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 机甲与刀

第1782章

    但直到现在,屠远也不能确定骥星河到底是怎么去的。
    所以在伊万诺维奇有所猜测,并进行逼问的时候,屠远保持了沉默并挂断了通讯,理由是要专心指挥即将开始的真正战事。
    屠远的理由无可挑剔,因为战事真的正式打响了。
    在武沉进入到帝国三号跃迁基地的第二个出入口,并且做出了和之前一样的开门战术时,艾达康下达了全军出击的命令。
    那些防御力超强的金属闸门,再也不需要武沉用气的力量来开启了,察觉到这一点的它,毫不犹豫的开始撤退。
    值得一提的是,在它撤退的过程中,它看到了它的兄弟十一王驾驶的侯爵甲。
    机体基本无损,躺在那里一动不动。
    它想过把这架机甲带回去,并不是为了给它兄弟收尸,而是为了亲眼看一看那枚纳米炸弹的威力。
    把脑子炸成一团浆糊,和把整个脑袋都炸碎,对于已经死了的十一王来说已经不重要了,但对于还没有死,而且脑子里也有一枚纳米炸弹的武沉来说,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只是武沉很清楚帝国出兵的速度有多么快,只是驾驶着侯爵甲,而且还受到了不少损伤的情况下,它很确定自己扛不住蜂拥而出的帝国机甲。
    曝光身份?
    先不说帝国现任的远征军大将军,肯定已经猜出了它的身份,却没有尝试进行任何联系,已经足以说明它对于帝国而言是死了比活着好。只说它选择暴露身份的下场,就是它绝对无法承受的。
    撤退过程中看到的那架侯爵甲,就像是在提醒它一样,来自于骥星河手下的命令让它到达了这个跃迁基地的出入口,同样是在对它做出某种提醒。
    对不起,我只是想活下去。
    武沉是仅有的七架能够成功撤退的侯爵甲之一,连同它们所驾驶的这七架侯爵甲在内,九十架侯爵甲里只有十五架侯爵甲里有驾驶者,其中也包括了十一王所在的那架机甲。
    全都是独立团猿之队的新兵,敢死队/炮灰一样的新兵。
    而在武沉成功冲出了三号跃迁基地的出入口,并全速冲锋到达了第二战区的最前线阵地时,大量的机甲混杂着各种防御力很高的军械,就已经从三号跃迁基地的两个出入口里冲了出来。
    率先打响战斗的,就是第二战区的炮兵部队。
    虽然在这方面的人员配置上,第二战区可以说是落后了联邦在异星上的其它所有战区,但火力却是一点都不弱。
    第二峡谷内的大地和两侧峭壁都开始震动,仿佛地震来袭。火光不断炸裂开来,以至于回头观看的武沉,隔着机甲都能够感觉到刺目。硝烟和尘土激昂的像是大型交响乐一般,还有特制的燃烧弹开始铺洒大地,不断跳跃弥漫的火焰像是在伴舞一样。
    而这还只是一个前奏。
    又又又获得第二战区指挥权的屠远,毫不吝啬的申请到了南天门和其它战区的远程火力支援,虽然尘暴对联邦的高空侦察单位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但第二峡谷内帝国跃迁基地的三个出入口坐标,却在之前就已经精确到了毫米级别。
    刚刚从跃迁基地里冲出来的帝国兵力,很难毁掉第二战区布置在这里的侦测装置和通讯矩阵,它们的动向被联邦看的一清二楚。
    远程火力的攻击速度很快,打的也非常精准,以至于在帝国从三号跃迁基地开始全军出击之后,已经过去了足足有二十分钟的时间,还是没能出现在距离两个出入口都只有两公里的距离,第二战区布置的真正意义上的防线。
    不计代价。
    这一次都不用伊万诺维奇下令了,所有人都知道这一仗的火力支援,是属于不需要考虑投入成本的级别。
    不知道短暂谈判过程的人,都很清楚一个跃迁基地对于帝国和联邦分别意味着什么。知道短暂谈判过程的人,更清楚在现今的局势之下,让帝国突破了第二战区的封锁,会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导致这一战的骥星河,能否被追究责任?是不是需要追究他的责任?相关方面有没有能力追究责任?
    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战后才需要考虑的,所有人都清楚这一点,而可以说是一手造成了这种局面的骥星河,更清楚这一点。
    只是,他现在还是不能动。
    咚咚咚……
    哗啦啦……
    咔嚓可擦……
    各种声响不断的传入他的耳边,以他的经验和听力水平来判断,他可以确定帝国在三号跃迁基地的兵力,基本上已经是全军出击的状态了。
    这一点完全在他的预料之中。
    从武沉、十一王等俘虏的口中,得知了这个跃迁基地的构造图、配置结构等等信息之后,李征帆就直接确定,帝国三号跃迁基地在建造的过程中,甚至是设计的环节,都没有考虑过防守作战。
    这一点也不难理解。
    武帝三世建造这一基地的时候,是在三年多以前。那个时候帝国在异星上的两大跃迁基地,都处于绝对安全的状态之中。即便后来战痕峡谷的战事上,帝国处于了劣势状态,可帝国毕竟撑了三年多的时间,而且还保持了随时开启大规模反击战的能力。
    帝国还在众神山战区有部分优势,怎么可能想得到战痕峡谷会输的那么快、那么惨呢?还有众神山,也会输的这么快、这么惨呢?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