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 [历史同人] 开局在春秋战国直播历史

第2章

    宋襄公平定完齐国的内乱,也想要称霸,正与楚国战于泓水;晋文公打赢了城濮之战,把楚国俘虏献给周天子,而后称霸。
    这四位,再加上秦穆公,被后世之人称为春秋五霸。秦穆公……
    秦穆公与晋文公关系不错,在晋文公还是公子重耳、流亡在外之时,还帮助过他。首先把同宗的五个女子嫁给重耳,然后在他回国的时候,护送到黄河岸边,最后帮助他登上大位。
    然后,秦穆公还跟晋文公合兵围郑。
    在这时,郑国派出一个大夫,称作烛之武,夤夜缒城去见秦穆公。烛之武游说一番,秦穆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撤兵解围,还派了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人一起戍守。
    秦晋之间,转折点来了。
    晋文公死后。郑国之中,有人暗中差人招呼秦穆公,叫秦穆公潜师袭郑,他们来做内应。秦穆公于是就发兵东来。在袭郑的路上,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将军,发现郑国已经察觉到了,去也袭击不成了。
    算了算了,不打郑国了。三位将军想了想。但是毕竟空手回去也不好,然后就灭了滑邑。
    ——此乃晋国的边邑。
    晋襄公:!!!
    晋襄公:???
    你们搞什么啊???
    晋襄公气得呀,他爸晋文公刚死还没埋呢,竟然趁他举丧,攻破他们滑邑。“秦侮我孤,因丧破我滑!”然后晋襄公穿着黑色的丧服,发兵在崤山堵截秦兵,大破秦军,还把三位将军俘虏了。
    秦晋崤之战,秦国败了。
    秦国在春秋时期,始终不能得志于东方,与这崤地一战的关系是很大的。直到春秋末期,秦国久已寂寂无闻。进入战国的初期,国内又比较多难,河西的地方还被魏国所夺……
    又因为僻处西陲、开化最晚,搞得大家其实都有些瞧不起秦国……
    秦国之国势,可谓陵夷极了。
    当天幕出现“视频”画面之时,秦穆公刚吃了崤地的败仗,好不容易迎回了三位被俘虏的将军,正在向他们仨大哭:“都是因为寡人不听百里奚和蹇叔的话,才让你们受了委屈!”
    相比秦穆公,其余四位霸主所处的时空,便是正当春风得意、斗志昂扬了。
    他们甚至认为!
    天幕所现之宏伟壮观的盛景,必定是因自己而起,是上天正在为自己显露神迹!
    齐桓公高兴地对管仲说:“仲父你刚才说,凤凰、麒麟不来,嘉谷不生,现在天上出现这空前未有的神迹,定是上苍允寡人举行封禅的大典啊!”
    管仲:“……”
    完了,这下无言以对了。
    ……该不会是真的吧???
    他刚刚用十二家古代封泰山祭天、禅梁父山祭地的例子,外加举行封禅大典的国家拥有东海送来的比目之鱼、西海送来的比翼之鸟,来对比他们现在蓬蒿、藜莠等杂草丛生,鸱、枭等凶禽恶鸟不断来临。以此,打算用来说服齐桓公别封禅了。
    结果,突然天现异象???
    只见天上风起云涌,云间升起一座座金碧辉煌的琼楼玉宇,甚至还有仙乐飘飘。
    这异象!!
    谁看了不说一声吉兆!
    而且,偏偏还是在管仲刚说完国内没有凤凰、麒麟之后,瞬间出现在那里的!!!
    管仲:我人傻了.jpg
    管仲:我都要信了.jpg
    齐桓公这边高兴得快蹦起来了,楚庄王在另一个时空也非常高兴。
    楚庄王——
    他正在问、鼎、中、原!
    想当初他即位三年,不向国内发布号令,日夜寻欢作乐,还在国内下了一道诏令:
    “谁敢进谏者,杀无赦!”
    结果还是有个叫伍举的,来进谏了。伍举说有一只鸟落在土山,三年不飞不鸣。
    ——这什么鸟呢?
    楚庄王当时左边抱着郑姬,右边抱着越女,坐在钟鼓之间,毫不在意地对伍举说:“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在二度劝谏过后,楚庄王停止寻欢作乐,开始处理国家政务,杀了数百罪人、擢升了数百人,任用伍举、苏从来管理政务。
    由此,他们楚国,举国上下都非常高兴,也都非常拥护他。
    这一年,楚国灭了庸国。
    楚庄王六年,楚国讨伐宋国,得到五百辆战车。
    楚庄王八年,楚国讨伐陆浑戎,赢了。
    楚庄王飘了!!
    果然啊,不愧是寡人!!!!
    楚庄王现在刚打完陆浑之戎,明目张胆地在周都郊外阅兵,周天子还派人来犒劳慰问他。
    楚庄王:人在王城,刚赢胜仗。
    楚庄王意气风发,忍不住问王孙满:“周天子这九鼎,大小何如、轻重何如?”
    昔日,夏朝正当全盛的时候,九州的长官向夏朝献上铜,夏禹认为这是祥瑞,于是就将这些铜铸成了鼎。后来,九鼎从夏后氏,迁于殷,又从殷迁于周。周武王打败殷商后,迁九鼎于雒邑。
    九鼎传了数百年。
    楚庄王问九鼎之意,其心昭然若揭!
    他不仅要称霸,还要取代周天子!
    他要,改朝换代!!
    他要一鸣惊人,他楚庄王可以的!!!
    对于楚庄王之问,周定王派来的王孙满意味深长地回答说:“在德,不在鼎。”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