯,他的小妻子怀了孕,很快就会给张家带来新的生命。
二哥这个小老头,寒暑不易的每天去姚家家塾里读书,很得先生的夸赞。小小年纪,脑子里像装了只西洋钟,连装病偷懒都不会,也没准他是真的爱读书。廷珑生日的时候,廷玉送了她一本自己画的顽童百态图,看来小老头还没有完全丧失童心。
有这样的两个哥哥,廷珑作为一个安静,多思,喜欢独处的小姑娘就没什么稀奇的了。
姚氏对于几个孩子性格都像丈夫很无奈,只好把满心的温情送给跟她一样温柔可亲的大儿媳妇。
瓒哥媳妇儿和婆母处的非常好,刚进门时,还身量不足,脸带娇怯。如今不光长了个子,举止愈发从容,整个人都舒展开了,脸色红润,因为有孕,身材也很圆润。
姚氏很期待这个长子长孙,每天各色补品,轮班的送到嫂子房里,廷珑心里很为她产后修身担心。
不过,最该担心的是她自己,张英在她快五周岁的某一天早晨,突然觉得女儿到了该识字的年龄,应该改变一下姚氏教养女儿放羊吃草的政策。全家请过安,就对姚氏说:“珑儿如今也是大姑娘了,该切实认几个字,懂些圣人的教化,咱们这样的人家,女孩子也要明些事理,不读书,倒近乎蛮愚了。”姚氏听见,一一应着。
廷珑在一边揣测父亲的意思,心里七上八下:“认几个字她倒是很愿意,可以不用偷偷摸摸的读书,不过张英要是像要求廷瓒,廷玉那样来要求自己,那可真要了她的命了。”
姚氏一直不着急对女儿开始正规的闺阁教育。一来,女儿本身很有眼色,不是个骄纵的,言传身教,看在眼里,行规矩步,没有大错。二来,她两个儿子自从上学受教,在他们父亲的要求下,不曾一日偷闲,廷珑女孩儿家,又不需蟾宫折桂,顶梁立户,何苦受那个罪。
不过老爷发话,还是要遵从,读些书也好,收敛收敛心性,想到这唤芍药到书房找几本廷玉小时候读的蒙学,芍药便拣了几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拿过来。姚氏挑了本《百家姓》,料理完家事,就在炕几上带女儿认字。
廷珑看第一行就是赵钱孙李,知道与后世无异,放下心来,自打在外祖家里看到一本大夏宪书,发现这里不是她已知的任何朝代,她就开始着意留心家人说话,没事的时候就偷偷的翻些书籍,寻找蛛丝马迹。廷珑综合了已知的信息,发现这里宋朝以前和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完全一致,但宋朝以后随之而来本该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则完全消失了——原因似乎跟一个赵姓的皇族后裔有些关系,那个人本不具备继
穿越之三从四德 第1部分阅读
欲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