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 [历史同人] 我把自己上交秦始皇

第238章

    冒顿,匈奴的始皇帝吗?
    张良若有所思。
    他出现在出游队伍之中,一是对外与西域列国斡旋,二则是见机图谋的应变布置。
    不过见机图谋的前提是,确保仙使出游顺利、安全无虞。
    仙使之于大秦,是西域列国、北方匈奴、南方百越等广袤万里的领土,都不足以交换的。
    武装鞍镫马蹄铁、佩戴精钢兵械的大秦三千精骑,陈兵边境的大军,就是始皇帝的态度。
    张良心念流转间,护送过月氏王子河喜回部族的章邯,闻言面带肃色,回想片刻。
    不甚确定回道:“匈奴质子冒顿?冒顿,臣似乎听过此名……”
    沉吟间立即扬手招来随从亲信,“你跟我在月氏时,可曾听过冒顿这个人名?”
    亲信未曾多做思考,便答道:“将军是说匈奴送到月氏为质的质子冒顿?”
    这名亲信先前并未听到几人谈话,却在听到冒顿这个名字的时候,就说出其身份。
    “果然冒顿此时就在月氏!?”周邈一整个震惊!
    算算年龄,眼下的冒顿竟然可能和现在的他同龄,也是大概十五六岁的样子2!
    眼下就在月氏?
    亲信见仙使询问,揖礼后答道:“禀仙使,将军在月氏时多月氏王族显贵来往,臣等随从闲来无事,却也会与月氏士伍及隶臣之流交谈。冒顿此人,便是由此得知。”
    “冒顿凶悍勇猛,敢与月氏诸王子交锋,与青壮士伍厮打,于是月氏人并不敢因其匈奴质子身份便欺他。”
    “那可是冒顿……”草原上的秦始皇。
    周邈并不奇怪。
    在以拳头武力说话的匈奴和月氏这种游牧部族里,凶悍才令人敬畏。
    只是冒顿眼下就在月氏为质的话,时间线上是不是早了?
    历史记载中,冒顿刚到月氏为质,其父头曼单于就急攻月氏,月氏欲杀冒顿,他便盗马而归。
    然后头曼觉得冒顿勇猛,于是让他率领一万骑兵。最终是冒顿鸣镝弑父,自封单于。
    可听话里意思,冒顿似乎在月氏为质有段时间了,且匈奴也并未急攻月氏。
    是蝴蝶效应吗?
    周邈:“如果是冒顿,那就不足为奇了。”
    说出这一句,便没再往下说了。
    看神情,似是沉思,又似是恍惚走神。
    于是诞生于始皇帝传话后的一场短暂交谈,开始得随意,结束得仓促。
    然听过仙使对冒顿的论断——冒顿单于、匈奴的始皇帝的几人,皆是若有所思。
    当日晚间,扎营夜宿。
    周邈难以入眠,披着棉袄起来,铺纸磨墨。
    提笔欲写,却久难下笔。
    最终任凭墨汁滴在纸上,干成一点墨迹,也未能写下一个字。
    因为他在提笔之时,就已经透过这张纸,好似看见了始皇陛下的回信字句。
    是他被和平国度养出的善良与规矩,束住了手脚。
    冒顿之于大秦,一如赵高和胡亥。
    该如何应对,岂不是早就明了?
    第二日天亮启程。
    章邯和张良等人,看出仙使眼下隐有青影,目光却坚定不移。
    心中便已有了猜测。
    三千精骑出陇西,别过秦疆更西去。
    精骑日行二百里,四日的功夫,仙使周邈一行便行到了河西走廊腹地,祁连山下的张掖一带。
    月氏、匈奴与乌孙一样都是游牧部族,无城郭田畜,逐水草而居。
    但章邯曾护送月氏王子河喜回家时,曾到过月氏王帐所在。
    虽王庭无定,但也就是在这一带了。
    “停驻扎营,歇整一日。”早起晚睡,忙于赶路的仙使周邈,难得下令休整一日。
    只等帐篷扎好,就召集了扶苏、章邯、英布和张良,以及附带韩信和项籍两人,齐聚主帐,商议半晌。
    所言所说,旁人不得而知。
    史书上亦只有一笔:【仙使邈有召,众议帐中。二日,月氏王至营……】
    停驻扎营的第二日上午,月氏王率部众数百,飞马到达仙使周邈驻扎的营地外。
    在这之后,有章邯这个老熟人在,居中周旋。
    一番相见,寒暄应酬,不必细说。
    直到最终,月氏王邀请仙使及众臣入王庭,“……吾儿河喜蒙大秦皇帝照顾,本王亦愿可以回报一二,还望仙使及众位赴宴!”
    仙使周邈欣然应允:“善。”
    第92章 双杀月氏王与冒顿单于!
    月氏王邀请赴宴,做客王帐,周邈欣然应允。
    长公子扶苏与章邯、英布、张良,并座下仙童韩信和项籍,再有隶臣妾方岩与燕,随从前往。
    而既赴宴做客,便不好令三千精骑尽数前往。
    否则不似做客,似是奔着攻人老巢去的。
    因有密议在先,周邈先唱白脸道:“既是月氏王邀约,那便由仙武侯率一百武士随行即可。”
    按说接下来该轮到英布,作不懂变通的莽汉模样,坚持再带五百骑兵。
    但在英布开口之前,一路行来不说寡言亦绝不算健谈的张良,竟头回失礼抢话道:
    “仙使莫要为难仙武侯。始皇帝陛下严令,仙武侯须率一百武士、一千精骑随行左右,寸步不离。仙使此举,岂非陷仙武侯于不忠之地?”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