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 在小世界冒充神灵的日子[快穿]

第69章

    “丞相有什么需要,小臣一定竭尽所能侍奉上国。”麻逸首领忙向陆秀夫表示服从。这下也不用他说了,琉球商人麻利地就向陆秀夫报出了一串当地的特产。
    虽然琉球商人的口音别扭,但有他的居中介绍和牵线,陆秀夫和麻逸首领很快达成了一笔还算公平的交易。宋人用瓷器和丝绸换来了大批新鲜的蔬菜水果。
    虽然这笔交易的数额巨大到琉球商人眼馋不已,但其实对宋人只是锦上添花,可有可无。
    最重要的是另一件事——寻找种子和牲畜。
    既然要到万里之外的陌生大陆重建华夏,那么肯定不只是带人过去那么简单。早在出发之前,陆秀夫就和文天祥一起着手考虑各种问题。文天祥负责带人修书,默写和整理各种文书典籍和史料,力求在万里之外得已恢复华夏正统传承。而陆秀夫主要负责实务,其中种子和牲畜就是一件大事。
    好在船上储备的粮食本就大多是稻梁麦粟。虽然这些都是作为粮食储存,良种不多,但仔细耕种、选种育种一二十年总能恢复旧观。而路上的粮食缺口也可以用捕鱼补充。
    蔬菜也还好。船上的老水手有种植的习惯,常见好活的蔬菜都有留种。而且临出发那几天,陆秀夫也让人和崖山附近的百姓交易,收集了许多当地的蔬菜种子。
    但大型牲畜却是个问题。老百姓家中大多只有鸡鸭鹅和猫狗,连养猪的都少,更不要说牛马了。而赵昺前两天却又偷偷告诉他,那美洲如此之大,居然只有牛而没有马。这就让陆秀夫皱眉了。
    好在宋军船上有本地人认出了地球仪上的麻逸国,在进入大洋之前它便是最后的大岛了。麻逸虽是化外小国,但自太宗时便与大宋有贸易往来,不算是蛮荒之地。果然一来就收获满满,不但补充了食物,麻逸首领还送来了各种粮食种子和树木幼苗。牲畜中牛马虽然不多,但也有四五对,只要好好照顾应该能顺利繁衍。
    等到牲畜顺利上船入栏,陆秀夫这才松了一口气。
    总不能连牛马这种小事也要劳烦神君。就算神君大度,他们这些大宋臣子也颜面无光。
    作为对麻逸首领用心的回报,陆秀夫回赠了他一套精美的御制瓷器。这套沾着“大宋皇室”光环的赠品,顿时让这位首领的棕色脸上泛起红光,再次拜服谢恩。
    那个琉球商人也得到了陆秀夫送给他的一只上好的宣笔,鼓励他多学广识。商人顿时喜上眉梢,也不知回去后是真的多加学习,还是单单以此作为自己可夸赞的荣耀。
    宋军船队在港口停泊了三天。这三天中,除了官方的往来,普通的麻逸人和宋人之间也交易不断。宋人虽然不能下船,但麻逸人却可以架着小船靠近叫卖。凭着吊篮和半通不通的翻译,宋人们买到了各种各样的特产。
    擅于持家的人还学着老水手弄来了泥土、种子和幼苗,在自己的房间里发展起了微型种植业。单身汉邓光荐还突发奇想,自掏口袋让麻逸人弄来两盆盛开的鲜花,送给隔壁文家的两位小女儿作为赔罪。
    等到离开麻逸国,方耀将关闭的游乐园重新恢复,柳女和环女就小心翼翼地捧着自己的小花盆登上了游乐园。她们手中鲜艳的花朵引起了同伴们纯纯的热切目光。这可是谁都没有的特殊物品,连小皇帝都有些羡慕了。
    于是孩子中有胆子大的便回家闹着要,可惜这时船队已经出发,大人们也无计可施。被熊孩子闹得烦了,手痒的家长干脆一顿男女混合双打,船队中顿时响起了一阵阵久违的孩童哭喊声。
    第40章
    远离麻逸之后,船队的日常很快又恢复了原状。海洋在人们看来无边无际,但大洋中心也陆陆续续地存在着礁岛,但这些岛屿不同于麻逸,大多面积狭小,而且完全处在华夏或任何文明的影响之外。即使岛上有人类,也几乎都是些拿着石斧投枪、言语不通的野人。
    但野人们虽然文化落后,并不意味着他们愚蠢。他们远远看见宋人铺天盖地般的庞大船队,便呼喊着带着亲友逃离岸边,在岩石和丛林中藏了起来。往往当宋人上岸时,原地只留下遗弃的营地和熄灭的篝火。
    这一天,宋人又遇到了一处小岛。这种岛屿自然不可能承载二十万人,所以只有少数的几艘船靠近岸边,准备登陆。
    “如此遥远之地,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来的。”文天祥放下手中略显粗糙的望远镜,发出疑问。
    “书上记载说大洋上的岛民原本都来自亚洲。他们和之前麻逸国的人原属同一个种族,几千年前乘坐独木舟迁移至此。只是到这里定居之后,离中原太远,又和其他人缺乏交流,所以文明停滞不前,还停留在上古刀耕火种的时代。”旁边的邓光荐意外地回答了好友的疑问。
    他口中的书自然不是文天祥熟悉的经史子集,而是方耀放在图书馆中的科普书。而在图书馆中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如今的邓光荐已不再是原来那个只会四书五经的才子了。他不但能在交谈中说几句颇有见地的话,还能做出些让人惊叹的物品。
    比如文天祥手中的望远镜,就是他在翻阅相关文章之后琢磨了数日的成果。当然,他只负责画图出点子,真正上手的还是军中的能工巧匠。
    也托方耀那些科普书的福,如今宋人的工匠地位上涨不少,那些“奇技淫巧”之类的贬低之语也听得少了。就算是再迂腐的文人顶多也只在家人面前念叨两句,还有可能被家中的年轻人不服气的顶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