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 机甲与刀

第601章

    之前是在九万左右不断波动,在‘辐射’开始暴走的时候,数值就会达到九万五左右,而在他让‘辐射’平息的时候,数值就会下降到接近八万五左右。
    以这个数字来进行感官上的判断,骥星河觉得他体内的‘辐射’量级,已经达到是十万的水平,比之前的最多的时候还要多一些。
    但检测仪器却检测不出来那么多。
    隔离病房内,以站桩姿势站在检测仪器面前的骥星河,不断的感悟着身体之中的变化,特别是关于‘辐射’的变化。
    如果把他身体之中的‘辐射’定为十万量级的话,那现在就是有四万一的‘辐射’,藏匿在了他的细胞之中。
    并不是直观的看到‘辐射’藏匿于细胞之中,而是骥星河的感觉,他其实看不见。
    另外五万九的‘辐射’,则是像之前一样,在他的血肉之中游走。
    还是把‘辐射’比作学校的学生们。
    暴走状态的‘辐射’是冲向食堂吃饭,在血肉之中平息状态的‘辐射’是在操场上体育课,藏于细胞之中的‘辐射’是在教室里上课。
    从学校的上空来看,冲向食堂吃饭的‘辐射’乌泱泱的,就算是校长想要在这个时候组织起‘它们’,也需要耗费一些时间和精力。
    在操场上课的‘辐射’乱中有序,只要体育老师吹哨子,‘它们’就会开始集合。
    在教室里上课的‘辐射’完全看不见,只有当堂老师知道‘它们’在教室里,这也是‘它们’最听话的状态。
    所以检测仪器并没有检测出来。
    那么,‘辐射’/‘气’能够延缓身体的衰老,就是因为它们会藏匿在细胞之中,进而改变细胞的分裂速度,或者是提升细胞能够分裂的次数?
    骥星河有了这个猜想。
    细胞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从受精卵开始,不断进行分裂,当增长到一定数量后,开始进行分化,并构成组织和器官。
    成年人的细胞总量在四十到六十万亿之间。
    人体细胞在不断的生成和衰老,不同的细胞生命长短也不同,如只有几小时生命的白细胞,以及与人体寿命相当的神经细胞,即人体的神经元。
    细胞除了有生命长短即存在周期的不同之外,还有可分裂次数的差距。
    当分裂次数达到极限,体内又无法产生新的细胞时,人体就开始衰老直至死亡。
    想到这些信息,骥星河察觉到了一个重点,他暂时就把辐射认定为气。
    “气能够增强人体的力量、速度,还有反应速度,这些是不是和气能够藏匿在神经元之中有关系呢?”
    “那如果我的气也能够藏在神经元之中,并对其进行增强,新式机甲使用的神经链接技术……”
    这其实是骥星河一直担心的问题。
    最适合他的神经链接技术,他却因为人老神经衰而无法使用,对于他来说实在是太残忍了。
    不单是战斗力的问题,还因为他热爱着机甲。
    从他小学的时候开始,他就喜欢变形金刚,长大之后从未放弃过打造/抓住一只/很多只变形金刚的梦想,当联邦出现了机甲之后,他和很多人一样梦想着成为一位机甲战士。
    但因为家庭、责任,他只能将这个梦想压在心底。
    未来的事情暂时不需要多想,着眼于眼前才是最重要的,骥星河继续感悟着他身体之中的变化。
    这些变化是他这些天努力的成果,不懂得气的修炼方法,只能依靠强大的精神意志来命令他体内的气。
    不听话就饿着。
    骥星河身体之中的营养成分,是谁想吃就能吃的?
    如果说猩猩面对气的时候,像是老师面对学生一样循循劝导,那骥星河面对气的时候,就像是一名将军面对一群学生一样。
    连新兵都算不上,就是学生。
    他体内的这些气能够感受到的压力,就可想而知了。
    哪种方法更好暂且不说,但从纪律性和服从性这两方面来看,骥星河的方法要更高效。在这种压力之下成长起来的气,平均素质也会更高一些。
    如果它们有平均素质的话,如果它们没有被骥星河给弄死的话。
    “目前看是稳定的状态啊。”穿好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冲了进来:“老骥,你感觉怎么样?如果可以的话,要不要是是打木人桩看看。”
    “是啊老骥,之前你每次打完木人桩,你身体的辐射值就会出现明显波动,希望这一次不会了。”
    “如果身体状态一般的话,就不要打了,咱们不着急啊。除了辐射值依然超标之外,你的身体已经恢复的很好了,基本上达到了正常状态。”
    近两个月的时间过去,骥星河身体遭遇的损伤,已经基本上痊愈了。
    这个速度超出了所有医护人员以及专家团队的预料,也让骥星河有了一个新的外号:不科学的骥星河。
    对应骥星河的另一个外号‘讲科学的骥星河’,让人忍不住啧啧称奇。
    其实骥星河的外号已经很多了。
    天下无人不识君,骥星河说他是这句话里面的君,当之无愧。
    几十亿人知道的情况下,外号肯定少不了,但能够被大多数人认同并广为传颂的却没多少个。
    如果有一个称呼次数排行榜的话,那排在第一位的一定是‘老骥’这个外号。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