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 回到牧场当饲养员

第95章

    燕克行笑道:“那下午见了。”
    时闻三两口啃完三明治,又将豆浆喝完,风风火火挤奶去了。
    他先挤羊奶。
    产奶的羊是上次张德元帮忙物色的,还在丰奶期,这些羊奶主要给两只虎崽准备,顺便给聪崽喝一点。
    左右聪崽也喝不了多少。
    挤完羊奶,时闻再去挤牛奶。
    电动挤奶器的效率不错,不到一小时,所有奶都挤完了。
    牛奶提去厨房沉淀,再考虑取黄油,或者发酵奶酪等,制成不同的奶产品。
    接下来就要赶牛羊去放牧了。
    时闻现在把牲畜分成两群。
    三百零九头羯羊单独一群,由乐娃和安娃赶着去三号牧场放牧。
    羯羊个头已经比较大了,不用怎么管也行,反正在铁丝网围着的牧场里也丢不了。
    剩下的母牛、母羊、奶羊和绵羊猪混成一群,由他赶去一号牧场放牧。
    赶到目的地后,他将牲畜放在那边,交给黑娃跟福娃看管,有空的时候他就骑摩托车去巡视,现在他则需要回去打扫畜棚,巡查玉米地。
    时闻一早都在忙,等终于抽出空来的时候,已经上午十点多了。
    他骑着车去看青贮玉米。
    青贮玉米种下去三个多月,现在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
    时闻停下摩托车,走到玉米地前。
    这些玉米比他还高,目测每株都有两米多高,叶子也有一米多长,粗壮的玉米杆看起来跟甘蔗一样。
    他晃了晃玉米秆,感觉玉米秆沉甸甸的,又掰了穗玉米。
    撕开玉米的外衣,里面的玉米穗整体发白,玉米粒倒完整,他轻轻啃一口,玉米独特的清甜味道在他口腔中蔓延开来。
    从味道判断,这批青贮玉米应该已经熟了。
    时闻找相熟的收割师傅,在微信上与对方约定了收割时间。
    师傅说,新换了收割机,五十亩青贮玉米一天就可以收割完,让他先检查玉米地,等收割机一到就可以收割。
    时闻:【检查玉米地?玉米地里一般有什么?】
    师傅直接发语音:“那可就多了。像什么野猪啊,野鸟啊,鹅喉羚啊,狐狸啊……什么都可能有,我们这地保护动物那么多,还是得检查一遍,比较安心。”
    这话也有道理。
    时闻看着密密麻麻的玉米地,想了想,决定等会带着狗子们来检查。
    玉米种得太密了,又高,让他一个人进去,他有点慌。
    狗子们现在还有事做,时闻得配合它们的时间。
    一直等到下午,牛羊猪入圈了,时闻才带着狗子们来到玉米地,聪崽和两只虎崽也跟上。
    他家的玉米种得比较密,他自己进去有点困难。
    狗子们和聪崽则完全没有问题,两只虎崽也跑得很快,嗖嗖地,就消失在了玉米深处。
    时闻正担心等会可能叫不回两只虎崽。
    忽然,呼啦啦一阵拍翅膀的声音在玉米地中响起。
    时闻被这声音吓了一跳。
    他抬头看去,只见一群巨大的乌鸦正拍着翅膀飞了起来。
    时闻在城市中生活了二十多年,从没有见过那么巨大的乌鸦。
    这些乌鸦简直大得跟母鸡一样,黑羽黑嘴,呱呱叫着飞起来,看着十分令人震撼。
    牧场那么大,各种各样的鸟儿都有。
    时闻偶尔也会看到乌鸦掠过天空,不过他都没在意。
    他是第一次知道玉米地里藏了那么多乌鸦!
    然而这只是个开始。
    随着狗子们的跑动,越来越多的乌鸦飞起来,像黑云一样在上空盘旋。
    时闻粗略数了一下,足有三百多只。
    好家伙,他的玉米地居然成了乌鸦窝!
    时闻仰着头,感觉他对牧场的了解还是太少了。
    就在时闻呆滞的时候。
    “汪汪汪——”安娃兴奋的叫声传来。
    时闻以为它逮到乌鸦了,直起身子,看向狗叫声传来的方向。
    安娃兴奋地从玉米地里狂奔出来,嘴里叼着的却是一个绵羊毛做的鸟窝,而不是乌鸦。
    时闻一看那个鸟窝就知道,乌鸦绝对是薅了他家绵羊的毛做成的鸟窝。
    他家的绵羊毛比别家的绵羊毛要细腻柔软一些,毛色也更加洁白,非常容易认出来。
    安娃将整一个鸟窝叼到时闻手里,时闻拿在手中看了看,既为这个窝的精巧而赞叹,也为乌鸦的巧思而赞叹。
    这群乌鸦可真会就地取材。
    在牧场里取羊毛方便,它们就直接去活羊身上薅毛了。
    时闻从口袋里掏出肉干喂安娃:“干得好!”
    安娃受到鼓舞,吃掉肉干,兴奋地跑去找下一个乌鸦窝。
    其他狗子跑出来一看,见时闻需要乌鸦窝,也立刻钻进玉米地里找去了。
    连聪崽和两只虎崽也开始寻找乌鸦窝。
    玉米地里那么多乌鸦窝,能提前拿掉肯定要拿掉。
    不然收割机一开过来,睡在窝里的乌鸦来不及躲,可能会被绞得粉碎。
    大型收割机的效率可不是开玩笑的。
    时闻出去玉米地外面等。
    狗子们汪汪叫着,将一个个乌鸦窝叼了出来。
    叼来的乌鸦窝多了,有些窝里面还有蛋。
    时闻能感觉到一部分蛋里面具有生命的气息。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