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穿之我爹是朱标 第319节
如今朱至在福建推行,看着吧,用不了多久,泰定帝一定会在大明境内完全推行。
朝臣们明白,反对的人知道如果不趁泰定帝没有完全推行前阻止,一但泰定帝下定决心,就现在他们这些舍不得把手里的田地全都交给大明的人,彼时还能是泰定帝的对手。
就得趁事情没有定下前想办法改变,绝不能让泰定帝下了诏令,否则事情就麻烦了。那,他们就得想,该怎么样才能阻止泰定帝。立时间他们便将注意力放到朱雄英身上。
朱雄英是太子,大明名正言顺的太子,一但泰定帝有个什么三长两短,朱雄英就可以顺利登基。
泰定帝眼看就要失控了,那他们就想想办法换一个可以掌控的皇帝。显然,朱雄英就是那个在他们看来可由他们掌控的人。
所以,一群人便想着怎么可劲骗朱雄英为他们所用。
看到这里,朱至想的是,她哥那么多年的表现,怎么看也不像个傻子,怎么会有人觉得,她哥会为朝臣们所用,最后能听他们的话一道商量谋反这个事?
这个疑惑,朱雄英料到朱至肯定想不明白,因此,朱雄英在信中为朱至解释了。
他们愿意相信朱雄英会为他们所用的原因很简单,他们从心底里相信,无论是谁都不可能舍得错过唾手可得的皇位。朱雄英已经是太子,离那个位子只有一步之遥。
可是,试问古往今来的太子有几个是能顺利上位的?
太子别看离那宝座只有一步之遥,却有太多人止于那一步。
所以,那些官员们觉得他们可以帮着朱雄英迈过那一道坎,真正掌控天下,朱雄英会拒绝吗?
傻子,他们是不会认为朱雄英是个傻子,却只会觉得朱雄英必免不了如同很多太子那样,急于早早登上皇位。
泰定帝显然也明白他们会利用这一点,由着他们自信满满的把朱雄英变成他们的人。
然后,不二话,联合朱雄英手里最适合配合他一道造反,甚至会很乐意他造反的人-凉国公蓝玉。
这可是凉国公。大明朝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凉国公。
不过,凉国公上回北伐时犯了一点小错,被泰定帝罚去寺庙反省了一个月,想来凉国公心里未必对泰定帝没有不满。一个不能由人们掌控的皇帝,一个可是有着凉国公血脉的皇帝,朱雄英那一声舅公想必绝不会白叫。
果然,朱雄英出面一说,凉国公二话不说的决定支持朱雄英。
这回苦于手中无兵的人高兴了,有凉国公在,那还需要担心什么吗?这支持朱雄英上位的事一定能够办得漂漂亮亮。
怀揣这样的念头,这六部官员更是让朱雄英用太子之职,将能守卫泰定帝的人全都调离,既为太子,本身朱雄英就有调动百官之权。
朱元璋与当年的太子,如今的泰定帝共用臣子这个事,泰定帝今日也是有样学样,甚至学到极致,凡朝中臣子,皆听朱雄英调令。
这般大的权利,从前有人觉得当这大明朝的太子实在是太出人意表了,到现在看着朱雄英可以随意把官员调出北平,把泰定帝架空,自是暗中窃喜。同时也在想,要是泰定帝看到自己给了儿子那么大的权利,最后竟然把自己坑得渣都不剩,他该是什么反应?
不少人表示,嗯,他们挺期待。
当然,朱元璋回了北平,暂居于北平这个事,无人忽视。
朱元璋虽为太上皇,然泰定帝默许朱至做下的事,何尝没人寻到朱元璋面前。对此,朱元璋态度相当清楚,泰定帝既然现在是皇帝,他做的任何事,谁都不许说三道四。不管他们服与不服,都忍住。
正是因为试探朱元璋无果,才更让他们下定决心不管不顾,定要一道把朱元璋和泰定帝解决了。
只能说,也不知这些臣子哪里来意味,认为凭他们那点本事,他们一准能把开国的朱元璋,稳稳当当从太子登上皇帝之位的泰定帝解决了?
迷之自信造就的后果就是,等朱雄英和凉国公带着他们进皇宫时,别管是朱元璋也好,泰定帝也罢,父子一堂等着他们。
当看见这一对父子时,不少人心头直跳。
说实话,连宫城同的守卫都被朱雄英搞定,兵不血刃他们就进了宫,站在这儿,正高兴的官员们压根没有意识到,太过顺利的局面何其假。
但这一刻,看着朱元璋和泰定帝身边没有一个守卫,只有贴身伺候的宦官,甚至,泰定帝见着他们竟然还跟他们打招呼道:“来了!”
一句来了,无端让人听得头皮发紧。
什么来了?为什么会是来了?怎么就是来了?
下一刻,他们就知道了。本来冲在最前面的士兵突然掉转头将他们围住。
!!!如此戏剧的一幕让他们心惊肉跳,不可置信。不约而同唤了一声太子!
太子缓缓转过身,面容冷峻的问:“在你们看来,孤就那么蠢?”
蠢得听他们几句话撺掇,便起了篡位之心,轮为他们的棋子?毕竟,一个杀父夺位的太子,那还不是由着他们想怎么摆弄就怎么摆弄?
面对眼前问着他看起来是不是蠢的朱雄英,一个个确实以为朱雄英好糊弄的人,在这一刻再也控制不住发颤。
此时,他们终于意识到,从始至终,从始至终都是计,都是引他们入局的计。
由此他们也该想到自己会是什么结局了。
至于自知已经无力回天的这些人是如何骂朱家这么三代人的,朱雄英也就不说了。
而这些人,既入局中,泰定帝就等着他们中计,至此,又怎么可能放过他们。杀一儆百,变革在即,朱至在福建需要震慑,泰定帝更要震慑天下,以令天下知,谁敢有违朝廷诏令是何下场。
不得不说,朝廷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杀戮,瞧着人无一不惊心。
本来心里有些不赞成变革的人,于此时此刻都只能歇了。
没办法啊,今时不同往日了。
绝对的君子专权,让大明皇帝的权利空前的大。
他们不是没想连合其他藩王一道动手,毕竟朱元璋都下令削藩了,诸王若不动,以后就只能是手中无权的光杆王爷。
可惜,面对朱元璋,没一个敢动反抗的心思。
藩王们没有人愿意为配合,唯一能想到的人,朱雄英却是诱饵。失败的前例有目共睹,朝廷控制所有的兵马,无人能与之争锋,想动手,想谋反,他们有什么资本能与大明对抗。
没有人一切都是空谈,终究,他们这些人都成光杆司令,生死尽握于皇帝一念之间。
所以,为什么朱至敢说变革就变革,说重分田地那就分了。就是因为不管是为官也罢,为臣也好,他们再怎么联合在一起,手里没有兵的他们,更没有百姓支持,注定他们没有反抗泰定定帝的资本,掀不起任何风浪。
王莽改制把自己作死的结果,不会发生在大明。
朱至知道北平发生的事后,心里也就有了底,明了这回没有人会再敢吱声。
生与死,皆在帝王一念之间的结果便是可以绝对的独断专行,无所顾忌。
虽然朱至知道这样的专权对天下人并不是一件好事,但在改革一事上,这是好事。
今日大明所行的改革,但凡有为民着想之心的人都清楚的知道,这对天下万民意味着什么。
对此,有反对的人,也有支持的人。
朱至在福建推行此法时,有不少读书人俯跪在地,叩谢于陛下和公主。
损上层之利而惠于下层,只有真正心怀百姓的人才能做到。
因而,接下来朱至推广的变革就在无波无澜中完成。
信国公得知福建再无人闹事后也算松一口气,不闹事挺好,不闹事挺好。
等朱至把福建境内的田地分完,信国公那头其实也同样把该建的探查点建好了。
朱至也曾前去看过,毕竟倭国这样小国敢一再犯我边境,伤我百姓,要说朱至没点想法是断不可能的。
毕竟,就这忙着改革的时间,朱至已经让人开始准备船只。
信国公得知朱至那点盘算时,也跟朱至细细说起这陆战和水战的区别,总而言之就一句话,尽快让朱至上手。
朱至是个好学的人,信国公教得用心,她也学得用心,别管是在造船上也好,配置大炮地雷在船上这事也好,就一句话,让懂行的人来。
她是初来福建乍到不错,福建可有不少人早就对付倭寇多年。
朱至照旧按以前的行事风格,砸钱。她只要人建出坚固又迅速的船只,可以击敌于外,也可以防御于外。
对此,趁着信国公在,朱至就建议了,一味只在大明境内设堡监视有什么用,就得派人出海巡防。这海上的地盘也得划好了,免得以后起争议。
这个,信国公听着也是一愣,随口就道:“那不都是我们的吗?”
哈哈哈!说得一点都没错,都是他们的。
“那就得广而告之,好让人知道,那些地方是咱们的,不许人越过半步。否则,但有越界者,诛!”朱至顺势提出,信国公就喜欢朱至这霸道的小模样!
本来啊,屡犯他们大明海域,扰他们百姓的倭寇,无人不思灭之。但是架不住朱元璋早把倭国列为不征之国。
何为不征之国。便是朱元璋告诫儿孙不得恣意征讨之国。朱元璋将十五国列为不征之国,分别是:朝鲜国、倭国、大琉球国、小琉球国、安南国、真腊国、暹罗国、占城国、苏门答剌、西洋国、爪洼国、湓亨国、白花国、三弗齐国、渤泥国。
可是在朱至看来,这征不征的,人不犯我,我自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诛之。
倭寇,接二连三犯我边境,伤我百姓,抢完就走,都不带犹豫的。这是拿大明百姓当什么?储备粮库吗?缺了就来一趟,不高兴也上岸来打一波?朱至但知倭寇行径,气得咬牙切齿,给她先等着,她要是不把这么一个小国灭了,她就枉活这一世。
不过,这海界一事,朱至也没有打算独断专行。怎么说这可都不是一件小事,日常百姓出海捕鱼所到之处那得考虑,甚至于这海离陆地的距离也得考虑。
因而朱至和信国公亲自出海。
第一回 出海坐船,信国公挺担心朱至晕船,好在朱至没有,上了船,那是如履平地。
听着福建的船民说明他们在哪一处捕鱼,而日常倭寇从何处进犯,朱至和信国公第一回 出海就正好碰上了。
无二话,见着倭寇绝不能不打,对面好像也是急冲冲想杀过来占点便宜。没想到碰上朱至和信国公。
他们两个出海,最好的海军敢不跟着一道护卫?他们两个但凡有半点差池,海军们都可以死一死了。
倭寇,那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要不是因为他们不好出征倭国,否则早打到他们家去了。
结果怎么样,他们不打,这群倭寇却总想从他们百姓身上得些好处,哼,真真是半点不知足。
“往后见着倭寇,他们敢犯大明,来一个杀一个,来一双杀一双。”朱至随行那是带了望远镜的,这船上同样也装了,因而不等倭寇们靠近,早已有人发现来报。
对此,信国公对朱至让人弄出来的望远镜那叫一个赞不绝口。
“这确实是好东西。”
朱至对此道:“好东西多着,现在这点算不得什么,等将来有机会,我给您再多送几样。”
信国公那自是愿意的。
朱至一来,大炮地雷那都配上了,要对付倭寇,都没让他们靠近,人都已经被打倒了。
倭寇一看这军队不同于往日,火力太猛什么的,他们顶不住,想抢船没抢着,见势不妙,掉头就跑。
行吧,跑了就跑了,朱至和信国公都没让人追,毕竟他们今天是来看看环境的。
当然,一次就想把这海界定下来,明显是不可能的,再有朱至提及的海军巡逻,那就得想想要怎么巡逻才不至于被倭寇围了,又能够起到及时发现倭寇进犯,同时也能迅速在海上解决倭寇的办法。
商量再三,这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是必须的。而且必须要保证不能间断,若遇海浪,须得想想要怎么样及时回岸。
这牵扯所须的人才是各方面的,万万不能随意定局。
朱至是觉得,这是第一回 ,有问题实属正常,慢慢摸索,有问题就解决问题,重点是负责巡防的将军及时调整,必要让规矩利于海军们行事,也能守卫百姓。
对此,这点原则必须放在首位,无论何人须得牢记他们的初衷是守卫百姓安宁,只要能够做到这一点,那就是对的。
--
朝臣们明白,反对的人知道如果不趁泰定帝没有完全推行前阻止,一但泰定帝下定决心,就现在他们这些舍不得把手里的田地全都交给大明的人,彼时还能是泰定帝的对手。
就得趁事情没有定下前想办法改变,绝不能让泰定帝下了诏令,否则事情就麻烦了。那,他们就得想,该怎么样才能阻止泰定帝。立时间他们便将注意力放到朱雄英身上。
朱雄英是太子,大明名正言顺的太子,一但泰定帝有个什么三长两短,朱雄英就可以顺利登基。
泰定帝眼看就要失控了,那他们就想想办法换一个可以掌控的皇帝。显然,朱雄英就是那个在他们看来可由他们掌控的人。
所以,一群人便想着怎么可劲骗朱雄英为他们所用。
看到这里,朱至想的是,她哥那么多年的表现,怎么看也不像个傻子,怎么会有人觉得,她哥会为朝臣们所用,最后能听他们的话一道商量谋反这个事?
这个疑惑,朱雄英料到朱至肯定想不明白,因此,朱雄英在信中为朱至解释了。
他们愿意相信朱雄英会为他们所用的原因很简单,他们从心底里相信,无论是谁都不可能舍得错过唾手可得的皇位。朱雄英已经是太子,离那个位子只有一步之遥。
可是,试问古往今来的太子有几个是能顺利上位的?
太子别看离那宝座只有一步之遥,却有太多人止于那一步。
所以,那些官员们觉得他们可以帮着朱雄英迈过那一道坎,真正掌控天下,朱雄英会拒绝吗?
傻子,他们是不会认为朱雄英是个傻子,却只会觉得朱雄英必免不了如同很多太子那样,急于早早登上皇位。
泰定帝显然也明白他们会利用这一点,由着他们自信满满的把朱雄英变成他们的人。
然后,不二话,联合朱雄英手里最适合配合他一道造反,甚至会很乐意他造反的人-凉国公蓝玉。
这可是凉国公。大明朝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凉国公。
不过,凉国公上回北伐时犯了一点小错,被泰定帝罚去寺庙反省了一个月,想来凉国公心里未必对泰定帝没有不满。一个不能由人们掌控的皇帝,一个可是有着凉国公血脉的皇帝,朱雄英那一声舅公想必绝不会白叫。
果然,朱雄英出面一说,凉国公二话不说的决定支持朱雄英。
这回苦于手中无兵的人高兴了,有凉国公在,那还需要担心什么吗?这支持朱雄英上位的事一定能够办得漂漂亮亮。
怀揣这样的念头,这六部官员更是让朱雄英用太子之职,将能守卫泰定帝的人全都调离,既为太子,本身朱雄英就有调动百官之权。
朱元璋与当年的太子,如今的泰定帝共用臣子这个事,泰定帝今日也是有样学样,甚至学到极致,凡朝中臣子,皆听朱雄英调令。
这般大的权利,从前有人觉得当这大明朝的太子实在是太出人意表了,到现在看着朱雄英可以随意把官员调出北平,把泰定帝架空,自是暗中窃喜。同时也在想,要是泰定帝看到自己给了儿子那么大的权利,最后竟然把自己坑得渣都不剩,他该是什么反应?
不少人表示,嗯,他们挺期待。
当然,朱元璋回了北平,暂居于北平这个事,无人忽视。
朱元璋虽为太上皇,然泰定帝默许朱至做下的事,何尝没人寻到朱元璋面前。对此,朱元璋态度相当清楚,泰定帝既然现在是皇帝,他做的任何事,谁都不许说三道四。不管他们服与不服,都忍住。
正是因为试探朱元璋无果,才更让他们下定决心不管不顾,定要一道把朱元璋和泰定帝解决了。
只能说,也不知这些臣子哪里来意味,认为凭他们那点本事,他们一准能把开国的朱元璋,稳稳当当从太子登上皇帝之位的泰定帝解决了?
迷之自信造就的后果就是,等朱雄英和凉国公带着他们进皇宫时,别管是朱元璋也好,泰定帝也罢,父子一堂等着他们。
当看见这一对父子时,不少人心头直跳。
说实话,连宫城同的守卫都被朱雄英搞定,兵不血刃他们就进了宫,站在这儿,正高兴的官员们压根没有意识到,太过顺利的局面何其假。
但这一刻,看着朱元璋和泰定帝身边没有一个守卫,只有贴身伺候的宦官,甚至,泰定帝见着他们竟然还跟他们打招呼道:“来了!”
一句来了,无端让人听得头皮发紧。
什么来了?为什么会是来了?怎么就是来了?
下一刻,他们就知道了。本来冲在最前面的士兵突然掉转头将他们围住。
!!!如此戏剧的一幕让他们心惊肉跳,不可置信。不约而同唤了一声太子!
太子缓缓转过身,面容冷峻的问:“在你们看来,孤就那么蠢?”
蠢得听他们几句话撺掇,便起了篡位之心,轮为他们的棋子?毕竟,一个杀父夺位的太子,那还不是由着他们想怎么摆弄就怎么摆弄?
面对眼前问着他看起来是不是蠢的朱雄英,一个个确实以为朱雄英好糊弄的人,在这一刻再也控制不住发颤。
此时,他们终于意识到,从始至终,从始至终都是计,都是引他们入局的计。
由此他们也该想到自己会是什么结局了。
至于自知已经无力回天的这些人是如何骂朱家这么三代人的,朱雄英也就不说了。
而这些人,既入局中,泰定帝就等着他们中计,至此,又怎么可能放过他们。杀一儆百,变革在即,朱至在福建需要震慑,泰定帝更要震慑天下,以令天下知,谁敢有违朝廷诏令是何下场。
不得不说,朝廷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杀戮,瞧着人无一不惊心。
本来心里有些不赞成变革的人,于此时此刻都只能歇了。
没办法啊,今时不同往日了。
绝对的君子专权,让大明皇帝的权利空前的大。
他们不是没想连合其他藩王一道动手,毕竟朱元璋都下令削藩了,诸王若不动,以后就只能是手中无权的光杆王爷。
可惜,面对朱元璋,没一个敢动反抗的心思。
藩王们没有人愿意为配合,唯一能想到的人,朱雄英却是诱饵。失败的前例有目共睹,朝廷控制所有的兵马,无人能与之争锋,想动手,想谋反,他们有什么资本能与大明对抗。
没有人一切都是空谈,终究,他们这些人都成光杆司令,生死尽握于皇帝一念之间。
所以,为什么朱至敢说变革就变革,说重分田地那就分了。就是因为不管是为官也罢,为臣也好,他们再怎么联合在一起,手里没有兵的他们,更没有百姓支持,注定他们没有反抗泰定定帝的资本,掀不起任何风浪。
王莽改制把自己作死的结果,不会发生在大明。
朱至知道北平发生的事后,心里也就有了底,明了这回没有人会再敢吱声。
生与死,皆在帝王一念之间的结果便是可以绝对的独断专行,无所顾忌。
虽然朱至知道这样的专权对天下人并不是一件好事,但在改革一事上,这是好事。
今日大明所行的改革,但凡有为民着想之心的人都清楚的知道,这对天下万民意味着什么。
对此,有反对的人,也有支持的人。
朱至在福建推行此法时,有不少读书人俯跪在地,叩谢于陛下和公主。
损上层之利而惠于下层,只有真正心怀百姓的人才能做到。
因而,接下来朱至推广的变革就在无波无澜中完成。
信国公得知福建再无人闹事后也算松一口气,不闹事挺好,不闹事挺好。
等朱至把福建境内的田地分完,信国公那头其实也同样把该建的探查点建好了。
朱至也曾前去看过,毕竟倭国这样小国敢一再犯我边境,伤我百姓,要说朱至没点想法是断不可能的。
毕竟,就这忙着改革的时间,朱至已经让人开始准备船只。
信国公得知朱至那点盘算时,也跟朱至细细说起这陆战和水战的区别,总而言之就一句话,尽快让朱至上手。
朱至是个好学的人,信国公教得用心,她也学得用心,别管是在造船上也好,配置大炮地雷在船上这事也好,就一句话,让懂行的人来。
她是初来福建乍到不错,福建可有不少人早就对付倭寇多年。
朱至照旧按以前的行事风格,砸钱。她只要人建出坚固又迅速的船只,可以击敌于外,也可以防御于外。
对此,趁着信国公在,朱至就建议了,一味只在大明境内设堡监视有什么用,就得派人出海巡防。这海上的地盘也得划好了,免得以后起争议。
这个,信国公听着也是一愣,随口就道:“那不都是我们的吗?”
哈哈哈!说得一点都没错,都是他们的。
“那就得广而告之,好让人知道,那些地方是咱们的,不许人越过半步。否则,但有越界者,诛!”朱至顺势提出,信国公就喜欢朱至这霸道的小模样!
本来啊,屡犯他们大明海域,扰他们百姓的倭寇,无人不思灭之。但是架不住朱元璋早把倭国列为不征之国。
何为不征之国。便是朱元璋告诫儿孙不得恣意征讨之国。朱元璋将十五国列为不征之国,分别是:朝鲜国、倭国、大琉球国、小琉球国、安南国、真腊国、暹罗国、占城国、苏门答剌、西洋国、爪洼国、湓亨国、白花国、三弗齐国、渤泥国。
可是在朱至看来,这征不征的,人不犯我,我自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诛之。
倭寇,接二连三犯我边境,伤我百姓,抢完就走,都不带犹豫的。这是拿大明百姓当什么?储备粮库吗?缺了就来一趟,不高兴也上岸来打一波?朱至但知倭寇行径,气得咬牙切齿,给她先等着,她要是不把这么一个小国灭了,她就枉活这一世。
不过,这海界一事,朱至也没有打算独断专行。怎么说这可都不是一件小事,日常百姓出海捕鱼所到之处那得考虑,甚至于这海离陆地的距离也得考虑。
因而朱至和信国公亲自出海。
第一回 出海坐船,信国公挺担心朱至晕船,好在朱至没有,上了船,那是如履平地。
听着福建的船民说明他们在哪一处捕鱼,而日常倭寇从何处进犯,朱至和信国公第一回 出海就正好碰上了。
无二话,见着倭寇绝不能不打,对面好像也是急冲冲想杀过来占点便宜。没想到碰上朱至和信国公。
他们两个出海,最好的海军敢不跟着一道护卫?他们两个但凡有半点差池,海军们都可以死一死了。
倭寇,那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要不是因为他们不好出征倭国,否则早打到他们家去了。
结果怎么样,他们不打,这群倭寇却总想从他们百姓身上得些好处,哼,真真是半点不知足。
“往后见着倭寇,他们敢犯大明,来一个杀一个,来一双杀一双。”朱至随行那是带了望远镜的,这船上同样也装了,因而不等倭寇们靠近,早已有人发现来报。
对此,信国公对朱至让人弄出来的望远镜那叫一个赞不绝口。
“这确实是好东西。”
朱至对此道:“好东西多着,现在这点算不得什么,等将来有机会,我给您再多送几样。”
信国公那自是愿意的。
朱至一来,大炮地雷那都配上了,要对付倭寇,都没让他们靠近,人都已经被打倒了。
倭寇一看这军队不同于往日,火力太猛什么的,他们顶不住,想抢船没抢着,见势不妙,掉头就跑。
行吧,跑了就跑了,朱至和信国公都没让人追,毕竟他们今天是来看看环境的。
当然,一次就想把这海界定下来,明显是不可能的,再有朱至提及的海军巡逻,那就得想想要怎么巡逻才不至于被倭寇围了,又能够起到及时发现倭寇进犯,同时也能迅速在海上解决倭寇的办法。
商量再三,这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是必须的。而且必须要保证不能间断,若遇海浪,须得想想要怎么样及时回岸。
这牵扯所须的人才是各方面的,万万不能随意定局。
朱至是觉得,这是第一回 ,有问题实属正常,慢慢摸索,有问题就解决问题,重点是负责巡防的将军及时调整,必要让规矩利于海军们行事,也能守卫百姓。
对此,这点原则必须放在首位,无论何人须得牢记他们的初衷是守卫百姓安宁,只要能够做到这一点,那就是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