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 [历史同人] 我把自己上交秦始皇

第179章

    周邈还真去思考了可行性。
    “……”
    对此,嬴政决定略过不谈。
    “虽稍显稚嫩,但已初露谋圣峥嵘。”
    周邈被带回正题,“那陛下单独召见张良,结果是什么?”
    嬴政吸取教训,直接给出答案:“张良可用,并将参加今岁科举。”
    “哈?”周邈惊得张大嘴巴!
    嬴政:“有何疑问?”
    “张良不是坚定地反秦复韩分子吗?怎么就可用,就参加科举了?”
    还是说,你们聪明人真的只需要一个对视,就犹如对话千言万语,而后
    达成共识?
    “既有谋圣之资,自是懂得审时度势。”
    嬴政:“如今天下大势,六国再无复起余地,张良深知此事。”
    “况且,横阳候等一干故韩公子王孙,恐怕等不及才十岁的韩信。”
    周邈有点咂摸到味儿了:“所以张良出仕,是为朝中有人,庇护故韩公子王孙?”
    “此为其一。”
    周邈接上:“其二,大秦现在蒸蒸日上,复韩确实无望。”
    “还有其三。”
    “其三?”周邈冥思苦想,灵光一闪:“张良也被始皇陛下的霸气、胸怀与才略所折服,誓要效忠陛下!”
    蒙毅:虽然但是,仙使这话竟然是真心实意的。就……陛下应该高兴吧?
    “……”
    嬴政也不愿说其三了,“总之,张良可用。”
    周邈只觉得果然如此!
    “哇!子房也已入大秦彀中!功德圆满了嘿!”
    “两个顶尖谋士,一个善阳谋,一个善阴谋,现在都要集齐了!”
    蒙毅似懂非懂,张良应当占其中一个,还有一个是谁,又各占哪一谋?
    应当是陛下和仙使之间的秘密。
    周邈曾在信中提及陈平时,言其擅长阴谋,那善阳谋者便是张良了。
    嬴政:“你很欣赏张子房?”
    先前戒备张良,得知张良归顺,却又欣喜若狂。
    也唯有欣赏那张子房了。
    “不及对陛下!”周邈在表达感情上,从来都是直球出击:“那毕竟是谋圣呢,汉初三杰之一,但论欣赏崇拜,三杰捆作一堆,都不及对陛下的!”
    蒙毅:陛下对仙使信任至深——驰道沿途十六郡,每郡皆行大典,如今仙使声名响彻天下。
    难道真的不是因为仙使说话好听吗?
    嬴政斜睨蒙毅。
    蒙毅低眉垂眼。
    嬴政:“除了问张良之事,可还有事?”
    周邈仔细想想:“没有了。”
    嬴政:“去罢。”
    周邈也不会误会是始皇陛下在让他滚,“嗯嗯,那我不打扰陛下批奏折了。”
    “陛下你注意劳逸结合,我
    就告退了!”
    话音未落,人已退到殿门口了。
    蒙毅:陛下被用完就丢了?
    嬴政:“……”
    仙使收了故楚将项燕孙籍、故韩王孙信,为座下左右二童子一事,在咸阳城传开。
    也将在咸阳城传得人尽皆知后,蔓延传向旧楚地、旧韩地,以及其他六国故地。
    六国遗民得知此事,必将更加安心,心生归属。
    虽此事出发点不在安抚六国遗民,但一箭双雕,又何尝不是一桩美事呢?
    ……
    秦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2。
    十月新年过后。
    冬十一月望日,仙使周邈自咸阳始,行大典十六场,驰道亦自咸阳东出分割六段,六班役夫及钢铁神兽各主修一段。
    冬十月下旬,巡回大典完毕,仙使周邈回归咸阳。
    而后每月一轮东出,为六班役夫赐下一月工餐口粮。
    如此十二月、一月、春二月,三个月倏忽而过。
    当下一环任务,工期已过半。
    周邈除去每月追出咸阳,去借扶苏那班的机器人,并在举行大典后,就乘着四尊钢铁神兽沿途去举行剩下五场赐福大典,结束后给扶苏还回去了,就会回咸阳待着。
    待在咸阳时,周邈每日早晚看两次任务进度条。
    在三个多月期间,六段驰道对应的六根度条,一直保持着略超前的进度,平稳匀速地推进。
    唯有扶苏那班主修的第一段,进度条略慢些,堪堪与计划工期进度持平。
    扶苏:仙使挚友,怪谁?
    每月借走钢铁神兽五日,没延误落后,就已是勉力为之的结果。
    周邈:放心,懂得起的[挤眉弄眼.jpg]
    因事先防患到位,以科举取士资格,挟制各地士人、官吏,掘断贪腐巨树的主根。
    调动各郡监御史,随机交叉监察各郡。
    辅以御史大夫冯劫率御史中丞和侍御史,组成钦差巡察团,沿驰道巡察地方,一趟又一趟,两过咸阳而不入。
    再有仙使每月东出一次,举行一轮六场的赐福大典。
    形成最有力的震慑。
    如此多
    管齐下,修建驰道的十万役夫中,并未发生大规模贪腐或恶性劫财杀人事件。
    自然,争执斗殴一类纠纷案件,也时有发生,但这本就是无法禁绝的。
    一旦发生,监工的六个‘总工头’都能及时妥善处置,于大局无碍也就是了。
    周邈在此期间,多带着兵仙崽和项籍,呆在六英宫。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