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 [历史同人] 被读心后我助始皇一统四海

第320章

    嬴政既得了那两本文字仙书,便将此事安排了起来,他一边命人前去下杜县征召程邈入咸阳,一边命李斯、胡毋敬着手统计秦国全境内流行的常用字,再依据这些常用字,先编纂出适合公学孩童的启蒙律书,再徐徐推进官吏律令与文书字体改革。
    下杜县位于渭水之南,与咸阳相距并不遥远,正在县衙当文书小吏的程邈,就这么一脸懵然地被朝廷派来的驷马马车接到了咸阳。
    在原本的历史记载中,痴迷书法的程邈在秦国灭韩之战时,用自创的隶书书写公文中的”宜阳“二字,而他写的这两个字与篆书的“南阳”相仿,便导致秦军将军粮运去了南阳,获罪的程邈便以徒隶身份,在囹圄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直到统一六国后的秦始皇变革文字之时,才慕名将他请出了牢房。
    而这一世秦国灭韩之时,因许诺赠粮种一事得到韩国各地开门献城,仗根本就没打起来,自然也无须从下杜粮仓调取军粮,如此一来,程邈也侥幸躲过了厄运...
    原本,隶书是程邈在狱中以十来年时间完善起来的,眼下的他虽自创了数十个隶书字体,却远未达到史书中成就。
    故而,来到廷尉官署他一听朝廷将自己接来咸阳,竟是要自己襄助李廷尉改革文字,吓得转身就想跑!
    他不行的啊!就算杀了他,他也想不出来如此多新文字来!
    深谙人性的李斯命人拦下程邈后,只举着手中刚抄下的几张楷书在对方眼前晃了晃,说了一句“你只需协助老夫抄录,无须你自创文字”,程邈便两眼发直地盯着纸上的端方字体,忙不迭地应了下来,再不提想跑回家一说。
    新文字?朝廷竟有如此简洁美观的新文字!他真心实意喜爱这从天而降的好工作!
    趁此机会,明赫有事没事也会多去帮李斯他们解惑,顺便查看进度,一时之间,咸阳宫布满了“九公子真乃神童啊!连李廷尉都认不全的新文字,九公子不但全认识,还会写!”的惊叹之声。
    ...
    在秦国君臣对未来满怀美好憧憬之时,燕国王宫却是一片死气沉沉。
    燕王姬喜原以为,趁着秦王被巫师迷惑而让代郡迁移之际,燕国能白得两座关隘县城,如此一来,也算稍稍解了秦军横插一脚夺走赵国城池之恨。
    哪晓得,那秦国巫师占卜之言竟是真的,代郡真发地动了,上谷郡也真发地动了,那先前被他视为洪水猛兽的流言,竟全是真的!
    这一来,燕国派去抢地盘的三万士卒有去无回,上谷郡亦落入秦人之手,让他如何不气?
    更令燕王愤恼不已的是,燕国官吏可留于家乡任职,那叛贼上谷郡郡守之族人全在上谷郡之中,如今,纵便他想灭其三族亦无能为力,因为,上谷郡已有秦军重兵把守。
    既然杀不了上谷郡之人,他自然要杀旁人泄愤——除了夷光当日占出秦卦为假的巫师三族,燕王还在鞠武的怂恿下,派人去杀武阳郡忠心遵从他诏令的郡守全族。
    在他看来,若非这郡守当日将上谷之民赶回去,上谷郡守又岂会怒而带百姓投奔秦人?此等贼子死不足惜!
    想到近日宗室的步步相逼,燕王不由得闭紧了双眼,重重叹道,“秦人竟敢占我燕国上谷重镇,可恨至极啊!”
    成功将判断失误的祸水引向武阳郡守的鞠武,忙劝谏道,
    “王上不必自责,您身为君王,又怎会有错?此番上谷失守,只怪那武阳郡守不见机行事,更怪上谷郡守将那些贱民看得太重,您当日之诏令,是不许上谷平民流窜四地,却未约束上谷士卒官吏啊!若他当日肯只身带士卒投奔武阳郡,不过就死些卑贱庶民罢了,我燕国何至于会城池不保,唉...”
    上谷郡,乃是燕国北疆第一大郡,它在燕国王族眼中,更有非同寻常的吉祥意义。
    当年燕王姬哙在一帮臣子以“尧舜禅位”的忽悠下,先是废除太子姬平,接着将王位禅让给宠相子之,又令群臣凡俸禄300石以上者,皆要交出印玺任由子之重新任命,自己则迁居别宫,对宠相俯首称臣。(1)
    此举引来将军市不满,以清君侧之名率军攻打子之,却被子之斩杀于市,接着以平叛之名下令追杀废太子姬平与燕王诸子,意欲斩草除根。
    此时,燕国之君乃旷世昏君,而与燕国相邻的齐国君王,却是将齐国带入最辉煌时代的明主齐宣王,他借着孟子“匡扶正义”的劝谏,打着“以仁义之师助燕铲除奸佞”的名头,派大将匡章率十万大军攻打燕国,短短五十天内,燕都沦陷,燕王姬哙自缢,燕太子姬平身死,宠相子之被齐国做成了肉酱。
    这时,燕国另一邻居中山国见有利可图,也趁乱发兵攻下数十座城池,燕国亡国之危近在眼前。
    好在,并未得到好处的赵魏秦楚之国,不肯坐视齐国吞噬燕国,于是纷纷出兵助燕反齐。
    此时燕国群龙无首,王位空置,在赵武灵王的派兵护送下,姬哙的庶子姬职回国当上了燕王,如此一来,天下局势重归于微妙的平衡。
    燕昭王姬职,便是让后世燕国王族念念不忘的中兴之君,他在位期间修筑黄金台,以高官厚禄广招天下人才,燕国便日益强盛了起来,很快,燕昭王便命大将秦开率军攻打东北边境的东胡,强悍的燕军打得东胡人节节败退,最后却之千里之余。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