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 表哥万福

第607页

    怎么话题就歪到这儿来了?
    虞幼窈茫然不解,无辜地看着表哥:“我都十岁了,也不算小了。”
    果然还是没开窍的小丫头,周令怀压下了心中的妄念,却压不下,心中残余的冲动。
    他伸手轻轻摩挲着,小姑娘黛青的眉,弯弯的一道,月钩似的,瞧一眼,便觉得月皎晖光,不胜明灿。
    笑起来时,一双弯眉更是新月如钩,美不胜收。
    虞幼窈觉得眉心有些痒,连声音也带了颤意:“表、表哥?”
    周令怀收回手,问:“今儿用的螺子黛?”
    虞幼窈笑弯了唇儿:“嗯,是表哥昨儿送的远山螺,颜色苍翠,晕染开来之后,更显得明净秀丽,是不是很好看?”
    表哥在原来螺子黛的基础上,又调了五种深浅不一的色调,远山螺就是其中之一,染了这个眉黛之后,眉如远山翠黛,黛绿透青,华净妍雅,十分好看。
    这是表哥送给的过年礼。
    她真的很喜欢呢。
    周令怀笑了,若是再长些年岁,应该会更惊艳才是。
    虞幼窈又想到了甘薯,又继续方才未完的话:“表哥,表哥,我打算拿一些甘薯,在京郊的庄子上试种,用不同的土壤进行优质培育,如果甘薯真像管事说得那样,耐瘠,耐饿,旱涝保收,还产量大,是不是就可以在北境推广种植?”
    北境以沙地、卤碱地为多,所以物产并不丰富,如果甘薯生长不挑土地,那么就可以解决,北境一部分民生问题。
    换作旁人,吃到了甘薯,大约会觉得这东西不错,很好吃。
    没几个人会去想这东西的优点,想要去培育它,种植它。
    但虞幼窈会。
    虞幼窈知道北境因为缺乏物资,不仅百姓们日子过得不好,连幽军也因缺乏军晌,过得十分艰难。
    所以,她对朝廷每年的新种培育,十分上心。
    一直都想要培育出适合北境生长的作物,推广种植。
    之前虞幼窈读了不少农耕书籍,看到书上有关于卤碱地种植棉花的记载,就在庄子上,寻了精通伺弄棉花的庄户进行试验。
    虽然,结果并不理想。
    但是,棉花也结了果,这也证明她的思路没错。
    大周朝大部分棉花,都产自陇省,虞幼窈立马使人去了陇省,学习棉花种植技术。
    只要技术过硬,卤碱地种植棉花,肯定是可行的。
    这样纯粹又明亮的姑娘,谁不喜欢呢?!
    周令怀轻笑:“好!”
    ……
    第537章 两年后(求月票)
    这一晃,就是两年。
    东南沿海带一带,时不时就有倭寇扰边的消息传进京里,从前朝到内宅,人人谈倭色变,倭寇侥然成了会吃人,令小儿止哭的怪物。
    好在有水师参战,好险没再让倭寇杀上岸。
    只是海上的船只,时不是就会遭到劫掠。
    朝廷也不知道,是不是真受到了浙江水师的“威胁”,早该处置的宋修文,在押解进京之后,就关进了大理寺,没了下文。
    也因此,浙江的清流们,就顺理成章地,紧咬着宋修文一案不放,三不五时,就要拿了宋修文作伐,指责浙江水师纵倭成凶,养匪为患,抗倭不力,请皇上下旨惩办。
    一个宋修文,也是彻底引爆了,水师党与清流们的矛盾。
    两方斗得热火朝天,相互都折损了不少人。
    叶寒渊主掌的三郡还能安稳些。
    这两年来,招安了几支海上义匪,重新招募一些四十岁以下,因伤病退伍的士兵,请了大夫,替他们治疗伤病。
    自己整顿了一支像模像样的水师,也不受制于浙江都司。
    起初都察院还有人弹劾叶寒渊,称:“叶寒渊任用匪盗,有勾结之嫌,请朝廷下旨查办。”
    现吏部左侍郎虞宗正,因之前与叶寒渊有过接触,又是都察院出身,当场就怼了都察院那位给事中——
    “近年来倭匪成患,水师抗倭不力,履履让倭寇劫掠海上商船,令我大周国蒙受重大损失,叶大人也是因水师不济,无力抗倭,这才迫不得已,自己组建了水师,抗倭已经有了成效,可见那些经过招安的海盗们,是真正归降了朝廷,既有忠君之心,何必要强论出身?”
    “你们上下嘴皮子一磕,就给叶大人扣一顶勾结海盗的罪名,你们没去过浙江,知道水师有多么难练吗?叶大人此举,大大减轻了朝廷培养水师的压力,是大义之举。”
    “叶大人一到了浙江,就组织抗倭,可比某些只伸手向朝廷要钱,却不尽力剿倭灭匪的人强多了,朝廷不该问罪,理应嘉奖。”
    浙江都司剿倭“不力”的险恶用心,满朝上下谁不清楚?
    可朝廷要整顿浙江,不光要师出有名,还需要能主掌水师的得力将领。
    宋修文这个名目是有了,可朝廷擅长水战的将领,却是屈指可数,这也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挪也挪不动。
    至于叶寒渊,便是有些能力,那也不够资格。
    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培养水师已经很难了,一个出色的水师将领,更是难上加难。
    浙江都司把持了东南沿海一带大小十几个州郡。
    宋修文之前在山东主持沿海战役,因能力不错,这才调任了浙江,那时候皇上未必就没有整顿浙江的心思。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