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之远[重生]免费阅读(110)
谢归之哂然。
眉间又不免带些厌恶,他冷声:不问苍生问鬼神。神若有眼,何至于有今日。我们快走,别让这些人污了眼。
马不能走,他便下马,牵着马从堵滞的街道艰难穿行。
走近一个包子铺时,却见人群忽然让出一条道,嘀嘀咕咕的议论声传来:
据说,那就是仙人的大徒弟?
他身边那个女道,就是二徒儿吗?
真不愧是仙人的弟子,这风姿样貌
谢归之因牵着马,一时不好转身,便一人一马堵在了让出的道中间。
前面脚步声传来,他抬眼望去,果然见到一玄衣少年,牵着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女孩,亦是道袍打扮,自远处抱着法器往天尊观而来。
玄衣少年身姿挺直,如行走的一块尺,毫不逾矩。并未到束髻的年龄,只用发带高高系成马尾。五官尚未真正长成,尚显稚嫩,却也看得出将来的清逸俊美。
只是眉目过于冷了些,不近人情的模样。
那小女孩五官也生得清冷,眼睛却大,落在谢归之身上转啊转的时候,也能显出难得的可爱来。
玄衣少年则不同,目光只冷淡地落在他身上一眼。
便很快收敛长睫,遮住了不皂色的眸光。
谢归之不知为何,在见到少年那一刻,便有股极为熟悉的相识感。同时,心脏的位置莫名牵引起轻轻疼痛,不锥心,却绵长。
故而,他怔在原地,一时没有反应。
少年走至他身旁,二人擦肩而过。
小道长只有十五六岁的模样,身形已很高,却还是矮了年近三十的谢归之半个头。身高的缘故,他闻到了少年长发上的熏陆香味,清浅却冷冽。
是一股很干净的少年味道。
谢归之垂下眸,看着少年似是朝他轻轻点了点头,礼貌又疏离,像是在谢他避身让道。
待少年牵着小女孩远去许久,周遭人影晃动,谢归之才恍然回神。
怎么回事,他应大了那少年十四五岁,如何会觉得他眼熟?
谢归之抬手摁住心脏的位置,那股绵长的抽痛仍有余留。
走远了的小女孩问:大师兄,为何我觉得那个大哥哥好生眼熟?
玄衣少年静了很长一段时间。
待跨进天尊观高高的门槛时,少年回头,于人群中长身而立。
大师兄也认识他吗?小女孩不解问。
少年仍是沉默。
而小女孩似也习惯了自家大师兄的寡言少语,从她第一次见到他起,他便是这副模样。于是自顾自道:我觉得,他看大师兄时,也像是认识的。
我们
好一会儿,少年动了动唇,嗓音显得艰涩。
小女孩并没听清他话语间的涩然,便为观内的人打断:阿岚,快把你大师兄带来,你们师父在催了!
哦!小司青岚冲他遥遥招手。
少年仍未收回视线。
远处骑马远去的青衣男人,似一抹远山投下的青影,淡而飘渺,须臾便消失于人群中。少年垂下眸,拳头攥紧而复松开。
也许
那是他不敢言说的未尽之言。
我们上一世,曾是世间最相爱的人。
作者有话说:
是云倏这一世了啊。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可悠儿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黎蝉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20章 画山河|六
障之外。
郑允珏这几日皆在思忖, 舟遥兄为何会在这一世一开始,被抹去有关容与君的记忆。
转世之人的确记不清前世, 但前世发生过的事, 依然刻画在他们的记忆里。因此许多人初见前世之人时,会隐隐觉得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
但,在衣轻飏从障中取得记忆之前, 他身上并无此类事发生。
顶多, 是对与云倏不相干的人,有某种熟悉感。
这意味着, 他有关云倏的记忆, 是彻底被抹去了的。以至于第八世被笑尘子捡回清都山时,衣轻飏对云倏, 并无此类似曾相识感。
能抹去得这么彻底,只可能在第八世转世以前。
而第七世与山河扇有关那一世的衣轻飏身上,还无此类异样。便只能是第七世结束时,被抹去了记忆。
可这一记忆,意味着衣轻飏怨力的闸门。
在后来的第八世闭关时, 云倏才会得知真相,不可能提前猜到这点。
不是容与君, 会是谁?
去往京师玄天观参与伐魔大会前, 郑允珏遍览紫虚观古籍, 竟无意翻到:诸神器皆有封印怨气以外的功效。有些在万万年的封印中,渐失去这些额外的功效, 有些则不然。
山河扇因一直行于世人之手, 未曾失去这一额外功效。
山河一扇, 可越时空。
郑允珏拿着古籍的手一抖, 书页哗啦落下。
他速将此事传讯衣舟遥, 却不曾得来回音。不由想到,舟遥兄莫不是已入障中了?
或是,并非入障,而是回到了当年?
久久不得回音,便怀着忐忑去了玄天观的伐魔大会。会上却遇见容与君,他正坐于席首,腿边搁着守一剑,垂眼沉静,一言不发,任底下众门派商议讨伐事。
等等
郑允珏心道,容与君未被牵入障中?
舟遥兄啊舟遥兄,你莫非真回到当年了?
若果真如此,能改变的事,可太多了。
障中。
司马大将军战败于江北,全军折损大半的消息传来时,谢归之尚在梦中,被府中下人唤醒时,一面穿衣一面抬眼,窗外天还未亮。
皇帝急诏谢归之入宫觐见。
他不知军情究竟如何,一路由宫人引灯进殿。人人皆是一脸焦灼相,深宫夜色四伏,只闻疾走的步履声与宫灯随风曳动的声音,那股躁动虽隐在夜幕之下,却也藏不了几时。
临到垂拱殿前,便见几位衣衫不整的官员同他一揖。
谢归之上前时,嗅到那股极浓的酒色胭脂气,不由暗暗蹙眉。这些人,想是刚从温柔乡里被叫出来。
见了他不躲远些便罢了,其中有位新来的,居然还同他打趣:谢大人来得如此晚,可是刚从哪位琵琶女的身边醒来的?
谢归之年近而立未娶妻,府上偏养了十几位琵琶女,一时传为逸闻。他拒了谢家叔父为他定下的婚约,偏爱和此类女子厮混,也算谢归之平生唯一受人攻讦的一点了。
那官员大概以为提起此事,可拉近彼此距离。
却不想谢归之这厮为人极傲,当众冷声一笑,莫离在下过近,仁兄之浊气,十里外便扑面而来,某不敢消受。
那官员一时憋得脖子通红,其他官员以为谢归之也在暗讽他们,脸色也不太好。
恰好侍从官唤到他们上殿。
谢归之整饬衣衫,不看他们任何人一眼,兀自进殿。
小皇帝年仅十一,高坐玉陛之左。右侧一妇人垂帘而坐,乃是当朝太后王氏,也是谢归之好友王子棠的亲姑母。
谢归之拜后,在左右侍从示意下,皇帝抬手,发出稚嫩的声音:谢卿免礼。
谢卿,太后接道,司马大将军自北伐后,一路胜绩,至今已深入江北寿春一带。却不料是中了胡虏的诱敌之计,兵马折损大半,如今还被围困于寿春,失去了消息。
此次北伐,大将军带走朝中近半兵马,却不想逢此灾厄。
说着,太后已然抹泪道,胡虏欺我孤儿寡母,又仗我朝中无人,将大将军围困后,便屯兵江北淮、扬二州,虎视眈眈。淮扬距行在不过三州之地,如何能挡?
太后泪眼望来,诚恳道:谢卿,你在江陵府守江时履有战绩,如今朝中无人,还望卿能不计前嫌,抵挡胡虏,救我大梁百姓于危难之中!
小皇帝听了太后的话,亦拿一双眼睛诚恳地望向谢归之。
谢归之却未对再次被起用显出任何喜悦来,只问:太后不妨直言,能给臣多少兵马?
太后便道:江北沿线州府兵马皆可用,足有十万。
谢归之缓缓摇头:北狄大举进犯,州府之兵不可挡。
太后面有难色:中央神武诸军虽可用,但司马大将军已带走一半,余下诸军还得拱卫行在
谢归之一揖,直言道:便看太后,是要保江北沿线,还是只保行在一州之地了。
大胆,谢归之!未等太后有何回应,余下宰执官员无不厉声,江南暴民叛乱,屡禁不止,司马大将军尚不敢将神武军悉数带走,你如何敢置太后、陛下安危于不顾?
谢归之嗤了一声:那,诸公便去用那号称十万的州府兵马,去抵江北的北狄大军吧!
你几位出声官员一时气得哑口无言。
又有御史出列,高声激扬道:微臣请斩谢归之!此人御前极无礼,远胜昔日司马大将军数倍,若成功抵御北狄,不知未来还能做出何等不忠不臣之事!
御史说话向来是往厉害了讲,只是眼下一出列便请斩谢归之,太后也不好办,只得无奈摆手道:卿快退下吧。
其实,太后也清楚,众臣这般抗拒,无非是因为南渡以来,大家都过够了心惊胆战的日子。如今好不容易在江南安家立业,购置良田产业,过回以往的生活,只求苟安,继续做歌舞升平的美梦,如何肯冒险?
能舍出近半神武军给司马大将军,已是平生最大的限度了。
谢卿,太后叹息一声,我可将兵马悉数交予你,只是恐卿重蹈大将军覆辙,我也不好同朝野上下交待。
谢归之长揖道:太后无虑,臣可立下军令状,若未成功,请太后依御史之言斩臣,臣绝无怨言。
太后喟然长叹:有谢卿如此,我与陛下无忧矣。
送谢归之北上时,王子棠将那把山河扇归还。
十七年了,归之兄从少年到而立,那点不甘心,终未被世事消磨啊。王子棠如此叹道。
谢归之在马上遥望北方,十七年来,第一次露出如此真心的笑容,而立之人犹有少年意气:子棠,属于我们的,一定会还回来!
后来发生的事,出乎朝堂众人预料。
本以为谢归之能击退北狄东路军,便顶天了。不料谢归之在江北沿线一面练兵一面破敌,竟成功渡江,短短一月收复淮、扬二州。
谢归之重新踏上了阔别十七年的江北大地。
淮、扬二州父老百姓沿途跪拜,经历了十七年的北狄统治,终于在有生之年,得望王师,不由涕泪满面。
又本以为收复淮扬便已是顶天了,岂料在北狄回过神前,谢归之已然率领新练成的神武诸军,追着北狄东路军一路猛打,深入山东西路。
围困寿春的北狄中路军,不得不撤围来援。
司马大将军得已解围,本做好受罚准备,不想并未等来朝堂任何惩罚的旨意,反倒叫他继续执掌兵马,和谢归之在宿州会合。
谢归之早有预料。
见自己一路胜绩,太后与朝堂众臣或许一开始还笑得出来,眼下却是越来越惧。继续让司马氏执掌军中,无非是要让他二人互相牵制,以达平衡。
但司马氏如今那点兵马,却是抵不上谢归之的。
攻徐州时,谢归之从各军实力出发,让司马大将军做些不轻不重的活,虽少了军功,却很稳妥。
但朝中官员却是不满,认为谢归之居功自傲,有意打压司马氏。
谢归之没法子,下回攻归德府时,便叫司马大将军任左翼先锋。岂料往日的大将军越战越挫,竟将兵马悉数折去,大将军本人不敢来见他,灰溜溜带着残部逃回淮扬。
朝堂便更有理由弹劾谢归之了。
毕竟,如今军中已无第二人,能与谢归之威望相提并论。
太后,陛下!这就是我大梁的解轻舟啊!有御史在奏章中如此写道。
深入北方,谢归之却并非只身作战。当地百姓一旦望到王师,便踊跃地献出家中余粮、棉衣供给军队,还有尚在北狄统治下的百姓赶来投奔,告知北狄军的驻营情况。
谢归之一路且休且战,竟已兵临往日京师城下。
北狄并不建都于此,北狄人的都城在更北的燕京。
围困数月,谢归之不急不躁拿下了这座城。
北狄人也清楚,这座他们眼中平平无奇的守城,对南梁人意味着什么。
谢归之光复旧都的消息传来时,不止北方各地百姓看到了希望,不断发起叛乱,以响应谢大将军。就连南方,麻木已久的原北方流民,也纷纷沸腾了。
民意如此,北狄人慌了,南梁小朝廷也慌了。
那位曾经请斩谢归之的御史,在太后与小皇帝面前,痛哭流涕道:太后起用谢归之时,臣当日所说的「不忠不臣之事」,恐就在明天了!
朝堂连派数位监军去往军中,意图牵制谢归之。就连后方押送粮草之事,也交给了与谢归之素来不和的官员。
北狄调动各地兵马,去围追堵截谢归之这柄直插入他们腹部的利剑。
在谢归之攻克郑州,即将踏入残缺的故土西京时,后方便传来了这样的消息
北狄与南梁小朝廷议和了!
是北狄主动和议,答应将谢归之此前夺得的州府悉数交还南梁,此后不再兴兵讨要。北狄还愿将可汗爱女栝楼公主嫁与南梁皇帝,两国永结秦晋之好。
只是有一点,两军主帅需同来黄河边,签下和议。
谢归之在各地的探子来报,北狄各路军马确实在撤退。而军中各位监军及南梁朝廷催得也紧,谢归之不得已启程,前往和议之地。
临行前,却留了个心眼,叫一支兵马暂不撤退,而是留守黄河以南几里外的一个镇上。一旦见到空中信箭,便速速派兵前去救援。留守的将领,也是他的心腹。
和议到一半,帐外忽然传来异动。
谢归之带兵杀出,却被北狄军队重重围困。
发出信箭后,他与亲兵逃入山中,等待支援。
足足三日三夜后,山下却无半点动静。反倒是北狄人开始纵火烧山,欲逼他出来。
谢归之不是一个甘心死在此地的人,他的亲卫愿伪装他的模样,行调虎离山之计。北狄搜查的士兵被诓走,谢归之一人一骑纵马原上,往那处留有军队的镇子投奔。
却不料,见到满镇的尸首。
不远的滑州城尚有南梁军队驻扎,为何会无人来救
为何会
谢归之蓬头垢面,人与马皆浑身负伤,已是强弩之末。哪怕是好友王子棠来了,如今也怕是认不出他模样。
谢归之跪在昔日同袍的狼藉尸身前,双肩颤动,无声恸哭。乱糟糟的发丝下,眼泪在那张熏得乌黑的脸上,流下清晰的水痕。
他已然清楚,无人来救,只可能是滑州城的守将,是朝堂派来的与他素来有隙的将领,或是有朝中人的示意。
在自己动身前往和议之地时,他们便将此处守将调换了。
所以,他们必定清楚北狄人的计划!
南梁与北狄的和议,究竟答应了彼此什么,谢归之不寒而栗。可笑的是,他付出平生赤胆忠心的朝廷,最终往他后背捅了一道一击毙命的刀。比之北狄人,还要深刻。
恋耽美
眉间又不免带些厌恶,他冷声:不问苍生问鬼神。神若有眼,何至于有今日。我们快走,别让这些人污了眼。
马不能走,他便下马,牵着马从堵滞的街道艰难穿行。
走近一个包子铺时,却见人群忽然让出一条道,嘀嘀咕咕的议论声传来:
据说,那就是仙人的大徒弟?
他身边那个女道,就是二徒儿吗?
真不愧是仙人的弟子,这风姿样貌
谢归之因牵着马,一时不好转身,便一人一马堵在了让出的道中间。
前面脚步声传来,他抬眼望去,果然见到一玄衣少年,牵着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女孩,亦是道袍打扮,自远处抱着法器往天尊观而来。
玄衣少年身姿挺直,如行走的一块尺,毫不逾矩。并未到束髻的年龄,只用发带高高系成马尾。五官尚未真正长成,尚显稚嫩,却也看得出将来的清逸俊美。
只是眉目过于冷了些,不近人情的模样。
那小女孩五官也生得清冷,眼睛却大,落在谢归之身上转啊转的时候,也能显出难得的可爱来。
玄衣少年则不同,目光只冷淡地落在他身上一眼。
便很快收敛长睫,遮住了不皂色的眸光。
谢归之不知为何,在见到少年那一刻,便有股极为熟悉的相识感。同时,心脏的位置莫名牵引起轻轻疼痛,不锥心,却绵长。
故而,他怔在原地,一时没有反应。
少年走至他身旁,二人擦肩而过。
小道长只有十五六岁的模样,身形已很高,却还是矮了年近三十的谢归之半个头。身高的缘故,他闻到了少年长发上的熏陆香味,清浅却冷冽。
是一股很干净的少年味道。
谢归之垂下眸,看着少年似是朝他轻轻点了点头,礼貌又疏离,像是在谢他避身让道。
待少年牵着小女孩远去许久,周遭人影晃动,谢归之才恍然回神。
怎么回事,他应大了那少年十四五岁,如何会觉得他眼熟?
谢归之抬手摁住心脏的位置,那股绵长的抽痛仍有余留。
走远了的小女孩问:大师兄,为何我觉得那个大哥哥好生眼熟?
玄衣少年静了很长一段时间。
待跨进天尊观高高的门槛时,少年回头,于人群中长身而立。
大师兄也认识他吗?小女孩不解问。
少年仍是沉默。
而小女孩似也习惯了自家大师兄的寡言少语,从她第一次见到他起,他便是这副模样。于是自顾自道:我觉得,他看大师兄时,也像是认识的。
我们
好一会儿,少年动了动唇,嗓音显得艰涩。
小女孩并没听清他话语间的涩然,便为观内的人打断:阿岚,快把你大师兄带来,你们师父在催了!
哦!小司青岚冲他遥遥招手。
少年仍未收回视线。
远处骑马远去的青衣男人,似一抹远山投下的青影,淡而飘渺,须臾便消失于人群中。少年垂下眸,拳头攥紧而复松开。
也许
那是他不敢言说的未尽之言。
我们上一世,曾是世间最相爱的人。
作者有话说:
是云倏这一世了啊。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可悠儿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黎蝉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20章 画山河|六
障之外。
郑允珏这几日皆在思忖, 舟遥兄为何会在这一世一开始,被抹去有关容与君的记忆。
转世之人的确记不清前世, 但前世发生过的事, 依然刻画在他们的记忆里。因此许多人初见前世之人时,会隐隐觉得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
但,在衣轻飏从障中取得记忆之前, 他身上并无此类事发生。
顶多, 是对与云倏不相干的人,有某种熟悉感。
这意味着, 他有关云倏的记忆, 是彻底被抹去了的。以至于第八世被笑尘子捡回清都山时,衣轻飏对云倏, 并无此类似曾相识感。
能抹去得这么彻底,只可能在第八世转世以前。
而第七世与山河扇有关那一世的衣轻飏身上,还无此类异样。便只能是第七世结束时,被抹去了记忆。
可这一记忆,意味着衣轻飏怨力的闸门。
在后来的第八世闭关时, 云倏才会得知真相,不可能提前猜到这点。
不是容与君, 会是谁?
去往京师玄天观参与伐魔大会前, 郑允珏遍览紫虚观古籍, 竟无意翻到:诸神器皆有封印怨气以外的功效。有些在万万年的封印中,渐失去这些额外的功效, 有些则不然。
山河扇因一直行于世人之手, 未曾失去这一额外功效。
山河一扇, 可越时空。
郑允珏拿着古籍的手一抖, 书页哗啦落下。
他速将此事传讯衣舟遥, 却不曾得来回音。不由想到,舟遥兄莫不是已入障中了?
或是,并非入障,而是回到了当年?
久久不得回音,便怀着忐忑去了玄天观的伐魔大会。会上却遇见容与君,他正坐于席首,腿边搁着守一剑,垂眼沉静,一言不发,任底下众门派商议讨伐事。
等等
郑允珏心道,容与君未被牵入障中?
舟遥兄啊舟遥兄,你莫非真回到当年了?
若果真如此,能改变的事,可太多了。
障中。
司马大将军战败于江北,全军折损大半的消息传来时,谢归之尚在梦中,被府中下人唤醒时,一面穿衣一面抬眼,窗外天还未亮。
皇帝急诏谢归之入宫觐见。
他不知军情究竟如何,一路由宫人引灯进殿。人人皆是一脸焦灼相,深宫夜色四伏,只闻疾走的步履声与宫灯随风曳动的声音,那股躁动虽隐在夜幕之下,却也藏不了几时。
临到垂拱殿前,便见几位衣衫不整的官员同他一揖。
谢归之上前时,嗅到那股极浓的酒色胭脂气,不由暗暗蹙眉。这些人,想是刚从温柔乡里被叫出来。
见了他不躲远些便罢了,其中有位新来的,居然还同他打趣:谢大人来得如此晚,可是刚从哪位琵琶女的身边醒来的?
谢归之年近而立未娶妻,府上偏养了十几位琵琶女,一时传为逸闻。他拒了谢家叔父为他定下的婚约,偏爱和此类女子厮混,也算谢归之平生唯一受人攻讦的一点了。
那官员大概以为提起此事,可拉近彼此距离。
却不想谢归之这厮为人极傲,当众冷声一笑,莫离在下过近,仁兄之浊气,十里外便扑面而来,某不敢消受。
那官员一时憋得脖子通红,其他官员以为谢归之也在暗讽他们,脸色也不太好。
恰好侍从官唤到他们上殿。
谢归之整饬衣衫,不看他们任何人一眼,兀自进殿。
小皇帝年仅十一,高坐玉陛之左。右侧一妇人垂帘而坐,乃是当朝太后王氏,也是谢归之好友王子棠的亲姑母。
谢归之拜后,在左右侍从示意下,皇帝抬手,发出稚嫩的声音:谢卿免礼。
谢卿,太后接道,司马大将军自北伐后,一路胜绩,至今已深入江北寿春一带。却不料是中了胡虏的诱敌之计,兵马折损大半,如今还被围困于寿春,失去了消息。
此次北伐,大将军带走朝中近半兵马,却不想逢此灾厄。
说着,太后已然抹泪道,胡虏欺我孤儿寡母,又仗我朝中无人,将大将军围困后,便屯兵江北淮、扬二州,虎视眈眈。淮扬距行在不过三州之地,如何能挡?
太后泪眼望来,诚恳道:谢卿,你在江陵府守江时履有战绩,如今朝中无人,还望卿能不计前嫌,抵挡胡虏,救我大梁百姓于危难之中!
小皇帝听了太后的话,亦拿一双眼睛诚恳地望向谢归之。
谢归之却未对再次被起用显出任何喜悦来,只问:太后不妨直言,能给臣多少兵马?
太后便道:江北沿线州府兵马皆可用,足有十万。
谢归之缓缓摇头:北狄大举进犯,州府之兵不可挡。
太后面有难色:中央神武诸军虽可用,但司马大将军已带走一半,余下诸军还得拱卫行在
谢归之一揖,直言道:便看太后,是要保江北沿线,还是只保行在一州之地了。
大胆,谢归之!未等太后有何回应,余下宰执官员无不厉声,江南暴民叛乱,屡禁不止,司马大将军尚不敢将神武军悉数带走,你如何敢置太后、陛下安危于不顾?
谢归之嗤了一声:那,诸公便去用那号称十万的州府兵马,去抵江北的北狄大军吧!
你几位出声官员一时气得哑口无言。
又有御史出列,高声激扬道:微臣请斩谢归之!此人御前极无礼,远胜昔日司马大将军数倍,若成功抵御北狄,不知未来还能做出何等不忠不臣之事!
御史说话向来是往厉害了讲,只是眼下一出列便请斩谢归之,太后也不好办,只得无奈摆手道:卿快退下吧。
其实,太后也清楚,众臣这般抗拒,无非是因为南渡以来,大家都过够了心惊胆战的日子。如今好不容易在江南安家立业,购置良田产业,过回以往的生活,只求苟安,继续做歌舞升平的美梦,如何肯冒险?
能舍出近半神武军给司马大将军,已是平生最大的限度了。
谢卿,太后叹息一声,我可将兵马悉数交予你,只是恐卿重蹈大将军覆辙,我也不好同朝野上下交待。
谢归之长揖道:太后无虑,臣可立下军令状,若未成功,请太后依御史之言斩臣,臣绝无怨言。
太后喟然长叹:有谢卿如此,我与陛下无忧矣。
送谢归之北上时,王子棠将那把山河扇归还。
十七年了,归之兄从少年到而立,那点不甘心,终未被世事消磨啊。王子棠如此叹道。
谢归之在马上遥望北方,十七年来,第一次露出如此真心的笑容,而立之人犹有少年意气:子棠,属于我们的,一定会还回来!
后来发生的事,出乎朝堂众人预料。
本以为谢归之能击退北狄东路军,便顶天了。不料谢归之在江北沿线一面练兵一面破敌,竟成功渡江,短短一月收复淮、扬二州。
谢归之重新踏上了阔别十七年的江北大地。
淮、扬二州父老百姓沿途跪拜,经历了十七年的北狄统治,终于在有生之年,得望王师,不由涕泪满面。
又本以为收复淮扬便已是顶天了,岂料在北狄回过神前,谢归之已然率领新练成的神武诸军,追着北狄东路军一路猛打,深入山东西路。
围困寿春的北狄中路军,不得不撤围来援。
司马大将军得已解围,本做好受罚准备,不想并未等来朝堂任何惩罚的旨意,反倒叫他继续执掌兵马,和谢归之在宿州会合。
谢归之早有预料。
见自己一路胜绩,太后与朝堂众臣或许一开始还笑得出来,眼下却是越来越惧。继续让司马氏执掌军中,无非是要让他二人互相牵制,以达平衡。
但司马氏如今那点兵马,却是抵不上谢归之的。
攻徐州时,谢归之从各军实力出发,让司马大将军做些不轻不重的活,虽少了军功,却很稳妥。
但朝中官员却是不满,认为谢归之居功自傲,有意打压司马氏。
谢归之没法子,下回攻归德府时,便叫司马大将军任左翼先锋。岂料往日的大将军越战越挫,竟将兵马悉数折去,大将军本人不敢来见他,灰溜溜带着残部逃回淮扬。
朝堂便更有理由弹劾谢归之了。
毕竟,如今军中已无第二人,能与谢归之威望相提并论。
太后,陛下!这就是我大梁的解轻舟啊!有御史在奏章中如此写道。
深入北方,谢归之却并非只身作战。当地百姓一旦望到王师,便踊跃地献出家中余粮、棉衣供给军队,还有尚在北狄统治下的百姓赶来投奔,告知北狄军的驻营情况。
谢归之一路且休且战,竟已兵临往日京师城下。
北狄并不建都于此,北狄人的都城在更北的燕京。
围困数月,谢归之不急不躁拿下了这座城。
北狄人也清楚,这座他们眼中平平无奇的守城,对南梁人意味着什么。
谢归之光复旧都的消息传来时,不止北方各地百姓看到了希望,不断发起叛乱,以响应谢大将军。就连南方,麻木已久的原北方流民,也纷纷沸腾了。
民意如此,北狄人慌了,南梁小朝廷也慌了。
那位曾经请斩谢归之的御史,在太后与小皇帝面前,痛哭流涕道:太后起用谢归之时,臣当日所说的「不忠不臣之事」,恐就在明天了!
朝堂连派数位监军去往军中,意图牵制谢归之。就连后方押送粮草之事,也交给了与谢归之素来不和的官员。
北狄调动各地兵马,去围追堵截谢归之这柄直插入他们腹部的利剑。
在谢归之攻克郑州,即将踏入残缺的故土西京时,后方便传来了这样的消息
北狄与南梁小朝廷议和了!
是北狄主动和议,答应将谢归之此前夺得的州府悉数交还南梁,此后不再兴兵讨要。北狄还愿将可汗爱女栝楼公主嫁与南梁皇帝,两国永结秦晋之好。
只是有一点,两军主帅需同来黄河边,签下和议。
谢归之在各地的探子来报,北狄各路军马确实在撤退。而军中各位监军及南梁朝廷催得也紧,谢归之不得已启程,前往和议之地。
临行前,却留了个心眼,叫一支兵马暂不撤退,而是留守黄河以南几里外的一个镇上。一旦见到空中信箭,便速速派兵前去救援。留守的将领,也是他的心腹。
和议到一半,帐外忽然传来异动。
谢归之带兵杀出,却被北狄军队重重围困。
发出信箭后,他与亲兵逃入山中,等待支援。
足足三日三夜后,山下却无半点动静。反倒是北狄人开始纵火烧山,欲逼他出来。
谢归之不是一个甘心死在此地的人,他的亲卫愿伪装他的模样,行调虎离山之计。北狄搜查的士兵被诓走,谢归之一人一骑纵马原上,往那处留有军队的镇子投奔。
却不料,见到满镇的尸首。
不远的滑州城尚有南梁军队驻扎,为何会无人来救
为何会
谢归之蓬头垢面,人与马皆浑身负伤,已是强弩之末。哪怕是好友王子棠来了,如今也怕是认不出他模样。
谢归之跪在昔日同袍的狼藉尸身前,双肩颤动,无声恸哭。乱糟糟的发丝下,眼泪在那张熏得乌黑的脸上,流下清晰的水痕。
他已然清楚,无人来救,只可能是滑州城的守将,是朝堂派来的与他素来有隙的将领,或是有朝中人的示意。
在自己动身前往和议之地时,他们便将此处守将调换了。
所以,他们必定清楚北狄人的计划!
南梁与北狄的和议,究竟答应了彼此什么,谢归之不寒而栗。可笑的是,他付出平生赤胆忠心的朝廷,最终往他后背捅了一道一击毙命的刀。比之北狄人,还要深刻。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