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 黄天之世

黄天之世 第543节

    “中军府、宣教司、外务司、内务司、农政司等司皆可以移于未央宫中,未央宫占地极广,不必再加以扩建,只需要改造一二,即可立即投入使用。”
    阎忠双手微肃,淡然道。
    长安城虽然不作为帝都很久,但是一直都有修缮,而董卓挟持着刘辩西迁之后,更是对宫殿又做了一番修缮。
    “非壮丽无以重威,昔日酂侯修建未央宫,正是为了彰显威势,震慑诸侯。”
    “在未央宫中,接见鲜卑、乌桓、匈奴、羌氐等部使者,或多或少,可以震慑其心。”
    阎忠目光闪动,慨声道。
    “更何况,长安城曾经还是汉庭的帝都,光和七年,百万黄巾军三路进军洛阳,皆败,而明公此番击破董卓,一战而破长安,如何不是天命所归!”
    长安的象征意义无比的重大,古来便有“得关中者,得天下。”之类的传言流出
    “若是明公不入主长安,那么传言之中,必然会对明公。”
    “明公若是不定居长安,恐怕民间之中,会有人认为明公并没有被天命所眷顾,因此不敢……”
    阎忠的声音微微低沉了下来。
    许安眼眸微凝,汉时之人,笃信鬼神,几乎所有人都相信天命之说。
    得益于《太平道》和后世的一些知识,以及长久的经历,如今许安也算是兵阴阳的大家,假鬼神以助道之事,他做的也不少,自然对于这个时代人的心理和想法有一定的了解,他知道阎忠说的是正确的。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如同推行政策一般,一些政策在某些地方可能是良政,但是在另一个地方可能却并非是良政,甚至可能会演变成恶政。
    所以任何的事情,都必须要因地制宜,适应实际,适应时代。
    其实某种意义上,许安他如今也是另一种孤家寡人,太平道原本就是张角建立起来的宗教,他们相信鬼神之说,信奉仙神。
    许安晋位为大贤良师之后,为了树立威望,为了建立威势,鼓舞士气和安定人心,用兵阴阳等办法,让层层光环笼罩在了他的身上。
    传言之中,许安已经被当成了神灵一般的存在。
    但是,不同于那高高在上的皇帝,许安从来都是和民众站在一方,所实行的每一项政策,几乎都有益于民生,因此许安受到了更多的拥戴。
    对于皇帝,大部分人或许心中是敬畏,但是对于许安,大部分人的心中是崇敬。
    “天禄阁、石渠阁两阁,乃是皇家的藏书阁,光武迁都洛阳之后,虽然带走了许多藏书,但是天禄阁、石渠阁两阁仍然留有副本,这一次王允等人仓皇逃出长安城,两阁之中很多书籍都保存了下来。”
    王允和皇甫嵩等人终究还是被声名所累,不敢放火焚烧了这些藏书。
    不过也有可能是确实太过于匆忙,忘记了这些藏书,于是两阁的藏书都便宜了黄巾军。
    石渠阁是未央宫藏书之所,由西汉丞相萧何主持营建,位于未央宫的西北部。因阁下有石为渠导水,故名石渠阁。石渠阁是西汉时期国家最大的藏书阁。
    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曾诏诸儒讲五经同异。
    《后汉书·翟酺传》载:“孝宣论六经于石渠,学者滋盛,弟子万数。”
    西汉中晚期,石渠阁又成了首都的学术中心,汉室的儒生们在这里参加集议,有时候天子都会亲临石渠阁旁听。
    天禄阁,未央宫藏书阁名,也是西汉初由萧何主持营建,位于未央宫北部。
    天禄阁得名于天禄,天禄即天鹿,汉代人们认为天鹿是一种象征祥瑞的神兽。
    《三辅故事》载:“天禄、石渠并阁名,在未央宫北,以阁秘书”;汉武帝时“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天禄阁存放的几乎都是汉帝国的文史档案和重要图书典籍,这里的藏书多达三千余卷。
    汉成帝时,曾命光禄大夫刘向等人在此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典籍的整理和校勘。
    刘向召集了兵家、史家、观星、医学等多方面的出众者,分别整理诸子诗赋,兵书、数术和方技等书。
    “每一书成,向辄撰为一录,论其指归,辩其讹谬,叙而奏之”,并著有《别录》。
    刘向死后,其子刘歆秉承父业,总括群篇,撰成《七略》,这也是中国第一部 图书分类目录。
    “明公迁移治所于长安之后,可以命工匠将这两处藏书之所的所有典籍全部印刷成书,将国学院就设立于两阁之内。”
    许安眼眸微亮,他之前不了解未央宫的情况。
    经过了阎忠这么一说,好像确实行得通。
    一旦未央宫成为了办公之地,一部分又划归为国学院,便等于成了扩大版的晋阳府衙,其原来的神秘性也将会消散一空。
    改宫室为府衙,宫室也不至于被荒废弃置,平白的浪费钱财去维护。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
    许安沉吟了片刻,阎忠说的虽好,有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
    “就是把晋阳所有的署衙都搬迁而来,未央宫确实能够容纳,但是长乐宫和建章宫又如何利用。”
    “建章宫经历战火,经历了修缮,如今已经没有往日盛况,明公可以改建章宫为太平观。”
    “武帝好慕仙道,建章宫中最为高大的建筑当属有‘神明台’,周设九室,象征九天,曾住道士、巫祝百余人,据传在高入九天的神明台上可和神仙为邻通话。”
    阎忠眼神微眯,不屑的笑了一声。
    “不过若是真有神明,那么现在武帝肯定还活在人世。”
    许安听到阎忠的冷笑,也是有些感慨,长生不死,万寿无疆,谁又不为之心动。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那寻仙问道多年的始皇帝,早就证明了这个世界上并没有长生不死的神药。
    “桂宫、北宫两宫,也可以作为署衙之地,两宫原本是后妃居住,殿宇规格不如未央宫,建筑较小,可以作为非直属的署衙使用。”
    “明光宫,昔日武帝求仙而起明光宫,可以作为宣讲场所,开放于信众,明公可以每周安排符祝于明光宫中讲解经义,传播道义。”
    “至于长乐宫,如今看来唯有搁置,以后统一天下之后,自然有署衙可以填充进入。”
    长乐宫和未央宫两宫规制相差不多,就是将如今太平道的署衙都填进两宫也必然难以填满,只有留待以后备用。
    “既然阎公已经有了腹稿,那么长安城的改造,便交给阎公处理。”
    有阎公出谋划策,许安也是轻松了不少。
    阎忠拱手称诺,并没有推迟,他提出此事,便是已经有所准备,两人同谋多年,早有默契。
    “不过……”
    许安抬头看向未央宫漆黑的殿外,他的语气也阴冷了下来。
    “这长乐未央的名字也改一改了,这长乐未央,这长久的欢乐,只属于他刘氏一家,但是,苦的却是全天下的百姓。”
    “那应当改成什么名字?”
    “应天。”
    “应天?”
    “受命而正,顺应天命,是为应天!”
    第六百三十九章 明台起誓
    初平三年(192年),六月一日。
    长安再一次迎来了安宁,只是这一次,飘扬在长安城城墙上空的,已经不再是汉军火红色的旌旗,而是代表着太平道的土黄色旌旗。
    那旌旗的颜色和黄泥的颜色一般,但是却高高飘扬在了长安城的上空。
    官道之上,旌旗如海,枪戟如林,刀戈如麻。
    一队又一队排列着整齐的序列,肩扛着枪戟,腰配着刀戈的黄巾军军卒皆是昂首挺胸,目视着前方,站立于官道之上。
    “立正!”
    陈伍手按在腰间的雁翎大刀上,站立于队列的右侧,高声喝令道。
    队列之中,一众黄巾军的军卒尽皆是昂首挺胸,站的笔直。
    陈伍抬头看着身前不远处飘扬着的旌旗,心中不由的一阵热血澎湃。
    他们是黄巾军的武卒,他们是黄巾军中声望最盛的一支军队,甚至超过了黄天使者。
    黄巾军的每一次大战,都有他们的身影。
    他们在葵城击败了汉帝国名将朱儁统领的汉军锐士。
    他们在上党只用了不到五日的时间,便攻克的城坚池固的高都城。
    他们在汾水面对着执金吾袁滂带领的数万来自中央的汉军,仍旧顽强的取得了胜利。
    他们在朔方击溃了背水一战的七万匈奴铁骑,朔方之战,代表着最高荣誉的漠南勋章共计一百枚,他们赢下了整整六十枚!
    他们在幽州两郡,在上郡、在冀州、在凉州,击败了一个又一个强敌,挡住一波又一波的进攻。
    他们在华阴之战,面对董卓麾下最为精锐的飞熊军突击,却没有丝毫的畏惧,展现出了莫大的勇气。
    他们是黄巾军的武卒,如今这个天下声威最为,战功最为显赫的军队。
    这一次,他们也终于为自己赢的一面独属于他们的旌旗,也赢得最先进城的荣耀。
    黄巾军中最先拥有独立旌旗的是黄天使者,许安授予了他们一面虎纹旌旗,虎纹为墨色,旌旗底色为黄。
    第二便是腾骧卫的虬龙旗,两者皆是护卫着许安的部曲,腾骧卫拥有独特的旌旗,更多是因为他们亲卫的身份,而并非是因为战功。
    陷阵营的旌旗是纯黑色,也算的上是独特的旌旗,但是这是因为陷阵营的特殊性,陷阵营大多都是由囚徒组成,独立于黄巾军的系统之外。
    黄巾军武卒的旌旗,是他们一刀一枪从战场之上拼杀而来,可以说他们的旌旗是由鲜血绘染而成。
    “章莪之山,无草木,多瑶碧。所为甚怪。有兽焉,其状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击石,其名曰‘狰’。”
    旌旗底色为黄,绘制着一头威风凛凛的“狰”。
    “立正!”
    喝令声不断从官道之上传来,官道之上的黄巾军正在进行最后一次整队。
    气势十足的踏步声,以及应命声不断响起,连绵不绝,手执着旗枪的黄巾军骑兵从官道的两侧呼啸而过,卷起了滚滚烟尘,随风扶摇飘向九天之上。
    王起骑乘着战马,静静的伫立于官道之上黄巾军的队列旁侧。
    黄巾军军侯一级配战马,屯长、队率一级,都没有配备战马。
    军侯一级,已经脱离了中下级军官的范畴,他们需要指挥军阵,协同其余各曲作战,所以必须配备战马。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