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页
他是武者,平日握剑舞抢,手上力道一直稳得很,握起笔来自然也不差。
其实,他作为自己的那一世,应该是不怎么经常写毛笔字的,但是此时却不知怎么有种莫名的熟悉感。
尤其是这样古色古香的房间里,旁边还有着一个红袖添香的人。
仿佛不知什么时候,在哪个交错的时空,这样的一幕曾经出现过。
谢宣看着纸上落下的字,微微睁大了眸子。
他从出生就是皇子,比起那些真正的文人书生,在读书学问上并不算多么出色,毕竟也不指望将来考状元,但到底是锦衣玉食堆里长大的,他见得好东西很多。
好坏是能轻易分出来的,比如顾思远的这手字就显然是很不得了,比起府上收藏的那些大家书法也差不了多少。
他抬起头,双眼晶亮地看向面前人,仿佛是第一次认识这个人。
“只做个御林军中郎将,倒是委屈顾郎将了。”
顾思远手上不停,头也不抬地随口答道:“臣的心愿就是做个儒将。”
“哈……”谢宣噗嗤一笑,想着这人往日冷漠似冰的模样,怎么跟儒将这个词也联系不到一起。
他想了想,又好奇地问道:“顾郎将想带兵上沙场?”
顾思远手上微顿,抬眸看向谢宣:“这要看六殿下将来的决断。”
谢宣嘴角微弯,细眉扬起,向来狡黠的眸子透出几分冰冷凌冽:“看来顾郎将是主战派。”
顾思远不避不让,对上他的视线,嗓音凛然森森:“臣不主站,但不退让;犯大梁者,虽远必诛。”
大梁历经四世,如今看着自然是太平盛世,但其实也只是表象。
当初,大梁开国太祖赶走了草原人登上的帝位,如今六七十年过去,那帮马背上的人已经恢复地差不多了。
大草原上资源匮乏,草原民族又是天生野性狂战。
最近这几年,没事就会骚扰一下边关,劫掠一下商队。
但过了多年太平日子,不管是大梁朝廷还是军士,都不愿轻易开战,如今基本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就在刚刚过去的冬天,草原人的侵犯越来越过界,一次就劫掠了六千多名百姓,最后还让雁门关的总兵拿粮食和兵器换回了人。
这过程中,有近千男丁被杀害、女丁被糟蹋。
上报到京城后,建昭帝却没有任何表示。
建昭帝的想法很好理解,他本来就是个懦弱的人,现如今都这个岁数了,实在不想再起争端,草原人现在兵强马壮,就是故意在挑事,大梁如果应战要是打输了,岂不是给他帝王的生平抹黑。
而除了北边的草原人,东南沿海的倭寇之患也是一直没有消停。
他们比起草原人要更加猖狂地多,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甚至勾结当地官员驻军。
不过,大梁在海战没有经验,这些年来一直都是输多胜少,一直到俞至尧的出现,战局才有所改变,但俞至尧也已经五十多岁了,还能撑几年。
听着这简单的十六个字。
谢宣的身体似乎颤了颤。
他看向顾思远的眸子,显露出一种无法言说的光彩。
半晌,他抬起细弱手腕,轻轻搭在顾思远的手臂上,用力握了下去:“本殿下答应你,将来有朝一日坐上那个位置,一定会做到。”
“嗯。”顾思远感受着手上的温度,点了点头。
两人都没有再多说什么,一切尽在不言中。
时间到了暮春。
春光明媚,气候渐暖,甚至生出些许热意。
因着前次将几个儿子的势力都狠狠挫了一把,建昭帝的心情近日来颇为不错,朝堂上有人争吵,也只是眯着眼瞧。
不过,今日却又肉眼可见地变暴躁了不少。
前次撸下去那么多官员,今次就要让人补缺,这几位皇子自然又吵了起来,都想要让自己的人上。
而其中关于京营信任指挥使的争论,是最激烈的。
建昭帝又岂会让他们如愿,好不容易把原来的人给撸下去了,他现在只想把京营捏在自己手中。
哪怕是谢寰的人,他都有些犹豫。
故而,在朝堂上时,他便直接道:“朕记得前任京营指挥使上任不过两年,便出了问题,故而朕决定,今日之后,京营便由朕亲自来盯着。”
朝臣一片沉默。
京营关系到京都安危,也关系到皇城和陛下安危。
如果他们想从陛下手中硬争,很容易被怀疑有不臣之心。
不过,虽然京营被皇帝给握在手中,但陛下日理万机,不可能没事亲自跑过去京营,肯定还要一个提调的职位,帮其传达指令以及督查平日防务。
于是,朝臣们又把主意给打了上去。
不过吵了一早上,还是没有结论。
这个人选,建昭帝也在犹豫之中。
坐在御撵上时还在考虑,他一抬眼,看着一旁盔甲加身的顾思远,突然问道:“思远,你是行伍出身,认为哪位将军治军最严,对朕最衷心,适合担当京营提调?”
突然被问到这种事,顾思远神色不变答道:“俞至尧将军自然治军最严,忠心这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臣不信旁人。”
建昭帝也笑了笑:“说得是,思远还是直性子。”
就在这时,顾思远突然道:“不过,如果陛下需要的京营提调只是严厉忠心之人,那或许臣可以担任。”
--
其实,他作为自己的那一世,应该是不怎么经常写毛笔字的,但是此时却不知怎么有种莫名的熟悉感。
尤其是这样古色古香的房间里,旁边还有着一个红袖添香的人。
仿佛不知什么时候,在哪个交错的时空,这样的一幕曾经出现过。
谢宣看着纸上落下的字,微微睁大了眸子。
他从出生就是皇子,比起那些真正的文人书生,在读书学问上并不算多么出色,毕竟也不指望将来考状元,但到底是锦衣玉食堆里长大的,他见得好东西很多。
好坏是能轻易分出来的,比如顾思远的这手字就显然是很不得了,比起府上收藏的那些大家书法也差不了多少。
他抬起头,双眼晶亮地看向面前人,仿佛是第一次认识这个人。
“只做个御林军中郎将,倒是委屈顾郎将了。”
顾思远手上不停,头也不抬地随口答道:“臣的心愿就是做个儒将。”
“哈……”谢宣噗嗤一笑,想着这人往日冷漠似冰的模样,怎么跟儒将这个词也联系不到一起。
他想了想,又好奇地问道:“顾郎将想带兵上沙场?”
顾思远手上微顿,抬眸看向谢宣:“这要看六殿下将来的决断。”
谢宣嘴角微弯,细眉扬起,向来狡黠的眸子透出几分冰冷凌冽:“看来顾郎将是主战派。”
顾思远不避不让,对上他的视线,嗓音凛然森森:“臣不主站,但不退让;犯大梁者,虽远必诛。”
大梁历经四世,如今看着自然是太平盛世,但其实也只是表象。
当初,大梁开国太祖赶走了草原人登上的帝位,如今六七十年过去,那帮马背上的人已经恢复地差不多了。
大草原上资源匮乏,草原民族又是天生野性狂战。
最近这几年,没事就会骚扰一下边关,劫掠一下商队。
但过了多年太平日子,不管是大梁朝廷还是军士,都不愿轻易开战,如今基本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就在刚刚过去的冬天,草原人的侵犯越来越过界,一次就劫掠了六千多名百姓,最后还让雁门关的总兵拿粮食和兵器换回了人。
这过程中,有近千男丁被杀害、女丁被糟蹋。
上报到京城后,建昭帝却没有任何表示。
建昭帝的想法很好理解,他本来就是个懦弱的人,现如今都这个岁数了,实在不想再起争端,草原人现在兵强马壮,就是故意在挑事,大梁如果应战要是打输了,岂不是给他帝王的生平抹黑。
而除了北边的草原人,东南沿海的倭寇之患也是一直没有消停。
他们比起草原人要更加猖狂地多,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甚至勾结当地官员驻军。
不过,大梁在海战没有经验,这些年来一直都是输多胜少,一直到俞至尧的出现,战局才有所改变,但俞至尧也已经五十多岁了,还能撑几年。
听着这简单的十六个字。
谢宣的身体似乎颤了颤。
他看向顾思远的眸子,显露出一种无法言说的光彩。
半晌,他抬起细弱手腕,轻轻搭在顾思远的手臂上,用力握了下去:“本殿下答应你,将来有朝一日坐上那个位置,一定会做到。”
“嗯。”顾思远感受着手上的温度,点了点头。
两人都没有再多说什么,一切尽在不言中。
时间到了暮春。
春光明媚,气候渐暖,甚至生出些许热意。
因着前次将几个儿子的势力都狠狠挫了一把,建昭帝的心情近日来颇为不错,朝堂上有人争吵,也只是眯着眼瞧。
不过,今日却又肉眼可见地变暴躁了不少。
前次撸下去那么多官员,今次就要让人补缺,这几位皇子自然又吵了起来,都想要让自己的人上。
而其中关于京营信任指挥使的争论,是最激烈的。
建昭帝又岂会让他们如愿,好不容易把原来的人给撸下去了,他现在只想把京营捏在自己手中。
哪怕是谢寰的人,他都有些犹豫。
故而,在朝堂上时,他便直接道:“朕记得前任京营指挥使上任不过两年,便出了问题,故而朕决定,今日之后,京营便由朕亲自来盯着。”
朝臣一片沉默。
京营关系到京都安危,也关系到皇城和陛下安危。
如果他们想从陛下手中硬争,很容易被怀疑有不臣之心。
不过,虽然京营被皇帝给握在手中,但陛下日理万机,不可能没事亲自跑过去京营,肯定还要一个提调的职位,帮其传达指令以及督查平日防务。
于是,朝臣们又把主意给打了上去。
不过吵了一早上,还是没有结论。
这个人选,建昭帝也在犹豫之中。
坐在御撵上时还在考虑,他一抬眼,看着一旁盔甲加身的顾思远,突然问道:“思远,你是行伍出身,认为哪位将军治军最严,对朕最衷心,适合担当京营提调?”
突然被问到这种事,顾思远神色不变答道:“俞至尧将军自然治军最严,忠心这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臣不信旁人。”
建昭帝也笑了笑:“说得是,思远还是直性子。”
就在这时,顾思远突然道:“不过,如果陛下需要的京营提调只是严厉忠心之人,那或许臣可以担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