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十六章 一人灭一国的王玄策
赵回还是第一次来这长安,当初他经过洛阳时,就为洛阳的富丽堂皇而震撼,以为世上城池之雄伟莫过于此。如今亲眼瞧见长安的雄伟壮丽,始知自己是盲人摸象,孤陋寡闻了。
洛阳作为陪都虽然拥有超然的地位,但与长安相比,确实是逊色一筹,格局雄伟更是一般。
赵回惊叹的说不出话来!
杜荷饱含深意的笑道:“第一次看长安,任何人会有一种藐小的感觉。尤其是你深入的了解我大唐文化之后,更是如此。”
赵回缄默许久,方才点头赞同:“将军此言说道末将的心坎离去了。只有深入的了解大唐,才能体会大唐的伟大。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父亲会对于我华夏念念不忘,有着如此伟大的文化遗传,他深深的为自己身为一个华夏人而自豪,哪怕是身在异域,哪怕客死异乡,也不忘自己的根。我也为我是一个华夏人,是唐人而自豪……”
他说这话的时候眼中以充满了向往。
杜荷会心一笑,心中存有的芥蒂已然放开。他很清楚,在印第安长大的赵回虽然父母都是汉人,但本人对于大唐没有任何特殊的感情。即便有也是他父亲念念不忘的大隋王朝。他答应加入唐朝,为唐朝效力,目的非常简单,只为了能够在这个国家生存下去,并不存在忠心不忠心的问题。
但如今不一样了,在深入了解了唐朝、深入的了解了华夏源远流长的文化,赵回感受到华夏人的的骄傲,感受到屹立与世界的大唐王朝的威势,为自己身为华夏人的自豪,身为大唐子民的自豪,一颗心早已端正了态度。
这是杜荷最乐意看到的事情,有了这种“爱国”的思想,赵回自当会不溃余力的为大唐效命。
带着他来到了皇宫,太极宫的雄伟,那气吞天下的建筑群体,再度给赵回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杜荷领着赵回进了皇宫。
李世民在承庆殿等候他们,赵回未得宣传,暂时不能入殿,只有杜荷一人先行入殿。
杜荷将江南的近况向李世民一一表明,并且将原来的江南与现在的江南做了一个对比,江南的发展迅速,已经是一目了然了。
李世民手中翻阅着杜荷所记下的江南见闻,耳中听着介绍,笑道:“这刘仁轨的成绩竟能出乎朕的意料,此人加以锻炼,必将是可造之才!”
“还有广州刺史!”杜荷在苏州待了一阵,也下了广州,对于李世民的识人用人,由衷的敬服,刘仁轨自不用说,那广州刺史叫俞文昊,并非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但却有非凡的才华,广州在他的治理下也是欣欣向荣,或许比不上刘仁轨,但也是难得的贤臣,“俞文昊也是一位难得的治世人才,广州的变化也是极大,地方百姓都说俞文昊是一位贤德的好官!”
李世民脸上也浮起了一抹微笑道:“这俞文昊是十年科举的榜眼,也许是因为出生穷苦,深知百姓疾苦,从政以来,处处以仁为本,以百姓至上。年前荆王元景外出狩猎时马匹失控冲入田中践踏了百姓的庄稼。这俞文昊当时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太守,但却为此找上了荆王要他赔偿。荆王好面子不从,他直接一状将荆王告到朕的面前,言辞激烈。还在信中威胁朕说若朕不给百姓一个说法,他便辞官不干,说不愿为朕这枉法徇私的皇帝效力。朕当时还真有些气愤,但随即一想就觉得此人这颗不畏强权,关心百姓、在乎百姓的心太难得了。也就注意到了他,不住提拔。短短十年间,他已经成长为我大唐的有用之才。”
杜荷听及缘由,也隐隐为之动容,想不到这之间还是这一番故事,俞文昊能够不畏强权的为民出头,值得赞叹,但李世民这识人用人,海纳百川的胸怀,更值得敬仰。做皇帝如此,实在了不起。
杜荷也提起了赵回,跟他说了大唐远航军可以出海的消息。
李世民闻言大喜,立刻接见了赵回,与之做了一番交谈,认可了他的才华,亦然决定即曰展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
杜荷提议道:“岳父大人,小婿觉得还应该派遣一支外交队跟随他们一同航行,将效率做到最大。”
李世民点头同意道:“朕也有此心,自从贤婿提议组建外交部以来,朕也很关心此事,经过一段时间的筛选,已经出现了许多能言善辩的人才。他们足可当此重任,这样吧,朕便派行卫尉寺丞李义为正使、王玄策为副使,随船队出使海外。”
王玄策!?
杜荷眼睛一瞪,震惊了!
牛人啊!
初唐历史上的牛人不少,比如说三箭定天山、脱帽退万敌的薛仁贵,百骑破万军的席君买,再就是号称史上最牛的外交家王玄策的一人一嘴灭一国了。
记得是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命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一行三十人出使西域,目的有三:一是出使印度。二是拜会吐蕃王松赞干布,睦邻友好。三是看看文成公主。但当时没有卫星,消息并不灵通。天竺的阿三们发动了内乱,纂位的新王阿罗顺那听说大唐使节入境,不知天高地厚的派了两千人马半路伏击,除王玄策、蒋师仁外从骑皆遇难,两人被擒扣押。但其后王玄策、蒋师仁趁机逃了出来,指天发誓要灭绝天竺,以雪大唐使者被杀之耻!
于是这位仁兄渡过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到了尼泊尔,也不知他用了什么手段,但从尼泊尔王的手中借了七千骑兵,然后以特使的身份檄召临近处各大唐藩属国相助,吐蕃的松赞干布也派出了一千两百名精锐的骑兵相助。
王玄策短时间内就聚集了近万兵马,自命为总管,挥军直扑天竺。在茶博和罗城外,他用“火牛阵”一仗击溃印度数万象军,月余后破茶博和罗城,一路追杀阿罗顺那。从北到南杀印度兵数万,俘虏数万,凭借借来的几千杂牌军就平定了天竺,逼得天竺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唐师谢罪,表示臣服大唐帝国。
一个非军事专业出身的使节,一个在国外毫无根基的外交官,凭着一张嘴,居然能够完成这样的壮举。实在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
杜荷每次读这段历史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的对于这位仁兄,报以极高的敬意,此刻听到他的大名,也为之动容。
李世民惊讶的看着杜荷。
杜荷笑道:“其实小婿觉得让王玄策当正史,李义为副的更为妥当!”
李世民白了他一眼:“说胡话,王玄策虽有才华,但只有三十余岁,怎能担当正使重任?况且李义身为卫尉寺丞,乃是大唐资历极高的大臣之一,又怎能给王玄策当副手。”
杜荷恍然一笑,也知自己受到了王玄策名气的影响,确实说了胡话,不过对于这位牛人还是相当看中的。
翌曰在朝堂上,李世民册封为赵回云骑尉,并且命令李义、王玄策为大唐外交正副使,由海路造访诸国。
杜荷也见到了王玄策这位牛人,他有些其貌不扬,五官并不出众,一眼望去就如大街上的路人甲,实难想像如此平凡的一人有如此的本事。正映照了一句话“人不可貌相!”
对于赵回的这次开拓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杜荷还是加以了干涉,因为这第一次行动成功与否关系实在巨大,他不想落人口舌,更不想因为第一次的失败而打消大唐开拓海上丝绸之路的念头。
赵回脑中的航海路线是横跨了整个太平洋,距离太远,并不符合当前大唐的需求。
故而并非是杜荷脑中的最佳航线,记得世界地图的形态,深知开拓海上丝绸之路关键的地方在于西南,而不是东面太平洋。
只要大唐的远航军能够找到马六甲海峡,通过马六甲海峡,迎接他们的将是一个全新的天地,罗马、大食、天竺还有埃及等文明古国都在那一块,只要打通这一条航线,跟这些古国建立海上的商业航线,也就意味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成功。因为历史上第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就是大食到扬州的,这条海上丝绸之路整整影响了上千年的历史。
他将脑中隐隐约约记得的地图画给赵回,虽然有很多地方都画的不清楚,但大体方位是不会错的,只要赵回能够根据大致的方向航行,变通一下,便不至于走错航线。
赵回对于杜荷也很是信服,他深知在海上一张地图的珍贵,隆重的双手接过,然后告辞离去。
看着赵回远去的身影,杜荷有一种预感,他这一走,将会开启大唐航海事业的新纪元。
随着婚期将近,杜荷也终于从忙碌的公事中得到了喘息之机,开始筹备与武媚娘的婚礼。
就在婚期即将到来的时候,久违的二武再次出现在了长安城,两人已经不在是乞丐模样,衣着整齐,光鲜华丽,颇有偏偏风采。
(未完待续)
洛阳作为陪都虽然拥有超然的地位,但与长安相比,确实是逊色一筹,格局雄伟更是一般。
赵回惊叹的说不出话来!
杜荷饱含深意的笑道:“第一次看长安,任何人会有一种藐小的感觉。尤其是你深入的了解我大唐文化之后,更是如此。”
赵回缄默许久,方才点头赞同:“将军此言说道末将的心坎离去了。只有深入的了解大唐,才能体会大唐的伟大。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父亲会对于我华夏念念不忘,有着如此伟大的文化遗传,他深深的为自己身为一个华夏人而自豪,哪怕是身在异域,哪怕客死异乡,也不忘自己的根。我也为我是一个华夏人,是唐人而自豪……”
他说这话的时候眼中以充满了向往。
杜荷会心一笑,心中存有的芥蒂已然放开。他很清楚,在印第安长大的赵回虽然父母都是汉人,但本人对于大唐没有任何特殊的感情。即便有也是他父亲念念不忘的大隋王朝。他答应加入唐朝,为唐朝效力,目的非常简单,只为了能够在这个国家生存下去,并不存在忠心不忠心的问题。
但如今不一样了,在深入了解了唐朝、深入的了解了华夏源远流长的文化,赵回感受到华夏人的的骄傲,感受到屹立与世界的大唐王朝的威势,为自己身为华夏人的自豪,身为大唐子民的自豪,一颗心早已端正了态度。
这是杜荷最乐意看到的事情,有了这种“爱国”的思想,赵回自当会不溃余力的为大唐效命。
带着他来到了皇宫,太极宫的雄伟,那气吞天下的建筑群体,再度给赵回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杜荷领着赵回进了皇宫。
李世民在承庆殿等候他们,赵回未得宣传,暂时不能入殿,只有杜荷一人先行入殿。
杜荷将江南的近况向李世民一一表明,并且将原来的江南与现在的江南做了一个对比,江南的发展迅速,已经是一目了然了。
李世民手中翻阅着杜荷所记下的江南见闻,耳中听着介绍,笑道:“这刘仁轨的成绩竟能出乎朕的意料,此人加以锻炼,必将是可造之才!”
“还有广州刺史!”杜荷在苏州待了一阵,也下了广州,对于李世民的识人用人,由衷的敬服,刘仁轨自不用说,那广州刺史叫俞文昊,并非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但却有非凡的才华,广州在他的治理下也是欣欣向荣,或许比不上刘仁轨,但也是难得的贤臣,“俞文昊也是一位难得的治世人才,广州的变化也是极大,地方百姓都说俞文昊是一位贤德的好官!”
李世民脸上也浮起了一抹微笑道:“这俞文昊是十年科举的榜眼,也许是因为出生穷苦,深知百姓疾苦,从政以来,处处以仁为本,以百姓至上。年前荆王元景外出狩猎时马匹失控冲入田中践踏了百姓的庄稼。这俞文昊当时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太守,但却为此找上了荆王要他赔偿。荆王好面子不从,他直接一状将荆王告到朕的面前,言辞激烈。还在信中威胁朕说若朕不给百姓一个说法,他便辞官不干,说不愿为朕这枉法徇私的皇帝效力。朕当时还真有些气愤,但随即一想就觉得此人这颗不畏强权,关心百姓、在乎百姓的心太难得了。也就注意到了他,不住提拔。短短十年间,他已经成长为我大唐的有用之才。”
杜荷听及缘由,也隐隐为之动容,想不到这之间还是这一番故事,俞文昊能够不畏强权的为民出头,值得赞叹,但李世民这识人用人,海纳百川的胸怀,更值得敬仰。做皇帝如此,实在了不起。
杜荷也提起了赵回,跟他说了大唐远航军可以出海的消息。
李世民闻言大喜,立刻接见了赵回,与之做了一番交谈,认可了他的才华,亦然决定即曰展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
杜荷提议道:“岳父大人,小婿觉得还应该派遣一支外交队跟随他们一同航行,将效率做到最大。”
李世民点头同意道:“朕也有此心,自从贤婿提议组建外交部以来,朕也很关心此事,经过一段时间的筛选,已经出现了许多能言善辩的人才。他们足可当此重任,这样吧,朕便派行卫尉寺丞李义为正使、王玄策为副使,随船队出使海外。”
王玄策!?
杜荷眼睛一瞪,震惊了!
牛人啊!
初唐历史上的牛人不少,比如说三箭定天山、脱帽退万敌的薛仁贵,百骑破万军的席君买,再就是号称史上最牛的外交家王玄策的一人一嘴灭一国了。
记得是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命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一行三十人出使西域,目的有三:一是出使印度。二是拜会吐蕃王松赞干布,睦邻友好。三是看看文成公主。但当时没有卫星,消息并不灵通。天竺的阿三们发动了内乱,纂位的新王阿罗顺那听说大唐使节入境,不知天高地厚的派了两千人马半路伏击,除王玄策、蒋师仁外从骑皆遇难,两人被擒扣押。但其后王玄策、蒋师仁趁机逃了出来,指天发誓要灭绝天竺,以雪大唐使者被杀之耻!
于是这位仁兄渡过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到了尼泊尔,也不知他用了什么手段,但从尼泊尔王的手中借了七千骑兵,然后以特使的身份檄召临近处各大唐藩属国相助,吐蕃的松赞干布也派出了一千两百名精锐的骑兵相助。
王玄策短时间内就聚集了近万兵马,自命为总管,挥军直扑天竺。在茶博和罗城外,他用“火牛阵”一仗击溃印度数万象军,月余后破茶博和罗城,一路追杀阿罗顺那。从北到南杀印度兵数万,俘虏数万,凭借借来的几千杂牌军就平定了天竺,逼得天竺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唐师谢罪,表示臣服大唐帝国。
一个非军事专业出身的使节,一个在国外毫无根基的外交官,凭着一张嘴,居然能够完成这样的壮举。实在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
杜荷每次读这段历史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的对于这位仁兄,报以极高的敬意,此刻听到他的大名,也为之动容。
李世民惊讶的看着杜荷。
杜荷笑道:“其实小婿觉得让王玄策当正史,李义为副的更为妥当!”
李世民白了他一眼:“说胡话,王玄策虽有才华,但只有三十余岁,怎能担当正使重任?况且李义身为卫尉寺丞,乃是大唐资历极高的大臣之一,又怎能给王玄策当副手。”
杜荷恍然一笑,也知自己受到了王玄策名气的影响,确实说了胡话,不过对于这位牛人还是相当看中的。
翌曰在朝堂上,李世民册封为赵回云骑尉,并且命令李义、王玄策为大唐外交正副使,由海路造访诸国。
杜荷也见到了王玄策这位牛人,他有些其貌不扬,五官并不出众,一眼望去就如大街上的路人甲,实难想像如此平凡的一人有如此的本事。正映照了一句话“人不可貌相!”
对于赵回的这次开拓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杜荷还是加以了干涉,因为这第一次行动成功与否关系实在巨大,他不想落人口舌,更不想因为第一次的失败而打消大唐开拓海上丝绸之路的念头。
赵回脑中的航海路线是横跨了整个太平洋,距离太远,并不符合当前大唐的需求。
故而并非是杜荷脑中的最佳航线,记得世界地图的形态,深知开拓海上丝绸之路关键的地方在于西南,而不是东面太平洋。
只要大唐的远航军能够找到马六甲海峡,通过马六甲海峡,迎接他们的将是一个全新的天地,罗马、大食、天竺还有埃及等文明古国都在那一块,只要打通这一条航线,跟这些古国建立海上的商业航线,也就意味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成功。因为历史上第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就是大食到扬州的,这条海上丝绸之路整整影响了上千年的历史。
他将脑中隐隐约约记得的地图画给赵回,虽然有很多地方都画的不清楚,但大体方位是不会错的,只要赵回能够根据大致的方向航行,变通一下,便不至于走错航线。
赵回对于杜荷也很是信服,他深知在海上一张地图的珍贵,隆重的双手接过,然后告辞离去。
看着赵回远去的身影,杜荷有一种预感,他这一走,将会开启大唐航海事业的新纪元。
随着婚期将近,杜荷也终于从忙碌的公事中得到了喘息之机,开始筹备与武媚娘的婚礼。
就在婚期即将到来的时候,久违的二武再次出现在了长安城,两人已经不在是乞丐模样,衣着整齐,光鲜华丽,颇有偏偏风采。
(未完待续)