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 抚宋

第764章

    虽然龙英洞,凑巴凑巴也只能弄出五六百个像样的战士来。
    胡茂本身也没有在意,但当他发现对面的营地似乎并不那么好打的时候,这龙英洞、雷火洞、下雷洞的士兵们一下子就显得重要起来了。
    肯定是让他们先去淌一淌对手的深浅啊!
    直到准备让这些注定的短命鬼们去送死的时候,胡茂才发现,还有一些短命鬼们居然没有及时赶到这里呢!
    如果远也就罢了,这么近居然还没来,肯定就是有些问题了。
    “统制,小人去看看黎发荣是怎么一回事!”雷火洞寨主阮力大声道。
    胡茂看了他一眼,道:“不必了,阮寨主,你和仇寨主两人先攻一攻,看看这岑重的麾下到底有几分成色?至于龙英洞,我派人去!”
    招了招手,一名军官走了过来,胡茂低语几句,那军官连连点头,转过身,带上十名士卒一路向着龙英洞方向而去。
    鼓声骤起,两洞士卒呐喊着冲向了对面的静悄悄的似乎没有一点反应的营地。
    距离营地二百步,冲锋的士卒突然便有人马失前蹄,脚下一虚,已是掉进了事先挖好的一些陷阱当中,陷阱并不深,不过两三尺,但要命的是,里头倒插着削得锋利的竹签子,运气好一些的,脚踩上去,被刺了一个对穿,运气差一些的,肚子撞上去,立时便破胸而入。
    这些部族夷兵,除了首领和最精况的一些武士之外,其余的人,可是没有甲的。
    盔甲,一直都是一种奢侈品,便是皮甲也是很难得的东西,更遑论是铁甲了。
    陷阱东一个,西一个,看起来毫无规律,但站在远处的胡茂和阮清政的脸色都是愈来愈难看了,站在他们这里,能很清楚地看到,本来呈一条散状线扑上去的这些夷兵们,慢慢地汇聚到了一齐,形成了几个团状的进攻面。
    那些陷阱,伤人不多,真正的目的,却是要让冲锋中的敌人在不知不觉之中挤到一块儿。
    接下来,当然就是覆盖式射击了。
    果然,当几团人马,冲到了百步之内的距离之后,寨内骤然便是鼓声大作,伴随着战鼓声的,是嗡的一声响,黑压压的羽箭从内里射了出来。
    “神臂弓!”阮清政赫然看着胡茂。“怎么这么多的神臂弓?”
    这些乌泱乌泱射出来的羽箭全都是用神臂弓发射的,他的力道与普通弓箭完全不同,与宋军打过多年交道的阮清政自然是识得的。
    神臂弓是大宋利器,非精锐不可得。便是胡茂所部,正儿八经的禁军,几千人的队伍里,神臂弓也不过百来张。
    但眼下对手,只怕有好几百张神臂弓。
    胡茂也是目瞪口呆,早前没有情报显示岑重的麾下有这么多的神臂弓啊?这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神臂弓作为军国利器,发放部队那都是有详细记录的,而整个广南西路的军事供应体系之中,可并不包括岑重的这些部队。而且,整个广南西路,也没有多少神臂弓啊!这东西,一向是紧着北方,西北方向的部队配置的。
    他们当然不知道,如今的神臂弓可不仅仅是只有汴梁的匠作大营才能制造了。
    西北的萧定便能仿制威力相差无几的神臂弓,而萧诚掌握下的由韩锬控制的兵工作坊,也是能制作的。
    神臂弓最为关键的地方,其实便在于原材料的制作之上,而在这些方面,萧诚控制下的势力,如今比起汴梁的匠作营甚至尤有过之。
    辽国人从宋人这里抢了不少的神臂弓回去,不是他们不懂得怎么制造,而是因为材料在强度等各个技术指标之上达不到神臂弓的要求,投入与产出完全不成比例,这才无法大量打造。
    岑重手里一直是有数量众多的神臂弓的,不过是没有拿出来而已。因为在岑重看来,对付这些地方武装,杀鸡那里需要用牛刀呢!
    直到这一次撕破脸,岑重也再也没有什么顾忌了,大杀器当然也就不用藏着掖着了。
    雷火洞,下雷洞遭到了这样的沉重一击之后,顿时如同受了惊的雀鸟一般,在丢下上百具尸体之后,转身便向回跑。
    寨子里倒也没有痛打落水狗,一轮齐射过后,便又恢复了安静。
    胡茂没有驱策这些夷兵们再度上前,因为很明显,这些人上去,除了送死,不会给营内的敌人带来多少的伤害。这个时候,还不到兔死狗烹的时候。
    他看向了阮清政。
    “我左你右。”阮清政利落地道:“对方只有千余人,我们不能用添油战术,要打,就尽了全力合身扑上去,一战定胜负。”
    “正有此意!”胡茂点头道:“让雷火洞,下雷洞从侧面吸引,只要撕破了防线,进入到了肉搏战,差不多就是结束的时候了。”
    两人商议妥当,正准备分别进兵的时候,身后却传来了声嘶力竭的呼唤之声,两人愕然回头,便看到先前胡茂派出去的那个军官,正用力地鞭打着马匹,向着这里跑来,出去的时候十余人,回来的时候,却成了孤家寡人一个了。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出来不安的情绪。
    跑到近前,这才看清军官的背后,还插了好几支羽箭,如果不是身上甲胄还不错,这军官早就见了阎罗王了。
    “敌人,黎发荣叛变了,龙英洞方向有敌人大股兵马!”军官哆嗦着有些语不成调了,“他们正在向着这里而来。”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