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幻 > 幸好我是光之巨人

第298章

    锡安把衣服挂在树上,而自己便径直巨大化,回复到光之巨人的姿态震动大地。
    接着,光之巨人就在日内瓦湖的边缘冲上前去。
    胸前的灯光和双目的明光给了人们的目标,于是就有无数道探查灯照在锡安的身上。而大半防卫迎击装置就停止下来。
    星色与月色,锡安瞥眼,径直拽住那怪兽隐形的尾巴往外拽。
    那同为地球恐龙种后裔的庞然巨物一阵嘶吼,在吸电之中显出其巨大的身形。
    是两根触角、一根头角。
    两只硕大的眼睛。
    以及……击穿了空气的电光。
    档案编号:ume027
    暂定名:透明怪兽·内隆嘎
    要知道,空气是电最不良的导体之一。
    在标准的温度与标准的大气压下,想要击穿空气,形成电光,需要电场强度大于每厘米三万伏。一米便是三百万伏,那就是闪电。
    透明怪兽·内隆嘎的头角所发出的闪电足足打穿了数十米的空气,径直炸响整个夜晚,落在巨人的皮肤上。
    等到空气被打穿,空气便会转化为超高温的等离子体。这些等离子体乃是电的良导体。在能量维持的情况下,电流便会不再受到空气的阻碍,源源不绝,形成强烈的电场,不停生长,引发超乎想象的电闪雷鸣。
    而内隆嘎的攻击便变成等离子电流,
    这电落在巨人的胸口上。巨人直接挺胸,胸口形成一阵电晕,把空气全部炸成等离子体,一时光亮了整个日内瓦湖。
    于是这怪兽更显凶暴,直接连身体扑上前来。
    “这怪兽……失去理智了。”
    锡安分明从它的叫声中听出了它饿疯了的意思。从它的肌理来看,它也是活了极长的日子。
    但他也不想吃下这一击,径直甩开内隆嘎的尾巴,往外侧一滚。
    于是内隆嘎就随着内隆嘎的雷电一起直直炸入日内瓦湖中,令整个日内瓦湖湖面都要闪烁。
    而湖水陆续电解的氢气与氧气便在碰撞的瞬间升起黄色的火焰,嘣的爆炸开来。
    接着,内隆嘎再度消于无形,以为锡安看不到它,悄悄从水的另一边上岸。
    锡安见状,倒感到这怪兽有趣。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于是故意站在那里,装作一副防备内隆嘎的样子。
    内隆嘎也不傻,它靠近到一个最优距离后,便挺起头角,放射雷光,炸向迪迦身后。
    谁知这时,这奇怪的巨人突然消失不见了。
    内隆嘎原本还感到迷惑,但随后饥肠辘辘就提醒了它怪兽以食为天。于是它就以为自己胜利了,开始欢呼雀跃。
    接着就是收起自己的电光,不想浪费一丁点能量,乐呵呵地隐起身来,往tpc分部靠近,还要继续去吃电。
    而隐身中的锡安一边偷偷靠近它,一边也大致猜得出来这透明怪兽·内隆嘎的过往。
    恐怕这家伙在工业革命发生后,就一直躲在人类城市的底下,抓着高压电线,以偷电、食电为生。
    这种怪兽具备一种非常的能量转化的本领。
    它原本也不想伤害人类,毕竟人类是食物的生产商,还傻乎乎的、不知道它躺在地底偷吃。只是苍天不给力,这家伙一觉饿醒过来,就发现自己所栖居的城市和城市边上的城市尽数遭到废弃,发电站也都陆续关闭。
    突然,内隆嘎就陷入了绝境。
    于是,它便闻着电的气味悍然发动对tpc分部的袭击。
    只因tpc西欧分部是离内隆嘎最近的。
    第六章 大都会
    说来,地球已知的生物获取的能量的方法其实是有数的。
    依据使用规模与比例来看,第一种叫做光合作用,是人人所知的植物在使用的;第二种则叫做呼吸作用,也是人人都晓得的动物一直在做的。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便是现存一切寻常的高等动物、植物所在采取的获取能量的手段。至于第三种,一开始人们以为要属于那些稀罕的微生物与古菌,不过近年来的研究中则变成了……哥斯拉黑体……也就是原子恐龙们的后裔所采取的、生物体发动聚变与裂变的手段。
    每一种能量道路的诞生都在太古时代改变了整个地球的面貌。
    而可以直接汲取电力的怪兽,毫无疑问,其获取能量的方式是人类所还不知道的第四种。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透明怪兽·内隆嘎在这数百年间对电产生了惊人的依赖性,它咬上高压电线,就在空中引起光辉的闪烁。这时候,地上基地的人们已经撤入山里,眼瞧着这嗜电的怪兽时而隐形,时而因电显形,在电光中不尽闪现。
    “这具有透明能力的怪兽正在吃电。”
    不止是锡安,人类也发现了这一显然的事实。
    地球防卫军的军人也不敢开枪,不想刺激这从地底钻洞爬出来的怪兽。
    “巨人既然出现了这里,他就一定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不需要自作多情,去做什么事情!”
    其中一个人利用短距离微波通讯与其余人交流道。
    “迪迦!”
    接着,这只小队齐齐真诚地念到这个名字,仿佛是在念上帝、佛祖与哈利路亚,纵然锡安隐去了身形,好似已经消失在了夜色中。
    但他们知道巨人是有隐形的手段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