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游 > 禁区之狐(上)

第2265章

    于是她充满期待地紧盯着电视机屏幕。
    ※※※
    卡马拉突入禁区,搅动起禁区里的浑水后,没有选择自己射门,而是……突然送出一脚横传,给了在后点拉开空间接应他的胡莱!
    阿尔贝塔齐作为一个素质优秀的门将,再一次做出了惊人的预判和反应——在他的队友们都只能眼睁睁看着足球被传过去的时候,他就转身往回扑了。
    一步转身,再两步助跑蹬地后,他整个人飞扑出去,把身体横过来,一只手臂前伸,一只手臂高举,以这个稍微有些奇怪的姿势最大化增加他的防御面积……这是阿尔贝塔齐为什么总能扑出很多射门的原因——他总是在尽一切可能为扑出一个球而努力。
    扑回去的他看到胡莱在跑动中抡起了左脚!
    他心头一喜——所有人都知道胡莱的左脚和他的右脚比起来差远了,所以这球如果是左脚射的话,打不进的几率就大大增加了!
    其实胡莱也是不想用左脚射门的,但没办法,步点来不及调整。
    球员们在训练中总是会被要求按照规定的动作来做,射门就要有射门的指定动作。但其实真到了比赛中,并不会有多少射门是完全符合教科书要求的规范动作。
    所有的那些教条,到了实战中,都被简化成了一句话:“不管怎么样,能够球打进球门就行!”
    如果步点合适,胡莱是希望用右脚外脚背把足球弹向球门的。但现场情况没那么完美,当足球被传过来时,胡莱发现他等不到自己用右脚来射门了,必须是左脚,也只能是左脚。
    他知道自己的左脚算不上好,也只能硬着头皮上。
    他左脚踢向足球!
    阿尔贝塔齐飞身扑了回来!
    被胡莱踢中的足球飞向……没有飞向球门,而是飞向了胡莱的脸!
    他的左脚总归还是不太熟练的……
    胡莱只觉得眼前一黑,嘭的一声!
    足球在他的脸上砸了个结结实实!
    腾在空中,把自己身体伸展到极限的阿尔贝塔齐瞪大眼睛看着足球被胡莱踢到他自己脸上后,又折射反弹,飞向了另外一侧的球门……正好和空中的阿尔贝塔齐“擦肩而过”!
    他跟着足球扭头,瞪大的眼珠子里将这一幕全部应在了视网膜上:
    足球飞进了球门!
    以这种谁也没想到的,匪夷所思又带着滑稽的方式飞进了阿尔贝塔齐的球门。
    这是本场比赛的第二幕!
    第1140章 进球真就那么容易?
    “胡莱射门!球……诶?这球?这球进啦!!”
    沈浪这短短一句话里出现了好几次语气上的转折变化,犹如做了一次过山车。
    一开始是兴奋的高呼“胡莱射门”。
    他在看见足球被胡莱打在自己脸上的时候,“球进了”这句话硬生生被咽了回去,就只剩下一个“球……”。他以为这球胡莱出现了失误,是不可能再进了。
    但紧接着打在胡莱脸上的足球再次发生折射,竟然又弹向了球门!
    沈浪满脑子都是不确定——这球难道还有戏?
    最终,足球飞进球门,他虽然高呼“这球进啦!”可语气中更多的已经不是振奋,而是震惊:
    我操,这也行?!
    这句话都到嘴边了,但就算沈浪以“什么都敢说”,这句话也是万万说不得的。所以他凭借这极强的职业素养和自制力,把这话咽了,尽管如此他也依然震惊不已。
    这球真是他职业解说生涯中仅见的匪夷所思进球……
    在胡莱第一脚打在自己脸上时,所有人可能都觉得利兹城的进攻到此结束了。而且还是以这么一种搞笑滑稽的方式结束,搞不好赛后胡莱又会被意大利媒体好好嘲弄一番……
    想一想双方首回合比赛,胡莱仅仅只是在最后时刻的射门被阿尔贝塔齐扑出去,露出惊讶的表情,就让意大利媒体做成了表情包,在节目中大肆嘲讽。
    现在自己把球射在自己脸上,还有比这个愚蠢的错失进球机会先例吗?说不定这次意大利媒体还要专门制作一个“最愚蠢错失机会”的top10,然后让胡莱的这个球名列其中呢……
    可谁能想到,明明是踢失误的球,最后却还是变成了个进球呢?
    不少人在这个进球面前直接就呆住了。
    沈浪还算好,能够发出声音,口播进球。
    普通的球迷观众,直接就目瞪口呆地看着电视机屏幕,有些不敢相信这球真的进了。
    这样也能进球的?!
    “日了……”谢兰盯着电视机屏幕喃喃道,忍不住曝出粗口。
    而她的丈夫,也难得没有对妻子的这句粗口提出抗议。
    因为他也被惊呆了。
    网上被球迷发出了弱弱的疑问:
    “那个……我想请问一下各位大能,这球……算胡莱他自己助攻自己吗?”
    没人回他,大家都还没从震惊中回过神来。
    ※※※
    和电视机前那些能通过摄像机镜头捕捉到更多细节的观众们不同,现场的球迷其实看的不是很真切。
    所以他们反而没有看电视直播的震撼,看到足球飞进球门,城市球场响起了各种各样的声音。
    有远道而来的利兹城球迷们的欢呼,也有费伦茨球迷们痛苦地大喊,还有不满的嘘声……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