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 > 元末翘楚朱元璋

第六章 孙德崖心胸窄挑起内斗 朱元璋

    第六章??孙德崖心胸窄挑起内斗??朱元璋施良策机智救父(6页)
    徐州是京杭大运河的重镇,又是扼守四方的要道,南通庐州(今合肥),北达济南,东连海宁(今江苏连云港市),西接郑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芝麻李、赵均用和彭早住的红军占领徐州及所辖县后,队伍扩充到数万,成了朝廷的的心腹之患。
    先说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工部尚书(正三品)兼总治河防使贾鲁指挥十五万民夫和二万士兵,完成了黄陵岗浩大截流工程。治河工程四月二十二日动工,七月就凿成河道280多里,八月将河水决流引入新挖河道,九月通行舟楫,十一月筑成诸堤,全线完工,使黄河复归故道。随后,贾鲁回朝,向顺帝呈上《河平图》。
    贾鲁(1297年—1353年),字友恒,元代平阳路泽州高平县(今山西晋城市高平)人。
    此官生一张椭圆丰脸,长一对游龙眉——眉坚、清秀有角,色润且黑,居额(眉骨)势上。说来真是巧,配上了伏龙眼、通天悬胆鼻——山根高耸通天(抬升印堂平额);准头圆而不露孔,势若悬胆,正而不偏;兰台、廷尉分明,法令隐隐而藏。
    古代面相学认为:游龙眉主使聪明精干,勇敢果断。若配伏龙眼、再有悬胆鼻者,位至极品,大富大贵。
    次年(1352年)二月,朝廷任命贾鲁为淮东道宣慰使司宣慰使(从二品)。淮东道治所设于扬州路城。宣慰使司掌军民之务,置于道署统领路、州县。
    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路、州县有请则作为或上达于省。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处置军务),其次则只为元帅府(处置军务)。
    元廷任命文官贾鲁做宣慰使,是变通让他当元帅,要求他招募悍勇壮丁,夺回徐州。贾鲁赴任后不急不忙,选择农历三月到淮东道淮安路城(今淮安市)坐镇,下令所辖三州(海宁州、泗州、安东州)招募壮丁,并未透露是攻打徐州。
    那时,淮东道还没有造反的起义军,社会基本稳定,稻谷的秧苗刚刚插完,冬麦尚未成熟,青黄不接,很多壮丁纷纷应招当兵,可以有碗饭吃。当时淮北还有不少盐场,淮安河下镇最大的商业是盐业,有数十处盐堆栈。
    很快,贾鲁就招募到农民壮丁及青年盐丁三万余人。为了与蒙古军和起义军有所区别,贾鲁统一制作了黄色的军服,上衣为斜襟右衽短袍,军帽为顶带红缨黄笠帽。三万新军一律穿黄衣、戴黄帽,打黄旗,号称黄军。
    四月,贾鲁率领黄军三万兵马分西、北两面包围了徐州。
    徐州古城的东面和南面被黄河故道围绕,故道较宽并且有水,形成天然屏障。稍远的东北面是京杭运河。城西南是云龙湖。湖的东面是云龙山,西面是韩山。韩山的北端延伸到云龙湖北面1000多米处。此处距离西门大约3500米。
    四面城墙各有一门。东门叫河清门,南门叫迎恩门,西门叫通汴门,北门叫武宁门。
    这时黄军士兵才明白:招募他们是来打红军、当炮灰。大家心无斗志,又缺乏作战经验,接连攻城三天均无功而返,死伤数千人。后来,断断续续攻了一个月,三万黄军死伤一半,仍然没有攻下。
    贾鲁修水利是行家,带兵打仗一窍不通。只好上奏朝廷,以咎请罚。右丞相托克托帖木儿决定亲自出马剿灭徐州红军。
    1352年九月,经过充分准备,托克托统兵十万包围了徐州城。托克托采纳了宣政院参议(正五品)也速的建议,制造了一百座“回回炮”。这是大型攻城武器。
    这种炮与战国时期发明的大型攻城器械——人力杠杆抛石机(即抛石炮)类似。“炮”字最初的写法是“石”字旁的“砲”,就是源于抛石机。
    抛石炮以木材为主,基本结构由炮架、炮杆梁、炮杆组成。中式抛石炮的炮架由四根剥皮原木组成一对平行a形架,顶端有一根原木横梁。剥皮的原木炮杆(头粗尾细)安在横梁中间,下方用u形铁条箍松动式箍住,铁箍内面粘有一层牛皮,便于转动。如此,炮杆就像跷跷板。
    炮杆后部较长、渐细,通过自重落于炮架后的地面,尾端有一个牛皮兜。装弹手负责把石弹装进皮兜。炮杆前部一段较短、较粗,高高翘起。头端固定有6根或4根绳索,均带着一个铁拉环。每个放炮手可以举起双手抓住拉环,指挥一声令下,放炮手同时快速下拉绳索并下蹲,迫使炮杆在横梁上转动,炮尾则转向高空,抛出石弹。
    回回炮俗称襄阳炮,属于西式抛石机。它与中式抛石炮的主要不同点有两处:一是炮杆头部没有绳索,不是靠人力拉下,而是挂了一个装满石块的配重木箱。二是采用简易机械控制拉下的后半段炮杆,通过拨开机关解除控制,使前端配重木箱快速下落,发射尾部的石弹。但是装弹时需要把后杆拉下来。其制作者是回回人亦思马因和阿老瓦丁。
    《元史·亦思马因传》云:“亦思马因,回回氏,西域旭烈人也。善造炮,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与阿老瓦丁至京师。(至元)十年,从国兵攻襄阳未下。亦思马因相(审察)地势,置炮于城东南隅,(石弹)重一百五十斤。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宋安抚使吕文焕惧,以城降”。
    当时,元军指挥攻打樊城、襄阳的将领中有一个猛将叫作阿里海牙。
    《元史·阿里海牙传》云:“会有西域人亦思马因献新炮法,因以其人来军中。十年正月,炮攻樊城,破之”。“既破樊(城),移其攻具(回回炮)以向襄阳。一炮中其谯楼,声如雷霆,震城中。城中汹汹,诸将多逾城降”。
    由于这种炮在攻克襄阳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元军称其为回回炮,起义军则把它叫作襄阳炮。
    托克托了解了徐州的地形后,发现只有西门易于攻打。西城墙大约1400米长。他把行营扎在城西靠近云龙湖的韩山东麓,各部队沿着韩山东麓及云龙湖北岸扎营。
    随后在面对西门约35丈(111米)远搭起一座一丈(约3.17米)高的指挥台。台上固定了一把遮阳白色大伞。
    他采取集中力量攻城的策略,把100架回回炮通过四轮平板马车通通拉到徐州西门西墙,约90米远,一字排开。这是根据设计的石弹重量经过试验的抛射距离。石弹较轻,抛的较远,但是不易破坏墙垛。石弹过重,抛得不远。再说大炮离城墙过近,影响排兵布阵。
    炮阵以西门为中心,两炮间隔约8米,100座炮列阵长达约800米。
    每座回回炮配备的一辆马车还负责运送石弹。每颗石弹都凿成圆形,有几十斤重,刚好可以抛到城头或城墙内。
    开始攻城那天,托克托坐在指挥台的大交椅上。
    他生一张蒙古族常见的方圆阔脸,长一对略开的斗心眉——粗大而浓,色黑微乱;下嵌一双略开的伏犀眼,常常眯缝;阔脸正中是一只花鹿鼻——山根、年寿略立,准头丰满圆明,高而不尖,色润不露孔。
    鼻下蓄两撇相连浓黑八字须,下巴留一抹胡子。
    古代命相学认为:斗心眉主使性情急躁、多情重义;伏犀眼主使仁慈、大贵;鹿鼻主使心性仁慈、好义;更是多性,亦生贵子;富而守财,贵而清正;中年大发,老来大旺,逢凶化吉,高寿之相。
    所谓“高寿”,是指正常情况下。
    再说云梯、步兵、骑兵各部军阵摆好后,托克托下令放炮。连放十次炮后,1000颗石弹除了两成左右落在城墙内外,800来颗石弹犹如雷霆万钧依次砸在城头上,落地后还会滚动,给起义军造成灭顶之灾。守城的军队一下子死伤近半。
    元军没有罢手,继续放炮,又连放十次,每次800来颗石弹连续砸到城头。城头的守军已经不多,墙垛有三分之一被砸缺。
    此时,托克托下令步兵攻城。10名号手吹响了号角。这是预示一场大灾难的声音,它回响在徐州上空。
    在短弓手的掩护下,元军步兵纷纷爬着云梯登上城头。侥幸存活的起义兵和元军展开近战。起义军的预备队也冲上了城头,奋勇杀敌。
    因为城头防御已经失控,爬上西墙的元兵越来越多,沿着城头纷纷杀向南面和北面,双方激战到中午,西门被元军控制、打开。大量蒙古铁骑蜂拥而入,冲进城内,见人就砍,妇孺百姓皆不放过。
    托克托事先下了“屠城”之令,徐州眨眼之间变成大型屠宰场。
    李二、赵均用和彭早住见大势已去,只好打开南门撤离。他们沿桃山集、曹村、夹沟、符离集撤到南面的宿州。
    在托克托的命令下,作为预备队的贾鲁黄军尾随追击,杀死了不少起义兵。李二突围后,带领一支队伍转战到武昌,投奔了“天完国”徐寿辉。赵均用和彭早住突围后,分别率领剩余的一万余人和八千来人经固镇县、蚌埠市奔到濠州。
    赵均用率部是从西门进的城,听说放他进城的是俞、鲁、潘三帅的部队,首先拜见了他们,表示感谢。接着通过他们认识了孙德崖。赵均用遇事不大有主见,和孙德崖认识后,见他待人豪爽,便生钦佩之意。两人来往较多,赵均用对孙德崖说的话渐渐深信不疑,自然成了孙系一伙。
    彭早住带队是从南门进的城,听说守城看门的是郭子兴的部队,首先拜见了郭元帅,表达了感谢。彭帅虽然长得牛高马大,膂力过人,像个武夫,但是受过儒家文化熏陶,信奉礼、义、仁、智、信,平时说话文质彬彬。和郭子兴一见如故,交谈甚欢。
    交往一段时间后,郭子兴发现彭帅性格沉稳,不骄不躁,善于倾听他人意见,钦佩之心油然而生。两人自然来往频繁。
    彭帅不仅年长、有文化、也很有主见,七帅开会议事时,他多次权谋专断,赵均用则唯唯诺诺,郭子兴是自然附和,其他四帅也就没有什么异议。
    七个元帅挤在一座城过了一段日子,相安无事。到了这年冬天,出了一件大事。
    孙德崖唯恐天下不乱,了解了赵均用后,他时不时直接或间接朝赵帅的耳朵煽风点火。
    有时说:郭子兴很佩服彭元帅,不喜欢他。有时说:别看你赵帅兵马多,在郭子兴的眼里,只有一个彭元帅,还有半个孙元帅,唯独没有赵元帅。
    后来又说:郭子兴对他手下人讲,赵帅虽有数万兵马,却有勇无谋,不听彭帅的意见,连个徐州都守不住,跑到濠州来混饭吃。
    听了前面的话,赵均用已经对郭子兴心生嫉恨,听到最后一句话,怒火中烧,决定收拾郭子兴。他对亲军赵指挥耳语一番后,赵指挥每天带着三个亲兵在府衙外监视郭子兴。
    一天,头裹软巾、身穿短袄外罩绛红军服的郭帅一人走出府衙,上街随便看看,赵均用的亲兵跟踪一段路后,从后面突然冲上前给他的脑袋套上一个青布袋,直到胸部,接着反扭住他的两只胳膊,把他推进小巷。接着五花大绑,随即拳打脚踢。打够了,两人抬起郭子兴沿着小巷左拐右转,最后穿过一条大街闯进孙德崖的帅府,把郭子兴扔在门厅。
    赵指挥对孙德崖的亲兵说:这是孙大帅要的人,交给你们了。说完就离开。
    孙德崖没想到赵均用虽然是个粗人,但是粗中有细,出完气就把“烫手的山芋”甩给了他。因为一直嫉恨郭子兴,孙德崖也没有想想后果,看着躺在地上的郭元帅,狠狠踢了两脚,就叫亲兵把郭子兴关到后院。
    当天吃晚饭时,两个夫人和郭天叙两兄弟才发现郭子兴失踪。小儿子郭天爵胆小怕事,认为是仇人报复,有可能伤害到自己,离开饭桌躲到下人的房间。
    郭天叙也认为是仇家报复,但是束手无策,自言自语说:“这该如何是好?这该如何是好?”
    他们的母亲大夫人则唉声叹气。二夫人张氏稳住神,赶紧叫丫鬟喊义女马夫人来。
    马夫人知情后,沉着冷静,思索片刻,对郭天叙说道:“尔马上派人带上令牌去告之朱元璋,叫他归来!”
    郭天叙这才若有所悟,叫上两个亲兵拿上郭元帅的令牌骑马出城通知朱元璋。
    马夫人接着又对郭天叙说:“尔赶紧去兵营调汤和来,封锁这条大街,保卫帅府。告诉邵荣、赵继祖,封锁兵营的大街,做好准备,以防不测。等汤和来了,再派亲兵出去打听、搜寻。”
    一席话使郭天叙茅塞顿开,立刻按照马夫人的交代行动,命令亲兵紧闭大门和后门,加强戒备,他带上两个亲兵快马奔向兵营。
    这天,朱元璋不在城里。前两天,他带领自己的几个百夫长分头下乡征粮。他主动到离敌营最近、最危险的二铺乡征粮。已经征得三马车,准备第二天亲自押运回城。得知义父失踪的消息后,他连夜赶回濠州。朱元璋早知孙德崖和义父不和,也曾经斡旋、调解,推断此事一定和孙德崖有关。
    朱元璋为人谦卑,当上千夫长后依然没有架子,重情重义,喜欢交朋友。
    不管是郭子兴的官兵还是孙德崖的官兵,他都一视同仁,待如兄弟,经常为不识字的官兵代写家书、念家信,所以人缘很好,交了不少朋友。
    他进城后直接到文庙,找到孙德崖部队一个姓易的百夫长朋友,问道:“我部队的一个好友白天上街失踪了,尔今日看见或听闻城里发生过甚么事?”
    “我没听闻城里出甚事。恁子,我带尔找兄弟们问问,兴许有人知晓。”
    随后,易头领带朱元璋到他的各个小队询问,结果一个九夫长说:白日在帅府大街巡逻时,看见几个士兵把一个青布袋罩住半身、捆着的人抬进孙元帅的家。
    朱元璋明白了,提醒他们不要说出去。谢过九夫长和易头领后,马上赶回郭帅府,先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朱秀英,然后同夫人一起告诉义母张夫人和郭天叙。并安慰说:“我进城后一路上没有发现异常情况,除了我们的人封锁门外这条大街,估计今晚不会再出事,我义父暂时不会有生命危险,尔等不要太紧张!”
    郭天叙还是没有主意,着急地问道:“那如何救得了他?”
    朱元璋分析说:“领兵径直去要人,孙德崖定然不认。也不便唤他的九夫长指证。义父和彭元帅要好,我们最好请他出面。他兵马不少,孙德崖如果想打,也要怕他三分!”
    郭天叙又问:“那谁去请?”
    朱元璋建议道:“明日一早,我陪尔和天爵、义母一起去。见面后,我们三个后辈下跪求他,由义母来说义父的事。”
    当晚,朱元璋和马夫人彻夜未眠。朱元璋问:“封锁大街是谁的主意?”
    马夫人不以为然地说:“还有谁?是我。”
    朱元璋夸道:“尔真个了得!处变不惊。郭天叙咋想不到?”
    “谁知道?他当时六神无主。教尔归来还是我提的。”
    朱元璋接着叹气道:“七个元帅挤在一个城,各行其是、勾心斗角。前途难卜矣!”
    天亮后,张氏夫人、郭天叙、郭天爵、朱元璋到了彭帅家。
    彭早住的住处是郭子兴送给他的。彭帅到了濠州后,已经找不到空房子了。郭子兴占领濠州时,没收了几套元朝官员的住房,其中就有这一套,是座四合院。他还叫汤和在北校场搭建了简易的营房,安置彭元帅的部队。
    见到彭元帅,三个男儿就咚地一声跪在他的面前,张夫人则一五一十讲述了郭子兴的情况,告诉他:孙德崖一直嫉恨郭子兴。她一边讲,一边流着眼泪。
    彭帅一听,勃然大怒。都是起义反元的豪杰志士,居然整自己人!他立刻喊道:“孙德崖就是个卑鄙小人!有我在,看他敢害尔家大帅?”
    接着,命令侍卫长召集一百人马,前往孙府。朱元璋则叫天叙、天爵送张夫人回家,自己跑回兵营也带上一百人前往孙家。
    彭帅、朱元璋带兵悄悄包围孙府时,朱元璋仔细观察了孙家的围墙及一些状况。
    孙府四面围墙内的东北角和西北角各有一棵银杏树,枝繁叶茂,至少有50年。靠近东北角银杏树的东墙内有一栋大平房,约3.5米高,高过围墙1米。靠近西北角银杏树的西墙内有一栋略小的平房。其北端有烟囱,是厨房。南面是下人住房。后门位于府邸北墙正中。朱元璋推了一下,推不开。他猜测:义父很可能就关在后院的平房里。
    他带上百夫长与彭帅商议。彭帅想敲开门直接进去搜寻,不开的话就砸门。
    朱元璋建议道:“如此不当稳便。若昨晚孙德崖把我义父转移,搜不出来,我们难以收场。尔看是否这般:我先翻墙入内偷偷寻觅,若发现义父,我扔东西出墙为号。”
    朱元璋接着对百夫长说,“尔见我信号,马上带数人翻墙入内护卫,同时教人告知彭帅。”
    然后,朱元璋对彭帅说,“尔得到消息,再敲门。若寻不见义父,我即溜出,再想法子。”
    彭早住觉得这个办法好,就同意了。
    根据经验,朱元璋知道,通常亲兵守卫大多数都在前门、前院,因此他带上百夫长从东边的巷子到达孙府东北角,搭人梯上到墙头。透过枝叶,看出后院是个小花园,有两条十字交叉的石板路。南北向的石板路从府邸中轴线最后的书房后门直通府邸后门,一条东西向的石板路连接东边的平房和西面的平房。西面静悄悄,房外无人。厨子与帮手出门采购食材、物品去了,守卫从里面插上了后门门栓。
    随后,朱元璋抓着墙头下了地。他蹑手蹑脚沿墙根走到平房的北山墙西北角。伸头一看,看见靠北的这间房屋门口有个穿着绛色军服的守卫,挎着腰刀,是孙德崖的亲兵。他推断:父帅应该关在这间屋里。
    朱元璋捡了一小块土疙瘩扔向银杏树,接着从军服斜襟里掏出一把铁锤。
    看守听见枝叶的响声,便向西北角走去,想看看是什么情况。他刚刚走到右墙角,朱元璋跨出一步出现他的面前,把他吓呆了。说时迟,那时快,一锤砸在看守的脑门上。
    这个士兵叫了一声就倒地丧命。朱元璋捡起一块土疙瘩扔出东墙外,就快步冲到门口砸开锁。进入房内见是一个仓库,没有人。怪事!郭子兴不关在这里,为何有人把守?
    朱元璋仔细检查,发现一个地窖,他打开盖板,抓过附近一部木梯放了下去。下去一看,郭子兴依然套着青布袋、五花大绑,靠着窖壁坐在地上。
    很快,百夫长带着几个人接二连三翻墙进来。这时,朱元璋已经取下郭子兴的青布罩,解开了绳索。郭子兴被痛打一阵,又饿了两顿饭,已经有气无力。朱元璋背起义父,登梯爬出地窖。大家沿着石板路奔出后门,离开了孙府。
    前面彭帅得到消息后就叫人拍门。刚刚吃过早饭的孙德崖正坐在一进院的中堂,考虑怎么处理郭子兴。听说彭帅来访,心中有鬼,发话不许开门,叫亲兵隔着门说:他病了,不便会客。
    很快,朱元璋的百夫长过来告诉彭帅,已经救出郭子兴。于是,彭帅下令撤退。
    红军内讧、义子解救郭元帅一事很快成了新闻,传遍濠州地区。有识之士纷纷对朱元璋刮目相看。
    一天,一个岁数比朱元璋大的壮士孤身带剑从濠州怀远县前来投靠。朱元璋也正想结交豪杰壮士,收留了他。此人名叫花云,从此成为朱元璋的心腹。随后,朱元璋提请父帅同意,任命花云为百夫长。
    花云,生一张略方的椭圆黑脸,长一对斗心眉——眉浓粗大,色黑微乱。
    嵌一双鹿眼。其印堂宽阔,下有一只卧胆鼻——山根较低,年寿较高;兰台、廷尉分明,不露孔;准头圆正,势如卧胆。
    古代面相学认为:斗心眉主使性情急躁,多情重义。鹿眼主使性急、有义。卧胆鼻主使中贵,这种人必被奇特贵人吸引,妻美贤惠,亦有人助。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