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之远[重生]免费阅读(97)
难得的好官一去不回,又不知几个百年才能再盼来一个。他无力安慰,只能一声声劝他们回去。
他们的前途是迷茫的,他的前途也同样。阿一晚饭时曾笑着道长打趣,说是应该再往南去。
道长便点头,没什么情绪地说,那便去吧。
旨意便下来了,却南到跨了海,遣他去往另一片荒凉炎热未知之地。调任琼州,知琼州军州事。
偏是偏到极点,好处却也显而易见。官升了,管辖的地界也大了不止一圈。
比之梧州,琼州城的官衙简直破得可以。上任前,阿一还专门去拜访了他的前任们一趟官衙后头的坟地,埋了古今不知多少病死途中或任上的官吏。登科时那一腔志气热血,又有多少困死在这海外之外、山外之山的地儿呢?
修修补补过官衙,便又开始坐公堂。
阿一其实过得很闲适自在。梧州百姓极纯朴,他以为那便是底了,没想到人外有人,琼州人的纯朴又可再下一个台阶。
他去各县乡巡查农耕吏治时,百姓们问都不问,见他穿着官服埋头便跪。阿一向来同任何人都没距离,亲切地托年长者起来闲谈,一来二去,他们也打开话头,不过一个时辰,阿一便将本地风俗了如指掌。
再过个半年,旁人再同他搭话,他一开口便已是浑然天成的本地方言了。
夜色四伏时,在案前伏首公务,如水的月光柔柔地淌至他笔尖,阿一抬起眼皮。此情此景,竟与当年解试时的月夜重叠。
窗外的月,虽不再是城东南玄微神君观的铁塔上的月,只是将归于西山头的一弯上弦月,但认真说来,其实也是同一轮月。
这时,他又想起隔壁考房允珏兄作的那首打油诗了。
与君共饮,销得人间半世愁。
当时还笑半世老叟,但普通人的一生又有几个十年,也许等他下回再想起这首诗,已五十老叟不止了。
阿一回过头,看到道长坐在离他不远的蒲团上,阖眼打坐,像是沉入坐忘之境许久了。每到这时,他终于可以不必顾忌地将视线放在他身上。
那么一个遗世独立的人,如山间松,背脊总是风姿自然地直成一条一丝不苟的线。又如石上泉,冷冷透透地独坐着,似乎一眼便能穿透那空净的泉水,望清石底的光影。
但水是一手捧不起来,光影也一手又摸不着。
道长容颜与体态似乎亘古不变。随着年岁的增加,阿一愈发能看见他们之间那些不可逾越的东西,譬如时间,譬如未来,譬如人生路。
这一方游离世外的孤岛上的世界,因此显得格外清净。
断绝的书信,延迟的信息,给人一种真的隔离尘世的错觉。四季不变的炎暑让时间也显得漫长,长到阿一以为,和道长在一起度过这样的一辈子,已是他前生后世最满足的了。
除了中书的公文,每几月随海潮一起造访这方小世界的,还有远在京师的郑允珏寄来的书信。
允珏兄送来了很多公文上不会有的消息,比如柳相之女那位曾远来梧州见他一面的柳姑娘,三月嫁与淳王为妻。
这位淳王乃淮王之弟,虽然并非同母所出,却在一众皇子之中与淮王最为交好。兄弟二人感情远胜一般人家子弟,这在皇室之中是极为罕见的。
这期间,其实还有一桩可供京城百姓茶余饭后八卦的秘辛:柳相原本相中的女婿,是最受陛下看重的淮王。今上也有意将柳氏女赐嫁皇子,可淮王对柳家小姐无意,婚事便误打误撞落到淳王头上。
哥哥没娶亲,弟弟便先有了王妃,确实是桩趣闻。
允珏兄其后抱怨,自家祖父凑了人淳王大婚的热闹,便来操心他的亲事,三天两头催婚。弄得他不堪其扰,只好躲回六部衙门,夜里估摸着他祖父睡了才敢回家。
淮王倒是有胆识。郑允珏说,就是不晓得淮王要将婚事拖到什么时候。反正他已想好说辞,就拿淮王当令箭,他祖父一提起,他便说人淮王都不急他急什么,等淮王成了亲他再成也不迟。如此,他祖父也哑口无言了。
关于舟遥兄下回又调往何地这事,郑允珏也摸不着头脑。他不在吏部当差,眼下尚在户部混资历,也没资格进政事堂,不了解几位宰执的心思,更不懂今上的态度。
这个「不懂」源于,郑允珏本以为舟遥兄不必想出头之日了,可淮王却有意无意向他透漏,他父皇在几次听学士们讲学后,曾主动提起云舟遥来。言语间大有夸赏之意。
按淮王的猜测是说,舟遥兄那几篇忤逆圣意的文章,表面言辞激烈,实际并没针对皇帝与贵妃的感情//事,也没正义凛然地评判过这种感情是对是错,而是集中于皇帝耽于感情、牵涉外界的不良后果。
正如「贵妃之错,不在贵妃」一句。
倒是阿一自己都意外,他说错不在贵妃,就是想说错在皇帝呀。皇帝居然还赞赏?
但他的本意也的确如此。感情的对错外人说不上,管你喜欢男的女的,专不专一溺不溺爱,但作为皇帝,拿私人的感情牵扯上天下千万百姓的生死,那就是弥天大错了。
就像历史上的齐二世。
这是云舟遥同情、却也殊为不屑的一类人。
很奇妙的是,他的确同情这位史书上大名鼎鼎的昏君。
年少读史时,读到这些段落便觉得格外熟悉,亲身经历过一样。指尖触摸着那些冷冰冰的文字,甚至与那位昏君共情,落下泪来。
除此以外,不屑也是真实的。
既然做了皇帝,再多不容易再多小委屈,你也得担起这份海晏河清的重量来不是吗?不然比你更不容易的那些人怎么办?
他们可不是户部公文、史官笔下冰冷的数字。这个皇帝,这个时代,他们可没得挑。
人是一个个活的,日子也是一天天过的。
每天夕阳沉下西山后,他下了官衙,去私塾接过吹盏,便会牵着她手,任她一路活蹦乱跳、叽叽喳喳地分享学堂趣事,偶尔给小丫头买上几包零嘴(虽然大多进了他的嘴)。
一路各色士民与他打招呼,一一应了,杵在路口再稍等等,道长便披着暮色从城门那儿走来了。
这父女俩同时为琼州岛的小妖小怪们默哀一瞬,用道长零工挣来的银子加几个菜,当晚又多干了几碗饭。
人生本就是起起落落落,阿一习以为常,再未想过三年任满后调任何地的事。
却不想仅仅知琼州一年半,一道紧急公文便搭着惊涛骇浪自中书寄出。
约一月前,北狄南下,直破代州、忻州、太原府,整个河北东路彻底沦陷。更南边紧挨的河东南路及平阳府岌岌可危。
朝野上下震动。需知,自三百年前南晋大将军解轻舟第一次大破北狄以来,北狄各部族受重创,东西分裂,与中原百年来且战且和,各有胜负,彼此均不敢轻易冒进。
本朝更是奉行以和为贵的国策,岁币、互市、和亲等手段更是常见。
北狄的铁骑,已有五六十年没再踏入中原地界。自皇帝以下,百官皆以为逢此清平盛世,边事无忧矣。
故而当初云舟遥在谏沈案中所上奏章,并无人看重,大家只抓住了「谏沈」两个字眼便大做文章。
却不料,他当年奏章中所言的,竟一一应验了。
阿一大惊下细翻公文,看了半晌才略松一口气。幸好最糟糕的局面还没出现。
北狄这几年休养生息有限,此次南下,也仅有一支中路军直奔河北东路而来,并非倾国之力大举南侵。更东边的大名府及京师,并无兵灾之患。
饶是如此,河北东路短短一月沦陷,也足以惊得今上及朝堂诸公夜不安寝。河东南路及平阳府告急,承平已久的大梁,一时竟无人可用。
于是,随北边掀起的惊涛骇浪一同寄来的,还有一封紧急任命。
敕令云舟遥迁平阳府判官,权河东南路安抚副使。受命后,即日往平阳府赴任,不容有误。
如此越级超擢,放在往日可以说宠命优渥。放在今日嘛等阿一赶到河东南路,平阳府还在不在都不好说。
尽管如此,仍不得不上路。
北方边境大乱,南边挨不着,倒也一片祥和。一路经过的州县,除去茶余饭后多了战事的谈资,百姓生活一切照旧。
过长江,进了西京河南府的境内,一切才开始不一样。
不少北边逃来的难民聚在城下,由官兵驱逐着往西边赶,叫他们投陕西路去。
阿一拦住几个官兵要问问,那几人先还不耐烦要赶他们走,阿一身旁的道长一手便握住他兵器,眼睛冷冷地看过去,那几人便怂了。
阿一出示官印后,几个官兵后怕之余客气许多:原是您就是新上任的云帅司,卑职等有眼不识泰山,失敬失敬!
从他们口中得知,原来在他赶任这段时间,北狄中路军已连破汾、沁二州,兵马直逼平阳府下。
幸好,平阳府守军在守将狄也的带领下守住城池。从京师赶来支援的神武北军也到达平阳府外,狄也指挥军队前后夹击,暂时击退了北狄军队。
与神武北军一起到来的,是深居皇宫十多年不上朝的皇帝,终于在惊惶之下率军御驾亲征,要赶往平阳府以南的西京坐镇。
之前,朝廷诸公估量不好两军差距,不敢让皇帝直接去西京。名义上打着坐镇西京的口号,圣驾却一直逗留西京以东。
没成想,居然钻出狄也这个人才。
北狄赫赫有名的中路军居然都被迫撤退,圣驾得了消息,惊喜之余便即刻要往西京来了。
这些难民自然不好再逗留城下,西京知府便要将他们驱至更西边。至于陕西路有何怨言?有本事找政事堂几位宰执吵去啊。
按理圣驾将至西京,阿一这个外任官总该去拜见一二。可公文上写的是叫他不要停留,他便懒得停留了,奉旨无视皇帝,继续赶往平阳府。
值得一提的是,皇帝头风顽疾发作,身边离不开人,沈贵妃便赫然在陪行人员之中。
柳相及部分政事堂官员亦在陪同之列,京师只留太后及两位副宰执留守。
也不晓得,朝堂诸公是如何捏着鼻子,忍辱负重,容下沈贵妃陪同的。
阿一来到平阳府后,由于之前的安抚使在守城时便望风而逃,他这个安抚副使便顺利接管了河东南路事宜。
安抚司又称帅司,其长官亦可称帅司,掌一路军事。同时照例兼任河东南路军都总管,判平阳府,可谓位高权重。
但阿一可没忘,这么个「好差事」为何落到自己头上。北狄的中路军只暂时撤退,可还在汾、沁二州边界虎视眈眈。
阿一见过狄也后,得知这位狄也将军极为崇尚南晋战神解轻舟,用兵风格也倾向于解轻舟的主动出击,擅长以攻为守,以主动化被动。让他当一名守将,实是大材小用。
于是,他向西京行在请旨,将狄也破格提拔为河东南路军副都总管,协同神武北军,奔赴沁州边界。
北狄擅骑兵,不可在平原地区与之硬碰。
阿一先安排狄也于沁州比峰山安营布阵,等候时机。神武北军则引中路军南下,且战且退,故作战败奔降之态。等至比峰山时,绝山依谷,歼灭中路军五千余人,大胜而归。
但,阿一并没被这场小胜冲昏头脑。
他清楚,论单兵战力,承平多年、疏于训练的中原军队远不是北狄军队的对手。何况是北狄军队中都赫赫有名的中路军。
但中路军并非不可战胜,战争看似风云变幻,实则往往只需抓住一条核心:分清敌我优势劣势,以我之优攻彼之劣。
这一点看似简单,真正要做到,则不仅关乎上层眼光、大将指挥,还关联到中层将领、底层士卒、后勤保障及天气地形等各种复杂变数。
大梁此时的优势便在于,北狄只举一支中路军南下,在兵马数量上,远不及河东南路军与神武北军的总和。其次,在自家的地盘上打仗,地形地势定不如自家了解。
中路军训练有素,军阵严整。若想战胜,只能将其一一分化、逐个击破。
阿一让狄也临时接任神武北军一支先锋军,借熟知地形地利的优势,屡次自山而下,冲击中路军军阵。以惨痛的数量牺牲,硬生生将中路军从中间凿开,分化为两支。
再指挥各军且战且退,牵着中路军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时不时地借地形冲击分化。最终,将其小支军队一一围困,用数量去碾压这支战力极高的中路军。
这样的战术极为消耗时间,可效果也是显著的。
除去部分军阵实在是凿不开,北狄士兵单兵战力实在强劲,大梁军队人数虽多却也有限以外,阿一舍弃了其中一些小支军队,最终取得了局部大胜。
大梁军队死伤惨重,中路军也折了近半兵马,仓皇北撤。大梁终于收复汾、沁二州,将北狄拒于河东南路之外。
只是之前沦陷的河北东路,终有心无力。
阿一留狄也及神武北军驻扎河北东路沿线,等候西京行在旨意。
果然,得了几场大胜后,今上与朝堂诸公没有辜负阿一所想,即刻遣使臣往北边求和去了。
唔,不对,什么求和,这叫议和!
皇帝御驾亲征的名目,也就变成了坐镇西京,亲督议和事务。
当然,朝堂也没忘了奖赏三军。阿一迁平阳府知府,安抚副使也升为正式的安抚使,他的辖地也变大了成了管勾河北东路、河东南路安抚司事。
出任两路安抚使,看起来挺厉害的。
问题是,河北东路已经沦陷,虚空安抚是吧?
唯一令他欣慰的,是在他不遗余力的吹捧、赞赏之下,朝堂擢升了狄也任神武北军副都指挥使。
神武北军乃中央军,较之河东南路军这等地方守备军,前景不知好了多少。
等候议和的日子实在漫长。
阿一在军中不可擅离职守,吹盏一个小丫头也不能进军营,便留在平阳府官邸。抱元子则来回照应二人。国师的身份,让他可自由出入军营。
阿一闲来无事,便在军中搞起蹴鞠,让将士们强身健体。不要再动不动头疼肚子疼,这也不好那也不好的。
蹴鞠看久了却也无聊。他实非那类容易热血上头的男人。
前头踢得火热,阿一舍了众人,独自往回走,也没几人注意到。
他背着手踱到自己军帐,想也没想便掀了帘子,喊道:哥哥,咱们骑马散散心吧?
入目便是,雪一样的后背。
只一眼,也许是掀帘那刻直照的阳光的缘故,白得晃眼。脊背线条的僵硬也愈发明显。
要死!
阿一屏住呼吸,眼睛惶然别开,在空处定住,视线随他急忙回身而平移回军帐帘门。
见那帘子,便恨不得打掉当时掀帘的手。
我
他停了停,缓缓吁出那口屏住的气。这时不说些什么,那才是真欲盖弥彰。
身后传来窸窣的穿衣声。
阿一沉住心神,组织了下语言再开口。
哥,我
他蓦地滞住呼吸,沉吟半天,脑袋一片空白。
什么刚想的词,什么骑马散心,完了,全完了,空得只剩那一眼望去晃眼的雪色。
哦,还有,向下没入未知阴影里的背线。
漂亮匀称的蝴蝶骨。
充满力量的腰身。
蜿蜒向幽暗里的是什么,他却不敢去想。
散心是吗?这时他听见道长低沉的嗓音,伴随绞手帕的水声,那去吧。
阿一没听出什么情绪,点点头:哦。
他打马与道长并辔而行,出了军营,缓缓上了一处小山丘。回首十里连营,吹拂着夹杂草木香气的山风,方才的些许不自在便抛之脑后了,二人心境一片旷远。
这时,一只山鹰自他们头顶极快掠过,远远旋下几根灰羽,没入深林之中。
恋耽美
他们的前途是迷茫的,他的前途也同样。阿一晚饭时曾笑着道长打趣,说是应该再往南去。
道长便点头,没什么情绪地说,那便去吧。
旨意便下来了,却南到跨了海,遣他去往另一片荒凉炎热未知之地。调任琼州,知琼州军州事。
偏是偏到极点,好处却也显而易见。官升了,管辖的地界也大了不止一圈。
比之梧州,琼州城的官衙简直破得可以。上任前,阿一还专门去拜访了他的前任们一趟官衙后头的坟地,埋了古今不知多少病死途中或任上的官吏。登科时那一腔志气热血,又有多少困死在这海外之外、山外之山的地儿呢?
修修补补过官衙,便又开始坐公堂。
阿一其实过得很闲适自在。梧州百姓极纯朴,他以为那便是底了,没想到人外有人,琼州人的纯朴又可再下一个台阶。
他去各县乡巡查农耕吏治时,百姓们问都不问,见他穿着官服埋头便跪。阿一向来同任何人都没距离,亲切地托年长者起来闲谈,一来二去,他们也打开话头,不过一个时辰,阿一便将本地风俗了如指掌。
再过个半年,旁人再同他搭话,他一开口便已是浑然天成的本地方言了。
夜色四伏时,在案前伏首公务,如水的月光柔柔地淌至他笔尖,阿一抬起眼皮。此情此景,竟与当年解试时的月夜重叠。
窗外的月,虽不再是城东南玄微神君观的铁塔上的月,只是将归于西山头的一弯上弦月,但认真说来,其实也是同一轮月。
这时,他又想起隔壁考房允珏兄作的那首打油诗了。
与君共饮,销得人间半世愁。
当时还笑半世老叟,但普通人的一生又有几个十年,也许等他下回再想起这首诗,已五十老叟不止了。
阿一回过头,看到道长坐在离他不远的蒲团上,阖眼打坐,像是沉入坐忘之境许久了。每到这时,他终于可以不必顾忌地将视线放在他身上。
那么一个遗世独立的人,如山间松,背脊总是风姿自然地直成一条一丝不苟的线。又如石上泉,冷冷透透地独坐着,似乎一眼便能穿透那空净的泉水,望清石底的光影。
但水是一手捧不起来,光影也一手又摸不着。
道长容颜与体态似乎亘古不变。随着年岁的增加,阿一愈发能看见他们之间那些不可逾越的东西,譬如时间,譬如未来,譬如人生路。
这一方游离世外的孤岛上的世界,因此显得格外清净。
断绝的书信,延迟的信息,给人一种真的隔离尘世的错觉。四季不变的炎暑让时间也显得漫长,长到阿一以为,和道长在一起度过这样的一辈子,已是他前生后世最满足的了。
除了中书的公文,每几月随海潮一起造访这方小世界的,还有远在京师的郑允珏寄来的书信。
允珏兄送来了很多公文上不会有的消息,比如柳相之女那位曾远来梧州见他一面的柳姑娘,三月嫁与淳王为妻。
这位淳王乃淮王之弟,虽然并非同母所出,却在一众皇子之中与淮王最为交好。兄弟二人感情远胜一般人家子弟,这在皇室之中是极为罕见的。
这期间,其实还有一桩可供京城百姓茶余饭后八卦的秘辛:柳相原本相中的女婿,是最受陛下看重的淮王。今上也有意将柳氏女赐嫁皇子,可淮王对柳家小姐无意,婚事便误打误撞落到淳王头上。
哥哥没娶亲,弟弟便先有了王妃,确实是桩趣闻。
允珏兄其后抱怨,自家祖父凑了人淳王大婚的热闹,便来操心他的亲事,三天两头催婚。弄得他不堪其扰,只好躲回六部衙门,夜里估摸着他祖父睡了才敢回家。
淮王倒是有胆识。郑允珏说,就是不晓得淮王要将婚事拖到什么时候。反正他已想好说辞,就拿淮王当令箭,他祖父一提起,他便说人淮王都不急他急什么,等淮王成了亲他再成也不迟。如此,他祖父也哑口无言了。
关于舟遥兄下回又调往何地这事,郑允珏也摸不着头脑。他不在吏部当差,眼下尚在户部混资历,也没资格进政事堂,不了解几位宰执的心思,更不懂今上的态度。
这个「不懂」源于,郑允珏本以为舟遥兄不必想出头之日了,可淮王却有意无意向他透漏,他父皇在几次听学士们讲学后,曾主动提起云舟遥来。言语间大有夸赏之意。
按淮王的猜测是说,舟遥兄那几篇忤逆圣意的文章,表面言辞激烈,实际并没针对皇帝与贵妃的感情//事,也没正义凛然地评判过这种感情是对是错,而是集中于皇帝耽于感情、牵涉外界的不良后果。
正如「贵妃之错,不在贵妃」一句。
倒是阿一自己都意外,他说错不在贵妃,就是想说错在皇帝呀。皇帝居然还赞赏?
但他的本意也的确如此。感情的对错外人说不上,管你喜欢男的女的,专不专一溺不溺爱,但作为皇帝,拿私人的感情牵扯上天下千万百姓的生死,那就是弥天大错了。
就像历史上的齐二世。
这是云舟遥同情、却也殊为不屑的一类人。
很奇妙的是,他的确同情这位史书上大名鼎鼎的昏君。
年少读史时,读到这些段落便觉得格外熟悉,亲身经历过一样。指尖触摸着那些冷冰冰的文字,甚至与那位昏君共情,落下泪来。
除此以外,不屑也是真实的。
既然做了皇帝,再多不容易再多小委屈,你也得担起这份海晏河清的重量来不是吗?不然比你更不容易的那些人怎么办?
他们可不是户部公文、史官笔下冰冷的数字。这个皇帝,这个时代,他们可没得挑。
人是一个个活的,日子也是一天天过的。
每天夕阳沉下西山后,他下了官衙,去私塾接过吹盏,便会牵着她手,任她一路活蹦乱跳、叽叽喳喳地分享学堂趣事,偶尔给小丫头买上几包零嘴(虽然大多进了他的嘴)。
一路各色士民与他打招呼,一一应了,杵在路口再稍等等,道长便披着暮色从城门那儿走来了。
这父女俩同时为琼州岛的小妖小怪们默哀一瞬,用道长零工挣来的银子加几个菜,当晚又多干了几碗饭。
人生本就是起起落落落,阿一习以为常,再未想过三年任满后调任何地的事。
却不想仅仅知琼州一年半,一道紧急公文便搭着惊涛骇浪自中书寄出。
约一月前,北狄南下,直破代州、忻州、太原府,整个河北东路彻底沦陷。更南边紧挨的河东南路及平阳府岌岌可危。
朝野上下震动。需知,自三百年前南晋大将军解轻舟第一次大破北狄以来,北狄各部族受重创,东西分裂,与中原百年来且战且和,各有胜负,彼此均不敢轻易冒进。
本朝更是奉行以和为贵的国策,岁币、互市、和亲等手段更是常见。
北狄的铁骑,已有五六十年没再踏入中原地界。自皇帝以下,百官皆以为逢此清平盛世,边事无忧矣。
故而当初云舟遥在谏沈案中所上奏章,并无人看重,大家只抓住了「谏沈」两个字眼便大做文章。
却不料,他当年奏章中所言的,竟一一应验了。
阿一大惊下细翻公文,看了半晌才略松一口气。幸好最糟糕的局面还没出现。
北狄这几年休养生息有限,此次南下,也仅有一支中路军直奔河北东路而来,并非倾国之力大举南侵。更东边的大名府及京师,并无兵灾之患。
饶是如此,河北东路短短一月沦陷,也足以惊得今上及朝堂诸公夜不安寝。河东南路及平阳府告急,承平已久的大梁,一时竟无人可用。
于是,随北边掀起的惊涛骇浪一同寄来的,还有一封紧急任命。
敕令云舟遥迁平阳府判官,权河东南路安抚副使。受命后,即日往平阳府赴任,不容有误。
如此越级超擢,放在往日可以说宠命优渥。放在今日嘛等阿一赶到河东南路,平阳府还在不在都不好说。
尽管如此,仍不得不上路。
北方边境大乱,南边挨不着,倒也一片祥和。一路经过的州县,除去茶余饭后多了战事的谈资,百姓生活一切照旧。
过长江,进了西京河南府的境内,一切才开始不一样。
不少北边逃来的难民聚在城下,由官兵驱逐着往西边赶,叫他们投陕西路去。
阿一拦住几个官兵要问问,那几人先还不耐烦要赶他们走,阿一身旁的道长一手便握住他兵器,眼睛冷冷地看过去,那几人便怂了。
阿一出示官印后,几个官兵后怕之余客气许多:原是您就是新上任的云帅司,卑职等有眼不识泰山,失敬失敬!
从他们口中得知,原来在他赶任这段时间,北狄中路军已连破汾、沁二州,兵马直逼平阳府下。
幸好,平阳府守军在守将狄也的带领下守住城池。从京师赶来支援的神武北军也到达平阳府外,狄也指挥军队前后夹击,暂时击退了北狄军队。
与神武北军一起到来的,是深居皇宫十多年不上朝的皇帝,终于在惊惶之下率军御驾亲征,要赶往平阳府以南的西京坐镇。
之前,朝廷诸公估量不好两军差距,不敢让皇帝直接去西京。名义上打着坐镇西京的口号,圣驾却一直逗留西京以东。
没成想,居然钻出狄也这个人才。
北狄赫赫有名的中路军居然都被迫撤退,圣驾得了消息,惊喜之余便即刻要往西京来了。
这些难民自然不好再逗留城下,西京知府便要将他们驱至更西边。至于陕西路有何怨言?有本事找政事堂几位宰执吵去啊。
按理圣驾将至西京,阿一这个外任官总该去拜见一二。可公文上写的是叫他不要停留,他便懒得停留了,奉旨无视皇帝,继续赶往平阳府。
值得一提的是,皇帝头风顽疾发作,身边离不开人,沈贵妃便赫然在陪行人员之中。
柳相及部分政事堂官员亦在陪同之列,京师只留太后及两位副宰执留守。
也不晓得,朝堂诸公是如何捏着鼻子,忍辱负重,容下沈贵妃陪同的。
阿一来到平阳府后,由于之前的安抚使在守城时便望风而逃,他这个安抚副使便顺利接管了河东南路事宜。
安抚司又称帅司,其长官亦可称帅司,掌一路军事。同时照例兼任河东南路军都总管,判平阳府,可谓位高权重。
但阿一可没忘,这么个「好差事」为何落到自己头上。北狄的中路军只暂时撤退,可还在汾、沁二州边界虎视眈眈。
阿一见过狄也后,得知这位狄也将军极为崇尚南晋战神解轻舟,用兵风格也倾向于解轻舟的主动出击,擅长以攻为守,以主动化被动。让他当一名守将,实是大材小用。
于是,他向西京行在请旨,将狄也破格提拔为河东南路军副都总管,协同神武北军,奔赴沁州边界。
北狄擅骑兵,不可在平原地区与之硬碰。
阿一先安排狄也于沁州比峰山安营布阵,等候时机。神武北军则引中路军南下,且战且退,故作战败奔降之态。等至比峰山时,绝山依谷,歼灭中路军五千余人,大胜而归。
但,阿一并没被这场小胜冲昏头脑。
他清楚,论单兵战力,承平多年、疏于训练的中原军队远不是北狄军队的对手。何况是北狄军队中都赫赫有名的中路军。
但中路军并非不可战胜,战争看似风云变幻,实则往往只需抓住一条核心:分清敌我优势劣势,以我之优攻彼之劣。
这一点看似简单,真正要做到,则不仅关乎上层眼光、大将指挥,还关联到中层将领、底层士卒、后勤保障及天气地形等各种复杂变数。
大梁此时的优势便在于,北狄只举一支中路军南下,在兵马数量上,远不及河东南路军与神武北军的总和。其次,在自家的地盘上打仗,地形地势定不如自家了解。
中路军训练有素,军阵严整。若想战胜,只能将其一一分化、逐个击破。
阿一让狄也临时接任神武北军一支先锋军,借熟知地形地利的优势,屡次自山而下,冲击中路军军阵。以惨痛的数量牺牲,硬生生将中路军从中间凿开,分化为两支。
再指挥各军且战且退,牵着中路军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时不时地借地形冲击分化。最终,将其小支军队一一围困,用数量去碾压这支战力极高的中路军。
这样的战术极为消耗时间,可效果也是显著的。
除去部分军阵实在是凿不开,北狄士兵单兵战力实在强劲,大梁军队人数虽多却也有限以外,阿一舍弃了其中一些小支军队,最终取得了局部大胜。
大梁军队死伤惨重,中路军也折了近半兵马,仓皇北撤。大梁终于收复汾、沁二州,将北狄拒于河东南路之外。
只是之前沦陷的河北东路,终有心无力。
阿一留狄也及神武北军驻扎河北东路沿线,等候西京行在旨意。
果然,得了几场大胜后,今上与朝堂诸公没有辜负阿一所想,即刻遣使臣往北边求和去了。
唔,不对,什么求和,这叫议和!
皇帝御驾亲征的名目,也就变成了坐镇西京,亲督议和事务。
当然,朝堂也没忘了奖赏三军。阿一迁平阳府知府,安抚副使也升为正式的安抚使,他的辖地也变大了成了管勾河北东路、河东南路安抚司事。
出任两路安抚使,看起来挺厉害的。
问题是,河北东路已经沦陷,虚空安抚是吧?
唯一令他欣慰的,是在他不遗余力的吹捧、赞赏之下,朝堂擢升了狄也任神武北军副都指挥使。
神武北军乃中央军,较之河东南路军这等地方守备军,前景不知好了多少。
等候议和的日子实在漫长。
阿一在军中不可擅离职守,吹盏一个小丫头也不能进军营,便留在平阳府官邸。抱元子则来回照应二人。国师的身份,让他可自由出入军营。
阿一闲来无事,便在军中搞起蹴鞠,让将士们强身健体。不要再动不动头疼肚子疼,这也不好那也不好的。
蹴鞠看久了却也无聊。他实非那类容易热血上头的男人。
前头踢得火热,阿一舍了众人,独自往回走,也没几人注意到。
他背着手踱到自己军帐,想也没想便掀了帘子,喊道:哥哥,咱们骑马散散心吧?
入目便是,雪一样的后背。
只一眼,也许是掀帘那刻直照的阳光的缘故,白得晃眼。脊背线条的僵硬也愈发明显。
要死!
阿一屏住呼吸,眼睛惶然别开,在空处定住,视线随他急忙回身而平移回军帐帘门。
见那帘子,便恨不得打掉当时掀帘的手。
我
他停了停,缓缓吁出那口屏住的气。这时不说些什么,那才是真欲盖弥彰。
身后传来窸窣的穿衣声。
阿一沉住心神,组织了下语言再开口。
哥,我
他蓦地滞住呼吸,沉吟半天,脑袋一片空白。
什么刚想的词,什么骑马散心,完了,全完了,空得只剩那一眼望去晃眼的雪色。
哦,还有,向下没入未知阴影里的背线。
漂亮匀称的蝴蝶骨。
充满力量的腰身。
蜿蜒向幽暗里的是什么,他却不敢去想。
散心是吗?这时他听见道长低沉的嗓音,伴随绞手帕的水声,那去吧。
阿一没听出什么情绪,点点头:哦。
他打马与道长并辔而行,出了军营,缓缓上了一处小山丘。回首十里连营,吹拂着夹杂草木香气的山风,方才的些许不自在便抛之脑后了,二人心境一片旷远。
这时,一只山鹰自他们头顶极快掠过,远远旋下几根灰羽,没入深林之中。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