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 大明嫡长子

大明嫡长子 第518节

    边贡没甚意见,“值!当然是值!天赐兄,那醉仙楼就在隔壁那条街,好些人都去看过了,我看呐,再这样下去是该有人在那里留书了。”
    留书干什么?
    自然是称颂当今天子的正义之举!
    “是该留书,以为后人树立榜样!使我大明再不受宦官之祸。”李梦阳本身也是出身平民的文人,他早已对当今皇帝推崇不已,故而感慨说:“廷实兄,其实你仔细想来,古往今来能做得与陛下类似的又有几人?天子大德,社稷之大福啊。”
    “不错!”边贡说着说着却开始愤怒,“便是有如此天子,竟还有安逆那样的不肖子孙,还要起兵反叛!”
    “那真是笑话!”李梦阳握拳。
    旁的他不管,这样有大德的天子还能换?那还得了。
    据说还有檄文。
    李梦阳真是不能理解,他原本不是逢迎之人,不过进了京,听说这样的事情,作为心怀正气的文人,他当然愤怒。
    文人愤怒,笔就是他的武器。
    李梦阳心中有些澎湃,不管怎么样他觉得自己也该写上几句,为天子在士人和百姓之间正名。
    杀了一个安化王,不代表天子不顾骨肉之亲。
    天下藩王、外戚坏到透的不知道多少,多杀几个又如何?
    雄文一出,若能为天子赏识,说不准还能入宫面圣。
    李梦阳越想越觉得手痒,“廷实兄,那么就约定三日后?”
    “好!三日后,想必天赐兄必有好文章问世!”
    第五百五十九章 己巳六子书
    自古以来,盛世一旦开启则必定文盛。
    所谓国大民骄,国力强盛,老百姓骄傲,文人则更加狂得没谱。
    即便是现代也是如此。譬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人在辉煌岁月里忽然写出一本书叫《日本可以说不》的书。
    实际上他能说个锤子不,全国上下都是别人的军事基地。
    但国力一强盛,文人就是有自信。
    这是规律。
    朱厚照登基以来的成绩非常显著,贯穿弘治年间始终的鞑靼边患被一举清除,且大明骑兵重现天下,国库开始有存银,岁入钱粮开始增长。
    尽管在微观上看,大明仍然问题多多,但在宏观上已经有人开始称其为中兴。
    几年以来,各类文人士子、乡间野贤都越来越多的称颂那近到已能摸得着的盛世。
    京中似太常寺丞这种微末小官,因为执掌祭祀礼仪,所以很少能获得朱厚照重视,如今的正德皇帝对于祭祀礼仪是完全的‘摆烂’,该怎么做,查阅前朝实录,如果没有成例可以参照,那么礼部拿出个意见,他只需同意就行了。
    嘉靖皇帝争礼,是他从大礼议事件为起点,通过这种方式去争夺皇权。
    朱厚照早就已经完成了制高点占据,而且他是弘治皇帝嫡子、唯一的儿子,要想在礼仪这方面做功夫来挑战他的权力合法性,那得把孔子的棺材板掀开才行。
    但太常寺丞没有多少事务,刚过三十正值盛年边贡也不甘于整日无所事事,他是‘前七子’之一,当官当不出眉目,自然就要在自己擅长的文坛上闯荡。
    前七子之中,除了李梦阳和王廷相。还有四人。分别为:
    何景明,他现任中书舍人,这个官职在明代时地位已经大大下降,品级为从七品,可以认为是内阁书办,就是诏、册、制、诰等官方文书的抄录员。但何景明在文坛上地位不低,与李梦阳齐称文坛领袖。之所以文才高而官位不高,还是那个文人的老毛病:生性耿直。
    徐桢卿,他是“前七子”中除李、何外文学成就最大的。但因为相貌丑陋,不入翰林,改授大理左寺副。属于协助寺正办理案件人员,从六品。
    康海,弘治十五年状元,现任翰林修撰,熬着呢。
    王九思,这个人有点意思,是刘瑾的陕西同乡,刘瑾后来招揽他,他推辞不受,现在就当个国子监博士,分管国子监教学。
    前七子除了王廷相,其他六人都在京师,名气很大,同样的,当起官来也真是‘难兄难弟’。
    既然如此,那么就只能相互安慰了,现在李梦阳这个领军人物回京,又有边贡亲自安排主持,一场‘己巳六子书’的文会便轰轰烈烈的开始了。
    所谓己巳,对应的是天干地支中的正德四年。
    六子,自然就是他们六人。
    原来的前七子变为六子——还是文人心思作祟,毕竟王廷相现在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他们六人相聚,那可不是为了为‘前七子’正名,以此来和王廷相扯上关系的。
    如此一来,正德四年的这个秋末,京师里忽然热闹起来。
    毕竟这六人聚集,虽说不是显赫朝官,但都带着官身。
    不当官的百姓,羡慕他们的身份;当了官又没当大官的人呢,仰慕他们的才名,甚至还有一些名家子弟也要凑一凑热闹,刷个存在感。
    ……
    ……
    “一个李梦阳,就能让京师众多文人才子趋之若鹜,这么看起来,以往朕还是小瞧了他们?”
    朱厚照是从王芷的口中得知这个己巳六子书。
    而王芷则是被邀请到天上人间这处御园之中的。
    隔段时间,皇帝能听听京里发生的大事,其实也是一种消遣。
    王芷虽是女子,也有才情,平日里练得一手好字,对于这种文会也是比较欢迎的。
    “非是陛下小瞧,与天子相比,他们六人合在一起也不及陛下万一。”
    “那不一样。”朱厚照背着手,悠哉悠哉的在花园里走,“术业有专攻,朕可写不出《秋望》这样的诗词。”
    “陛下也知李梦阳诗词?”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他这首战场诗写的还是可以的。”
    弘治年间,因为鞑靼入寇,李梦阳奉旨出使前线,路途之中作此诗。所谓郭汾阳,指的是唐代名将郭子仪,他曾任朔方节度使,以功封汾阳郡王。
    所以这句诗便是在呼唤大明的郭子仪。
    朱厚照再孤陋寡闻,也还是读过的。
    王芷眼中闪烁着色彩,“听闻这次,乃是因陛下怒斥刘瑾而起。李梦阳一入京,便振奋于陛下决然拒内侍诱引,由此有那一句:天下有如此有德之君,竟还有宁夏安王反叛之事,诚然为千古笑话。”
    朱厚照脸皮也是厚的,一点儿都不红,“文人说话就是喜欢夸张。放在千百年间来看,安王反叛不过小事一桩,哪里当得起千古笑话。”
    王芷则用了几分认真,“当世之人是为陛下鸣不平。芷儿到是觉得,正德之年有君主如此,可文坛之上若无大才可配,那便是读书人丢脸了。”
    朱厚照哈哈大笑,“罢了,罢了。叫他们说去吧,看看最后能有什么千古文章流传后世。”
    “定然是有的。等到官军押着安逆进京,陛下正可用此文章以对天下万民。”
    这某种程度上涉及到政治了。
    具体的说就是舆论。
    朱厚照浅浅笑了一下,这桩事来得倒也是凑巧。
    两千年封建王朝,从来都是读书人写的历史,老百姓占不得几句话的。李梦阳这个文坛领袖若真有心撺掇起这样的事情,其实可以好好利用一番。
    目的就是为了宗藩之事。
    宗藩之事之所以皇帝难以处理,就是因为它是国事,但也是家事,家国不分,祖制难违,弄得历代帝王都只能‘隔靴搔痒’,稍有手段的嘉靖皇帝偏偏自己就是藩王出身,所以也下不得死手。
    说到底,龙子龙孙就是不一样的,这本身也是朱厚照作为皇帝合法性的一部分。挑出这些人来随意打杀,显得皇帝残忍嗜亲,六亲不认。
    别的不说,带有血缘关系的人,你都可以下手如此之重,那么其他那些为你卖命的人也害怕,他们生怕哪一天触怒了皇帝而殒命。
    但朱厚照也知道,历代文人对于宗藩的危害也是认识很深的,终明一代不知道多少人指出过天下税赋,宗藩占据一半的危害。
    “芷儿今日说的事,的确有几分意思。”
    皇帝心中有了心思,也渐渐想出手段的雏形,其实……倒不如,也来个正德版的大礼议。
    第五百六十章 效仿宁夏,一鼓作气
    朱厚照将目光转向李梦阳和他的文坛地位,自然是因为宁夏之事已经初见成效。
    仇钺奉旨入京,大抵也就是这几日间的事情。
    在这之前,朱厚照已经知道王廷相和张璁如何处理这宁夏四卫。既然如此,他也不再客气,十月十六日的午朝之后,他将内阁和六部九卿皆留宫中。
    大明朝的卫所,一为边塞卫所,一为内地卫所,两者有所区别,比如说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
    当然,这是大的原则,实际上这个比例还和一个地方的地形是否适于运粮有关,具体划分起来非常复杂。
    但总的来说,时人对此是依边地、内地来划分的。
    “宁夏清理军屯,上上下下掉了不少脑袋。此一事,应也在各位爱卿预料之中。不过清理屯田的效用显而易见,陕西巡抚王廷相和特使张璁都已上奏,宁夏屯田以后,仅其一地每年便可上缴20万石籽粒。况且,宁夏镇四卫兵马军粮亦可自给,即便稍有不足,所缺之数朝廷也不会太过为难。
    如此说来,此番清理宁夏军屯之利又岂止这20万石籽粒?从此以后,朝廷省了调粮入宁夏之事,这个账也要算的。因此,朕以为,清理屯田一可解边镇缺粮之苦,二可减朝廷太仓之负,如若甘肃、榆林、大同、宣府、蓟州都能如宁夏一般,则朕可无忧,列位爱卿亦可无忧。”
    朝中诸位大臣以杨一清为首,听闻能有这样的成效,纷纷欣喜而皇帝进贺。
    不过宁夏毕竟只是大明广大疆域之中一块小小的地方。
    王鏊领头说道:“陛下御极以来,治军颇有成效,其中又以周尚文、杨尚义、常大成等最为显杰。宁夏清屯既有成果,其他各镇也应跟随。不过微臣以为此事当遵循先急后缓之道,徐徐图之,各个击破。周尚文居甘肃,远离京师;常大成居辽东,人口不足。故而杨尚义所居蓟州可称合适,蓟州扼守京师东北,田亩连片,百姓稠密。清屯以后,既可比宁夏更见成效,也可稳住中枢!”
    当初开始对宁夏‘下手’的时候,朝堂上的这些大臣整体上还是同意的,但也有个别人心存疑虑。现在宁夏终于有了效果,一上来也不是反对,而是明白他要将清屯范围继续扩大的意思。
    对此,朱厚照还是有些满意的,尽管他心中的想法并不完全是王鏊说的那样。
    “其他人呢?可有与王先生不同意见的?”
    王炳闻言出列,“微臣以为,若论对京师的重要程度,则应以大同、宣府为先,且大同总兵石奉、宣府总兵杨兴战功虽不如平虏伯,但对陛下之忠心耿耿也是天地之所共见。”
    这个王炳。
    朱厚照多少知道点,石奉和杨兴都在两年前良乡一战中与他相识,过后似乎也就熟悉了。
    其他人,如周尚文、杨尚义他们都有特别的‘渠道’,并不怎么稀罕王炳这条路子,但是石奉和杨兴并无上述几人在陛下心中的位置,所以朝中阁老的关系,他们很难拒绝。
    倒不是说京官与边将结交,只是在外为将,你总要朝中有人吧?这是一种必要的相互利用,否则你当什么官,不如回家种红薯。
    朱厚照则不想在此时纠结这个东西,转而问道:“杨阁老,你以为呢?”
    杨一清微微抬头,“微臣以为两位阁老之言都有其道理。但朝廷举策,应示公允,大明能设九边,便是九边对大明都重要。”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