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页
只听容嬷嬷道:“笑话他们家做什么?哦,我知道了。你在荣国府里见惯了是是非非,姑老爷为了子嗣计也有几房,因此你当大户人家皆是姬妾成群了,怕别人笑话周夫人是不是?你却多虑了,自古以来,并非如此,洁身自好的人好多着呢!周家便是其一,许多人家女儿都以嫁入周家为幸。”
黛玉顿时听住了,不觉放下手里的书,怔怔出神。
雪雁亦觉惊诧,她常听人说“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皆是读书人”,但凡听说的和荣国府有所来往的,哪家没有几房姬妾?就是林如海,也有三四房呢。赖尚荣才捐了几年官,也有两个屋里人,她在赖家曾经见过几回。没想到并不是人人都纳妾的。
容嬷嬷似乎看出了她们的想法,轻笑道:“怨不得你们不知道,外头的事情你们哪里知道,平常来往走动的各家主母也不会带着姬妾随行。”
雪雁叹道:“到底是我们见识少,竟有些儿大惊小怪了,还请嬷嬷教我们知道。”
她觉得是自己把封建时代的女子太过妖魔化了。
容嬷嬷摇了摇头,道:“你们只是没经历过罢了。其实反而是根基浅薄的穷官儿纳妾多,你听说哪家官员两袖清风,连吃食都不够,你就晓得其家风如何了。”
黛玉和雪雁同时瞪大眼睛,齐声道:“这又是何故?”
尤其是雪雁,只觉得匪夷所思,难道清官反而纳妾众多?
容嬷嬷道:“其实并不尽然,我也说不好,大户人家多是三房五妾,可是洁身自好的不是没有,穷官儿两袖清风,姬妾成群的也多,无非是看男人端得住还是端不住罢了。但凡当官的,单是俸禄很够一年丰衣足食了,可是他们偏偏挨饿,不过是因为纳妾多了,不够吃的。”
说得黛玉和雪雁扑哧一笑,道:“还有这样的说法不成?”
容嬷嬷见二人一笑,如春花初绽,也笑了,道:“古往今来,清官的太太不好当,若是既要好名儿,又想好人儿,光靠一点子俸禄如何养活得起?纳妾还得花银子买呢,全靠太太张罗。还有一干人,因出身穷酸,一朝得以为官,便想着样样比肩权贵,唯恐失了面子,他们不知大户人家的规矩礼仪,便把姬妾成群金银满屋当作是体面了。因此,这些都是说不准的事情,不论文臣武将,谁知道他们会不会纳妾呢?端的得看这做妻子的手段如何。”
她知道黛玉婚事已有了眉目,这些事情都不瞒着黛玉,饶是如此,亦羞得黛玉不禁捂着脸道:“快别说这些了,正经问嬷嬷些事情,嬷嬷偏扯出这许多话来。”
容嬷嬷笑道:“说这么多,无非是说周家立下这样的家规,在当世十分罕见。”
雪雁道:“嬷嬷说的不是,听闻周都司今年十九岁了,素来严于律己,既他们家这样好的家风,如何到这时候还没有定亲?我不信他们家这样根基门第家风没人觊觎。”
容嬷嬷叹了一口气,道:“说起这个,就要追溯到三年前了。”
说着,将周家和赵家的瓜葛娓娓道来。
虽然因为周鸿现今的职缺和赵御史的那么几句话,导致有几户世家裹足不前,但是还有很多三四品官宦之家愿意和他们家结亲,毕竟周家门风着实是好,偏偏周夫人性子刚硬,定要寻个比赵家小姐好的,便没有答应这些人家。
周夫人和永昌驸马沾亲带故,时有来往,所以容嬷嬷对于此事比外人了解。
黛玉蹙眉道:“这赵家竟是俗人,为了名声反看低了人,倒把名声看得过于重了些。人常说,英雄不问出身,他们倒好,不嫌根基门第如何,反嫌别人弃笔从戎,好没道理!若没有这些戍守边疆征战沙场最终马革裹尸的将士,他们这些文臣如何能在京城里高枕无忧?”
雪雁在一旁赞同不已,幸亏赵家有眼无珠,不然哪有黛玉的这段缘分。
周鸿洁身自好,为人刚直,家风清贵,门第显赫,和黛玉简直就是天生一对,就是不知道他的家人性子如何,从前她陪着黛玉和各家应酬交际时,和周家没什么来往,故不甚清楚,不过倒是在永昌公主府上赏桂花时见过周夫人一面,是个极和蔼极温柔的女子,还拉着黛玉说了好一会话儿,还看了当日黛玉做的桂花词。
对于黛玉做的诗词赞叹不绝,周夫人并不在意黛玉满腹经纶,雪雁想到这里,看了黛玉一眼,那时周夫人是否已经知道了这件婚事,所以去相看黛玉?
周家是文,荣国府是武,两家素无来往,又没有圣旨,所以周夫人没有冒昧去荣国府。
听她问起周夫人,容嬷嬷定定地看着她,见她瞅着黛玉眼里蕴满笑意,蓦地明白了几分,忙含笑道:“周夫人原是书香世家的温婉女子,最是知书达理,深明礼义,和周大人多年来相濡以沫,不知惹得多少人羡慕呢!周大人膝下共有三子一女,周小将军是长子,下面还有二少爷和三少爷都是读书人,情性谦和,周小姐倒和姑娘差不多年纪,极像周夫人。”
说完又道:“周家上下都很好,历代以来读书明理知事,不是那些尖酸刻薄小气的人。”
雪雁听完,双手合十道:“阿弥陀佛,这就好了。”
黛玉满头雾水,道:“什么好?我到现在仍不知道你巴巴儿地打探这些做什么。”
雪雁笑道:“怎么不好?我为姑娘打探,姑娘却不明白我?”
--
黛玉顿时听住了,不觉放下手里的书,怔怔出神。
雪雁亦觉惊诧,她常听人说“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皆是读书人”,但凡听说的和荣国府有所来往的,哪家没有几房姬妾?就是林如海,也有三四房呢。赖尚荣才捐了几年官,也有两个屋里人,她在赖家曾经见过几回。没想到并不是人人都纳妾的。
容嬷嬷似乎看出了她们的想法,轻笑道:“怨不得你们不知道,外头的事情你们哪里知道,平常来往走动的各家主母也不会带着姬妾随行。”
雪雁叹道:“到底是我们见识少,竟有些儿大惊小怪了,还请嬷嬷教我们知道。”
她觉得是自己把封建时代的女子太过妖魔化了。
容嬷嬷摇了摇头,道:“你们只是没经历过罢了。其实反而是根基浅薄的穷官儿纳妾多,你听说哪家官员两袖清风,连吃食都不够,你就晓得其家风如何了。”
黛玉和雪雁同时瞪大眼睛,齐声道:“这又是何故?”
尤其是雪雁,只觉得匪夷所思,难道清官反而纳妾众多?
容嬷嬷道:“其实并不尽然,我也说不好,大户人家多是三房五妾,可是洁身自好的不是没有,穷官儿两袖清风,姬妾成群的也多,无非是看男人端得住还是端不住罢了。但凡当官的,单是俸禄很够一年丰衣足食了,可是他们偏偏挨饿,不过是因为纳妾多了,不够吃的。”
说得黛玉和雪雁扑哧一笑,道:“还有这样的说法不成?”
容嬷嬷见二人一笑,如春花初绽,也笑了,道:“古往今来,清官的太太不好当,若是既要好名儿,又想好人儿,光靠一点子俸禄如何养活得起?纳妾还得花银子买呢,全靠太太张罗。还有一干人,因出身穷酸,一朝得以为官,便想着样样比肩权贵,唯恐失了面子,他们不知大户人家的规矩礼仪,便把姬妾成群金银满屋当作是体面了。因此,这些都是说不准的事情,不论文臣武将,谁知道他们会不会纳妾呢?端的得看这做妻子的手段如何。”
她知道黛玉婚事已有了眉目,这些事情都不瞒着黛玉,饶是如此,亦羞得黛玉不禁捂着脸道:“快别说这些了,正经问嬷嬷些事情,嬷嬷偏扯出这许多话来。”
容嬷嬷笑道:“说这么多,无非是说周家立下这样的家规,在当世十分罕见。”
雪雁道:“嬷嬷说的不是,听闻周都司今年十九岁了,素来严于律己,既他们家这样好的家风,如何到这时候还没有定亲?我不信他们家这样根基门第家风没人觊觎。”
容嬷嬷叹了一口气,道:“说起这个,就要追溯到三年前了。”
说着,将周家和赵家的瓜葛娓娓道来。
虽然因为周鸿现今的职缺和赵御史的那么几句话,导致有几户世家裹足不前,但是还有很多三四品官宦之家愿意和他们家结亲,毕竟周家门风着实是好,偏偏周夫人性子刚硬,定要寻个比赵家小姐好的,便没有答应这些人家。
周夫人和永昌驸马沾亲带故,时有来往,所以容嬷嬷对于此事比外人了解。
黛玉蹙眉道:“这赵家竟是俗人,为了名声反看低了人,倒把名声看得过于重了些。人常说,英雄不问出身,他们倒好,不嫌根基门第如何,反嫌别人弃笔从戎,好没道理!若没有这些戍守边疆征战沙场最终马革裹尸的将士,他们这些文臣如何能在京城里高枕无忧?”
雪雁在一旁赞同不已,幸亏赵家有眼无珠,不然哪有黛玉的这段缘分。
周鸿洁身自好,为人刚直,家风清贵,门第显赫,和黛玉简直就是天生一对,就是不知道他的家人性子如何,从前她陪着黛玉和各家应酬交际时,和周家没什么来往,故不甚清楚,不过倒是在永昌公主府上赏桂花时见过周夫人一面,是个极和蔼极温柔的女子,还拉着黛玉说了好一会话儿,还看了当日黛玉做的桂花词。
对于黛玉做的诗词赞叹不绝,周夫人并不在意黛玉满腹经纶,雪雁想到这里,看了黛玉一眼,那时周夫人是否已经知道了这件婚事,所以去相看黛玉?
周家是文,荣国府是武,两家素无来往,又没有圣旨,所以周夫人没有冒昧去荣国府。
听她问起周夫人,容嬷嬷定定地看着她,见她瞅着黛玉眼里蕴满笑意,蓦地明白了几分,忙含笑道:“周夫人原是书香世家的温婉女子,最是知书达理,深明礼义,和周大人多年来相濡以沫,不知惹得多少人羡慕呢!周大人膝下共有三子一女,周小将军是长子,下面还有二少爷和三少爷都是读书人,情性谦和,周小姐倒和姑娘差不多年纪,极像周夫人。”
说完又道:“周家上下都很好,历代以来读书明理知事,不是那些尖酸刻薄小气的人。”
雪雁听完,双手合十道:“阿弥陀佛,这就好了。”
黛玉满头雾水,道:“什么好?我到现在仍不知道你巴巴儿地打探这些做什么。”
雪雁笑道:“怎么不好?我为姑娘打探,姑娘却不明白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