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悠闲人生:我有万亩草原

第480章

    羊不是完全白色,而是有些蜡黄的感觉,在雪地里还是挺明显的。
    江风今天出来牧羊,也是因为有些无聊,就出来透透气,顺便直播。
    稳定下来后,其实还是有老婆比较好,这样闲下来可以和老婆一起玩,也可以玩老婆。
    江风向大家解释道:
    “冬天肯定是要出来牧羊的,因为雪下面就是草。”
    “现在雪比较薄,羊群完全可以抛开雪吃草。”
    “羊也知道这些,这一方面羊就比牛要聪明了。”
    “牛很娇气,它不自己刨雪,看不到草它就不吃。”
    “今天牛场也要放牛,但是放牛之前我们还会让马在上面跑一圈,让马把草都踩出来才行。”
    江风之前就说过,牛在吃草方面很挑剔。
    不好的草不吃,和羊在一起也不吃。
    所以才扩充草场,专门在湖泊那边的草地上放牛。
    江风看着眼前的羊群。
    又看着积雪覆盖的草场。
    他又是说道:
    “现在天气好,赶紧带着羊出来吃些草。”
    “再过两天又要下大雪。”
    “牧民对雪的感情比较复杂。”
    “雪太大了的话,积雪覆盖太厚,羊群不好找草吃,掉膘就比较快,毕竟不是谁都有牧草储备的。”
    “雪太小的话,来年的草就长得不太好,瑞雪兆丰年,这个对草原也适用。”
    “所以大家会祈祷,雪下得刚刚好就可以。”
    江风继续讲述着牧民的故事。
    网友们看出了牧民的不容易。
    冬天虽说牧民能休息,但也要忙碌,并不是完全放假那种。
    没多久,几人把羊群驱赶到了固定吃草的区域。
    然后,哈丹跑到羊群的最前面,让头羊停下。
    领头羊停下,其它羊全都停下。
    然后,它们也不知道要干什么,就开始刨雪找草吃。
    无人机拍摄着羊群的画面。
    网友们看到绵羊用前蹄在向后刨雪,跑出来一些很硬的带着枝节的植物。
    它们刨出来后,就直接伏低身子吃草,最不断地咀嚼。
    牧场员工从骆驼上下来,找那些没有被积雪覆盖的石头、干草地等地方坐下休息。
    因为一直骑着骆驼是不太舒服的,不如坐在地上舒服。
    要是坐的累了,就站起来走走。
    江风也在边上,就直播羊群吃草的场面。
    虽说冬天的羊群不如先天那般生机勃勃,但是看着它们抛开雪吃草的画面,也有几分解压的感觉。
    “冬天出来放牧,不仅是为了让它们吃草,也是为了让它们吃雪。”
    “这么冷的天,不好在水槽里放水喝。”
    “羊渴了就会吃雪。”
    “牧民要做的,就是给它们补充盐分,会用专门的饲养盐给它们吃。”
    “补充身体钠元素,帮助羊的消化,也能让它们更快的长膘。”
    江风化身科普博主,继续讲述。
    他的直播一如既往,悠闲自在。
    杨茂林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他从骆驼的行囊里取出一把马头琴,独自拉着。
    江风离他比较远,只能远远听到些马头琴的声响。
    无人机拍摄过去,杨茂林的衣服不怎么干净,但是看着很保暖。他的形象就是真正的老牧民的那种形象,身上的气质和现代人格格不入。
    哈丹和布日古德则聚在一起,商量着吃点什么。
    江风也没什么事,就坐在一块空地上,看着羊休息。
    牧民冬日的日常,大抵就是如此。
    第290章 场主,快回来吧,梅花鹿打架了!
    雪地里,羊群在翻找草吃。
    它们抛开积雪,吃着被雪覆盖着的坚韧牧草。
    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现羊群贴的很紧。
    它们知道这样比较暖和。
    就像是组成了一个大的棉被,里面的温度会一直保持比较高。
    也不是说羊有多聪明,相反,这都是它们的本能活动,完全就是靠着本能驱动。
    这片草地吃一会儿后,杨茂林和哈丹就挥舞着鞭子,驱赶羊群去下一块草地。
    江风走在杨茂林的身边,牵着骆驼,和杨茂林聊着。
    “老杨,讲讲以前冬天放羊的故事,大家挺喜欢听你讲故事的。”
    江风和杨茂林说道。
    杨茂林是老牧民,从小就放牧,后来经历过一场白灾。
    所谓白灾就是因为天气突变,羊群突然遭受大病,全死了,是牧民最害怕的灾难。
    那以后杨茂林就在江风家里的牧场做羊倌。
    杨茂林今年三十五六岁,比江风大十多岁。
    杨茂林想了想,说道:
    “现在条件很好了,我八岁的时候就开始放羊,冬天放羊的时候,我的鞋都是破的,走一天下来,脚冻得都没有知觉了。”
    “那还不是在放。”
    “以前的牧民很辛苦,赚的也不多。”
    “大部分牧民都没有什么想法,就想好好放羊,卖了羊挣钱。”
    “现在科技发达了,牧民之间相互传授经验,慢慢的也越来越正规。”
    “还有就是要感谢政府,感谢组织,草原才能发展这么好。”
    杨茂林的话很朴实。
    网友们纷纷回应道: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