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232节

    在农学社的“试种”实验中,占城稻发挥出了极强的潜力,然而却未能适应两浙一带的某些病虫害。因此比不过某些在本地生长的抗病稻种——这令沈括有喜有愁,纠结异常。
    明远装作沉思了很久,小心翼翼地问沈括:“如果将占城稻的稻种,与本地稻种‘杂交’呢?”
    “杂交?”
    沈括一时没能明白明远的意思。
    明远只能解释:“将占城稻和本地稻种放在一起,让……让它们共同繁育出下一代……”
    沈括嗖的一声站起来,转身就要离开海事茶馆——这时候戴娘子的饮子都还未送到。
    还没等明远劝他回来,沈括突然又转身坐下,说:“那岂不是要等明年才能尝试了?”
    明远摇头笑道:“不一定……史尚将这稻种带回来的时候曾经提过,南方种水稻都是一年两熟,甚至有地方可以做到一年三熟的。”
    他冲茶馆外望望:“我看杭州眼下地气温暖,也许这两熟,也是能做得到的呢?”
    沈括又是“啊”的一声,直接起身,这回是真转身走了,直接走出门外。
    而这时戴娘子刚刚将饮子送来,只能与明远面面相觑。
    “师兄啊!”
    不知什么时候,种师中也来到了茶馆里,在明远身边闷闷地坐下。
    明远只得将原本给沈括准备的饮子塞给这个十四岁少年,柔声问:“端孺,怎么了?”
    种师中郁闷地道:“沈先生明明是我们算学社的呀,怎么现在尽为农学社的事上心了呢?”
    明远当然明白沈括为什么如此上心——大宋向来认为农业是立朝之本,这片土地上这么多人口,粮食安全极为重要。
    如果沈括能够解决占城稻抗病虫害的问题,就能令两浙路、荆南路的水稻产区产量大幅上升。这在朝中看来将是极大的殊勋。
    至于沈括——
    明远在心中呵呵了两声,心想:他哪里是“算学社”的,沈括明明就是个“杂学社”的嘛。
    但是没办法,眼前的小师弟也是需要哄的。
    明远只能绞尽脑汁想了一阵,问种师中:“要不我们再讨论一下‘鸡兔同笼’问题?”
    “鸡兔同笼?”
    种师中笑了。
    这是他在陕西时就能解开的算学题目。
    明远心虚地收回了刚才的话,想了半日,最终还是捡他熟悉的领域,将博弈论里的“囚徒困境”问题讲给种师中听,终于成功地把种师中困在了一大堆思绪里,他自己才得以顺利脱身。
    不知不觉,已是日头西斜。地面上的暑热已经散去不少。
    茶馆墙壁上挂着的自鸣钟眼看就要敲钟五下报时。
    常来茶馆的海商们一向知道戴朋兴打烊打得十分及时,晚间也不会多留,此刻茶馆中便只有寥寥几人。
    明远依旧留在茶馆里,打算等暑热完全散去之后,再从这里出发,往杭州城中去。
    这时门外忽然进来一人——三十来岁年纪,脸颊瘦削,肤色微黑,身穿式样普通的素色长袍,戴着短幞头,挎着一个大大的竹篾编的箱子。
    明远见过这人,也晓得他大多数时候都会待在这茶馆里直到打烊。来茶馆的主顾中,他几乎每天都是最后一个走的。
    明远虽然见过此人,但他自己事忙,因此对此人从未关注过。
    此刻来人进来,见到茶馆里已经不剩几人,忍不住流露出失望之情,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却见明远笑着走来,热情地招呼:“怎么称呼?”
    来人待在海事茶馆的时候挺多,因此知道明远是个“人物”。当时便受宠若惊地道:“明郎君,我……在下,小弟……那个,劳忠实。是,浮梁……江西浮梁县人氏。”
    “原来是劳兄!”
    明远直接忽视了那些语无伦次,伸手将人请入座中。
    劳忠实顿时更加拘束了,如坐针毡般地坐了一会儿,赶紧谢过了戴娘子送来的茶水,然后小心翼翼地问:“那个……我打听的……有消息吗?”
    明远不知道他打听了什么,而戴朋兴偏巧又不在,因此明远很诚实地对劳忠实表达了这一点。
    劳忠实顿时将打开那个带来的竹编箱子,将其放在桌上,一面从里面拿出一件用布抱着器物,一面告诉明远:“我来此,是想要问一种颜料……家乡有位前辈偶然得来,烧出了这样的瓷器,”
    “当日他说这颜料是从夷人处得来,但是忘记问这颜料的名字,也忘了问那夷人海商的名字……他说问了……也记不住。”
    劳忠实脸上露出几分尴尬的表情。
    然而明远脸上的表情在劳忠实打开包裹的那一刻彻底凝固了。
    他屏住呼吸,紧紧盯着从包袱中显形的那只大瓷盘,瓷盘上一圈是鲜艳明丽的蓝色缠枝牡丹纹样。
    这样鲜明的蓝色调,和眼前瓷盘上抽象却精致的纹样,令明远脑海中只有一句话。
    “天青色等烟雨1……”
    他突然一转身,望着匆匆忙忙迎出来的戴朋兴,道:“快,老戴,替我去找夏奥里塞和达伊尔……请他们去问问这城里的海商……”
    劳忠实在旁傻愣着,他抱着这只瓷盘在海事茶馆里进进出出已经好几日了,还真的没有见过任何一人对他这枚瓷盘如此惊叹过。
    只听明远对戴朋兴继续交代:“请他们帮我打听一种,名叫苏麻离青的染料。”
    第217章 千万贯
    戴朋兴与劳忠实听见“苏麻离青”这个名字, 都很惊讶。
    只见明远想了想,又说:“或许是发音相近的名字,叫‘苏勃泥青’, 也说不定。老戴你替我去问问。”
    见到明远兴致如此之高,戴朋兴应了一声, 马上就要出门。
    明远却赶紧将他叫住:“抱歉抱歉, 我忘了看时间,很快就要六点了, 你都到了‘下班’时间,我可不能再支使你干活了。”
    他又笑着转头望向劳忠实, 道:“劳兄这件事着急吗?明日再问可还来得及?”
    劳忠实茫然地摇摇头:他已经在这海事茶馆里混迹了这好几天了,耽搁一个晚上,自然是不着急的。
    明远便笑着邀劳忠实重新入座:“既然如此,那你我不妨再随意聊聊。”
    他望着局促不安坐定的劳忠实, 笑着问:“方才劳兄说是江西浮梁县人, 莫不是住在景德镇上吧?”
    劳忠实又是一惊, 将双眼睁圆,结结巴巴地问:“小……小郎君去过我们那儿?”
    明远微笑着摇摇头:“不曾亲至, 但久仰大名。”
    劳忠实偷偷看了一眼戴朋兴,只见戴朋兴脸上也有些迷惘之色。劳忠实便再也没能忍住, 偷偷伸出手,挠了挠后脑。
    明远见了便暗叹:如今北方诸窑名声在外。而后世赫赫有名的“瓷都”, 如今只怕还只是一个藉藉无名的小镇子。
    “两位, 如今天下名窑,以哪家为尊?”
    明远状似闲聊般问坐在对面的戴朋兴与劳忠实。
    “定窑——”
    戴朋兴给出答案。
    “钧窑——”
    劳忠实几乎同时作答。
    两人的答案并不一样, 各自开口之后便相互看了一眼。
    明远索性将身体向椅背上一靠, 抱着双臂, 微仰起头,在脑海中迅速回想——
    后世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
    据传汝窑兴盛二十年便遇上了“靖康之变”,算起来现在应该还未兴起。
    官窑的产出向来为皇家所垄断,民间轻易见不到,对后世的影响要大过当时。
    哥窑神秘莫测,后世甚至无法确定它存续的准确时间和地点,只有几件表面布满“金钩铁线”的珍贵瓷器传世。
    所以五大名窑为世人所熟知的,如今只有“色如霜雪”的定窑,和“窑变万千”的钧窑。
    但很明显,这两座窑所出产的瓷器,多为士大夫和贵族所喜爱,因此也非常昂贵。
    民间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窑一片”的说法,套用在定窑身上据说也适用。而辽人与高丽的贵族也都以拥有一件钧窑和定窑瓷器为荣。
    想到这里,明远突然坐直身体,眼中流露热切,开口问戴朋兴与劳忠实:“那么……夷人海商最青睐的是哪一种瓷器?”
    “这——”
    戴朋兴与劳忠实相互看了一眼,都觉得这个问题有点难以回答。
    “夷人海商……从我们那里买入的瓷器……还挺多。”
    劳忠实老实巴交地回答,他只陈述事实,但却避开了类似“最青睐”这样的评价。
    “福州与泉州,在距离海港不远的地方都设了窑厂,专门出产卖给夷人海商的瓷器。”
    戴朋兴补充了一句。他昔日曾经在沿海一带跑船,对各地的情况很了解,自然也知道瓷器是向夷人海商出口商品中的“大头”。
    “但是……”
    戴朋兴与劳忠实相互看看,都道:“卖给夷人海商的瓷器……大多卖得很便宜,以粗瓷或者是最简单的纯白釉为主。”
    戴朋兴补充:“这是各自审美不同罢了。夷人海商大多喜欢色调明快的,我就遇上过一个海商,嫌我们这里最好的龙泉瓷太过素雅了,颜色不好看,器型也和他们惯用的不大一样……”
    明远:啊这……
    龙泉窑以仿柴窑起家,如今已经能将“雨过天青釉”做得炉火纯青,釉质宛若青玉一般。
    却偏偏不对夷人海商的胃口。
    “所以我们虽然大量出口瓷器给夷人,但却只是赚着窑工们靠劳力堆起的一点微薄利利润?”
    答案虽然很扎心,但戴朋兴与劳忠实最终还是点了点头。
    他们都见到明远那对秀雅的眉头紧紧锁起,忽尔又舒展开。
    明远在两人面前自如地舒展一下身体,脸上重新浮出笑容,道:“这不着急,让我们先找到‘苏麻离青’再说。”
    他记起自己本时空的历史上,来自中国的瓷器,可是曾经一度风靡西方,令所有人为之倾倒的。几百年后都能做到的事,没理由现在做不到。
    这般想着,明远瞅了一眼墙上悬挂的自鸣钟。
    时针已经快要指向正下方。六点整海事茶馆就该打烊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