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幻 > 幸好我是光之巨人

第494章

    “妖星对地球的定位与认知,正是如此的。它依赖的不是空间的观看,而是时间与历史的交叉。它好像一面镜子,对比了镜子内外两颗星星的差距。”
    黑洞与中子星的特征值非常少,它们的物质简并到那么一种程度,以致于所有类似质量的恒星的下场都差不太多。
    但固态行星不同。
    它们的特征值是各不相同的。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想象,所有的类地行星,只要质量相似,都是一颗树上不同的分支。它们都起源于同样一个开始,却沿着不同的路径,走向同一个冷酷的终结——那就是被它们的恒星吸收,成为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的一部分。”
    起源于一处,终结于一处,但过程是无数的分叉。
    而妖星所看到的正是过程中无数星星的不同,它体内的星星与体外的星星的不同,并根据这种差距决定了它的来访。
    “可是这又意味着什么?”
    “现在,莉子,我问你,人类是不是观测到了死兆星的离去?”
    “是的……”
    “为什么死兆星没有被妖星吞噬,又凭什么死兆星没有被妖星吞噬?”
    莉子突然说不出话来了。
    死兆星显然与这颗妖星不同。
    但……妖星又凭什么认知死兆星呢?凭它们在更高的维度上,两个小人讲着悄悄话,说我来叫你上班了吗?
    “显然不是!按照上述的妖星观测原理,我们猜测是在妖星内部,与死兆星对位的星星,至少、在它与死兆星的接触的一瞬间,变得相同。这是……其他妖星的特征。”
    莉子没有思考艾雅的话,反倒在想这个‘我们’究竟有多少人。
    “我们不知道这对不对……只知道按照这个理论继续推演的话,我们要迈出惊人的一步,但这一步就是我们的答案。”
    只见艾雅转过头来,在妖星的影子背后,轻声说道:
    “现在,我可以说明我的计划了。我的计划和降临者的计划、机械行星的计划非常简单。那就是把我们的地球,和妖星内部的与地球特征值一样的类地星球调到……一致,赌妖星观察失败,像错过死兆星一样,放弃地球。”
    只是,如果降临者没死的话,火星的时候,他们还有机会验证。
    而现在……只是一场惊天动地的豪赌。
    “但是,这需要我们有人登陆妖星,是吗?那么一个机械行星的工业能力岂不是不够用了……”
    谁知艾雅摇了摇头:
    “你想错了,莉子,首先我们猜测,我们可以把地球调到我们看到的妖星表面一致的方法,规避来访。”
    “确实如此。”莉子喃喃,“你们看到机械表面了?”
    “当然没有。”谁知艾雅洒然一笑,给予了相反的回答,“机械行星有记录的表面,没有机械表面。而有记录的表面中,特征值一致的类地行星的表面,也是机械行星无法复刻的。因为那上面……有生命呀!”
    生命是光靠遥远的一瞥,所无法复制的奇迹。
    除非能与之接触,调取基因。
    可是一旦接触,就无法回归。
    “那该怎么办?”
    “莉子好好想想,我们还有另外的人,有另外的人在妖星之上,不是吗?”
    艾雅露出微笑。
    降临者在临死前,就已经想到了接下来的发展,所以靠着尸体里的通讯在死前给予了它最后的信息。
    那就是巨人。
    “我们要猜测巨人会怎么做。而巨人如果领悟到了相似的事实,则要猜测外界的我们会怎么做。”
    巨人一定在行动,并且……没有停止过他的行动。
    接着,艾雅闭上自己泪光闪闪的眼睛。
    “而巨人走的时候,机械行星、降临者都还是和他共同对抗妖星的人。他与降临者接触前,就在土星上留言警告我要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但我想,他还是很相信……朋友的,很喜欢这种惊世骇俗的挑战的。”
    不然,艾雅不会在这里。
    莉子不会得到邀请。
    而人类,自然也不会得到帮助。
    太空轨道站上,南夕子看到报应号已经升入太空,直飞到接近月球的位置。妖星引力带起月球轨道的大幅度的迁移。而月球的表面不停地剥落,则逐渐显露出其四十五亿年前大撞击的残骸。
    苍穹无数微石,在阳光下闪烁光华。千万的光线在地球的大气上反复折射,倒映出猎户座战事的余像。
    唯见到过去未曾谋面的群星,以地上一切生物不曾知晓的规律排布成震撼宇宙的螺旋。而太阳系,便在螺旋中流离。
    六千五百万年前曾照亮地球的夜空,在六千五百万年后的众生头顶壮丽地闪耀。
    万事万物,人类以及宇宙。
    现在,赌上一切——
    以实现对螺旋历史的超越。
    第八十二章 璀璨的忒伊亚(下)
    “因此,这非常困难。也许巨人猜错了我们,也许我们猜错了巨人,也许妖星的规则并不按我们所想象的。原本降临者还有试错的机会。”
    艾雅洒然一笑:
    “但我们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也就只能做一场豪赌了。也许,我们、巨人、降临者都并不能成功,而我们的选择也只有这两种:一种是安逸的等待毁灭,一种是争斗后粉身碎骨。”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