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合 > 穿成首辅大人的渣前妻

第53章

    闯到别人家中‘抓奸’,还样理直气壮,鹿笙实在是忍不住。
    “她们俩人一人守寡多年,一人云英未嫁,那便是两情相悦,如何算得上通奸?”鹿笙开口道,“黄婶子如此大年纪,怎么这么点道理都不懂?而且比起她们,黄婶你才是麻烦大了。”
    “我有什么麻烦?!”黄氏被她说得一怔。
    “光天化日持械私闯她人宅院,黄婶子这可是犯法的,按着凉国律法,你就是当场被主人家杖毙都申不了冤!”鹿笙啧啧两声,“你还好意思绑了人来问罪?!”
    上一回祁枕书说丁癞子杀过人,当时的事情就是丁癞子在街上调戏了一女子,那女子的兄长执杖去了丁癞子家中,结果反被他活活打死。
    因着那人是执杖去的丁癞子家中,所以丁癞子便是打死人也是无罪。
    “你、胡、你胡说什么?!”黄氏面色一慌。
    “刚刚说的都是轻的。”鹿笙露眉毛扬了扬,“擅闯私宅,绑架主人,还动用私刑,黄婶子你这做法可是与土匪无异啊。”
    “我最近可是听说朝廷严抓匪徒,那城墙上日日贴着告示的,凡是发现匪徒一律格杀勿论,若是有人举报还有赏银可拿呢。”
    “胡说八道!我、我怎么就是土匪了?!”黄氏慌乱到气急败坏大声叫嚷道,“我与族老说话,哪有你一个丫头片子说话的份。”
    “我看不过去,说两句话而已,怎么黄婶子犯法的事都做得,我说两句话都不行了?我没报官抓你都算是饶你一命。”
    “这是我姑婆的家,我愿意怎么说就怎么说,你管得着么你?”
    “张嘴闭嘴鹿氏名节,鹿氏有你这样的人才是损了名节!”鹿笙说完,转头看向她身后的丈夫,“二伯,为了你们家的名声,这样枉顾律法的妇人要趁早休了才好,千万莫要为了她损了鹿氏的名节啊!”
    黄氏被她的话怼得哑口无言,鹿二伯的脸色更是白白红红,好不精彩。
    “鹿笙!”族老的沉声喝止道。
    作者有话说:
    谢谢各位宝子的支持!可以的话收藏一下作者菌的作者专栏和预收文哦,谢谢啦!^_^
    接档文《骗子王妃》:
    梁国女帝的嫡亲妹妹楚王,国色天姿,风华绝代,是全京都贵女最想嫁的人。
    但是这样令无数人肖想的佳人,却强娶了一街头卖艺的女子,更是一意孤行不惜与女帝闹翻,执意要立这女子为正妃。
    荻柒表面上是街头的杂耍艺人,实际上却是无影门(偷盗)首席弟子。
    为了偷得楚王府中的一件宝贝,她乔装打扮成多种身份,潜入内部探查地形,却在一次扮成杂耍艺人后,被楚王司攸宁直接强抢入府门。
    荻柒将计就计,表面上讨好楚王,私下里探查宝贝下落,可苦苦找寻多月也毫无进展。
    “爱妃,这松林江东珠你看如何?”
    “爱妃,这西域北宛的青金宝石你可喜欢?”
    “爱妃,这是母妃留给我的玉佩,现在送给你。”
    “爱妃,宝宝以后……”
    “爱妃……”
    宝贝毫无线索,荻柒却在司攸宁的一声声爱妃中,一不小心假戏真做,当了名副其实的王妃。
    一人假意接近,一人蓄谋已久。
    究竟是谁套路了谁
    【虚情假意王妃vs套路鬼才楚王】
    第26章 冲击
    听到鹿笙为她们辩解的话,鹿雨倏然瞪大了眼睛,直直看向她,眉宇间是出乎意料的惊喜之色,柳芸也抬起头来,眼中的灰败亮起了一丝希望。
    而鹿家人的面上皆露了些怯意。
    鹿家大伯娘早年守了寡,家中只有一个女儿,前年已经嫁了人。
    她性子软弱本分,也不惦记鹿雨家的两亩地,原本是不愿意掺和到这件事里来的,结果黄氏带着三个儿子‘抓奸后’,硬是去了她家中拉着她来了鹿里正这。
    这会听到鹿笙的话,大伯娘心里直接就慌了,她疾步走到黄氏身边,扯着她的衣袖,小声地劝道:“要、要不赶紧将她们放了吧。”
    黄氏撒泼耍横惯了,虽然被鹿笙说的无言以对,但心底里才不信她说的那些什么律法,什么土匪的。
    抓了捉奸的人就是要沉塘,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她哪里有什么错!
    黄氏甩开她的手,竖着眉嫌弃道:“你怕什么,没看见族老呵斥她了吗?她一个小丫头片子胡咧咧你也信,早知道你这么没用,就多余叫你过来。”
    她们绑着人,一路吵吵嚷嚷的走过来,吸引了不少看热闹的村民,此刻鹿里正的院门口早已被人围的水泄不通。
    “我说前几日要给鹿雨介绍对象,她怎么三推四阻,原来早就与自家嫂子勾达到了一处。”
    “那柳芸也是,这么多年不改嫁,原来大的死了,惦记着家里小的呢!”
    “你可别瞎说了,鹿大郎死的时候鹿雨才八岁。”
    “你们看什么呢,怎么了这是?”
    “喏,鹿雨跟她嫂子通奸,让黄氏带人给抓奸在床了!”
    “啧啧,姑嫂通奸呐!”
    “可不是,通奸可是要沉塘的!”
    “不过鹿大郎都死了这么多年,她们这算不上通奸。”
    “那倒也是。”
    “通奸算不上,最多也就是个私相授受,不过这姑嫂□□,也是于理不合。”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