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 在玛丽苏文学里奋斗

第114章

    “胡言乱语,”大夫气得脸色通红,他怒视着江心柔道:“姑娘,不知你为何会说出这等扰乱人心的话,但瘟疫一事事关重大,你可不能乱说,你可知若是瘟疫蔓延,死去的尸身不被焚烧,我们这一城终究会成为死城。”
    江心柔自然知晓瘟疫的危害,但她怎会亲口承认,垂眸抽噎两声,小声说着:“我说的都是实话,明明可以土葬,不过有些人不安好心。”
    “江姑娘是在说我吗?”薛岫从人群中缓缓走出,身着紫衣的他通身气质清冷矜贵。
    江心柔抬眸中不经愣住神,被薛岫的面容的迷住,良久才缓过神,低垂的脸庞泛着淡淡的粉意。
    不敢多看一眼,脑海中浮现薛岫清冷疏离的容貌,如雪松上的皑皑白雪,又如云间白鹤,飘飘忽不似凡尘中人。
    那淡漠的眼神,仿佛能洞察人心,看破虚妄,而她的所作所为都摆在他的面前,无所遁形。
    江心柔支吾两声说道:“是,薛公子何必放出话扰了大家,火葬之人不入轮回,其魂魄亦会在天地间消散,明明能土葬的事……”
    “明明能土葬的事,”薛岫重复这句话后,淡漠问道:“江姑娘可曾读过书?”
    江心柔微愣神,片刻回过神后,心里吐槽着:你小瞧谁呢,当然读过,读的东西可不是你们这群古人口中的之乎者也。
    她面上则是温婉一笑道:“自然读过。”
    “是吗,既然你读过书,怎会说出瘟疫是能土葬解决的,成化三十年,因实行土葬,一县数十万人皆死于瘟疫。庆阳十年,亦是实行土葬,瘟疫逗留于世二十年,数千万人因此而死。”
    薛岫说完,围观的人群中有人说道:“薛公子,这话只是你一面之词,我们都未读过书,哪知道你说的是不是真的。”
    大夫气得替薛岫反驳:“自然是真的。”
    他在这里受了一肚子气,正愁没地方发,恰好有人提出质疑,如同火山喷发。
    大夫瞪了说话的那人一眼,冲天的怒火要拔地而起时,见那人是个粗莽汉子,瞧着是没读过几本书的模样,他也不由得压下火气,叹息一声。
    摸着自己的胡须,尚含着点幽怨道:“这事不仅在医书上有记载,就连地方志上亦有记载,只为代代相传,就是防止再有瘟疫发生时实行土葬,带来祸根。”
    “不错,”薛岫轻声赞同的说着,又质问江心柔道:“江姑娘出身名门,岂会不知道此事,不知江姑娘是何用意,是想全城的人患上瘟疫后,好拿出方子救济世人吗?”
    这话一出,引得一片哗然,围观的人议论纷纷。
    “不会吧,那姑娘柔柔弱弱的,怎会有这般歹毒的心,这于她而言有什么好处。”
    “那她为什么要欺骗咱们,土葬的后果那么严重,她却在这妖言惑众,想要我们去跟衙役们闹,不服管教,她一定别有用心,你说她是不是敌国派来的探子啊,就是想让我们内乱。”
    “好你个姑娘,见你柔柔弱弱的,我们还想替你打抱不平,你居然是想要我们的命。”
    “她方才似乎是想污蔑薛公子的名声,不会薛公子抛弃了人家姑娘啊。”
    “你在说什么屁话,不会说话就把嘴给我闭上。”
    “你们这么一说,我倒是有所猜测,这人不会是叫江心柔吧。”
    “什么?她就是江心柔?”
    “那她的方子指不定是偷来的,我有所耳闻,江心柔最爱偷窃他人之物,她先前不知从哪偷来一句诗,在斗诗大会出尽风头,后又在三国宴会,偷窃他人的曲子,差点成为第一才女,她这次偷窃方子,也未尝没有这个可能啊。”
    江心柔也未曾想到是这种局面,心里头呼叫着系统,担忧着,蹙眉担忧着,她的光环怎么没有效果,这群人怎站到薛岫那边了。
    看着周围人义愤填膺,她绝不能承认,她吞咽两下,缓解心中急躁不安的心,道:“当然不是,我是一片好心,想要救患病的人,我只是去郡守府被拦下,无从献药方才在此地说。”
    “我要是想要你们都换上病,我何必在此时就拿出药方,等你们都得了病,那才是好时机,你们这般平白污蔑人,日后哪还会有人站出来。”
    薛岫见她不知悔改,问道:“你说药方是你的?”
    “当然,药方是游方僧人给我的,不是我的难道是你的。”
    “嗯,是,既然你不死心,那我就让你看得清楚,”薛岫淡淡道,又吩咐着身边人:“去打碗水来。”
    身边小厮连忙去打水,很快就端着水回来。
    而薛岫则是从小药童的手中接过药方,当着所有人的面,把药方浸入水中。
    他缓慢说着:“此纸是用特殊的方法锻造而出,其上的墨迹遇水不散,一年产出的量极少,岂是游方僧人能用的。”
    “再者,用的纸上亦有我薛家的印记,每年一换,”说到这,薛岫嘴角都微微上扬几分,像是看到一个好笑的笑话。
    他从水中拿起那张纸,的确如他所说,那纸上的墨迹遇水不散,右下角浮现出一小片绿叶,上面有个小小的薛字。
    到这时,哪还有看不清的。
    连江心柔都呆愣住了,她傻眼了,望着那张纸揉了揉眼,没有任何变化。
    怎么可能!怎么可能会有墨遇水不散,那纸怎么会遇到水后才浮现印记。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