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 穿越之茶言观色

穿越之茶言观色 第23部分阅读

    穿越之茶言观色 作者:肉书屋

    穿越之茶言观色 第23部分阅读

    山、庐山云雾等绿茶刺激性较大,多喝对胃不好。我手上这茶,叫红茶,经过发酵,已没有什么刺激性,而且还有养胃的功效,以后你们可以给王爷多喝这种茶。”

    朱权见了。对朱安笑道:“这茶还是本王陪着刘青制作的呢。”正说着,却见刘青又从包袱里一个一个地掏出功夫茶具,他挑眉对刘青道:“你那包袱怎么像百宝囊,什么都有?”

    “行走江湖,我的家当不放这儿放哪?”

    朱权笑笑,又问:“你怎么会制作这些茶?西山茶也是你制作的吧?”

    刘青沉下脸:“你调查我?”

    朱权避开她的目光,苦笑着低声道:“这些年,谨慎已成了习惯。”

    站在一旁的朱安看刘青沉着脸不说话,插嘴解释道:“调查姑娘这事,王爷并不知道,是朱六等属下做的,毕竟护卫王爷的安危是他们的职责……”看朱权摆摆手,忙住了口。

    刘青自许雍找到她后,她便知道,这些人一定会去调查自己的,而且设身处地的想想,这也没什么错。只是这种被人怀疑的感觉真不好受。要知道,如果没有她,朱权也就不会坐在这里等茶喝了。不过,他命不该绝,如果没有她,大概也会有别人救他的。

    刘青把茶具拿出来,开始烧水,然后用清水把刚拿出来的茶具洗了一遍,坐下,静等水开。

    小六子早已把白露茶拿来了,见气氛不对。只是捧着茶叶站在一旁。

    水开了,刘青洗杯、投茶、冲水、淋壶、刮沫……一套茶艺做下来,只看得朱安和小六子眼花缭乱。尤其是小六子,他看向刘青的目光已带着敬佩和崇拜了。这小六子是专门伺候朱权茶水的,泡茶手艺也甚是高明,可从未见过这般手段。看刘青一套做下来,泡出来的茶汤明澈红亮,他早已两眼放光,恨不得自己也能尝上一口这新茶,也来试它一次刚刚记在心里的程序步骤。

    刘青把一杯茶放在朱权面前,然后拿起自己的那杯,慢慢喝起来。

    “谢谢。”朱权看着这杯茶,说道。

    这声“谢谢”把三人都吓了一跳。朱安和小六子是从没听过王爷谢过谁,不管别人帮王爷做过多少事、做出多大的贡献,王爷也只是表扬,而不是感谢,所以他们心里的惊讶自是不用说。而来自文明用语早已成为习惯的刘青,也被朱权吓了一跳——跟他相处十几天,早已对这人的脾性了解了个透彻:他早已被人伺候惯了,在他意识里,所有人为他服务都是应该的。不但应该,而且还该感到荣幸。所以现在咋一听到他说“谢谢”,赶紧抬起头来看了一下天。

    “看什么?”朱权奇道。

    “我看看,今天太阳是不是从西边出来的。”刘青把杯里的茶喝干,又提起茶海给自己斟了一杯。

    朱权看朱安和小六子咬着嘴唇,脸色变得通红,明显在忍笑,彻底郁闷了一把。

    刘青道:“在我十岁那年,上山打猪草遇到一个道士,他收我为徒,我身上的本事都是他教我的,他希望我能把他教我的本事发扬光大。所以,除了西山茶和红茶,接下来我还要制作青茶和黑茶,这也是我女扮男装奔走各地的原因。”说到这里,她忽记起什么,从包袱里拿出二两茶来:“这茶叫太平猴魁,长在高山悬崖上,需得训练小猴去采摘,所以叫这名字,极为难得,是你走后我到黄山脚下制作的。你尝尝。”叫过小六子,把茶递给他,又他手里接过白露茶放包袱里。

    “好。”朱权点点头,看着刘青,眼神复杂,“你……还是要走?”

    “为什么不走?”刘青奇道,“对了,求王爷一件事。”

    “说。”朱权的眼睛一亮。

    “我女子的身份。希望王爷帮我保密。你也知道,一个女子行走江湖终是不便。”

    朱权看着她,沉吟了好一会儿,似乎有话不知应如何说。半晌,他方道:“其实你不必这样辛苦的,我帮你可好?”

    刘青摇头:“不辛苦,看着这些茶从自己手中诞生,我很开心。”

    朱权静静凝视快乐而坚定的刘青,眼睛里的愉悦逐渐被落寞和孤寂所代替,他看向蜿蜒向前的小溪,轻叹道:“是啊,人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人人有自己努力的方向……”

    午后的光辉透过竹叶照在他英俊的脸上,他眼里的忧虑与苍凉,让刘青深深叹惜。她能明白,一只展翅高飞翱翔于天地间的苍鹰,如今被人剪断双翅、砍掉双脚丢弃在一口深井里,这种痛苦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化解的。对面这个男人,该有着怎样坚毅的意志才能做到如今的这般平静。不过,或许正是这样一个机缘,才让他在文化上有所建树。

    “你……还想要东山再起么?”

    朱权摇摇头:“手中无兵无权,东山再起无疑痴人说梦。更何况,庐山一劫、王府的建制。无不是在特意消磨我的意志,是在告诫我,我的一切都时刻在他的掌控之中,哪怕是生死。我要再不死心,还想挣扎,这种种打击还会源源不断、接踵而来。”

    他低叹一声,又道:“成王败寇,我很明白。只是本王今年才二十五岁,想想此后漫漫余生,都要在这牢笼里慢慢等死,心情总是郁郁难欢。”

    刘青给他斟满茶杯。然后捧着自己的茶杯轻声道:“我给你说个故事吧。”见朱权眼光转过来,道:“从前有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走到离山不远的河边,个个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面对师傅,唯独一个小和尚神情平静。师傅问他是何缘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看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

    她看着朱权,道:“此路不通又何妨?这世上的路千千万,奋斗的目标也有千千万。我们要做的,只是根据现实情况,及时调整我们的心态和目标。不能在政治上有所成,可以在文化、艺术上名留千古。以你的才能,这些,你完全可以做到!”

    朱权抬头看她,目光灼灼。

    刘青举起茶杯,又道:“你知道,我为什么那么喜欢茶么?你看这茶,于嫩叶时被人折下,用风吹,用太阳晒,用锅炒,用火烤,经过了千般万般的锤炼,按理说,它该被揉虐至死了。然而经过沸水一激,它却重生了,它如凤凰般完成了自己的涅磐,呈现出另一种境界来——它除去了苦和涩,变得清香沁人、甘醇甜爽。获得了世人的喜爱和敬重。”

    朱权低头看着茶杯,一脸凝重,陷入沉思,良久,展颜对刘青郑重道:“谢谢!”

    站在一旁的朱安,悄悄抬起手臂,用袖子抹去眼中的泪水。他忠心耿耿地跟在王爷身边二十多年,看着王爷出生、长大,王爷聪慧、果敢、刚毅、胸怀大志,小小年纪便出类拔萃,训练出一流的军队,被赞有“善谋”,让他老怀大慰,欣喜跟对了主子,从心底里敬佩这个小主子。然而这一年来,眼看着王爷夺权失败,死里逃生,连番打击使他消沉痛苦,自己都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却无能为力。多少人来劝过王爷,王爷一概不理。那些人其实都没劝到点子上,不是空白无力地劝王爷想开些,就是看不清现实劝王爷重整雄风、东山再起。

    他满怀敬佩地看着刘青,他原也听朱六说起过这姑娘劝解王爷的话,当时只以为朱六夸大其词;待许雍说要请这女子来劝解王爷时,他更是不以为然——一个小小女娃,识得几个字就不错了,能有何见地?

    然而如今亲耳听到她的谆谆劝解,亲眼看到王爷听了她的话精神振奋,他不禁老泪纵横。他实在想不通,这年纪轻轻的小小女子,竟然比那些满腹经纶的男子们都有见识:竟能看透这种种迹象,给王爷指出了一条明路。确实啊,凭王爷的满身才学,要想在学问或其他方面名垂千古,也不是什么难事!

    他朱安,虽是阉人,却也曾饱读诗书,看尽人世百态之人。这世上让他敬佩的人不多,如今这刘姑娘,已为其中一个!

    第一百一十三章 一抒胸臆

    “听说这南昌有座梅岭,不知离这儿远么?”刘青转头问朱安。

    “回刘姑娘,梅岭离这儿不远,骑马向西大约一柱香的功夫便到。”朱安态度极为恭敬。

    “王爷可有时间陪我一游?”刘青对朱权笑道,她希望朱权能走出去,散散心。看到朱权的处境和苦闷,她忽然为自己这南昌一行感到幸运。

    中国茶史上历来就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 在唐之前,盛行的是煮茶法,就是葱、姜、橘皮等加盐一起煮;唐时流行煎茶法,把饼茶烤后碾碎再筛过,水一沸时加盐,二沸时舀一瓢出来,加入茶末搅匀,水三沸时把瓢里的水倒回去,停火,形成茶沫,最后酌盏分茶;宋时流行张宇初老道行的点茶法;元朝时香料调料与茶混煮的习惯被摒弃,“玉磨末茶一匙,入碗内研匀。百沸汤点之”,在饮茶方式和革新上为后世打下了基础。

    而饮茶风尚发生了划时代意义的变革的,是明朝。这时候,宋元时期“全民皆斗”的斗茶之风已衰退,穷工极巧的饼茶被散茶所代替,盛行了几个世纪的唐烹宋点也变革成用沸水冲泡的瀹饮法。

    而对饮茶方式的变革影响比较大的,就是明朝的宁王朱权。他最早提倡饮茶方式从简,并且在实际操作上改革了传统的茶具和茶艺。他简化了茶器,摒弃了古人崇尚的金银制品,追求自然、简朴的石、竹等自然之物,对茶的要求,也是以叶茶之最。

    而现在,刘青有幸穿越明朝,有幸认识朱权,有幸能亲眼目睹朱权这个历史上对茶有重要意义的人,慢慢爱上茶、研究茶的过程。这对于一心喜爱茶文化的刘青来说,那感觉就跟现代时追星族能近距离接触自己倾慕的明星一样。

    所以现在在确认了朱权对她没有伤害之心之后,她对于在宁王府住上几天倒也不再排斥。

    “现在?你旅途劳顿,还是明日再去吧。”朱权道。

    “我一点都不累。现在还是中午呢,这梅岭又不远,上山走走正合适。”

    “那走罢!”朱权倒也干脆,说完便站了起来,朝院门走去。刚走了几步,他停了停脚步,回头看刘青已跟来,才缓步前行。

    出了院门,朱六几人跟了上来。小六子向朱权施了一礼道:“奴才去叫人备马。”飞也似的跑了。

    待他们走出大门口。已有几匹马和一大群人站在门口候着了。

    “朱义,你过来。”朱权唤着。

    一个面相精明的中年人跑上前来,给朱权施了一礼。朱权对刘青道:“这是我王府大管家,名叫朱义,有什么事尽管差人找他。”又对朱义吩咐道:“这位刘青刘公子是本王的救命恩人,须得尽心伺候,不得有丝毫怠慢。”

    “是。朱义见过刘公子,公子大恩,宁王府全府上下莫不感激涕零。”朱义恭敬地跪下,给刘青行了一个大礼。

    刘青忙把他扶起来,对这古人动不动就下跪的习惯无可奈何。

    朱权、刘青、朱安、朱义再加上朱六几位共十人,骑着马浩浩荡荡地朝西而去。到了山下,把马栓好,留朱十一、朱十二看马,其余八人拾级而上。

    梅岭位于南昌西郊十五公里处,在江南最大的“飞来峰”上。原名飞鸿山,早在汉朝初年,就辟有驿道。西汉末年,南昌县尉梅福为抵制王莽专政,退隐西郊飞鸿山。后人纪念他的高风亮节,在岭上建梅仙坛。岭下建梅仙观,改飞鸿山为梅岭。又因位于南昌城西,又名西山。梅岭西临鄱阳湖,北与庐山对峙,方圆一百五十平方公里,是中国古典音律和道教净明宗的发源地。它以峰峦之旖旎,溪漳之蜿蜒,谷壑之幽深,岩石之突兀,云雾之缠绕,风光之掩映,组成了梅岭“翠、幽、俊、奇”的特色,素有“小庐山”之称。自古以来,“洪崖丹井“、“西山秋翠”、“铜源三群”(瀑布群、梯田群、水碓群),就是文人马蚤客争相题咏的著名景观。

    朱权被押送到南昌后,便经历了庐山之祸,从祁门回来后又借酒浇愁闭门不出,对南昌这地方连东南西北都还分不清。

    朱义作为大管家,主要业务就是管理王爷之大小事,对当地的各种情况自要了解清楚、烂熟于心,以备王爷随时相问。此时朱义一边爬山,一边介绍梅岭。朱义虽已四十多岁,但爬起山来并不输于朱六等人,气不喘、腿不抖;而且一路走来,梅岭由来,各处景点传说,信手拈来,无不生动详实,让人听得津津有味。

    刘青暗自啧啧称赞:看来。这大管家还不是一般人能干的,要能言善辩,见多识广,随叫随到,任劳任怨……

    想到这里,她想起了前世看到的一个笑话,忍不住笑起来:有一富婆去夜总会找乐,老板娘给富婆挑了几个帅小伙,富婆摇了摇头表示不满意。老板娘又挑了几个身体强壮的,富婆还是摇头表示不满意。老扳问那富婆:“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富婆回答:“我要体力好、精力旺盛、能熬夜、能创新、随叫随到、任劳任怨、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兼有博士之头脑与小丑的幽默,无论是警察还是律师、医生还是黑社会,都能应付。”老板一下乐了,张口喊到:“搞旅游的,出来接客啦!”

    “你笑什么?”朱权见了,问道。

    “啊?我听朱管家讲得生动有趣嘛。”刘青哪敢讲那个笑话。

    “是吗?本王怎么没听到哪里有什么好笑的?”朱权狐疑地看了刘青一眼。

    刘青不理他,兀自看风景。这山上到处翠竹生幽,常有寺庙道观隐于绿色山林之中,时有朱墙绿瓦露出一角,煞是好看。

    大概用了差不多两个小时,大伙爬上了梅岭主峰。这梅岭主峰海拔在八百二十米左右,视野开阔,站在山顶。“一览众山小”,四周都是绵延不断的绿色林海,远处影影绰绰是南昌城。

    朱权看着脚下他的领土,久久沉默不言。良久,才道:“本王本可站在半山,闲看风景,却被胁迫往山顶攀登;差不多攀到顶峰时,又被人一脚揣到山脚,压在山石之下,动弹不得。刘青你说,换了你。你又怎么甘心?”

    刘青叹口气,道:“不甘心又如何呢?如果没有能力改变环境,只能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

    望着身旁惆怅的朱权,远处残照的夕阳,绵延的山峰,渺渺遥遥的南昌城,经历过前世今生的刘青感慨万千,不禁低声吟道:“名利竞如何?岁月磋砣。几番风雨几晴和?愁山愁水愁不尽,总是南柯。日落万山巅,一片云烟。望钟楼阁有天边,唯有钟声拦不断,飞满江天。”

    “名利竞如何……总是南柯……一片云烟……”朱权喃喃重复,凝望着远山,眼光迷茫,终叹道:“本王倒也不是贪恋那‘一览众山小’的权势,也不是看不穿这过眼云烟,只是被人踩在脚下的滋味实在令人痛苦。”

    刘青点点头,道:“王爷,我小时候住在山里,心情不好时,就会爬到山顶,对着群山大声喊叫,心情会觉得敞亮许多,心中郁气得以尽情释放。要不王爷您试试?”

    “这……不好!”朱权摇摇头,这与他从小受到的沉稳持重的礼仪教育太相悖了。

    “这里又没别人,用不着老端着架子,会很累的。再者说了,大丈夫处事当不拘小节。”刘青耸耸肩,对着远处大喊:“啊~~~~”

    这一声把大家吓了一跳。朱权敲了刘青一下脑袋:“疯丫头。”

    刘青摇摇头:“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唉!”说完对着群山又大喊起来,还拉着朱安道:“安公公,朱六,你们也喊吧,会很舒服的。”

    朱安等人都知道刘青用意,也都配合地大喊起来:“啊~~~~”

    “啊~~~”朱权被刘青一激,豪气顿生,也放声大喊起来。

    “还真是痛快啊!”朱权喊了几声。“哈哈”大笑起来,只觉心里这段时间以来郁积的闷气一扫而空,心头豁亮,甚是痛快!

    “啊~~~”朱全等人也喜笑颜开。前段时间王爷生死不明,获救回来后又不开心,朱安、朱义等人也是一肚子郁气,这下喊完之后,只觉,云开雾散,阴霾尽去。

    刘青看着朱权脸上露出的轻松笑容,在夕阳的余辉下,显得异常俊朗,她忽然感到十分的轻松快意。能在此时能为朱权做点事,让他展颜开怀,她还是觉得很开心。

    “对了,青儿,你刚才那句‘别人笑我太疯癫’,可有全诗?”下山的时候,朱权忽然想起刚才那首诗,不禁问道。今日刘青所吟之诗实在太令朱权惊艳了,他实在不相信一个小山村长大的女孩竟有这般才学。可他自幼博览群书,却从未听过这两首诗,不是她所作又出自何处?朱权深深凝视着刘青,他发现自己对眼前的女孩越来越看不懂,这女子身上渐渐展现出来的智慧,如光芒一般炫目,让他移不开眼睛。

    第一百一十四章 赏心乐目之事

    “呃。”刘青摸摸鼻子。一时感慨,顺口吟来,实在没想到这些诗都是这时代还没出现的,而唐寅《桃花诗》里的“不事权贵”的思想实在不好在朱权面前吟诵,她遮掩地笑笑道:“哪有什么全诗。兴之所至,顺嘴胡诌而已。”

    朱义看王爷高兴,趁机道:“此时天色已晚,明儿王爷可与刘公子到这梅岭山麓的归园茶居看一看。这归园茶居是这上个月开业的一家茶园,挑了这梅岭最好的风景处,建起亭台楼阁,引来山泉活水,造了一座风雅园子。按理说这样一家茶园原也不稀奇,做生意嘛,谁不出点新鲜玩意。可奇的是,这茶园不招徕客人,反是拒人门外,专挑那些或有诗名,或有画名,或是德高望重的文人雅士,按名望高低给他们送上金银铜木卡,成为他们的会员。如果不够风雅没有才学。哪怕是王孙公子,也进不了这个门。所以南昌的才子以能成为这归园茶居的会员为荣,各地的文人雅士也愿意到这个彰显身份的地方来聚会。他们发展新会员的手段也很奇特,那就是每月有一次考试,由会员中有名望的人出题,然后再由他们做评判,选择前十名成为新会员。所以能进这茶园的人都是风雅有学识之士。这茶园一成立,便有人把一张金卡送给王爷,那时王爷不在南昌,小人便代王爷收下了。现在刘公子来南昌,王爷不如明日与刘公子到这茶园散散心?”

    “哦?这茶园这么好?那倒要去看看。”朱权大有深意地看刘青一眼。

    刘青摸摸鼻子。她的情况大概没有朱权不知道的了。不过这样也好,南昌的归园茶居至少有一个很牛的靠山,不用再担心有人捣蛋。

    回到宁王府已是酉正已过,即现代的六点多钟,刘青跟朱权在劲松院吃了晚饭。这一次大概朱权吩咐过了,桌上全是刘青爱吃的菜,刘青两世都是草根,所以爱吃的菜也就是些家常菜,但这家常菜也架不住人家宁王府厨师的厨艺高超,愣是把这些最常见的菜做出了不常见的味道,吃得刘青差点把舌头都咬了下去。

    朱权吃饭仍很快,但动作优雅,自小所受的贵族教育在此细节上体现了出来。他还有空兼顾刘青,时不时帮她夹两筷菜,看刘青吃得开心,他嘴角一直噙着笑意。原来在祁门的时候大概担心自身的安危,他总是沉默寡言、眉头紧锁;现在好像心情好了很多。至少刘青这一天看到他脸上的笑容要比那十几天都多。

    “说了我不爱吃鸡腿。”刘青看着朱权夹到她碗里的鸡腿皱眉。

    “看你好似又瘦了些,吃掉。”朱权一付不容反抗的样子。

    刘青无可奈何。对面这家伙的霸道她领教得太多,不涉及原则的问题她也懒得反抗了。至于朱权帮她夹菜她倒不觉有何不对——中国是礼仪之邦,这餐桌礼仪就是讲究给人夹菜,以示热情。这一路行来借宿人家时,这种热情她领教了不少,在朱权家里再领教一次也很正常。

    不过,她苗条得正合适好不好?这家伙的审美观难道退化到唐朝去了?

    “小六子,一会儿吃过饭,你给刘姑娘展示一下你的泡茶手艺。”朱权看刘青乖乖地啃鸡腿,满意地点点头,对伺候在一旁的小六子吩咐道。

    吃过晚饭出来,小六子已在竹林边把茶具摆好了。

    “啊,这是……”刘青看着茶席上摆着琳琅满目的精美致极的茶器,惊喜地叫道。

    “你喜欢就好。这是小六子专门在宫里学到的沏茶手艺,一会儿让他演示给你看看。”朱权笑道。

    “你也很喜欢吧?”刘青赶紧抓紧时间采访一下朱权。

    朱权摇摇头,在椅子上坐下:“我一看这满满一桌子茶器我就烦,以前事忙得很,哪有那闲功夫来看他弄这个?而且渴了的时候,看他半天泡不好一杯茶,我就狠不得把这一桌子东西扔掉。也就是看了你泡茶。我才知道泡茶原来可以如流云拂般,让人心静如水。”

    刘青看着他愣了半天,这才哑然失笑——原来,饮茶方法的改革者朱权,是因为看着这满桌的茶器太繁杂,这才简化了茶具?是因为等茶喝等得不耐烦,这才改革了泡茶的方法?

    有趣有趣,实在是有趣。她咧嘴笑起来,要是让她再穿越回现代,写一本《我与朱权不得不说的故事》,怕不得迅速红遍茶界?

    “一个人站在那里傻笑什么?”朱权看着她,挑眉着。

    “哦,太精美了这茶器,看看,茶磨、茶帚、拂末、茶筅、建窑茶盏、黑漆茶托、玳瑁茶末盒……还真应有尽有啊。”刘青围着茶席转了一圈,啧啧赞叹道。

    待刘青到他身边的椅子上坐下,朱权才对小六子颔首道:“开始吧。”

    月夜下,看着身着白衣面目清俊的小六子在竹林边动作优美地击拂着点茶,刘青心中对中国茶艺美的感受,让她不能自抑,不禁吟道:“兔毫紫瓯新,蟹眼青泉煮。雪冻作成花,云闲未垂缕。愿尔池中波,去作人间雨。”

    “以前并未觉得这茶泡得如何美,听你这么一吟,还真感觉到了一种意境。”

    “是啊,这便是茶之道也。”刘青看着小六子递到她手中的茶盏,“手持茶盏,击拂出一碗抹茶。在这击拂的过程中用心体会,领略茶盏、茶筅与茶末的关系,让它们相互激赏,达成曼妙汤花,看茶末淡雅中竟有令人惊艳的浓稠,这是怎样的赏心乐目之事。世间所有尘嚣都消散不见,心中只有美,只有静,只有安宁。”

    朱权凝视着手中的那盏茶,抬头看向刘青的目光,灼灼闪烁。

    茶罢,刘青回到了虚竹院,一夜安睡。第二天一早她在既定时间醒来,找了个合适的地方,练了几趟拳。这虚竹院里除了两个丫环和两个洒扫的婆子,并无其他人,而且这四人也很安静,她不唤人都不会来打扰她,大概是得到了吩咐。她能感觉到这四人也有一些粗浅的武功在身。是不是这宁王府全府皆兵呢?这也是朱权被夺了兵权还会被朱棣猜忌的原因吧!

    大约七点半钟的光景,朱权过来了。他看上去昨晚睡得不错,神采奕奕的;穿了件墨绿色的缎子衣袍,袍内露出银色镂空祥云镶边,腰系玉带。更是衬得他清俊的脸上面如皎月,眼如点墨。

    随他进来的除了朱安,还有几个下人,捧着各色早餐鱼贯而入,把早餐放到膳厅后便退了下去。

    刘青跟着朱权到膳厅坐下,开口道:“等会儿去归园茶居,能不能不要跟人说我跟茶居的关系?”

    “为什么?”朱权亲手给刘青挟了个包子。

    “低调一些会比较舒服,我不喜欢别人注意我,我喜欢坐在下面看戏,不喜欢站在台上演戏。谁都不认识你、不注意你是很好玩的,你要不要试试?”

    朱权“哼”了一声。却若有所思。

    刘青看朱安伺立一旁,问道:“安公公,等会儿你可是一起去归田茶居?”

    “奴才倒想去见识见识姑娘的茶居。”朱安笑答着,看着满脸笑容的朱权,心里很是高兴。

    “看什么,本王可有说不许你去?”朱权抬眼笑骂道,看得出他与朱安的感情比较深厚。

    “多谢王爷。”朱安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既如此,安公公你去用早膳吧,这里不用你伺候了。”刘青估计朱安没吃早餐——主子没吃,奴才哪敢先吃?但如果一吃完就出发,朱安岂不要饿着肚子?不过她可不会再干邀请下人一起吃饭的事了。

    “去吧。”朱权对朱安点了一下头,转过头对刘青笑道:“你这是骂我不体恤下人?”

    刘青摇摇头:“只是设身处地罢了!”

    “设身处地?”慢慢退到门口的朱安,听到这个词,停顿了片刻,心里涌上一股暖流。

    南昌的归园茶居就在梅岭山麓离城里较近之处。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若隐若现地映青山绿树间,甚得“犹抱琵琶半掩面”的韵味。朱权一行骑马到时,园子里已有人迎了出来。

    只见一个三十多岁掌柜一样的人带着几个清秀小厮站在门口,见朱权等人下马,忙跑上来见礼:“恭迎王爷!南昌归园茶居掌柜李义见过王爷。归园茶居自开业之日起,便奉上金卡以待王爷。今日王爷能光临茶居,小人们真是喜出望外。”

    朱权点点头,看了刘青一眼,道:“你们陆公子和李公子都不在?”

    “回王爷,陆公子到各地巡视茶具的销售情况去了,而李公子十日前动身去杭州筹备新店的开张事宜,还有一位刘公子小人从未见过。不知王爷要来,三位东家未能在此恭候王爷,还请王爷恕罪。”王爷竟然对咱这小小茶居的事了如指掌?李义顿时一头冷汗,复又跪下,低头猛想平时有没有做过什么不好的事。

    “嗯,起吧。带路!”

    “是,谢王爷!王爷这边儿请。”李义站起来,抹了一下汗,侧着身子引领大家进去。一边走,一边给朱权他们介绍各处建筑的名称和用途。

    “这园子是谁建造的?”朱权出身高贵,见过的园林也不在少数。可仍惊叹于眼前的造园手段。

    “回王爷,这是李植公子的手笔。”李义恭敬地答道。

    “哦?李公子师从何人?”

    第一百一十五章 如果那是你

    “听李公子说,这些造园手法都是刘青公子所授。”

    朱权等人都一愣,转头看着刘青,显然这答案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刘青就一乡下女子,就算是所遇名师,识些字、制些茶、会些武功、有些见识,这也就罢了,这园林建造可不是玩积木,哪里是一般人能做的?那必得胸中有大丘壑之人方敢下手——这砸的都是钱哪!

    听到李义的回答,刘青也愣了一下。她没想到李植会把功劳都放到她头上。看到人人都看向她,什么叫“众目睽睽”,刘青算深刻领会了。不过这时反驳也不行,谦虚也不妥。算了,咱心理素质好,装着没看见,还是看风景吧,风景多美啊!

    “这也是你那道士师父传授的?”可朱权显然不想放过她,轻声问道。

    “无非是‘师法自然,道法自然’罢了。”刘青笑笑。

    “师法自然,道法自然?”朱权喃喃道,看着眼前景色。陷入沉思。良久,他极有兴致地道:“嗯,确实如此!你详细说说。”

    李义是李植的一个远亲,并未见过刘青。他看一提到园林建造,大家都瞧着跟着宁王走在一起的那位公子,心里直纳闷——难道这是一位园林建造大师?没听说过有这么年轻的建造大师啊?但王爷说话,他一介草民哪敢多嘴问话,只好竖起耳朵听。

    只见刘青道:“具体而言,便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你看这人工堆砌的山,其石纹、石洞、石阶、石峰等都必要显示自然的美色;再看这人工的水,岸边乱石嶙峋,曲折自如,水中波纹层层递进,也都显示自然的风光;而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

    “嗯,正如画家作画,素材既取于自然,却又高于自然,使之更加完美,更具意蕴。”朱权看着眼前之景,点头道。

    “正是。”刘青抚掌道,跟聪明人说话就是舒服,“园子建造出来一定要宛若天成,但建造时绝非简单地摹仿自然,而是有意识地在原来环境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调整、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浓缩的自然。让它既有‘静观’又有‘动观’,从总体到局部都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

    “那该如何改造、加工呢?有何法可循?”朱权眼睛亮晶晶地看着她。

    “原来的环境或有山,或有水,或有建筑,那么我们可以把这些因素看得一个‘点’,而连接它们的路可看成一条‘线’,游园者必要沿‘线’而行,去观赏‘点’。那么我们可以用借景、对景、隔景、分景等手法,以达到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效果……”

    看着走在前面越听越兴奋面带笑容的朱权,朱安和朱义相视片刻,两人眼中俱有湿意。他们有多久没看到王爷这样发自内心的欢喜了?自四年前当今皇上胁迫王爷起兵以来,王爷一直难有欢颜。他的心里仿佛有一把锁,无论悲喜,都不愿让人知晓。然而这刘青姑娘,竟像特制的钥匙一般,轻易就打开了王爷紧闭的心房。这两天他们在王爷脸上看到的笑容,竟比两年的还要多。

    这样的姑娘,要是留在王爷身边那该多好啊!朱安想。

    走到远香堂时,不但朱权是满脸的笑容和晶亮的眼睛,刘青心里也十分畅快。

    你能体会一个人吃到极为美味的东西,想要与人分享。却发现别人都尝不出滋味的郁闷么?你有过到了一个美如仙境的地方,心中极为激动,不赋诗不能一抒胸臆,却发现同行者个个神情木然、毫不为意的沮丧么?刘青穿越到这个世界,心中常常有些感觉。

    她从西山村走出,在这大明一路行来,所见所闻,有很多感触,想要说出来,能有人与她共享。但她所遇之人,没有一人能跟她这样畅谈所思所想的。就拿这园林来说吧,即便是李植,大概是出身所限,还有自幼为科举而学的知识,禁锢了他的思想,他虽于园林建造有一定的天份,但与他相谈,还是常常有无法沟通之感。

    而今天这场谈论却让她酣畅淋漓。朱权站在巅峰的出身,让他的眼界极为开阔;他所受的各种教育,让他很快能对她说的东西融会贯通、有所领悟;他本身的聪敏和灵气,更让他能想人不能想、思人不能思,提出的观点甚至连刘青都叹服!如果不是她有这个时代还没出现的园林理论,她都不敢跟朱权谈下去,以免露怯。

    欣赏完园林正好走到远阔舫,李义领他们进去,早到的名人雅士们都一齐给朱权行了大礼,寒喧过后,朱权坐在了首位。

    要知道,这南昌是朱权的封地。亲王的权利在明朝初期是很大的:在其封地内。经济、政治、军事,都由亲王管理;治下有文相一名管理地方事务,武相一名管理军队。

    当然,朱权现在的情况比较特殊:他的军权在朱棣把他押送到南昌时就取消了,不过他还拥有几千上万的护卫兵;许雍的官职是长史,即是朱权的文相,只是朱权封到南昌后状况一直不正常,所以许雍目前还顾不上去接管地方事务。

    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烂船也有三斤钉。朱权在南昌他这一亩三分地里,仍手握着生杀大权。为此,不管名头多大的名人雅士,在皇权至上的这个时代,都得跪倒在朱权脚下。两兄弟争权也是人家的家事,如有不把朱权放在眼者,恐怕第一个不答应的,便是朱棣。

    当然,如果朱权只是亲王的身份也只会让这些名士们仅是维持表面上的尊敬,文人骨子里的傲气和骨气终会让他们不屑。但朱权在诸皇子中也是出类拔萃的,自小慧心天悟、好学博古,诸书无所不窥,颇有才华;且机警多能,禀赋特异。甚得先皇的钟爱,称他“积有大志”;而且在大宁期间,年幼的他不但在清理元蒙残余势力上大显才能,而且能俭约制国,辟圃种树,广令卫士疆理荒野,艺植土物之宜,使国用饶裕,大宁经济在他治下渐渐繁荣富饶,很得先皇的赏识。

    所以这些名士们从心底里尊敬这个年仅二十五岁的王爷,甚至希望南昌在他的治理之下能更昌盛。

    见过礼后。大家重又坐定。朱权抬眼打量了一下四周景象,心中赞叹,看向刘青的眼光又有不同。

    因正值春天,归园便把茶席布置在了这四面临水的远阔舫上。这舫是古园林中的一种建筑,用石头砌在水面上,如水面行舟,又称“不系舟”,表达人们“舒适而遨游,宛如不系之舟”的旷达。一般为两层,下实上虚,上层状似楼阁,四面开窗以便远眺。

    坐在舫中,四面皆水,隔池与两岸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面上有小荷才露尖尖角。远处林荫匝地,近前藤萝粉披,岸边乱石野趣。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给人以闲适、旷远、雅逸之感。

    见朱权坐定,李义随便退去,吩咐表演开始。首先从舫头出来的是说书先生,说的自是《三国演义》。

    朱权自懂事起便在争权夺利中度过,这《三国演义》中各种计谋正合他意,聚精会神地听完一回,仍意犹未尽,又招来说书人,问了好一阵。说书人就靠这个吃饭,哪里肯讲得太多,每讲到关键处,就说:“这后事如何,王爷只要来听上一听,就能知道。现在这样粗略的讲,显不出精彩处来。”待朱权说请他到宁王府说书时,那说书人又陪笑道:“王爷,一人独乐不如与众乐乐,在座的各位名士。一定也希望能有幸跟王爷在茶居里一同听讲。”

    朱元璋贫苦出身,最爱百姓,痛恨欺行霸市的行径,对子孙管束甚严,朱权自小受的这种教育让他从未做过强取豪夺的事。说书人的拒绝让他无可奈何,他挥挥手让说书人离开,不过心终不甘,又把主意打到这茶居的东家——刘青同志身上。

    刘青看他说书人不成,转过头来用眼睛猛看着她,哪里不明白他的意思,笑着:“你每日来这茶居喝喝茶,听听书,不也惬意?顺便也能照顾照顾这茶居的生意不是?”

    “哼,你以为本王真歇着没事干了?虽无力于国治,好歹还有这块封地,本王必会让这地方强盛兴旺的。”朱权虽说得旷达,眼中却闪过一抹黯然。

    刘青看在眼里,心中微叹,点头道:“好,等会儿让掌柜把《三国演义》的话本给你,自己慢慢看总比说书人只说一遍要强。”

    大家正谈论间,忽闻一阵空灵的音乐从水面上传来,古筝的绝响,带着清灵灵的水声,舒缓潺潺,纤尘不染,直抵人心。抬头望去,只见一叶小舟从侧岸缓缓驶来。船上两位姑娘,白衣飘飘,一坐一站,在淼淼碧波上拂水分茶,蹁跹而来。此情此景,美得让人沉醉,让人想把名利功爵都抛诸脑后,宁愿一生就这样徜徉在青山绿水间,朝迎旭日,晚来听雨,闲品清茶。

    小舟

    穿越之茶言观色 第23部分阅读

    欲望文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