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 抽卡后郡王是基建狂魔

抽卡后郡王是基建狂魔(17)

    城门外,宣瑾瑜骑着赤焰马,对宋冬、林齐等人说道:回吧,县廷府事务就交给你们了。
    宋冬等人纷纷行礼:郡王一路顺风!
    宣瑾瑜点点头,又唤来宋冬:三皇子殿下派来南沧县的军侯刘文华那边,我已经打了招呼,若南沧县有甚急事,也可去找他相商。
    宋冬心中一凛,郡王是怕水灾万一蔓延,甚至会出现bao乱。下官知道了,郡王爷放心吧。
    夏三带着护卫队拱卫在宣瑾瑜旁边,这次宣瑾瑜前往长都郡救灾,他自然要随侍保护,宣瑾瑜也赞成有了夏三,这粮队便不必额外再配护卫队。古淼,信使庞舒,王府管家福顺的大儿子福文山,还有南沧县的数名书吏也随队前往。
    夏三,你那边可有殿下来信?宣瑾瑜忍不住问道。裴佑那边想必也收到灾情消息了吧?就不知道裴佑是如何打算的?
    属下不知。夏三告禀道,若说皇子殿下有信,最近的一封信依然是让他仔细护卫郡王,旁的只字未提,他又看见宣瑾瑜担忧神色,便迟疑问道:郡王可要联系殿下?属下可帮郡王送信。
    倒不急于一时,算算马上咱们就能到长都郡,到时候也就知道了。宣瑾瑜摇头说道。
    虽然已经从庞舒口中和郡守信中了解到了长都郡灾情,可亲眼目睹的惨重景象还是远远超出了宣瑾瑜的想象。
    这还是长都郡吗一位书吏低声说着。
    宣瑾瑜穿越过来的回忆里有长都郡,长都郡有繁华而宽阔的街道,两侧宅院鳞次栉比,往来人群川流不息,郡城远远比南沧县富庶。可现在不是了。他们从高处山路上进入郡城,远远就能望见半个郡城陷在了水里,依稀还能看见被淹没的屋顶上的青瓦,树木也就露出顶端的一小茬,街道上处处是污泥秽水,而道路两旁都是流离失所的百姓,他们面目脏污,眼神麻木,有的怀里还搂着面黄肌瘦、嚎啕大哭的小娃。
    即使站在还没有淹没的郡城里,也可以清楚看见洪水水势,天地威势之下,人是如此脆弱。
    就在来的路上,宣瑾瑜一行人就已经见到了一次水势暴发,远远地就能看见突如其来暴发的水浪,逼得他们不得不改道,短短一百来里路,他们硬是第三天才到。一路走来,也有不少逃难的灾民偷偷打量他们身后的马车,眼神诡谲怨毒,逼得夏三带着亲卫队齐刷刷把利刃拉出刀鞘,这才震慑住一些末路之人的疯狂。
    庞舒在前引路,领着他们一路前去郡廷府,这才见到了郡守古元朗。
    古淼几乎难以置信。眼前这个两鬓染上霜白,形容憔悴的中年男子还是他印象中那个文采风流、儒雅睿智的阿爹吗?怎么短短数十日不见,阿爹就老成了如此模样?
    作者有话说:
    第27章 救灾
    古元朗自然也从人群中一眼看见了古淼, 不过眼下也顾不得与儿子说话。他郑重上前,长揖一礼:多谢郡王爷仗义施援!古某感激不尽!
    宣瑾瑜赶紧扶起古元朗:郡守言重了, 南沧县与长都郡比邻而居, 又何必见外呢。
    连日以来的灾情使古元朗焦头烂额,此时才露出一个真心的笑容。他这次派出数名信使要求各县支援长都郡救灾,长都郡直属的各县反而都拖拖拉拉地筹备, 最先赶到的竟然是自成一脉的郡王封地南沧县。
    简短地寒暄了几句,宣瑾瑜就直接和古元朗聊起了灾情, 也很快和古元朗商量好了人手安排。于是, 刚到长都郡的南沧县人马, 又很快地分散开来。
    首先是古淼,他和父亲简单交谈得知亲人平安后, 便带着两个南沧县书吏直接去接手了灾民安置的任务。因为受灾百姓众多,郡廷府将受灾百姓分到了几处空地,由郡廷府每日施粥,至于住宿就只能席地而卧。为了安置民众, 郡廷府的大小官吏忙得团团转,古淼便接手管理了其中一片区域。
    带来的粮食则是全部交给了郡守府入库统一安排, 空马车由夏三分出一半人手, 重返南沧县继续运粮。至于郡王府管家福顺的儿子福文山, 则是匆匆向宣瑾瑜告退,他要去照管郡王府在南沧县的生意。
    而宣瑾瑜, 则是和古元朗一起前往郡守府,商量救灾之策。
    排好队伍, 不得争抢!施粥了!衙役们手里拿着木棍, 腰上佩着刀剑, 纷纷喝问着灾民。
    这是一处坡地, 黑压压坐卧着数百流民,全都是在洪灾中失去房屋田地的百姓,他们闻言也只是慢吞吞地起身,这几日郡廷府虽说施粥,可那粥就跟清水相差仿佛,只在碗底能看见零星几粒麦粒。
    可哪怕是这样,这粥也能哄哄肚子,只是民众们饿的浑身乏力,走几步都累得喘气。几天没吃过一顿饱饭,这些人瘦骨嶙峋,眼睛里也没有一丝神采。
    今日主持施粥的官员倒是换了人,是个面目清秀的年轻男子,在他的指挥下,几个从流民里选出来的有手艺的厨子架起了柴火,开始用大陶釜烧水。
    古淼拆开带来的粮袋,里面是满满的菽豆,他叫来其中一个厨子,说:把这些菽豆放陶釜里煮熟吧。
    厨子洗干净手,战战兢兢地舀了一捧出来。
    这怎么够?古淼皱眉,这段时间在南沧县的历练,他也不是之前那个不知世事的大少爷,他估计了一下分量,拿出量器来,让他们每个陶釜里放半斗菽豆。很快水咕嘟咕嘟地滚开,翻滚的菽豆也逐渐融成香浓的豆粥。
    熬煮豆粥的几个厨子一开始还是在小口咽涎水,等豆粥的香味儿散出来,喉头已经是不住滚动,空荡荡的肚腹里也传出肠鸣。等粥煮好了,厨子们念念不舍地看着这香浓的豆粥,打算离开。
    这么好的豆粥,待会儿郡廷府的大人们就要来吃了吧。这么多呢,也不知道多少人才能吃完,厨子们偷偷想。
    古淼见到豆粥熬好了,这才开口说:让百姓们开始排队吧,每只陶釜前排一队,拿碗来施粥。
    什么?这么好的粥,是给我们吃的吗?厨子们几乎难以置信,反应过来赶快排进了队头,而排成队伍的流民也同样激动,今天的豆粥格外好!
    衙役们拿起流民们的木碗,一碗一碗地给流民装满,所有拿到豆粥的人都顾不上烫嘴,狼吞虎咽地把豆粥吞到了肚子里,这才感觉到久违的暖流,饥渴难耐的胃肚终于有了垫底的吃食。很多流民之前种地也只是混个半饱,自家煮的豆粥都比这个稀,甚至有时候只能吃最粗糙的麦饭。
    做豆粥的厨子们因为排到了队伍前头,早就领到了豆粥吃完。于是他们也等在旁边,等陶釜里煮的豆粥吃完,就立刻又点火开煮。而衙役带着几个从流民里选出来的管事,瞪大眼睛巡逻,不准有流民多领。古淼事先已经算过,这里差不多有五百多流民,一人一大碗也不过二两菽豆,差不多消耗了一石菽豆。
    许巧女半靠在树底下,她嘴唇发白,脸上全是滴落的汗珠,身体里感觉冰凉,可额头却一片火热发烫,脑子也晕晕乎乎的,她心知自己是发热了,可到底还是强打精神给小宝喂奶,小宝瘦得跟奶猫一样大,再不喂奶,她怕孩子养不活。旁边丈夫丁力担心地看她,说:巧女,要不就给小宝喂点豆粥吧?你就别喂奶了。
    许巧女抱着小宝,露出一个微弱地笑:没事儿,今天老爷们发的豆粥熬得浓咧,我刚喝了豆粥,趁有力气,给小宝喂点儿。
    丁力也不吱声了,只在心里发愁,老婆这样发热下去,可如何是好?
    就在这个时候,有衙役突然来了,手里还端着东西:许巧女是谁?
    旁边几个认识丁力和徐巧女的流民望过来,那衙役注意到,也就走过来。
    丁力连忙起身:官爷,许巧女是我媳妇儿,有什么事吩咐?
    那衙役板着脸,把手里的碗递过来:古书吏有令,生病的人都可以领一碗糖水,喝完了就把碗还到平时施粥的地方去。可听懂了?
    丁力连连点头,等衙役走后,他小心翼翼地把碗端到许巧女面前:媳妇,官爷说这是治病的糖水呢,你赶紧喝吧。
    许巧女犹豫了一下:你先喝两口,剩下的再留给我。
    丁力顿时着急起来:你都病了,快点喝吧。
    许巧女这才接过碗,丁力赶紧把小宝抱过来。许巧女一口一口地喝那糖水,糖水又热又甜,还有点辣舌头,可喝到肚子里,身体里慢慢升腾起热气,等浓浓一大碗糖水喝下去,她额头上浸出一层汗珠,竟然觉得舒爽了不少。
    古淼站在旁边盯着厨子们做糖水。这次南沧县来,除了粮食,还带来不少生姜和库存的丁丁糖。郡王爷说,把生姜和丁丁糖一起煮一碗姜糖水,给发热的人喝,就是能够治发热的良药。眼下水灾严重,民众又都是露天而睡,虽说是盛夏,也有不少人淹了水感了风寒。他想到郡王爷的吩咐,就赶紧熬煮了姜糖水,发给生病的人。
    一定能好起来古淼默默在心里祈祷。
    古淼在长都郡忙活的时候,南沧县里,古灵也点灯熬油地苦干。
    租来的小院里放着一架古灵从纺织作坊里借来的提花织机,这样晚间回来,古灵能点着油灯接着琢磨。现在已经月上西天,古灵还借着微弱的灯光专心致志地调整着提花织机,一旁边小娟也帮忙调整综片的顺序,按古灵的要求调整着纬线的颜色。
    时间已晚,边小娟悄悄打了个呵欠,却不知被古灵看了个正着。
    古灵犹豫着开口:小娟,我自己一个人也行,你不必陪我。
    边小娟摇摇头,笑着说:说啥呢,你一个人能弄到什么时候?你动脑子我动手,这样不就快了吗?
    都这么晚了,你快去休息吧。我一个人来。古灵却也坚持。
    边小娟看着大大咧咧,实际心细如发,她知道古灵是个极不愿意麻烦别人的性子,也正色说:你就别想这些有的没的了,我都跟我阿爹阿娘说了,你哥哥去长都郡了,我上郡城陪你住一段时间,也好给你搭把手。你不是说了,要研究这个什么提花织机,管郡王爷要赏钱给你爹娘寄过去吗?与其在这儿婆婆妈妈,不如赶紧把这个花样子研究个明白哩。
    古灵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她跟边小娟说过自己父母都在长都郡,她哥哥是南沧县的小书吏,她跟着哥哥来南沧县上任,现在长都郡发大水,哥哥跟着郡王爷去南沧县救灾去了。边小娟只当她家是长都郡普通人家。
    古灵隐瞒身份与边小娟交往,只是因为郡王爷要求她来纺织作坊必须做个普通女工,若大家知道她是长都郡守家的大小姐,又有谁敢与她论交情?并不是有意欺瞒边小娟。古灵是真心庆幸自己交到了边小娟这个朋友。得知她哥哥去了长都郡后,边小娟怕她一个人越想越愁,就搬到她家来陪她,不仅如此,还陪她熬夜干活。
    如果没有边小娟这个好朋友,古灵都不敢想,自己这些天会如何发愁。古灵继续翻看着郡王爷给她的帛书,那本神秘的《基础纺织工艺》,这上面不仅有纺织机的图样子,还有好几种花纹的织法。古灵家世高贵,从小连宫里的贡娟也见过,可她也从来没见过这样复杂的花纹。
    古灵研究了好几天,也只是勉强摸着一点头绪。枉她自诩聪明,原来也只是井底观天罢了,她被浓重的挫败感淹没,低声说:小娟,你说我真能做出来吗?
    唉,阿灵又在看那本天书了,边小娟正偷偷在心里想着,就听见好友迷茫的话语,她连忙果断地回答:当然可以啊!你是我见过最聪明的姑娘!要知道,我看你读书简直就跟吃饭喝水一样容易啊!
    可这本书我就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古灵低落地说。
    唉,你至少能看懂一部分,而且最近能看懂的不是越来越多了吗?就连铁匠铺的耿磊大爷都完全看不懂哩!你读给我听,我觉得简直是天书,完全听不懂。你一定可以的!边小娟大声说。
    来自朋友的支持也给了古灵勇气和信心,古灵闻言也振作起来:嗯,我一定要研究出来!
    两个姑娘在厢房里继续点灯忙活,而在小院田地里,仙人掌也越长越高。
    作者有话说:
    第28章 救灾(二)
    古元朗正带着宣瑾瑜察看长都郡的灾情。古元朗年纪四十上下, 风度翩翩,谈吐优雅, 一和他打交道, 宣瑾瑜就明白古淼身上的优游富贵气质是遗传自哪儿了。不过现下郡守大人却没有任何闲情逸致,只剩下无穷尽的忧愁。
    这便是长都郡的粮仓,里面统共也就剩下了一千石粮食。小吏打开粮仓, 古元朗指着垒起的粮袋,苦笑着说。
    一千石粮食, 便是大约十二万斤, 看似很多, 可灾民之数宣瑾瑜问道:古郡守,此处受灾百姓有多少人?
    三万余!古元朗没有一丝笑容, 只觉忧心如捣,发间都多出几丝秋霜来!长都郡拢共人口也就十万出头,就有三万多人受灾!
    宣瑾瑜闻言也心下沉重。这么多灾民,粮食一旦分发开来, 根本耗不了几天,可再这样给民众施舍清粥, 恐怕不多时, 绝望必将引发bao乱!
    城里的富商和地主手里是否有粮?何不用金银收购?宣瑾瑜急急追问。可一看古元朗脸上愁郁神色, 她顿时明白过来:难道是囤积居奇?
    正是如此。古元朗叹气,说道:城中粮商勾结, 一股脑儿压着粮不放,就是盘算着等郡廷府的粮食耗尽, 好作高价卖出去。
    宣瑾瑜先是觉得荒谬, 紧接着愤怒升起。这些人故意等到高价时卖粮, 难道不知此时已经死去多少百姓?踩在无数同类的尸体上挣带血的银子, 晚间也能安睡吗?宣瑾瑜自认也不是圣人,便如同许多人一般,她爱财,可也有着朴素的信仰,挣这种带血的银钱突破了她的底线。
    愤怒没有意义。宣瑾瑜长舒一口气,冷静下来,要紧的还是解决问题。如今这些粮商囤粮意图高价售卖,最简单的法子还是迅速找到一批平价粮食,开仓放粮,若商市粮价稳定,这些粮商最后也只能乖乖平价卖粮。
    虽说如此,可要有如此声势,恐怕至少要连续在商市提供一月余粮食,才能破局。若灾民每人按半斤施粮,一个月下来便至少要三千七百石粮食,否则这些粮商消息灵通又素来奸滑,不会轻易放弃!说来也怪我,我担心粮食不足,每日只给灾民施一两口粮,这些粮商知道后,更是笃定郡廷府没粮,把粮食捂得更紧了!古元朗长吁短叹。
    古郡守何出此言?自打水灾以来,你一力支撑,已是殚精竭虑。我看,咱们不如好好合计合计,上哪儿找出这三千七百石粮食,才是办法!
    瑾瑜说得正是,我也是一般想法。突然有一个男声响起。
    宣瑾瑜一看过去,正是裴佑!她又惊又喜,自打一进长都郡,她便想问裴佑如何,但古元朗一直在说明长都灾情,三皇子殿下的动向却只字未提,她怕其中有隐情,也就暂且不问,打算回去问过夏三再说。没想到裴佑此时却又冒出来。
    见到裴佑来,古元朗慌忙行礼:见过皇子殿下。
    裴佑一身戎装,风尘仆仆,脸上难掩疲倦神情,可一双眸子依然有神,他微笑着说:古郡守不必多礼。实在惭愧,接到你书信后我今日才有空赶来。
    古元朗连忙将裴佑、宣瑾瑜请入室内,裴佑早已了解情况,当下便说:我赞成瑾瑜的看法,若无法让粮商开仓卖粮,眼下长都郡困境难解。最要紧的就是找一批平价粮食,好断绝粮商囤货赚高价的希望。
    恋耽美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