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极限警戒

极限警戒 第1503节

    琴丝淡淡道,“有时候水到渠成,未见得由得女修的。”
    夜星沉怔了下,他四世为人,自然知人,那一刻竟感觉琴丝并非妄想,而是真有准备。可琴丝本是谨慎的女人,如何会变得自负起来?
    对夜星沉而言,要和女修斗,琴丝似乎不够资格。
    叶宣儿却像看出夜星沉的疑惑,大声道:“敢想才能敢做,若是想都不敢想,那实在是荒废了一生。”
    琴丝回到正题,“因为天子基是光明的、有希望的,是以天子基内的人,就应该是坦诚的,没有隔阂的。没有隔阂,就会共享,因为共享,赵佶只要敢想,他就能获得他想要的资源。”
    叶宣儿、暖玉都是神色激动。
    她们本来觉得暗界的规则就是世人的巅峰,如今听到天子基的规则,才发现这才应是人类最终的规则。
    让能力释放,让希望绽放!
    一切的一切,不再是勾心斗角的彼此内卷,不再是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将旁人置身于生死动荡中,而是所有的行动,均为所有人的共同前行而努力。
    “但赵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还需要我们来进行数据收集。在天子基内对他进行询问,如果发生了什么异常,不好控制。”
    看向沈约,琴丝缓声道,“沈约,能否麻烦你进入天子基,将赵佶带出来?”
    众人都有好奇之意。
    他们都知道天子基的作用,知道那对善良有坚持的世人是个助力的地方,但助力不等于径直改造,真正改造还需要靠自身的意志,是以萧楠、赵佶都在挣扎中改变。
    可是沈约进入天子基会是什么场景?
    沈约是否需要天子基的改造?
    天子基门户开启,琴丝知道沈约不会拒绝她的提议。果然,沈约微有沉吟,举步进入天子基,到达赵佶的身边,抓住他,将他带了出来。
    众人露出惊异之色。
    沈约进入天子基带出赵佶,看起来不过是从一间房到入另外一间房带回一个人般轻易,但事实呢?
    并无烟尘从沈约身上冒出,相反,反倒有淡淡的光芒从沈约身上绽放。
    天子基本是明亮之地,一尘不染般,沈约身上的光芒,竟然比天子基内在的光芒还要明亮。
    但那种明亮却不刺眼,让人望见,反倒心生宁静之意。
    “正应该这样。”琴丝喃喃道。
    “什么意思?”暖玉、叶宣儿齐声问道,哪怕夜星沉、张继先都露出倾听之意。
    琴丝缓缓道,“根据释家经书记载,心性、西方世界、极乐世界,三藐三菩提,彼岸等各种称谓都是形容一种境界,那就是永恒的境界。”
    众人看着平静的沈约,倒是很快想到——琴丝这般说,是说沈约已至这种境界吗?
    第2245节 非幻不灭
    沈约境况多变,他从到了明界到暗界,再到八百年前,经历了太多离奇诡谲、不可思议的事情……
    但沈约未变,因此暖玉、石田秀子、叶宣儿久别重逢,再见到他时,没有任何生疏的感觉。
    她们认为沈约就该如此。
    可一个人如何会恒定不变?除非那人处于永恒的状态,就和真金般,它始终都是真金,无论它被深埋在地下还是在世俗中。
    沈约似明白众人的疑惑,缓缓道,“道德经开篇就讲,道是可以叙说的道理,却不是常道。”
    他知道说的听起来矛盾,解释道,“就和释家认为,世人执着无常为恒常,在无常中迷失自我般。道家是同样的看法,因此道德经伊始就说——此经讲的是恒久常道,是和世俗道理有区别的。”
    众人均是点头,听沈约又道:“道德经随后又定义有名、无名。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事实上,道德经中定义的无名,和释家的心性、极乐世界并无二致。”
    众人讶然,倒多是第一次听有人将佛道这般联系,唯独琴丝点头,似乎早有过类似的思考。
    沈约再道:“道德经随即又说,要看到天地之始,就要无欲,这又和释家的止观修行中的‘止’极为相近,而道德经说的‘常有欲,以观其徼’,其实和释家止观中的‘观’无甚区别。”
    夜星沉内心微跳,他自诩精通道佛,可直至今日听沈约言及,才发现自己和沈约仍有差别。
    精通道佛,终究还是区分了道佛,沈约却已这两道至理完全的融会贯通了。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这世界让人疲倦是因为世人制造了千差万别。”
    沈约轻声再道,“然后有更多的人随着这千差万别,兜兜转转,如同沧海孤舟,起起伏伏耗尽了一生的气力,却不知归途何在。”
    叙说时,沈约没有痛恨,只有怜惜,“庄子早说过生有涯、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死路一条的,可惜的是……世人很少认真去思索其中的道理。”
    “解决之道呢?”暖玉问道,“我们终究不能什么都不做。”
    沈约点点头,“是的,我们既然来到世间,终究还要做些事情。其实前人早就告诉世人如何观察这个世界的法门,那就是止观,那就是无欲、有欲中切换。要看全局,必须人在局外,要见欲界变化,当然要在欲界之外观察。止住心欲,才能真正的看到欲世界的实相,在止住心欲的观察中,方能真正看清楚欲世界的变化。不然以六根所见,均为虚妄。为什么?”
    暖玉凝神倾听,闻言立即道,“因为六根虚幻,以幻无法知真。”说到这里,她神色极为坚定。
    沈约点头示意暖玉说的不错,看着众人,真诚道,“我自幼时,家师就传授我这些法门,他告诉我,人不会无欲,因为生而为人,怎能无欲?但他又说,但人可以决定,他是否要受到欲望的控制。当我等受到欲望所控,或者变成欲望的奴隶、或者成为欲望的傀儡。成为奴隶就是挣扎一生,成为傀儡就是化身权术,试图将一切掌控之中。”
    轻吁一口气,沈约缓缓再道,“只有我们看清欲望的本质,才能利用欲望建造一些真正有利自身、他人的事情。但这些事情或许会留存片刻,终究仍是幻灭。既然王图霸业、都归尘土,那欲起欲灭不过亦归尘土。我想当年杨坚入昆仑寻求霸道永久仍是执着,孙思邈因为看破此事,才有追求永恒之举。”
    夜星沉赞道,“说的极好。”他听过太多假大空的仁义道德,早就极度反感,可听到沈约所言,却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何也?
    只因对方言行合一,做到他自身说的一切。
    “而当我们能看清欲望的本质虚幻后……离开虚幻后……”沈约回到琴丝方才提及的事情,“我们就会发现永恒。”
    环望众人,沈约凝声道:“此为幻灭灭故非幻不灭之语的真谛。”
    知道幻灭,才会发现不灭!
    知道心无常,才会证悟心性永恒。
    沈约所想结语再现众人眼前,在场众人,无不是心智坚定,知己所为之辈,闻言仍忍不住在想——我这一生,但求生之真谛,直到听沈约所言,才明白真谛恒在,自己只是缺乏去发现的眼睛。
    幻灭灭故非幻不灭!
    永恒之境,并非妄言妄想,只要真正去妄就可证得。
    如何去妄,无非正行正思……
    叶宣儿想到这里,激荡道,“沈约,你说的极好,你今日所言,我再度传给暗界的大众,我想你不会反对。”说话间,有影像从她的空间呈现出来。
    暗界无数人或坐或卧,或静或思,但均是抬头仰望。他们看的方向,正有沈约的身影。
    沈约对此丝毫不觉得意外,因为当初在暗界蛇厦一战,叶宣儿就用如实记录的手法来让大众评价沈约的为人。
    叶宣儿坚信一点,要认清一个人,不是看他说什么,而是要看他怎么做的!
    就因为这样,沈约才能极快的得到暗界众人的信任。
    “世人不需要神。”
    叶宣儿扬声道,“但世人需要有些人指引他们怎么去做——世界给了世人太多错误的模版,我想如今,应该给他们真正正确的指引了。”
    沈约笑笑,没有谦虚同样没有骄傲,他看向了倒在地上,却睁开了眼的赵佶,“赵佶,你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变故,知道一切浮幻之理,如今欠缺的不过是坚定去做。”
    赵佶竟有惶惶不安之意,不过他还是明白沈约方才那番话,更是对他的点醒,迟疑道,“我在天子基得到了净化,对以往所为着实惭愧,但又知道真心改过,总不算晚的道理,因此在刹那……突然进入一种心安的境界,好像是入定了。”
    说话间,赵佶迟疑道,“我算是入定了吧。”
    沈约沉声道,“心无外萦内缠,就为入定。境界分层,是由于定力深浅……”
    第2246节 赵佶的前生
    沈约提及入定倒是驾轻就熟。
    修行在于改正行为,改正行为就需静思行为的意义,要静思行为的意义,就要有足够的精力。
    有人说成名要趁早,可修行其实更是要趁早,修行本是清醒、向往清醒的举动,既然如此,就需要十足的精力。若等精力衰退,再想着证悟常人无法企及的顶峰,又如何能够做到?
    足够的精力如何获得?自然是养精蓄锐。
    年轻人精力充沛,远比年长者适合修行。鸠摩罗什七岁从母出家,这才证得无上妙法,传承经文妙意,沈约更是自幼修行,这才念念皆清。年长倒不用颓废,当下改正,总比死不悔改要强上许多,若有恒心,慢慢静养,合乎“自然之道静,而天地万物生”的道理,一样能有所成。
    常说禅定分四禅八定,是说入定有八个层次,第八层自然比第一层禅定要高明,但能入禅定一层都算不易,有人终生坐禅,却连禅定层次都不清楚,如何入定更是一头雾水,入到哪层更是稀里糊涂,如此修行反增痴昧,又有何益?
    沈约却清楚知道禅定层次境况,提出入定关键两点——心无外萦内缠,就算入定。
    赵佶听沈约提醒,思索片刻后才道,“那一刻,我的确忘记所在,同时没有什么念头,进一种心安境界,住于光明之中,甚至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
    望到沈约微有讶异的神色,赵佶不由道,“沈先生,我没做错什么吧?”
    沈约摇摇头,只是道:“说下去吧。”他吃惊是因为根据赵佶的描述,赵佶在那片刻竟入四禅之定。
    在修行中,并没有固定时间进入某种禅定的说法,也没有修行到某个层次,必定需要多长时间的约束。
    事实上,进入禅定,就是意识脱离欲界进入色界、无色界的状态。欲界无禅定,有欲望存在,就不可能进入禅定中,因为暂时脱离欲望,这才欲望之幻不生,欲望之幻不生,六尘五蕴自然减弱,就会让入定之人观到囚困于欲界无法发现的事情。
    然后因为六入之触受在那时候丧失作用,入定之人没了生理本能的驱动,就会重新认知这个世界、正确认知这个世界,进而成就四智,因此才有止观双运、定慧相生的形容。
    有人天资不够,常修常坐,可连进入一禅都是困难,有些人却是天性清醒,可一气至禅定最高层,比如说释迦弟子优波离,从未习定,但凭借对释迦的强烈相信和尊敬,在释迦的简单指引下,站立时竟一鼓作气体会到四禅八定的各个层面。
    赵佶非修行者,却能径直入四禅之定,一方面是因为天子基助力,另一方面,倒也显出他的天资绝对不差。
    沈约并没有赞许鼓励,倒不是打击赵佶,而是知道初入定者会因为入定之喜反倒执着法喜,舍本逐末后追逐那种喜悦,反倒因为意尘增生导致不进反退,反倒耽误了修行。
    执果却忘记因缘,自然无法再度得果,就和守株待兔,徒劳无功般。
    赵佶不知沈约的苦心,却坚信沈约所为都是为他考虑,放下心事道:“我见到大光明后有些惶恐,一时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念头起,随即想到既然有六道轮回,那不知道我前生是谁?”
    沈约沉吟不语。
    赵佶略有惶惶道,“我知道不该动念……”
    沈约摇摇头,“入定并非不动念,因为若想修慧,明念必不可少。不过动念明观却不染念方是正途。”
    赵佶明白过来,“沈先生是怕我坠入一念无明中,再起尘垢吗?”
    一言落,众人均有惊奇之意,暗想赵佶如此警醒明白,所言极合道理。
    一说修行,俗人若不是认定烧香、拜佛,就是说清规戒律,脱离欲望四大皆空什么的,本身就被世俗塑造的刻板印象束裹,终究难明证悟真意。
    烧香持戒是为静心,清规戒律本是为养精蓄锐。
    修行的目的绝非是克制欲望,而是直面欲望、看清欲望,进而从欲望中跳脱出来。
    这就和痴汉面对美女,只沉迷一张画皮,哪怕被坑的倾家荡产都不知悔改。可若是能看清楚画皮之后的森森白骨,蛇蝎心肠,那或是退避三舍,或是力斩迷惑。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