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 > 欢想世界

第39章

    墨尚同:“照你用不死芯这个思路,还不如直接采炼天地间的菁华气入药呢。”
    杨特红瞪了他一眼道:“那是给普通人炼制的丹药吗?有可能实现大规模量产吗?照你这个扯淡法,让大家都飞升成仙好不好?”
    墨尚同大概也觉得自己这个建议太扯淡,摆了摆手道:“不死芯就不死芯吧,反正想试验成功还早着呢,不说这些了。你辛辛苦苦整理古往今来各家秘法,创了一门养元术,这么轻松就让小华教给那洋鬼子了?”
    杨特红:“有什么不能教的?我创出来让小华练,就是想看看究竟有没有设想的效果。小华最明白我的意思了,你看他那个梦做得真精彩,五百年后已经列入义务教育课程了!将来都在全世界推广了,教谁不是教?再说了,这又不是什么害人的东西。”
    墨尚同:“那你怎么从来没教过别人?”
    杨特红:“我才懒得费那个劲呢,又不是欠他们的。小华愿意教,那就让他去忙吧。”
    且不提两个老头的闲聊,那边罗柴德见华真行好半天没反应,忍不住伸手在他眼前晃了晃:“华,你怎么了?”
    华真行终于回过神来,收拢思绪没有再理会系统任务,笑了笑道:“我刚才在回忆一些东西。”
    罗柴德:“我已经有了反应,接下来呢?”
    华真行:“接下来就这样啊!这就是养元,就是蕴养生机,生机不足谈何其余?既然已经有反应了,吸气时微微提肛,也是渐渐做到自然而然,意境勿散乱、心神勿紧张。养元术入门第二步比第一步更难,你要学会控制和适应,内摄而不外散。”
    罗柴德:“啥叫内摄而不外散?”
    华真行:“其实你继续练下去就明白了,但我还是提前告诉你吧。一旦感受到生机渐渐勃发,你会变得很敏感,各种欲望都会越来越强烈,因为你对它们的体会越来越清晰。
    所谓内摄就是要尽量去感受它,就像在不断了解自己。不同的人欲望也是不同的,但有很多基本欲望是相通的。
    既然是人,有文明智慧的人,或者按你更容易理解的说法,有理性的人,就要学会不能放纵更不能失控,这就叫不外散。反正有人告诉我,在非索港这个地方千万不能乱搞。
    欲望越来越强烈,情绪也会变得越来越容易躁动,很容易做各种出格的事情。当感性被放大的时候,用理性去审视与节制,依然能做到心平气和。这并不代表你没有感性,而是能将它体会与理解得更清晰……”
    最后这几句,其实既不是杨老头也不是华真行自己说的,而是引用柯夫子的话。罗柴德又追问道:“再接下来呢,我怎么知道自己已经完成了第二步?”
    华真行:“如果完成了你自然会知道。接下来在练习时你会感觉很舒服,甚至很有快感。这种快感并非是冲动式的,就是这么自然感受到,它也不是短暂的,而是绵绵若存。我没有办法具体形容,只能每个人自己感受。”
    罗柴德:“你的描述好神奇,控制和适应了欲望,同样也能得到快感?”
    华真行:“你可以这么理解吧,但不要自以为找到了原理。那么接下来的养元术入门的第三步,要勿迷勿惧。可以体会到这种状态,但无论你体不体会,它就是存在的。不能因此影响到你的意识活动,因为心神一散乱,就会浮想联翩。
    具体会有什么样的浮想,我想你也清楚。举个例子吧,你的英茎会随着呼吸起伏,你会想到什么,然后想去做什么?不论你想做什么,不要在这个时候想!顺便再提醒你一句,练功时衣服穿宽松些,尤其是裤子。
    假如你能做到,那么再接下来可能就不是享受了。生机沛足,人不仅会对自身的欲望敏感,也会对外界刺激敏感,感官将会变得很敏锐。
    假如没有相应的方法去引导,就算你内心不再躁动,也会被外界的刺激扰动,所以你要学会主动去控制,养元术入门第三步完成的标志是通耳窍。”
    罗柴德:“通耳窍,就是锻炼听觉吗?”
    华真行:“是适应听觉,不是锻炼听觉。知觉变得越来越敏感,是这一阶段自然会发生的事情。你在练习时会听到各种细微的嘈杂声,都是以前被意识忽略的刺激,甚至会以为自己产生了幻听。
    通耳窍,要保持刚才讲的所有状态,在感受到各种细微的声音之后,意识保持平静不要受其干扰,但也不要主动去听。这时你甚至能听到自己血液流动的声音,心跳和呼吸自不必说。”
    罗柴德:“我有点明白了!一般人的感受性与耐受性相反,对声音越敏感,对噪音就越难忍受。而你说的这种锻炼,是不是既能提高感受性,也能提高耐受性?”
    华真行:“你挺专业嘛,确实有这个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你能不受杂扰,准确捕捉到想听的声音。比如我们在这儿面对面的谈话,假如你想听我的心跳便能听见,甚至能听出正不正常。能做到这一步就算耳窍初通了。”
    罗柴德:“通耳窍之后呢?”
    华真行:“一窍通则七窍通,七窍通则诸官通,但现在和你说这些还太早,我还没有达到诸官通这一步呢。”
    罗柴德:“那你达到哪一步了?”
    华真行:“七窍通。从通耳窍入手,逐渐去体会其他的感知能力的变化。我今天用手指测温度和风速,以鼻子去感受空气湿度,就是这么回事。”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