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129节

    只见这确实已经是玻璃工艺了,但是玻璃本身不够纯净,看起来竟有些毛玻璃的效果。玻璃灯罩表面还遍布自然不规则的纹路,甚至有点像哥窑出产的名瓷表面布有的“金丝铁线”花纹。
    明远兴致勃勃地看了,一问价格,竟只要500文。
    他刚要开口,那售卖的店家以为他要还价,连忙说:“实是不能再便宜了。您打听一下,同样的灯罩,若是宫家出品,至少要5贯钱,您想买还不一定能买到。”
    明远点点头:确实如此。
    宫黎的作坊,出品的玻璃器皿确实是顶级的,能够做到纯正无色,质地坚硬。
    但是作坊产能有限,而且最近生产集中在利润空间最大的玻璃窗上,便给其他小作坊留下了仿冒发展的空间。
    他又问:“晚间使用,够不够透亮?”
    商贩顿时一呆,待要硬着头皮解释,说这灯罩够亮吧,眼看着面前小郎君如此俊秀又如此诚挚的一张面孔,这小贩也没法儿昧着良心把话说出口。
    于是商贩只能讪笑道:“毕竟便宜……”
    明远点点头,一转身,向华就娴熟无比地掏了半贯钱出来,将那玻璃灯罩提在手中。
    这时远处传来史尚的呼叫声:“明郎君,东家……叫我好找!”
    这已近冬月的天气了,史尚还是不知从哪儿找来一枚颜色鲜亮的山茶花簪在鬓边。他急急忙忙地跑到明远面前,一眼瞅见向华手里托着的玻璃灯罩,忍不住也惊讶:
    “这么快就仿制出来了?”
    “郎君,怕是有人从宫家作坊里把这制玻璃的方子和技术泄露出来了,要不要小人跑一趟开封府?”
    刚刚美滋滋地收下半贯钱的商贩,听见“开封府”三个字,已经吓得直摇手:“官人,这跟小人的店铺没关系!小人只是进的货……”
    明远却笑着摇头:“不必管它。”
    他一早就知道,这制玻璃的技术,捂是捂不住的,迟早会传出来的。
    所以才关照了宫黎,先捡那最出彩、最有社会影响力的玻璃窗,其它小型玻璃器皿,闲时做做就算了,不着急大规模上马。
    现在看起来,宫黎的作坊,保密工作做得还算好。
    市面上仿制的都是工艺简单的器物,虽然能看出是吹玻璃吹出来的,但是成品的做工与质地都还未臻完美。
    显然有些人在“照猫画虎”,看过了猪跑,就尝试自己做猪肉吃。他们只打听到玻璃的吹制技术,学了个皮毛。
    但明远对此的态度是:让这些努力仿制的小作坊尽管去尝试吧。
    万一真有能人,能够独立发展出比宫黎还好的玻璃工艺,与宫黎的作坊竞争呢?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这个道理明远早就明白了。
    这时米芾与薛绍彭早已走在前面,两人都停下来等明远。
    明远连忙招呼史尚赶上,一边走一边问:“我这些天尽顾着饮宴,险些忘了正事。史大总管现在来找我,是不是蜂窝煤厂有了着落?”
    史尚笑得灿烂:“正是!”
    明远一挥手:“走,到长庆楼坐下来说。”
    长庆楼是米芾和薛绍彭目前最喜欢的正店。到了店里,米芾就像是半个主人一般,带薛绍彭去“自来泉”濯手,又去看他最喜欢的那幅“湖石图”。
    明远则放任这对未来的“米薛”cp自由交流,自己与史尚一道,坐下来商量为蜂窝煤设厂的事。
    至此,史尚已经对他的东家佩服到五体投地。
    从舞文弄墨的刻印社与报纸,到透明无暇的玻璃,再到这黑乎乎其貌不扬,却又千家万户谁都离不了的石炭,竟是同一个人的产业。
    听说杨管事说起,这用石炭做成更易点燃使用的“蜂窝煤”,是小郎君十七岁时自己想出来的主意。
    世上竟有这样的商业奇才,史尚再一次生出五体投地的敬佩,也很庆幸自己跟对了人。
    “地方找好了,也带杨管事去看过,就在京城东面不远的山阳镇!”
    “山阳镇?”
    明远额头上渗汗。
    为什么大家都想到一起去了?
    要知道军器监的冶炼作坊也在山阳镇。
    史尚却觉得很自然。
    “因为那里运输最便宜。有陆路通往徐州,您不是让我打听了,徐州也出石炭吗?就算是徐州的石炭不成,河东太原府那里过来的石炭送到山阳也很便宜,还不用绕路。”
    “小人一想,山阳离宫家的玻璃作坊也近啊!两边的人手能相互照应。”
    这样明远在城外的产业就能连成一片。
    “杨管事说了,成品要送进炭行里发售的。山阳镇靠着汴河,冬季里最是便宜。”
    明远立即打住喊停:“冬季里汴河难道不上冻吗?怎么又说运输便宜呢?”
    史尚顿时一笑,鬓边簪着的那一朵在“小阳春”里开放的山茶花也跟着一起微微发颤。
    “您有所不知,就是得上冻,冻得越硬实越好。若是河不上冻,河道里全是走船的,那才叫麻烦!卸货的船只堵在码头跟前,一两天都不能靠岸的情形,也是有的。”
    明远:啊?
    听史尚解释,他才明白,原来汴河表面结冰以后,时人竟然能直接在冰面上运货。
    在冰面上运货,用的是一种名叫“冰床”的物品,扁平底,或是在底部加装两条长直的木条。冰床上安有辕子,可以套马,甚至小型一点的冰床还可以套狗。
    这在明远听起来,倒像是本时空里“爬犁”的模样。
    有了这种工具,在冰面上运货甚是便捷。据说有人曾经造出比河中行驶的货船还要能装的冰床,再将好几架冰床穿在一起,在结了冰的河面上连绵不绝,蔚为壮观。这么些货物,却只要两马,最多时四匹马就能拉动。
    明远听得心驰神往,心想古代人竟能利用冰面摩擦力小的特点,造出这样的交通工具运输物品,果然才智并不逊于后人。
    那么他就很放心,表示可以接受这个地点了。
    只是史尚突然问起:“郎君,您想不想去山阳看一看准备赁下的院子?”
    明远顿时头疼起来,连连摇头:“不,我不去看了。”
    有杨管事在,按照过去在长安城蜂窝煤厂的各项要求,完全再造一座蜂窝煤厂出来,并不是什么难事,不需要他时时去盯着。
    史尚想想也是,便点头应了。到时租赁立契、雇佣帮工,就都由他和杨管事一起与官府打交道。
    只不过史尚完全不明白明远的心思:但凡换了另外一个城镇,他都会去的,可偏偏是山阳。
    *
    不出明远所料,三天之内,米芾与薛绍彭就成了至交。
    他俩品味相同,意气相投,又都性情率真,不喜约束,一见之下就相见恨晚,好得和一个人似的。
    这日又到了大相国寺“万姓交易”的日子,人多的场合对米芾来说,就又是一次“大考”。
    薛绍彭就邀上了明远和种师中,一起前往大相国寺,为米芾“壮胆”。
    谁知刚到大相国寺,偷溜出来的薛绍彭就被薛家人抓到了。
    薛家告诉薛绍彭一个惊人的“好消息”——
    薛绍彭的爹,朝中三司使薛向为薛绍彭安排了去国子监读书的机会。
    这对于刚刚结交密友,玩得正开心的薛绍彭来说,几乎是晴天霹雳,乐极生悲。
    更有甚者,他还拉了一人下水——种师中。
    种师中与薛绍彭一同上京,而且在薛家住过一晚,拜见了三司使薛向。薛向对种师中的印象极好,认为此子绝对聪明,是罕见的大才。
    于是薛向在推荐自家儿子去国子监读书的时候,连种师中也一起推荐进去了。
    这下可好,原本是一人被管束,现在饶进去俩。
    米芾那边也同时收到消息,官家因感念阎氏的乳褓旧情,恩赐米芾为秘书省校书郎,即日上任。
    众人得到消息都是大惊失色:仿佛一瞬之间,原本还在吃吃玩玩的富贵闲人们,突然就得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
    只有种师中来到明远身边,面无表情地拉拉明师兄的衣袖,说:“已经玩了很久玩够了,既然这样,我就勉为其难地去读一阵书吧!”
    第117章 百万贯
    种师中要去国子监读书, 一应用品由薛家帮着准备了不少。
    但明远还是不放心,重又检视了一遍这小师弟的随身行李,又帮他添置了簇新的冬衣和其它用品,又给他塞了不少经学方面的“参考书籍”, 满满当当地装了两个大竹箱, 连同种师中小朋友一起, 送到国子监门口。
    薛绍彭那边, 是薛家上上下下一起出动, 送衙内读书。光是马车,就在国子监门口排成一长溜。
    种师中这边, 就只有明远和向华两人。
    明远望着双手提着行李,就要走进国子监内的种师中,心里忽然生出一种荒谬的感觉, 仿佛自己又当爹又当妈地拉扯这个小师弟。
    而种师弟自己的至亲,却至今都还未露面。
    正想着, 忽听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 有人“吁”了一声,一匹健马在他们面前停下, 种建中翻身下马。
    几日未见, 种建中的气度越发沉稳。他先向明远那边看了一眼, 随即转向种师中。
    “二十三哥!”
    “阿兄!”
    种师中在亲兄长面前终于流露出了一点点委屈。
    要是今日种建中没能亲至,只是由明远代劳, 估计这小孩心里会很不爽。
    种建中来到明远面前,想要谢过他对种师中的照顾:“小远……”
    他习惯性地伸出手,似乎想要揉揉明远的头发。
    谁知明远一个眼神扫过来, 种建中顿时改了称呼:“……远之师弟!”
    已经伸到空中的手也硬生生地转了向, 最后探至种师中头顶, 在这孩子戴着的软幞头上用力揉了两下。
    “阿兄!”
    种师中大声抗议,伸手去将幞头戴正。
    这个老气横秋的小少年瞪了瞪种建中,又瞅了瞅明远,突然自己一手一个,提起行李,严肃地对种明两人说:“你们两人在汴京,好好的,不用我操心就好了。”
    说完,这位小小少年自行提起书箱,迈开大步,去国子监门前与已经候在那里的薛绍彭会合。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