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页
“有晏郎君这样的官员,身为小小百姓,应该庆幸,体谅呀。”
兰时努嘴:“那你挂什么灯笼?哼,你就是脾气太好了。”
徐清圆拍一下她的手,让她不要胡说。而无论晏倾来不来,她今夜都要和兰时出门,和这世间所有女郎一样,去过七夕。
她不留于原地等他,她有自己要去的方向。她好奇这座辉煌的长安城的意义,她千里迢迢从云州走到这里,她正要好好地了解这里。
只是也怕他担心。
留一纸条罢了。
别的也没什么。
徐清圆披上斗篷,和兰时登上马车,回头望一眼门前悬挂的红色灯笼。灯笼下的白纸黑字在风中摇晃,她轻轻抿唇,放下帷帘。
--
晏倾走出陛下的寝舍时,拿到了陛下要他悄然离京、暗访蜀州的密旨。
他立在宫殿前,看着满天满地漆黑中,华灯悠悠然,一点点亮起。整座皇宫如同火凤凰般,徐徐燃烧。
他扶住长栏,看得有些怔愣,一时间分不清今夕何夕。
隐隐约约中,好像看到了病弱的父皇和他一同站在城楼上观灯,父皇咳嗽着和他说:“这就是长安。清雨,你要好起来,才能守好这片河山。”
一阵冷风吹过,青年的红色官袍贴身而扬,寒潭红血般艳而夺目。
从后上前的宦官一咳嗽,晏倾回过头,看眼宦官。
他眼中静黑的湮灭一切的暗意,带着深渊的窒息,让宦官一愣。
宦官陪笑:“少卿这边走,奴送您出宫。”
晏倾仍有些恍惚。
他说:“今夜宫里点了很多灯。”
宦官边陪着他出宫,边笑着说:“今夜是七夕,一会儿陛下还要去兴庆宫,与民同乐呢。”
七夕……
晏倾心中喃喃自语,蓦地彻底回神,想到了今日是什么日子,有谁在等他。
他脚步一下子匆忙,向宫外疾奔。离宫前,他忍不住想着宦官的话,向兴庆宫的方向望了一眼——
那里灯火已经点亮,影影绰绰的宫人身形映在飘飞的帷幔上。
兴庆宫是离宫外最近的宫殿,皇帝站在兴庆宫中,就可以看到宫外他的子民如何生活,听到各处府衙的办公声,从王府传来的管弦丝竹声。
灯火昼夜不息,自昏达旦。
晏倾走过兴庆宫,隐约听到些过去的笑声、说教、叹息、快乐。而他必须劈开过去的幻影。
--
皇帝在兴庆宫中喝茶,内宦通报后,一个人从帘后走来,穿着常服。
赫然是宰相林承。
皇帝笑着向宰相招手:“子继啊,过来坐。傍晚时朕被一些政务缠身,到现在才有与民同乐的机会。朕可是遵守咱们少年时的约定,这样的日子,从来不忘你啊。”
林承笑着走向皇帝:“臣老了,不如陛下精神好了。”
两个中年男人都带着感慨、皱纹、努力释放的善意。
君臣之间的友情不同于世间大部分友情那样经久不衰。
皇帝不会告诉宰相,在宰相来之前的一刻,晏倾刚拿着他要求彻查蜀州的旨意走出皇宫;宰相也不会告诉皇帝,上个月蜀州发生的那场叛乱并不寻常,蜀州早已不是他们少年时立志起步的蜀州。
第42章 中山狼11
长达五年的隐居生涯中, 徐清圆再没见过和“长安不夜城”一样的繁华盛景。
在天历二十二年的巨变之前,年仅十二岁的徐清圆曾与父母相随着,在前一年的上元节游过长安夜。那时过于年少, 她已不记得具体事件,只记得身边人的体温,灯火的辉煌。
清圆看得目不暇接,只觉得毕生也不会再见那样盛大的灯盏。
幼童转着风车跑过, 谁家娘子丢下方帕回首一笑, 空气中又流窜着什么酥山的奶香味,有谁呼唤着:
“太子羡要出来了!皇城今夜不禁,我们都可以去皇城看太子羡了!”
民众的呼声中, 太子羡的名望一直比病弱的皇帝要高。天下人都知道皇帝病弱, 随时会归天;而希望在他们那位神武不凡的太子羡殿下身上。
事后想来,让她流连不已的盛大灯盏,大约只是她一人的美好记忆。那时身边父母的情绪并不算高——
世家颓败,灾祸频发, 南国顶着巨大压力坚持迁居长安, 自此民声沸沸,国将不国的流言遍起天下。
上天的警示断断续续, 天历二十二年的巨变并非毫无征兆, 父母早已察觉,所谓的盛大灯盏,寄托安抚的作用可能更大些。
而今时如逝水,五年倥偬岁月过,徐清圆与侍女再次来游长安夜, 身边已无当时相伴的爹娘。
这是七夕夜,不是上元夜;这是情人相许夜, 不是共祈民安夜。
虽然如那时候一样,长安在重大节日里,例行停了宵禁,“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徐清圆走在人群中,略有些恍惚。倒是兰时很兴奋,兰时是在她阿爹隐居时候才买回来陪她的。兰时第一次见到这样盛大的夜景,发出和她年少时一样的感慨。
兰时兴奋地拽着徐清圆的手:“娘子,那里还有卖灯的!我以为今夜都是织女娘娘乞巧什么的。”
徐清圆笑一笑,被兰时牵着走。
兰时问她:“今夜是不是长安哪里都能去的?”
徐清圆点头:“是呀,除了皇宫进不去,官府府衙关印进不去,其他地方都能去的。”
--
兰时努嘴:“那你挂什么灯笼?哼,你就是脾气太好了。”
徐清圆拍一下她的手,让她不要胡说。而无论晏倾来不来,她今夜都要和兰时出门,和这世间所有女郎一样,去过七夕。
她不留于原地等他,她有自己要去的方向。她好奇这座辉煌的长安城的意义,她千里迢迢从云州走到这里,她正要好好地了解这里。
只是也怕他担心。
留一纸条罢了。
别的也没什么。
徐清圆披上斗篷,和兰时登上马车,回头望一眼门前悬挂的红色灯笼。灯笼下的白纸黑字在风中摇晃,她轻轻抿唇,放下帷帘。
--
晏倾走出陛下的寝舍时,拿到了陛下要他悄然离京、暗访蜀州的密旨。
他立在宫殿前,看着满天满地漆黑中,华灯悠悠然,一点点亮起。整座皇宫如同火凤凰般,徐徐燃烧。
他扶住长栏,看得有些怔愣,一时间分不清今夕何夕。
隐隐约约中,好像看到了病弱的父皇和他一同站在城楼上观灯,父皇咳嗽着和他说:“这就是长安。清雨,你要好起来,才能守好这片河山。”
一阵冷风吹过,青年的红色官袍贴身而扬,寒潭红血般艳而夺目。
从后上前的宦官一咳嗽,晏倾回过头,看眼宦官。
他眼中静黑的湮灭一切的暗意,带着深渊的窒息,让宦官一愣。
宦官陪笑:“少卿这边走,奴送您出宫。”
晏倾仍有些恍惚。
他说:“今夜宫里点了很多灯。”
宦官边陪着他出宫,边笑着说:“今夜是七夕,一会儿陛下还要去兴庆宫,与民同乐呢。”
七夕……
晏倾心中喃喃自语,蓦地彻底回神,想到了今日是什么日子,有谁在等他。
他脚步一下子匆忙,向宫外疾奔。离宫前,他忍不住想着宦官的话,向兴庆宫的方向望了一眼——
那里灯火已经点亮,影影绰绰的宫人身形映在飘飞的帷幔上。
兴庆宫是离宫外最近的宫殿,皇帝站在兴庆宫中,就可以看到宫外他的子民如何生活,听到各处府衙的办公声,从王府传来的管弦丝竹声。
灯火昼夜不息,自昏达旦。
晏倾走过兴庆宫,隐约听到些过去的笑声、说教、叹息、快乐。而他必须劈开过去的幻影。
--
皇帝在兴庆宫中喝茶,内宦通报后,一个人从帘后走来,穿着常服。
赫然是宰相林承。
皇帝笑着向宰相招手:“子继啊,过来坐。傍晚时朕被一些政务缠身,到现在才有与民同乐的机会。朕可是遵守咱们少年时的约定,这样的日子,从来不忘你啊。”
林承笑着走向皇帝:“臣老了,不如陛下精神好了。”
两个中年男人都带着感慨、皱纹、努力释放的善意。
君臣之间的友情不同于世间大部分友情那样经久不衰。
皇帝不会告诉宰相,在宰相来之前的一刻,晏倾刚拿着他要求彻查蜀州的旨意走出皇宫;宰相也不会告诉皇帝,上个月蜀州发生的那场叛乱并不寻常,蜀州早已不是他们少年时立志起步的蜀州。
第42章 中山狼11
长达五年的隐居生涯中, 徐清圆再没见过和“长安不夜城”一样的繁华盛景。
在天历二十二年的巨变之前,年仅十二岁的徐清圆曾与父母相随着,在前一年的上元节游过长安夜。那时过于年少, 她已不记得具体事件,只记得身边人的体温,灯火的辉煌。
清圆看得目不暇接,只觉得毕生也不会再见那样盛大的灯盏。
幼童转着风车跑过, 谁家娘子丢下方帕回首一笑, 空气中又流窜着什么酥山的奶香味,有谁呼唤着:
“太子羡要出来了!皇城今夜不禁,我们都可以去皇城看太子羡了!”
民众的呼声中, 太子羡的名望一直比病弱的皇帝要高。天下人都知道皇帝病弱, 随时会归天;而希望在他们那位神武不凡的太子羡殿下身上。
事后想来,让她流连不已的盛大灯盏,大约只是她一人的美好记忆。那时身边父母的情绪并不算高——
世家颓败,灾祸频发, 南国顶着巨大压力坚持迁居长安, 自此民声沸沸,国将不国的流言遍起天下。
上天的警示断断续续, 天历二十二年的巨变并非毫无征兆, 父母早已察觉,所谓的盛大灯盏,寄托安抚的作用可能更大些。
而今时如逝水,五年倥偬岁月过,徐清圆与侍女再次来游长安夜, 身边已无当时相伴的爹娘。
这是七夕夜,不是上元夜;这是情人相许夜, 不是共祈民安夜。
虽然如那时候一样,长安在重大节日里,例行停了宵禁,“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徐清圆走在人群中,略有些恍惚。倒是兰时很兴奋,兰时是在她阿爹隐居时候才买回来陪她的。兰时第一次见到这样盛大的夜景,发出和她年少时一样的感慨。
兰时兴奋地拽着徐清圆的手:“娘子,那里还有卖灯的!我以为今夜都是织女娘娘乞巧什么的。”
徐清圆笑一笑,被兰时牵着走。
兰时问她:“今夜是不是长安哪里都能去的?”
徐清圆点头:“是呀,除了皇宫进不去,官府府衙关印进不去,其他地方都能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