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路相逢(中)
抵达上海南站,于锦铭叫来一辆汽车,回到公共租界的寓所。
上了楼,他瞧见公寓门口放着一摞新书,七八本的模样,整齐地迭在一起。头一本书的下头压着一张纸笺,刚拿起,晚香玉浓郁的甜香便扑鼻而来,不必看便晓得是谭碧。
于锦铭抱起书,进屋,连带自己在火车上买的《时兆月报》一起,暂且搁到客厅的圆桌。他喊了两声常君,没人应,大抵是出门诊去了。
圆桌上摆着一些零钱,两只英国产的骨瓷茶杯和仅有一截残烟的烟灰缸。贺常君不抽烟,平时这只烟灰缸只有于锦铭在用,可他分明记得自己临出门前倒过烟灰。
于锦铭若有所思地拾起残烟,嗅了嗅,有股呛人的劣质烟草味。这显然不是谭碧留下的,她和苏青瑶一样,抽的都是口味清淡的“小仙女牌”。
看来他不在的时候,家里来过一位神秘的客人。
于锦铭观察着半截香烟,联想到兄长同自己说的话,眉头微蹙。
他原以为兄长这次来,是为了苏青瑶的事,可等见了面,才知道是父亲中风了。
于锦铭听后,一时有些慌乱:父亲的身体向来硬朗,好端端的怎么中风了?没一点征兆。要是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兄长的“机要秘书”怕是干不久,自己更不必说,甚至整个于家,在眼下这个敏感时期能否保存下来,都成问题。
事发突然,于锦铭夜里打包行李,第二日天未亮,赶最早一班火车,随于锦城回了南京。
从下关车站出来,约莫开了半钟头,便到了静养的公馆。汽车穿过雕花铁门,驶入栽满槐树的庭院。应是移植来的老槐树,树冠大得骇人,一仰头,只见苍绿的枝蔓朝四周延伸,蛛网似的,似要将底下的过客一把罩住。
卧房紧挨着槐树林。周礼有言,叁公立于槐下朝觐天子,故槐官相连。可从窗户朝外看,绿荫浓到发黑,平白增添了些阴嗖嗖的鬼气。
于将军大病一场,老了许多,幸而精神矍铄。他见到小儿,又是叫他敬礼,又是叫他走正步,一通折腾完,才让护士搬凳子。
他同于锦铭一口气说了许多话,讲汉爷戒了毒,还公开讲话,他们放弃东北是不得已,不能惹恼了日本人,但终有一天会打回去,大丈夫能屈能伸……又讲,你大哥在国民政府里的差事不好做,他心脏不好,梁丫头又一直没怀孕,你要多听他的安排……还问,于锦铭是怎么和宁波帮结的梁子。
于锦铭不好说是为了女人,只得含混道:“打牌时起了两句口角。”
“江浙那帮做生意的,蔫儿坏,你做事多注意点。”于将军骂他。“二十来岁的人儿了,还虎了吧唧的。”
于锦铭挠挠头发,勉强笑了笑。
聊完,于锦铭走出房门,心有戚戚焉。
于锦城站在窗边,浓绿的树影在他苍白的脸上蠕动。较之有俄国血统的于锦铭,于锦城略矮些。他先天心脏有疾,时常走不动道,故而学洋人的模样,手中常擎一根文明杖,全当拐杖用。
见弟弟出来,于锦铭问他要不要出去走走。于锦铭点头,两人走出公馆的大门,于锦铭觉出有人尾随,于锦城压下声,嘱咐他不要声张。两人一路往山下走,聊了一些南京的事,中统、剿匪、特务、告密……诸如此类。
聊到最后,于锦城停下脚步,道:“锦铭,你是个男人,要为很多事考虑。”
这话说得相当露骨,于锦铭没吭声,转头望向另一侧的树林。
深秋已至,一路层林尽染,黄叶转红,恰如金箔纸上渗出了滚热的鲜血。
突得,公寓楼下传来一声汽车嘹亮的鸣笛,他如梦方醒,默默将烟放回原处。
到了夜里,估摸七八点钟的光景,贺常君回公寓。
他进门,屋里黑黢黢的,一开灯,吓一大跳。
“你什么时候回来的?怎么不开灯。”贺常君道。
“下午回来的,四五点差不多。”门口正对一扇绿玻璃窗,于锦铭坐在一把西式的咖色扶手椅上,靠垫被红棕色的皮革包裹。椅子紧靠墙壁,墙壁又极高,阴影重重压下,在他的沦落分明的脸上清晰地勾勒出一道分界线。
“吃过饭没?”贺常君放下随身携带的皮包,又问。“要不一起出去吃?我请客。”
“行,”于锦铭虽这么说,却没动。
贺常君走到圆桌旁,整理起那一摞新书。“伯父身体怎么样?”
“好多了,”于锦铭说着,弹出一根香烟,衔在嘴里,“要抽烟吗?”
贺常君狐疑地望他一眼,“你傻了?我不抽烟。”
于锦铭不答话。他摁下打火机,凑近晃动的火苗,将香烟点燃。
“于锦城跟你讲什么了?看你那一脸死样。”贺常君问。“让你回南京?”
“没,他就是训了我一顿。”于锦铭淡淡道,“对了,杨先生今年放出来了。”
“谁?”
“先前上海调查科的特派员。不记得了?你是受他引荐,才成了社会局局长的私人医生。上回在谭姐的麻将局,那个叫谢弘祖的家伙还提过。”于锦铭笑了下,站起来,影子长长地拉出去,贺常君低头看,恍如虫群爬到了脚底。
“记得。”贺常君的嗓音忽而干瘪。
“我哥同我说,去年四月份,中统捉到了一条大鱼,供出了不少情报。中统的陈先生本想靠他捉到周少山,但对面下手更快,灭了叛徒全家,仅留两个年幼的孩子。”于锦铭说着,缓缓走到贺常君身侧。“后来这个叛徒指认了不少潜伏在高层的间谍,其中就有调查科的杨先生。万幸,由于证据不足,再加杨先生风评很好,深得徐科长的信任,这才给放了出来。”
“那挺好,”贺常君后退半步,望向于锦铭。他戴着圆框眼镜,目光藏在镜片后。“杨先生为党国付出许多,不该蒙受叛国叛党的冤屈。”
于锦铭叼着香烟,眼神有些微妙。
“中统因为我的缘故,去找了大哥,简单问了下你的情况。不管是为什么,你要多注意。”他说着,将烧出的灰烬弹在圆桌上的烟灰缸内。“还有,国联的调查结果出来了,明确了日本的侵略行为。”
贺常君的嘴角微微一紧。“然后呢?”
“日本拒不承认,以退出国联相威胁。”于锦铭沉声说。“国际方面还在斡旋,起码侵略已经板上钉钉了,总归……”
“没用的,”贺常君难得极其强硬地打断了挚友,“锦铭,我这话已经说得不想再说了。我们想回家,想回沉阳、回哈尔滨,只能打,堵上一切去打,打到你和我全死了,流干最后一滴血,打到这个国家只剩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完成大统一。锦铭,你是军人,应当比我更明白这个道理。”
于锦铭垂眸,没有回答。指缝的香烟毕剥燃烧,焰心火红,蚕食着烟丝,一道微白的烟直直往上升。沉默太久,烧透的灰烬寸寸变长,落到无名指的关节。见状,他挥挥手,烟灰四散而去,恰如南方的飞雪。
“算了,无所谓,不抵抗是司令和委员长的共识,我没资格评头论足。”贺常君呼出一口热气,冷冷地笑。“反正留在关外的,不是他们的爹娘。”
说罢,他拾起书,一本本塞进随身皮包,预备离开。
“常君,所以呢?”待挚友走到门关,于锦铭冷不丁开口。
他伸长胳膊,食指与拇指捏着短短的烟嘴,朝烟灰缸摁去。赤红的烟头与内里余下的半截残烟相撞,红星熄灭。
“什么所以?”贺常君侧身回望,面上仍带着愠色。
“所以,你是共党吗?”于锦铭轻声问。
贺常君望向眼前的男人,缓慢地眨了下眼。
夜已深,明月的凉影贴着窗楞,四处并无半点动静,唯有楼下的野狗发出两声犬吠,幽幽然爬进屋内。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终于,他转身,背对于锦铭。“讲实话,我宁愿我是。”
话音方落,背后响起子弹上膛声,细微且干脆。
“砰。”
--
上了楼,他瞧见公寓门口放着一摞新书,七八本的模样,整齐地迭在一起。头一本书的下头压着一张纸笺,刚拿起,晚香玉浓郁的甜香便扑鼻而来,不必看便晓得是谭碧。
于锦铭抱起书,进屋,连带自己在火车上买的《时兆月报》一起,暂且搁到客厅的圆桌。他喊了两声常君,没人应,大抵是出门诊去了。
圆桌上摆着一些零钱,两只英国产的骨瓷茶杯和仅有一截残烟的烟灰缸。贺常君不抽烟,平时这只烟灰缸只有于锦铭在用,可他分明记得自己临出门前倒过烟灰。
于锦铭若有所思地拾起残烟,嗅了嗅,有股呛人的劣质烟草味。这显然不是谭碧留下的,她和苏青瑶一样,抽的都是口味清淡的“小仙女牌”。
看来他不在的时候,家里来过一位神秘的客人。
于锦铭观察着半截香烟,联想到兄长同自己说的话,眉头微蹙。
他原以为兄长这次来,是为了苏青瑶的事,可等见了面,才知道是父亲中风了。
于锦铭听后,一时有些慌乱:父亲的身体向来硬朗,好端端的怎么中风了?没一点征兆。要是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兄长的“机要秘书”怕是干不久,自己更不必说,甚至整个于家,在眼下这个敏感时期能否保存下来,都成问题。
事发突然,于锦铭夜里打包行李,第二日天未亮,赶最早一班火车,随于锦城回了南京。
从下关车站出来,约莫开了半钟头,便到了静养的公馆。汽车穿过雕花铁门,驶入栽满槐树的庭院。应是移植来的老槐树,树冠大得骇人,一仰头,只见苍绿的枝蔓朝四周延伸,蛛网似的,似要将底下的过客一把罩住。
卧房紧挨着槐树林。周礼有言,叁公立于槐下朝觐天子,故槐官相连。可从窗户朝外看,绿荫浓到发黑,平白增添了些阴嗖嗖的鬼气。
于将军大病一场,老了许多,幸而精神矍铄。他见到小儿,又是叫他敬礼,又是叫他走正步,一通折腾完,才让护士搬凳子。
他同于锦铭一口气说了许多话,讲汉爷戒了毒,还公开讲话,他们放弃东北是不得已,不能惹恼了日本人,但终有一天会打回去,大丈夫能屈能伸……又讲,你大哥在国民政府里的差事不好做,他心脏不好,梁丫头又一直没怀孕,你要多听他的安排……还问,于锦铭是怎么和宁波帮结的梁子。
于锦铭不好说是为了女人,只得含混道:“打牌时起了两句口角。”
“江浙那帮做生意的,蔫儿坏,你做事多注意点。”于将军骂他。“二十来岁的人儿了,还虎了吧唧的。”
于锦铭挠挠头发,勉强笑了笑。
聊完,于锦铭走出房门,心有戚戚焉。
于锦城站在窗边,浓绿的树影在他苍白的脸上蠕动。较之有俄国血统的于锦铭,于锦城略矮些。他先天心脏有疾,时常走不动道,故而学洋人的模样,手中常擎一根文明杖,全当拐杖用。
见弟弟出来,于锦铭问他要不要出去走走。于锦铭点头,两人走出公馆的大门,于锦铭觉出有人尾随,于锦城压下声,嘱咐他不要声张。两人一路往山下走,聊了一些南京的事,中统、剿匪、特务、告密……诸如此类。
聊到最后,于锦城停下脚步,道:“锦铭,你是个男人,要为很多事考虑。”
这话说得相当露骨,于锦铭没吭声,转头望向另一侧的树林。
深秋已至,一路层林尽染,黄叶转红,恰如金箔纸上渗出了滚热的鲜血。
突得,公寓楼下传来一声汽车嘹亮的鸣笛,他如梦方醒,默默将烟放回原处。
到了夜里,估摸七八点钟的光景,贺常君回公寓。
他进门,屋里黑黢黢的,一开灯,吓一大跳。
“你什么时候回来的?怎么不开灯。”贺常君道。
“下午回来的,四五点差不多。”门口正对一扇绿玻璃窗,于锦铭坐在一把西式的咖色扶手椅上,靠垫被红棕色的皮革包裹。椅子紧靠墙壁,墙壁又极高,阴影重重压下,在他的沦落分明的脸上清晰地勾勒出一道分界线。
“吃过饭没?”贺常君放下随身携带的皮包,又问。“要不一起出去吃?我请客。”
“行,”于锦铭虽这么说,却没动。
贺常君走到圆桌旁,整理起那一摞新书。“伯父身体怎么样?”
“好多了,”于锦铭说着,弹出一根香烟,衔在嘴里,“要抽烟吗?”
贺常君狐疑地望他一眼,“你傻了?我不抽烟。”
于锦铭不答话。他摁下打火机,凑近晃动的火苗,将香烟点燃。
“于锦城跟你讲什么了?看你那一脸死样。”贺常君问。“让你回南京?”
“没,他就是训了我一顿。”于锦铭淡淡道,“对了,杨先生今年放出来了。”
“谁?”
“先前上海调查科的特派员。不记得了?你是受他引荐,才成了社会局局长的私人医生。上回在谭姐的麻将局,那个叫谢弘祖的家伙还提过。”于锦铭笑了下,站起来,影子长长地拉出去,贺常君低头看,恍如虫群爬到了脚底。
“记得。”贺常君的嗓音忽而干瘪。
“我哥同我说,去年四月份,中统捉到了一条大鱼,供出了不少情报。中统的陈先生本想靠他捉到周少山,但对面下手更快,灭了叛徒全家,仅留两个年幼的孩子。”于锦铭说着,缓缓走到贺常君身侧。“后来这个叛徒指认了不少潜伏在高层的间谍,其中就有调查科的杨先生。万幸,由于证据不足,再加杨先生风评很好,深得徐科长的信任,这才给放了出来。”
“那挺好,”贺常君后退半步,望向于锦铭。他戴着圆框眼镜,目光藏在镜片后。“杨先生为党国付出许多,不该蒙受叛国叛党的冤屈。”
于锦铭叼着香烟,眼神有些微妙。
“中统因为我的缘故,去找了大哥,简单问了下你的情况。不管是为什么,你要多注意。”他说着,将烧出的灰烬弹在圆桌上的烟灰缸内。“还有,国联的调查结果出来了,明确了日本的侵略行为。”
贺常君的嘴角微微一紧。“然后呢?”
“日本拒不承认,以退出国联相威胁。”于锦铭沉声说。“国际方面还在斡旋,起码侵略已经板上钉钉了,总归……”
“没用的,”贺常君难得极其强硬地打断了挚友,“锦铭,我这话已经说得不想再说了。我们想回家,想回沉阳、回哈尔滨,只能打,堵上一切去打,打到你和我全死了,流干最后一滴血,打到这个国家只剩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完成大统一。锦铭,你是军人,应当比我更明白这个道理。”
于锦铭垂眸,没有回答。指缝的香烟毕剥燃烧,焰心火红,蚕食着烟丝,一道微白的烟直直往上升。沉默太久,烧透的灰烬寸寸变长,落到无名指的关节。见状,他挥挥手,烟灰四散而去,恰如南方的飞雪。
“算了,无所谓,不抵抗是司令和委员长的共识,我没资格评头论足。”贺常君呼出一口热气,冷冷地笑。“反正留在关外的,不是他们的爹娘。”
说罢,他拾起书,一本本塞进随身皮包,预备离开。
“常君,所以呢?”待挚友走到门关,于锦铭冷不丁开口。
他伸长胳膊,食指与拇指捏着短短的烟嘴,朝烟灰缸摁去。赤红的烟头与内里余下的半截残烟相撞,红星熄灭。
“什么所以?”贺常君侧身回望,面上仍带着愠色。
“所以,你是共党吗?”于锦铭轻声问。
贺常君望向眼前的男人,缓慢地眨了下眼。
夜已深,明月的凉影贴着窗楞,四处并无半点动静,唯有楼下的野狗发出两声犬吠,幽幽然爬进屋内。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终于,他转身,背对于锦铭。“讲实话,我宁愿我是。”
话音方落,背后响起子弹上膛声,细微且干脆。
“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