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 15 章
老舍评传(出书版) 作者:潘怡为
第 15 章
从孟良的形象塑造中,同样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发展。孟良是个革命的剧作家,借用方宝庆的话说,他“是那么勇敢,坦率。讲起话来,总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决不拐弯抹角,吞吞吐吐”。和宝庆认识之后,他引导宝庆和秀莲从事抗日宣传,并亲自动笔为他们创作新鼓词。他教秀莲认字,介绍她去上学读书。他劝宝庆对秀莲不要管束得太死,应给她以自由,“要是您不放她自由,她就会自己去找自由,结果毁了自个儿。您让她自由呢,她当然也有可能堕落,不过那就不是您的责任了。很多人为了新的理想而牺牲,她也不例外。我认为,与其牺牲在旧制度下,不如为了新的理想而牺牲。”他引导秀莲去接近新的生活,单纯幼稚的秀莲不慎失足了,宝庆为此而苦闷,秀莲为此而悲观,但是孟良不然,他的眼光始终是向着前面的,他开劝宝庆说:“吃了苦头,她的思想会成长起来。失了身,并不等于她就不能进步。您只要好好开导她,鼓励她,她会重新获得自信和自尊心的。”“她很聪明,有进取心。您要是能明白,她不过是时代的牺牲品,就可以鼓励她,教育她,使她对未来重新产生希望。”孟良不孤立地看待秀莲在恋爱问题上的失败,而是把这件事情和时代的潮流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只要中国有了希望,秀莲还会幸福的,关键是我们要正确地引导她,使她“走上幸福的道路”。对宝庆,孟良也经常给予帮助和鼓舞。他引导宝庆顺应时代的潮流走,向宝庆讲解中国的政治形势。他对宝庆说:“二哥,中国现在打着的这场抗日战争,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问题复杂着呢。我们现在既有外战,又有内战。”从孟良的行动看,从他对时局与形势的分析看,老舍是把他当成一个成熟的革命者来写的。譬如孟良曾经向宝庆直接表述他对蒋介石的反动统治的不满:“我没干什么坏事,到目前为止,人家也没把我怎么样。不过我是个新派,一向反对政府的那一套,也反对老蒋那种封建势力。”“我们要动员人民去抗战,去讨还血泪债,而老蒋们要的是歌功颂德、盲目服从。”从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孟良是个成熟的革命者。老舍以往的作品,很少直接写革命者的形象,《黑白李》、《月牙儿》中的革命者,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即使写得最为激进的《四世同堂》里的祁瑞全与钱默吟,他们的反抗,也只是个人的反抗,作者是把他们看作具有高度民族气节的爱国者加以歌颂的,并不曾当作成熟的革命者来写。在老舍建国前的作品中,孟良是第一个成熟的革命者的形象。通过孟良的口,老舍第一次明确地、直接地对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与控诉,对人民的解放,表示了一种非常热烈的乐观情绪。这就又一次说明,他虽然身处异国,但是他的心,是和祖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息息相通的。在小说的结尾,孟良说:“只要迎来人民的解放,哪怕是把我的骨头磨碎,拿去肥田,我也不怕。”这是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同时也可以看作是作家老舍的心声。人民解放事业的不断胜利,鼓舞了在美国的老舍,使他的思想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是那样热烈地欢迎人民的胜利日子的到来。人民又何尝不在时刻等待欢迎自己的作家呢?
第十上,搭起人桥。攻击计划实现了,他却牺牲了。这是一个充满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壮烈画面,尽管作家的描写还显得不够细腻,然而依然具有打动读者的力量。农民出身的章福襄,经过部队集体生活陶冶,“已经使他忘记了某些农民常有的贪得与自私”,而具有了全新的品质,全新的精神。他极爱惜部队新发下来的衣服鞋袜,非到不得已的时候不穿。有人说他吝啬,他说:“这是祖国来的,我舍不得穿!”但是当有人需要袜子或其它衣服穿时,他会慷慨地相送,说:“拿去吧!咱们吃着祖国,穿着祖国,咱们浑身上下都是祖国给的!这就是共产主义吧?”章福襄的话,质朴真诚,体现了一个品德高尚的老战士的精神境界。这样的人物语言,是从生活来的,又熔铸着作家的一片爱国激情。
《无名高地有了名》是一部小说,但是它的人物与情节很多都是有生活根据的。老舍在该书的后记中说:“我把听到的和看到的资料组织了一下,写成此篇。这只能算作一篇报道。”这篇作品确实具有报告文学的某些艺术特点,例如它的叙述性较强,在侧重叙述的同时,又往往将描写、议论、抒情熔于一炉,手法比较灵活,这就使这部作品有了浓郁的抒情色彩,也增强了它的强烈的时代精神。
《无名高地有了名》也有明显的缺点。由于作家对部队生活体验不深,所以人物刻划显得不够丰厚,该深入挖掘的地方,作者的笔力明显软弱,拘谨。这完全是生活不足所致。老舍在小说的后记中说:“体验生活应该是长期间的事,大致参观一下是不中用的。没有真实的生活写不出文艺作品来。”作者自己的结论是诚恳的。尽管如此,《无名高地有了名》毕竟实现了作家写英雄的愿望,表现了作家的真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可贵的政治热情。五个月的朝鲜战场生活是珍贵的,一部分量并不重但却体现了作家的真情实感的书,也是珍贵的。一九五五年下半年,老舍在《谢谢青年朋友们的关切》(注:见《老舍写作生涯》。)一文中说:“今年下半年,假若条件许可,我希望能到部队去,写一两篇描写部队生活的短篇小说。假若这计划能实现,我就又有机会和青年战士们在一起了,那够多么幸福啊!”由此可见,老舍对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五个月的共同生活,是十分怀念与珍视的,他和战士们的感情也是极为深厚的。
“只要是人民需要的,我就肯写”
建国以后,老舍的政治热情一直十分高涨,他热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人民政府,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热心为人民服务,因而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与爱戴。回国之后不久,他就被选为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后来又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历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务。对于这些任职,老舍把它看作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尽心尽力,热诚工作。在担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期间,他经常深入基层,体察一般居民的情绪,了解他们的愿望与要求,并在市人民政府所召开的工作会议上,加以反映。譬如关于如何解决居民住房问题、救济贫民问题,老舍就曾在市人民政府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提出过相当具体的建议,这些建议大都被认真地采纳了。繁重的社会活动占去了老舍相当多的时间,一般情况下,他每天上午写作,下午办公、开会或从事其它社会活动,平均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他的腿有病,经常拄着手杖参加会议或进行社会调查。有时腿疾加重,疼痛难忍,也不住医院。当有些青年人写信问他忙不忙时,他回答说:
我很忙!在咱们的新国家里,人人都应当忙,都应当越忙越起劲儿,越高兴。在咱们之中,“懒汉”是最可耻的称号!
我应当忙!只有大家忙,我也忙,我才有脸见人!假若有点小病我即卧床不起,或抓个机会就请三天假,被称为“懒汉”,可真不得了!我宁愿忙死,也不甘作“懒汉”!(注:《谢谢青年朋友们的关切》。)
这些话是的。从一九五○年到一九五五年,五年多的时间,他不光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还写了《方珍珠》、《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四个话剧,写了《柳树井》等一大批通俗文艺作品,写了中篇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写了大量的杂文、散文、评论等,他的创作量是惊人的。周扬曾经称老舍是“文艺队伍里的一个劳动模范”(注:《建设社会主义文学的任务》,见《文艺报》1956年第5、6期。)。这个评价,是既中肯又确切的。一九五六年以后,老舍的社会活动有增无减,腿病也加重了,同时他的写作量却增加了。老舍说:“我要不断地劳动,象劳动人民那样热爱劳动,从劳动中尽到责任,得到生趣。”(注:《五十而知使命》,《小花朵集》。)我们只消把他从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二年间所写的作品加以统计,就可以看出,文艺队伍里的这位劳动模范,为了给人民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付出了多少心血啊。这个期间他创作的大型作品有:话剧《西望长安》(一九五六年)、《茶馆》(一九五七年)、《红大院》(一九五件,冒充“战斗英雄”,混进“陕西省干部农业技术训练班”,后来又利用训练班领导人的官僚主义和麻痹思想,伪造调令,调往中南区农林部。在这里,他又冒充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斗英雄”,骗取了人事处长马昭等人的信任,被委任为农业技术研究所的秘书主任。后来又随马昭调往北京,在中央农林部拿处长级待遇,暂时在医院疗养。疗养期间,他又伪造空军司令员约他去兰州参加军事会议的电报,骗取了农林部为他准备的飞机票,到了西安。在西安他又冒充军队某军参谋长兼师长,继续行骗。不久,以省公安厅处长唐石青为首的公安人员,经过调查,弄清了栗晚成的真面目,将这个政治骗子逮捕归案。《西望长安》通过对栗晚成的行骗历史的描写,无情地嘲笑和讽刺了政治骗子的可耻嘴脸,尖锐地揭露和批评了存在于我们党和国家机关内的官僚主义作风,同时又通过唐石青这一正面形象的刻划,显示了人民公安工作的力量。在刻划栗晚成的形象时,老舍的笔致谐谑、幽默,其中有些细节,具有较为强烈的讽刺效果。例如栗晚成冒充志愿军战斗英雄,他这样编造自己的英雄行为:“看,有一天,刚刚天亮,敌人反扑,打白刃战。两个塔似的美国兵一齐扑过来,两把刺刀同时刺到这里(急掀军衣,露出腹部),我连眼也没眨巴一下,啪,啪,两手枪,两个‘塔’全倒下去。”这种漏洞百出的吹嘘,出自一个从未到过朝鲜战场的骗子之口是真实的。作者让人物把这段台词在剧中的不同场合重复讲了三次,这就更增加了它的可笑性,使读者或观众在笑声中,不断加深了对这一反派人物的鄙视、憎恶的感情。但是,作为一部讽刺剧的主人公而言,栗晚成的形象还较为单薄。在不少场次,作家往往侧重于交代情节,未能对栗晚成的丑恶灵魂进行深入的揭示,因而使这一形象的深刻性受到了削弱。在后两幕中,作家着力刻划了省公安厅处长唐石青的形象,他的精明干练而又机智风趣的性格,写得比较生动。《西望长安》是讽刺喜剧,但是它的写法与果戈理的《钦差大臣》是不同的。老舍说:“我的写法与古典的讽刺文学作品(如《钦差大臣》等)的写法大不相同,而且必须不同。《钦差大臣》中的人物是非常丑恶的,所以我们觉得讽刺得很过瘾。通过那些恶劣可笑的人物,作者否定了那个时代的整个社会制度。那个社会制度要不得,必须推翻。我能照那样写吗?绝对不能!我拥护我们的新社会制度。假若我为写得痛快淋漓,把剧中的那些干部们都描画成坏蛋,极其愚蠢可笑,并且可憎,我便是昧着良心说话——我的确知道我们的干部基本上是好的,只在某些地方有缺点,犯些错误。我只能讽刺这些缺点,而不能一笔抹杀他们的好处,更不能通过他们的某些错误而否定我们的社会制度。这就是今天的讽刺剧为什么必须与古典讽刺剧有所不同。”(注:《有关〈西望长安〉的两封信》,《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从具体的矛盾性格出发,对各类人物采取互不相同的态度,或嘲笑与暴露,或批评与帮助,或肯定与歌颂,《西望长安》在具体分寸的掌握上,是准确的,这就使这部作品有着较好的社会效果。社会主义的讽刺喜剧,既可以讽刺敌人,也可以讽刺人民内部的落后人物或落后现象。讽刺敌人要辛辣尖锐,但又不可将敌人漫画化;讽刺人民内部的落后人物(包括官僚主义者),则不可失度,主要是通过批评与帮助,使他们惊醒,警觉起来。老舍在《西望长安》中所采取的这种创作态度,是非常正确的,至今,对我们仍有启示作用。
一九五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其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在这次会议前后,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在生产建设中发挥了高度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更由于毛泽东同志、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在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老舍的话剧《红大院》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创作的。这个剧本,以北京某胡同一个大杂院的居民(主要是妇女),在“大跃进”热潮中组织起来参加社会劳动为题材,力图表现街道居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他们之间关系的变化,但是在‘左’倾错误的影响下,作家未能摆脱泛滥一时的狂热与幼稚,在一定程度上,宣扬了“浮夸风”和“共产风”。例如剧中的一个主要正面人物耿兴久有这样两句台词:“想到就能作到,就怕想不到!”“共产主义就不远啦!”即可显示剧本在思想倾向上的缺点。这自然反映了作家当时的认识水平,但是《红大院》的缺点,主要是现实生活提供的,它是历史的产物,时代的产物。
一九五九年写的《女店员》和《全家福》虽也是以一九五化水平最高,家庭生活条件也最好,母亲的溺爱,使得她性格有些娇弱。但是她聪明、美丽、有进取心。在困难面前,她虽不象余志芳那样刚强,却也很少退缩。总之,这三个姑娘的形象,是比较鲜明的。卫大嫂是一位有四个孩子的中年妇女,她沉稳、坚定、有主见,为了从家务劳动的纠缠中摆脱出来,走向社会,她既要说服有点不大爱劳动的丈夫,又要说服闲惯了的婆婆,还要把四个孩子安排妥善。作者为这个人物设计了较多的困难,是想把她写成一位具有较高思想觉悟的先进分子的形象,并通过她冲出家庭去作店员一事,为广大城市家庭妇女指出一条出路。剧中的郑书记对卫大嫂说:“你有四个娃娃,你会叫家庭妇女看明白一条新道路,这不只是你个人的事,而是一件有关妇女解放的事!”这就是说,只有象卫大嫂那样出去参加工作,才算家庭妇女的“新道路”。显然,作家通过卫大嫂的形象刻划所表达的这一思想,是对“妇女解放”的一种片面认识。思想的片面性导致了形象刻划的图解倾向,所以,卫大嫂的形象并不成功。齐母和余母都是老一代的妇女,有较多的旧意识。齐母追逐名利,余母重男轻女。作家对她们的描绘,虽然用墨不多,但是较比生动。这说明,老舍对老一辈妇女比较熟悉与了解,描写她们,较为顺手。作为一个喜剧,《女店员》的语言,是生动、活泼的,显示了老舍的幽默风格。这个戏的缺点也很明显,首先,在某些地方仍有“大跃进”时期“左”倾思想的影响;其次,在肯定妇女商店的同时,剧本又提出将所有男店员都抽调去支援工业生产,这一提法也有片面性;另外,这个剧本场次太多,有些人物可有可无,结构较为松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写于《女店员》之后的《全家福》,取材于人民警察热诚地帮助人民群众寻亲觅友的事迹。剧本所写的运输工人王仁利一家在新旧社会的不同遭遇,是颇能催人泪下的。王仁利在日本人占领北京的时候,打了一个日本兵,之后就逃到张家口谋生。他托一个铁路警察从张家口往北京家中捎钱,警察骗了他的钱,并告诉王家说,王仁利死在张家口了。王仁利的母亲本来就和儿媳不和,便趁机不讲情理地将王仁利的妻子王桂珍(后改名李珍桂)轰出家门。王桂珍走投无路,去投奔王仁利的弟弟王仁德,王仁德无力养活她,将她卖给一个姓李的人作妻,李不久病逝,王桂珍将李的独生子李天祥抚养成人。王仁利与王桂珍有两个孩子,一女一男。在王桂珍去投奔王仁德时,将十岁的女儿招弟儿(后改名王秀竹)托给一个朋友照应几天,不想,这个朋友不是好人,趁机将招弟儿拐卖,招弟儿在十三岁时,被人糟蹋,陷入火坑。他们的儿子小马儿(后改名王新英)原为祖母收留,祖母在解放前去世,小马成了孤儿,在孤儿院过着非人的生活,直到解放后被送进教养院,由人民政府抚养成人。北京解放后,王仁利回到家里,得知妻子改嫁,儿女失散,悔恨不已。王桂珍虽然在解放后得知王仁利未死,但总觉自己是“改嫁了的活人妻”,无脸相认,也不敢相认,内心充满了深深的隐痛。一九五学史上,老舍的《神拳》是最早出现的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描写义和团运动的作品。老舍想写义和团并不自一九六○年始,早在解放前,他就开始搜集资料,有意写一部反映义和团运动的小说,但是由于资料不足,加之认识上又不无偏见,这个愿望未能实现。但是,老舍对义和团的感情,始终很深。这和他的身世有密切的关系。战死在学》,一九六二年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曾经演出,受到了广大小观众的热烈欢迎。剧本写古时候一个名叫王小二的孩子,他热爱劳动,喜欢帮助别人。有一天在深山打柴时,王小二救了一位落水的老爷爷李八十,老爷爷送他一只宝船。宝船可大可小,小则能托在掌上,大则能装下几个人,在急流中行驶。一年发大水,王小二划着宝船救人、救牛羊,也救了仙鹤、蚂蚁和蜂王,表现了助人为乐的可贵精神。张财主的儿子张三,化名张不三,也被王小二从水中救出。大水过后,张不三利用王小二的幼稚,采取欺骗手段,将宝船弄到手,跑到京城,献给皇上,皇上封他为宰相。小二在妈妈的启发下,认识到将宝船交给张不三是上了坏人的当,他只身逃到京城,找张不三和皇上索要他的宝船,张不三依仗宰相的威风,将小二打伤。老爷爷李八十将小二救出,小二在仙鹤、蚂蚁、蜂王以及大白猫的协助下,利用给公主医病的机会,进入皇宫,同皇上和张不三展开一场斗智斗勇之战,取得胜利,宝船失而复得。他们还按着老爷爷传授的方法,使张不三变为大灰狼,皇上变为大野猪,让他们得到了应有的惩罚。通过这个神奇、美丽、富于风趣的童话故事,老舍向孩子们进行了一次真、善、美的教育。王小二、王妈妈、李八十以及鹤、蜂、蚁的形象,都写得优美、动人。他们善良、真诚,热爱劳动,助人为乐,而且敢于反抗邪恶势力。他们的形象,集中概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品德与智慧。张不三与皇上,一个奸诈阴险,一个愚蠢懒惰,是假、恶、丑的象征。通过这两个形象系列的对照,作家使孩子们懂得了勤劳与懒惰、善良与邪恶的分界,明白了一些生活的道理。这正是《宝船》的积极、健康的思想意义之所在。
第 15 章
恋耽美
第 15 章
从孟良的形象塑造中,同样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发展。孟良是个革命的剧作家,借用方宝庆的话说,他“是那么勇敢,坦率。讲起话来,总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决不拐弯抹角,吞吞吐吐”。和宝庆认识之后,他引导宝庆和秀莲从事抗日宣传,并亲自动笔为他们创作新鼓词。他教秀莲认字,介绍她去上学读书。他劝宝庆对秀莲不要管束得太死,应给她以自由,“要是您不放她自由,她就会自己去找自由,结果毁了自个儿。您让她自由呢,她当然也有可能堕落,不过那就不是您的责任了。很多人为了新的理想而牺牲,她也不例外。我认为,与其牺牲在旧制度下,不如为了新的理想而牺牲。”他引导秀莲去接近新的生活,单纯幼稚的秀莲不慎失足了,宝庆为此而苦闷,秀莲为此而悲观,但是孟良不然,他的眼光始终是向着前面的,他开劝宝庆说:“吃了苦头,她的思想会成长起来。失了身,并不等于她就不能进步。您只要好好开导她,鼓励她,她会重新获得自信和自尊心的。”“她很聪明,有进取心。您要是能明白,她不过是时代的牺牲品,就可以鼓励她,教育她,使她对未来重新产生希望。”孟良不孤立地看待秀莲在恋爱问题上的失败,而是把这件事情和时代的潮流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只要中国有了希望,秀莲还会幸福的,关键是我们要正确地引导她,使她“走上幸福的道路”。对宝庆,孟良也经常给予帮助和鼓舞。他引导宝庆顺应时代的潮流走,向宝庆讲解中国的政治形势。他对宝庆说:“二哥,中国现在打着的这场抗日战争,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问题复杂着呢。我们现在既有外战,又有内战。”从孟良的行动看,从他对时局与形势的分析看,老舍是把他当成一个成熟的革命者来写的。譬如孟良曾经向宝庆直接表述他对蒋介石的反动统治的不满:“我没干什么坏事,到目前为止,人家也没把我怎么样。不过我是个新派,一向反对政府的那一套,也反对老蒋那种封建势力。”“我们要动员人民去抗战,去讨还血泪债,而老蒋们要的是歌功颂德、盲目服从。”从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孟良是个成熟的革命者。老舍以往的作品,很少直接写革命者的形象,《黑白李》、《月牙儿》中的革命者,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即使写得最为激进的《四世同堂》里的祁瑞全与钱默吟,他们的反抗,也只是个人的反抗,作者是把他们看作具有高度民族气节的爱国者加以歌颂的,并不曾当作成熟的革命者来写。在老舍建国前的作品中,孟良是第一个成熟的革命者的形象。通过孟良的口,老舍第一次明确地、直接地对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与控诉,对人民的解放,表示了一种非常热烈的乐观情绪。这就又一次说明,他虽然身处异国,但是他的心,是和祖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息息相通的。在小说的结尾,孟良说:“只要迎来人民的解放,哪怕是把我的骨头磨碎,拿去肥田,我也不怕。”这是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同时也可以看作是作家老舍的心声。人民解放事业的不断胜利,鼓舞了在美国的老舍,使他的思想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是那样热烈地欢迎人民的胜利日子的到来。人民又何尝不在时刻等待欢迎自己的作家呢?
第十上,搭起人桥。攻击计划实现了,他却牺牲了。这是一个充满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壮烈画面,尽管作家的描写还显得不够细腻,然而依然具有打动读者的力量。农民出身的章福襄,经过部队集体生活陶冶,“已经使他忘记了某些农民常有的贪得与自私”,而具有了全新的品质,全新的精神。他极爱惜部队新发下来的衣服鞋袜,非到不得已的时候不穿。有人说他吝啬,他说:“这是祖国来的,我舍不得穿!”但是当有人需要袜子或其它衣服穿时,他会慷慨地相送,说:“拿去吧!咱们吃着祖国,穿着祖国,咱们浑身上下都是祖国给的!这就是共产主义吧?”章福襄的话,质朴真诚,体现了一个品德高尚的老战士的精神境界。这样的人物语言,是从生活来的,又熔铸着作家的一片爱国激情。
《无名高地有了名》是一部小说,但是它的人物与情节很多都是有生活根据的。老舍在该书的后记中说:“我把听到的和看到的资料组织了一下,写成此篇。这只能算作一篇报道。”这篇作品确实具有报告文学的某些艺术特点,例如它的叙述性较强,在侧重叙述的同时,又往往将描写、议论、抒情熔于一炉,手法比较灵活,这就使这部作品有了浓郁的抒情色彩,也增强了它的强烈的时代精神。
《无名高地有了名》也有明显的缺点。由于作家对部队生活体验不深,所以人物刻划显得不够丰厚,该深入挖掘的地方,作者的笔力明显软弱,拘谨。这完全是生活不足所致。老舍在小说的后记中说:“体验生活应该是长期间的事,大致参观一下是不中用的。没有真实的生活写不出文艺作品来。”作者自己的结论是诚恳的。尽管如此,《无名高地有了名》毕竟实现了作家写英雄的愿望,表现了作家的真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可贵的政治热情。五个月的朝鲜战场生活是珍贵的,一部分量并不重但却体现了作家的真情实感的书,也是珍贵的。一九五五年下半年,老舍在《谢谢青年朋友们的关切》(注:见《老舍写作生涯》。)一文中说:“今年下半年,假若条件许可,我希望能到部队去,写一两篇描写部队生活的短篇小说。假若这计划能实现,我就又有机会和青年战士们在一起了,那够多么幸福啊!”由此可见,老舍对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五个月的共同生活,是十分怀念与珍视的,他和战士们的感情也是极为深厚的。
“只要是人民需要的,我就肯写”
建国以后,老舍的政治热情一直十分高涨,他热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人民政府,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热心为人民服务,因而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与爱戴。回国之后不久,他就被选为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后来又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历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务。对于这些任职,老舍把它看作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尽心尽力,热诚工作。在担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期间,他经常深入基层,体察一般居民的情绪,了解他们的愿望与要求,并在市人民政府所召开的工作会议上,加以反映。譬如关于如何解决居民住房问题、救济贫民问题,老舍就曾在市人民政府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提出过相当具体的建议,这些建议大都被认真地采纳了。繁重的社会活动占去了老舍相当多的时间,一般情况下,他每天上午写作,下午办公、开会或从事其它社会活动,平均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他的腿有病,经常拄着手杖参加会议或进行社会调查。有时腿疾加重,疼痛难忍,也不住医院。当有些青年人写信问他忙不忙时,他回答说:
我很忙!在咱们的新国家里,人人都应当忙,都应当越忙越起劲儿,越高兴。在咱们之中,“懒汉”是最可耻的称号!
我应当忙!只有大家忙,我也忙,我才有脸见人!假若有点小病我即卧床不起,或抓个机会就请三天假,被称为“懒汉”,可真不得了!我宁愿忙死,也不甘作“懒汉”!(注:《谢谢青年朋友们的关切》。)
这些话是的。从一九五○年到一九五五年,五年多的时间,他不光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还写了《方珍珠》、《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四个话剧,写了《柳树井》等一大批通俗文艺作品,写了中篇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写了大量的杂文、散文、评论等,他的创作量是惊人的。周扬曾经称老舍是“文艺队伍里的一个劳动模范”(注:《建设社会主义文学的任务》,见《文艺报》1956年第5、6期。)。这个评价,是既中肯又确切的。一九五六年以后,老舍的社会活动有增无减,腿病也加重了,同时他的写作量却增加了。老舍说:“我要不断地劳动,象劳动人民那样热爱劳动,从劳动中尽到责任,得到生趣。”(注:《五十而知使命》,《小花朵集》。)我们只消把他从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二年间所写的作品加以统计,就可以看出,文艺队伍里的这位劳动模范,为了给人民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付出了多少心血啊。这个期间他创作的大型作品有:话剧《西望长安》(一九五六年)、《茶馆》(一九五七年)、《红大院》(一九五件,冒充“战斗英雄”,混进“陕西省干部农业技术训练班”,后来又利用训练班领导人的官僚主义和麻痹思想,伪造调令,调往中南区农林部。在这里,他又冒充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斗英雄”,骗取了人事处长马昭等人的信任,被委任为农业技术研究所的秘书主任。后来又随马昭调往北京,在中央农林部拿处长级待遇,暂时在医院疗养。疗养期间,他又伪造空军司令员约他去兰州参加军事会议的电报,骗取了农林部为他准备的飞机票,到了西安。在西安他又冒充军队某军参谋长兼师长,继续行骗。不久,以省公安厅处长唐石青为首的公安人员,经过调查,弄清了栗晚成的真面目,将这个政治骗子逮捕归案。《西望长安》通过对栗晚成的行骗历史的描写,无情地嘲笑和讽刺了政治骗子的可耻嘴脸,尖锐地揭露和批评了存在于我们党和国家机关内的官僚主义作风,同时又通过唐石青这一正面形象的刻划,显示了人民公安工作的力量。在刻划栗晚成的形象时,老舍的笔致谐谑、幽默,其中有些细节,具有较为强烈的讽刺效果。例如栗晚成冒充志愿军战斗英雄,他这样编造自己的英雄行为:“看,有一天,刚刚天亮,敌人反扑,打白刃战。两个塔似的美国兵一齐扑过来,两把刺刀同时刺到这里(急掀军衣,露出腹部),我连眼也没眨巴一下,啪,啪,两手枪,两个‘塔’全倒下去。”这种漏洞百出的吹嘘,出自一个从未到过朝鲜战场的骗子之口是真实的。作者让人物把这段台词在剧中的不同场合重复讲了三次,这就更增加了它的可笑性,使读者或观众在笑声中,不断加深了对这一反派人物的鄙视、憎恶的感情。但是,作为一部讽刺剧的主人公而言,栗晚成的形象还较为单薄。在不少场次,作家往往侧重于交代情节,未能对栗晚成的丑恶灵魂进行深入的揭示,因而使这一形象的深刻性受到了削弱。在后两幕中,作家着力刻划了省公安厅处长唐石青的形象,他的精明干练而又机智风趣的性格,写得比较生动。《西望长安》是讽刺喜剧,但是它的写法与果戈理的《钦差大臣》是不同的。老舍说:“我的写法与古典的讽刺文学作品(如《钦差大臣》等)的写法大不相同,而且必须不同。《钦差大臣》中的人物是非常丑恶的,所以我们觉得讽刺得很过瘾。通过那些恶劣可笑的人物,作者否定了那个时代的整个社会制度。那个社会制度要不得,必须推翻。我能照那样写吗?绝对不能!我拥护我们的新社会制度。假若我为写得痛快淋漓,把剧中的那些干部们都描画成坏蛋,极其愚蠢可笑,并且可憎,我便是昧着良心说话——我的确知道我们的干部基本上是好的,只在某些地方有缺点,犯些错误。我只能讽刺这些缺点,而不能一笔抹杀他们的好处,更不能通过他们的某些错误而否定我们的社会制度。这就是今天的讽刺剧为什么必须与古典讽刺剧有所不同。”(注:《有关〈西望长安〉的两封信》,《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从具体的矛盾性格出发,对各类人物采取互不相同的态度,或嘲笑与暴露,或批评与帮助,或肯定与歌颂,《西望长安》在具体分寸的掌握上,是准确的,这就使这部作品有着较好的社会效果。社会主义的讽刺喜剧,既可以讽刺敌人,也可以讽刺人民内部的落后人物或落后现象。讽刺敌人要辛辣尖锐,但又不可将敌人漫画化;讽刺人民内部的落后人物(包括官僚主义者),则不可失度,主要是通过批评与帮助,使他们惊醒,警觉起来。老舍在《西望长安》中所采取的这种创作态度,是非常正确的,至今,对我们仍有启示作用。
一九五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其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在这次会议前后,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在生产建设中发挥了高度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更由于毛泽东同志、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在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老舍的话剧《红大院》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创作的。这个剧本,以北京某胡同一个大杂院的居民(主要是妇女),在“大跃进”热潮中组织起来参加社会劳动为题材,力图表现街道居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他们之间关系的变化,但是在‘左’倾错误的影响下,作家未能摆脱泛滥一时的狂热与幼稚,在一定程度上,宣扬了“浮夸风”和“共产风”。例如剧中的一个主要正面人物耿兴久有这样两句台词:“想到就能作到,就怕想不到!”“共产主义就不远啦!”即可显示剧本在思想倾向上的缺点。这自然反映了作家当时的认识水平,但是《红大院》的缺点,主要是现实生活提供的,它是历史的产物,时代的产物。
一九五九年写的《女店员》和《全家福》虽也是以一九五化水平最高,家庭生活条件也最好,母亲的溺爱,使得她性格有些娇弱。但是她聪明、美丽、有进取心。在困难面前,她虽不象余志芳那样刚强,却也很少退缩。总之,这三个姑娘的形象,是比较鲜明的。卫大嫂是一位有四个孩子的中年妇女,她沉稳、坚定、有主见,为了从家务劳动的纠缠中摆脱出来,走向社会,她既要说服有点不大爱劳动的丈夫,又要说服闲惯了的婆婆,还要把四个孩子安排妥善。作者为这个人物设计了较多的困难,是想把她写成一位具有较高思想觉悟的先进分子的形象,并通过她冲出家庭去作店员一事,为广大城市家庭妇女指出一条出路。剧中的郑书记对卫大嫂说:“你有四个娃娃,你会叫家庭妇女看明白一条新道路,这不只是你个人的事,而是一件有关妇女解放的事!”这就是说,只有象卫大嫂那样出去参加工作,才算家庭妇女的“新道路”。显然,作家通过卫大嫂的形象刻划所表达的这一思想,是对“妇女解放”的一种片面认识。思想的片面性导致了形象刻划的图解倾向,所以,卫大嫂的形象并不成功。齐母和余母都是老一代的妇女,有较多的旧意识。齐母追逐名利,余母重男轻女。作家对她们的描绘,虽然用墨不多,但是较比生动。这说明,老舍对老一辈妇女比较熟悉与了解,描写她们,较为顺手。作为一个喜剧,《女店员》的语言,是生动、活泼的,显示了老舍的幽默风格。这个戏的缺点也很明显,首先,在某些地方仍有“大跃进”时期“左”倾思想的影响;其次,在肯定妇女商店的同时,剧本又提出将所有男店员都抽调去支援工业生产,这一提法也有片面性;另外,这个剧本场次太多,有些人物可有可无,结构较为松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写于《女店员》之后的《全家福》,取材于人民警察热诚地帮助人民群众寻亲觅友的事迹。剧本所写的运输工人王仁利一家在新旧社会的不同遭遇,是颇能催人泪下的。王仁利在日本人占领北京的时候,打了一个日本兵,之后就逃到张家口谋生。他托一个铁路警察从张家口往北京家中捎钱,警察骗了他的钱,并告诉王家说,王仁利死在张家口了。王仁利的母亲本来就和儿媳不和,便趁机不讲情理地将王仁利的妻子王桂珍(后改名李珍桂)轰出家门。王桂珍走投无路,去投奔王仁利的弟弟王仁德,王仁德无力养活她,将她卖给一个姓李的人作妻,李不久病逝,王桂珍将李的独生子李天祥抚养成人。王仁利与王桂珍有两个孩子,一女一男。在王桂珍去投奔王仁德时,将十岁的女儿招弟儿(后改名王秀竹)托给一个朋友照应几天,不想,这个朋友不是好人,趁机将招弟儿拐卖,招弟儿在十三岁时,被人糟蹋,陷入火坑。他们的儿子小马儿(后改名王新英)原为祖母收留,祖母在解放前去世,小马成了孤儿,在孤儿院过着非人的生活,直到解放后被送进教养院,由人民政府抚养成人。北京解放后,王仁利回到家里,得知妻子改嫁,儿女失散,悔恨不已。王桂珍虽然在解放后得知王仁利未死,但总觉自己是“改嫁了的活人妻”,无脸相认,也不敢相认,内心充满了深深的隐痛。一九五学史上,老舍的《神拳》是最早出现的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描写义和团运动的作品。老舍想写义和团并不自一九六○年始,早在解放前,他就开始搜集资料,有意写一部反映义和团运动的小说,但是由于资料不足,加之认识上又不无偏见,这个愿望未能实现。但是,老舍对义和团的感情,始终很深。这和他的身世有密切的关系。战死在学》,一九六二年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曾经演出,受到了广大小观众的热烈欢迎。剧本写古时候一个名叫王小二的孩子,他热爱劳动,喜欢帮助别人。有一天在深山打柴时,王小二救了一位落水的老爷爷李八十,老爷爷送他一只宝船。宝船可大可小,小则能托在掌上,大则能装下几个人,在急流中行驶。一年发大水,王小二划着宝船救人、救牛羊,也救了仙鹤、蚂蚁和蜂王,表现了助人为乐的可贵精神。张财主的儿子张三,化名张不三,也被王小二从水中救出。大水过后,张不三利用王小二的幼稚,采取欺骗手段,将宝船弄到手,跑到京城,献给皇上,皇上封他为宰相。小二在妈妈的启发下,认识到将宝船交给张不三是上了坏人的当,他只身逃到京城,找张不三和皇上索要他的宝船,张不三依仗宰相的威风,将小二打伤。老爷爷李八十将小二救出,小二在仙鹤、蚂蚁、蜂王以及大白猫的协助下,利用给公主医病的机会,进入皇宫,同皇上和张不三展开一场斗智斗勇之战,取得胜利,宝船失而复得。他们还按着老爷爷传授的方法,使张不三变为大灰狼,皇上变为大野猪,让他们得到了应有的惩罚。通过这个神奇、美丽、富于风趣的童话故事,老舍向孩子们进行了一次真、善、美的教育。王小二、王妈妈、李八十以及鹤、蜂、蚁的形象,都写得优美、动人。他们善良、真诚,热爱劳动,助人为乐,而且敢于反抗邪恶势力。他们的形象,集中概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品德与智慧。张不三与皇上,一个奸诈阴险,一个愚蠢懒惰,是假、恶、丑的象征。通过这两个形象系列的对照,作家使孩子们懂得了勤劳与懒惰、善良与邪恶的分界,明白了一些生活的道理。这正是《宝船》的积极、健康的思想意义之所在。
第 15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